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件第三章教程文件

合集下载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第3章)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第3章)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第3章)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第3章)3.1 网络拓扑在计算机网络中,网络拓扑指的是网络中各个节点(计算机、网络设备等)之间的连接关系。

常见的网络拓扑包括星型拓扑、总线型拓扑、环型拓扑等。

3.1.1 星型拓扑星型拓扑是指所有的节点都通过一个中央节点(通常是交换机或者集线器)直接连接在一起的网络结构。

这种拓扑具有简单、易于维护的特点,但是当中央节点出现故障时,整个网络将不可用。

3.1.2 总线型拓扑总线型拓扑是指所有的节点都通过一个共享的总线连接在一起的网络结构。

这种拓扑具有成本低、易于扩展的特点,但是当总线发生故障时,整个网络将不可用。

3.1.3 环型拓扑环型拓扑是指所有的节点按照环形的顺序连接在一起的网络结构。

这种拓扑具有高性能、可靠性好的特点,但是当环路中的某个节点故障时,整个网络将受到影响。

3.2 网络协议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进行通信时遵循的规则和约定,用于保证信息的正确传递。

常见的网络协议包括TCP/IP协议、UDP协议等。

3.2.1 TCP/IP协议TCP/IP协议是在互联网上进行数据传输的基本协议。

它包括了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IP(Internet Protocol)两个部分。

TCP负责建立可靠的连接,保证数据包的有序传输;IP 负责将数据包从源节点传输到目标节点。

3.2.2 UDP协议UDP协议是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协议,它不保证数据包的可靠传输和顺序传输。

相比于TCP协议,UDP协议具有更低的延迟和更高的传输速率,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

3.3 网络设备网络设备是指用于实现计算机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连接和通信的硬件设备。

常见的网络设备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网关等。

3.3.1 交换机它通过学习各个节点的MAC地址,将数据包转发到目标节点,实现了快速、可靠的数据交换。

3.3.2 路由器路由器是用于实现不同网络之间数据传输的设备。

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ppt课件

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ppt课件

图1 OSI参考模型
最顶层
最底层
.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A)
(P) (S) (T) (N)
(DL) (PH)
通信子网
.
OSI中数据流动过程
用户看到的据流向
向实 际 数 据 流
向实 际 数 据 流
实际数据流向
.
2.3 OSI-RM 各层主要功能概述
1、物理层
2.1 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概念
2.1.1 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技术 中的关键。
计算机网络的实现需要解决很多复杂的技术问题。 例如:①支持多种通信介质;②支持多厂商和异种机互 联,其中包括软件的通信规定及硬件接口的规范;③支 持多种业务,如远程登录、数据库、分布式计算等;④ 支持高级人机接口。
服务数据单元是指(N)实体为完成(N) 服务用户请求的功能所设置的数据单元
.
2.4.3 、服务原语: 在OSI-RM中,上层使用下层的服务,必须通过下
层交换一些命令,这些命令称为服务原语。
请求:用户要求服务做某项工作
服务原语
指示:用户被告知某事件发生了 响应:用户表示对某事件的响应
确认:用户实体收到关于它的请求答复
● 数据链路层协议分为两类:
● 面向字符型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已定义好的一组 控制字符完成数据链路控制功能。
● 面向比特型的数据链路层,其规程传送信息的单 位称为帧。帧分为控制帧和信息帧。
.
1、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传输链路 传输链路是用于传输数据的通信信道,由双绞线、
光纤、 同轴电缆、微波、卫星通信等构成。 信道分为链路与通路两种:

网络技术基础教程第三章.ppt

网络技术基础教程第三章.ppt
几乎人人对利用现行的邮政系统发送、接收信件的过程都很 熟悉。当你给远在外地的家人写信时,第一步需要写一封信; 第二步书写信封;第三步将信件装入信封,贴上邮票;第四 步将信件投入邮箱。这样发信人的工作就完成了,而无需知 道收件邮局如何收集、分拣、打包、传输等过程。
在信件投入邮箱后,邮递员将按时从各个邮箱收集信件,检 查邮票是否正确,盖邮戳后转送地区邮政枢纽局,邮政枢纽 局的工作人员再根据信件的目的地址与传输的路线,将送到 相同地区的邮件打成一个邮包,并在邮包上贴上运输的线路、 中转点的地址,再送邮件转运中心。在接收信件的地区邮政 枢纽局,邮政枢纽局的分拣员将邮包拆包,并将信件按目的 地址分拣传送到各邮政分局,再由投递员将信件送到收信人 的邮箱。收信人接到信件后,确认是自己的信件后,再拆信、 读信。这样一封信件的发送与接收过程完成。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1 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
3. 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意义 1974年,美国IBM公司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网络体系结构
SNA(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之后凡是 遵循SNA结构的设备就可以方便地进行互连。随之而来是, 各个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如Digital 公司的 DNA等。这些网络体系结构的共同之处在于都采用了“层次” 技术,而各层次的划分、功能、采用的技术术语等均不相同。 因此,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结构,它有以下一些好处: (1)各层之间相互独立。高层并不需要知道低层是如何实 现的,而仅需要知道该层通过层间接口所提供的服务。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2 OSI参考模型
2. OSI参考模型的概念 OSI中的“开放”是指只要遵循OSI标准,一个系统就可以
与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同样遵循同一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 进行通信。在OSI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是将整个 庞大而复杂的问题划分为若干个容易处理的小问题,这就是 分层体系结构方法。在OSI标准中,采用的是三级抽象: 体系结构(Architecture) 服务定义(Service Definition) 协议规格说明(Protocol Specification) OSI参考模型定义了开放系统的层次结构、层次之间的相互 关系及各层所包括的可能的服务。它作为一个框架来协调和 组织各层协议的制定,也是对网络内部结构最精炼的概括与 描述。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课件(谢希仁编著)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课件(谢希仁编著)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Note
Byte stuffing is the process of adding 1 extra byte whenever there is a flag or escape character in the text.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Figure 11.2 Byte stuffing and unstuffing
计算机网络(第 5 版)
第 3 章 数据链路层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第 3 章 数据链路层
3.1 使用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3.1.1 数据链路和帧 3.1.2 三个基本问题 3.2 点对点协议 PPP 3.2.1 PPP 协议的特点 3.2.2 PPP 协议的帧格式 3.2.3 PPP 协议的工作状态
网络层 链路层
运输层
网络层 链路层
物理层
物理层
物理层
物理层
物理层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3.1 使用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3.1.1 数据链路和帧

链路(link)是一条无源的点到点的物理线 路段,中间没有任何其他的交换结点。

一条链路只是一条通路的一个组成部分。

数据链路(data link) 除了物理线路外,还必须 有通信协议来控制这些数据的传输。若把实现 这些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加到链路上,就构成了 数据链路。
被接收端 被接收端当作无效帧而丢弃 误认为是一个帧 如果数据中的某个字节的二进制代码恰好和SOH或EOT控制 字符一样,则数据链路层会错误地找到帧的边界,只把部分 帧手下,剩下的丢弃。
以上的传输就不是透明传输,需要解决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解决透明传输问题


