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名与吴文化

合集下载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道路地名推荐表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道路地名推荐表
地名实体概况
现古城内段,长4681 米,全线快车道、左右慢车道、人行道齐备。快车道大部分为沥青路面,少部分路段为花岗岩小方石路面。慢车道均为沥青路面,人行道铺设小块新式水泥砖。
资料来源
宋《平江图》、明卢熊《苏州府志》、明王鏊《姑苏志》、民国《吴县志》、
多媒体信息
备注
登记人
柯继承
审核人
登记时间
2012 年 12月20日
地名实体概况
长187.5米,宽2.8米,弹石、砖路面。1994年干将路拓建时拆除
资料来源
宋《平江图》、明王鏊《姑苏志》、清乾隆《苏州府志》、同治《苏州府志》、民国《吴县志》、王謇《宋平江城坊考》
多媒体信息
备注
登记人
柯继承
审核人
登记时间
2012 年 12月12日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编号:011
地名实体概况
长263.1米,宽2.63米,弹石、砖路面,1994年干将路拓建时拆除
资料来源
宋《平江图》、明王鏊《姑苏志》、清乾隆《苏州府志》、同治《苏州府志》、民国《吴县志》、王謇《宋平江城坊考》
多媒体信息
备注
登记人
柯继承
审核人
登记时间
2012 年 12月12日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编号:010
资料来源
宋《平江图》、明卢熊《苏州府志》、明王鏊《姑苏志》、民国《吴县志》、
多媒体信息
备注
登记人
柯继承
审核人
登记时间
2012 年 12月12日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编号:003
地名类别
道路地名
类别名称

标准地名
汉字

苏州介绍PPT(苏州简介经典版)

苏州介绍PPT(苏州简介经典版)

3、旅游景点
苏州博物馆
位于苏州市东北街204号,是国内保存完整的 一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物,这是集现代化馆舍 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 性博物馆。
4
美食文化
酱汁肉
相传在200多年前已有应市,当初叫酒焖汁肉, 是用红胭脂作为着色原料,后来改用红米着色, 进而改称为酱汁肉。
阳澄湖大闸蟹
别名:姑苏/吴中/平江/吴门;下辖地区:5个区,代管4个县级市;面 积:8488.42平方千米; 人 口:1072.17万;地区生产总值:18597.47亿人民币
2、城市概况
苏州
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 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 心城市之一。
3
旅游景点
3、旅游景点
松鼠桂鱼
松鼠桂鱼以桂鱼(又称鳜鱼、石桂鱼)加工制 成,活杀后去脊骨,在鱼肉上剞成菱形状刀纹, 深至及皮,蘸干淀粉后,经熟猪油二次炸制, 呈浑身金黄,肉粒翻开如 毛,头昂口张,鱼 尾微翘,形如松鼠,趁热将卤汁淋桂鱼身时, 会发出哧哧之声,犹如松鼠欢叫。因其色、香、 味、形俱佳,堪称苏帮名菜中主角之一。
苏州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拙政园、留园、 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 退思园等9个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大运河苏州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苏州被世界 遗产城市组织授予了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 称号。
2
城市概况
2、城市概况
苏州城市概况
3、旅游景点
虎丘
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山门内八号,虎丘历史悠久, 有“吴中第一名胜”、“吴中第一山”的美誉,宋 代大诗人苏东坡写下“尝言过姑苏不游虎丘, 不谒闾丘,乃二欠事”的千古名言。

苏州市区第二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

苏州市区第二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

苏州市区第二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名录目录(1008条,附录7条)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实体地名(123条) (3)一、山(峰)、岛(屿、墩)27条 (3)虎丘区4条 (3)吴中区18条 (3)吴江区5条 (6)二、河流、湖泊、名泉(古井)96条 (8)苏州工业园区5条 (8)吴中区39条 (8)相城区9条 (14)姑苏区10条 (14)吴江区33条 (15)第二部分行政区域及居民点地名(135条) (20)村落、集镇135条 (20)虎丘区15条 (20)吴中区58条 (21)相城区42条 (30)吴江区20条 (34)第三部分道路与桥梁地名(439条) (36)一、街巷、里弄(坊)261条 (36)吴中区15条 (36)相城区4条 (38)姑苏区212条 (39)吴江区30条 (56)二、桥梁178条,附录7条 (59)苏州工业园区4条 (59)虎丘区6条 (60)吴中区62条 (61)相城区17条 (69)姑苏区38条 (70)吴江区51条 (74)附录7条:(苏州市区、吴江区第一批名录已收录有重名地名) (82)第四部分纪念地和旅游地地名(311条) (83)一、古典园林、公园60条 (83)吴中区13条 (83)姑苏区40条 (84)吴江区7条 (87)二、寺庙、宫观、祠堂89条 (89)苏州工业园区1条 (89)虎丘区12条 (89)吴中区16条 (90)相城区12条 (94)姑苏区24条 (95)吴江区24条 (97)三、名宅、古建筑99条 (100)吴中区28条 (100)相城区3条 (104)姑苏区24条 (105)吴江区44条 (107)四、旧(遗)址、纪念地(物)、古墓63条 (113)苏州工业园区2条 (113)虎丘区4条 (113)吴中区14条 (113)相城区12条 (116)姑苏区11条 (117)吴江区20条 (118)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实体地名(123条)一、山(峰)、岛(屿、墩)27条虎丘区4条吴中区18条吴江区5条二、河流、湖泊、名泉(古井)96条苏州工业园区5条吴中区39条相城区9条姑苏区10条吴江区33条第二部分行政区域及居民点地名(135条)村落、集镇135条虎丘区15条吴中区58条相城区42条吴江区20条第三部分道路与桥梁地名(439条)一、街巷、里弄(坊)261条吴中区15条相城区4条姑苏区212条。

苏州简介

苏州简介

苏州苏州(Suzhou),中国华东地区的特大城市之一,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大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之一。

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古称吴郡。

苏州古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的吴王阖闾时期,建城史逾2500年,又因城西南有山曰姑苏,于隋开皇九年(589年)更名为苏州。

苏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驰声海内,秀丽、典雅且有“甲江南”声名的苏州园林,小桥流水环绕姑苏城内,令人心驰神往。

苏州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北翼重要的副中心城市之一,苏州作为一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是江苏省重要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中心和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枢纽,同时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之一。

