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之比较

合集下载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古汉语通论(十二)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重点:所有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也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

但古今汉语的代词体系仍有很大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别的代词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一类是无定代词“或”和“莫”,另一类是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第二,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都使用了许多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形式,比如同是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不但有“我”,还有“吾”、“余”、“朕”、“卬”等;与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相当的,不但有“此”,还有“是”、“斯”、“兹”等。

第三,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体系不完备,第三人称代词发育不全。

严格来说,先秦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来承担的。

(一)人称代词(1)“吾”“我”“予”(余)都属於第一人称。

例如: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同上)在上古汉语里,“我”和“予”(余)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用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用作宾语。

《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如今我忘记了自身),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能换成“今者我丧吾”或“今者吾丧吾”。

但是这只是位置的关系;如果在否定句里,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却又可以用“吾”字了。

例如:居则曰:“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第一人称代词还有“朕”,先秦一般人都可以用,如:皋陶曰:“朕言惠。

”(《尚书·皋陶谟》)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楚辞·离骚》)用乍朕皇考大仲尊簋。

(大簋)“朕”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为皇帝专称,一般人不能使用。

(2)“女”(汝)“尔”“若”“而”“乃”都属於第二人称。

例如: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论语·雍也)往之女家。

古代汉语“所”字学年论文

古代汉语“所”字学年论文

摘要:“所”字是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用法较为复杂的指示性代词,作为虚词,它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通常情况下用在动词、介词或是短语之前,组成“所字结构”,通过这个结构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

关键字:所字结构结构类型所字用法《说文解字》说:“所,伐木声也;从斤戶声。

”“所”字当“伐木声”讲,到了后世基本上很少见到,它的其它用法也极其复杂,概括而言,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用来作处所名词,当“地方、场所”讲,这一用法在古文中见到的很少,尤其到了先秦以后,更是显得稀少。

二是,它被用作连词、数词等,这部分的用法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也很小。

三是,随着语言内部的发展,它再也不能单独地作句子成分,再也不具有特定的含义,而是与其它词语结合成一个语法单位,共同表示一个名物性的意思,[1]从而构成固定的“所”字结构,共同充当句子成分。

这一用法极其复杂,在古文中占据很大比例。

尤其,关于这一结构中的“所”字的词性的认定,争议也很大,至今难以统一。

关于“所”字词性,历来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意见。

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是代词;第二种,认为是助词,或助词兼有指代作用。

“所”字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要和跟在后面的动词和介词或其它词结合,从而构成“所”字结构,才能在句子中充当句子成分,此时,它具有名词的功能,从而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

因此,此时的“所”字主要起着结构作用,应当把它看作“结构助词”,而不是“代词”“所+动”结构,是“所”字结构中的最基本的类型,由此,引申出“所”字结构的其它一些类型。

比如:所+动+宾、所+动(宾)+者、所+动+之+名、代+所+动(宾)、名+(之)+所+动(宾)等等。

一、“所”字与其后的动词,构成“[所+动]”结构,这是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这也是大家所公认的结论。

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例如:(1)故祭之日,一献,君降立于阼阶之南,南乡,所命北面。

《礼记·祭统》(2)病而乞盟,所丧多矣。

说说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说说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说说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者”作为助词有多种用法。

它常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表示“某人”或“某事物”。

者字结构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谓词性成分+者”,例如“赦之,以劝事君者”。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者”加在谓词性成分后,可以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

第二类是“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者”,它起到复指名词性成分的作用,使这个名词性成分得到强调。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者字结构表示施事者。

者”字的附着性很强,总是放在同短语或分句的后边。

要判断它的具体用法或化用,一定要弄清它前面的词、短语和分句的类型和性质。

它的附着情况主要有五种:一是附在形容词、动词或动宾短语后,构成名词性短语,又称为“者字结构”,“者”可以译为“某人”、“某东西”或“某事情”等,例如“使后来者读之,悲于志焉。

”。

二是在表判断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帮助判断,例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

