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双语者言语理解中语码切换的机制
汉英双语者言语理解中语码切换的机制
心理学报 2010, Vol. 42, No.2, 173−184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0.00173收稿日期: 2009-07-2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项目(08JJOXLX26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0023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 (06200524)、中科院心理所青年基金项目(07CX132013)、河北省科技厅项目(054572170)。
通讯作者: 张积家, E-mail: Zhangjj@173汉−英双语者言语理解中语码切换的机制*—— 来自亚词汇水平的证据崔占玲2,3 张积家1(1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广州 510631) (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3河北师范大学民族学院, 石家庄 050091)摘 要 以汉字义符和英文词后缀为对象, 考察了汉–英双语者语码切换的机制及切换代价的来源。
结果表明: (1) 在亚词汇水平上, 汉字义符和英文词后缀影响字词认知的过程, 但对语码切换代价的影响不显著, 支持语码切换与任务转换的发生机制相同的观点。
(2) 语言熟练程度是影响语码切换代价及切换代价不对称性的主要原因。
整个研究表明, 在亚词汇水平上, 语码切换与任务转换的实质相同。
参考任务转换中切换代价的来源, 归纳了语码切换代价的可能来源。
关键词 亚词汇水平; 汉字义符; 英文词后缀; 语码切换; 切换代价 分类号 B8421 前言在语言学上, 掌握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个体称为双语者(bilingual)。
双语者在不同语言或方言之间转换的行为称为语码切换(language switching) (Grosjean, 1992)。
已有研究发现, 在语码切换中, 相对于单一语言系列的加工, 混合语言系列的加工时间更长, 错误率更高, 二者之间的差异被称为语码切换代价(switching cost)。
大学校园里的中英语码转换及成因分析
1622018年45期总第433期ENGLISH ON CAMPUS大学校园里的中英语码转换及成因分析文/庞晓红【摘要】本文以大学校园内的中英语码转换语料为研究对象,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本文较全面地对中英语码转换—语用现象进行了分类及结构特征研究,并对这种语用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运用poplock 分类法对语料进行分类,并就其结构特征做出研究总结。
一般来说,大学校园内的中英语码转换分为两类:句内语码转换和句间语码转换。
句内语码转换是在汉语语句中夹杂使用某个英语词或者短语,这种表达方式简单直接,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句间语码转换是句子,但多为省略句,句子结构简单短小,措辞简单容易记忆。
再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对其做出成因分析,研究发现,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是第一位的,对语言现实的顺应紧跟其后,对社会规约的顺应较少出现。
同时,语码转换作为一种语言策略,实现了诸多语用功能:追求文化身份、时尚、便利高效、幽默等。
【关键词】语码转换;语码转换分类;语码转换顺应【Abstract】From a pragmatic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bilingual-English and Chinese code switching corpusof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conduct an study in corpu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de switching in order to explore code switching types, structures, characteristics, and pragmatic motivation ,functions. Research shows that in terms of code switching types, structures, characteristics, there are two types: 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 and 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 Sentences s structures are simple, short, brief, mostly elliptical sentences. And in terms of pragmatic motivation, functions, adaptation to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s ranks the first, adaptation to linguistic motivations and social taboo ranks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respectively. Meanwhile, code switching on campus fulfills variouspragmatic functions: seeking cultural status, fashion, humor, convenience etc.【Key words】university campus; Chinese-English code switching; motivation analysis【作者简介】庞晓红,甘肃省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
2021语言理解中语码切换的机制及其代价来源范文1
2021语言理解中语码切换的机制及其代价来源范文 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加深,各民族交流与融合步伐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双语者甚至多语者,即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人。
在语言交际中,双语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境和需求在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转换,称为语码切换。
一般在语码切换的过程中,个体对目标语言的加工会变慢,错误率也会增加,这时就产生了语言切换代价。
如果双语者对其掌握的两种语言的熟练程度存在差异,在语码切换过程中还可能产生语码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即从熟练语言转换到非熟练语言所用的时间比从非熟练语言转换到熟练语言时间长,正确率低。
双语表征以及语码切换现已成为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等领域研究的重点,研究者从行为研究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等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对双语者语码切换机制、切换代价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
语言产生和语言理解是语言加工的两个核心过程,相应地,语码切换同样包括语言理解切换和语言产生切换。
语言产生即人们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思想的过程,其语码切换是指双语者同时使用两种语言进行表达的行为;理解切换是指双语者阅读包含两种语言的文字材料或通过听觉接受两种语言的行为。
从认知的角度看,语言产生是个体将概念转化为词汇的过程,语言理解过程则是由词汇到概念的加工过程,两者的语码切换过程是不同的。
目前,有许多研究者针对语言产生过程中的语码切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结果,而语言理解过程中语码切换的相关研究还不多,并存在争论。
一、语码切换的研究 范式随着双语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化仪器的广泛应用,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范式也不断更新,为揭示语码切换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语言理解过程中语码切换的研究最早采用的是阅读范式。
该范式要求被试阅读两种词单,一种词单包含两种语言,且两种语言混合呈现,即需要语码切换,另一种词单则只包含一种语言,不需要切换。
结果发现,相对于阅读仅包含一种语言的词单,被试阅读包含两种语言词单的速度显著增长。
双语理解过程中的切换特点及其机制
语 言 反 应 时 更 长 , 误 率 更 高 l3 。 错 _“ 2 ]
双语 切 换 代 价 研 究 涉 及 语 言 的 产 生 与 理 解 两 个 层 面 ,
二 者 所 包 含 的 认 知 过 程 及 其 神 经 机 制 存 在 重 大 差 异 , 该 应
双语理解过程中的切换特 点及其机制
蔡 超 群
( 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 院, 福 福建 福 州 30 0 ) 5 0 7
摘 要 : 语 切 换 指 语 言 加 工 中 由一 种 语 言 转 向 另一 种 语 言的 过 程 , 双 包括 双 语 产 生 与 理 解 两 层 次 , 者 加 工机 制 有 所 二
更 长 , 误 率更 高 。 对 于 熟 练 双 语 者 而 言 不 存 在 双 语 切 换 错 代价不对称性现象 ; 非熟练 双语者 的双语切 换代 价较 明 而
显 这 在 行 为 与 脑 电研 究 上 都 得 到证 明 。
Krl 19 ) 用 启 动 范 式 , 求 被 试 完 成 熟 练 程 度 不 o8月
淮 北 职 业技 术 学 院 学报
J OURNAL OF HUAI ROF S ONAL AND CHNI BEIP ES I TE CAL COLLE GE
Vo . 0 No 4 11 .