盛立军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PPT课件

盛立军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PPT课件
第16页/共72页
2.2 数据通信方式
设计一个通信系统时,首先要确定的是采用串行 通信方式,还是采用并行通信方式。采用串行通信方 式只需要在收发双方之间建立一条通信信道;采用并 行通信方式时,收发双方之间必须建立多条并行的通 信信道。信号在通信信道上的传输是有方向的,根据 数据在某一时间信息传输的方向和特点,数据通信方 式可分为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和全双工通信。
第5页/共72页
2.1 数据通信系统
2 数据
数据是传递信息的实体,是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计算机网络中,数据分为 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两种。其中,用于描述连续变化量的数据称为模拟数据,如声 音、温度等;用于描述不连续变化量的数据称为数字数据,如文本信息、整数等。
很多时候,数据和信息的概念并 不加以区分,可认为是同一个概念。
发送端/ 接收端
数据
接收端/ 发送端
图2-5 半双工通信
第23页/共72页
2.2 数据通信方式
3 全双工通信
全双工通信又称为双向同时通信。在全双工通信中,同一时刻双方能在两个方向 上传输数据信息,它相当于把两个相反方向的单工通信方式组合起来,如图2-6所示。 例如,打电话时,双方可以同时讲话。全双工通信效率高,但结构复杂,成本较高。
根据通信双方协调方式不同,同步方式有两种: 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
第25页/共72页
2.3 数据传输技术
1 异步传输
异步传输又称为起止式传输。 发送端可以在任何时刻向接收端 发送数据,且将每个字符(5~8 位)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进行发 送,字符间的间隔时间可以任意 变化。为了便于接收端识别这些 字符,发送端需要在每个字符的 前后分别加上一位或多位信息作 为它的起始位和停止位,如图2-7 (a)所示。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ppt课件标准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ppt课件标准版
DNS的查询过程
DNS域名系统
提供可靠的文件传输服务,支持文件的上传和下载。
FTP的作用
主动模式和被动模式,它们定义了数据传输的连接方式。
FTP的工作模式
FTP协议定义了一系列命令和响应,用于实现文件的传输和管理。
FTP的命令和响应
FTP文件传输协议
用于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实现网页的浏览和数据的传输。
IPv6配置
IPv6地址及配置
路由器是网络层的核心设备,负责根据路由表转发数据包,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通信。
路由器
三层交换机是具有路由功能的交换机,可以实现不同VLAN之间的通信和高速转发。
三层交换机
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重要设备之一,可以过滤和检查进出网络的数据包,防止非法访问和攻击。
防火墙
网络层设备
集线器(Hub):多端口的中继器,实现多设备间的互联。
网卡(Network Interface Card, NIC):计算机与网络的接口设备,实现计算机与网络的连接。
光纤收发器:实现光信号与电信号之间的转换,用于光纤通信。
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传输媒介:用于传输比特流。
调制解调器(Modem):实现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之间的转换,用于远程通信。
HTTP的作用
HTTP的请求方法
HTTP的响应状态码
HTTP的消息格式
GET、POST、PUT、DELETE等,它们定义了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的方式。
200、404、500等,它们表示服务器对客户端请求的响应状态。
请求行、请求头、请求体、状态行、响应头和响应体,它们定义了HTTP消息的格式和内容。
集线器(Hub):集线器是一种多端口的中继器,它可以将多个设备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局域网。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不具备交换功能。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第3章)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第3章)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第3章)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第3章):【本章概述】本章将介绍计算机网络中的各种基础知识,包括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协议、网络基本设备和网络安全等内容。

【3.1 网络拓扑结构】3.1.1 总线拓扑结构总线拓扑结构是一种基本的网络连接方式,主要用于小型网络环境中。

3.1.2 星型拓扑结构星型拓扑结构是一种常见的网络连接方式,主要用于中小型网络环境中。

3.1.3 环型拓扑结构环型拓扑结构是一种较少使用的网络连接方式,主要用于特定的网络环境中。

【3.2 网络协议】3.2.1 TCP/IP协议TCP/IP协议是互联网中最常用的协议,包括IP、TCP、UDP等多个子协议,用于实现数据通信和传输控制。

3.2.2 HTTP协议HTTP协议是浏览器与服务器之间进行通信的协议,用于实现超文本传输和打开网页。

3.2.3 FTP协议FTP协议是文件传输协议,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文件。

【3.3 网络基本设备】3.3.1 网络接口卡网络接口卡是计算机与网络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设备,主要用于连接计算机与局域网、广域网。