三是在表结果的分句后,表提顿,常可译为“某个原因”,例如“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

四是在假设分句后,表提顿,常可译为“某个话”,例如“不者,若员皆且为所虏。

”。

五是在后置的定语之后,起标志和提顿作用。

此外,它也可以用在表时间的词后边,起语助作用,可不译;用在数词后边,表示“几种人”或“几件事”,可译为“个”或“样”等。

所”字通常位于谓词性成分前,用来指代行为动作的对象,一般把“所”字后它后面的谓词性成分称为“所字结构”。

它的语法作用是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

所字结构主要有五类。

第一类是“所+动词”,例如“获秦王所乘云母车。

”。

第二类是“所+动词+中心词”,例如“仲子所居之室。

”。

第三类是“所+动词+者”,例如“视吾家所寡有者。

”。

第四类是“所+介词+动词”,例如“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或“是吾剑之所从坠。

”。

第五类是“所+(介词)+动词”,例如“冀之北土,马之所生。

”(所以生,“以”字省略)或“所杀大臣,多吕后力。

”(所以杀,指凭藉的力量。

古代汉语“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比较试析

古代汉语“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比较试析

古代汉语“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比较试析
陈昌琳
【期刊名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9(000)005
【总页数】5页(P34-37,41)
【作者】陈昌琳
【作者单位】黔南师专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09
【相关文献】
1.汉语“的”字结构与韩语것字结构比较 [J], 王晖
2.郭锡良本《古代汉语》“通”字用语用法试析 [J], 蔡淑梅
3.也谈古代汉语中的定语后置问题--以两种者字结构为中心 [J], 季南
4.以《墨子》为例分析古代汉语中的"所"字结构 [J], 李雪
5.以《墨子》为例分析古代汉语中的“所”字结构 [J], 李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所+动+者”结构中“者”字词性辨析

“所+动+者”结构中“者”字词性辨析

� 摘要 关于 " 所 �动 � 者 "结 构中 "者 "字的 词性 � 学术界 至今尚 无定论 通过 对上古 汉语中 " 者 " 字词 性和功 能的探 讨 可 以 看出 "者 " 字本为代词 � 经过语言的发展变化 在 " 所+ 动+ 者 "结构 中虚化成了助词 关键词 "所 �动 �者 " 结构 "者 " 字 代词 助词
� 事 物, 那 么就 可以 在动 词之 后加助 词 "者" 字. 如 "聂
� 政 大呼 , 所击 杀者 数十 人"( 史记 刺客 列传 ). 其中 , 一 关于 "所�动 �者 "结构 中"者 "字 词性 的分 歧 " 所击 杀 者" 等于 "所 击 杀之 人 ", 有 时这 个 "者 " 字可 关 于" 所�动 �者 "结 构中 " 者" 字词 性 的归 属 , 至 说法 以 不用 , 这时 "所" 字就 兼有 称代 和指示 的双 重作 用. 此观 点以 郭锡 良, 王力 先生为 主要 代表 . 王力先 (一 " 小 � 品词 "说 生 解释 到"如 果动 词前 面用 了 所 ’字 , 那么 动词 后面 这种 说法 以杨� 伯峻 先生 为代 表. 杨先生 在 文言 的 者 ’就 指 代行 为 的对 象 了, 这 是 所 ’字 起 着 指示
� � � � � � � � 中图 � � 分类号 � � � � � . 文献 标识码 文章编 号 00 ( 00 0 - 0 -0
� 虽 有许 多 古汉 � 语 学者 的 研 究, "所 + 动 + 者 "结 构 语 文教 研组编 写的 古 代汉 语读 本 . 主编 马汉 麟继 中的 "者 "字词 性的 确立 仍存 在较 大的 分歧 . 笔 者考 察 了"者 " 字最 初 的词 性 , 并 对" 所+ 动 + 者 "结 构中 的 "者 "字做 了辨 析, 认为 在经 过了 语言 的不 断发展 变 化 后, 所字 结 构中 的 "者 "字 词 性 已 经由 代 词 虚化 成 了助 词. 承 了陈 承 泽提 出 的 "所 "字 是 助 词的 说 法 , 加 以 阐述 和 发展 , 认为 "所 "是 助 词, 具 有 称代 和 指 示的 作 用 , 那 么"者 "也 是具有 称代 作用 的助 词. 如果 "所 "字指 示 的动 作行为 的对 象是 不必 明言 或不 可明 言的 人或

