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手法
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手法引言:汉乐府民歌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具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
乐府诗歌中艺术特色鲜明,叙事性极强独具语言特色,标志着中国古代诗体的日趋成熟。
关键词:叙事性、朴实自然、形式自由、浪漫主义一、详略得当,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这一叙事成分的作品早在《诗经》中就略有体现。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诗经·卫风·氓》)通过对离别场景的叙述,表达了主人公的依依不舍之情。
但还是侧重于通过主人公的倾诉来表达感情色彩,是抒情形式,但缺乏鲜明的人物和完整的故事情节。
而到了两汉时期的乐府诗歌,这一时期出现了第三者叙述故事的作品,出现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
如:《孔雀东南飞》通过写刘兰芝与婆婆、兄长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刘兰芝与焦仲卿日渐加深的情分。
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情节跌宕起伏,将主人公的命运推着巅峰,扣人心弦。
“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用详略得当的叙事,细腻深沉的情感,将主人公的命运细细铺陈开来,夺人眼球。
二、语言朴实自然,颇有感情故应麟说:“汉乐府歌谣,采摭闾净,非由润色;然而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诗薮》卷一)这句话准确的说明了汉乐府民歌语言的一大特点:口语化。
同时字里行间饱含深厚的感情,饱含人民的爱憎。
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同时,作者将自身的喜怒哀乐融情于文中对主人公的描写,间接地阐述着自己的命运以及生活体验。
例如,《孤儿行》对主人公凄惨命运的描写,实则是在映射作者的悲怆身世。
“……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母,兄嫂难与久居。
”(《孤儿行》)这句话是作者无助的呐喊,用质朴的语言,诉说着自己命途多舛的一生。
请阐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请阐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请阐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汉乐府民歌,是汉代至唐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民歌。
作为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乐府民歌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成就。
一、汉乐府民歌的历史渊源汉乐府民歌起源于汉代,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高峰。
在汉代以乐府为形式,以民歌和宫廷歌谣为内容,表现了人民的生活和感情。
二、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1. 旋律优美动听:汉乐府民歌旋律宽广、和谐、富有节奏感,能够触动人们心灵深处。
2. 词章精妙绝伦:汉乐府民歌的词章朴素而深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表现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方面,具有丰富的情感表现力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3. 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汉乐府民歌涉及到的题材广泛,涵盖了历史、传说、神话、战争、爱情等方方面面,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 塑造了丰富的文化形象。
《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等作品,不仅描绘了历史事件,还塑造了许多不朽的文化形象,如李夫人、白娘子等。
2. 表现了极为深邃的情感世界。
在汉乐府民歌中不仅有爱情,还有亲情、友情、忠诚、严肃等多种情感,表现出人类多元化的情感世界。
3. 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汉乐府民歌作为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形式和艺术上有独特的风格,而且在文化传承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四、汉乐府民歌的现代影响汉乐府民歌在现代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珍贵遗产,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乐府民歌的音乐特色和人文内涵,已经被现代音乐中引用和演绎。
总之,汉乐府民歌作为我国音乐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成就无疑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应该深入挖掘、理解和传承汉乐府民歌的文化内涵,以推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1、汉乐府民歌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
这些诗有的描写一个场面,有的叙述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在叙事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最成熟的作品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
2、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汉乐府民歌的又一艺术特色。
《东门行》中妻子与丈夫的对话,《上山采蘼芜》中弃妇与故夫的答对,《陌上桑》中罗敷回答太守之语,都口吻毕肖,充分表现了人物各自的个性特征。
乐府民歌还注意刻划人物动作。
如《陌上桑》中写“罗敷前致辞”,表现她的从容不迫,勇敢无畏。
《孔雀东南飞》中焦母捶床大怒,刘母拊掌而悲,也传神地表达了不同的人物个性。
3、汉乐府民歌还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
如《白头吟》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比喻女子的爱情纯洁。
《乌生》使腐臭的鱼哭泣,《战城南》使乌鸦的魂魄向人们申诉,让动物具有人的情感,想象奇特。
《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具有浓重的浪漫色彩。
《陌上桑》以铺陈手法,通过对罗敷衣着打扮的铺叙,表现了她的美丽;4、汉乐府民歌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
句式上打破《诗经》的四言,以杂言为主,逐渐趋于五言。
如《妇病行》、《孤儿行》等篇,用的是杂言,《白头吟》、《陌上桑》等,用的是整齐的五言,这对扩大诗歌的容量具有重要作用5、汉乐府民歌的形式多种多样,分别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以及杂言等。
最常用的是五言和逐渐兴起的杂言诗,这种多样化的形式对于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有着很好的效果。
6、语言带有感情并且朴素自然,汉乐府民歌中的语言大多都是以口语化为主,同时还包含了人民的爱憎的感情等,这也是汉乐府民歌能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原因。
7、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并且汉乐府民歌是一种对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不同的作品当中所具有的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同,除此之外所表现出来的手法也有所区别。
8、人物的性格大多都通过语言和行动来进行表现,一般对话形式的表现效果较好。
汉乐府民歌写作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写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朴实自然:汉乐府民歌多用生动的口语,亲切朴素,叙事同抒情结合,感情真摰动人。
这些民歌以接近口语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故事,具有非常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鲜明的形象和比喻:汉乐府民歌通常善于运用鲜明的形象和比喻来表达情感和描绘场景。
这些比喻和形象通常与主题紧密相连,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叙事性强:汉乐府民歌通常以叙事为主,通过叙述故事来表现主题和情感。
这些故事通常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生活气息,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动。
