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民俗(辛苦整理)

合集下载

山东潍坊民俗

山东潍坊民俗
• 单饼卷鸡蛋或大葱是名吃 尤其好吃 单饼卷炸麻辣串
单饼
端午节
• 插艾蒿 • 吃粽子 • 小孩子手足系五彩线
夏至
• 吃凉面 有“冬至饺子(馄饨)夏至 面(汤),谁家不吃穷一年”的说法
关公磨刀日
• 农历6月24日 (南方有的地区是5月13 日) • 吃饺子 • 老奶奶做贡品 ,自发 到关公庙祭拜, 盘坐在庙前诵经念佛,祈求关公保佑
山东潍坊地方习俗
国际交流学院对外汉语系08级01班 陈楠楠 200892610102
春节
• 跟其他地区不同的是讲究吉时,即从老黄 历上看每个时辰的吉凶,要在吉时放鞭炮, 吃年夜饺子 • 除夕早上吃面,中午随意,傍晚吃饺子, 年夜饭也是吃饺子,大年初一早上一般吃 饺子,一般是年夜剩下的,中午晚上吃大 餐,不吃饺子,初二早上吃饺子
元宵节
• 听父亲说传统上十四晚上吃饺子, 十五晚 上吃巧巧饭 “米啊面啊巧巧饭 ” 就是 年轻的未婚女孩到各家乞巧,即讨要各种 杂粮,然后拿回家做成粥 • 现在十四十五十六三天都算作元宵节,三 年天都要燃放烟花,都要吃元宵
清明节
• • • • • • 潍坊的清明节和寒食节是一起过的 插柳条 编戴柳圈 辟邪 扫墓 给亲人、先烈扫墓 荡秋千 吃饼卷鸡蛋(关于饼在下面有特别介绍) “斗蛋”。斗蛋就是小孩子们拿着鸡蛋互相碰, 谁的先碰破了,谁就输了。输了也没有关系,把 蛋皮剥掉,把鸡蛋吃了,再换一个。斗蛋也要讲 究技巧,你要拿着自己鸡蛋的头尖的那一面和他 们的头圆的那一面碰,你就容易赢。 • 画彩蛋(在煮熟的鸡蛋上画画) ,有的地区做红 蛋(就是把煮熟的鸡蛋表面染红)
小年
• 农历腊月23日 • 吃糖瓜 或糖 • 祭灶王爷
糖瓜灶Βιβλιοθήκη 爷面饼——潍坊名吃• • • • 潍坊的面饼分为三种: 马宋饼 三页饼 单饼

潍坊的风俗

潍坊的风俗

潍坊的风俗
潍坊风筝:潍坊是世界风筝的发源地,制作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潍坊风筝是山东潍坊传统手工艺珍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过年穿新衣:过年穿新衣是潍坊城区的年俗传统之一。

在春节里,人们不仅要备年货、买新花,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外,还会追求新的服饰。

潍坊核雕:传统工艺核雕,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清朝晚期,潍县人都师从著名核雕艺人张大眼学习核雕,以娴熟技艺闻名乡里。

杨家埠木版年画:潍坊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也有她自己的独特风格,同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并称为中国三大民间画市。

嵌银漆器:嵌银漆器是潍坊独有的手工艺品,曾在一九一四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最优等奖。

民间习俗_精品文档

民间习俗_精品文档

民间习俗摘要:娶媳妇是山东民间最热烈、排场和富有喜庆味的事情。

本文详细介绍山东潍坊传统礼仪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婚礼习俗及禁忌,结合作为潍坊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希望对于山东传统婚礼习俗的保留具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山东潍坊婚礼习俗说媒相亲订婚送日子送嫁妆娶亲禁忌一.引言娶媳妇是山东民间最热烈、排场和富有喜庆味的事情。

山东各地具体娶亲的方式不同,但婚姻习俗却不乏相似之处。

男子结婚称“将媳妇”,女子结婚称“出门子”。

结婚礼仪除特殊情况外,要经过说媒、相亲、订婚、送日子、娶亲等多道手续。

二.说媒“说媒”也称作“保媒”,由媒人为男女两家介绍,缔结婚姻关系。

媒人可以是亲友、熟人,也可以是专门的媒婆,他们按照门当户对、年龄般配、家境相当等基本条件,往返男女双方家中说合,一般是对男方要求条件要高一些。

像现在很多人也是通过家中的姑姑、阿姨介绍“对象”。

若双方有意,则由男方向大家提亲。

向女家提亲的人越多,女家越感到荣耀,即所谓“一家女百家求”,提亲的人把门槛都踩破了。

如女方向男家提亲,则会被讥讽为“闺女嫁不出门了”。

在以前,若男女双方满意,还要互换庚帖,请算命先生推算双方的属相和生辰八字是“相生”还是“相克”,若不相克,才可以进一步商议结亲之事。

三.相亲旧时,新婚夫妇只有在揭盖头时才可相见。

为了防止受媒人欺瞒,女方父母只能暗地里打听,了解男方的相貌、年龄与媒人说的是否相符,同时还要打听男方的为人和家庭境况。

而如今,就会有正式的相亲程序。

相亲也叫“相对象”,是由媒人约男女双方到第三者家中见面,如彼此相中,即可建立恋爱关系。

经过多次交往。

认为条件成熟,就安排女方到男方“验家”。

验家是关系婚姻成败的关键,因此男方要把家里好好地装修一番,把值钱的东西都要亮出来,家长要穿的体面整洁,有些家庭甚至借用他人的东西,来显示自家的富有。

验家时,男方要准备酒饭和礼栈,女方若满意就会答应留下吃饭,若叫一声“爹、娘”,男方父母要掏钱给女方,叫“见面礼”,这门亲事就算定下了。

潍坊的婚礼禁忌介绍

潍坊的婚礼禁忌介绍

潍坊的婚礼禁忌介绍结婚是人生一大喜事,自然有很多礼仪讲究,为的是给新人好的祝福和期许。

有礼仪讲究那也会有一些禁忌。

中国地源广阔,人口分布的广,不同地方都会有自己有特色的民俗礼仪讲究,山东潍坊结婚时候有哪些结婚讲究呢?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潍坊的婚礼禁忌介绍,希望你喜欢。

