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特征;2.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和装饰特色;3.能够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演变。

教学重点:1.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特征;2.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和装饰特色。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演变;2.学生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和装饰特色。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特征;2.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实际特征;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演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和特点,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二、讲解(20分钟)1.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特征:包括屋顶形状、建筑结构、装饰风格等;2.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演变:介绍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演变过程。

三、实地考察(30分钟)1.带领学生到校园内的一些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建筑进行实地考察;2.学生观察建筑的外观、结构和装饰风格,记录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四、小组讨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观察到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2.每个小组选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并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

五、总结(1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意义。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座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建筑,详细介绍其特点和历史背景。

教学评估:1.实地考察成果:学生是否准确观察和记录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2.讨论结果:学生是否能够合理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演变;3.作业表现: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和认识是否深化。

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是否新颖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学生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表现;3.布置的作业是否能够巩固和深化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特征。

2.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2.学生的审美培养和欣赏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和幻灯片。

2.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或模型。

3.相关的纸质和电子阅读材料。

四、教学流程:单元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时间引入活动1.启发学生思考:“你们家楼房的造型和外观与哪里10分钟的建筑类似?”2.给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其特点。

知识讲解1.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特征。

20分钟2.分析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和形式。

案例分析1.展示不同类型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或模型。

20分钟2.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建筑的特点和共同之处。

学生讨论与交流1.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15分钟2.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和共同点。

评价活动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章。

15分钟2.教师给予学生作业的具体要求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讨论表现和小组展示的结果。

2.学生撰写的作业文章的质量和观点。

六、拓展延伸:1.可以安排学生实地参观一些有特色的传统建筑,深入了解其设计和建造过程。

2.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影响,写一篇辩论性文章。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模型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但是教学时间可能会略短,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实地考察。

同时,也要注意学生作业的指导和评价,确保达到教学目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标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导语:
中国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特征。

本教案将着重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包括建筑风格、结构特点、装饰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旨在让学生对中国建筑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建筑风格的多样性
中国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可分为四大类:古代宫殿建筑、园林建筑、寺庙建筑和民居建筑。

学生可以通过对这四种风格的了解,感受中国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和独特之处。

1. 古代宫殿建筑
古代宫殿建筑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之一,包括故宫、颐和园等。

它们以庄严、宏伟的气势和丰富多样的装饰为特点,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2. 园林建筑
中国园林建筑是中国建筑的瑰宝,融合了山水、建筑、植物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

山石、水池、亭台楼阁等元素的运用,使得园林建筑具有独特的东方韵味。

3. 寺庙建筑
中国寺庙建筑以佛教和道教寺宇为主,融入了中国古代建筑学的精华。

金、木、石、彩绘等元素的运用,使寺庙建筑具有独特的宗教氛围和艺术价值。

4. 民居建筑
中国民居建筑是中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建筑风格。

不同地方的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

二、建筑结构特点的传承
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一直被世人所称道,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的运用和结构体系的设计上。

1. 建筑材料的运用。

《中国建筑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和独特之处,掌握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设计小建筑模型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2.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格3.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的比较4.学生设计小建筑模型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通过一段短视频或图片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美丽特色,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差异。

第二步:讲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15分钟)1.介绍中国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木构建筑、砖石结构建筑的发展。

2.分析中国建筑发展的原因,如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三步: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格(20分钟)1.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件,如庭院、屋面、廊道等。

2.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如注重对称和谐、讲究色彩搭配等。

3.考察中国传统建筑的不同风格,如四合院、宫殿式建筑等。

第四步:对比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15分钟)1.对比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差异,如建筑风格、建筑材料等。

2.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对于中国人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五步:学生设计小建筑模型(30分钟)1.给学生提供各种建筑模型设计素材,如纸板、色彩纸、剪刀、胶水等。

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和制作中国传统建筑的小模型。

3.学生可展示自己设计的模型,分享设计过程和心得。

四、教学方法1.视频展示:通过短视频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美丽特色,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与讨论: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特点和风格。

3.听说训练: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4.动手实践:通过设计小建筑模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验学生对中国建筑特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通用9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通用9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通用9篇)《中国建筑的特征》篇1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文体知识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