A u 201 g. i
不 同 。 '前 双 语 理 解 层 上 的切 换 代 价 及 其 特 点研 究 还 未 达 成 一 致 。文 章 在 借 鉴 " 双语 理 解 层 切 换研 究基 础 上 , 3 - 3前 -
探 讨 了双 语 者 在 双 语 理 解 层 次 上 切 换 特 点 及 其 机 制 。 关 键 词 : 语 理 解 ; 换代 价 ; 换 机 制 双 切 切 中 图 分 类 号 : 8 . H0 5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1 8 7 ( 0 1 0 —0 60 1 7 — 2 5 2 1 ) 40 5 —2
语言理解和产出中的语码切换及影响因素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20, 8(4), 618-624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0 in Hans. /journal/mlhttps:///10.12677/ml.2020.84084Code Switching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and Its FactorsJunzhao Wang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Received: Aug. 5th, 2020; accepted: Aug. 19th, 2020; published: Aug. 26th, 2020AbstractIt is common for bilinguals and multilinguals to switch language in daily life. And it is a controver-sial issue whether they use the same cognitive mechanisms in tasks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nd language production. The Bilingual Interactive Activation Plus Model holds that code switch-ing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is a bottom-up activation of lexical representations, while switch-ing costs in production have been explained in terms of top-down cognitive control. Researchers have proposed many hypotheses and models and the inhibitory control model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ne. Some researchers argue that the top-down cognitive mechanism also plays a role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By reviewing the previous studies, except for the discussion about mod-els and hypotheses, we further explore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and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language switching cost such as language proficiency, language distance and the preparation time during language switching.KeywordsLanguage Comprehension, Language Production, Language Switching Cost, BIA+ Model, IC Model语言理解和产出中的语码切换及影响因素王君昭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收稿日期:2020年8月5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19日;发布日期:2020年8月26日摘要双语者和多语者经常面临语言理解和产出中语码切换,在这两种任务中是否使用相同的认知机制一直存王君昭在争议。
口语交际中汉英语码转换的成因与功能_石志亮 (1)
2012年12月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Dec.2012第26卷第6期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6No.6●语言学研究口语交际中汉英语码转换的成因与功能石志亮(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7)摘要:语码转换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大中学生大量地使用鲜活的语码转换来达到特殊的交际目的。
文章将就汉英语码转换的类型、成因和功能进行分析。
关键词:汉英语码转换;类型;成因;功能中图分类号:H3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334(2012)06-0108-02收稿日期:2012-09-12基金项目:2012年度河南省社科联项目(SKL-2012-1351)作者简介:石志亮,男,河南兰考人,中原工学院讲师,硕士。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正成为双语者或多语者,结果使得语码转换在日常交际中以不同的形式、为不同的目的而频繁地发生。
下面主要以青年学生在日常口语交际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为例,就语码转换的类型、成因和功能进行总结分析。
一、语码转换的类型(一)句际语码转换。
句际语码转换发生在两个句子或者分句的交界处,并且每个句子或者分句分别属于不同的语言。
例如,S1:下午一块打篮球吧?S2:行啊,but I have to finish my homework first.S1:OK.我再约别人吧。
(二)句内语码转换。
句内语码转换是指发生在句子或分句内部的语码转换。
句内语码转换主要指的是语音插入式语码转换、缩略词插入式语码转换和词汇、短语插入式语码转换。
1.语音插入式语码转换。