《“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结构吗》质疑

《“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结构吗》质疑
第一 ,朱先生对句子 结构所作的分析存有瑕疵 。 朱先生举例分析说 ,例 ( 1 ) 《 诗经 ・ 庸风 ・ 载 驰》 “ 百尔所思 ,不如我所 之 ”中的 “ 所思 ” 是作 了主谓短语 “ 百尔所 思”的谓语 ,例 ( 2 )《 三 国志 ・ 华佗传注》 “ 世有方士 ,吾王悉所招致 ” 中的 “ 所 招致 ”,例 ( 3 ) 《 水 经注 ・ 河 水 四》 “ 上者 皆所 由陟 ,更无别 路 ”中的 “ 所 由陟”,例 ( 4 )姚 鼐 《 登泰 山记 》 “ 东谷者 ,古谓之天 门溪 水,余所不至也 ”中的 “ 所不至 ”,都是 “ 所” 字结构作 了复句分句 中的谓语…。果真是这样 吗? 按照王力先生【 】 。 的说法 , “ 所 ”字是特别 的指示 代词∞ ,它通 常放在及物动词 的前面和动 词 组成一个名词性 的词组 ,表示 “ 所 ……的人 ” “ 所…… 的事物 ”。也就是说 ,例子 中 “ 所思”“ 所 之” “ 所招致 ” “ 所 由陟 ” “ 所不至 ”等 “ 所 ”字短语 ,在各 自所 处 的句法环境里 ,相 当于一个
王 兴 才
隽 健 余 :
“所 " 字 结 构 是 名 词 ・ 陡 结 构 吗 质 疑
“ 在所字短语之 前,还 可 以有体词性词语 。一般把所字 短语之 前的这个体词性短语分析为定语 ,
但从语义关系看 ,这个名 词性词语 ,相 当于 ‘ 所 ’之后 那个 谓词性词语 的主语 。”结合上面例子 来说 ,例 ( 1 )“ 百尔”是 “ 思 ”的主语 ,但 “ 百尔”与 “ 所思 ”却是修饰与被修饰关系 , “ 百尔 思” 是 主谓 , 并不等于 说 “ 百尔所思 ” 就是主 谓, “ 百尔所 思 ” 是偏正式短 语,后面的 “ 我所之 ”,
论是 , “ 所”字结构 不具动词性特点 ,而是学界普遍认 同的 “‘ 所’字结构的语法性质是名词性的”。

“所”字结构浅析

“所”字结构浅析

“所”字结构浅析在古汉语中“所”是一个特殊的代词,其所以特殊,是因为它能象其它的代词一样可以单独用来直接指代什么,也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它只有和别的词(主要是动词)或短语(主要是动词短语)结合起来,才能起指代的作用,也才能作句子成分。

这种“所”和其它词或短语组成的结构叫所字结构,也叫所字短语。

所字结构是一种固定性结构,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点,其所以难,是因为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分别指代不同的对象,情况繁多而复杂,一般中学生往往不容易掌握,但我们只要把握了它的基本规律、基本结构和基本和法,再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要理解也不是很困难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这是它的最基本的特点,所以它就具有名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它在句中一般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

按其结构,所字结构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一种是“所”直接和动词组合而构成的所字结构,它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通常的译法是动词加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如:1、“问女何所思”(《木兰诗》)—-“所”和动词“思”的结合,构成所字结构“所思",可译作“思考的问题".2、“成仓猝莫所救"(《促织》)“所救”即“解救的办法".一般说来,这种所字结构较为简单,比较容易掌握。