形式多样:汉乐府民歌的形式多样,包括杂言、五言、四言等,这些形式都能够适应不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同时,这些诗歌也具有非常自由的句式和章法,表现出极高的艺术自由度。
反映社会现实:汉乐府民歌通常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性和人民性。
这些民歌能够让读者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艺术手法独特:汉乐府民歌在艺术手法上也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比如,它们通常善于运用比兴手法,通过比喻和象征来表达情感和主题。
此外,它们还注重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使得诗歌具有更好的音乐性和美感。
总的来说,汉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其朴实自然的风格、叙事性强的特点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成为中国
文学的瑰宝。
历代学者对汉乐府语言的评价
历代学者对汉乐府语言的评价
历代学者对汉乐府语言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质朴自然:汉乐府民歌的语言大多是口语化的,质朴无华,不事雕琢。
这种语言风格与文人的文学语言有所不同,更接近于民间语言,更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2. 情感真挚:汉乐府民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既有对人生苦难的感叹,也有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抒发,还有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等。
这些情感表达真切自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 叙事性强:汉乐府民歌中有很多是以叙事为主的,通过讲述一个个故事来表达主题,这些故事情节紧凑,语言简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 反映社会现实:汉乐府民歌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通过民歌的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5. 具有音乐美:汉乐府民歌与音乐紧密结合,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其语言节奏鲜明,音韵优美,适合于歌唱和朗诵。
总之,汉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特色和艺术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
汉乐府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
汉乐府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汉乐府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如下:
汉乐府诗歌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现实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现实主义特色。
其内容广泛,涵盖了人民的生活、战争、爱情、道德等多个领域。
例如《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个老兵从军六十五年后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在艺术特色方面,汉乐府诗歌以叙事为主,多采用杂言和五言,语言比较口语化,风格朴实自然,不像唐诗宋词那样精雕细琢。
此外,汉乐府诗歌还特别注重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比如《孤儿行》中对孤儿悲惨生活的描绘,令人感同身受。
汉乐府诗歌的另一大特色是它的音乐性。
这些诗歌原本是为了配乐而创作的歌词,因此在韵律和节奏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们不仅适合朗读,也适合吟唱,更能表达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总的来说,汉乐府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广泛、语言朴实、叙事生动、音乐性强等特点,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汉乐府在艺术风格上独特的特色
汉乐府在艺术风格上独特的特色
1. 朴实自然的风格:汉乐府诗歌多采用口语化的语言,叙事同抒情结合,感情真摰动人,表现了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种朴实自然的风格使得汉乐府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2. 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汉乐府诗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和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形式自由多样。
这种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使得汉乐府诗歌更加灵活多变,能够适应不同的题材和情感表达需要。
3. 浓厚的抒情色彩:汉乐府诗歌注重抒发情感,表达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这种浓厚的抒情色彩使得汉乐府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4. 浪漫主义的色彩:汉乐府诗歌在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也发扬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
这种浪漫主义的色彩使得汉乐府诗歌更加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综上所述,汉乐府在艺术风格上具有独特的特色,主要表现在朴实自然、多样化、抒情和浪漫主义等方面。
这些特色使得汉乐府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篇一:分析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它的高度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也有采用独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使变现直接,更具亲近真实感。
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汉乐府民歌一方面由于所叙之事大都是人民自己之事,诗的作者往往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和他所描写的人物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生活体验,所以叙事和抒情便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做到“浅而能深”。
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丰富多样的形式,毫无疑问,非常有助于复杂的思想内容的表达的。
4)、浪漫主义的色彩。
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如抒情小诗《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
篇二: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普兰店市职业教育中心李晓东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汉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一的时代,经春秋以来,历史上空前统一,疆域最大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
它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都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初开创性、典范性的特征。
屈原的楚辞文学具有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特点。
秦代可以说没有文学,而汉代则不同,它的辞赋、散文、诗歌都有较大的发展。
在汉诗歌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民歌。
本文旨在略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
它揭露了战争和傜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生活的痛苦,揭露了上层社会剥削阶级的腐朽、丑恶,也有表现爱情和婚姻的诗。
分析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它的高度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也有采用独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使变现直接,更具亲近真实感.