潍坊的婚礼禁忌潍坊结婚风俗1、新娘家提前准备好红枣、花生、栗子(寓意早生子)用红绳穿两串,放在一个红色带喜字的盆内。

另外准备用红绳捆好的宽心面两把、红筷子两双,放在另一个红色带喜字的盆内。

这两个盆分别用红包袱包好,待新郎新娘出门时交给伴郎携带到新郎家中备用。

潍坊结婚风俗2、由新娘家准备水饺在新郎进门后由新娘的女性长辈下锅煮熟端给新郎新娘食用。

娘家吃饺子时碗内要留下双数,意为成双成对。

潍坊结婚风俗禁忌3、新娘出门后千万不要回头观望,寓意不回头。

另外,新娘出门不要哭泣,一是不吉利二是容易哭花了新娘妆。

潍坊结婚风俗4、新郎出门后,开始帖喜字,要由未结婚的男子来帖,同时贴喜字的顺序也是有规矩的,要由外向里帖,最后一张是帖在家门的喜字。

意思为迎喜进门。

记住顺序不要搞错。

潍坊结婚风俗禁忌5、请伴郎或伴娘给新娘准备一条红色的毛巾被,以备外出录象时,需要坐时铺着。

因为新娘子当天是不可以落地的。

潍坊结婚风俗禁忌6、新郎接新娘的行车路线不能走回头路,也就是出发的路线和回来的路线不能是一条路。

潍坊结婚风俗7、丈母娘要提前准备红腰带2条,在新郎接了新娘即将出门时为新郎和新娘亲手扎上,(寓意婚后生活红红火火)。

新郎的红腰带可以一直扎着直到婚礼当晚结束,新娘的红腰带因为扎在白婚纱外面不太雅观,所以,可以到房间里把腰带扎到婚纱里面,也要扎到当晚结束。

潍坊结婚风俗禁忌8、新郎新娘下车时,要从同一侧下,不要各自从两边的车门分开下车,否则不吉利。

潍坊结婚风俗禁忌9、不要给怀孕的女子发请贴,在潍坊结婚风俗中,怀孕的人不宜参加婚礼,否则双喜相冲。

潍坊结婚风俗10、按照青岛结婚风俗,新郎去新娘家要准备敲门红包多个,当女方亲友为难新郎不给开门时就需要投递红包讨好对方以便顺利进门迎娶新娘。

山东潍坊的风俗

山东潍坊的风俗

山东潍坊的风俗
在山东潍坊,过春节、元宵节和端午节,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山东潍坊的风俗。

一、元宵节
在山东潍坊,过元宵节是最热闹的。

首先要吃元宵,元宵即
汤圆,以面粉和米粉制成,煮熟后表面会浮一层油脂。

吃了元宵,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

在潍坊,元宵节还有一个重要的
风俗——放灯。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叫“年”,它住
在海底深处的石缝里。

每到除夕,“年”都会爬上岸吃人和牲畜。

有一年除夕,人们发现“年”又回到海底的石缝里了。

为了吓走“年”,人们就把燃烧的火把插在石缝里,点燃火把后发出耀眼
的火光。

果然吓跑了“年”,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就把放灯习
俗延续了下来。

二、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在古代称
元日、元正、元旦等。

从汉代起又用“元旦”之名了。

春节这天
要放鞭炮、贴春联、吃饺子和团圆饭等活动。

一般从小年开始过年,除夕是新年第一天,也是春节最重要的节日。

三、端午节
— 1 —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 2 —。

潍坊的民俗文化

潍坊的民俗文化

潍坊的民俗文化潍坊的民俗文化潍坊,古称“潍县”,又名“鸢都”,位于山东半岛的中部,山东省下辖地级市,与青岛、日照、淄博、烟台、临沂等地相邻。

地扼山东内陆腹地通往半岛地区的咽喉,胶济铁路横贯市境东西,是半岛城市群地理中心。

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经济区的重要交汇处。

中国新二线城市,是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和发展活力的新兴经济强市。

今天,语文迷小编收集了一篇潍坊的民俗文化,欢迎阅读!潍坊市,古属齐鲁之邦,这里民风民俗淳朴敦厚,勤劳而富有创造精神的潍坊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繁衍生息、生存发展、追求幸福、祈求平安,按照自己的心愿,创造并传承了潍坊地区的乡风民俗。

跟随风俗民情的历史延沿,伴生了潍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及其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潍坊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远在新石器时代,“东夷人”就在这里创造了古老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

据考古发现,境内有不同时期的古文化遗存,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代建筑和石刻等1800余处。

考古证明:早在5000年以前,这里就有氏族部落居住。

潍坊境内久远的建置、邦国的更替,促使这里形成“十里不同俗”的丰富风俗民情。

潍坊自古以来,文事昌盛,辈出的历史文化名人使得潍坊的民族民俗文化,代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

史载,生于潍坊市域或曾活动于潍坊市域的高层次文化名人就有百人之多。

辈出的名人,巧夺天工的能工巧匠,在潍坊地区这块充满齐鲁风范的大地上,催生、造就、传承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多彩多姿的潍坊民情风俗。

使潍坊这块美丽富饶的大地,继承了内容丰富、独具魅力和特色的民间艺术。

民俗文化,属于区域性民族文化,它的发展受到地理、经济、政治和学术及民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千百年来,民俗文化及其民间艺术品萌芽于劳动人民之中,又经劳动人民传承、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潍坊地区的独具风采的民俗文化,有的已成为潍坊地区民俗风情的标志物。

从民俗上讲,潍坊地区广大人民历史地注重五大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潍县传统节日习俗民风(最终版)

潍县传统节日习俗民风(最终版)

潍县传统节日习俗民风(最终版)第一篇:潍县传统节日习俗民风(最终版)潍县传统节日习俗民风在白浪河沙滩上打“转秋千”的热闹情景。

据邓华《潍州旧影》老照片故事会第六场时间8月14日地点潍坊百大汽车园主讲人张黎明潍坊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

大家都知道,祖上是正宗老潍县人的家庭,过年过节在礼节和吃喝上都有许多特殊的习惯。

虽说如此,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如今在潍坊,40岁以下的人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老潍县舞龙灯、打“转秋千”之类的传统节日活动到底是什么样子了。

8月14日上午,在百大汽车园老照片故事会现场,主讲人张黎明为大家讲述了老潍县人过元宵节、清明节和中秋节时的传统活动。

在他绘声绘色的讲述下,老潍县城里过节时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好像重现在大家眼前。

主讲人简介张黎明,64岁,潍城区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北海书画院副院长,潍坊市老年大学特聘教师。