苏州行政区划市辖区▪吴江区▪相城区▪虎丘区▪苏州工业园区▪姑苏区▪吴中区县级市▪常熟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太仓市目录1简介1.1 概况1.2 名称由来1.3 城市荣誉2历史沿革3地理环境3.1 气候特征3.2 湖泊水系3.3 地形地貌4资源5行政区划5.1 姑苏区5.2 相城区5.3 吴中区5.4 虎丘区5.5 吴江区5.6 国际开发工业区5.7 代管县级市6交通6.1 公路6.2 铁路6.3 轨道交通6.4 航空6.5 水运7人口8社会8.1 科技8.2 卫生8.3 体育9政治10经济10.1 总量10.2 城建10.3 工业10.4 交通运输业10.5 国内贸易10.6 金融业10.7 旅游业10.8 体制改革10.9 民营经济10.10 对外贸易10.11 外资10.12 城乡建设与规划管理10.13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10.14 外资企业11文化艺术11.1 概况11.2 宗教11.3 方言11.4 民俗11.5 戏剧11.6 诗词11.7 饮食11.8 节日12教育13旅游13.1 概况13.2 景点14著名人物14.1 近代14.2 当代15地方特产15.1 苏绣15.2 丝绸15.3 桃花坞木板年画15.4 美食15.5 宋锦15.6 碧螺春15.7 苏州婚纱1简介概况苏州,古称吴、姑苏、平江、苏州府等。

苏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苏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苏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苏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吴王阖闾命令伍子胥扩建都城,这就是苏州市的前身。

苏州的名字在隋朝开始使用,源于城西南的姑苏山。

苏州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还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在苏州的历史长河中,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例如,《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孙策在苏州的吴郡(即苏州)开创基业的故事,以及苏州人陆逊、陆绩、朱桓、陆抗等人对吴国的贡献。

此外,苏州的泰伯庙是江南地区最早奉祀吴地始祖泰伯的寺庙之一,也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在苏州的传说中,最为人所知的是关于泰伯和仲雍的传说。

商朝末年,周太王公亶父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为了让位于三弟季历,从而把王位传给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主动避让到江南地区,并在此建立了“勾吴之国”。

泰伯和仲雍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吴地人民的高尚品德和牺牲精神,也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苏州还有许多其他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如“专诸刺王僚”的故事、伍子胥的复仇计划等。

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丰富了苏州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

总之,苏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记录了苏州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也传承了古代吴地人民的高尚品德和牺牲精神。

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是苏州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苏州

历史苏州

郡移治山阴县(今绍兴市)。是为“吴会分治”。
Template:东汉吴郡
三国·吴——东吴故都、孙氏基地
东汉末年,吴郡的孙氏崛起,成为後来的三国之一。
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孙策攻克吴郡郡城吴县(苏州),将其作为政权的统治中心。此後一直到212年,苏州一直是江东孙氏政权的首都。
秦王子婴元年(207年)十月,项羽派刘邦入函谷关,军霸上,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西汉——江东都会、独领东南
前202年,会稽郡归属汉朝。次年以东阳、鄣、会稽三郡五十三县置荆国,国治吴。
Template:西汉会稽郡
新莽年十二月癸酉朔(公元8年5月15日),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改年号为始建国,西汉灭亡。王莽复古制,很多地名被更改。
曲阿县、毗陵县、娄县、阳羡县、乌程县、由拳县、馀杭县、富春县、钱唐县、海盐县、馀稽县、山阴县、诸暨县、馀姚县、上虞县、
剡县、大末县、句章县、鄮县、乌伤县),吴县(今苏州市区)为治所和首邑。
Template:秦会稽郡
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九月,项羽杀驻吴县的会稽郡代理郡守殷通,与叔父项梁在此起义,率领江东八千子弟南征北战,势力不断壮大。
後唐同光二年(924年),苏州升为中吴军,从此又有“中吴”一号。
北宋——吴学肇兴、建府平江
Template:两浙路
宋朝(960年-1279年)在苏州置平江府,为浙江西道治所。当时苏州已经是重要的工商业都会,特别以丝绸着称。1035年,范仲淹建立文庙、
创办府学,此後,苏州长期文风鼎盛,历代文人雅士辈出。
改元天佑。十六年(1356年)二月攻克平江路,改为隆平府,作为都城,并改城中的承天寺为王府。十七年士诚降元,被封为太尉,实际仍为

苏州吴文化内容

苏州吴文化内容

苏州吴文化1. 引言苏州是中国江苏省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园林之一的苏州园林以及独特的吴文化,成为了苏州的标志性特征。

本文将详细介绍苏州吴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对苏州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2. 吴文化的起源吴文化是指江南地区(包括现今的江苏、浙江等地)在古代吴国时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

吴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当时都非常繁荣。

2.1 吴国与孙武吴国最早出现在《尚书·虞书》中,传说中它是太康之子伯夷所建立。

但真正使得吴国崛起并成为一个强大国家的是孙武。

孙武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他撰写了《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的奠基人。

孙武曾在吴国任职,并为吴王夫差提供了许多军事策略,使得吴国在战争中屡获胜利。

2.2 吴文化的特点吴文化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历史积淀形成。

江南地区水网密布,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适宜农业和渔业发展。

这种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园林艺术以及丝绸、绣花等手工艺品的发展。

3. 吴文化对苏州城市建设的影响苏州作为吴文化的重要代表城市之一,其城市建设受到了吴文化的深远影响。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具体表现:3.1 园林艺术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一类。

它们以精巧、灵动、雅致而著称,被誉为“人间天堂”。

这些园林建筑巧妙地利用了水、石、植物等自然元素,创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和技巧源于吴文化对自然环境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3.2 建筑风格苏州的建筑风格也深受吴文化影响。

传统的苏州建筑充分利用了地形、水系以及当地材料的特点,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建筑采用了独特的屋顶造型、精致的木雕和砖雕等装饰,展现出浓厚的吴文化氛围。

3.3 文化传承吴文化对于苏州人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历史遗产,更是一种精神财富。

苏州人民通过节日庆祝、传统手工艺品制作、音乐舞蹈等方式将吴文化代代相传,使得这种独特文化得以保持并发扬光大。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自然地理地名推荐表(201)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自然地理地名推荐表(201)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消失的吴文化地名“复活”有望

消失的吴文化地名“复活”有望

消失的吴文化地名“复活”有望原标题:《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出炉,收录930个地名消失的吴文化地名“复活”有望三多巷铁瓶巷记者日前从苏州市民政局获悉,经过近两年的资料收集、推荐表编辑、名录初选及专家评审,《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正式出炉,首批收录地名930个。

其中自然地理实体地名201个、行政区域地名226个、道路地名303个、纪念地和旅游地地名200个。

接下来,苏州将对这些吴文化地名进行保护,杜绝各级政府随意更改,并将进一步挖掘、考证名录中每个地名的历史,并编撰成册。

已经消亡的吴文化地名将有“复活”的机会。

“十全街”讨好乾隆爷作为苏州市区一条名声在外的历史文化名街,十全街自然位列这首批的930个地名之中,但是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它的名称来由。

事实上,这条街与清朝著名的乾隆皇帝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据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写的《苏州老街志》记载,十全街因为旧时有十口古井,原称“十泉街”。

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有次南巡到苏州时,住在附近的带城桥下塘织造府内,地方官员为了讨好他,就将“十泉街”改成了“十全街”。

1966年文革时,十全街曾被改名“友谊路”,1980年恢复原名,并沿用至今。

苏州有很多具有吴地区域特征、历史特征和人文价值的老地名,像人民路和十全街交叉口附近就被称为三元坊。

传说这个地名跟吴地一位读书人钱棨(“棨”读音如“起”)“连中三元”的故事有关。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钱棨参加科举考试,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夺得第一,被称为吴中第一人。

