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文言文翻译.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季氏将伐颛臾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
舟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土以为东蒙主,II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乙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口尔言过矣, 虎兇出于柯,龟玉毁于犊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了疾夫舍曰欲Z而必为Z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徳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翻译: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求!恐怕该责备你了。
那颛臾,从前先王把它当做东蒙山的主祭,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
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了说:“求!周任冇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求!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出(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我听说拥有邦国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们,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Z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
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谋在境内动用武力。
我担心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宫廷的内部。
”
19、《学记三则》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指教育)为先。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口反也;知困,然后能口强也。
故曰:教学和长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Z谓摩。
此四者,教Z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抨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翻译:
玉石不经雕琢,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不学习,就不能明口至道。
所以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统治人民,把教育当作首要任务。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
虽然冇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Z后才知道门己的不足,教人Z后才知道门己的困惑。
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反回来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勉励自己不倦地钻研。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大学教育的方法是:问题还没有发生就加以防范,叫做预防;在适当的吋候施教,叫作适时;不超越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度而施教,叫作顺应;让学生互相观摩学习而受益,叫作切磋。
这四点,是教育成功的原因。
事情发生以后才加以禁 ih,就会遇到抵触而不易克服;时机错过了才学习,则勤苦却难有成就;杂乱地施教而不合乎顺序,就会陷入混乱的境地而不好收拾;单独学习而不与朋友互和切磋,就会孤陋寡闻;交品德不好的朋友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轻慢邪僻的言行会荒废学业。
这六点,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学习的人有四种缺点,老师必须知道它。
人学习的时候,或者缺点在于学得过多,或者缺点在于学得过少,或者缺点在于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或者缺点在于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了。
这四种缺点,是由于学习的人心理的不同。
知道了他们的想法,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补救他们的过失。
当教师的,就是要发展他们的优点而补救他们的过失啊。
20、谋攻
原文:
孙子匕I: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Z;全卒为上,破卒次全伍为上,破伍次Z。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Z善者也;不战而屈人Z兵,善Z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Z法为不得已。
修橹饋輻、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埋,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用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Z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不知军Z不可以进而谓Z进,不知军不可以退而畏Z退,是为縻军;不知三军Z 事,而同三军Z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z权而同三军Z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
孙子说:大凡指导战争的法则,(使)敌国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一些;(使)敌人全军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军就差一些;(使)敌人全旅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差一些;(使)敌人一连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连就差一些;(使)敌人一个班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班就差一些。
因此百战百胜,并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降服的,(才算)咼明小(最)咼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敌方的)计谋,其次是挫败(敌方的)外交,再次是击败(敌方的)武装力量,下策才是攻城。
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
制造了槊敌军的高车和(攻城用的)战车,准备(攻城用的)器械,三个多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用的土山,乂要三个多月才能完工。
将官忍不住口己的愤怒而命令士兵像蚂蚁那样去爬敌人的城墙,士兵(被)杀伤三分之一而城还攻不下来, 这是攻城的灾害呀。
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使敌人降服而不用硕打,夺取敌人的城堡而不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必长期作战。
一定(要)以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因而军队不受损失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
这就是谋划进攻的法则
所以用兵的法则,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他们,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同敌人兵力相等, 就要能设法战胜他们,(比敌人兵力)少就要能摆脱他们,(实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同敌人
作战。
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死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军的俘虏
将帅是国君的助手。
辅佐得周到国家就一定强盛,辅住的不周到国家就一定衰弱。
所以国君妨害军队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让它前进却硬要让它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让它后退却硬耍让它后退,这叫做束缚了军队(的手脚); 不懂得军队内部事务而干预军事行政,就会使将士迷惑;不懂得指挥军队的权谋而干预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怀疑。
全军既迷惑乂怀疑,诸侯乘隙进攻的灾难就临头了。
这就叫扰乱军心,而导致(敌人的)胜利
所以,能预见胜利的情况有五种: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打和(在什么情况卜•)不能打的会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的不同战法的会胜利;官兵同心同德的会胜利;用自己的冇准备来对待敌人的无准备的会胜利;将帅冇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干涉的会胜利。
这五条,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了解敌人(并且)了解自己,百次作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负各半;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每次战斗都必然失败。
21、《谏太宗十思书》
原文:
臣闻求木之氏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Z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a)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方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yd[同“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Z以严刑,震Z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yd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简能而任Z,择善而从Z,则智者尽英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英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翻译:
我听说,要让树木长得高,就一定要使它的根本稳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
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
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即使是最愚笨的人,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主持国家的重大责任,在天地间占有重大的地位,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永无止境的美善。
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屮想到危难,戒除箸侈而厉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與。
这也就像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所有的帝王,承担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处在深重的忧患之屮,一定能竭尽诚心对待臣民,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
竭尽诚意, 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像陌生人一样。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人们最终苟且以求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徳,表而上态度恭敬, 可是心里并不服气。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民众。
百姓像水一样,可以载船, 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能轻视吗?身为君臣,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四,就想到知足以警戒H2;将耍大兴土木,就想到耍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 害怕骄傲口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应该想到把三面驱赶野兽,留下一面放生作为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耍谨慎有始有终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耍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
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扩大九徳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品德高尚的人而跟从他们,那么,聪明的人就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
文臣武将都得到任用,君臣之间相安无事,可以尽情的享受游玩的乐趣,可以养生长寿,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
乂何必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行百官的职务,驱使聪明的臣子,就可以达到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了。
22、《六国论》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Z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U: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Z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Z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F1割五城,明F1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Z 地有限,暴秦Z欲无厌,奉Z弥繁,侵Z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同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Z。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Z。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Z数,存亡Z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Z不得卜•咽也。
悲夫!有如此Z势,而为秦人积威Z所刼,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Z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冋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述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來就不在于战争。
想到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了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第二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冇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十•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以至于落得全部覆亡,从情理上讲本应这样。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这话说得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广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等到后來燕太了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吋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述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來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天天割地,丿」丿」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
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23、《病梅馆记》
原文: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3)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固也。
此文人画士, 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Z梅也;又不可以使犬下Z民斫(zhu6)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梅Z欹Z疏Z曲,又非蠢蠢求钱Z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yti)梅者,斫(zhuo)其正,养其旁条, 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既泣Z三日,乃誓疗纵Z顺Z,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Z全Z。
予本非文人画士,廿受诟厉(gouli),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皿,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译文:
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产梅花。
冇人说:〃梅以枝干弯曲为美,笔直了就没有风姿;以枝干倾斜为美,端正了就没有景致;以枝干疏朗为美,稠密了就没有姿态。
〃木来如此。
这些文人也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 却不便公开宣告,犬声号召用这个标准來约束天下的梅;又不可以使天下种梅人, 砍掉笔直的、除去繁密的、锄掉端止的、摧残梅、阻碍它的生机,把它弄成病态来作为赚钱的方法。
梅的枝干的倾斜、疏朗、弯曲,又不是忙碌的、只知嫌钱的人能够凭他们的智慧、能力做得到的。
冇的人把文人墨客这隐藏在心屮特别的嗜好明口地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掉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的(枝干),伤害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來谋求高价: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
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竟惨烈到了这个地步啊!
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梅,没有一盆完好的。
为它们流了好儿天泪之后,就发誓要治好它们:我放开它们,顺着它们的天性,毁掉那些盆了,把梅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的棕绳的束缚;以五年为期限,一定耍使它们恢复木性,保全健康的形态。
我本來不是文人画士,廿心情愿受到辱骂,设立一个病梅馆来贮存它们。
唉!怎样才能使我有很多闲暇的时间,又冇很多空闲的111地,来大量贮存江
宁、杭州、苏州的病梅,尽我一生的时光来治疗病梅呢?
专业好文档精心整理欢迎卜•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