百大汽车欢迎各位文史爱好者莅临参观,如您有珍藏的老照片,可发送扫描件至**************将有机会获得精美礼品一份。

预约参观电话:73634637363989。

元宵节―――耍龙灯步骤复杂在老潍县,过元宵节时,最热闹的活动当属闹花灯,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出灯耍”。

以前,老潍县城里爱好扎灯、画灯和耍灯的子弟们从大年初二的晚上就开始“出灯耍”,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并在正月十五时达到高潮。

所谓的“出灯耍”并不只是耍花灯这么简单,还包括踩高跷,跑旱船等杂耍项目,全部是群众自发组织的,图个开心。

在整个“出灯耍”的过程中最有看头的压轴大戏便是耍龙灯。

据史料记载,1915年潍县城里郭家巷所出的龙灯是这样耍的:表演开始前,先听见吹海螺的声音,意为“龙吟”,喜欢看灯的人有的顾不上吃完饭就扔下碗筷跑到街上去了。

表演开始后首先出场的花灯是“四大帅”,即鱼鳖虾蟹。

后面跟着“小四大帅”,就是由四名孩童挑着的四盏小花灯,造型与前面的“四大帅”相同。

在这些花灯之后还不是龙灯,大家首先看到的是日月双灯,紧跟着是八对云彩灯、八对花瓶灯和八对蝴蝶灯,伴随着不同的锣鼓点出场,还根据所经地点的不同而排出如万象更新、四季发财等吉祥字形。

潍坊婚假习俗

潍坊婚假习俗

潍坊传统习俗折射出的传统儒学思想古人认为结婚是人伦之始,合两性之好,上可事宗庙,下可继后世,因而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婚俗礼仪。

婚葬习俗作为老祖宗延续至今的传统,虽然形式日益发生改变,但其蕴含的传统思想精华却从未消亡。

儒家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婚嫁礼俗中得到秉承和传续,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男婚女嫁,乃人生头等大事,向有“小登科”之称。

潍坊古邑,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

其婚俗礼仪,既融合了民族婚俗共性的内容与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又蕴含着传统的儒家思想。

在潍坊,要圆满的完成一桩婚礼,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1)提亲。

以前,婚事多是家长包办,媒人介绍,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现在流行自由恋爱结婚,但毕竟是少数,在农村大多情侣仍是要经过相亲的。

在潍坊,被介绍的男女双方一般在20—30之间。

媒人根据掌握的男女双方的信息,包括男女双方的年龄、身高、长相、品行、文化程度、健康状况,以及双方家庭的主要成员、经济、住房状况等,认为双方般配,媒人便来往双方家长之间,从中说合,商量缔结婚姻关系。

也有男家早已相中女方的品貌,遣媒提亲。

女方可以根据男方的现有条件进行抉择。

由媒人缔结两家婚约是自夏代就有的传统,《周礼·地官·媒氏》就曾有过关于媒人职责的记载。

现在“媒人”这个职业随着自由恋爱的兴起逐渐消失,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婶子、大娘、嫂子等,往往充当起“媒人”的角色。

(2)测字。

经过提亲,如果双方家长认为可以做亲,还要请算命先生或阴阳先生来合婚,主要测算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和属相是否相克。

有许多流传的说法,如在属相上,“龙虎相斗,狗兔不合”,“白马犯青牛,鸡猴不到头”。

在命相上,如一方为金命,一方为火命,命中“火刻金”,这门亲就不能再进行下去。

如一方为木命,一方为火命。

则“木生火”,大吉之兆,可以成婚。

以上提亲程序之后,便可以正式签订婚约程序――传启。

在潍坊的农村,即使男女青年之间已经建立了恋爱关系,双方家长请媒人或亲戚朋友到对方家里提亲这一程序还是必不可少的。

山东潍坊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山东潍坊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山东潍坊的春节习俗有哪些春节是民间最隆重的节日。

在这个如此喜庆和欢乐的日子里,山东潍坊的朋友们是怎么过节的呢?有哪些有趣的习俗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山东潍坊的春节习俗,希望大家喜欢!山东潍坊春节习俗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俗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回天庭向玉帝报告地上一年的事情,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或辞灶,这一天有吃糖瓜的习俗,意思是让灶王爷吃了糖瓜嘴甜一点,“上天言好事”。

从这一天开始,民间便开始忙年了,打扫卫生、置办年货、蒸年糕、蒸馍馍,年味越来越浓。

正月初一这天都起得很早,同族同姓的要相互拜年。

过年饺子吃罢,男女各着新衣,以宗亲近远为序,先近再远后庄乡,给长辈拜年。

乡亲街巷相遇,惯以“过年好啊”、“起得早”、“吃得多”、“发财”为祝贺语。

正月初二这天,各家又焚香烧纸,将祖宗神灵送回坟墓,同宗聚会,由长辈带领,到祖坟上烧纸叩拜,并大放爆竹,以示后人兴旺。

自即日起,晚辈携礼物到亲戚家拜年,初二出嫁的姑娘回娘家。

正月初五正月初五俗称五码日或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

山东春节各地习俗孔府临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蒸壮”就出现了,“蒸壮”就是为过年蒸各种馒头、饺子、糕饼。

大年三十整夜包饺子。

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末、铺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带。

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

大人给孩子送“压岁钱”,装在红纸袋里,上面写有“长命百岁”的字样,放在小孩子的枕边,每人准备一个景泰蓝食盒,其中放粘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物。

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

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楼”。

朝各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北、西南、西北,各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神的牌位,正中一张桌子上摆天地神牌位。

“天地楼”旁,立“朝天竿”,点“天灯”,日夜不熄,一直要点半个月之久。

济南年初二回娘家必须拿上礼品,按老规矩讲,就是一刀肉(不能少于四五斤)、两条鱼(鲜鲤鱼,每条鱼须在一斤以上,也称“对鱼”)、三瓶白酒外加四斤点心(鸡蛋糕、长寿糕、桃酥、百子糕),这几样礼品统称“四色礼”,寓含着一年四季平安、四季发财的美好祝愿。

家乡的传统运动山东潍坊

家乡的传统运动山东潍坊

家乡的传统运动山东潍坊家乡的传统运动——山东潍坊山东潍坊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这座城市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还以其独特的传统运动而闻名遐迩。