是指把一个英语字母插入到汉语话语中。
S1:你们家上网还是用“E家亲”吗?S2:今年没用,我们家现在用的是社区宽带网“E家宽”。
2.缩略词插入式语码转换。
是指把英语中的一些缩略词插入到汉语的话语中,反之亦然。
S1:聊天我一般用QQ,几乎不用MSN.S2:我也一样。
汉英汉语者交际中的语码转换动机和功能研究
汉英汉语者交际中的语码转换动机和功能研究[摘要]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接触现象,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双语或多语者的会话情境中的交际方式。
然而,这种语码的转换到底会在什么时候发生?会话者又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转换呢?文章对存在于汉英双语交际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探讨出汉英双语者运用这种策略的动机以及其在交际中所起到的功效。
[关键词]语码转换;双语或多语;语言交流近半个世纪以来,语码转换现象深得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甚至人类学等众多研究领域的重视。
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们从各自的研究视野出发,采用独特的研究方法,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详尽而科学地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事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学者们,从社会语言学所侧重的研究角度出发对语码转换现象所包含的社会动机进行了系列的探讨。
在他们看来,语码转换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因此诸如种族、性别、年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等社会因素能对语码转换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种对语码转换行为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联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语言和社会关系之间相互影响的理解。
而心理语言学者们则试图通过对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来分析双语者或多语者在进行语码转换时候的心理认知和思维过程。
他们以心理学为视角来研究语码转换这一现象。
他们提出的大量关于语码转换的心理语言学理论,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双语者或多语者们的语言交际行为。
一、语码转换的定义和类型研究语码转换现象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不同的定义。
Gumperz把语码转换定义为:在一次语言交流中出现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法体系或亚体系的言语片段。
这种定义表明,当说话者是双语者或多语者的时候,他们通常会在会话中从使用一种语言转换到使用另一种语言。
正是基于这种定义,Gumperz进而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提出了情景中的语码转换(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和喻意中的语码转换(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等两种类型的转换。
汉英双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探析
转换是句 内转换 的一种特殊形式 .即前半句是一种语 言 。反 问句 就转到 另一种语 言 ,如 “ ’ a i a , I S c dy t n e
语境 . 又能让听话人一下就能听辨这个流行词而 明白其
意。 从听话人的回答来看 。 他不仅听懂 了。 而且还巧妙地 重复 了一次 , 用得恰到好处 。 由此可见 , 这样的转换是清
snetl wt i ) et i i h g 。词 内转换指的是在一个单词 内使 na s c n
用两种语言 。 这类转换多发生在两种语言都是拼音 文字
(hnt ri ) p oe c in 的双语交际 中, sop 。 iw tg 如 h pa 说话人从前
英交际情景中。 发话人从英语转到汉语。 既符合当时的
欧 卫 红
( 庆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编 辑部 , 庆 40 6 ) 重 重 0 0 7
摘 要 : 日常 双 语 会 话 交 际 中, 码 转换 的 频 率 、 在 语 目的语 使 用 的准 确 性 和 流 畅 度 等 , 直 接 影 响 交 际 目 的 的 实 会 现。 因此 , 双语 教 学 中 。 在 语码 转换 也 是 重 要 的研 究元 素 。 我 国, 在 汉英 双 语 教 学 方 兴 未 艾 , 究 汉英 双 语 教 学 中的 语 研 码 转换 , 别 是通 过 具 体 教 学 案 例 的 分 析 , 识 其 特 点 、 特 认 规律 和 效 果 , 助 于 客观 认 识 我 国现 阶 段 汉 英 双 语 教 学 现 有
大学英语课堂汉英语码转换的心理动机探析
大学英语课堂汉英语码转换的心理动机探析作者:王哲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5年第05期【摘要】语码转换作为语言交际者惯用的交际策略,同样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屡见不鲜。
大学英语教师的语码转换有着深层的心理动机,当然它也受制于教师的文化内涵、心理素质、个性因素。
通过对大学英语课堂语码转换的搜集整理与探析,可以透见教师语码转换的心理动机,并以期更好地指导英语教学。
【关键词】语码转换心理动机顺应理论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话轮或者连续话轮中使用来自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方言、词语或句子;换言之,是从一种语言转用到另一种语言的现象。
伴着1968年的美国“双语教育法”的出台,各种双语教育模式纷纷出笼,对语码转换的研究开始设及语言课堂。
