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学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概念
一、什么是临床心理学?
“临床”(clinical,klinikos)的含义:
医生在患者的床边进行医学照料;神父、牧师在死者的床边进行祈祷,祝福其灵魂的安息。
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原则与程序,从个体水平对智力、情绪、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理解、预测、干预和研究的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属于“应用”学科
两个成分:评估与诊断/ 咨询与治疗
二、工作内容:
工作对象:
心理不健康或不适应或心理障碍者为主要对象,即有心理问题的个体。
包括婴幼儿、青少年、成人和老人。
1、心理评估:
目的:心理评估包括对个体信息(行为、问题、独特的特点、能力以及智力)的信息的收集,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描述、理解。
方法:会谈、测验与观察
2、心理咨询:
个体水平:各种心理问题、心身健康、能力发展、职业选择、生涯规划
团体水平:组织机构的管理组织机能正常高效发挥等问题提供指导和建议。
3、心理治疗:
对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个体实施心理治疗的方法与技术,使其获得正常的适应性的行为,或增进适应、促进成长、完善人格。
4、研究:
探讨心理异常或问题的实质,对心理异常或问题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与规律给予解释,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疗效进行评估与分析等等。
5、教学
从事本科或研究生有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或课堂讲授、或小组讨论、或一对一的教学与督导、案例分析等形式,以在理论与实践中培养专业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
6、管理
从事某些机构的组织管理者。
三、工作模式
•SCA模式:
S(setting):心理咨询与治疗所必须的场所;
C (client):有问题前来咨询的来访者,及工作对象;
A (activity):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种种活动。
•工作模式:
矫治模式:帮助患者减轻或消除症状,提高应对与适应能力,能自己面对和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能自强自立。
发展模式:提高心理能力,培养、发展更好的心理品质;帮助来访者减少问题的产生的潜在的可能性、预防问题的发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节临床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人格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精神病学
心理测量
临床心理学/医学心理学
二、与其他职业的关系
社会工作者
精神科护士
保健大夫
法律律师
教师
大众传媒或文学工作者
第三节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一、临床心理学的开端
1、从古代到中世纪:
临床的最早先驱者——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
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宗教的、迷信的认知观;朴素的科学的认知观
临床的最早先驱者——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
治疗方式:迷信的、非人道的;初步的化学、生理、音乐治疗
2、17世纪后: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医学理论的产生(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经病理学
的创立)心理学与临床医学结合
J.华耶(荷兰);切库(英);比那尔(法)
3、开端
1766年麦斯麦的磁疗术
1885年弗洛伊德将催眠法应用到神经症的治疗中,并创建精神分析疗法
其后其他追随者的贡献
二、临床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背景:
相近学科的先导作用:
实验心理学
心理测量
特殊儿童的研究