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汉乐府民歌一方面由于所叙之事大都是人民自己之事,诗的作者往往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和他所描写的人物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生活体验,所以叙事和抒情便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做到“浅而能深”.
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丰富多样的形式,毫无疑问,非常有助于复杂的思想内容的表达的。
4)、浪漫主义的色彩.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如抒情小诗《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
简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简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一、生动的故事性乐府大都是叙事诗,非常注意故事的生动性及情节场面的描写。
如《孤儿行》中通过叙事写一个被兄嫂虐待,奴隶般受罪的孤儿形象,反映出他前路茫茫,苦海无边的生活处境。
全诗通过孤儿对自己悲苦命运和内心哀痛的诉述,真实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社会家庭中兄嫂虐待孤儿的严重社会问题,并愤怒谴责了这种不道德行为,是一首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感染力的优秀诗作。
全诗的描写细致形象,对不公平社会的控诉更是鞭辟入里。
为了独占家财,兄嫂把亲弟弟看成奴隶,看成仇人,役使他,折磨他,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让他不是在外四处行贾,便是在家挑水、烧饭、看马、养蚕、种瓜,什么都得干,而大冬天却连一双草鞋都穿不上。
其中一个细节是孤儿因为生活艰苦,在收瓜回家的途中体力不支,瓜车翻倒,周围的人非但没有帮他捡,反而哄抢偷吃他的瓜。
在家中他受尽兄嫂的欺凌,在外又遇到不幸的事情,这些更加让人同情他的悲苦遭遇。
二、鲜明的人物形象乐府诗非常注意描写人物,为了刻画人物,使用的有些手法是具有开创性的。
打开《陌上桑》,开篇便给读者以美好的感受: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让我们闭上眼睛,仿佛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春和日丽的早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一抹朝阳温柔地照在林间的一座小楼之上,秦家漂亮的罗敷姑娘从小楼中款款走出,来到城南的桑林之中,又开始了她一天的采桑工作。
朝阳下的罗敷给读者的感觉是青春、明快、亮丽,“好女”二字道出了罗敷的美丽与可爱,当然“自名”二字却说明了罗敷也以自己的美而自负。
“自名”乃自比、自命之义,非自己取名。
因从东汉其他的民歌和后代诗歌中,我们可以断定罗敷并不是我们诗中女主人公的原名,它是当时美女的代名词,所以《为焦仲卿妻作》一诗中也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正如先秦两汉时代到魏晋时代称美男子为“子都”一样。
如果说开始几句只是让读者看到罗敷的背影的话,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让我们走近了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汉乐府民歌主要的特色与成就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萧统与《文选》
萧统,南朝兰陵人,文学家,武帝的长子。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古诗十九首》中国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作者为无名氏。 《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突出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 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成就相当突出。 将抒情、议论、叙事、写景融而为一,达到高度的自然和谐; 善于抓取人物的典型活动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 语言浅近凝炼,自然和谐。 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汉乐府民歌主要的特色与成就
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第二,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第三,汉乐府民歌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第四,汉乐府民歌表现了生动活泼的想象力 第五,汉乐府民歌使用了新的诗型:杂言体和五言体
比较《诗经》民歌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的论文
比较《诗经》民歌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的论文比较《诗经》民歌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的论文比较《诗经》民歌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一、《诗经》民歌与汉乐府民歌在艺术方面的一脉相承之处1.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是汉乐府民歌对《诗经》民歌艺术特色的最大的继承我们都知道《诗经》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尤其是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最大。
是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要把文学只看成流连光景、消遣闲情的东西。
历代的民歌都是它的嫡传,从汉魏乐府民歌到近代的民歌创作,几乎所有作家、诗人都以其为出发点。