本课题以中原工学院的2012、2013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以大学英语教师为访谈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以及课堂视频录像的方式试图归纳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汉英语码转换,并剖析大学英语教师语码转换的心理动机,以期能更好地指导教学。
一、课堂语码转换研究回顾较之国外,中国学者的有关课堂语码转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他们对课堂语码转换的贡献却不容小觑。
就研究方法而言,有文献综述类的,比如唐丽萍的《语言课堂语码转换述评》,宋芳、张敏的《外语课堂教学语码转换研究述评》;有从某个语言学视角切入进行研究的,比如卢植、茅丽莎的《外语课堂语码转换的应用语言学思考》,余林霖的《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的功能分析》;有对课堂语码转换的定性分析,如黄成夫的《英语课堂语码转换的顺应理论研究》,刘丽的《英语专业写作课堂的教师语码转换研究》;也有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如陈立平的《英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语码转换调查》,单丹丹的《普通乡镇高中英语课堂教师语码转换实证研究》……总体来看,笔者认为前人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然而我们也发现以往的研究中英语专业的语码转换居多,非英语专业的则偏少;定性研究居多,而定量的则偏少;把语码转换本身作为研究重点的甚多,而从心理角度出发,以英语教师为主体,从教师的心理动机、意念与性格特征等方面研究大学英语教师的语码转换却偏少。
双语者言语产生中语码切换的神经机制
中图分 类号 : H 0 3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l —l 5 8 0 ( 2 0 1 3 ) 0 9 —O 1 O 3 —0 2
一
、
引 言
双语 者 在两 种 或 多 种 语 言 ( 或方言 ) 之 间转 换 的行 为称 为语 码切 换 ( c o d e—s w i t c h i n g ) J 。研 究 发
怎样的切换特点?研究者们主要采用数字命名任务 图片 和命名 任务 以及 图 一词 干扰 任 务 , 结 合 脑 成 像 技术通 过 变化语 言 的熟 练程 度和 图片之 间 的间 隔时 间等 因素对 此做 了大量探 讨 。 二、 双 语言 语产 生 中语码 切换 的神 经机 制研 究 行 为层 面 的研究 发现 了语 码切 换代 价及代 价 不 对称性 的存 在 , 且 得 出 了较为 一致 的结论 , 即熟 练 语 言 的切 换代 价 大于 非 熟 练语 言 的切 换 代 价 , 研 究 者
现, 在语码切换 中加工混合 系列语言相 比于单一语 言系列的时间更长 , 错误率也更高, 二者之间的这种 差异表现被称为语码切换代价 ( s w i t c h i n g c o s t ) 。并 且 当切换 发生 在熟 练程 度不 同 的两种 语言 间时 切换 代价大小会因为切换方 向的不同而不 同, 这种现象 就是 切换 代价 的不对 称 性 或不 平衡 性 ( s w i t c h i n g
们倾向于用抑制控制机制来解释此现象。然而行为 测量 方法 虽然 发现 了双语者 的语 码切 换机制 与 中央 执行控 制 机制 密切 相关 , 但是 无 法 提 供来 自大 脑 内 部变化 以及 潜在 的加 工特点 证据 。近 年来脑 功能成 像技术 ( f MR I 、 P E T及 E R P等 ) 被 广泛地 用于 观察 双 语 者在 进行 语码 切换 时大 脑 内部 的变 化 情 况 , 为对 其进行更深层次的解释提供 了依据 。 ( 一) 双 语 言语 产 生 中语 码 切换 过 程 中对 相 应 脑 区的激 活水平 众 多 研究 发 现 , 无 切换 语 言 系列 和 切换 语 言 系 列 对相应 的 脑 成 分 激 活 水 平 有 显 著 性 区别 。 H e r - n a n d e z 等人 ( 2 0 0 2 ) 用f M R I 技术考察 了早期西班 牙一 英语双语者在图片命名任务中, 两种语言在切 换 与无切 换 条件 下 的 加工 机 制 。实 验 结果 显 示 , 虽 然 在左 右半球 的特 定 区域 , 两 种 语 言激 活 的 脑 区没 有显著性差异 , 但是 , 在混合语 言系列 中, 背外侧前 额皮层相对于单一语言来说 , 得到了更显著的激活。 这 一研究 结果 与 H e r n a n d e z 等人 在 2 0 0 0年 的另一 项研 究相 吻合 , 从 而 研究 者 认 为 与执 行 控 制 密切 相 关的背外侧前额皮层参与语码切换 , 表 明语码切换 是 一种一 般 的执行 功 能的发 挥而不 是语 言特定 的加 工 过程 , 这一 研究 结论 为切 换 代 价 的来 源 问 题提 供 了神经学 上 的证据 。随后 研究 者 以拼音 文字 为代表
双语者言语产生中语码切换的神经机制
双语者言语产生中语码切换的神经机制作者:刘茜等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3年第09期摘要:语码切换是双语者在不同语言或方言之间转换的过程。
本文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层面出发,对言语产生领域语码切换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进行简要概括,并在其研究基础上,探讨了今后言语产生中语码切换的研究点。
关键词:言语产生;语码切换;脑成像技术一、引言双语者在两种或多种语言(或方言)之间转换的行为称之为语码切换(code-switching)[1]。
研究发现,在语码切换中加工混合系列语言相比于单一语言系列的时间更长,错误率也更高,二者之间的这种差异表现被称之为语码切换代价(switching cost),并且当切换发生在熟练程度不同的两种语言间时切换代价大小会因为切换方向的不同而不同,这种现象就是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或不平衡性(switching cost dissymmetry)[2]。
言语产生,简言之就是把要表达的概念转换成发音器官能够产生的声音模式[3]。
在其过程中词汇选择占据着关键地位,即双语者是怎样将目标语言与非目标语言相分离的,当一种语言处于使用状态时另一种语言是否被抑制以及不同语言之间呈现怎样的切换特点?研究者们主要采用数字命名任务图片和命名任务以及图-词干扰任务,结合脑成像技术通过变化语言的熟练程度和图片之间的间隔时间等因素对此做了大量探讨。