生理心理学及精神病学等
2、产生标志
(1)L. Witmen——临床心理学之父
1896年建立第一个心理咨询室,确立了临床心理学的两大方法:诊断与治疗
开设临床心理学实习课程
创办第一本临床心理学杂志
第一次招收临床心理学研究生
(2)之后的变化:
心理学研究的中心转移(美国)
精神分析的分化与发展
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重视
3、发展动向:
职业发展:临床心理学工作者队伍的扩大与质量的提高,咨询人员必须经过资格考试;
领域发展:临床心理学活动领域扩大,除了从医院、大学,到学校教育,司法、企业、社区和家庭生活中,广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援助工具应用:心理测量的广泛应用,向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方向发展。
第四节临床心理学家的培训
一、培训模式
1、“科学家—实践家”模式:学历与实践并重
2、不同学位水平的培训和资格认证k
二、培训内容:
•课程:
•实习:
•研究:
•资格考试:
•住院医实习
第二章理论模型
第一节理论模型的价值
理论模型具有实用价值——帮助临床心理学家有效地组织他们对行为的认识和分析,指导他们做出临床干预的决策,并且用在同行间比较熟悉的系统的
方式交流他们的结果。
理论模型可以完整地组织临床心理学工作者的思维;也可使我们的思维僵化而忽视了更新的更有价值的观点。
好的理论模型的特点是它的假设性和实用性能在广泛的范围内得到清楚的验证。
第二节精神分析模型
追溯心理异常的心理方面原因是从弗洛伊德开始的,心理异常的这种模型特别强调动力因素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正常和变态人格都是意识与无意识欲望驱动,或本能矛盾冲突的结果。
一、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
1、潜意识理论:弗洛依德把心理分为三部分,即意识,当前注意所及的心理活动领域。
前意识,即当前未被注意,但一经提及可想到的心理活动领域。
无意识(潜意识),即受到压抑、隐藏很深的心理活动领域。
2、本能论:他认为人类本能有两种:一为性本能,一为攻击本能。
在性本能背后有一种潜在的力量,称为“力必多”,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作用。
3、心性发展论: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力必多投射到不同的区域(性感带或敏感区),标志着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如果在每个发展阶段出现危机,而父母又不能正确处理的话,就有可能出现许多不同的变态。
4、人格结构:处于无意识最深层有一个“本我”,是行为动力的源泉,它追求直接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
意识中有“自我”,它是从无意识中产生的,指导行为采取社会允许方式满足本我的需要(遵循现实原则)。
还有一个“超我”,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对自我起监察作用,不让其有越轨行为,否则就给
予惩罚(遵循至善原则)
5、心理防御机制:否认、幻想、压抑、合理化、投射、反向、转移、情绪分离、隔离、抵销、过度补偿、升华作用。
二、精神分析的贡献:
首次承认心理异常并不都是大脑的生理和解剖结构的损伤引起,心理冲突也可造成心理异常。
三、侧重点:
1、建立在推论过程的基础上,行为被解释为人格结构的基本面貌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动力学系统特征
2、将心理失调看成是受歪曲或过量的反应影响
3、强调历史过程
第三节行为主义学习模型
行为主义观点的核心就是强调学习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
理论前提:一切行为无论是正常的或是变态的,都是习得的。
与动力学不同的是,行为模型在与解释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评估在特定情景或偶然型情境下人们的特定行为。
一、行为模型的基本理论观点:行为主义理论模型的基本概念就是学习。
1、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
如对黑暗的恐惧可以解释为:某种能引起恐惧的刺激经常伴随黑暗出现。
2、强化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如果某一行为重复伴随一种奖酬性的条件(正强化)或逃避某种厌恶刺激的条件,则这一行为就会被强化(负强化)。
3、消退:对不适应的行为不予注意,不给予强化,使之渐趋弱直至消失。
