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栗诗羽
动机和行为的辩证关系
动机和行为的辩证关系
动机和行为之间存在辩证关系。
动机是产生行为的原因和动力,可以分为初始动机和最终动机。
行为是动机产生的结果和影响。
这种辩证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行为受动机驱动:人们的行为受到内部或外部的动机驱动,这些动机可以是个人的、社会的、心理的或生理的。
了解和识别动机有助于理解人们的行为,预测其可能的行为反应。
2. 行为实现动机:人们通过行为实现自己的动机,达到预期的目标或满足某种需求。
例如,一个人想要获得健康的行为可以出于对健康的追求,通过锻炼和健康饮食来实现。
3. 行为反映动机:人们的行为可以反映其动机、价值观和目标。
通过观察和分析行为,可以推断出其背后的动机。
4. 动机激发行为:动机是行为的触发器和驱动力,它可以激发人们采取行动,克服困难并朝着目标前进。
5. 行为改变动机:行为不仅实现动机,还可以改变动机。
例如,通过坚持锻炼来改善健康的行为可以增强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健康目标的追求。
6. 动机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动机和行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动机驱动行为;另一方面,行为的结果和经验又反过来影响和塑造动机。
总之,动机和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辩证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了解这种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预测行为反应,
并指导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个人动机与行为准则个人思维中的个人动机与行为规范之间的关系
个人动机与行为准则个人思维中的个人动机与行为规范之间的关系个人动机与行为准则:个人思维中的个人动机与行为规范之间的关系在个人行为中,个人动机和行为准则是密不可分的。
个人动机是指个体内部驱动力的来源,是个体行为的根本动力;而行为准则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遵循的指导原则和规范。
个人动机与行为准则之间存在着互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相互促进和支撑个体的行为表现和道德取向。
本文将探讨个人动机与行为准则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个人行为。
一、个人动机对行为准则的影响个人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在因素,是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的基础。
个体的主观意识、需求和欲望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行为准则的选择和行为方式的表达。
个人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源于个体内部驱动力的动机,如个体的兴趣、喜好或追求成就感等。
当个体的内在动机与特定行为准则相吻合时,个体会更积极主动地遵循行为准则,从而表现出更为合理和理想的行为。
以个人在工作中的行为为例,当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和追求成就感时,他会更加努力地履行工作职责、遵守公司规定和道德准则,以期获得内在动机所带来的满足和成就感。
相反,如果个体对自己的工作兴趣缺缺,缺乏内在动机的支持,很可能对工作准则漫不经心,甚至有违背行为规范的表现。
外在动机是指源于外部激励和社会环境的动机,如奖励、惩罚、他人期望等。
个体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进而根据自身动机选择符合行为准则的行为方式。
以个人在学习中的行为为例,当一个学生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赞赏和奖励,他会更有动力去遵循学校的学习准则,主动完成作业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相反,如果学生所受到的外部压力过大,或者缺乏正向激励,他可能会对学习准则产生抵制情绪,挑战行为规范。
个人动机对行为准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体对准则的认同程度、主动性和持续性上。
个体对行为准则认同程度越高,个人动机就越有可能与之相一致,从而主动地遵循准则。
此外,个体的动机和持续性还会影响其对规范的坚持程度,决定个体是否能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困难时保持行为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动机与行为ppt课件
•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小组里出现了争抢任务的现象,大 家都想搞产值高、难度小的工程项目设计,而难度大或短 期内难见效益的技术开发项目倍受冷落。
动机与行为
29
• 彭工原来主动要求开发与自动消防系统配套的排烟窗项目,有心填补国 内空白,但实行工资全额浮动三个月后,他向组长表示,自己能力有限 ,希望放弃这个项目,要求组长重新给他布置设计任务。
动机与行为
17
X理论假设下的管理方式
• 在管理工作中采用强制、惩罚、解雇等手段来 迫使他们工作,实施严格的监督和控制。
动机与行为
18
Y理论的基本假设
一般人天生并不是好逸恶劳的,工作中的体力和 智力的消耗就像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人们对工 作的喜恶取决于他们对工作带来的满足和惩罚的 理解。
外来的控制和惩罚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目 标而努力工作的唯一方法,甚至可说不是最好的 方法。相反,如果让人们参与制定自己的工作目 标,则有利于实现自我指挥和控制。在适当的条 件下,一般人是能主动承担责任的,不愿负责、 缺乏雄心壮志并不是人的天性。
资
监
管 理
成
认
条关 件系
奖 金
督
就 动机与行为
可
工
责
晋
作
任升
26
自我实现需要
激
励
尊重需要
因
素
社交需要
保
安全需要
健
因
生理需要
素
动机与行为
27
案例1:工资全额浮动为何失灵?