二、双语言语产生中语码切换的神经机制研究行为层面的研究发现了语码切换代价及代价不对称性的存在,且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即熟练语言的切换代价大于非熟练语言的切换代价,研究者们倾向于用抑制控制机制来解释此现象。
然而行为测量方法虽然发现了双语者的语码切换机制与中央执行控制机制密切相关,但是无法提供来自大脑内部变化以及潜在的加工特点证据。
近年来脑功能成像技术(fMRI、PET 及ERP等)被广泛地用于观察双语者在进行语码切换时大脑内部的变化情况,为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解释提供了依据。
熟练汉_英双语者的语码切换机制_来自短语水平的证据
心理学报 2012, Vol. 44, No.2, 166 178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2.00166收稿日期: 2010-10-2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08JJDXLX269)。
通讯作者: 张积家, E-mail: Zhangjj@熟练汉-英双语者的语码切换机制—— 来自短语水平的证据*张积家 王 悦(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心理学系, 广州 510631)摘 要 以熟练汉-英双语者为被试, 考察了在短语水平上语码切换的机制及切换代价的来源。
结果表明:(1)汉语与英语表示空间方所的短语的差异和表示量的短语的对应与否影响语码切换过程, 但对于两种语言的切换代价的影响不显著, 表明语码切换代价未受特定语言的语法特征影响; (2)熟练汉-英双语者在短语水平上表现出语码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切换至熟练语言的代价比切换至非熟练语言的代价大; (3)熟练汉-英双语者的切换代价源于两种语言短语的激活和竞争, 支持非特定语言选择假说, 可以用抑制控制模型来解释。
整个研究表明, 熟练双语者的语码切换代价源于语言表征系统之外。
关键词 汉-英双语者; 短语水平; 语码切换; 切换代价 分类号 B8421 前言在日常生活中, 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方言的人被称为双语者(bilingual)。
在语言交际中, 双语者能够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方言之间转换, 称为语码切换(language switching)。
近年来, 双语者的不同语言的存储和转换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热点。
一般说来, 当双语者从正在使用的语言转换为另外一种语言时, 反应时会变长, 错误率也会增加, 这被称为语码切换代价(languages witching costs)。
如果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的熟练程度不同, 语码切换代价的大小就会受到切换方向的影响, 这被称为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switching cost asymmetry) (Grainger & Beauvillain, 1987)。
简析汉英语码转换的动因及语用功能——以广告语篇为例
Pu lc Pat b i rs
G oe等 ) 。 因 此 , 英 语 码 转 换 现 象 是 广 oTn 汉
告业 发展 的必然结果 。
第二, 汉英语码转 换是 一 种广 告策 略 。广 告 的根 本 特 征 在 于 它 的 商 业 性 , 最 终 目的 是 其
学 的角度 , 对广 告语篇 中频繁 出现 的汉 英语 码
转 换 的 例 子 进 行 分 析 研 究 , 而 对 部 分 语 码 转 从
[ 收稿 日期] 0 1一 8 1 2 1 O —3 [ 作者简介] 陈维维 (9 l 18 一 ) 女 , , 湖北荆 门人 , 讲师 , 硕士。
转 换 的类 型 有 不 同 的 区 分 ,Pp c ol k从 语 言 结 a
( ) 释 功 能 一 解
社 会 的 发 展 和 全 球 经 济 一 体 化 促 使 国 际 贸易 往 来 日趋 频 繁 。 国 内 品 牌 若 想 参 与 国 际
竞 争 , 高 品 牌 知 名 度 , 需 要 采 取 中 英 文 对 提 就
照的方式 , 到解释说 明的作用 。如 : 起
的 语 用 功 能
从 语 用 的角 度 看 , 告 语 篇 中 的 英 汉 语 码 广
转 换 是 广 告 撰 写 者 为 实 现 语 言 现 实 、 会 规 约 社 和 心 理 动 机 的顺 应 而 采 取 的 一 种 交 际 策 略 。 J
通 过 这 些 顺 应 , 告 语 篇 中 的 英 汉 语 码 转 换 可 广 以实现如下 功能 :
—
全 球 经 济 的 迅 猛 发 展 促 进 了 我 国 广 告 业
的 繁 荣 , 广 告业 的 发 展 势 必 导 致 汉 英 语 码 转 而
汉英语码转换的成因及语用功能分析_陈玉秀
汉英语码转换的成因及语用功能分析陈玉秀(淮阴工学院外语系,江苏淮安223001) 摘 要:语码转换长期以来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可以更有效、更令人信服地解释语码转换现象。
随着汉英语码转换或混合现象频繁出现,汉英语码转换能体现言语交际中的顺应原则、面子原则、语用修辞效果等语用功能。
关键词:汉英语码转换;语用功能;顺应原则;面子原则;喻意型语码转换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247(2007)022*******The A nalysis of the C auses and P ragm atic Fu nctions of Chinese /E nglish Codesw itchingCH EN Yu 2xiu(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Huaiyin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 ,Huai ’an 223001,Jiangsu ,China ) Abstract :Codeswitching has long been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sociolinguistics and is becoming a hot topic.Pragmatic study of codeswitching gives a more reasonable and convincing explanation to it.With the frequent occurrences of codes 2witching in Chinese /English ,they can convey the principles of adaptability ,face ,and rhetoric effects in pragmatic func 2tion. K ey w ords :Chinese /English codeswitching ;principle of adaptability ;face principle ;metaphorical code -switching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教师课堂英汉语码转换语用理据研究