这些传统运动不仅承载着潍坊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更是这座城市的骄傲。

本文将为您介绍潍坊的几种传统运动,让你更好地了解这座美丽城市。

一、潍坊民间武术潍坊是中国武术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武术传统。

潍坊民间武术擅长拳法和器械法,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术。

其中,潍坊坊拳、太极拳等成为了潍坊最具代表性的武术运动。

这些武术动作矫健有力,充满了刚柔并济的美感,不仅能增强身体素质,保持健康,还能培养人们的意志品质和奉献精神。

二、潍坊风筝潍坊的风筝制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享有盛誉。

潍坊风筝色彩丰富,造型多样,制作工艺精巧,被誉为“中国风筝之乡”。

制作风筝的过程既是一项手工艺,也是一种艺术形式。

在潍坊的传统风筝制作手艺中,融入了对自然、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每年的潍坊风筝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成为了潍坊的一个重要名片。

三、踢毽子踢毽子作为潍坊的传统民间运动,至今仍然在当地广泛流传。

踢毽子不仅是儿童的游戏,也是成年人放松身心的一种娱乐方式。

传统的踢毽子主要体现了潍坊人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自然环境的热爱。

每年夏天,潍坊都会举办踢毽子比赛,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

这项传统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加体质,还能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社交。

四、潍坊龙舟赛龙舟赛是潍坊传统运动中最受欢迎的一项,也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体育赛事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潍坊都会举办盛大的龙舟赛活动。

在这一天,无数的龙舟在汾河上奋力竞渡,人们载歌载舞,喝着雄黄酒,翻过波浪,向着终点冲刺。

这一壮观的景象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看,也成为了潍坊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总结:潍坊的传统运动代表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精神。

这些传统运动不仅富有艺术性,还能够增强身体素质,培养人们的意志品质和奉献精神。

潍坊民间武术、潍坊风筝、踢毽子以及龙舟赛,都展示了潍坊人民勇敢、坚韧的精神风貌。

潍坊民风民俗总结汇报材料

潍坊民风民俗总结汇报材料

潍坊民风民俗总结汇报材料潍坊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在这里,民风民俗独特多样,融合了山东的习俗与地域特色。

在以下的1000字的汇报材料中,我将从潍坊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和饮食文化等方面来介绍潍坊的民风民俗。

首先,潍坊的传统节日非常丰富多彩。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潍坊坊子庙普遍庙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在坊子庙举行,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光。

庙会期间,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传统表演,如舞狮、舞龙、龙灯以及杂耍等,还可以品尝到各种特色小吃和传统手工艺品。

此外,潍坊还有许多其他的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活动和习俗,增添了潍坊的节日氛围。

其次,潍坊的民间艺术也非常丰富多样。

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潍剧,潍剧起源于明朝,被誉为“山东曲艺之源”,是山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之一。

潍剧以婉转柔美的唱腔和激昂豪放的念白闻名,剧中的表演形式也非常多样化,既有武打动作,又有舞蹈演出。

除了潍剧,潍坊还有许多其他的民间艺术形式,如潍坊花灯、刺绣、剪纸等,这些艺术形式展现了潍坊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

最后,潍坊的饮食文化也有着独特的特色。

潍坊的食物以海鲜为主,尤其以鱼虾蟹为特色。

潍坊的黄河大虾、潍坊蟹煲和潍坊烤鱼等都是当地的特色美食。

此外,潍坊还有许多传统小吃,如糖卷、鸭脚花、大散河等,这些小吃制作精细,口感独特,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潍坊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为游客提供了品尝当地美食的机会。

总之,潍坊的民风民俗独特多样,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饮食文化独具特色。

这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为潍坊市人民带来了快乐和幸福,也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潍坊的民风民俗是该市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

潍坊的风俗作文

潍坊的风俗作文

潍坊的风俗作文
潍坊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底蕴的城市,这里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了许多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

潍坊最著名的民俗就是"扭秧歌"。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当地村民们便会穿上盛装,在田间地头载歌载舞,跳起热闹的扭秧歌。

这种民俗源于古代祈求丰收的祭祀活动,后来渐渐演变成了喜庆的群众性活动。

扭秧歌舞蹈动作优美流畅,歌词朴实生动,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除了扭秧歌,潍坊还有"打虎"的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时,各家户人便会在门前燃放鞭炮,热热闹闹地"打虎"。

这个民俗象征着辞旧迎新,驱逐厄运,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

潍坊还有织锦、刺绣、剪纸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堪称非物质文化瑰宝。

这些精湛的手艺世代相传,凝聚了潍坊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丰富多彩的潍坊民俗风情,如一面明亮的镜子,折射出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积淀。

保护和弘扬民俗文化瑰宝,对于潍坊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潍坊的婚嫁习俗

潍坊的婚嫁习俗

潍坊的婚嫁习俗结婚是人生的大事,订婚是婚前应该准备的事情。

然而不同地方的省份订婚习俗也有很大的差异,关于山东潍坊订婚习俗有哪些,山东潍坊婚嫁的习俗又是怎样的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潍坊婚嫁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潍坊婚嫁习俗婚姻嫁娶清末和民国时期,境内婚姻嫁娶沿袭封建的传统习俗。

婚姻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和生辰八字相合,男女婚事自不能主。

婚前互不见面,全靠媒人从中说合,父母包办,因而有的酿成悲剧。

女子出嫁,必须从一而终,丈夫夭折也不能改嫁,男子可以续娶。

一般七八岁即由父母包办订婚,甚至有的指腹为婚,结“娃娃亲”,十五六岁即结婚。

贫穷人家多是男大女小,富户人家一般是男小女大,故有“十八的姑娘九岁的郎”之说。

新中国成立后,婚姻嫁娶,移风易俗,提倡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喜事新办的新风尚。

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由“红娘”牵红线,搭鹊桥,便可结为伉俪。

旧时,境内婚姻习俗,繁文缛礼,仪式很多。

一般经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还6步,称为“六礼”。

实际上主要经过通媒相亲,传柬定亲,请期定日子,迎娶合婚4步,即可大礼告成。

通媒相亲男到十五六岁,甚至八九岁,父母就开始央媒求亲。

媒人多半是中老年妇女,叫“串百家门”的。

因婚前男女双方不能相见,媒人多乘机谎骗哄瞒,以其能说会道,向双方父母互相揄扬。

如双方父母同意,便可提亲。

亲戚朋友间,有了解男女青年及其家庭情况的,经人请托提亲叫请“大媒”。

若女方聘媒向男方求亲,名曰“倒提媒”。

如女方要求男方条件高,习称“攀亲”。

双方有意成亲,由男方备两份红帖,到女方“请庚”、“回庚”。

双方将子女的出生年、月、日、时辰,请算命先生“合八字”、“看冲克”。

如无冲克和不中意处,便可成亲。

也有派亲人到男家亲自看的,叫“相亲”。

如若相不中,则不吃男家饭告辞。

旧俗,男女通婚,年龄以女方大为贵。

传柬定亲多称“投契”。

男方选定黄道吉日,将四折红柬(即定婚书)装入拜匣(木盒),及衣料、金银首饰等聘金、礼品,由男方尊长带喜夫送至女方换回许婚的柬帖。

潍坊民俗(辛苦整理)