二、另一种是“所”先与介词(以、自、从、由…)结合,再和动词(或短语)结合而构成的复杂的所字结构,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处所)、方位、原因,或动作行为产生的凭借、根据、来源、原则、理由,或动作行为赖以实施的工具、手段、措施、方式、方法,或动作行为产生的某种情况形状,以及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等.通常的译法是介词加动词再加与动作行为相关的名词。

但有时介词也可以省略掉,不一定每一个介词都必须译出,以保持文意的畅通。

如:3、“……所从来久远矣"(《西门豹治邺》)——“所”先与介词“从”结合,再与动词“来”结合,构成复杂的所字结构“所从来”,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作“从(那时)到(现在)的时间”。

特殊代词“者”、“所”浅析

特殊代词“者”、“所”浅析

特殊代词“者”、“所”浅析作者:乔仲贤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8年第08期【摘要】本文对古代汉语特殊代词“者”、“所”的用途进行浅析,从“者”、“所”与一般代词的区别,“者”、“所”做特殊代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方面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辨析,总结其规律。

【关键词】古代汉语特殊代词文言虚词阅读教学郭锡良先生的《古代汉语》中称“‘者’和‘所’是两个起辅助作用的代词”。

“起辅助作用”正是“者”、“所”做代词的特殊之处。

正因为特殊,它们的用法就显得复杂的多,掌握起来也有难度,因此有必要辨析。

一、“者”、“所”与一般代词的不同一般代词可直接指代人或物,可独立做句子成分,但“者”和“所”不能直接指代人或物,必须和其他的词、短语结合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才能指代人或物,才能做句子成分。

例如:①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②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③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例①中的“吾”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指代“项伯”;“吾”在句中做主语,“之”做宾语。

它们在句中都有意义,而且这种意义是不借助其他词的作用,是独立的。

把它们从句子中脱离出来,意义并不消失。

但“者”、“所”就不行。

如例②中的“者”,例③中的“所”,只有同“居”、“大欲”结合,构成名词性的“居者”和“所大欲”,才能指代人或物,也才能做句子成分,如果把它们从句中脱离出来,它们就没有意义了。

二、“者”、“所”做特殊代词的相同点(1)“者”、“所”都是起辅助作用的代词。

它们既可代人,也可以代物。

例如:④险以远,则至者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⑤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例⑤中的“者”代人,“至者”指“到达的人”。

例⑤的“所”代事物,“所得”指“得到的感受”。

(2)“者”、“所”还能代时间、处所。

例如: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之比较

“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之比较
黔 |
既 锟
“ ’ 者 ’字结 构 与 “ ’ 所 ’字结 构之 比较
◎郑 耀仁
本 文 是 一 篇 通 过 列 举 古 文 中 “ 字 结 构 ”与 “ 字 结 者 所
五亩 之 宅 ,树之 以桑 ,五 十者 可 以衣 帛矣 。 ( 《 孟
构 ” 的 例 子 ,来 寻 找 它 们 在 结 构 和 充 当 句 子 成 分 上 的 异 同 子 ・ 惠王上》) 梁 规 律 , 以帮助 古 文 初 学者 准 确领 会 古 文 原 意 的文 章 。 “ ” 和 “ ” 是 两 个 特 殊 代 词 。 所 谓 特 殊 , 是 因 为 者 所 () “ 4 词组 +者 ”结构 ① “ 正 词 组 +者 ”结 构 偏 如 : 不 为 者 与 不 能 者 之 形 何 以 异 ? ( 《 子 ・梁 惠 孟
县 尹 也 。谁 获 子 ? ” 囚 日 : “ 遇 王 子 , 弱 焉 。 ” ( 《 颉 左 语 ・ 语 上 》 ) 越 传 ・ 公二 十 六 年 》 ) 襄 要 读 懂 这 段 文 字 , 关 键 要 弄 清 “ 争 , 君 子 也 , 其 所 何 不 知 ” 的 意 思 ,而 最 为 核 心 的就 是 弄 清 “ ”字 结 构 的 所 “ 争 ” 指 代 的是 什 么 。对 此 ,前 人 有 两 种 不 同 的 解 释 : 所 ④ “ 谓 词组 +者 ”结 构 主 如 :我 未 见 力不 足 者 。 ( 《 语 ・ 论 里仁 》 ) 2 所 ”字 结 构 .“ ( ) “ +动 词 ”结构 1 所 如 :物 类 之 起 ,必 有 所 始 。 ( 《 子 ・ 学 》 ) 苟 劝 祸 兮 福 之 所 倚 , 福 兮 祸 之 所 伏 。 ( 《 子 》 第 老
① 争论 的双 方 都是 有身 份 的人 ,这件 事 有什 么搞 不清 楚 的。 (《 古文名段今 译》 )②所 争夺 的对象便 是您,您是