• WH建筑装饰工程总公司是国家建设部批准的建筑 装饰施工一级企业,实力雄厚,经济效益可观。
• 铝门窗及幕墙分厂是总公司下属最大的分厂,曾 经在一线工人和经营人员中率先实行工资全额浮 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激发二线工 人、技术人员及分厂管理干部的积极性,该分厂 宣布全面实行工资全额浮动。决定宣布后,连续 两天,技术组几乎无人画图,大家议论纷纷,抵 触情绪很强。经过分厂领导多次做思想工作,技 术组最终被迫接受了现实。
组织行为学_03(第二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二、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1.动机的三种机能
(1)始发机能 (2)导向、选择机能 (3)强化机能
2.动机与行为的复杂关系
(1)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 (2)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 (3)一种行为可能同时为多种动机所推动。 (4)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有不合理的甚至错 误的行为。 (5)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 盖。
需要
心理紧张
动机
行为
(目标) 需要满足 紧张消除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原因,动机是 推动 人去行动的心理动力,行为则是 动机推动的结果。 人的行为是从需要开始的。当人 产生某种需要时,会产生一种紧张的 心理状态,在遇到能满足需要的特定 目标时,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就转化 为动机,推动人们去采取某种行动达 到目标。目标达到后,需要等到满足, 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消失,这时人又 产生新的需要。周而复始地推动人们 不断达到新的目标。
德国心理学家卢因(K.Lewin)于 1951年提出了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 B=ƒ( P ·E ) 其中, B 行为,P 个人, E 环境,ƒ 函数关系
2.需要
需要 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 人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 的状态。
3.动机
动机 心理学上把引起个人行为, 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 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动机。 需要转变为动机的条件:
一是需要到一定程度,产生满足需要 的愿望。 二是需要对象(目标)的确定。
动机依强度不同可分为:
优势动机பைடு நூலகம்
引发
(支配) 影响
行为 行为
辅助动机 (不支配)
强 度
优势动机
A
B
C
D
道德行为与内心动机的关系
道德行为与内心动机的关系在我们人类社会中,道德行为一直是人们所关注和追求的目标之一。
人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内心动机来评判一个人是善或恶,高尚或卑鄙。
道德行为与内心动机之间的关系显得十分紧密,它们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往往在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道德行为反映了一个人内心动机的善良与否。
当一个人的内心动机是出于善意时,他的行为往往是积极正面的。
一个人乐于助人、充满同情心,关心他人的痛苦和困境,愿意伸出援手来帮助他人,这些都是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他的内心动机是善良的。
相反,当一个人的内心动机是恶劣的,比如出于私利或虚荣心,他的行为很可能是消极负面的。
他可能会出于个人利益而欺骗他人,或者出于嫉妒心而陷害他人。
因此,道德行为与内心动机密切相关,反映了一个人内心善恶的本质。
其次,道德行为能够影响一个人内心动机的转变。
当一个人长期积极地从事道德行为,他的内心动机会逐渐趋于善良。
这是因为道德行为本身具有积极的影响力,它能够引导和激励一个人的内心走向善良。
一个人如果总是习惯于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幸福与福祉,他的内心就会逐渐培养出同情心和善良之心。
相反,当一个人长期从事恶行,他的内心动机也会逐渐变得邪恶。
恶劣的行为会导致内心产生冷漠、狭隘和自私的倾向,最终腐蚀了一个人的内心。
此外,人们的道德行为通常受到内心动机的驱使和指引。
内心动机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外在的内心动机主要源于社会、家庭和文化的影响,比如为了名誉、地位或报酬而行善。
尽管这种动机是可取的,它依然不足够纯粹和持久。
相比之下,内在的内心动机更加纯粹和可靠。
内在的内心动机源于个人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它们植根于人的内心深处,不受外界因素的左右。
正是由于这种内在动机的存在,人们在道德行为中才能表现出真正的善良和高尚,而不是出于外在的诱因而行善。
最后,道德行为和内心动机的关系也体现了人类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多样性。
不同的文化、宗教和传统会塑造不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从而影响人们的内心动机和道德行为。
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关系的研究
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关系的研究摘要: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的原因,学习行为是学习动机的外在表现。