在苏州,这样的吴文化地名还有很多,如:铁瓶巷相传唐朝初年有一仙人在此枕铁瓶而卧,醒后遗留下一个铁瓶,因此得名;临顿路,是因吴王率军追击东夷,临时在那里驻扎,停顿休息而得名。

苏州的老地名中,有不少街巷得名起源于当年的一些历史战争,也有一些地名反映了苏州商贸经营的内容。

这些地名有仓米巷、豆粉园、滚绣坊;还有不少地名是与花木有关,像桃花坞、丁香巷、蔷薇弄,还有些更别具意韵,如诗巷、阔巷等。

苏州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苏州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苏州名称的由来是什么?漫长岁月,苏州名字几经变迁,从4000年前的古干国到3000年前的句吴(勾吴),再到吴、阖闾大城、吴县、会稽、泰德、吴州、吴郡、平江、隆平、苏州,还有吴城、吴都、吴大城、阖闾、姑苏、吴门、东吴、吴中、吴下、东楚、长洲、茂苑、吴宫、吴苑、苏台、苏郡、中吴、阊门、金阊、苏城等别称。

这其中,最常用的名称当然是“苏州”,而第一别称则莫过于“姑苏”。

“姑苏”一词到现在至少已叫响2400年:市地方志办副主任陈其弟介绍,目前能见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国语》,这部典籍的《吴语》篇记载:“入其郛,焚其姑苏”,说的是越国攻入吴国,焚烧了姑苏台;《越语》篇也提到了“姑苏”一词。

《国语》是战国(公元前476—前221年)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

陈其弟认为,地名的形成应该早于文字记载,因此“姑苏”一词实际出现的时间应该更早。

“苏州”一词不过1400多年历史:到隋朝开皇九年(589年),隋军平定陈朝,当时的“吴州”改名“苏州”。

金阊的历史2100多年:得名于金阊亭。

据作家郑凤鸣考证后认为,金阊亭在阊门外上塘街普安桥附近,这座亭子与西汉时的苏州人朱买臣有关,是其手下为谢罪而建,至今有2100多年历史。

金阊后来也一度成为苏州的别称。

民国时期在阊门南面开辟金门,后来又出现了“金阊镇”这一地名。

1955年起,阊门、金门一带开始被称为金阊区(1966年—1979年曾更名为延安区)。

平江的历史1037年:地方志专家林锡旦介绍,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已有“平江节度使”的称号,这样算来,“平江”一词到现在有1037年历史,起初的意思是“平定江南”。

到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升苏州为平江府,于是“平江”成为苏州的正式名称,南宋时期所刻苏州城区地图起名为《平江图》。

元朝苏州改称平江路,明初又改称苏州府,“平江”一词使用频率下降。

不过清朝又出现了一条道路叫平江路。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苏州市区第一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的通知-苏府[2014]10号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苏州市区第一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的通知-苏府[2014]10号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苏州市区第一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的通知正文:----------------------------------------------------------------------------------------------------------------------------------------------------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苏州市区第一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的通知(苏府〔2014〕10号)各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根据《苏州市地名管理条例》规定,经过资料收集、推荐表编撰、名录初选、专家审核、社会公示、市地名委员会审核等工作环节,《苏州市区第一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930条)业已确定,现予公布。

