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故事|秦始皇用他的字统一了中国文字!
秦统一全国后统一的标准文字

秦统一全国后统一的标准文字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的朝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一大业,秦始皇下令对文字进行统一,这就是秦统一全国后统一的标准文字的由来。
在秦朝之前,中国的文字是以篆书为主,各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字风格,这给统一大业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下令统一文字,这就是后来的小篆。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标准文字,它的出现对中国的文字统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秦统一全国后统一的标准文字,不仅仅是在文字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在
思想上的统一。
通过统一文字,秦始皇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全国各地的控制,使得统一大业更加稳固。
同时,统一的文字也促进了各地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为后来的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
秦统一全国后统一的标准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篆作
为标准文字,影响了后来的汉字发展,直至今日。
小篆的形态简洁,结构严谨,给后来的文字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同时,小篆也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书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秦统一全国后统一的标准文字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它
不仅仅在形式上统一了文字,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统一了全国,为中国的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
同时,它也对中国文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
秦统一的标准文字

秦统一的标准文字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统一文字是秦始皇统一
六国后进行的一项重要改革。
秦统一的标准文字对于中国文字的发
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秦统一的标准文字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的一项重要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文字,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
秦始皇采用了秦国的文字作为标准文字,这就是小篆。
小篆是中国文字的一个发展阶段,它是一种结构严谨、笔画遒劲的
文字,被誉为中国文字的艺术之最。
秦统一的标准文字不仅统一了文字,也对后世的文字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小篆是中国文字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在秦朝时
期被广泛使用,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篆是中国文字
的基础,后来的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都是在小篆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
可以说,小篆是中国文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后
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秦统一的标准文字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
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统一了文字,而且也为后来的文字发展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小篆作为秦统一的标准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总的来说,秦统一的标准文字对于中国文字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小篆作为秦统一的标准文字,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统一了文字,而且也为后来的文字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秦统一的标准文字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中国文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的统一文字

秦始皇的统一文字秦始皇,即秦始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君主之一。