3.3.2 网络交换机网络交换机是用于连接多台计算机的中间设备,实现数据的转发和交换。

3.3.3 路由器路由器是用于连接不同网络之间进行数据通信的设备,实现数据包的转发和路由选择。

【3.4 网络安全】3.4.1 防火墙防火墙是一种网络安全设备,用于保护内部网络免受外部网络的攻击和非法访问。

3.4.2 VPNVPN(虚拟专用网络)是一种通过公共网络建立私密连接的技术,用于实现远程访问和安全通信。

【附件】1.附件1、TCP/IP协议参考手册2.附件2、HTTP协议详解文档3.附件3、网络安全实践指南【法律名词及注释】1.TCP/IP协议:指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一组用于实现互联网通信的协议。

2.HTTP协议:指超文本传输协议,用于浏览器与服务器之间进行通信的协议。

3.FTP协议:指文件传输协议,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文件。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第三讲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第三讲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第三讲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第三讲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日常的在线购物、社交娱乐,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远程办公,计算机网络都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前两讲中,我们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体系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这一讲,我们将更深入地探讨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些关键技术。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就像是计算机网络世界中的“交通规则”,它规定了数据在网络中如何传输、如何处理以及如何交换。

常见的网络协议有 TCP/IP 协议簇,其中包括 TCP 协议和 IP 协议。

TCP 协议(传输控制协议)负责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它通过建立连接、确认数据的接收以及处理数据的丢失和错误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而 IP 协议(网际协议)则负责将数据从源地址传输到目标地址,它为每个网络设备分配一个唯一的 IP 地址,以便数据能够准确地找到目的地。

接下来,我们聊聊网络拓扑结构。

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各个节点(如计算机、路由器等)之间的连接方式。

常见的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和网状型。

总线型拓扑结构是将所有节点连接在一条总线上,数据沿着总线进行传输。

这种结构简单,成本低,但一旦总线出现故障,整个网络就会瘫痪。

星型拓扑结构则是以一个中心节点为核心,其他节点都连接到这个中心节点上。

中心节点的故障可能会影响到与其相连的节点,但不会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

环型拓扑结构中,节点首尾相连形成一个环,数据在环中单向传输。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易于实现,但一个节点的故障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环的正常工作。

树型拓扑结构类似于一棵倒置的树,根节点位于顶部,分支节点向下扩展。

它具有层次分明、易于扩展的特点。

网状型拓扑结构则是每个节点都与其他多个节点相连,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容错性,但成本较高,配置也相对复杂。

再来说说网络中的数据交换技术。

数据交换技术主要有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三种。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第3版 配套课件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第3版 配套课件