“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

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

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

它有以下特点:1. 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

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

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

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 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

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 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

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

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 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

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作家: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19xx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xx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案教案主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和文化背景。

2.掌握中国建筑特征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理解中国建筑特征的文化背景。

2.掌握中国建筑特征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1.发现中国建筑特征中蕴含的深厚文化。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投影仪、电脑。

2.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学生观看一段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视频。

2.老师提问:你们观察到了哪些中国建筑的特征?二、讲解(20分钟)1.通过投影仪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

2.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如平面布局、建筑形式、装饰样式等。

3.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的文化背景,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4.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传统建筑与其他国家建筑的不同之处。

三、实践(30分钟)1.学生分组观察周围的建筑物,找出其中的中国传统建筑特征。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中国传统建筑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3.每个小组设计一篇海报,介绍自己研究的特征,包括特征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等。

四、呈现(20分钟)1.每个小组依次展示自己设计的海报,并简要介绍自己研究的特征。

2.其他小组提问和评论,共同分享观点。

五、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中国建筑的特征和文化背景。

2.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学拓展:1.学生可以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寻找更多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的资料。

2.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中国传统建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报告。

3.学生可以模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设计并制作小型模型建筑物。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教案篇一课标摘引:《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5册实用类文本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

文本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隶属必修五第四单元,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

在文章中,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接着,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无论是从全文来看,还是从每一部分来说,都条分缕析。

所以,理清思路,归纳概括文章的要点,是突破本文的关键。

另外,本文中作者所提出了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它们的准确理解不同于文学类文本,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实际情况,须从局部内容的分层归纳上去解决问题的。

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宇宙的边疆》等自然科学小论文。

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介性。

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概括并说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和其中蕴含的逻辑顺序,能够解释“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概念的含义,说出本文的写作意图。

2、根据自然科小论文富在文学性的特点,能够找出本文运用的比喻句,结合上下文说说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抓住关键词概括并说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和其中蕴含的逻辑顺序,能够解释“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概念的含义,说出本文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1、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

2、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评任任务: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习结果展示,完成文本研读部分的第1、2、3、4等四问题,来达成学习目标一。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3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3篇)

第1篇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方面的特征。

2.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及民族忧患感。

3.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了解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2.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方面的特征。

教学难点:1. 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2. 把握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我国古代建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建筑类型。

2. 学生分享对我国古代建筑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a. 地域分布广泛:我国古代建筑遍布全国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b. 结构独特: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c. 造型优美:建筑造型多样,富有艺术感。

2.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方面的特征:a. 木质结构:采用榫卯结构,使建筑具有极高的抗震性能。

b. 砖石结构:在宫殿、寺庙等大型建筑中,采用砖石结构,以增强建筑稳定性。

c. 瓦当、屋顶、斗拱等装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2.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巩固练习1. 教师展示我国古代建筑图片,要求学生说出建筑类型及特点。

2. 学生分组,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古代建筑。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2. 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收获。

六、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渊源。

2. 写一篇关于我国古代建筑特点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课堂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和结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在课后作业中,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所收获。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并能够描述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

2.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步骤:
Step 1: 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介绍中国建筑特征的视频,引起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
兴趣,并让学生对视频中的建筑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

Step 2: 学习建筑特征(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并
由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Step 3: 建筑特征探究(2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包括屋檐特点、建筑材料、建筑风格等,并由学生通过图片、文章等探究中国建筑的特点。

Step 4: 练习与拓展(20分钟)
1.学生阅读一篇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短文,并根据文中提供的问题回
答问题。

2.学生分组进行小组作业,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中国传统建筑进行
深入研究,并用PPT或海报的形式展示并进行讲解。

Step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对今天的学习进行总结,并进行学生评价。

Step 6: 课后拓展(自主学习)
要求学生继续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并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建筑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教学资源:
1.视频资料:介绍中国建筑特征的视频
2.图片资料: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
3.文章资料: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短文
4.PPT或海报制作工具:展示小组作业
教学评价:
1.小组讨论和汇报
2.阅读理解题目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小组作业的展示及讲解效果。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教育目标: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中国国建筑的特征。