他在自己统一中国的过程中,还推行了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政策——统一文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秦始皇帝的统一文字政策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一、背景在秦朝之前,中国各个地方都使用着不同的文字系统。
这些文字系统有的相似,但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给交流和统一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决定推行一种统一的文字系统。
二、秦朝的统一文字秦始皇的统一文字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文字标准化和统一文字的推广普及。
首先,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标准化文字。
他派遣官员收集各地的文字系统并进行整理、比较和研究。
最终,他制定了一套统一的文字标准,即秦篆。
秦篆是一种古老的汉字书写形式,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书写的统一与规范化。
其次,秦始皇还通过推广普及统一文字的方式来使之得以广泛应用。
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文字教育和普及活动。
他要求各地官员和学者在公共场所张贴统一文字的标志,例如路牌、铭牌和官方文书等。
此外,秦始皇还规定国家考试中必须使用统一文字,这使得使用秦篆的文字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通用标准。
三、统一文字的重要意义秦始皇的统一文字政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统一文字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一体化。
统一的文字系统让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从而加强了国家的管理与控制。
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通过共同的文字来沟通交流,推动了各个地方的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其次,秦篆为后世的文字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为后来汉字的演变提供了参考。
秦篆的字形和结构成为了后来汉字的基础,影响了几千年的汉字书写。
最后,统一文字也为后来的文字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资源。
秦始皇在统一文字过程中收集、整理和研究了各地的文字系统,保留了许多古代文字的痕迹,这为后来文字学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资料。
结语秦始皇的统一文字政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秦始皇与统一中国的文化合一

秦始皇与统一中国的文化合一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他以其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帝国而闻名于世。
然而,除了他的政治功绩,秦始皇还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秦始皇与统一中国的文化合一之间的联系以及对中国历史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首先,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致力于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以促进国家的统一和治理。
他下令将各个地区的文字合并为一种通用的文字,即小篆,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小篆不仅使得文字上的理解和交流变得更加便捷,也为国家统一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行政管理提供了基础。
此外,秦始皇还遣使到各地进行度量衡的统一。
度量衡的标准化不仅在贸易和经济发展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秦代及后续历史上的治理提供了便利。
除了文字和度量衡的统一,秦始皇还致力于统一中国的文化。
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得到融合和发展。
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主要是为了消除儒家思想对各地区统治的影响,以加强中央集权。
尽管这一行为受到了一些争议,但也导致了对书籍的整理和保护的需求。
秦始皇下令修建了著名的秦兵马俑,以及陵墓。
这些世界奇迹级的艺术作品和历史遗迹,不仅体现了秦始皇的统治地位和自信,也为后世提供了对秦代文化和历史的研究。
与此同时,秦始皇也在艺术和建筑方面发起了大规模的项目,使得中国的艺术和建筑风格得以统一和发展。
秦始皇修建了著名的万里长城,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辉煌之作,不仅加强了国家的防御能力,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此外,秦始皇还大量修建宫殿和陵墓,这些建筑风格的统一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并对后世的建筑风格和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秦始皇致力于统一中国的努力,不仅在政治和行政管理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功,也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的政策,使得国家的交流和治理更加便利;他的文化统一措施,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他的艺术和建筑项目,使得中国的艺术和建筑风格得到了统一和发展。