汉乐府民歌直接继承由《诗经》国风开创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无论是从体裁上、内容描写上,还是现实主义特色的运用上,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引领着后世诗人走向更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
因此,它的许多诗篇都起到示范的作用。
汉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是不同时代的作品,但是它们所反映的内容体裁都很相似,体现了汉乐府民歌对《诗经》民歌内容上的继承。
《诗经》民歌中有许多描写反抗阶级剥削和压迫的作品。
人类自从有了阶级之分便产生了剥削和压迫,于是从《诗经国风》的《魏风伐檀》中我们看到了一群伐木奴隶悲惨的生活画面,《豳风七月》里劳动人民无冬无夏地劳作,仍过着衣食不得温饱、房屋不得抵御风寒的苦难生活。
到了汉代,封建统治正式确立并加以巩固,封建君主不仅从肉体上还从精神上双重地压迫着劳动人民。
对此,汉乐府民歌都有反应,而且对社会问题的揭露更加彻底,描写的事情也更加具体。
《病妇行》描述了在残酷的剥削下妻子死亡、父子不能相保的悲剧。
《燕歌行》表现了流宕在他乡的破产农民衣不蔽体的悲惨生活。
而《平陵东》则揭露了官府的暗无天日、官吏的贪暴枉法,他们敲骨吸髓地剥削还不够,竟然绑架勒索,逼得善良的百姓只好卖牛赎人。
除此之外,无论是汉乐府民歌还是《诗经》民歌,都有许多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灾难和痛苦的作品。
试论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试论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及审美价值吴淑娥小河口镇初级中学邮编726411内容摘要: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性的时代,在历史上曾出现过“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但它仍然是封建统治阶级专制的时代,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依然处于水身火热之中,汉乐府民歌产生于民间,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汉代人民对自身喜怒哀乐的最真实的表达,传达了汉代民众的心声,反映了广阔和社会现实。
既有挚情感人的文学价值,又有弥补史传阙文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汉乐府民歌思想意义艺术特色审美价值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性时代。
由于大帝国的规模首度稳定巩固确立。
汉初,统治阶级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好转,国家库府充实,人民生活也较为安定。
在这种情况下,好大喜功的汉武帝,一面开拓疆土,向外扩展势力,一面采用儒术,建立种种制度,来巩固他的统治。
在征服匈奴战争的过程中,西北少数民族的音乐有机会传到中原来,并引起了皇帝和贵人们对“新声”的浓厚兴趣。
与此同时,政治思想上对儒术的尊崇,制礼作乐便成为应有的设施,乐府之制便随之而设。
汉武帝时重建乐府机构,扩大其规模,其职能除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填写歌辞,编配乐器进行演奏外,还负有采集民歌的使命,始形成雅乐俗乐并存的局面。
当时采集民歌不独为观察民情,供朝会、祭祀等典礼之用,也有愉悦耳目的作用,更有满足汉武帝自己“大一统”心理的动机。
但它在客观上起到了收集、整理和保存民歌的作用,使当时四散于民间仅靠口头流传的许多作品得以集中和记录下来,这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汉乐府诗歌包括文人乐府和乐府民歌,现仅存百余首,主要保存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汉乐府民歌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达了汉代民众的心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是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这些作品以描写民间劳动人民的疾苦为主要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诗歌形式,它
是汇集当时社会各阶层民众的乐曲、歌谣和民间故事而形成的。
汉乐
府从西晋开始流行,隋唐时期盛行,它的创作和演唱都与民间音乐有
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汉乐府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新鲜的诗歌形式,得到
了广泛的传播和喜爱,是中国诗歌演变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艺术品类
之一。
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诗歌形式创新。
汉乐府在创作时采用了许多新的诗歌形式,如“序曲”、“引子”、“游仙”、“破幽梦”等等。
同时,汉乐府还采用了多种句式,如
“长短句交替”的“折子词”和“以一句为一段”的“断句诗”等等。
这些新的诗歌形式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后来的诗歌发
展奠定了基础。
二、文化民俗价值的传承。
汉乐府吸收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元素,如宗教、婚嫁、节令、悲欢离合等,这些都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重要内容。
通过汉乐府,人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古代民间文化的细节和差异,对于掌握中国古代
社会历史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艺术表现的创新。
汉乐府创作除了在形式上创新之外,更是在艺术表现上做出了精彩的
尝试。
汉乐府不仅运用生动的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抒发了人类
的深情和真挚感受,而且通过乐曲和歌声的配合,实现了文学艺术与
音乐艺术的完美结合,使作品更为精髓可贵。
总之,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在诗歌形式,文化民俗价值的传承
和艺术表现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是中国文化瑰宝的珍贵
组成部分。