2、能力训练目标:根据分层,归纳概括“文法”“可译性”等重点词句的含义。

提高对说明文的鉴赏能力。

3、情感渗透目标:学习借鉴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让学生对中国古建筑感兴趣。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和使用说明文语言三・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建筑的热爱之情四・教学过程课前预习:通过课前预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相关信息课堂教学:1.导入新课:利用幻灯片展示各种建筑导入本文,揭示课题,并交代文体,指出其与记叙文的不同。

而且简要地介绍作者。

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学生和直观感受,对学习说明文有极大的好处。

这一个步骤所需时间不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一开始就认识到学习本文与过去学习记叙性文字有了区别,明确学习目标,初步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归纳全文思路。

速读之前,老师予以指导:这其实就是给文章分段,然后总结段意。

明确本文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能快速、独立解决。

3.精读课文,思考探究:我们了解了本文的行文思路,但是“中国建筑的具体特征”却还扑朔迷离。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分析每一段的具体内容。

鉴于此,我给大家出了两道思考题,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第一组研究第一题,第二组研究第二题,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同桌互助合作完成这项任务。

这两道题是:(1)请把梁思成先生所总结的中国建筑的9大特征,再从3个角度高度概括一下。

并据此,复述中国建筑的特征。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4.再读课文,揣摩语言:这篇文章出自科学大师之手,除观点确实、叙说严谨之外,文笔也兼有理趣和情趣。

例如本文之中就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句,请大家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说说运用比喻说明的表达效果。

5.对比探究:利用幻灯片展示西方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让学生分析它们不同的建筑特点。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四)教学任务三: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本文的写作意图
【学生活动】分享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探究引入语言学概念阐述建筑特征的写作意图
【教师活动】明确:本文写于1954年,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作者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我们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阅读本文,同学们不仅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科学探究精神,还能体会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文法”: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词汇”:中国建筑中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
“可译性”: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尽管各民族使用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各种不同的建筑,但往往是出于同样的需要,解决同样的问题,甚至表达同样的情感,因而各民族建筑之间是相通的。
(2)明确:作者之所以引入语言学的术语而不直接用建筑学的术语,一是因为建筑学和语言文学虽是不同学科但有共通点,作者是从一个更大的体系——民族文化体系去思考比较,运用联系比较的思维方式,发表创见,设喻贴切二是将比较复杂的问题论述得通俗易懂,有助于非建筑学专业的读者深化对中国建筑规则的认识。
【学生活动2】小组讨论交流
(1)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什么是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我们又该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呢?
(2)在厘清三组关键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引入语言学的术语而不直接用建筑学的术语?
【教师活动2】
(1)明确“文法”“词汇”“可译性”三组关键概念的内涵:
(五)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尝试写出主问题的结论,并梳理解决问题的路径
【教师活动】课堂结论及阅读路径指导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0篇优秀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0篇优秀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和领会科普文章语言特色,并加以借鉴和运用。

2.用心探究和体会中国建筑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情。

3.理清作者说明线索。

【教学模式】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透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激情导课请同学跟老师一齐重温下面的名句,大声朗读,看看它们描述的对象是什么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王勃《滕王阁序》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一个是滕王阁,一个是阿房宫。

一楼是点,一宫是面,一点一面构成了中国的建筑群,那么中国的建筑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跟随着我国当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一齐去探究。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快速阅读全文,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哪些是属于结构特征?哪些是属于装饰特征?它们是按什么顺序一一展开的呢学生自主探究预设生成:中国建筑总体特征(12)(1)立体构成:台基房屋屋顶(2)平面布局:建筑群组成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有主有次户外空间中国建筑结构特征(35)(3)结构方法框架结构(4)斗拱作用(5)举折举架作用中国建筑外部特征(外观、颜色、装饰等)(69)(6)介绍屋顶(7)着色特点(8)装饰特征(9)用材特点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出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又有理论层面的解释,从总体到结构到外部的说明顺序一一展开,其中(3)(4)(5)属于结构特征,(6)(7)(8)(9)属于装饰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课要学的内容《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其核心是总括说明我国建筑的特征,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是要掌握其文体特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的逻辑性和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在初中到高中的课文中,我们已接触过说明文,本课作为自然科学小论文就是说明文的深度发展,即说明文重在“说明”,而说明性论文重在说明后的论述。