潍坊民俗(辛苦整理)

潍坊民俗(辛苦整理)潍坊,是历史悠久的手工业名城。

古来曾以“二百红炉,三千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的赫赫阵容,名扬四海。

其丰富多彩的工艺美术品,至今盛行不衰,如红木嵌银漆器、木版年画、风筝、布玩具、桃核雕刻、仿古铜器、麻布绒绣、书画拓片、泥塑玩具、金银首饰、字画揭裱、抽纱刺绣、屏风、彩灯以及各种地毯、挂毯等三十多种工艺美术品,仍称压市之作。

风筝的故乡在中国,而潍坊的风筝,在中国的风筝史上则自成一派。

它以选材讲究,造型精致,色彩鲜艳,式样美观而扬名中外。

特别是潍坊国际风筝会,牵动了全国和世界风筝爱好者的心。

潍坊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也有她自己的独特风格,同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并称为中国三大民间画市。

潍坊年画取材于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的理想、希望、寄托着他们丰收富裕、消灾祛祸、安居乐业的意愿,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嵌银漆器是潍坊独有的手工艺品,曾在一九一四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最优等奖。

嵌银漆器由艺人们用特制小刀小剪小锤,按照设计的图样,在硬质的红木上雕出细沟,再顺着细沟嵌入细如发丝的金丝或银丝,然后涂以数遍大漆,推光而成。

嵌银漆器色泽庄重清雅,线条洒脱简练,是绘画、镶嵌与雕刻的巧妙结合。

看了桃核雕刻《赤壁夜游》,无人不为艺人的精湛技艺而叹服。

在一个不大的桃核上,雕了六个人物和酒桌、酒壶、蓬门、风旗、锚链等多种器物,连蓬门两边的一副对联,在放大镜下也清晰可见。

真是神夺天工!潍坊不仅出产工艺品,还是古代文化荟萃的地方。

十笏园,布局谨严,小巧玲珑,是北方少见的中国园林建筑。

地处古青州(益都)的云门山、玲珑山和驼山,分别以石刻、石窟名闻遐迩。

临朐的“山旺化石”,更是首屈一指的“大自然的万卷书”。

所有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

潍坊古老而又年青。

如今她在保留古老传统的同时,已经发展成一个新兴的现代都市。

民风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定区域的风尚民情的总称。

民风民情又多源于民间节日或生产、生活习俗。

比如,潍坊境内的寒亭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的朴灰年画、临朐的手绘年画等,不论哪种,均植根于年俗上;它们都是依年为本,年画进而又丰富宣染了年节习俗的气氛。

山东潍坊清明节的风俗

山东潍坊清明节的风俗

山东潍坊清明节的风俗清明节,听到这个节日名字,脑海里是不是马上就浮现出一幅画面?绿树成荫,风儿轻拂,阳光明媚,大家穿着简单舒适的衣服,背着扫墓工具,踏着清明的风,走在田间小路上。

嗯,没错,这就是山东潍坊的清明节!每年一到这个时候,不管你多忙,大家都得挤出时间来祭祖扫墓,回去看看老祖宗们在地下的“安好”。

不过,除了扫墓,潍坊的清明节还有好多有趣的风俗哦!说到潍坊的清明节,大家肯定都知道扫墓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扫墓这个事儿,说起来其实并不复杂,但又有那么些讲究。

大家都会带上香火、纸钱、祭品,准备好一切,来到墓地。

一到墓前,大家纷纷低头祷告,嘴里念念有词,祈求先人保佑家里人平安健康,工作顺利,日子红红火火的。

别小看这个扫墓,它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尊敬,还带着一种对家族历史的传承。

想想,祖先们也曾是为这个家族的兴旺发达付出了很多,他们的精神永远不该被忘记。

不过,清明节可不光是清扫祖坟那么简单,潍坊这边可有个有意思的风俗——“踏青”。

啥是踏青呢?简单来说,就是大家穿上好看的衣服,背上小包,跑到大自然里去感受春天的气息。

清明节是春暖花开的时节,田野间绿草如茵,野花争相开放,简直就是大自然给咱们准备的盛大派对!你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去附近的山坡上走走,晒晒太阳,聊聊天,放松一下。

大家还喜欢在绿树成荫的地方野餐,一边吃着自带的点心,一边看着远处的风景,放飞自我。

潍坊的这股踏青风,真是让人陶醉,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春风吹走了。

再说说清明节的吃食,这也是潍坊人过节的一大亮点。

清明节里,潍坊人有吃“青团”的习惯。

青团啊,那是青色的饼子,里面包着各种各样的馅料,味道鲜美。

外皮是用艾草或者草头做的,绿色的看着就让人觉得很有春天的气息,吃上一口,那种清香味儿扑鼻而来,简直就是春天的味道。

青团里最常见的馅料是红豆沙和糖馅,还有一些家庭会自己动手包些豆腐干、腊肉等。

吃着青团,心情都特别好,仿佛也在吃春天的美好。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清明节只是扫墓踏青和吃青团吗?当然不!潍坊的清明节还有一些独特的小习俗,比如放风筝。

山东潍坊民俗文化介绍作文

山东潍坊民俗文化介绍作文

山东潍坊民俗文化介绍作文山东潍坊民俗文化大揭秘哎呀妈呀,你们知道吗?山东潍坊可是个有故事的地方,那里的民俗文化可丰富了。

今天,我就带大家去瞅瞅这个充满魅力的潍坊,看看那里都有哪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民俗文化。

说起潍坊的民俗文化,那可真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比如,咱们潍坊人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这可是咱潍坊的一大特色。

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寓意着来年财源滚滚,生活甜甜蜜蜜。

还有啊,潍坊人特别讲究团圆,无论多忙多累,过年回家总得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顿热热闹闹的年夜饭。