古代汉语第2阶段测试题(语法)2b

古代汉语第2阶段测试题(语法)2b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测试卷考试科目:《古代汉语》第三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 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一、名词解释:1、使动用法2、意动用法3、宾语前置4、辅助性代词二、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现象,并加以分析(主要分析其原来的词性、活用后的词性及其活用的标志)。

1、晋灵公不君。

2、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3、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列子·说符)4、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5、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

(史记·赵充国列传)6、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许行))7、再火,令药熔。

(沈括《活板》)8、驴不胜怒,蹄之。

(柳宗元《黔之驴》)9、许子衣褐。

(《孟子·许行》)10、陛下不能将兵。

(《史记·淮阴侯列传》)11、勇士入其大门,则无人门焉。

(《公羊传·宣公六年》)12、不足生于不农。

(晁错《论贵粟疏》)13、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1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5、庚午,围宋,门于桐门.(《左·传襄公十年》)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和动词,并说明它所表示的意义.1、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或能免乎?(冯婉贞)2、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

(史记·游侠列传)3、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丘迟·与陈伯之书)4、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5、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韩非子·喻老)6、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7、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

(《韩非子·五蠹》)8、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反切: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跟反切下字相同;2、叶音: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3、古音通假:古代汉语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4、声纽:古代声母用汉字代表,称为“字母”,上古也称“声纽”或“纽”;5、入派三声:是一种声调系统的变化;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的入声发展逐渐消失,分别演变派入到平、上、去三个声调中去;具体情况是: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6、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7、破读、如字:“破读”是通过改变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义或词性的方法;传统上把一个字词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或“如字”,把改变的读音叫“破读”或“读破”;8、读若、读如:注音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全相同,只是相近;9、浑言、析言:浑言:汉语训诂学用语,指笼统的说;析言:对同类事物,辨析异同,另加别名;10、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11、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12、黏对:“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 型;上联对句是B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则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则对句是A 型;13、拗救: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二、简答1、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同时拥有几种不同的词性,经常性地具有几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兼类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2词类活用只是在一定的句子里,临时具有别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离开这个句子,这些功能和性质也就消失了;3活用可以发展为兼类;兼类词,当其中某一类用法在历史中消亡,就变成了单类词,以今之词性看古之语法,多视为活用;如“乘肥马,衣轻裘” “衣”兼属名词、动词;2、名词用作动词:1名词用如一般动词①普通名词用如动词;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A.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皆肘之B.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晋灵公不君C.能愿动词能、可、足、欲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能水”、“欲刃”“可妻也”D.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结构,也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名词常活用为动词;策蹇驴,囊图书;E.“所”字之后和“者”字之前的名词活用为动词;②方位名词用如动词,表示主语向某个方位行动;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2名词的使动用法较罕见;名词用如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齐威王欲将孙膑;孙子列传3名词的意动用法;指主语主观上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3、名词用作状语1表示比喻作状语的普通名词以它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动方式或状态;“像……一样” “跟……似的”,具有浓厚的修辞意味;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狼吞虎咽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指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当作用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像对待……一样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3表示处所或方位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用……”或“依照……”;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4、对此类“之”定语+之+中心语,主语+之+谓语,学术界有三种观点:1王力