(1)硬件和软件共享:硬件设 备,如打印机、光驱、磁盘和图 形设备等。软件共享通如数据库 管理系统。
(2)信息共享:如各类电子出 版物、网上新闻、网上图书馆和 网上超市等)。
当网络中某台计算 机的任务负荷太重 时,可将任务分散 到网络中的各台计 算机上进行,或让 网络中比较空闲的 计算机分担负荷。
在计算机网络中,每一台计算机 都可以通过网络为另一台计算机 备份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 这样,一旦网络中的某台计算机 发生了故障,另一台计算机可代 替其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整个网 络可以照常运转。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3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第3版 配套课件
目录
1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2 第二章 数据通信技术 3 第三章 局域网 4 第四章 广域网 5 第五章 网络互联技术与IP 6 第六章 传输层协议 7 第七章 Internet基础知识 8 第八章 Internet接入技术 9 第九章 网络操作系统
在这一阶段,公用数据网(Public Data Network, PDN)与局部网络(Local Network,LN)技术也得 到了迅速的发展。
图1-3 计算机互联示意图
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03 网络互联阶段
OPTION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第3个阶段——网络互联阶段是加 速体系结构与协议国际标准化的研究与应用的时期。 经过多年卓有成效的工作,198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正式制定和颁布了“开放 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OSI/RM)。 ISO/OSI RM已被国际社会认可,成为研究和制定新 一代计算机网络标准的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ppt课件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ppt课件
动态路由配置
运行动态路由协议(如OSPF、EIGRP、BGP等),自动学习和更新路由表。适用于复杂 网络和大规模网络。
VPN技术原理及应用
• 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技术原理:通过在公共网络上建立加 密隧道,实现远程用户或分支机构与内部网络资源的安全访问。VPN技 术采用隧道技术、加密技术和身份认证技术等手段,确保数据传输的安 全性和私密性。
异构性
连接不同类型的网络和设备,需要解决不同网络之间的兼容性问题。
路由器工作原理及配置方法
路由器工作原理
路由器是网络层设备,根据网络层地址(IP地址)进行路由选择和数据转发。路由器通过 维护路由表来实现路由选择,根据路由表中的信息将数据报文转发到目标网络。
静态路由配置
手动配置路由表,指定目标网络和下一跳地址或出口接口。适用于简单网络和特定场景。
THANKS
感谢观看
通信基本概念
通信的定义
通过某种媒体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通信系统的组成
信源、信宿、信道、编码器、解码器、调制器、解调器等。
通信方式
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01 02
模拟信号
连续变化的物理量表示的信息,其信号的幅度,或频率,或相位随时间 作连续变化,或在一段连续的时间间隔内,其代表信息的特征量可以在 任意瞬间呈现为任意数值的信号。
防火墙
用于保护网络安全, 防止非法访问和攻击 。
网关
用于连接不同协议的 网络,实现协议转换 和数据传输。
04
局域网技术
局域网概述及特点
01
局域网定义:在有限地理范围内,通过高速通信线路将各 种计算机设备互连起来,实现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的计算 机网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户 (写信人)
用户/邮局约定 (信封格式及邮票)
邮政局
邮局/运输部门约定 (到站地点、时间等)
运输部门
用户间约定 (信件格式和内容)
邮局间约定 (邮政编码等)
运输部门间约定 (到站地点、费用等)
用户 (收信人)
邮政局
运输部门
甲地
乙地
图3-1 邮政通信系统分层模型
用户子系统 邮局子系统 运输部门子系统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两台计算机中两个程序之间进行通信的过程与邮政通 信的过程十分相似。应用程序对应于用户,计算机中进行通信的进程(也可以 是专门的通信处理机)对应于邮局,通信设施对应于运输部门。
3.1 网络体系结构概述
计算机网络的层次模型如图3-2所示, 不同计算机同等层之间的通信规则就是该 层使用的协议,如有关第N层的通信规则 的集合就是第N层的协议。而同一计算机 的不同功能层之间的通信规则称为接口 (Interface),如在第N层和第(N+1)层 之间的接口称为N/(N+1)层接口。对于 不同的网络,它的分层数量、各层的名称 和功能以及协议都各不相同。但是,在所 有的网络中,每一层的目的都是向它的上 一层提供服务,并隐藏下层的实现细节。
3.2 OSI参考模型
12