说到潍坊的民间艺术,那可是数不胜数。

比如说,潍坊风筝,那可是世界闻名的。

潍坊的风筝不仅形状各异、色彩斑斓,而且制作工艺精湛,飞起来的时候就像是在空中翩翩起舞的仙子。

还有那鲁绣,那可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技艺。

再说说潍坊的美食,那可是让人垂涎三尺。

比如说,潍坊的烧饼,外皮酥脆,里面的馅儿香甜可口;还有那糖醋鲤鱼,酸甜可口,鱼肉鲜嫩,简直是人间美味。

每当节假日,大街小巷都是人山人海,大家都在品尝这些地道的潍坊美食。

除了美食和文化,潍坊还有一项非常有趣的传统活动——放河灯。

每到元宵节,家家户户都会点亮河灯,让它们在水面上飘荡,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看着那些五颜六色的河灯在水面上摇曳生姿,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一样。

潍坊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的韵味,又充满了现代的气息。

来到这里的朋友们,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这里的风土人情,相信一定会给你们留下难忘的回忆。

怎么样,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去潍坊看看了呢?快收拾行囊,咱们一起踏上这场文化之旅吧!。

玩转潍坊民俗文化与传统手工艺

玩转潍坊民俗文化与传统手工艺

玩转潍坊民俗文化与传统手工艺潍坊,作为中国山东省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

在这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潍坊的历史与文化,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本文将带您一起玩转潍坊的民俗文化与传统手工艺,希望能够给您带来美好的阅读体验。

一、潍坊的民俗文化潍坊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潍坊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潍坊文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便是潍坊丝绸花会。

潍坊丝绸花会是潍坊地区独有的传统节庆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

在花会期间,人们穿着盛装,以花车、花帽、花伞等花艺品为装饰,游行街头,展示潍坊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外,还有民俗舞蹈、民俗音乐等表演,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此外,潍坊的婚俗习惯也是其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

在潍坊,新人结婚不仅要进行传统的拜堂、拜天地等仪式,还有很多有趣的婚俗习惯,比如新娘不能自己解鞋带,要由新郎解开。

这些习俗既体现了潍坊人民对婚姻的尊重和祝福,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潍坊的传统手工艺除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潍坊还以其传统手工艺驰名。

这些手工艺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代表了潍坊的文化底蕴和工艺传统。

1. 泥塑艺术潍坊的泥塑艺术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潍坊的泥塑作品形象生动、传神,常常用于庙宇供奉和民俗表演。

在泥塑艺术中,人物造型、动物形象、传统节庆场景等都能够以泥塑形式再现,形成了独特的潍坊艺术风格。

2. 剪纸艺术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之一,而潍坊是中国剪纸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潍坊的剪纸作品造型多样、线条精细,常常作为装饰品或礼品使用。

潍坊剪纸的特点是注重细致入微的剪裁和精妙的图案设计,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震撼。

3. 木雕艺术潍坊的木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技艺精湛。

潍坊的木雕作品造型优美、工艺精细、纹饰繁复,常常被用于室内家居装饰、庙宇供奉等场合。

潍坊的木雕艺术注重细节的处理、线条的流畅以及雕刻技巧的运用,给人以凝练的艺术感受。

潍坊年俗

潍坊年俗

山东潍坊年俗文化农历正月初一,人们习惯看作年节,俗称“过年”、“过大年”、“旧历年”、“阴历年”。

年节早见于《尚书·舜典》,到汉代民间习俗就已相当繁多,至今仍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在年节之前,需要进行扫尘,贴春联、贴年画,请神、拜神、送神,烧香、燃烛拜祖先,祭灶(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等活动。

在春节的前一天下午往往要去祭祖。

在过去,祭祖仪式一般除夕在族人祠堂举行,身穿盛装的同一姓氏宗族参加,仪式较为隆重。

而现在,农民一般都分家族在祖宗墓地里现场祭祖,同时,一些农户还在家中供起的先祖神龛面前摆起美酒佳肴,进行拜祭。

祭祖的意义是慎终追远,寄望家族源远流长,所以行事之时,严肃、隆重、恭敬、诚挚,体现了深厚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爆竹声声辞旧岁,烟花绚丽迎新春。

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

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

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

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

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

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

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

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

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

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

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

潍坊婚嫁习俗

潍坊婚嫁习俗

潍坊婚嫁习俗结婚是人生的大事,订婚是婚前应该准备的事情。

然而不同地方的省份订婚习俗也有很大的差异,关于山东潍坊订婚习俗有哪些,山东潍坊婚嫁的习俗又是怎样的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潍坊婚嫁习俗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潍坊婚嫁习俗结婚前一天,女方亲属到新家帮忙(俗称下yan房):送嫁妆门窗等贴喜字抽屉门等扎红绳收拾东西结婚当天,新郎和伴郎(2个)从自己家出发,到岳父家接新娘(事先化妆更衣好),伴娘(2个)会关上门不让进,新郎需要给红包(几十元即可),然后放行。

进屋后,新娘是坐在床上的,事先把鞋藏起来,让新郎自己来找,找到后给新娘穿上,然后抱着上车去酒店,在酒店举行仪式(也有在新家举行仪式的)。

新郎和伴郎在前面的车,新娘和伴娘跟在后面。

仪式的流程根据司仪不同各不相同,大致有父母讲话证婚人致词一拜天地二拜高堂(需给红包,钱数不固定)夫妻对拜交换礼物向来宾鞠躬介绍恋爱经过今后打算等等等等然后是邀请来宾入席,敬酒。

男方或双方父母先敬,新郎新娘随后再敬,新人敬酒后马上分喜糖。

(酒店的所有物品准备可事先找个总管和几个亲友负责)最后是回到新家,新人吃合欢菜,喝交杯酒。

亲友参观新房闹洞房。

来宾出节目,新人照做,一般都很搞笑很俗。

次日走丈母娘家(也有三日回门的)。

潍坊订婚彩礼多少潍坊市这里流行订婚,你要准备1万1千,做订婚钱,然后就是彩礼,这就要看你丈人丈母娘的了,一般的是8000,也有6000,一万的,结婚当天你要准备好6-8个红包,红包不需要太多,一般包个20块就可以了,6个红包是给伴娘和敲门用的,再就是结婚当天你要准备好一对喜字的门联,迎娶新娘当天给新娘的娘家贴门上的!山东潍坊婚嫁的习俗婚嫁在哪个地方也是很重要的习俗之一,作为山东古城之一的潍县也不例外。

清末民初,大都延续封建婚姻制度,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婚前不得见面,不能参加意见。