学习动机通过影响学习行为进而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所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关键词:激发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护生1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的影响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的影响具有四个特征[1]:(1)起动性:学习动机具有发动学习行为的作用,能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2)方向性:学习动机不仅能启动学习行为,还能指导行为朝向特定的目标。
(3)强度:动机在启动行为和指导行为方向的同时,也决定着行为的强度。
(4)持久性:个体行为在某种活动上维持时间的长短状况,与动机密切相关,由动机发动的行为,在达到目标之前通常是不会终止的。
从中可以看出,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动和维持这两个方面。
学习动机为什么对学习活动产生推动和维持的作用呢?可以从以下不同的动机理论来加说明[2]: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家们提出的。
他们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在环境中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建立和形成的,而动机则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
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增强作用就叫做强化。
在人类行为的习得过程中,强化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因素,它使外界刺激与学习者的反应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并通过不断重复使二者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和巩固。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类动机按其不同层次的需求有七个层次:生理、安全、归属与爱、自尊、求知、审美和自我实现。
基本需要一旦满足,其动机强度就会减弱;而成长需要不但不随其满足而降低,反而因获得满足而增强。
成就动机理论:按照成就动机理论,若学习任务过于艰难,则可能导致希望成功倾向降低,避免失败倾向增强,可能会使学生最终放弃学习任务。
行为与动机的关系——以《尼罗河上的惨案》为例
行为与动机的关系——《尼罗河上的惨案》为例《尼罗河上的惨案》影片讲述一对富有的新婚夫妇在尼罗河上的游船上度蜜月时,妻子在深夜莫名其妙地被人枪杀,船上多名乘客均有嫌疑,惨案发生之后,又有两名游客相继被杀,在比利时名探波罗抽丝剥茧的侦探下,终于找到了真正的杀人凶手的故事。
这个富有悬疑色彩的的推理故事背后显示了行为与动机的复杂关系。
动机是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的心理因素。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支配的。
当人的需要以及这中需要所产生的心理紧张达到一定程度,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转化为动机,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去实现目标。
通过侦探波罗的推理以及林内特同船上各个乘客的纠葛,我们不难看出船上的每个人都同林内特存在矛盾,都有杀死林内特这一行为的动机,即杀死林内特这一行为可能出自不同的动机。
范斯凯勒太太觊觎林内特小姐的珍珠;项链鲍尔斯小姐父亲因老林内特而破产,家庭离散,自己只得成为护士;女仆人路易丝拿不到林内特许诺的金钱作嫁妆,而说她“刻薄鬼”;激进的社会主义者弗格森曾说过像林内特这样的“寄生虫”应被被消灭掉,以警示别人;奥特布恩夫人林内特认为奥特布恩夫人的小说诽谤了她,要起诉;奥特布恩小姐希望使她母亲不受诉讼,曾说过“对死者是否不存在诽谤的”;安德鲁·潘宁顿按照老林内特的遗嘱,林内特一结婚就可以接管财产,让有挪用资金嫌疑的潘宁顿陷入窘境;贝斯纳医生为林内特的朋友治病,结果病人发了疯,林内特将此事四处宣扬,使得贝斯纳的学院名声受到影响。
像电影中波罗说的“当时你们在座的每个人都是有嫌疑的:杀死她的可能是某个名誉被她破坏了的人;或者某个家庭被她父亲弄得破产的人;或者某个一心想要盗窃的人;或者某个对别人继承大笔遗产不满的人;或者某个竭尽全力想要挽救她的母亲免遭破产的人;啊,或者某个提心吊胆怕暴露他欺骗行为的受委托的人;啊,或者某个对旅客谁是谁都弄不清的人……”电影在结尾真相大白,真正的凶手是赛蒙·道尔和杰基。
探索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激励与行为的关系
探索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激励与行为的关系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根本力量,而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则探究了激励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和驱动力。
本文将通过探索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深入研究激励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一、动机理论简介1. 人类行为的驱动力在人类行为背后,存在着推动其行动的强大力量,这就是动机。
动机是指内外部因素对行为发生、发展和维持的驱动力量。
2. 动机理论的发展众多学者通过对动机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其中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动机理论等。
这些理论试图解释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来源以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心理学中最著名的动机理论之一。
该理论将人类需求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个层次。
1. 生理需求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层次,包括食物、水、睡眠等对人体生存所需的物质。
2. 安全需求安全需求是指人们对稳定和安全的需求,包括获得稳定的工作、住所以及安全感。
3. 社交需求社交需求是指人们对社交关系和归属感的需求,包括友谊、爱情、亲密关系等。