举例说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举例说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篇一:举例说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的。
在《诗经》中我们虽然已可看到某些具有叙事成分的作品,如《国风》中的《氓》、《谷风》等。
但还是通过作品主人公的倾诉来表达的,仍是抒情形式,还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节,缺乏对一个中心事件的集中描绘,而在汉乐府民歌中则已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的作品,出现了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较完整的情节,如《陌上桑》、《东门行》,特别是我们将在下一节叙述的《孔雀东南飞》。
诗的故事性、戏剧性,比之《诗经》中那些作品都大大地加强了。
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它的高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汉乐府民歌艺术性(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如《陌上桑》中罗敷和使君的对话,《东门行》中那个妻子和丈夫的对话,都能表现出人物机智、勇敢、善良等各自不同的性格。
《上山采蘼芜》和《艳歌行》的对话也很。
如果和《诗经》的《国风》比较,就更容易看出汉乐府民歌这一新的特色。
对话外,也有采用独白的,往往用第一人称让人物直接向读者倾诉,如《孤儿行》、《白头吟》、《上邪》等。
汉乐府民歌并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
如《艳歌行》用斜柯西北眄写那个夫婿的猜疑;《妇病行》用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写那个将死的病妇的母爱;《陌上桑》用捋髭须、著绡头来写老年和少年见罗敷时的不同神态;《孤儿行》则更是用一连串的生活细节如头多虮虱、拔断蒺藜、瓜车翻覆等来突出孤儿所受的痛苦。
由于有声有色,人物形象生动,因而能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汉乐府民歌艺术性(二):语言的朴素而带感情。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故应麟说:汉乐府歌谣,采摭闾净,非由润色;然而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至文,靡以过之! (《诗薮》卷一)正说明了这一语言的特色。
浅谈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浅谈汉乐府民歌的特点汉乐府民歌是汉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
它们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了汉代社会的各种生活场景,表现了人民的喜怒哀乐。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和把握汉乐府民歌的特点,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汉乐府民歌的题材内容汉乐府民歌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它们以社会生活为背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表现了人们的生产劳动、婚恋爱情、战争徭役、祭祀宴饮等各个方面。
这些民歌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又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和理想追求。
二、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1.语言质朴自然汉乐府民歌的语言质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它们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繁复的修辞,而是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使得民歌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易于被人们接受和传唱。
1.情感真挚热烈汉乐府民歌的情感真挚热烈,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无论是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还是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和抗议,民歌都能深深触动人们的心灵。
这种真挚热烈的情感,使得民歌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一种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
1.形象生动鲜明汉乐府民歌善于运用生动的形象和鲜明的比喻来描绘事物和表达情感。
它们通过具体的场景和人物刻画,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民歌所描绘的世界。
这种形象生动鲜明的特点,使得民歌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汉乐府民歌的音乐性汉乐府民歌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音乐性。
它们通常与音乐相结合,通过歌唱的形式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这种音乐性使得民歌在表达情感时更加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
四、汉乐府民歌的社会价值汉乐府民歌作为汉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感。
通过研究汉乐府民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汉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和情感。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汉代乐民歌,作为在汉代非主流的民间创作,以卓越的艺术感染力逐渐影响了汉代文人的创作,促使诗歌在汉代逐渐兴起,最终取代了辞赋对汉代文坛的统治。