其联姻程序分三个阶段---议亲,定亲,结婚。

“议亲”就是又父母选择门当户对的人家,经媒人说合,请算命先生测八字,若无冲克,即“下聘传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潍坊,是历史悠久的手工业名城。

古来曾以“二百红炉,三千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的赫赫阵容,名扬四海。

其丰富多彩的工艺美术品,至今盛行不衰,如红木嵌银漆器、木版年画、风筝、布玩具、桃核雕刻、仿古铜器、麻布绒绣、书画拓片、泥塑玩具、金银首饰、字画揭裱、抽纱刺绣、屏风、彩灯以及各种地毯、挂毯等三十多种工艺美术品,仍称压市之作。

风筝的故乡在中国,而潍坊的风筝,在中国的风筝史上则自成一派。

它以选材讲究,造型精致,色彩鲜艳,式样美观而扬名中外。

特别是潍坊国际风筝会,牵动了全国和世界风筝爱好者的心。

潍坊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也有她自己的独特风格,同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并称为中国三大民间画市。

潍坊年画取材于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的理想、希望、寄托着他们丰收富裕、消灾祛祸、安居乐业的意愿,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嵌银漆器是潍坊独有的手工艺品,曾在一九一四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最优等奖。

嵌银漆器由艺人们用特制小刀小剪小锤,按照设计的图样,在硬质的红木上雕出细沟,再顺着细沟嵌入细如发丝的金丝或银丝,然后涂以数遍大漆,推光而成。

嵌银漆器色泽庄重清雅,线条洒脱简练,是绘画、镶嵌与雕刻的巧妙结合。

看了桃核雕刻《赤壁夜游》,无人不为艺人的精湛技艺而叹服。

在一个不大的桃核上,雕了六个人物和酒桌、酒壶、蓬门、风旗、锚链等多种器物,连蓬门两边的一副对联,在放大镜下也清晰可见。

真是神夺天工!潍坊不仅出产工艺品,还是古代文化荟萃的地方。

十笏园,布局谨严,小巧玲珑,是北方少见的中国园林建筑。

地处古青州(益都)的云门山、玲珑山和驼山,分别以石刻、石窟名闻遐迩。

临朐的“山旺化石”,更是首屈一指的“大自然的万卷书”。

所有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

潍坊古老而又年青。

如今她在保留古老传统的同时,已经发展成一个新兴的现代都市。

民风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定区域的风尚民情的总称。

民风民情又多源于民间节日或生产、生活习俗。

比如,潍坊境内的寒亭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的朴灰年画、临朐的手绘年画等,不论哪种,均植根于年俗上;它们都是依年为本,年画进而又丰富宣染了年节习俗的气氛。

随着民间年俗的延续,老百姓过年就要买年画,年画一挂,“年”味就格外浓重,更增加了节日情趣。

木版年画是乡土艺术之花,几百年来,它按照当地农民的思想要求、风俗信仰、审美观点、生活情趣逐步发展完善,从而形成了自己古朴稚拙、简明鲜艳的风格。

它植根于民间,装饰于节日,长期以来起着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反映人民美好愿望,美化人民节日环境的作用。

正因如此,年画流传既久又广,至今长生不灭。

概括地说,因潍坊地区民间习俗而形成的民间艺术品,可归纳为:一是能够美化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的,如年画、剪纸、刺绣、挂饰、石雕、砖雕、木雕等;二是与节令风俗民情密切相关的,像除夕贴对联、贴过门笺,正月十五闹花灯、清明踏青放风筝、清明时节打秋千,中秋佳节赏明月吃月饼等等;三是与农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体现广大人民群众审美情趣的生活用品,如昌邑的麦杆草编、临朐西南山区的家具彩绘;四是用于婚丧嫁娶和表达情谊的,如绣花鞋垫、绣荷包、美化新房顶棚、鼓手班子吹吹打打等;五是供人们闲暇娱乐的,民歌、民谣、民间戏曲、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杂耍等。

上述这众多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民俗民间艺术,充分标志着潍坊的人民群众自身的创造精神,体现着他们朴实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各种作品无不打着民风民俗的鲜明标记。

如年画中的钱满柜、粮满仓、子孙满堂、多福多寿多吉祥等,其题材就来源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

民风民俗都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如潍坊地区春节门上贴“门神”,除了使春节增加新年色彩外,还有企求“门神”的庇护,驱凶避邪之意。

再如把福字倒贴起来,寓意“福到”。

还有人们贴了几百年的《灶王爷》年画,它既有迷信色彩,但更有曲折反映人们某些方面的心理追求,盼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宅保平安”,使人畜兴旺、五谷丰登、财源茂盛、和睦安康。

这正是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农民对小康生活的希望与写照。

由于年画题材源于人民群众之中,于是《连年有余(鱼)》、《开市大吉》、《金玉满堂》、《摇钱树》等年画就应运而生。

年画是这样,其他如风筝、剪纸、民绣、泥玩具、布玩具也都充分表达着人民美好的愿望与追求。

比如,许多孩子儿提时候都要戴“虎头”帽,穿割花“虎头”鞋,希望小孩能像小老虎一样,长大虎虎有生气。

淳朴敦厚的潍坊民风民俗植根在民间沃土中,无不反映着人民的生活和劳动情况,它产生在人民中,在广大人民中流传,有着鲜明的地域性和地方特色,更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风俗、民情织锦着潍坊,特别是建市近60年来,这里民风更淳,民情更浓;经过20多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世界风筝都——潍坊,已遐迩闻名,潍坊,从远古文明走来,以其淳朴敦厚的民风民俗,而今她充满希望地描绘着自己光辉灿烂的前景。

她那独具风采的民俗文化早已随风筝这一友谊的使者,飞向了世界各地,向海内外朋友敞开博大的情怀,发出盛情而美好的呼唤与邀请。

高密泥塑:高密泥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在明朝隆庆、万历年间,这里的农民就自己设计用泥做成一种叫“锅子花”(也称泥墩子)的焰火出售,后来又把装火药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焰火放过以后,再当玩具或装饰品摆设,最后这各泥塑的品种逐渐增多,有“老虎”“狮子”“猴子”“小狗”“小猫”“鸡”“鸭” 等动物,也有“白蛇传”“孙悟空”“牛郎织女”等传奇故事,并且涂以各种颜色,使其生动活泼。

从此,泥塑不再是焰火的附属品,而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手工艺术品了。

到清朝乾隆年间,聂家庄泥塑又借鉴了杨家埠年画的艺术特点,在表现手法上和着色上有所创新,且逐步增加了音效和局部动作,吏声音,色泽.动作融为一体.每逢山集、庙会都有卖泥玩具的。