因此,本课在本学科教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有巩固说明文知识、向纵深开掘论文知识、为今后论文写作打基础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说明顺序以把握结构的逻辑性,并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解决这两个重点的关键是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强变式训练。

二、目标及其解析目标定位:A.了解这种说明性论文的文体特点;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结构的逻辑性;C.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目标解析:A.了解就是指对论文与说明文的异同点要弄清楚;B.把握就是指对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维的逻辑性要理清楚;C.体会就是指对有关句子中起修饰作用的定语的含义及其作用要能准确把握。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把握作者思维的逻辑性。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加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二)【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课文两遍,在此基础上完成自主学习的题目。

2.阅读过程中注意抓关键性的句子,以此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全文。

3.再读文章,体会语言特点。

4.认真限时(30分钟完成)、独立完成,规范书写,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文章的说明线索,理解文本内容。

2、了解文本的结构层次。

过程与方法:1.体会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的讨论,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明确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预习案【预习检测】1.注音。

帷幕()屋脊()接榫()穹窿()埋怨()埋葬()翘起()翘首以盼()点缀()辍学()厦门()高楼大厦()角色()凤毛麟角()门槛()直栏横槛()2. 成语迁移运用,请找出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方周末》2月15日电,在中国,千年之前的人们会在那些优美醇厚的文章中得到精神的慰藉,观照人生中的至善至美,而今天的人们已经难以得到相应的体验。

B. 他们利用“农民讲坛”这个平台,讲解十七大报告精神、农产品销售等方面与农村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故事,都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听得如痴如醉。

C. 2008年高考恰逢端午节的三天假期,教育部发言人称,有可能对原定的考试时间进行调整,而有的专家则认为如今的考生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市场,急需要增强的是应变能力,因此不必调整高考时间。

D. 悉尼歌剧院是世界公认的本世纪最美丽的建筑物之一,是当代建筑史上的一件“稀世之作”。

歌剧院的正面看上去和旁边的宫殿大同小异,更为特别的是,人们根本看不出这样的建筑内部拥有华丽的音乐厅和容纳3000多人的席位。

答案:D 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少部分不同。

与语境不符,可改为“风格迥异”。

【我的思考】【自主学习指导】多读,多写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导学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导学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导学教案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她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比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佛塔、道观等,(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图片)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

那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使得中国的建筑独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

(板书课题)。

2.走近作者(多媒体演示,略)3.明确目标(多媒体出示)①.了解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②.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③.学习本文科普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初步感知【问题设置】课文主要讲的是中国建筑的特征,那么什么是中国建筑?【学生活动】自由朗读文本,思考并回答。

【教师点拨】在第一段中找。

【整合答案】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出了简要的说明。

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

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这样的鉴定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三、自读梳理理清结构【问题设置】作者一共概括了中国建筑的几大特征?请分别找出来。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教师点拨】注意从三个方面去概括【整合答案】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①(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质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1.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及其文化内涵;(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教学内容:(1)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及其文化内涵;(2)分析不同建筑风格的特点;(3)学习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发展。

3.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中国建筑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启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认识和想象。

(2)学习与分析(30分钟)通过PPT展示中国建筑特征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建筑风格、建筑布局、建筑材料等内容。

学生可以自由提问,进行讨论和交流。

(3)小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中国传统建筑的模型或图片进行分析。

每个小组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建筑名称和地理位置-建筑风格特点-建筑材料和施工特点-建筑在中国文化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4)展示和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其他同学可以就展示的内容提问并进行讨论。

(5)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和讨论内容,强调中国建筑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培养对中国建筑的兴趣和热爱。

4.教学评价:(1)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时的表现和参与度;(2)学生对中国建筑特征的理解和总结能力;(3)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能力。

5.教学资源:(1)汉字书写笔和黑板;(2)PPT幻灯片;(3)中国建筑的图片和模型。

6.教学延伸活动:(1)参观或模拟建筑材料的制作过程;(2)制作中国传统建筑的模型;(3)参观当地具有中国建筑特征的建筑。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一、导语中国建筑之所以独具特色,不仅因为它所蕴含的东方文化元素,更是因为历史上千百年来文化、政治、经济的演变与交融,使得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独树一帜,独具特色。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建筑布局、建筑材料、建筑风格。