秦始皇的统一文字小篆的诞生与发展

秦始皇的统一文字小篆的诞生与发展秦始皇嬴政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一的成果,他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其中之一就是规定统一的文字。
在此之前,中国历史上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各自的文字体系,互相之间相差甚远,不便于交流和管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下令制定了统一的文字,即小篆。
小篆,是古代汉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它的发展跨越了几千年的时间。
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中国古代的文字主要有甲骨文、金文、郭店楚简等,它们各具特色,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甲骨文是最早被发现的文字,出现在商朝晚期到西周早期的龟甲和兽骨上。
由于甲骨文的形状复杂,解读难度大,通用性很差。
金文则是青铜器上的文字,形状多样,但也存在难以统一的问题。
郭店楚简是楚国时期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由于数量较少,了解不多。
为了解决文字的不统一和不方便使用的问题,秦始皇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小篆。
小篆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楚字书写法,由于秦国在统一战争中占据优势,最终成为了统一的文字。
小篆的特点是笔划直而简洁,结构规整,适合书写和刻写。
它取消了繁复的线条,采用了简明的形状,使得文字更加清晰易懂。
在小篆的使用中,秦始皇还规定了一系列的字形标准和书写规范。
为了确保小篆的统一性和准确性,他命令将全国的书籍都烧毁,只允许使用官方编纂的篆书版《尚书》。
这一行为引起了一些文人士人的不满,被誉为"焚书坑儒",但也使得小篆的统一得以顺利实施。
小篆在秦朝的统一政策推动下,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发展。
它成为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基础,影响了后世几千年的文字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篆的字形逐渐演变,出现了新的变体和派生字形。
这些字形的变化,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需求,也展示了文字艺术的卓越魅力。
总的来说,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的诞生与发展,对中国的文字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字体系的统一化,为后世的书法艺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小篆的诞生与发展,不仅在形态上对文字进行了优化,也在思维方式和文化认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统一文字的文字政策

秦朝统一文字的文字政策秦朝统一文字的文字政策,是秦始皇推行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秦朝统一文字的关键举措。
在早期,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的文字形式和发音,造成了沟通和统治上的困难。
为有效地统治这片广袤的土地,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儿建议,其中之一就是推行统一的文字政策。
秦始皇将统一文字的意义视为国家统一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他深知文字在统治中的重要性,因为统一的文字有助于实行统一的法律体系,促进政令的流通,统一全国的各级政府和官员之间的通信,增强集权统治的效果。
秦始皇制定的文字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统一文字的写法和统一文字的发音。
在文字的写法方面,秦始皇执行了小篆的规范化,并推行了国家统一的字体标准。
这一举措有助于规范统一的文字形式,减少因文字书写不规范而造成的误解和困惑。
在发音方面,秦始皇采取了推广官方语言的策略,即官话。
他鼓励大家学习和使用官话,以减少各地方言带来的交流困难,促进民众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然而,秦朝统一文字的政策并没有像秦始皇预期的那样取得全部成功。
由于各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民众的习惯,推广统一文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许多民众对于使用官话和统一的文字表达方式并不习惯。
此外,由于统治时期的政治压力和军事斗争,秦始皇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全面推行这项政策。