苏州市人民政府2014年1月29日苏州市区第一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实体地名(201条)一、山(峰、湖岛)001.穹窿山002.笠帽峰003.香山005.阳山006.箭阙峰007.观山008.鸡笼山009.彭山010.树山011.恩顾山012.平王山013.大石山014.严山015.七子山016.姑苏山017.尧峰山018.上方山020.天平山021.灵岩山022.天池山023.花山024.焦山025.金山026.秦台山027.支硎山028.寒山029.高景山030.鹿山031.白鹤山032.狮子山033.黄山035.虎丘山036.何山037.真山038.华山039.白豸山040.借尼山041.马冈山042.蒸山043.邓尉山044.玄墓山045.凤凰山046.玉屏山047.龟山048.虎山050.青芝山051.石嵝052.查山053.南山054.西碛山055.铜井山056.卧龙山057.马驾山058.米堆山059.渔洋山060.蒋墩山061.清明山062.皋峰山063.西洞庭山065.包山066.大埠岭067.金铎山068.甪头山069.貌虎顶070.栖贤山071.攒峰山072.飞仙山073.罗汉山074.圣姑山075.天王山076.西湖山、东湖山077.石公山078.林屋山080.龙头山081.四龙山082.禹期山083.渡渚山084.东洞庭山085.莫釐峰086.碧螺峰087.虾蝃岭088.葑山089.寒谷山090.长圻嘴091.武山092.阳抱山093.锦峰山095.马山096.舟山097.秀峰山098.游城山099.上山100.金鸡墩101.窑墩102.草鞋山103.夷陵山104.龙墩105.琼姬墩106.天宝墩107.周和山108.张陵山110.尹山111.分水墩112.白蚬山113.高邮墩114.三山岛115.泽山116.嶡山117.连柱山118.孤亭119.余山120.箭浮山121.横山岛122.绍山123.阴山125.疃里浮126.大、小雷山127.大砂山128.搭连山129.青浮山130.金庭山131.大山、小大山132.箬帽山133.石蟹134.龙床135.香篮山136.蛇山137.琴山138.思夫山140.谢姑山141.长沙山142.叶山143.老鼠山144.漫山145.冲山146.长浮山147.白浮山148.平台山149.乌龟山150.大、小贡山151.莲花垛二、河流152.江南运河(江南段)154.吴淞江155.望虞河156.胥江157.大龙港158.越来溪159.元和塘160.甪直港161.西塘河162.山塘河163.野芳浜164.桐泾河165.外城河166.青秋浦167.浒光河169.官浦港170.木光河171.箭泾172.具区港173.响水涧174.渭泾塘175.冶长泾176.黄埭塘三、湖(湖湾)177.太湖178.消夏湾179.可盘湾180.明月湾181.阳澄湖183.九里湖184.石湖185.金鸡湖186.独墅湖187.沙湖188.黄天荡189.镬底潭190.澹台湖191.西崦湖192.游湖193.尹山湖194.三角嘴195.盛泽荡196.漕湖198.省滩荡199.裴家圩200.青台湖201.后荡湖第二部分行政区域地名(226条)一、郡、州、府、路、市、地区001.会稽郡002.吴郡003.吴州004.苏州005.平江府006.平江路007.隆平府008.苏州府009.苏州市010.苏州地区二、县(市)、区、厅011.吴县012.长洲县013.元和县014.震泽县015.太湖厅016.靖湖厅017.平江区018.金阊区019.沧浪区020.北塔区021.观前区022.桃坞区023.胥江区024.胥盘区025.枫桥区026.木渎区027.浒关区028.吴中区029.相城区030.虎丘区031.唯亭区032.光福区033.吴县城厢区034.横泾区035.陆墓区036.湘城区037.甪直区038.黄埭区039.蠡墅区040.郭巷区041.东山区042.西山区043.香山区044.阳城区045.太湖区046.苏州县047.吴县市048.姑苏区049.善人桥区050.苏州区三、街道、乡镇(一)姑苏区051.石路街道053.彩香街道054.白洋湾街道055.虎丘街道056.山塘街道057.阊门街道058.虎丘镇059.虎丘乡060.武邱乡061.桃花坞街道062.中街路街道063.金门街道064.长春街道065.皮市街街道066.北寺塔街道068.平江街道069.娄门街道070.东北街街道071.城北街道072.苏锦街道073.五卅路街道074.三元坊街道075.公园路街道076.双塔街道077.府前街道078.葑门街道079.吴门桥街道080.南门街道081.胥江街道(二)苏州工业园区082.娄葑乡083.娄葑镇(现为街道)084.胜浦乡085.胜浦镇(现为街道)086.唯亭乡087.唯亭镇(现为街道)088.跨塘镇089.跨塘乡090.斜塘乡091.斜塘镇(现为街道)092.车坊乡093.车坊镇094.娄江镇095.永安镇096.官渎镇097.王墓市(三)吴中区098.横泾市099.横泾镇100.横泾乡101.横泾街道102.光福镇103.光福乡104.甪直镇105.甪直乡106.蠡墅镇107.蠡墅乡108.五龙桥镇109.长桥镇110.长桥街道111.渡村乡112.渡村镇113.浦庄乡114.浦庄镇115.临湖镇116.木渎镇117.木渎市118.金山乡119.姑苏乡120.洞庭乡121.长寿乡122.镇夏镇123.金庭镇124.西山镇125.金庭乡126.石公乡127.堂里乡128.藏书镇129.藏书乡130.善人桥镇131.焦山镇132.越溪镇133.越溪乡134.越溪街道135.东山镇136.蔡仙乡137.遵礼乡138.震泽乡139.郭巷街道140.郭巷镇141.郭巷乡142.胥口镇143.胥口乡144.香山街道145.香山乡146.太湖乡147.横金镇148.龙桥乡149.石湖镇150.石湖乡151.长桥乡152.庄莲乡153.徐墅乡154.金山镇155.西山乡156.善人桥乡157.天池乡158.焦山乡159.东山乡160.尹山市161.尹山乡162.尹山镇163.太湖镇164.甫里镇165.六直镇166.吴门乡(四)虎丘区(苏州高新区)167.长洲乡168.狮山街道169.枫桥街道170.枫桥乡171.横塘镇172.横塘乡173.横塘街道174.浒墅关镇175.通安镇176.通安乡177.东渚镇178.东渚乡179.镇湖镇180.镇湖乡181.西华乡182.金墅镇183.西华镇(五)相城区184.陆墓镇185.陆墓乡186.潨泾镇187.元和街道188.望亭乡189.望亭镇190.湘城镇191.阳澄湖镇192.沺泾乡193.太平街道194.太平镇195.太平乡196.沈桥镇197.黄桥街道198.黄桥乡199.黄桥镇200.东桥镇201.东桥乡202.黄埭镇203.黄埭乡204.北桥街道205.北桥镇206.北桥乡207.渭塘镇208.渭塘乡209.渭泾镇210.蠡口镇211.蠡口乡212.永昌镇213.黄埭市214.相城市四、市级以上历史文化名村、苏州市控制保护古村落(一)吴中区东山镇215.杨湾村216.陆巷村217.三山村(二)吴中区香山街道218.徐湾村(三)吴中区金庭镇219.后埠村220.东村村221.植里村222.明月湾村223.东蔡村224.西蔡村225.堂里村226.甪里村第三部分道路地名(303条)001.卧龙街002.三元坊003.察院场004.干将东路005.干将西路006.桐桥东街007.多贵桥巷008.桐桥浜009.司长巷010.言桥下塘011.前梗子巷012.高岗子巷013.广福里014.后梗子巷015.北双井巷016.张果老巷017.祝家桥巷018.紫兰巷019.鹰扬巷020.豆粉园021.双成巷022.大八良士巷023.小八良士巷024.太平桥弄025.升平桥弄026.十全街027.马济良巷028.十梓街029.天赐庄030.大新街031.穿心街032.通关坊033.孝义坊034.带城桥路035.凤凰街036.乌鹊桥路037.平桥直街038.五卅路039.二郎巷040.尚书里041.彭义里042.相王路043.阔家头巷044.羊王庙045.五龙堂046.五申弄047.燕家巷048.慧珠弄049.张思良巷050.吴衙场051.螺丝浜052.盛家带053.孔付司巷054.善家巷055.滚绣坊056.水仙弄057.朱进士巷058.苍龙巷059.醋库巷060.长洲路061.吏舍弄062.泗井巷063.钟楼头064.读书湾065.石匠弄066.市桥头067.唐家巷068.甲辰巷069.叶家弄070.严衙弄071.香积弄072.观音弄073.王长河头074.八宝街075.苏公弄076.槐树巷077.公园路078.梧村079.恒孚里080.民治路081.甫桥下塘082.元和路083.鹅颈湾084.九如巷085.同益里086.同德里087.皇废基088.锦帆路089.盐仓巷090.南双井巷091.富仁坊巷092.大井巷093.塔倪塔094.九胜巷095.观前街096.乔司空巷097.因果巷098.闾邱坊巷099.祥符寺巷100.白塔东路101.白塔西路102.古市巷103.装驾桥巷104.仓街105.平江路106.神道街107.临顿路108.齐门路109.宫巷110.皮市街111.邾长巷112.卫道观前113.混堂巷114.大马场弄115.大柳枝巷116.丁香巷117.胡厢使巷118.濂溪坊119.丁家巷120.建新巷121.钮家巷122.萧家巷123.大儒巷124.迎晓里125.顾家花园126.悬桥巷127.菉葭巷128.曹胡徐巷129.东花桥巷130.由巷131.莲目巷132.颜家巷133.落瓜桥下塘134.蔡汇河头135.碧凤坊136.调丰巷137.邵磨针巷138.第一天门139.珍珠弄140.太监弄141.北局142.井巷143.山门巷144.清洲观前145.洙泗巷146.社坛巷147.牛角浜148.施相公弄149.承德里150.银房弄151.旧学前152.温家岸153.雅园里154.史家巷155.西花桥巷156.传芳巷157.葛百户巷158.东麒麟巷159.聚鲤弄160.张香桥下塘161.潘儒巷162.焦言浜163.谢衙前164.任蒋桥下塘165.蒋庙前166.七姬庙弄167.殿基巷168.百家巷169.星桥巷170.塔影弄171.关帝庙弄172.葑门横街173.草鞋湾174.石炮头175.西肖堡场176.东肖堡场177.油车场178.莫邪路179.东汇路180.西汇路181.三官弄182.丽姬巷183.新学前184.桐芳巷185.侉庄186.葑门大园里187.北栅头188.沿河浜189.庄先湾190.新市路191.书院巷192.三多巷193.莲花巷194.金狮巷195.道前街196.大卫弄197.仓米巷198.大石头巷199.三山街200.憩桥巷201.幽兰巷202.东大街203.泮环巷204.师古巷205.小仓口206.西大街207.西泮环巷208.百花洲209.金狮河沿210.东采莲巷211.小南察院212.南采莲巷213.待其巷214.天线弄215.东善长巷216.司前街217.小教场218.乐村219.寿宁弄220.朱家园221.西善长巷222.吉庆街223.东美巷224.牛车弄225.西美巷226.西支家巷227.剪金桥巷228.养育巷229.柳巷230.花街巷231.学士街232.东支家巷233.瓣莲巷234.庙堂巷235.游马坡巷236.盛家浜237.德寿坊238.富郎中巷239.三香路240.枣市街241.铁瓶巷242.嘉余坊243.庆元坊244.金太史巷245.宜多宾巷246.韩家巷247.马医科248.景德路249.范庄前250.蒲林巷251.双林巷252.閤村坊巷253.东中市254.西中市255.桃花坞大街256.吴殿直巷257.西麒麟巷258.海红坊259.乘马坡直巷260.古吴路261.申庄前262.天官坊263.中街路264.吴趋坊265.专诸巷266.东百花巷267.马大箓巷268.高师巷269.西百花巷270.王洗马巷271.包衙前272.三茅观巷273.宋仙洲巷274.刘家浜275.石塔头276.周王庙弄277.天库前278.阊门内下塘街279.承天寺前280.文丞相弄821.阊门西街282.外五泾弄283.西大营门284.廖家巷285.桃花桥弄286.大营弄287.韩衙庄288.长鱼池289.西蔡家桥290.西四亩田291.石路292.南浩街293.醒狮路294.义慈巷295.朱家庄大街296.上塘街297.广济路。