4、泛化与辨识: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与泛化相伴随的过程还有辩别,即个体学会对相似的刺激进行分辩,并做出不同的反应的过程。
5、榜样作用:即父母或其它人为儿童做出期望的行为模式。
如果具体能够模仿这种行为并且因此而受到奖励,或看到其它人因做出这一行为而受到奖励,就可以很快地获得这一新的行为。
二、侧重点:
1、行为主义强调可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人格。
2、行为主义的重点放在行为过程上,而不是思维和情感上。
3、把注意力放在与历史无关的进程上。
人们目前的所选择的行为是受过去经验的影响,但治疗工作所关注的并不在先前的经验,而是着重建立起一套新的强化体系。
三、贡献:
1、关注的焦点在与症状本身而非潜在的问题,治疗目标明确
2、拓展了可治愈的范围
第四节现象学模型
一、理论观点:
1、将强化系列看成是积极的,个体本身是健全的有尊严和足够能力的,促进治疗进展的过程是寻求自我完善的过程。
人是充满独特性的个体
每个人生来就是善良的、友好的,能够接受自我的社会化个体。
在适宜的条件下,人类都倾向于友好、合作、以及建设性的行为。
而自私、攻击性以及残忍则是由于对我们的本性的否认、挫折、或歪曲。
2、自我是组织心理活动的中心,是最系统的概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都有自我报酬、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
个体对外界的反应是根据其知觉方式作出的,与自我概念相一致个体的内部趋势是朝向健康和完整的,正常条件下是健康的建设性的。
二、治疗的目标
——自我的重新组织
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而是由于内化而成的自我那部分去掉以找回他自己。
给予儿童“无条件尊重”,即儿童无论做什么都可以得到尊重。
罗杰斯称为“变回他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机能。
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依赖、依靠有机体的过程来处理经验,以消除外在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让人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由自己的意志力决定自己的行为,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治疗方法则认为,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最有效的手段,罗杰斯坚持认为,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心理治疗的充分必要条件。
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个体朝着具有社会建设性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
第三章临床访谈与心理评估
基本概念:
会谈是发生在个体间的言语交流形式。
心理治疗往往由一次或多次不等的会谈组成。
会谈是包含许多知识与技巧的一门学问或技术。
治疗中的会谈不仅要交流信息,还是会谈双方的一种人际关系,也是一种治疗手段。
心理治疗效应往往从见面就开始发生
一、会谈的目的与作用
收集资料式会谈:进行诊断与治疗的前奏,了解主要问题所在、影响与产生的因素、来访者的性格、生活环境、经历是否与之有关等
诊断式会谈:判断来访者是否合适做治疗,建立好治疗关系。
治疗式会谈:治疗方法的实施—帮助来访者产生某些改变。
二、临床会谈的方式
1、结构式会谈
事先准备了会谈框架如会谈程序、内容、用于快速了解来访者的一种会谈形式。
2、非结构式会谈
事先未设定会谈结构,而是在会谈中根据谈话要求灵活地交谈的会话形式,比如澄清事实、进一步了解问题、引入新的问题、修改问题顺序、跟随来访者自发的思维系列的变化等。
3、计算机辅助会谈:模拟人工提问、记录反应时等,如程序软件“诊断会谈时间表”,可以辅助会谈并做出DSM系列的诊断。
三、会谈前的准备
1、环境准备
治疗者本人的环境:
身份:在适当的地方(如墙上挂件)介绍咨询者的专业身份,以产生专家效应。
外形:着装、个人装饰等宜得体大方、正式而庄重、变化不大,色彩宜中性、暖色调
会谈环境、与患者的空间关系
会谈环境应具有适度的唤醒水平,使来访者感到舒适轻松,能较好地探索自己的问题及自我暴露。
来访者对环境的反应是低度的警觉和中等愉悦则说明会谈环境合适。
环境的私密性:指会谈提供不被打搅、与来访者的私人信息交流不为外人所知晓房间大小、设施:大小适中,太大影响自我暴露,太小会感到压抑、沉闷、甚至恐惧。
座椅宜软硬适中,以便让来访者感到温暖。
还有一些其他必要设施的配置与摆设。
房间色彩、光线:暖色调为主、可以兴奋大脑感到温暖;壁画浅绿浅蓝的使来访者感到宁静、轻松、清爽,地面颜色深于墙面,使之有层次感。