4. 尊重需求尊重需求包括对他人的尊重和自尊心的需求,人们希望被他人认可、尊重、赞赏。
5. 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指实现个人潜力、追求人生目标和理想的需求层次。
三、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突出了对个体心理需要的两个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 内部因素:成就内部因素即个体对于成就本身的需要,即个体对于挑战、成长和个人成就感的追求。
这种动机能够促使个体不断努力奋发,追求卓越。
2. 外部因素:满足基本需求外部因素是指对于满足个体基本需求的关注,包括工资、奖励、工作条件等。
这些因素在赫兹伯格的理论中被归为“维持因素”,即只有在满足了个体的基本需求后,才能进一步激发其内部因素的动机。
四、麦克莱兰的成就动机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动机理论提出了成就需求对人们行为的驱动力。
动机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与引导
动机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与引导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动机就像是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无形推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每一个决策和行动。
动机不仅决定了我们是否会采取某种行为,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时间。
理解动机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并学会有效地引导动机,对于我们实现个人成长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动机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动机就是推动我们去做某件事情的内在力量。
它可以源于我们的需求、欲望、兴趣、价值观等等。
比如,我们想要获得好成绩的动机可能源于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职业的规划,或者是为了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认可。
我们想要保持健康的动机可能是为了拥有更好的身体状态去享受生活,或者是为了预防疾病。
动机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动机决定了行为的方向。
不同的动机会引导我们走向不同的行为路径。
一个以追求金钱为主要动机的人,可能会选择从事高收入但压力较大的工作;而一个以追求个人兴趣和爱好为动机的人,可能会选择从事自己热爱但收入不一定很高的职业。
其次,动机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持久性。
强烈的动机能够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坚持不懈,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克服障碍。
例如,一个有着强烈减肥动机的人,会更有毅力去坚持锻炼和控制饮食,即使在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也不会轻易放弃。
相反,如果动机不够强烈,我们很容易在遇到一点困难时就打退堂鼓。
此外,动机还影响我们的情绪和态度。
当我们的行为与动机相符时,我们会感到满足和快乐;而当行为与动机相悖时,我们会感到沮丧和失落。
比如,如果一个人因为外界压力而选择了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那么他在工作中可能会感到压抑和不满。
既然动机对个人行为有着如此重要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动机,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动机。
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是盲目的,没有清晰地思考过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
只有当我们明确了自己的动机,才能更好地规划行为,朝着目标前进。
比如,在决定学习一门新技能之前,我们要问问自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还是单纯出于兴趣?不同的动机将决定我们学习的方式和投入的程度。
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
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方面。
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学习任务的兴趣、渴望与参与程度,而学习行为则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展现出的行为表现。
学术界普遍认为,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笔者就此进行探讨,以期深入了解两者间的互动关系。
首先,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
学习动机高涨时,学生会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
例如,当学生对某一科目感到兴趣并且认为这门课程对自己的未来有用时,他们更容易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并能够投入更多精力在该科目的学习上。
相反地,当学生对某一学习任务缺乏兴趣,或认为它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太大帮助时,学习动机会下降,对任务的投入也会减少。
因此,学习动机可以视为学生学习行为的推动力。
其次,学习行为也会对学习动机产生反馈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行为表现会对其学习动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当学生付出努力并取得好成绩时,他们对学习的信心会增强,学习动机也会相应提升。