然而,尽管遇到了困难和挫折,秦朝统一文字的政策仍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历史上的文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的小篆规范成为了后来汉字书写的基础,官话也为后来的文化交流和文字统一奠定了基础。
秦朝统一文字的政策成为了后来中国历代王朝的一项重要政策,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总结而言,秦朝统一文字的文字政策是秦始皇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和统治效果而推行的一项重要政策。
而秦朝统一文字的政策并不完全成功,但对中国历史上的文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文字文化交流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这一政策的推行在当时是非常具有进取意义的,使得中国国家统一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秦统一的标准文字

秦统一的标准文字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下令将各国文字统一为小篆,这是中
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的统一。
小篆是一种笔画繁复、结构严谨的文字,它的规范和统一,为后来的文字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篆的统一,也为后来的文字繁简演变和统一提供了范本。
秦统一的标准文字,不仅在形式上统一了文字,更重要的是在
思想上统一了文字。
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统一了文字的同时也统
一了思想,这对于一个正在建立的大一统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统一的文字和思想,为秦朝的统一大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秦统一的标准文字,也为后来汉字的演变和统一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
小篆的规范和统一,为后来的隶书、楷书、行书等字体的发
展提供了基础。
同时,小篆的统一也为后来印刷术的发展提供了方便,使得汉字得以在更广泛的地域传播和统一。
在中国历史上,秦统一的标准文字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它不仅在形式上统一了文字,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统一了文字,为
后来的文字发展和统一提供了重要的范本。
同时,它也为后来汉字
的发展和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文字文化传承和发展做
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的来说,秦统一的标准文字对中国的文字发展和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来的文字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范本,为中国的文字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它也为中国的统一大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秦始皇的统一文字小篆的诞生

秦始皇的统一文字小篆的诞生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他致力于统一文字的使用,以加强国家管理和统治。
在他的领导下,小篆作为一种标准化的文字系统得以产生。
本文将介绍秦始皇统一文字的背景和小篆的诞生过程。
一、统一文字的背景在秦朝之前,中国境内存在许多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使用各自独特的文字系统。
这些文字间的差异给国家统一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统一文字是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国家的地位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秦始皇的统一文字计划秦始皇嬴政在位期间,深受秦国法家学派的影响,他认为统一的文字可以促进国家的管理与统治。
于是,他下令将各地的文字整合成一个标准的全国性文字系统。
三、制定小篆的过程为了制定一个标准的文字系统,秦始皇嬴政召集了一批学者、官员和书法家,组成了一个专门的文字整理团队。
他们负责将各地的文字进行整理、选取符合标准的文字作为统一文字。
这个过程中,小篆逐渐形成并被确定为统一文字的代表。
小篆是一种由秦国鼎盛时期发展而来的文字形式,它在形态、筆画上相对规整,适合印刻和书写。
为了确保小篆的准确性和统一性,秦始皇还下令对其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
他要求文字整理团队对小篆的字形、笔画和结构进行统一规定,并建立起小篆的字典和规范手册。
这些努力最终导致了小篆的发展和使用。
四、小篆的特点和影响小篆以其规整、工整和书写便利的特点,成为秦始皇统一文字计划中的核心形式。
它的产生与推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秦朝各个地区民族的交流和统一。
随着秦朝的结束,小篆逐渐转变成了历朝历代官方文字的基础。
即使在汉朝以后,小篆也一直被当做一种传统和规范的书写形式,对于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总结秦始皇嬴政的统一文字计划对于中国文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小篆的产生和推广,不仅在秦朝时期促进了国家管理和统治的发展,而且也对后来的历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篆的诞生展现了秦朝在文字统一方面的务实和创新精神,成为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的故事|秦始皇用他的字统一了中国文字!书法的故事秦代刻石统一规范的小篆书法小篆的形成及其特点李斯小篆是秦代产生的规范篆书,与大篆(古文、籀文等)相对而言,也叫秦篆。