在中国文学史上,汉代乐民歌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汉代乐民歌的艺术成就:一、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的日常生活在汉代文学中,政论散文、辞赋,都以统治阶级的社会生活为描写对象。
作为以民间创作为主体的汉代乐民歌,则广泛而深刻的反映了两汉时代下层民众的生活状貌。
如《妇病行》描写一个妇人久病不起,临终前再三嘱咐丈夫要好好养育孩子。
她死后,孩子们无衣无食。
父亲到市上去乞讨,回到家,见孩子不懂母亲已经死了,还哭着要母亲抱。
这是最底层人最普通的生活,又是最充满苦难与辛酸的生活。
这样直接站在贫苦者视角上,对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貌直笔暮写的诗歌,在汉乐府前不曾有过。
同样写孤儿,还有《孤儿行》。
诗中的主人公,原是富家子弟。
父母死后,却成为兄嫂的奴隶,他被迫元行经商,饱经风霜,归来后“头多虮虱,面目多尘”,也不能稍事休息:“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使我早行汲,暮得水来归”。
平日“冬无复襦,愿无单衣”,从“三月蚕桑”,到“六月收瓜”,什么都得干。
使得这位孤儿发出了"居生不乐泉,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的悲痛呼喊!这也是对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景象和生活矛盾的细致而充满感情的再现。
《东门行》描写城市贫民为贫困所迫走向绝路的场面: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
白发时下难久居!”无衣无食,又无任何希望的艰苦生活,逼得诗中的男主人公再也不能忍受,宁可铤而走险。
而女主人公则苦苦解劝,希望丈夫忍受煎熬,不要做违法而危险的事情。
这幅画面,是对汉代城市贫民艰辛生活的真实描写,由此一家,可想象当时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具有悲辛的感人力量。
作为演唱艺术的民歌——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一论
不 能 剥夺 他 们 对 艺 术 的 需 要 与 追 求 ,于 是 他 们 便 在 所有 可能 的 场合中进 行 自娱式创作 , 以此来作为 自己情感抒发的方式 。 例如 西汉统治者大肆发动战争来满足其统治欲望 ,连年征战给百姓
带来极大痛苦 。为 了发泄 内心的不满 , 百姓便创作 出《 十五从军 征》 这种战争题材 的歌诗 , 通过一个 老兵 的悲剧 , 影射 出一个 时 代 的悲剧 , 是西汉时连年 战争给人们带来 灾难 的写照 。 说唱 比作
具 有 较 高 的研 究价 值 。 关键 词 汉乐 府 民歌
艺 术特 点
汉 乐 府 民 歌作 为一 种 里 巷 歌 谣 文 化 ,它 显 示 的 是 劳 动 人 民 两 汉 乐 府 民 歌 是 继 《 经 》 楚 辞 》 后 , 国 古 典 诗 歌史 上 诗 《 之 中 “ 又一 个 比较 新 颖 的诗 歌 创 作 形式 。 乐府 , 其 意 义 , 即 音乐 , 观 乐 府 自我 娱 乐 的情 况 。 如赵 敏 俐 所 说 :一 纵 即逝 的 情 调 , 内心 的 欢 闪 怅 愁 总 情 即机构 , 二者合起来就是音乐机构之意。班固《 汉书 ・ 文志》 艺 记 呼 , 电似 的无 忧 无 虑 的 谑 浪 笑 敖 、 惘 、 怨 和 哀 叹 , 之 , 载 : 自孝 武 立 乐 府 而 采 歌 谣 , 是 有 赵 代 之 讴 , 楚 之 风 , 感 感 生 活 的全 部 浓淡 色 调 ,瞬 息万 变 的 动态 或 是 由极 不 同 的对 象 “ 于 秦 皆 于哀乐 . 缘事而发 , 亦可以观风俗 , 知薄厚云 。”l嘲 【 从这可 以看 所引起 的零星 的飘忽的感想 , K P 都可 以被抒情诗凝定下来 , 通过表 出 , 武帝 不但 把 乐 府 扩 充 为 大 规 模 音 乐 官 署 , 且 要 求 其 中 的 现而 变 成 耐 久 的 作 品 。”X ̄自娱 式 的 表现 方 式 使 得 诗歌 受 到 的 汉 而 12) 3o v 官 员 到 全 国各 地 搜 集 民 间歌 辞 。但 这 里 的 “ 歌 谣 ” 是 “ 民 限 制很 小 因而 显 得 相 对 自由 , 足 于 自我 娱 乐 的 要 求 , 不 用 关 采 不 采 满 而 歌 ” “ 谣 ” 汉 代 是 指所 有那 些 可 以歌 唱 的 歌 诗 , 我 们 现 在 注他人的看法 。 ,歌 在 而 乐府诗 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抒情个性化的加强。 所 说 的 “ 歌 ” 专 指那 些 来 自于 广 大 劳动 人 民 中 的歌 唱 。 民 则 “ 这里所说 的个 性化 , 不仅 指诗中所表现 的个体情 怀 , 而且指这 汉乐 府 民歌 不 仅有 丰 富 深刻 的思 想 内容 , 且 在 语 言 、 事 些情 怀中较多地体现了他 们的个 体人格 , 而 叙 具有更强的个性色彩 。 等艺术方 面都具有极高 的美学价值。 尚书》 《 中说 :诗言志 , “ 歌永 而这 ,首先是和汉代社会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建立相关
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朴实自然:汉乐府民歌的语言多用生动的口语,亲切朴素,叙事同抒情结合,感情真摰动人。
如《孤儿行》写孤儿受兄嫂虐待,诗句虽参差不齐,而情与境会,孤儿口状心计之状,活现笔端。
2. 鲜明的形象性: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和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灵活自由。
它继承了《诗经》四言体的传统,如《公无渡河》、《善哉行》等。
同时,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不少完整的五言诗,如《江南可采莲》、《孔雀东南飞》等。
3. 叙事性强:汉乐府民歌的创作特色在于其叙事成分增多,有的民歌还着意于人物的描写。
同时,它抒写民众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是对《诗经》民歌创作精神的继承。
4. 富于表现力: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自由多变,整散不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例如,《陌上桑》、《长歌行》等是非常有名的代表作品。
5. 继承并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汉乐府的特色之一。