相反地,如果学生付出了很多努力却无法取得好成绩,他们的学习动机很可能会下降。
因此,学习行为不仅是学习动机的结果,也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影响因素。
此外,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之间还存在着互动循环的关系。
学习动机的改变会影响学习行为,而学习行为的表现也会进一步影响学习动机,形成一个循环的过程。
例如,当学习动机降低时,学生可能会选择逃避学习或者不专注于学习任务。
这些消极的学习行为会导致学习的效果降低,从而进一步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
同样,当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时,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这种积极的学习行为又会进一步增强学习动机。
因此,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的循环系统。
然而,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也存在一定的复杂性。
学习动机是一个多方面的概念,涉及到个体的兴趣、渴望、目标和自信等因素。
而学习行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学习环境、学习资源、教师的教学方法等。
动机与行为的哲学思考
动机与行为的哲学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和决策。
而我们所做出的选择和行为背后,往往受到我们内在的动机所驱使。
动机是人类行为的精神动力,是我们思考、感知和行动背后的推动力量。
然而,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直接,而是值得我们进行哲学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动机的本质。
动机是我们为了满足某种需求或达到某种目标所产生的内心驱动力。
在心理学中,动机可以分为两类: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即是我们出于兴趣和个人推动下而行动,而外在动机则是由外部激励或奖惩所驱使。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现象:为什么有些人对同一件事情的动机却截然不同?这引发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单向的还是相互作用的?按照传统观点,人们普遍认为动机是行为的导因,也就是说,动机是行为的先导。
但实际上,我们也可以从行为中推导出人们的动机。
事实上,两者之间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就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无论哪一种观点,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我们需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深入探讨。
进一步地,我们可以从伦理学的角度来思考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伦理学研究的是人类行为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人们应该如何行事。
伦理学分为两类:伦理学行为理论和伦理学行为应用。
前者探讨的是行为是如何从道德上正确的角度来评判和决定的问题,而后者则是研究我们应该如何行事以满足社会和道德标准。
这与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密切相关。
动机与行为之间的伦理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
动机是我们选择行为的原因,它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和结果,而行为则是我们实现动机的手段。
在进行道德判断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一个人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带来的后果和影响。
一个人的动机是否纯粹和善良可以从他的行为中得知。
然而,有时候行为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动机和行为之间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脱节。
高中生学习动机类型与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
高中生学习动机类型与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学习已成为每个学生必经的过程。
然而,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动机类型如何与学习行为相互影响,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首先,不同的学习动机类型对学习行为有着明显的影响。
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将高中生的学习动机类型分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成就动机三种类型。
内在动机是指学生自身对学习的兴趣和乐趣驱使,这种类型的学生通常具有积极的学习行为,主动探索并追求知识的深度。
外在动机则是外界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激励,包括家庭和学校的期望,这种类型的学生可能会出现比较功利性的学习行为,只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或获得奖励。
成就动机则是指学生对于成绩和竞争的追求,这种类型的学生会更加注重比较和评判,他们常常会采取一些应试性的学习行为。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会产生相应的学习行为反馈。
以内在动机为例,他们更愿意主动去解决问题,积极参与讨论,探索一门学科的深度,他们有着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的行为特征。