教师课堂英汉语码转换语用理据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英汉语码转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对于教师而言,英汉语码转换既可以帮助教师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习。
本文将从语码转换的定义、语用、语言学习角度出发,探讨英汉语码转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影响英汉语码转换的语用理据。
一、英汉语码转换的定义及应用英汉语码转换,顾名思义,是指将一段中文文本或一串英文文本通过计算机等工具实现相互转换的过程。
在教育教学中,英汉语码转换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讲授英语知识,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
具体应用如下:1. 英文直译有些教育教学材料是英文版的,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英汉语码转换将英文材料直接转换成中文,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英汉互译3. 字典查询教师和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需要经常查询英语字典,通过英汉语码转换可以更方便地查询相关单词和短语的含义和用法。
1. 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在英汉语码转换中,需要保证转换后的语言风格和原文一致,比如需要转换的语言是正式的、口头的、书面的等等。
2. 学术语言的准确性在一些论文、研究报告等学术文献中,使用的术语和技术语言一定要准确,不能出现任何歧义,因此需要对这类文章进行更加精准的英汉语码转换。
在英汉语码转换中,需要注意语法的准确性,比如单复数、时态等,否则会影响文意的理解。
三、英汉语码转换的语言学习角度英汉语码转换在语言学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方便地掌握英语知识和提高英语水平。
具体应用如下:1. 提高阅读和听力能力通过英汉语码转换,学生可以方便地进行阅读和听力练习,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通过英汉语码转换,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文和英文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更好地促进中英文互通。
3. 跨文化交流由于英汉语码转换的应用面非常广泛,学生可以通过英汉语码转换更好地了解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和方法,从而培养出更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汉语码转换虽然在实际应用中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也存在一些语用的不准确和歧义的问题,具体如下:1. 语义歧义由于中英文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会导致很多单词和短语在转换时存在语义歧义,这时候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分析和理解。
中英文切换的逻辑
中英文切换的逻辑
中英文切换的逻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用户输入: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或文本输入进行交互。
切换中英文的逻辑可以通过用户输入的内容进行判断。
可以设置一个语言切换指令,例如“切换语言”或者“Switch to
English/Chinese”,当用户输入这个指令时,系统可以切换到相应的语言环境。
2. 用户设置:用户可以在应用或系统的设置中选择所需的语言环境。
切换中英文的逻辑可以根据用户的设置来确定当前的语言环境。
3. 上下文判断:根据用户当前的操作和交互内容,可以判断用户所需的语言环境。
例如,如果用户在中文环境下输入了一段英文,则可以认为用户想要切换到英文环境。
4. 地理位置判断: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设定默认的语言环境。
例如,当用户身处中国时,默认语言环境为中文;当用户身处美国时,默认语言环境为英文。
5. 系统自动识别:使用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技术,系统可以对用户的输入进行自动识别,并根据识别结果切换到相应的语言环境。
6. 用户偏好: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历史偏好和行为数据,对用户的语言环境进行个性化设置和切换。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场景选择适合的切换逻辑。
不同汉语水平维-汉双语者在语言理解中的语码切换及代价研究
不同汉语水平维-汉双语者在语言理解中的语码切换及代价研
究
张佩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7(000)029
【摘要】本文分别以汉语熟练、汉语不熟练的维-汉双语者为被试,使用判断奇偶数的任务,考察被试语码切换过程及切换代价.结果表明:(1)平衡双语者和不平衡双语者对汉语词和维吾尔语词在切换任务下反应时都出现了切换代价,不平衡双语者的切换代价显著大于平衡双语者;(2)平衡的维-汉双语者在完成语言切换任务时,对两种语言的反应时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平衡的维-汉双语者在完成语言切换任务时,切换到母语所产生的切换代价,显著小于切换到第二语言汉语所产生的切换代价;(3)"特定语言假说"和"非特定语言假说"不是对立的理论观点,可以解释不同熟练水平双语者语码切换过程和切换代价.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张佩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疆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215