为什么江苏省的简称是“苏”而不是“吴”呢?江苏的简称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江苏省的简称是“苏”而不是“吴”呢?江苏的简称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江苏省的简称是“苏”而不是“吴”呢?江苏的简称是怎么来的本文导读:一首先,江苏地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北接山东,西连安徽,东南与上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江苏省来说,简称“苏”,而不是“吴”,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对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

就吴国来说,虽然都城在今江苏省一带,但是,吴国的疆域却不是集中在江苏省,还包含了浙江省北部一带。

二同时,在春秋战国时期,今江苏省一带,也不是只有吴国这一个诸侯国,对于江苏省来说,北部的部分地区,比如徐州等城市,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属齐国、鲁国、宋国等诸侯国。

而到了战国时期,今江苏省一带先属越国,后属楚国。

也即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国不是该地区唯一的诸侯国,特别是在春秋末期,吴国就被越国消灭了。

而到了战国时期,楚国消灭越国,该地区长期成为楚国的疆域。

而这,成为江苏省没有简称“吴”的原因之一。

并且,就和吴国密切相关的吴文化,也没有局限于今江苏省一带。

三按照介绍,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以今苏南浙北一带为代表。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吴文化以荆吴和先吴以及最重要的吴国文化为基础,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

吴地文化的区域包括苏南浙北的环太湖流域,也即吴文化并没有局限在今江苏省一带,还包含了今浙江省北部一带,这也是江苏省没有简称“吴”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就江苏省的简称“苏”,是江苏这一地名的组成部分。

四最后,对于不少省份来说,简称就是省名中的一个字,比如黑龙江省简称“黑”,吉林省简称“吉”,辽宁省简称“辽”,至于江苏省相邻的浙江省,也是简称“浙”。

就江苏省的建制历史来说,早在清朝初期,今江苏、安徽、上海等地都属于江南省这一建制。

公元1667年,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时,将江南省分为安徽省和江苏省,对于江苏这一省名,取“江宁府”、“苏州府”的首字而来。

苏州名称由来

苏州名称由来

苏州名称由来苏州有两个名称,吴县的“吴”和苏州的“苏”。

吴:相传商朝末年,周国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

亶父喜爱季历,可是依照制度,必需传位于嫡长子。

泰伯、仲雍为尊重父意,避让君位而到那时荆蛮人占多数的江东,并随乡入俗。

那时的江东人有个风俗,确实是喜爱边跑边呼喊,泰伯造了一个“吴”字代表他们。

在梅里,泰伯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勾吴”。

“勾”是那时荆蛮语的拟声词,无义。

苏:在夏代有一名很出名望的谋臣叫胥。

胥不仅有才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帮忙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敬重,封他为大臣,并把江东加封给胥。

从此,江东便有了“姑胥”之称。

“姑”是那时荆蛮语的拟声词,无义。

“胥”字不经常使用,就改用一个读音相近的“苏”。

“苏”(“蘇”,“苏”的繁体字)代表一种草,有草、鱼、禾三个偏旁组成,象征鱼米之乡。

于是“姑胥”就变成“姑苏”了。

后来,吴王阖闾在灵岩山造姑苏台,灵岩山就成了姑苏山。

到了隋代,大量量的“郡”升格为“州”,苏州所在的“吴郡”本要升格“吴州”,但已被其他地址用了,因此就采纳“苏州”了。

由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又称为水都、水城、水乡,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将苏州赞誉为东方威尼斯。

苏州古城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称赞为“巧夺天工”。

苏州街道名称的由来人民路:宋朝称大街。

后因形如卧龙,遂名卧龙街。

后改护龙街。

抗战成功后,一度改成中正途,解放后更名为人民路。

十全街:原名十泉街,因旧有十口古井得名。

后改成十全街。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成友谊路,1980年恢复称十全街。

十梓街:由原十梓街、严衙前、天赐庄归并而成,文化大革命期间改成红旗东路。

严衙前为明代学士严呐故乡。

1980年统一称为十梓街。

道前街:由原道前街、府前街、卫前街归并而成,明清两朝为衙署集中地,卫前即苏州卫治前,府前即苏州府署前。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成红旗西路,1980年统一称为道前街。

干将路:由原干将坊向东延伸,合原松鹤板场、濂溪坊、新学前、狮子口统称为干将路。

地名里的吴文化记忆:老地名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

地名里的吴文化记忆:老地名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

地名⾥的吴⽂化记忆:⽼地名是城市历史⽂化的载体“⼋⼗多岁的⽼⼈,⼀提起双塔,总是会想起在双塔弄的⽣活场景,那⾥有⼀条蜿蜒的⼩河,⼩河边,有坐在⽵椅上等他放学回家的外婆……”在苏州市政协⽂史委主任叶正亭的记忆⾥,⼀位早年⽣活在苏州,之后迁居北京的朋友让他印象深刻。