在小篆这种新型字体形成的过程中,值得重视的历史人物是李斯。
李斯(?—前208),楚上蔡(今属河南)人,秦朝丞相,书法家。
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载,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上奏章说:“上古时所创制的大篆,在社会上还很通行,但这些大篆字体毕竟是远古时期的产物,很多人不认识。
现在删略大篆中繁琐的笔画,选取复合字体中的一部分,加工改造,变成小篆。
”他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恩准。
于是,李斯等人以西周以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并以新造的小篆作为学童启蒙的识字课本和推广应用的楷模,从此与先秦大篆相对而言的小篆就成了秦代的通行书体。
李斯擅长书法,宦官赵高以下的官员,都佩服李斯创造小篆的才华。
当时刻在名山、碑碣、印玺、铜人上的文字,都出自李斯的手笔。
他在书秦望山记功石时,竟然说:“我死后五百三十年,当会有一个人接替我的书迹。
”可见他在书法艺术上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小篆有什么特点呢?与大篆相比,小篆的特点表现为:线条圆匀,结构统一定型,字形呈纵势长方。
秦始皇留下的六处七篇刻石秦峄山刻石(五代徐铉摹刻本)从书法发展上看,秦代以小篆光耀史册。
而小篆又以秦始皇在位十二年间留下的六处七篇记功刻石文字最值得称道。
这六处七篇刻石是: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刻于之罘)、碣石刻石、会稽刻石。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第三年(前219)即率大臣,浩浩荡荡东巡,宣扬其威德盛治,到峄山、泰山、琅琊山等处刻石,以歌颂其功业。
第四年再东巡,在之罘山留下之罘刻石、东观刻石。
过了三年再东巡至碣石,面对苍茫大海,他喜气洋洋不可一世,又立石颂德。
第十年(前210),始皇南巡,至会稽,再刻石彪炳其伟业,愿江山千秋永固。
这四次巡游,刻石六处,文章七篇。
二世皇帝即位后下了一道诏书,命令在始皇帝所刻石上加刻一段文字,说明这是始皇帝所刻,使后世不疑。
六处七篇刻石,据说都出自李斯手笔。
其中东观刻石、碣石刻石,历代都无著录。
之罘一刻,原石也早已散佚,欧阳修所得拓本,是二世皇帝加刻的诏书21字,原文付阙(见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一)。
传世仅见久已失真的宋代《汝帖》本13字,风格与其他刻本差别很大。
因此宋代流传的秦始皇刻石拓本仅峄山、泰山、琅琊、会稽四种,称为“秦四山刻石”。
秦峄山刻石拓本局部放大《峄山刻石》,又名《峄山碑》,为始皇东巡第一刻。
其前段是秦始皇颂赞文,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后段是秦二世诏书,刻于秦二世元年(前209)。
始皇颂赞文、二世诏书,据传都是李斯书写的。
峄山在山东邹县东南。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行郡县,登上邹县的峄山。
树立石碑,与鲁地(今山东)的儒生商议,刻石歌颂秦朝的功德。
但《史记》中没有记载《峄山刻石》的原文。
《峄山刻石》原石在唐代以前已被毁坏。
杜甫《李朝八分小篆歌》说:“峄山碑原石已被野火焚毁,用枣木刻成的峄山碑拓片笔画太肥,失去了本来的面貌。
”五代时南唐徐铉有《峄山刻石》摹本,北宋淳化四年(993),郑文宝根据徐铉摹本重新刻石于长安国子学,原文将秦始皇刻辞与秦二世诏书连为一体,后刻有郑文宝跋文。
《峄山刻石》的文字是依靠宋代郑文宝的摹刻而流传下来的,其书法无疑也带有唐五代的烙印。
郑文宝摹刻的《峄山刻石》现存于西安碑林。
俞丰《经典碑帖释文译注》评价说:“从语言上看,峄山刻石文继承了《诗经》的四言句式,但以三句为一韵。
秦始皇诸刻石中,除《琅琊刻石》为两句一韵外,其余六篇均为三句一韵,这是秦文学的首创。
本文文辞整饬简洁,读来琅琅上口。
秦刻石文字堪称碑铭之祖,后世碑铭,无不被其遗则。
又,秦二世诏文刻于各处秦始皇刻石之后,文字全部相同。
但今传《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中仅存残字,《峄山刻石》所保存的全文,与《史记》中秦二世的相关记载基本吻合,因此为补全其他刻石文字提供了依据。
同时,秦二世的诏文,又是研究秦代诏书制度的唯一实物遗存,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秦泰山刻石《泰山刻石》,又称《封泰山碑》,为始皇东巡第二刻,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上泰山,树立石碑,祭祀天神,刻石记功。
当秦始皇从泰山上下来时,天突然下暴风雨,秦始皇在一棵大树下避雨,此树因护驾有功,于是被封为“五大夫”爵位。
接着又到梁父山祭祀大地之神。
《史记》记录了此刻石全文,可以补全今传拓本的缺字。
《泰山刻石》四面都有刻字,其中三面刻秦始皇颂赞文,一面刻秦二世诏书及从臣名字。
此石原立于泰山顶玉女池旁,后毁失。
明嘉靖年间发现残石,共得4行29字,移入碧霞元君祠。
清代乾隆时遭火灾,石又毁,不知下落。
嘉庆时,蒋因培等人在玉女池旁访得碎石二片,共10字,一片存1行4字,即“斯臣去病”,另一片存3行,每行2 字,即“昧死”“臣请”“矣臣”。
后移置山下岱庙。
宣统时尚存9字。
《泰山刻石》传世最早的摹刻本是宋代丛帖《绛帖》中所收的残本,存146字;最早的拓本是明代无锡安国所藏的北宋拓本二本,一本存165字,于1940年由日本中村不折购自晚翠轩,现藏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一本存53字,也已流入日本。
宋代摹刻的《泰山刻石》,与《峄山刻石》的徐铉摹临本相比,更接近秦代刻石的原貌。