【相关文献】
1.汉-英和藏-汉-英双语者中、英文语码切换及代价研究 [J], 崔占玲;张积家;韩淼
2.维-汉双语者在言语产生和言语理解过程中的语码切换研究 [J], 张佩
3.维-汉双语者语言理解中语码切换的机制 [J], 刘茜;赵雪艳;王丽
4.不同熟练程度藏汉双语者言语理解中的语码切换及其代价 [J], 高蕾;高晓雷;白学军;陈梅香;郭志英
5.汉-英双语者言语理解中语码切换的机制--来自亚词汇水平的证据 [J], 崔占玲;张积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言经济原则驱动下言语交际中的英汉语码转换
语言经济原则驱动下言语交际中的英汉语码转换
麦珊珊;全克林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7(000)020
【摘要】随着语言接触的日益频繁,言语交际中英汉语码转换现象更为常见,且日趋复杂。
驱使交际者进行语码转换的动机有很多,马丁内所提出的语言经济原则虽属功能语言学范畴,却也是语码转换的一个重要动机。
为达到语言经济性的最大化,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往往会无意识地进行英汉语码转换,在必要的条件下,能在发音和记忆两方面用最小的努力达到最大交际效果。
【总页数】4页(P223-226)
【作者】麦珊珊;全克林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6
【相关文献】
1.言语交际能力在语码转换中的体现 [J], 蔡丽玲;陈鑫
2.语码转换在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功能 [J], 李丹
3.语言经济原则驱动下言语交际中的英汉语码转换 [J], 麦珊珊;全克林
4.语言经济原则驱动下言语交际中的英汉语码转换 [J], 麦珊珊;全克林
5.言语交际能力在语码转换中的体现 [J], 曹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报 2010, Vol. 42, No.2, 173−184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0.00173收稿日期: 2009-07-2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项目(08JJOXLX26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0023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 (06200524)、中科院心理所青年基金项目(07CX132013)、河北省科技厅项目(054572170)。
通讯作者: 张积家, E-mail: Zhangjj@173汉−英双语者言语理解中语码切换的机制*—— 来自亚词汇水平的证据崔占玲2,3 张积家1(1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广州 510631) (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3河北师范大学民族学院, 石家庄 050091)摘 要 以汉字义符和英文词后缀为对象, 考察了汉–英双语者语码切换的机制及切换代价的来源。
结果表明: (1) 在亚词汇水平上, 汉字义符和英文词后缀影响字词认知的过程, 但对语码切换代价的影响不显著, 支持语码切换与任务转换的发生机制相同的观点。
(2) 语言熟练程度是影响语码切换代价及切换代价不对称性的主要原因。
整个研究表明, 在亚词汇水平上, 语码切换与任务转换的实质相同。
参考任务转换中切换代价的来源, 归纳了语码切换代价的可能来源。
关键词 亚词汇水平; 汉字义符; 英文词后缀; 语码切换; 切换代价 分类号 B8421 前言在语言学上, 掌握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个体称为双语者(bilingual)。
双语者在不同语言或方言之间转换的行为称为语码切换(language switching) (Grosjean, 1992)。
已有研究发现, 在语码切换中, 相对于单一语言系列的加工, 混合语言系列的加工时间更长, 错误率更高, 二者之间的差异被称为语码切换代价(switching cost)。
语码切换代价是考察语码切换的主要指标。
当切换发生在熟练程度不同的两种语言之间时, 切换代价的大小会因为切换方向的不同而不同, 这种现象被称为语码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switching cost dissymmetry) (Grainger & Beauvillain, 1987)。
那么, 在言语加工过程中, 为什么存在语码切换代价和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语码切换代价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在双语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Grainger & Beauvillain, 1987; Costs & Mikel, 2004; Costa, Santesteban, & Ivanova, 2006; Fabbro, Skrap, & Aglioti, 2000; Finkbeiner, Almeida, Janssen, & Caramazza, 2006; Grosjean, 1992; Hernandez, Dapretto, Mazziotta, & Bookheimer, 2001; Holtzheimer, Fawaz, Wilson, & Avery, 2005)。
在言语理解领域, 对于语码切换代价产生的原因, 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主张, 语码切换代价源于心理词典的字词识别系统之内(Grainger & Beauvillain, 1987; Dijkstra & Van Heuven, 1998)。
之所以存在语码切换代价, 是由于相对于正在使用的语言, 将要使用的语言处于相对不利的表征地位。
在语码切换时, 一方面需要抑制正在使用语言的激活状态, 同时还需要解除对将要使用语言的抑制, 并使该语言恢复到激活状态。