它不仅反映社会下层民众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而且也不同程度地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普兰店市职业教育中心李晓东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汉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一的时代,经春秋以来,历史上空前统一,疆域最大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
它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都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初开创性、典范性的特征。
屈原的楚辞文学具有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特点。
秦代可以说没有文学,而汉代则不同,它的辞赋、散文、诗歌都有较大的发展。
在汉诗歌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民歌。
本文旨在略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
它揭露了战争和傜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生活的痛苦,揭露了上层社会剥削阶级的腐朽、丑恶,也有表现爱情和婚姻的诗。
这些深刻的思想内容与较高的艺术成就是相辅相成的。
下面我简单谈谈它的艺术成就。
一、突出的叙事特征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中国诗歌一开始抒情诗就占有压倒的优势。
《诗经》中仅有少数几篇不成熟的叙事作品,楚辞也以抒情为主。
到了汉乐府民歌出现,虽不足以改变抒情诗占主流的局面,但却能够宣告叙事诗的正式成立。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约有三分之一为叙事性的作品,这个比例不算低。
《汉书·艺文志》说汉乐府民歌有“缘事而发”的特色,主要当是从这一点来说的。
如《妇病行》、《孤儿行》、《东门行》、《战城南》、《十五从军行》、《陌上桑》、《艳歌行》、《孔雀东南飞》等等,无论是短章,还是长制;无论是第一人称自诉,还是第三人称旁述;无论是撷取生活中一个场面一个片断,还是叙述一个时空跨度大的完整事件,都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注重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具有风趣盎然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其叙事艺术,比之《诗经》及其以前的诗作,都明显地加强了,例如《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只有16句,叙述一个八十老翁久戍幸还的生动故事,诗人把主人公65年紧张艰辛的军旅生涯高度浓缩在“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十字之中。
只截取他返回家园短短一天甚至几个时辰的事情,以主人公的行踪为序:“得归”一路问一“遥看”一人“室”一作炊。
一出门一落泪,由远而近,依次叙写,层次分明,情节完整,一个服役终身,侥幸生还,却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老者形象,跃然纸上。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故事最完整,情节最生动的佳作,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宏伟的长篇叙事诗。
全诗由兰芝遣归、含泪惜别、兰芝抗婚、夫妻双殉四大情节构成。
开头以孔雀失偶、徘徊不定起兴,拉开序幕,使全诗笼罩在一片灰暗阴沉的氛围之中:尾声以夫妻合葬、化鸟双飞作结,充满浪漫色彩。
此诗时空夸度宽、幅度大,时间前后几春秋、甚至数十年,空间由焦家到刘家,由室内而室外,由家庭而社会,人物活动范围极为广阔。
汉乐府民歌不仅按时间推移与事件发展脉络,直线型编织故事,同时还按照人物的内心潜意识,采用跳跃、顿断、连续剪接的艺术手法,将某些不相关的画面,组合成一个曲折完整的故事。
它总是选取生活中某一场景,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情节或断面加以集中描述,大胆略去情节的进展过程,从不追求故事的完整性,更谈不上展示事件发生发展的广阔背景。
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有利于作者通过描述某一具体事件,充分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充分展现了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如前面说到的《东门行》,只是写了丈夫拔剑欲行、妻子苦苦相劝的场面,但诗歌背后的内容却是很丰富的。
《艳歌行》同样只写了女主人为游子缝衣、男主人倚门斜视的片断,却使人联想到流浪生活的无数艰辛。
中国古代的叙事诗,可以说完全是在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代的叙事诗,在分类上一般都归属于乐府体。
许多名篇,直接以“歌”、“行”为名,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
这是表示对乐府民歌传统的继承,因为“歌”、“行”原来是乐府诗专用的名称。
在写作手法上,无论短篇和长篇,也都受到汉乐府民歌的影响。
二、多种表现手法1、对比反衬。
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汉乐府民歌的某些作品中表现突出。
譬如《上山采蘼芜》,通篇都是新人与故人的对比。
一是容颜对比:“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二是境遇对比:“新人从门入,故阁去”;三是劳动技能即织绢能力的对比,包括质量的对比:“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数量的对比:“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最后是结论的对比:“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通过对比,新人和故人的差别一目了然,故夫的后悔溢于言表,然而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暴露出人们评价女性价值的标准,显示出女性地位的卑微可怜。
《陌上桑》第三解罗敷夸夫一节,虚夸出仪表堂堂、官运亨通的夫婿,用意就在于与猥琐好色的使君形成鲜明的对比,以阻止他非礼的念头。