“⽣活在⼀个地⽅,⼈们总会记得⾃⼰住在哪⼀条⼩巷、⼩巷的由来,这些地名像烙印⼀样刻在⼈的⼼灵深处。

如果他再次回到这⾥,连个地名都找不到了,该有多失望。

” 苏州是我国⾸批24个历史⽂化名城之⼀,然⽽,当传统遇上现代,有⼀些古⽼的地名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苏州市2011年地名普查数据显⽰,苏州市范围内,共有4633个历史地名虽记录在册,却已不再使⽤。

“道路拓宽了、村落消失了,但地名不能就此消亡,待到叶落归根时,还能找到回家的路。

”苏州市⽂保专家徐刚毅对⽼地名情有独钟,“地名是历史⽂化教育最直接的⽼师,也是保护历史⽂化的最后⼀道‘屏障’!” ⽼地名,蕴藏着吴⽂化的风雅 “龙虎传胪唱,太和晓⽇墩。

国朝经百载,春榜得三元。

”在苏州,每⼀个⽼地名背后都有⼀段动⼈的故事,“三元坊”就是其中之⼀。

清乾隆四⼗六年(1781),苏州⼈钱棨在乡试、会试、殿试连中“三元”,成为清朝开国以来第⼀个连中“三元”的⼈。

苏州的官员和百姓特地在府学之东⽤花岗岩筑起雄伟壮丽的牌坊,称“三元坊”。

如今,尽管三元坊已不复存在,但因为地名,这段历史仍然保留到了今天。

在苏州,有些地名是根据历史⼈物命名的,⽐如以官衔、荣誉命名的⽂丞相弄、周武状元弄;有些以民间传说来命名,⽐如“⼗全街”,原名“⼗泉街”,《沧浪⼗⼋景图咏》中记载:“相传淳熙年间,江南⼤旱,⾥⼈造井于此,竟得⼗眼,涓涓然、晶晶然,冬暖夏凉,不溢不竭,于是众⼈喜⽽旱魃去。

街因泉兴,泉因街名,⼗泉街之名⾃此远播矣。

”⽽类似腌猪河头、⾲菜弄、螺丝浜这些让⼈忍俊不禁的地名,⼏乎都与⽼百姓的⽣活息息相关。

“⽼地名不单单是代表着⼀处⽅位,它的背后还有着众多的歌谣、故事、典故,更是⼀座城市历史⽂化的载体。

关于江苏苏州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关于江苏苏州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关于江苏苏州文化的了解和认识2013053641 范晓能苏州历史文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相对于后来的吴文化来说,可称之为“先吴文化”。

在此基础上,随着泰伯奔吴带来了当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并与之相融合,才产生了吴文化。

苏州文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由此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苏州建城二千五百多年以来,文化积淀十分深厚。

在这块得天独厚而又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苏州人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吴地文化,并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而在华夏文化史上占有着重要的位置。

苏州全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

苏州市下辖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市,吴中区、相城区、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虎丘区。

苏州文化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与其他许多地方的区域文化相比,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其内含的人文精神也很有特色,在吴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颇有影响。

苏州文化的丰厚性体现在古城名镇、园林胜迹、街坊民居以至丝绸、刺绣、工艺珍品等丰富多彩的物化形态,体现在昆曲、苏剧、评弹、吴门画派等门类齐全的艺术形态,还体现在文化心理的成熟、文化氛围的浓重,等等。

苏州文化特色十足,所谓特色,是比较出来的。

与其他地方的文化相比,苏州文化的特色应当说是比较明显的。

对此人们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过概括。

有的论者指出,苏州文化是“水文化”,其特点是如水般的“灵动”“轻柔”和“飘逸”;有的论者指出,苏州文化是一个“富矿”,其内涵非常丰富,涵盖的面相当广泛,而且在文化的几乎各个领域里都具有相当的深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还有的论者指出,苏州文化“文脉悠久,源远流长”,其人才辈出,浩若繁星,等等。

在《吴地文化通史》这部著作中,作者明确指出,吴地文化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具有“连续性与断裂点相结合的特征”;第二,具有“政治、军事弱,经济、文化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第三,在文化内涵上具有“集江河湖海水文化之大成”的特征。

公元前514年

公元前514年

公元前514年,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命前来投奔的楚国大臣伍子胥建吴国都城阖闾大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有关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迹,城里仍有许多当年留下的地名。

隋开皇九年(589年)始称苏州,沿用至今。

苏州城建城早,规模雄大,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

城市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为国内外所罕见。

苏州古城遗存的古迹密度仅次于北京和西安,苏州古城14.2平方公里。

苏州古城和苏州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遗产"集于一身。

而昆曲、阳澄湖大闸蟹、周庄是三张国际级、重量级的品牌。

苏州园林甲天下,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其中九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09年有六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进入国家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预备清单的有苏州古城历史街区和江南水乡古镇.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就占有拙政园、留园两席;“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令古今游客争相来访枫桥,闻听寒山寺的钟声,使得陈运和的《寒山寺》诗“似乎也有些烫”。

姑苏城外自然风光秀丽,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点缀于太湖之滨,形成了富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

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文人墨客题咏吟唱,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

苏州发现了许多远古文化遗址,尤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最为丰富,著名的有赵陵山遗址、少卿山遗址、绰墩遗址、草鞋山遗址、罗墩遗址等,其中赵陵山遗址1992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遗址重大发现之一。

天堂苏州,东方水城——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苏州是中国著名古都,曾为春秋之吴国、战国之越国、三国之孙吴、元末之张吴等多个政权的首都,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经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证为中国第一古城。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行政区域地名推荐表(288)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行政区域地名推荐表(288)

编号:001地名类别行政区域地名类别名称郡标准地名汉字会稽郡汉语拼音字母拼写KUAIJI JUN地理位置初置时,辖境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浙江省仙霞岭、牛头山、天台山以北和安徽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地。

西汉时扩大,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仅天目山、淳安县以西小部分地区除外)及福建全省。

所在(跨)行政区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福建地名含义因境内有上古时期的山名“会稽”而得名。

历史沿革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在原吴、越之地建置,治所在吴县(今姑苏区),历时351年。

东汉永建四年(129)十二月,分会稽郡浙江(钱塘江)以西的中心发达地区13个县另立吴郡,会稽郡治徙山阴县(今绍兴)。

地名实体概况汉高祖六年(前201)领24县。

汉元封元年(前110)至东汉永建四年(129),领26县。

移治山阴(今绍兴)后,辖境逐渐缩小。

资料来源《辞海》、《苏州市志》、《吴县志》、《吴县志》多媒体信息备注登记人诸家瑜审核人登记时间2012年月日编号:002地名类别行政区域地名类别名称郡标准地名汉字吴郡汉语拼音字母拼写WU JUN地理位置辖境相当于今江苏、上海、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长兴、吴兴、天目山以东,与建德以下的钱塘江两岸;三国吴后逐渐缩小。