座位:与理论取向和个人风格有关,有一定空间距离、角度、中隔物。
室温:25度左右。
2、心理准备:了解咨询与治疗的动机,消除顾虑与阻碍。
准备方式:
宣传:广泛宣传心理卫生与保健知识,了解心理咨询的作用
说明:让来访者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引导:通过言语或行为使来访者进入治疗状态或接受某种安排。
角色引导:告诉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各自的角色,在咨询过程中他需要做什么动机引导:用言语激发动机不强的来访者参与咨询过程
介入:推介、推荐、预约
三、会谈过程
1、面接(当面接洽):在一定场合、一定时间,按照一定目的进行人与人的相会,并以言语为媒介进行信息的交换、意志和情感的传递,同事通过咨询和评价来解决问题。
确定形式:一对一、一人对数人、数人对一人等形式
确认关系:确认医患(治疗、咨访)关系
场面构成(技术):在面接过程中咨询师创设的咨询情景的清晰度—模糊度
2、开始会谈:
广义:
指整个咨询过程的开始部分。
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一次接触的会谈。
每一次咨询会谈的开始。
狭义:指一次会谈中与来访者具体探讨问题之前的阶段。
初次会谈:整个咨询与治疗过程的开始。
说明并协定基本规范;收集信息、了解来访者背景;评估适合度、建立治疗关系。
时间分配:前1/2—2/3的时间了解情况,剩下的时间对治疗内容作出说明。
其他问题:填写登记表等。
4、切入会谈主题:
绘画投射:涂鸦、画树画人
笔迹分析:
自由联想:
释梦:
直接切入:以开放性语句提问:“你能不能……” “为什么……””可不可以……”
5、结束会谈:
提问
小结
回顾及评价当次会谈进程
将来提示
姿势提示
减速
布置作业等。
五、会谈技术
(一)倾听:
1、培养良好的态度和习惯:咨询者倾听的态度和习惯比具体技巧更重要,社
会生活中更多的是“说”而不是“听”,所以往往忽视了“听话”的能力的训练。
主观倾向很强的“听”的习惯在咨询中就会有妨碍作用,使我们带着偏见进入来访者的世界。
真正的倾听是一件相当耗精力的事,需要全神贯注,不能分心走神。
2、设身处地地感受来访者
咨询者不但要听懂来访者通过言语、行为所表达出来的东西,还要听出弦外之音,听出来访者在交谈中所省略的和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
3、察其言观其行
正确的倾听要求咨询者以机警和通情达理的态度深入到来访者的烦恼中去,细心地注意其所言所行,注意对方如何表达自己的问题,如何谈论自己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对所遇到问题作出反应。
要注意来访者在叙述时的犹豫停顿、语调变化及伴随言语出现的各种表情、姿势、动作等,从而对言语作出更完整的判断。
2、提问:
封闭式提问是可以用“是”或者“不是”,“有”或者“没有”,“对”或者“不对”等简单词语来作答的提问。
如“你现在心情好吗?”“你感到紧张,对不对?”这类问题通常用“对不对”、“会不会”、“要不要”等形式提出,旨在缩小讨论范围,获得特定信息,澄清事实,或使会谈集中于某个特定问题。
其特点是来访者可能的回答都包括在问题之中,易于回答,节省时间,但难以得到问句以外更多的信息材料,且具有较强的暗示性,不利于真实情况的获得。
开放式提问是指咨询者运用包括“什么”、“怎么”、“为什么”、“能否”等词在内的语句发问,让当事人对有关的问题、事件给予较为详细的反应。
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提问技术,它可以引导当事人更多地讲出有关的情况、想法、情绪等。
开放式提问常常要求来访者作出一段解释、说明或补充资料的提问,无法用简单的“是”或“否”来作答,使咨询者更深入地了解来访者的行为、感受和想法,从而找出问题的成因;激发来访者交流的愿望;使来访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宣泄压抑已久的情绪,达到松弛身心的效果。
这类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容许来访者自由发表意见,且不具有暗示性,易于获取真实的
信息。
祈使提问是可以用“是”或“否”作答,这类问题通常以“你能……”、“你愿意……”等形式开头,如:“你能谈谈你刚开始……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吗?”从表面上看,祈使问句是问来访者是否愿意作答,但实际上,它是一切问句中最开放的,因为它能促使来访者给出最详细的资料。
使用祈使提问时要注意在咨访关系尚未充分建立之前应避免使用祈使问句。
因为这时候来访者通常会以害羞的或拒绝的“是”或“否”来回答,这不仅未能达到祈使提问的目的,而且可能使咨访关系受损。
其次,来访者是儿童或青少年时,应避免使用祈使问句。
这是因为他们常会对该问句进行具体解释,并作出反抗性回答。