《孔雀东南飞》中也有不少对比。
譬如铺写太守家准备迎亲的热闹排场,与刘兰芝自作“嫁裳”的冷落凄清,就是一种强烈的对比。
刘兰芝与焦仲卿曾经发誓:“君当作盘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本是生动形象的比喻;焦仲卿与刘兰芝重逢之时因误解而相责难:“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既是重复前时的比喻,又是意含讽刺的对比2、顶针联珠。
顶针又称为联珠,是一种辞格,即用前句结尾的词语做后句的开头,使前后句子首尾蝉联。
无论用于叙事、说理或抒情,都能够使内容衔接紧密,环环相扣。
《诗经》和楚辞尚无此格,在诗歌创作中或当起于乐府古辞。
譬如《平陵东》,采用三三七的句式,每三句为一小节,节与节之间全用顶针。
用“劫义公”、“两走马”、“心中恻”三个词组联系四个小节,一气呵成,连绵不断,又显得跌宕有致。
再如《相和歌辞》中的乐府古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思。
这首诗的前八句用顶针,每两句一顶,用“远道”、“梦见、”“他乡”三个词语联系八个句子,由起兴到梦幻,如行云流水,格调清新而深沉。
顺便提及,诗的后十二句也很有特色。
枯桑兀立,却能够感受天风的刺激;海水动荡,却能感受天气的寒冷;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苦自知的感受,生动而耐人寻味。
“入门”二句用他人的家庭情趣来反衬自己的孤独,自然而别开生面。
后八句叙述鱼腹传书的情节,颇具传奇色彩,与前八句的梦幻描写相照应,显出凄清的浪漫情调。
3、铺排、夸饰和烘托。
铺排、夸饰和烘托是汉乐府民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在《陌上桑》里有集中的体现。
《陌上桑》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三》,题为《艳歌罗敷行》。
徐陵将它辑入《玉台新咏》,亦题为《艳歌罗敷行》。
在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辞·相和曲》,题为《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命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但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以上第一解(段),以夸张的手法,极写罗敷体态容貌之美,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是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以上第二解,写五马太守相戏,罗敷严辞相拒。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晳,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姝。
以上第三解,写罗敷盛夸夫婿以拒太守。
《陌上桑》是一首民间故事诗,叙述采桑女秦罗夫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
作品采用铺排、夸饰和烘托的表现手法,利用喜剧性的矛盾冲突,刻画了一个美丽、坚贞、聪明、机智的采桑女形象,歌颂了劳动妇女不慕富贵,不畏权势的高尚品质,同时揭露了五马太守的丑恶和愚蠢,反映了官僚权贵的荒淫无耻。
晋人崔豹《古今注》说:“《陌上桑》者,出秦氏女子。
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
王仁后为赵王家令。
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
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
赵王乃止。
”这个创作背景传说未必可靠,但它与《陌上桑》先后在民间广泛流传,说明豪门权贵掠人妻女,当时已是严重而普遍的社会问题。
辛延年的《羽林郎》与此相似,揭露一个“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的霍家奴,朱乾《乐府正义》认为是借以讽刺权贵窦景及其豪奴,可见罗敷的遭遇在当时决非偶然。
《陌上桑》的语言特色是广用铺排夸饰,除第二解以对话推进情节之外,首尾两解全用铺陈排比构成。
一解写罗敷之美包括两段铺排:先写罗敷的器具、发型、耳饰、衣着之美好,后写众人旁观神态之专注;二解写罗敷夸夫则包括三段铺排:一夸气派,二夸官职,三夸仪表风度。
铺陈排比中还有不少偶句,排句与偶句套用,相同的句式和节奏,形成强烈的气势,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诗中的五处铺排在语义上全是夸饰。
夸饰即夸张的修饰手法,《诗经》中已有先例。
罗敷“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穿戴十分讲究,似乎不必采桑。
她的夫婿率领千余骑,“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何用妻子辛苦采桑呢?以常理推论,则忽视了文学艺术的夸饰。
尤其是民歌,作者喜爱自己作品中的主人公,将一切美好的东西加到她身上,完全是正常的艺术处理。
夸夫全属虚拟,以显示出罗敷的智慧。
不夸夫则不足以拒绝使君,盛夸夫婿的气派、官职和堂堂仪表,使使君相形见绌,自惭形秽,也就镇住了使君,阻遏了他的非礼。
众人忘情地观看罗敷的美貌,以至于“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以俏皮话为夸张,体现了民歌的原始风貌,切勿仅以好色论之。
烘托如烘云托月,不作正面描写而注重侧面烘托,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陌上桑》中的烘托最为特色。
开篇的起兴“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二句是环境烘托,为主人公的出场泼洒一片灿烂,有清水芙蓉之妙。
器具、发型、耳饰和衣着的铺写,烘托出秦罗敷的容貌体态之美,令人想见于言外;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全都为罗敷的美貌所吸引,驻足观看,忘乎所以,只因观看了罗敷的美貌,回到家中竟然都对妻子发怒,进一步烘托出罗敷的美妙绝伦。
诗中对于罗敷的美貌不作任何具体的描写,也就没有丝毫具体的限制,给人们留下想象的空间,让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去随意想象,形成了各种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眼目中共同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