OSI参考模型从下到上由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 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组成,如图3-3所示。低层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执行的功能与物理通信相关,如构建 帧、传输含有包的信号;中间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 协调结点间的网络通信,如确保通信会话无中断、无差错地持 续进行;高层(表示层、应用层)的工作直接影响软件应用和 数据表示,包括数据格式化、加密以及数据与文件传输管理。
3.1 网络体系结构概述
5
3.1.1 网络协议
想要让两台计算机进行通信,必须使它们采用相同的信息交换规则。我们把在计算 机网络中用于规定信息的格式以及如何发送和接收信息的规则称为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或通信协议(Communication Protocol)。
网络协议主要由以下3个要素组成: 语法:规定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与格式。 语义:规定通信双方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 作及做出何种响应等。 时序:又称“同步”,用于规定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即通信双方动作的时间、速度匹配和事件发生的顺序等。
9
提示
3.1 网络体系结构概述
10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关于计算机网络应设置哪几层,每层应提供 哪些功能的精确定义。也就是说,网络体系结构只是从功能上描述计算 机网络的结构,而不关心每层硬件和软件的组成,也不解决这些硬件或 软件的实现问题,它只是为各个标准化组织制定协议标准提供了一个参 考模型。因此网络体系结构是众多现有网络标准的抽象,也是制定新的 网络标准与协议的准则。
3.1 网络体系结构概述
7
从图3-1中可以看出,邮政系统中的各种约定都是为了将信件从写信人送到 收信人而设计的,也就是说,它们是因信息的流动而产生的。这些约定可以分 为两种,一种是同等机构间的约定,如用户之间的约定、邮政局之间的约定和 运输部门之间的约定;另一种是不同机构间的约定,如用户与邮政局之间的约 定、邮政局与运输部门之间的约定。
3.1 网络体系结构概述
6
3.1.2 分层设计
为了减少网络设计的复杂性,绝大多数网络采用分层设计方法。所谓分层设计方法,就是按照 信息的流动过程将网络的整体功能分解为一个个的功能层,同一机器上的相邻功能层之间通过接口 进行信息传递,不同机器上的同等功能层之间采用相同的协议。
为了便于理解分层设计的思 想,首先以邮政通信系统为例 进行说明。如图3-1所示,在整 个通信过程中主要涉及三个层 次,即用户子系统、邮局子系 统和运输部门子系统。
8
图3-2 计算机网络的层次模型
3.1 网络体系结构概述
协议层次化不同于程序设计中模块化的 概念。在程序设计中,各模块可以相互独立, 任意拼装或者并行。网络协议层次则有上下 之分,它是依数据的流动而产生的。组成不 同计算机同等层的实体称为对等进程(Peer Process)。对等进程不一定非是相同的程序, 但其功能必须完全一致,且采用相同的协议。
3.2 OSI参考模型
11
世界上第一个网络体系结构是1974年由IBM公司提出的“系统网络体系结构 (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SNA)”。此后,许多公司纷纷推出了各自的网 络体系结构。虽然这些体系结构都采用了分层技术,但层次的划分、功能的分配 及采用的技术均不相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同结构的计算机网络互联已成 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许多标准化机构积极开展了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方面的工作,其中最为 著名的就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即OSI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并不是一个特定的硬件设备或一套软件例程,而是一种严格的理 论模型,是厂商在设计硬件和软件时必须遵循的通信准则。OSI模型是一个开放式 系统模型,它的目的就是在不需要改变不同系统的软硬件逻辑结构的前提下,使 不同系统之间可以通信。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件第三章
章节读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庞大的、多样化的复杂 系统,涉及多种通信介质、多厂商和异种机互 连、高级人机接口等各种复杂的技术问题。要 使这样一个系统高效、可靠地运转,网络中的 各个部分都必须遵守一套合理而严谨的网络标 准。这套网络标准就称之为网络体系结构。
本章主要讲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 概 念 、 开 放 式 系 统 互 连 ( OSI ) 参 考 模 型 和 TCP/IP参考模型。
了解网络协议的概念和分层设计的 思想。
学 习
掌握OSI参考模型的分层结构及各层 功能。

掌握TCP/IP参考模型的分层结构及 各层功能。
理解OSI参考模型和TCP/IP 模型的区别。
掌握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过程。

3.1 网络体系结构概述
4
网络体系结构就是指为了实现计算机间的通信合作, 把计算机互联的功能划分成有明确定义的层次,并规定 同层次实体通信的协议及相邻层之间的接口服务。简单 地说,网络体系结构就是网络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因 此,要理解网络体系结构,就必须了解网络体系结构的 分层设计原理和网络协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