间接式提问又叫隐含式提问,常常以“我感到好奇……”或“你肯定……”来开头。
当咨询者对来访者的想法或感受感到好奇而又不想逼迫来访者作答时可以使用这种句子,如:“我对你毕业后的计划感到好奇。
”“你肯定对你父母的离异有一些想法或感受。
”这种间接式提问,应偶尔使用并应在咨访关系已充分建立之后使用。
应避免的提问方式
判断式的提问:咨询者在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语气语调,避免使用辩论式、质问式、进犯式或者咄咄逼人的判断式的问句。
因为这类问题带有对立性质,会使来访者产生防卫心理。
如:“你父母代你报英语系是为你好,错在哪里?你这么对待你父母,应该吗?”这是一个典型的判断式甚至带有质问意味的问句。
咨询者站在来访者父母的一边,指责、训斥来访者,这样不仅使来访者没有得到帮助,反而增加了他的苦恼,从而导致来访者对咨询者的怨恨、
不满和失望,损害了咨访关系。
“为什么”问句:这个问句带有咨询者的价值取向,因而常常会引起来访者的防御性解释。
这类问句常引起两类反应:其一,有些来访者会说“因为”并开始解释,有时会解释很长;其二,有些来访者会用“为什么不”来防御自己,或者由于他们觉得受到攻击,他们通过直接质问咨询者“这有什么不对吗”来寻求保证。
一般来说,“为什么”问句不宜多用。
但在咨访关系建立得很好而且希望来访者对自己生活的某一方面进行思考时,“为什么”问句是恰当且有用的,能帮助来访者对某一模式或动机获得更深入的看法。
4、反应技术:
1)内容反应——释义或说明
即把倾诉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后,再简明的方式反馈给倾诉者,使倾诉者有机会重新来剖析自己的困扰,组合那些零散的事件和关系,深化谈话的内容。
让倾诉者有机会再回顾自己的叙述
可以对倾诉者所叙述的归类、整理,找出重要内容
了解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
向倾诉者传达一种信息:我在认真地倾听你的叙述,并了解你的意思
把话题引向重要的方向
咨询师所做的内容反映,不能超过或减少求助者叙述的内容
尽量用自己的语言,不重复求助者的话
语言简洁明了,口语化
可用于任何阶段
2)情感反应
咨询师把求助者语言与非语言行为中包含的情感整理后,反映给求助者。
协助求助者觉察、接纳自己的感觉
促使求助者重新拥有自己的感觉
使咨询师进一步正确地了解求助者,或使求助者更了解自己
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要求:
准确反映求助者的感受
既要反映言语所表达的情感,更要反映非言语传达的情感
尽量不要重复求助者的用词
反映求助者的多种情感,焦点放在此时此刻的情感上
可用在任何阶段
5、具体化
指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
咨询师借助于具体性这一咨询特质,澄清求助者所表达的那些模糊不清的观念及问题,把握真实情况。
使求助者弄清自己的所思所感。
具体性的意义
没有具体性这一步,咨询师就难以有针对性地工作,因为把握的信息很可能是模糊的、错误的。
具体化的应用
问题模糊:当求助者用一些含糊的、笼统的字眼谈到自己的问题时,比如“我烦死了”、“我感到绝望”等
求助者表达不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事情经过,或者自己也搞不清事情是怎样的,究竟怎么思考的,其体验到的感觉是不确定的、模糊的。
过分概括:即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
把对个别事件的意见上升为一般性的结论;把对事的看法发展到对人,把有时演变为经常,把过去扩大到现在和未来。
概念不清:同样一句话、一个概念,一个词,其含义其程度会因人而异,有时甚至相距甚远。
6、解释:作为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解释是指咨询揭示或解析来访者的自由
联想、梦、症状、口误、笔误、抵抗和对咨询者的移情所隐藏着的潜意识含义或被压抑的愿望。
从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看,解释的目的正是通过指出来访者情感、思想与行为背后的无意识模式,使无意识的东西进入到意识领域,使来访者提高对自己行为的洞察力,增进自我意识,最终表现出更高的功能水平。
广义的解释是指咨询者将来访者的倾诉加以分析整理之后,对其问题的性质、症结、归因和解决方法给予简洁而明确的说明或启示。
其目的是通过重构的方式,使来访者以一种新的方式、新的视角来认识自己和世界,帮助来访者获得更多的自我理解或者对现实的更清晰、更准确的知觉。
7、指导:咨询师直接地指示求助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式行动。
使用指导性技巧时,咨询师应十分明确自己对求助者指导些什么以及效果怎样,叙述应清楚,要让求助者真正理解指导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