民间流传着“孩子哭.找他妈,他妈买个泥娃娃,逗得孩子乐哈哈”的民谣。

可见当时泥玩具深受孩子们的欢迎,现在它已经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保留下来,并多次在国内外展出。

高密剪纸:高密剪纸在民间历史悠久,广为普及,明代洪武年间大批移民,带来外地剪纸,主客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高密剪纸的风格。

一是块与线形成黑白灰色调,相互衬托,对比强烈,并富有韵律感。

二是纸条挺拔,浑厚粗犷,富有浓重的金石意味。

三是以精巧的构思见长。

构图夸张变形不失真。

其题材多为花鸟鱼虫、戏剧故事、吉祥图案、生活习俗等,深受群众喜爱。

剪纸作者大都是民间妇女,她们未受过艺术专业教育,兴之所至,随心创作,作品不具成法,粗犷中见清秀,雅拙中藏精巧。

改革开放以来,高密剪纸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奖,剪纸艺人也经常出国访问。

高密扑灰年画:高密扑灰年画,全国独此一家。

它的制作式打好腹稿以后,艺人用柳木炭条起线稿,再用画纸在线稿上扑抹复印,一稿可扑数张,因有这一招,便又“扑灰”之名。

扑灰起稿之后,再加手绘,经“大涮狂涂”、“细心巧画”,“描子勾拉”、“粉脸”、“涮手”、“赋彩”、“开眉眼”、“勾线”、“涮花”、“磕盐菜花”、“描金”、“涂明油”一整套工序,才能画出一张漂亮的画来。

扑灰年画起源于明初,创始人是北乡公婆庙村一个姓王的民间艺人,最初的作品大多是神像和墨屏花卉。

到乾隆末年地方上作扑灰年画的人渐多,在李家庄、赵家圈、杜家官庄开办作坊成立画店。

到清末鼎盛时期,作画能手蜂起,发展成两个主要的流派:“老抹画”和“红货”。

“老抹画”继承传统画法,仍以画墨屏为主,画风典雅,虽受新画派冲击,决心不改初衷,自编歌谣表态明志:“墨屏墨屏,案头清供。

婆娘不喜,老头奉承。

货卖识主,各有前程。

”扑灰“红货”,大胆借鉴天津杨柳青年画和潍县年画对色彩的运用,向大红大绿靠拢,使作品显出艳丽红火,对比强烈的特色,一时为多数人所喜爱,艺人也自编歌谣,宣扬成绩:“红绿大笔抹,市上好销货,庄户墙上挂,吉祥又红火。

”今天,扑灰年画的作品日见其少,当年两派艺人的作品,存留来的都特别珍贵。

潍坊刺绣:汉代王充在《论衡》中有“齐都世刺绣,恒女无不能”,潍坊在春秋战国至秦汉皆属齐地。

潍坊刺绣明朝时在民间已较为普遍。

据传,清道光年间,有一位姓沙的回族人,首先在潍县城开设了绣货店,刺绣已发展为正式的交易商品。

郑板桥在《潍县竹枝词》中,生动地描写过当时妇女的穿戴:“罗绮成箱绣作堆,春衫窄袖好新裁”,“迎婚娶妇好张罗,彩轿红灯锦绣拖”。

说明潍坊刺绣已成风气。

民国和解放初期尤为兴盛,成为鲁绣的主要产地和代表形式。

据民国三十六年《潍县志稿》记载,潍坊清末民国有34家绣货庄。

当时,潍坊有“九千绣花女”之称。

主要分布在:潍城区、奎文区、寒亭区的西北部等地。

另外,青州、诸城等县级市也有民间刺绣业。

解放初期有十几家刺绣社,上世纪50年代成立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设刺绣组。

1956年由田翔千的潍坊刺绣社、宋翠芝的同盛刺绣社、李天成的新成戏装社合并为潍坊刺绣厂。

潍坊手工刺绣的主要形式有:官用绣品(如官服、补子、官轿帷等);民用绣品(婚丧嫁娶的服装、妇女的衣着、床上用品、帷帐、绣鞋、霞帔、荷包等);戏装戏具(各类剧种的戏衣戏具无不一应俱全);艺术绣品(名人字画绣品、祝寿礼品等)。

潍坊刺绣在千百年实践中,形成了浓郁的地方色彩,构图简练、朴实、匀称、夸张、有较强的装饰性;取材广泛,采取寓意手法表达主题;配色明快,鲜艳热烈;绣工精致,针脚细腻。

戏装戏具则针对不同剧种和不同流派而精心设计绣制,特点鲜明,技艺精湛,舞台效果突出。

诸城竹板快书:诸城竹板快书是山东诸城一种特有的曲艺说唱形式。

演员在演出时右手拿一副大板,左手拿两页小板,打起来节奏分明、清脆响亮、吸收运用了锣鼓经的花点,分摇板、扣板、马蹄点等多种花样。

清末民初,诸城境内的乞讨者,手拿用牛骨头制作的“牛骨板”,一边敲打、一边用编好的顺口溜进门讨要。

以后便又出现了打“呱哒板”(竹板)的乞讨者。

到解放前“呱哒板”改为快板书。

由两页“呱哒板”改为两页大板和五页小板。

俗称“撒拉机子”、“莲花落子”。

诸城竹板快书运用方言,以说故事为主,板式上也不同于山东快书、快板书和数来宝,讲究手、眼、身、法、步融为一体。

尤其讲究“跳入跳出”,活龙活现、惟妙惟肖、极力渲染。

可一人表演,也可多人表演。

以自创为主,也表演一些传统段子。

竹板的制作非常考究,以福建桐竹为上品。

取其竹杆根部以上三、五节,劈开放油锅煮、榨数十分钟,捞出置阴凉处晾干。

之后,根据尺寸割、磨、刮,最后钻眼,用线拴起,一副竹板便做成。

诸城竹板快书以它特有的表现形式置根于诸城,面向全国,多次在省、市乃至全国的文艺比赛、调演中获奖,这一支绚丽夺目的艺术奇葩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2006年11月,该项目被推荐申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潍坊仿古铜工艺:潍坊仿古铜制作艺术盛行于3000多年前的商代。

商朝后期的司母戊大方“鼎举世闻名”,另外“四羊方尊”和战国时期的“嵌错赏乐铜壶”,也是古代青铜器的精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