二、建筑布局1. 中轴线中国传统建筑中常以中轴线为核心进行布局。

中轴线的位置通常在建筑物中心的线路上,两旁是对称的建筑结构。

每个建筑群的中轴线都具有特定的地位和含义,例如皇宫建筑群中的中轴线分为前、中、后三段,前为皇帝的办公区,中为至尊的住处,后为后宫。

2. 园林式布局中国传统建筑布局中常以园林式布局为主,十分注意空间和景观。

传统建筑中的园林,常以水池、花坛、石雕等为景观元素。

在封建五经原则中就提到了“天人合一”,建筑物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独特的环境氛围。

3. 客厅和内厅的分布中国传统建筑中,客厅和内厅的分布十分重要。

客厅即大门之后的地方,是主人接待来宾的地方,通常只是布置雅致的花墙、马蹄石、胡床等物品。

内厅则以主人住处为中心,其它的房间按照其所属人的地位排序。

中央大厅通常设有花坛或小池塘,并用木质栏杆等进行分隔,使每个房间都有独特的功能区。

三、建筑材料1. 木材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材料是木材,木材寿命高、保温性好、热胀冷缩稳定,不容易变形。

因此,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屋顶、门、窗等都采用木质构造,而且对颜色和纹样也十分注重。

2. 瓦片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常用灰瓦覆盖,灰瓦式样独特、纹饰多样,可以反映出所处的地域风格。

有些地方的建筑会使用斗拱式屋顶,斗拱内用青瓦瓦面。

除了灰、青瓦外,仿木纹瓦、琉璃瓦等瓦片的使用也为传统建筑增添了许多独特的艺术元素。

四、建筑风格1. 皇家建筑在中国历史上,皇家建筑群是建筑的巅峰。

其建筑风格以金黄色为主色调,拥有较高的地位和文化价值。

庙、台、阁、亭等建筑物的造型则不断逐渐发展、成熟和完美。

2. 民间建筑中国民间建筑多采用土、石为墙体、木质结构、草为盖屋面等简单的建筑方式。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和优秀代表建筑,了解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建筑设计风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的鉴赏能力,能够分析和评价建筑作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中国建筑的特征和文化内涵。

2.中国优秀建筑代表作品的介绍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学生对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设计风格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认识和了解。

-提问:中国传统建筑有哪些特点?2.学习(30分钟)-分组阅读并分析有关中国传统建筑的资料或案例,让学生发表对其的见解。

-分组讨论后,每个小组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讨论结果:a.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和材料特点。

b.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c.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

3.探究(20分钟)-通过观看图片或视频资料,对中国优秀建筑代表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4.拓展(20分钟)-小组合作任务:选取一个中国优秀建筑代表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展示。

-引导学生对该建筑作品的流派、结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等进行分析和解读。

-进行展示和分享,让其他小组成员提问和评论。

5.归纳总结(15分钟)-整理总结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优秀代表建筑的特色。

-提问:你们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和感悟?6.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中国传统建筑主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份调研报告。

五、板书设计:-结构和材料特点-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此外,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展示,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但是,今后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的互动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对中国建筑的了解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课时:2 执笔人:阙艳丽时间:2010.9.17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

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

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

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

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

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

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2.自然科学小论文是指对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原理、问题等,进行专门的考察、分析、研究所写成的科学小论文。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许多新颖、有发展前途的课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外空探索、纳米技术、生物遗传与变异等等,都使中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成为他们的热门话题。

但是中学生如果要对自己接触的自然科学中的某些事物、现象、问题或某个专题,进行比较深入、广泛的探索、研究,并加以论述,写成科学小论文,以揭示其特征、本质、原理、意义及规律,这就不是随便说说那么容易了。

这种科学小论文的写作难度要比一般议论文的写作难度大得多。

它不但使用材料多,写作内容难,而且在概括、归纳、逻辑推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它是一般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延伸和发展,又是科学研究论文的起步和准备。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就是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并学习写自然科学小论文。