而外在动机比较明显的学生,可能会更多地关注应试成绩,因此他们往往会采取一些机械性的记忆和应付考试的学习行为,缺乏真正的探索和思考。
成就动机类型的学生,可能会更加注重比较,他们会与他人进行竞争,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他们会更多地侧重于应试性的学习行为和考试策略。
然而,研究结果也指出,学习动机类型对学习行为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
即便是具有内在动机的学生,也有可能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采取应试性的学习策略。
同样地,外在动机较为明显的学生,在受到及格线和奖励的威胁下,也有可能会有很高的动力去完成作业并参与学习。
因此,学习动机类型与学习行为之间并不存在单一一对一的因果关系,而是存在一定的交叉和干扰。
除此之外,家庭和学校等因素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和学习行为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激励可以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而家庭压力和高期望则可能促使学生产生外在动机。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栗诗羽
• (二)、需要及其结构 •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 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 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其实 • 动机除了受这 些需要的驱动 具有激活和维 持行为的功能 以外,它与行 为的关系是十 分复杂的。
• •
•
只是想解决温饱,抽上颗烟
• 例如:一个学生的主导动机是学到真才实 学,长大以后为人民服务,
• 同时他也有成为优等生,报答父母养育之 恩的愿望,这些动机则属于从属的地位。 •
• (三)、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 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 • 良好的动机 • 不良的动机
良好的行为 不良的行为后果
• 但是,动机与效果不统一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 例如:
小孩想帮父母但不小心打 破了窗户上的玻璃或摔碎 了桌子上的花瓶。从动机 上讲无可非议,但由于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因素的影响却产生了不 好的活动效果。
由此可见,动机与行为的 关系是异常复杂的,只有 了解了一个人的动机,才 能比较准确的解释其行为, 并对行为进行比较准确的 控制和预测。
二、动机与工作效率
•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 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到U形曲线关系。中等 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做自己行为的主人
——动机与行为效率
08心理系栗诗羽
清晨,当我们在路旁看到来去匆匆的人群时,可能会想,他 们走向何处?去干什么?为了什么?这时,我们是在探索人
们行动的原因,或者说是在寻找行为的动机。
•回顾 一、动机及其功能 动机: 是由目标和对象引导和激发个体活动 的一种内 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也就是说, 动机是一种内部的心里过程,而不是心理活 动的结果。 功能:激活功能 、 指向功能 、 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与行为
第8章动机与行为一个十分饥饿的人对环境中有关食物的信息总是特别敏感,他们极易觉察食物信息,也很容易陷入对美味佳肴的回忆之中。
不仅如此,一个饥饿者所思考的问题大多可能和食物有关,甚至晚上做梦也与食物有关。
饥饿的人对于阻碍其获得食物的对象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这些行为在一个不饥饿的人身上是很难见到的。
由此可见,虽然人们都在认识、体验或行动,但这些认识、体验或行动并不是都以相同的方式进行的。
人们在这一些的差异往往是由内在动机的不同而造成的。
8.1动机概述8.1.1 动机及其它几个相关概念8.1.1.1动机及其功能动机是指行为的内在原因,它不仅仅是指行为的道德意图,也是指所有行为的真正原因;不仅仅包括人的行为的原因,也包括动物有机体行为的原因。
例如老鼠为什么爱啃木头?小明为什么喜欢在课堂上搞恶作剧?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人和动物的行为极其复杂,弄清楚其真正的原因是很重要的。
在心理学研究的许多领域都会涉及到探讨动机的问题。
对动机的研究,在于探求人类和动物的特定的行为的特定原因。
由于动机是难以观察的变量,所以研究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
在理论心理学中动机的研究长期处于核心的地位。
心理学家对动机的解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力量。
有人则认为动机是进行某种行为的愿望或需要。
还有人认为动机是一种紧张状态或者行为趋势(倾向)。
日常生活中,动机一词使用频率很高。
当我们从道德意义上评价和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时尤其喜欢使用“动机”一词。
有时候我们会说某人的动机是好的,意思是说这个人的行为出发点是善意的。
如果我们说某人的动机不好,那就是相反的含义了。
但是,不管人们对动机下定义是多么不同,动机的基本含义仍然是行动的内部原因。
是动机的力量推动着有机体去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
从以上的动机的定义中,可以把动机的功能归纳为:①激活功能:由于行为动机的产生和有机体的某种需要有直接的关系,有机体必须付出一定努力才能改变现状,所以动机就具有发动行为的能量。
第七章 动机与行为
Y理论的基本假设