当前使用语言的持续激活还会同将要使用语言的激活竞争, 将要使用语言的持续抑制也会产生负启动效应。
正因为如此, 导致切换系列的加工速度慢于无切换的单一语言系列的加工速度, 产生了语码切换代价。
另一种观点主张, 语码切换代价源于心理词典的字词识别系统之外。
因为每种语言都有独特的任务策略与之对应。
由于不同语言的任务策略对该语言的心理词典174 心理学报 42卷表征有影响, 因此, 语码切换受不同语言的词汇表征影响(Thomas & Allport, 2000; Orfanidou & Sumner, 2005)。
这种观点认为, 语码切换实际上是任务策略转换。
切换代价不是人类语言系统独有的特征, 而是完成直觉上相冲突的任务转换时不可避免的普遍特征。
对语码切换代价产生原因的争论, 肇始于Grainger和Beauvillain (1987)的研究。
在实验中, 让被试忽略语言类型(language-inclusive)完成真假词判断。
结果发现, 当真词具有特定语言的正字法特征(即只在某种语言中存在的字母或字母组合, 在另一种语言中该字母或者字母组合不存在, 如英文词“ALREADY”, 由于在希腊语中不存在字母L / R / D, 故该词具有英文词特有的正字法特征)时, 语码切换代价就消失了。
由此, 他们认为, 切换代价与特定语言的正字法特征有关, 并且提出语码切换代价源于心理词典之内的观点。
Thomas和Allport (2000) 认为, Grainger和Beauvillain所以发现了特定语言的正字法特征的作用, 是因为在实验中缺乏一个控制条件, 即只有真词才具有特定语言的正字法特征, 非词不包含特定语言的正字法特征。
如此一来, 被试就会觉察到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 并进而依据是否具有特定语言的正字法特征的策略而不是基于字词识别的过程来完成真假词判断。
Thomas和Allport (2000)通过改变非词的特点, 使非词也具有特定语言的正字法特征, 发现切换系列的反应时和错误率仍然显著长于无切换系列, 切换代价并未因为特定语言的正字法特征存在而消失。
据此, 他们提出, 切换代价不是源于心理词典内的正字法特征的影响, 而是源于心理词典外的任务策略的影响。
即, 因为任务策略影响特定语言的正字法特征, 进而才表现出正字法特征效应。
可见, 任务策略和字词识别都可能涉及到特定语言的正字法特征, 如何区分这两个因素, 是考察语码切换及其切换代价来源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之后, 有研究者尝试从反应特征的角度来考察语码切换代价产生的原因。
基本观点是: 如果语码切换代价受反应特征(如重复反应)影响, 语码切换代价就不是来源于字词识别系统内, 而是来源于与反应相匹配的过程(Von Studnitz & Green, 2002a)。
实验发现, 在语码切换条件下, 当要求重复反应时, 被试的反应会明显变慢, 反应时会更长。
这与在一般情况下重复反应时被试反应会加快的趋势明显不同(Rogers & Monsell, 1995), 从而证实语码切换代价与反应特征有关。
那么, 正字法特征效应与重复反应效应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Orfandio和Sumner (2005)曾经对此进行了探讨。
他们推论, 如果正字法特征效应与重复反应效应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就说明这两个效应相互联系, 并非彼此独立, 而且都源于字词识别系统之外; 如果正字法特征效应与重复反应效应没有交互作用, 就说明这两个效应彼此独立, 而且来源于不同的加工过程。
其中, 正字法特征效应来源于字词识别过程, 重复反应效应来源于字词识别系统之外, 即判断与反应的匹配。
结果发现, 正字法特征效应与重复反应效应不存在交互作用, 说明正字法效应与重复反应效应是影响切换代价的两个相互独立的因素。
为了进一步探讨正字法特征效应的来源, Orfandio和Sumner (2005) 将具有特定正字法特征的材料与不具有特定正字法的材料混合在一个block中。
结果发现, 正字法特征效应消失了。
由此, 他们得出了正字法特征效应来源于任务策略而不是字词识别系统的结论。
并且提出,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 语码切换的过程类似于任何两个任务之间的认知转换, 语码切换与任务切转换的实质相同(Green, 1998; Thomas & Allport, 2000; von Studnitz & Green, 2002a; Orfandio, 2005)。
纵观以往的研究, 不难发现, 对于语码切换及其代价来源的考察主要是围绕拼音文字的特定特征展开的。
由于采用的特定特征是基于不同语言的字母或字母组合, 而且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 这种正字法特征效应是基于特定语言的字母水平的。
那么, 当语言的特定特征具有语义信息时(如英文词的后缀“ – man”、“ – woman”等), 这些特征是否会影响语码切换及代价?而且, 以往研究主要以拼音文字之间的语码切换为主, 对表意文字的语码切换关注较少。
表意文字在形、音、义诸方面都有自身特点。
表意文字的语码切换特点是否与拼音文字相同?汉字是表意文字, 以形声字为主体。
形声字由一个义符和一个音符构成。
义符表义, 音符表声。
以往的研究发现, 义符作为汉字的结构特征, 既可以对汉字词的类别语义提取起促进作用, 如“姑”; 也可以对汉字词的类别语义提取起干扰作用, 如“婿”(张积家, 张厚粲, 彭聃龄, 1990) ; 义符有助于汉字词特征语义的提取(张积家, 彭聃龄, 1993); 义符还影响对汉语动作动词的动作器官和动作工具意义的提取(张积家, 陈新葵, 2005), 影响对中文名2期崔占玲 等: 汉-英双语者言语理解中语码切换的机制175词和动词的分类(张积家, 方燕红, 2006), 影响对汉字高频形声字的识别(陈新葵, 张积家, 2008)。
因此, 义符不仅是汉字结构的“块”, 也是汉字语义的“块”, 还是汉字语法的“块”, 也是汉字识别的“块”(方燕红, 张积家, 2009)。
那么, 义符是否会影响汉字词的语码切换及其代价?与汉字义符的加工相对应, Taft (1979)对英文词认知的研究也表明, 被试对英文有前缀(或后缀)的词的加工方式是先将字母串拆成一个词缀和一个词干, 然后再将二者整合。
那么, 英文词词缀是否会影响英文词的语码切换及其代价?与以往的研究不同, 本研究将围绕具有一定语义信息的特定语言的结构特征展开, 如汉字义符(如“女”)和英文词后缀(如“– man”)。
汉字义符和英文词后缀都包含有一定的语义信息。
而且, 与基于字母水平的特定语言的正字法特征不同, 识别具有一定语义信息的结构特征是基于亚词汇水平的加工, 因此更具有语言加工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