所在(跨)行政区江苏、浙江、上海地名含义以古国名“吴”而得名。

历史沿革东汉永建四年(129)十二月,析会稽郡浙江(钱塘江)以西地另立吴郡,属扬州。

治所在吴县(今姑苏区)。

东汉兴平二年(195),吴地隶属三国孙吴。

晋朝时,隶扬州。

南朝宋时,曾两度隶南徐州,两度复归属扬州。

陈祯明年间,属吴州。

隋开皇九年(589)二月,废吴郡。

隋大业三年(607),改吴州为吴郡。

唐武德四年(621),,改吴郡为苏州。

唐天宝元年(742),苏州改为吴郡。

唐乾元元年(758),改吴郡为苏州。

地名实体概况东汉永建四年(129),领13县。

三国吴黄武五年(226),领15县;七年(228),领14县;吴宝鼎元年(266),领10县。

吴文化与苏州历史文化名人

吴文化与苏州历史文化名人

吴文化与苏州历史文化名人一、吴文化的概念:“吴”,即吴地;“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自20世纪初以来,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

一般而言,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属狭义文化。

我们这里所讲的指的是广义的文化。

那么什么是吴文化呢?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

是指吴地自有人类开始,直至现今的各种物质的、精神的文化创造。

正如著名先秦史学专家李学勤先生所述:“吴文化泛指吴地的文化,把吴国文化前后的源流,以至后世吴地的文化的蓬勃发展都概括在内。

”由此看来,吴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

吴文化的地域,一般说来即是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即苏州),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区。

可见,吴文化的地域是非常广泛的。

如盛唐前期诗坛上活跃着四位“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的诗人,他们就是被称为“吴中四士”的贺知章、张旭、包融和张若虚。

其实他们当中只有张旭一人是吴郡人(今江苏苏州)人,其他三人中,贺知章是越州水兴(今浙江萧山)人。

包融是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张若虚是扬州(今江苏扬州)人。

二、吴文化的起源:吴文化历史悠久,约五千多年以前,吴地这一带由于和中原地区缺少往来,曾被中原人看作是“断发纹身”的“蛮夷之地”。

商朝末年,周部落在今陕西凤翔岐山一带诞生,部落领袖古公亶父(后来周武王伐纣而有天下,追尊古公为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少子季历。

长子泰伯婚后无子女,三弟有子昌,聪明伶俐即周文王。

按照祖制,泰伯是法定的君位继承人,但古公认为季历的儿子昌,有圣人的瑞相,预料他将能兴周,有意传位给季历,以便再传给昌,但未明显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SuzhouCollegeofEducation第25卷第3期2008年9月Vol.25No.3Sep.2008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古城,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史记・吴泰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

”约三千多年前,周王朝始祖周太王的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为禅让王位而奔吴,在长江下游建立文明古国吴国,古称“勾吴”国,其国都就在今天的无锡梅村镇。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即位,为称雄东南“安君治民”,命伍子胥象天法地,在“吴”地建新的都城“吴城”,史称“阖闾大城”,这就是苏州。

苏州历史悠久,别名亦多。

因城西南有姑苏山,别称“姑苏”。

除此之外,还有“吴都”“吴会”“吴趋”“吴苑”,以及“吴门”“吴中”“中吴”“吴下”“吴练”“吴阊”“东吴”等别名。

“吴”字作为浓缩了的文化符号,不断地被历史重复与张扬,苏州也就成为了吴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地区。

而作为历史见证的苏州地名,从山川、河流、街巷、里弄,到桥梁、寺庙、衙府、书院,种种古老的地名,无不饱蘸着浓烈的吴文化气息,散发着独具魅力的吴人气质。

一、苏州地名标记了吴地江南水乡的地理特征苏州位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大小河流不计其数,湖泊沼泽星罗棋布,自古就以江南水乡而闻名。

苏州的地名自然就与水紧密相关,体现了典型的江南水乡地理特征。

江、河、湖、海、泽、溪等通行的自然水体之名转标地名。

吴江市因吴江得名,吴江即吴淞江。

平江区因娄江水势平缓,地与江平,故称平江。

张家港市有一个毓长江灵秀而得名的小村长江村。

太仓市的浏河镇,地处浏河入长江之口,因以浏河而得名。

素有“吴头越尾”之称的吴江市震泽镇,因濒临太湖,太湖别称“震泽”,以此得名。

盛泽,古称“青草滩”,三国吴司马盛斌在此筑圩造田屯兵,人称盛寨,后因西濒太湖,转“寨”为“泽”。

尚湖,传说姜太公曾在此隐居垂钓,常熟市的尚湖镇因以为名。

相城区的阳澄湖镇、昆山市的淀山湖镇、吴江市的汾湖镇,皆以湖得名。

昆山的锦溪镇,因一溪穿镇而过,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若锦带,所以得名“锦溪”。

越溪,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攻吴国,在此开凿运兵水路,称“越来溪”,溪旁人口集居,清末成集镇,以溪为名。

泾、港、浜、塘等吴方言称呼吴人自己的居所。

泾、港,在吴方言中指与江、湖相通的小河沟。

[1]常熟市157个与水有关的村名中,以泾为名的多达21个,占13.38%,仅次于以桥命名的村名:张港泾村、洞港泾苏州地名与吴文化*曹莉亚(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称,它是反映社会历史的化石,是文化的镜像。

苏州的地名,饱蘸着浓烈的吴文化气息,它们标记了吴地江南水乡的地理特征,凸显了吴地鱼米之乡的经济主体,表达了吴人崇文尚武的价值取向,沉淀了吴人和谐智慧的人格哲学。

关键词:地名;苏州;吴文化中图分类号:H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931(2008)03-0009-04也是对吴语词汇研究的重要开拓,更是对现代汉语词汇类聚研究的重要补充。

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我们对吴语中禁忌语委婉语的收集整理还是比较粗线条的,主要依赖的是各地方志等二手资料,田野工作部分内容很是欠缺。

本文的讨论只是一个开始,很多具体细致的工作还在后面。

随着吴语研究的重心由语音研究向语法研究、词汇研究转移,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吴语中的禁忌语委婉语。

参考文献:[1]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补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102.[3]李恺民.沙洲县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844.[4]吴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吴江县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794.[5]詹一先.吴县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092.(作者系苏州大学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副研究员)———————————————————*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基金项目(04YYB009)第25卷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村、漕泾村、泯泾村、湖泾村、将泾村、庄泾村、周泾村、葑泾村、珠泾村、联泾村、科泾村、盛泾村、凤泾村、欧泾村、新泾村、浩泾村、东泾村、里泾村、高泾村、中泾村;以港为名的5个:圩港村、通港村、港南村、北港村、双港村。