一般人天生并不是好逸恶劳的,工作中的体力和 智力的消耗就像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人们对工 作的喜恶取决于他们对工作带来的满足和惩罚的 理解。 外来的控制和惩罚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目 标而努力工作的唯一方法,甚至可说不是最好的 方法。相反,如果让人们参与制定自己的工作目 标,则有利于实现自我指挥和控制。在适当的条 件下,一般人是能主动承担责任的,不愿负责、 缺乏雄心壮志并不是人的天性。 大多数人都具有一定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创造力。 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智慧和潜能只部分地得到了 发挥。
成就动机理论
权力动机-具有
很强的感情需要,会采取 行动以影响他人的行为。 个体有 三方面 的需要
(1)想方设法参与组织决策和制定行动方案 (2)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官职、地位变动 (3)炫耀标志较高地位的物体 (4)主动收集和掌握能影响、控制他人的信 息
(1)常与人谈话、写信和打电话
亲和动机-倾向于
建立、保持、和恢复亲密 的人际关系。
生理需求
三、动机与行为
(一)动机是如何产生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由需要(need)和内驱力(drive)相结 合而产生,再由动机引导个体行为达到目标。 动机产生主要依赖两个条件: 其一是内在条件,即为需要 其二是外在条件,即为个体身外的刺激诱因。
动机
需要
诱因
(二)动机与行为
类似的动机可产生不同的行为。如恐惧性动机可 引起逃避行为,也可能导致攻击性行为。 类似的行为也可能由不同动机引起。职工工作积 极性高涨,可能是由奖金、提升等外在动机,也 可能是内在动机如对工作的热爱和兴趣引起的。 动机实际是个体行为过程中的一个中介变量
秀、出类拔萃、并将此作 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个人的责任 高成就者喜欢的 工作能提供 反馈 适度的冒险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的家人也许为的是钱财
各大媒体公司可能为的是利 益和名声。 很多青少年可能是渴望一种像 他那样的自由。
• 犀利哥走红上台表演
• • • •
• 1.主导动机: • 在行为的发生过程中,主导动机起的作用最 大,支配着行为发生的方向和强度 .
• 2.从属动机: 在行为动机中,有的动机则处于辅助从属的 地位,所起的作用偏弱,称为从属动机
• 各种活动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3、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4、较容易任务中,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 务 难度的增加 ,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 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 多德森定律 • 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 关系。1、动机强度与工 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 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 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 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 的动机水平。 3、动机的 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 同而不同。 4、较容易任 务中,效率随动机的提高 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 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 逐渐下降的趋势。
• (二)、需要及其结构 •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 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 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其实 • 动机除了受这 些需要的驱动 具有激活和维 持行为的功能 以外,它与行 为的关系是十 分复杂的。
• •
•
只是想解决温饱,抽上颗烟
• 例如:一个学生的主导动机是学到真才实 学,长大以后为人民服务,
• 同时他也有成为优等生,报答父母养育之 恩的愿望,这些动机则属于从属的地位。 •
• (三)、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 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 • 良好的动机 • 不良的动机
良好的行为 不良的行为后果
• 但是,动机与效果不统一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 例如:
做自己行为的主人
——动机与行为效率
08心理系栗诗羽
清晨,当我们在路旁看到来去匆匆的人群时,可能会想,他 们走向何处?去干什么?为了什么?这时,我们是在探索人
们行动的原因,或者说是在寻找行为的动机。
•回顾 一、动机及其功能 动机: 是由目标和对象引导和激发个体活动 的一种内 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也就是说, 动机是一种内部的心里过程,而不是心理活 动的结果。 功能:激活功能 、 指向功能 、 维持和调整功能
小孩想帮父母但不小心打 破了窗户上的玻璃或摔碎 了桌子上的花瓶。从动机 上讲无可非议,但由于其 他因素的影响却产生了不 好的活动效果。
由此可见,动机与行为的 关系是异常复杂的,只有 了解了一个人的动机,才 能比较准确的解释其行为, 并对行为进行比较准确的 控制和预测。
二、动机与工作效率
•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 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到U形曲线关系。中等 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总结
一、动机与行为 (一)
(二)一个人的动机:主导动机 从属动机 (三) 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二、动机与工作效率 • 耶斯——多德森定律 *
调节我们的动 机水平,更加 舒适惬意地行 动吧!
度
•
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