二、分层练习(一)基础知识A级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错误的是()A.墁(màn)地斗拱(gǒng) 房檩(lǐn) 接榫(sǔn)B.柁(tuó)墩蚂蚱(màzha) 戗(qiàng)兽水榭(xiè)C.穹(qióng)隆蒙(mēng)骗提(dī)防唱和(hè)D.纯粹(cuì)缅(miǎn)甸潜(qián)力脊(jí)背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临摹一筹莫展大张旗鼓舍近求远B.窜改反唇相讥若既若离琼楼玉宇C.厮杀惝恍迷离鉴往知来穷源竟委3、下列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主要的房屋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阳光。

②这证明屋顶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

③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作点缀用的。

A.大多很多不仅而且都是装点B.很多最多不但而且都是装点C.一般最多不但而且纯粹装饰D.一般很多虽然但纯粹装饰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由于近代的衰落,人们普遍认为汉民族是个食而不化、因循守旧的民族,但是在汉代,唐代,汉民族政权相当开放而且外向,出现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大量外国人士也前来中国访问居住。

B.为了让广大旅客在“五一黄金周”走得好,走得了,走得安全,广州铁路公安处近千名公安干警枕戈待旦,日夜巡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C.人民的创造一旦进入学院的殿堂,就会失去它纯真的朴拙,要想归真反璞,语言是无能为力的,形式的改良也是无济于事的。

D.为什么突然会发生这样严重的事情呢?发生了这件事他会怎样?越想越苦闷烦躁,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笼罩心上。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秉承“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传统的中国,必将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得到继承和创新。

B.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事关缩小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差距全局。

C.酿酒种植新型产业,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提高经济收入和大量就业出路,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获得种植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的机会。

D.海风吹拂着,溪流呜咽着,飞萤点点,轻烟飘渺,远山近树,都在幽幽的虫声里朦胧地睡去,等待着另一个黎明的到来。

课内阅读B级(一)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

这就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

每一副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

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想“帷幕”一样,用以割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窗,乃至既没有墙也没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房顶和上层楼板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

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刚劲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三千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

斗拱: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起的称做“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做“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

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做“斗拱”。

它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的。

更早它还是用以加固两条横木接榫的,先是用一个斗,上加一块略似拱形的“替木”。

斗拱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它结构,最显著的如屋檐上层楼外的“平坐”(露台),屋子内部的楼井、栏杆等。

斗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下列对第一段的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建筑体系中的建筑物都是以木材作为结构方式的,方法是用木材作为梁架。

B.梁架是由木材组成的,包括立柱、横梁以及枋、檩等部分,它们有机结合组成“间”。

D.新材料的建筑物,如钢筋混凝土构架的房屋,结构形式符合中国建筑体系特征。

7、下列对第二段的理解有误的两项是()A.“拱”是一种弓形短木,位置在立柱和横梁之间,作用是减少立柱和横梁之间的剪力。

B.“斗拱”指由“斗”和“拱”组成的一种房屋结构,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装饰性。

C.“斗拱”的前身是“替木”,作用的另一个方面是用以加固两条横木接榫,增加牢固性。

D.柱头挑出去的部分可以承受上面的其他结构,比如屋顶、平坐这样重的房屋结构。

填入上文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但能展现出本质结构的美丽B.不但在木材使用上有应用C.不但在木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D.不但会在木构上得以保存根据课文给斗拱下一个定义。

(二)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

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

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

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10、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文章的语法在运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拘束性,创造的多样性就大大减弱了。

C、“文法”在文中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的风格的手法,它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

D、在世界各建筑体系中,中国建军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并且用彩绘图案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是使用得最大胆的“文法”。

11、下列对“建筑的‘文章’”的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建筑的“文章”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庙宇等“鸿篇巨制”。

B、建筑的“文章”中,少不了“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这样的“精致小品”。

C、建筑的“文章”中,有纯粹用作点缀装饰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秀丽文字。

D、建筑的“文章”中,在路的尽头立一座影壁,或建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也占有一席之地。

12、“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种‘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沿用并发展下来的建筑惯例与审美方式。

B、“一定的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

C、“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D、“多样性的表现”既包括建筑中的“拘束性”和“灵活性”,又包括建筑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