浜,吴方言词,专指小型河沟,以之命名的河沟大都集中于河湖密集的地方,其沿岸村镇多与河浜同名。

常熟市有沙家浜镇、董浜镇,还有庞浜村、方浜村、曹浜村、沈浜村、舍浜村、浦浜村、双浜村、小浜村等。

塘,指通江(或太湖)的人工河道。

常熟市练塘镇,相传南朝梁时曾在此建净彗寺,寺前有塘,水色如练,沿塘成镇,故名。

支塘镇,因白茆塘、盐铁塘在镇区交汇后又分支流出,故名。

常熟市还有12个因塘得名的村子:谢家塘村、卫家塘村、杨塘村、上塘村、下塘村、南塘村、横塘村、湖漕塘、枫塘村、银塘村、三塘村、塘娄村。

渎,指小河浜。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吞舟之鱼。

”[2]19即指此。

渎入湖口处形成的村落,亦多与渎同名。

最有名者当属吴中区的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木渎镇。

相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取悦美女西施,在灵岩山顶建馆娃宫,并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木材源源而至,竟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积木塞渎”,木渎由此得名。

此外还有以荡、湾、淼、滃、浒、浦、渠为名的地名,如芦荡村、汪湾村、淼虹村、辛滃村、浒东村、横浦村、渠中村;以渡、津为名的地名,如觅渡村、枫津村;以水乡盛产的莲、荷等水生植物来命名的村,如青莲村、莲香村、采莲村、荷花村等。

河多水多,所以桥也多。

如春秋时的临顿桥、乌鹊桥、斟酌桥;汉代的顾家桥;三国时的渡僧桥;南朝的悬桥和天后宫桥。

唐代,苏州的桥梁鳞次栉比,遍步大街小巷,唐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因此,桥入地名,在苏州地名中极为普遍。

常熟市157个与水有关的村名中,以桥为名的多达36个,位居第一,占22.93%:郑家桥村、张家桥村、周家桥村、朱家桥村、李桥村、苏桥村、徐桥村、汪桥村、马桥村、杜桥村、凌桥村、甸桥村、大虹桥村、毛桥村、塘桥村、师桥村、香桥村、新肖桥村、仪桥村、太平桥村、金桥村、阳桥村、丰桥村、项桥村、鸳鸯桥村、龙桥村、新桥村、八字桥村、双桥村、长桥村、项泾桥村、寺泾桥村、东桥村、西毛桥村、菱桥村、旺倪桥村。

船是河中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地造船业就已经相当发达。

苏州城内的东善长巷,古时是修理打造船只的集中地,清初尚称船场巷,后演变成今名。

虎丘通安镇有一个航船浜村,吴江市还有大船港村。

苏州原所辖6个区5个县级市中,与水有关的地名4个:沧浪区、平江区、吴江市、张家港市。

而常熟市三国时称南沙,西晋名海虞,亦与水关系密切。

根据中国行政区划网,到2007年,苏州32个街道、58个镇中,与水有关的地名42个,约占46.67%。

笔者对2003年常熟市行政区划网中所列323个行政村进行统计,共有157个村的得名与水有关,约占48.61%。

[2]20二、苏州地名凸显了吴地鱼米之乡的经济主体苏州得天独厚的水地理环境,决定了它独特的主体经济模式。

大约距今7000年左右,吴地便诞生了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文化。

“苏常熟,天下足”,苏州、常熟等地,自古就是“天下粮仓”。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密布的水网自然也就决定了吴人将渔业当作主要的生产之一。

苏州的“苏”字,其繁体字写作“蘇”,字形从草、从鱼、从禾,反映了吴地文化农耕牧渔的生产状况。

苏州的地名就凸显了它以农业、渔业为主体的经济模式。

苏州有肥沃的土地、密布的水网,农业自然就成为苏州先民们的生计首选,苏州的地名很多就是农业名词。

张家港有金谷村,昆山有白米村,太仓有米中村、青秧村。

常熟市因土地肥沃,旱涝无忧,“常熟其田”,农业年年丰收而得名“常熟”。

太仓市素有“锦绣江南金太仓”的美誉,早在2400多年前,吴王和春申君就在此设立粮仓。

这里四季分明,土肥水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滚滚长江由此入海,八方通衢,成为历代帝王设立粮仓的宝地和漕运枢纽。

宋元时期,千桅林立、番商云集,商贸航运盛极一时,被誉为“六国码头”“天下第一码头”。

枫桥,地处苏州西南端,离城仅五六里,因唐代时在此设卡,每当皇粮北运时,便封锁河道,枫桥又作封桥。

枫桥地带由于舟车云集、商旅际会而异常繁华,是旧时苏州粮食等物资的集散交流中心。

粮米的富足,使得苏州成为不断向北方统治者漕运粮米的富庶粮仓,不但繁荣了漕运业,甚至还促进了远洋航海业的飞速发展。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均从太仓港起锚,远航亚非三十多个国家,使太仓成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

苏州渔业历史悠久,很多地名与此相关。

金阊区白洋湾的新渔村、张网村;虎丘区横塘镇、通安镇的渔场村,枫桥镇的枫渔村;相城区黄埭镇的埭渔村,曹莉亚:苏州地名与吴文化2008年第3期北桥镇的北渔村;相城区阳澄湖镇的渔业村;常熟市的东渔村;吴江市松陵镇的捕捞村、第二渔业村;昆山市的南渔村、大渔村、巴渔村、石牌渔业村、正仪渔业村、兵西渔业村,等等。

南宋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说:“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

”鱼,是水稻之外,吴地人民最主要的食物,历史上一直有着“饭稻羹鱼”的说法。

据专家考证,“吴”的本字即“鱼”,作为吴文化符号的“吴”字,实是“鱼”的意思。

苏州方言中,“吴”“鱼”同音,均读“ng”音,可见吴与鱼有着密切的联系。

吴江,是古代太湖下游娄江、松江、东江三大干流之一,盛产鲈鱼。

宋熙宁三年(1070),吴江知县林肇览江湖之胜,建亭于县城东门外垂虹桥之南,名为鲈乡亭。

从此,寓意为盛产鱼之地的“鲈乡”便成了吴江的美称。

[3]农业要旱涝保收,必须有水利作保障。

苏州地名中还有很多以坝、闸、圩、埭、圩、墩等水利工程为名的地名。

如常熟市的丁坝村、桐坝村、车路坝村、东戴坝村、南村坝村,张家港市的新海坝村、老海坝村,吴江市的坝里村。

张家港市的新闸村、闸西村、西闸村、闸上村、红闸村,太仓市的老闸村、闸南村、闸北村,常熟市的新闸村、双闸村。

相城区的黄埭镇,战国时楚相春申君黄歇被封于吴,在此地以土掩水,筑成堰,时称春申埭,后改今名。

埭,吴方言中意为堵水的土堤。

以埭为名的还有昆山市的盛家埭村,张家港市的长埭村、相城区的芮埭村等。

堰,挡水的堤坝,相城区有一堰头村。

圩,吴方言中是指低洼地区用来防水护田的堤岸,以圩为名的有张家港市的老圩村、新圩村、永圩村、箐圩村、朝东圩,常熟市的福圩村、湖圩村,相城区的裴圩村等。

以墩为名的有常熟市的石墩村、龙墩村,吴江市的陶墩村,昆山市的计家墩村,虎丘区的铜墩村。

兴修水利以及农耕用具的制作,促进了冶金技术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