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大均遗民心态之变对其词作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屈大均遗民心态之变对其词作的影响——西南大学岳林海硕士学位论文引言.....................................……

第一章屈大均生平及著作.....................……

连山

第一节屈大均的生平

第二节屈大均的著作

第二章屈大均前期的志士心态及其词作 (6)

第一节“不曰遗民” (6)

第二节凭吊怀古词.........……,.................……,.……n

第三节咏物词 (15)

第四节写景词 (17)

第三章屈大均后期的文化遗民心态及其词作 (19)

第一节明遗民的文化转型 (19)

第二节屈大均晚年遗民心态的转变 (22)

第三节与清廷官员的交接之词 (23)

第四节闲适词 (26)

结论 (29)

参考文献 (30)

后记..........., (32)

本文的主体部分从两方面展开,一为屈大均的遗民心态之变化,一为屈大均词作内容及风格的变化,并分析这两方面变化的联系。第二章首先论析屈大均前期的志士心态。屈大均在前期虽身为遗民,但并不以遗民自居,三十余年皆在图谋复明。这种志士心态必然要影响到其文学创作。故屈大均此际的词作内容饱含故国之思,或怀古,或凭吊,或比兴寄托。第三章则论析屈大均晚年的文化遗民心态与其词作。屈大均在看到复国无望之后,退归著述。此时的屈大均希望藉保存明代文化以使明朝在思想上长存。心态的变化使得屈大均此际的词作也显出平和之气,创作内容多为与文友的交游词和晚年安居乡里的优游之作,甚至还有与清廷官员周旋应酬的祝寿词。虽然在政治性上的斗争锋芒减弱,但屈大均却在保存明代文化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总之,本文主要围绕屈大均从反清志士到文化遗民的心态擅变分析其词作内容与风格的变化,对屈大均词做粗浅的拓荒研究,希望能对屈大均词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二章屈大均前期的志士心态及其词作

屈大均的倚声创作开始较晚,根据《屈大均诗词编年笺校》对其词作的编年,大概开始于三十岁左右,而到其五十一岁南归,这一阶段的词内容多故国之思,风格或凄婉,或慷慨,代表作大都集中在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屈大均作为反清志士到处奔波,创作坚持“诗史”观念,其词也反映出屈大均的志士心态。

一第一节“不日遗民”

屈大均在《自作衣冠家志铭》中云:“予于南京城南雨花台之北木末亭之南,作一家,以藏衣冠。自书曰…南海屈大均衣冠之家‟,不曰处士,不曰遗民,盖欲侯时而出,以行先圣人之道,不欲终其身于草野,为天下之所不幸也。”①屈大均的“不曰遗民”,一方面是因为永历帝虽己被害,但郑氏仍守永历正朔,明朝尚未完全灭亡,另外的原因也是鼎革之初屈大均固守夷夏之防,对满清王朝的统治不予承认之故。

二.屈大均的志士心态

1.家风师道之熏陶

屈大均的老师陈邦彦,也是引导屈大均走上抗清道路的重要人物,他在行动上为屈大均的不帝清作了很好的榜样。

3.志士胸怀

他法名今种,字为一灵,盖因“灵”字乃其祖屈原之字灵均所系。后来更是改名大均,意图光大屈原思想;改字怜君,以使“灵均”之名不绝于耳。

中年归儒之后,对屈原的敬仰更是在其诗文中屡见。屈大均对屈原的“趋根”心态,不仅因其是同姓之人,更重要的是他对屈原人格的仰慕。屈原对国家的忠爱之情正是屈大均刻意效仿的。因而屈大均的文学作品也正是秉承了屈原骚赋中的情思,满怀爱国忠贞的志士之念。

第二节凭吊怀古词

一、沉郁凄婉的江南哀吊

明王朝开国之都,明太祖朱元璋又葬在南京城南钟山之明孝陵,屈大均曾多次凭吊孝陵,并在附近自为己之衣冠家②。在时时刻刻眷恋前朝的屈大均看来,南京的一草一木无不浸染着前朝的气息,常常勾起其兴亡之思。屈大均在此创作的词也正反映着他对前明的眷念并抒发着自己的兴亡之叹,如《戚氏·徐太傅园感旧》:这里虽然亭台依旧,但已经是乱花迷径,乌栖榆柳,当日的飞梯画舫,现在只能伴随着清兵的长嘶战马,这更是格外引起词人的感伤,也更激发起词人反清复明的斗志。全词在对前明君臣往事的追怀之中寄寓着对前明的眷念,感情哀伤凄婉,词人也仿佛为江南地区的柔婉之气所感染。屈大均对南京故都的凭吊,不仅仅局限于这旧日的宫廷殿府。也有对整个南京城兴亡变迁的感慨,如《念奴娇·株陵吊古》:

二、悲壮激昂的秦晋壮词

在创作上也更能发挥其奇才妙想,祠堂、旧垒、边关、

古长城,都成为他借以抒发抗清斗志的对象。在这类词作中,屈大均压抑已久的故国之思得到了彻底的释放,江南与岭南的低吟浅唱终于在这里喷发成慷慨悲歌。在此创作的十多首“壮词”,颇有稼轩风范。

二第二章屈大均前期的志士心态及其词作

明遗民对于“易代”的历史记忆与联想,使得与易代相联系的许多事象与物象具有了象征意味。登临旧迹,不能不引发词人的感慨。明之皇陵,在故明孤臣孽子的眼里,俨然为故国旧君的化身。登临凭吊,也就成为这些遗民怀念前明的常见方式。屈大均的此类词作,多写历史遗迹,这固然跟其怀念前朝,企图复明有关,但也与其以诗存史的观念相关。“诗所不能言者,以词言之。词者,继诗之穷者也。

三第三节咏物词

咏物词富含深沉的亡国之悲,如其《洗溪沙.杜鹃》屈大均此词题为吟咏杜鹃,实则是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心迹。上片写杜鹃血洒青山,可是血落为花,花又凋残,当在悲叹永历帝的远遁难归。下片借王昭君之事来抒发对故国的思念。王昭君在汉宫中未能得宠,只得远嫁匈奴,一生难以再见故国,死后只能留下无穷遗恨,这与屈大均终年为恢复救国而四处奔走,但难有成效,只能留有无穷浩叹的心情极为相似。此词读来血泪迸飞,爱国深情与亡国悲情交织在一起,又给人留下无穷的遗憾。正是通过比兴,“其情愈出,其旨愈深,而能感人于神明之际。”①“咏物词如果单纯咏物,没有寓意和寄托,尽管描摹物态形象生动,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价值不大。好的咏物词应该有深远的寓意和寄托”②屈大均的咏物词之所以文采飞扬,感人肺腑,正是善用比兴的结果。他一直以自己是屈原后裔为荣,因此在诗词创作风格上也向屈原靠拢。屈原诗中以香草来比兴寄托的旨趣也在屈大

均的咏物词中得到了传承。其词主要多咏叹香草、奇花,比兴要吵之旨与屈原为近,我们可以从中也看得到屈大均那颗为着前朝而跳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