《泰山刻石》是秦代小篆的代表作之一,这种书体比起前代文字,具有新的特点:线条圆畅均匀,结构统一定型,字形呈纵势长方,富有庄严典雅之美。
唐代李阳冰、清代邓石如的篆书均远承秦代的小篆而又富有变化,使秦篆一脉延续至今。
秦琅琊台石刻《琅琊刻石》,又名《琅琊台刻石》,为始皇东巡第三刻,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
《琅琊刻石》原石在山东诸城东南的琅琊山上,山顶是平整的,故又名琅琊台。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登峄山、泰山之后,至此刻石纪功。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在秦始皇颂赞文之后补刻诏书及从臣建议。
《琅琊刻石》四面刻字,共计497字,但三面已经漫漶无字,仅一面残存13行,约86字。
主要是秦二世诏书及从臣建议。
原石现藏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拓片高129厘米,宽67.5厘米。
琅琊,又写作“琅邪”。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南登琅邪,感到十分快乐,停留三个月,下诏建琅邪台,立石刻文,歌颂秦德,表达一统江山的得意之情。
《琅琊刻石》是唯一可靠的秦代原石原刻,现存《琅琊刻石》拓本为明拓本,残存篆字13 行,约86 字。
此刻石书法,模糊之中可见秦篆的奇妙意趣,被世人目为李斯小篆杰作。
此刻石横画均呈弧曲状态,正是春秋战国以来秦篆的书写习惯;其下垂及斜曲的笔画,也都圆畅流美,自然生动。
笔画接近石鼓文,用笔既浑融又秀丽,结体的曲折部分(即弧形)比泰山刻石圆活。
通观全篇,气象高古而宏大,丝毫没有板刻僵直的弊病。
清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变》称此刻石茂密苍古深厚,“当为极则”。
杨守敬《评碑评帖记》跋此碑说,秦始皇时代留下的刻石,只有此刻石巍然耸立,虽然磨损漫漶严重,但古雅厚重的气韵依旧存在,的确是“无上神品”。
秦会稽刻石局部《会稽刻石》,为始皇最后一刻。
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游,丞相李斯、小皇子胡亥等人随行,登上会稽山,祭祀大禹,遥望南海,立石刻歌颂秦德。
《史记》收录了这篇颂赞文的全文。
《会稽刻石》在唐代依然立在会稽山上,字迹清楚,至南宋绍兴年间,刻石虽存,但文字几乎全部损灭。
元代至正元年(1341),绍兴路总管府推官申屠以家藏旧本摹刻成碑,立于绍兴府学宫,并在碑阴增刻了五代徐铉摹本《峄山碑》。
清初康熙年间,碑阳《会稽刻石》被石工磨损,而碑阴《峄山碑》仍在。
乾隆五十七年(1792),绍兴知府李亨特嘱钱泳以申屠藏本双钩上石,由刘征重刻,立于绍兴府学宫原处。
1987年,此石被移置到绍兴大禹陵碑廊中。
此碑高220厘米,宽100厘米,正文12行,行24 字,并有隶书题记4行。
秦会稽刻石局部《会稽刻石》是传世秦始皇颂赞文刻石中文字最长的一篇。
内容除了其他刻石中也能见到的称颂功德之语外,还有一段匡正淫泆风俗的文字,对了解秦代的风俗和法令有重要意义。
《会稽刻石》拓本,笔法布局与《峄山刻石》相同,从其整个字形的外貌看,更显得工整,后人称秦篆为铁笔篆,当以此刻为代表。
此刻书法艺术,比不上《琅琊刻石》流畅秀丽,也没有《泰山刻石》生动活泼,偏于呆滞规整,与转辗翻刻、失去原貌有关。
但此刻瘦匀合度之美,则又另树一帜。
秦会稽刻石局部放大从文字和书法艺术的渊源上看,秦代刻石小篆与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石鼓文》无疑是一脉相承的。
从学习书法的角度看,习篆当从小篆入手,小篆的典范当首推泰山、琅琊刻石文字。
秦会稽刻石局部放大秦代小篆的价值春秋、战国两个历史时期,神州大地,诸侯兼并,七雄争霸,战乱不已。
在这动乱的年代,文字异形、书体多样的景况日甚一日。
从书法艺术多样化的角度讲,文字异形、书体多样是大好事。
但语言文字毕竟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不同的地方语言不同、文字不同,人们交流思想就不方便了。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王朝之初,政治上中央专制集权,必然要求思想文化适应其政治需要。
学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也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而宣告结束。
在国家走向统一的背景下,大丞相李斯上书给秦始皇,建议以西周以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于是,小篆作为规范统一的新书体应运而生。
据容庚《金文编》著录,在秦统一文字之前,“宝”字有194种形态,“眉”字有104种,“寿”字也有百种以上,小篆分别用一个字就代表了。
从汉字发展讲,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从此以后,不管朝代如何更替,汉字始终保持统一。
蒙恬造笔蒙恬蒙恬( ?—前210),祖籍齐国,山东人,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
司马迁《史记》卷88 有《蒙恬列传》,但没有关于蒙恬造笔的记载。
到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写了一篇《毛颖传》,毛颖指笔,古代笔用兔毫制成,有锋颖,所以韩愈发挥文学想象力,采用拟人化的修辞方法,称笔为毛颖先生,并为他(它)写传记。
《毛颖传》中说,蒙恬奉命南下讨伐楚国,路过中山,见那里野兔的毛很适合制笔,便教人猎兔制笔,并改进了工艺。
关于中山在什么地方,说法不一致,一种说法是在今天的河北定县,另一种说法是在今天的江苏溧水县。
在唐代时溧水属于宣州管辖,宣州贡笔出自中山。
韩愈《毛颖传》有些游戏性质,但也不是凭空捏造的。
民间传说,蒙恬不仅在宣州制笔,而且湖州的湖笔也是蒙恬所传。
在吴兴的善琏镇(古代属湖州)就有蒙公祠,祠内有蒙恬塑像,据说蒙恬夫人卜香莲是善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