:认为“之”是介词,把定语介绍给名词;取消句子独立性;2郭锡良:认为“之”是连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连接主谓成分使之成为名词性偏正结构;3其它大部分语法书称“之”为助词,放在一定的结构中,本身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帮助组成一定的结构或表达一定的语气;王力先生观点:A、介词“之”字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把定语介绍给名词,有的略等于现代汉语“的”;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B、“之”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又有两种情况:第一,用在一个分句的主语谓语之间,表示语意未完,让听者或读者等待下文;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同附”左传·僖公十四年上古汉语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经常用这种句法;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第二,用在充当主语或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1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充当主语: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僖公四年汤之问棘也是已;庄子·逍遥游2主语+之+ “于”字介宾词组,再作主语;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同上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充当宾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战国策·燕策三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之”字的句法,其主语都是名词;主语名词+之+谓语=其+谓语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师之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鹏之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子·逍遥游彼,其=宋荣子之于世,未数数然也;庄子·逍遥游5、“者”字结构1指示代词“者”:①adj./v.或词组+者指示代词=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等;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②主谓结构+者: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论语·雍也③数词+“者”: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情,或者几样东西;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2语气词“者”:①判断句主语后表示提顿;②用在“有”字宾语后面,和“有”字及其宾语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作下文的主语“有”字宾语是下文概念上的主语;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③用在时间词“今、昔、古、曩”等后面;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④常常用在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的后面表示停顿;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孙丑下2助词“者”:——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杂说之四6、“所”字结构1所”+Vt.=名词性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字所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对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庄子·养生主“所”字词组带有名词性,故能够被定语修饰通常用介词“之”字作中介;如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战国策·赵策“所”字词组虽是名词词组,但离开上下文,其本身一般不能明确表示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故动词后面可再加名词,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史记·项羽本纪2所+Vt.+者“者”字指代行为对象,“所”字仍起着指示行为对象的作用,而不是指代行为的主动者;指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等于“所”字结构,不等于“者”字结构;所养者非所用,所用者非所养;此所以乱也;韩非子·显学前可有行为动作主动者作定语,一般在定语之后要用“之”;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3所+介词“以、为、由、从、与”+动词“所“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表示行为发生的处所;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以及与行为有关的人物等等;①表示处所: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②表示工具: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荀子·议兵③表示方式方法: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孙膑兵法·威王问④表示原因:——今“所以”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战国策·赵策"者"字称代,"所"字指示;⑤表示相关的人物: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者"字称代,"所"字指示;4所+形容性词语:不常见“所”指代描述的对象;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墨子·公轮5动宾词组:有所……;无所……;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战国策·赵策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6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何所……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论语·子张•这种说法在意思上带有周遍性,“何所不容”意思是“无所不容”; “有所谓” “无所谓”7、先秦古韵三十部划分阴阳的依据:1阴声韵:指元音韵尾或无韵尾的韵;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m\n\ng为韵尾的韵;3入声韵:指以清塞音/p//t//k/为韵尾的韵;8、上古声母研究的五个重要观点:合并类:1古无轻唇音,轻唇归重唇; ——双唇音2古无舌上音,舌上归舌头;——舌尖音分化类:3照二庄组归精清从心;——齿音照三章组归端透定泥;——舌音4古无娘日二纽,娘日二母归泥;5喻三归匣,喻四归定9、古注就其特点,可分为五类:传、笺、章句、集解、疏义疏、正义1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古人把儒家的重要文献叫做“经”,把解释经书的着作叫做“传”;如孔子着春秋,后人写书解释春秋,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依照经书文字,逐字逐句进行解释,也称“传”;如毛传:毛亨对诗经的注释;2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郑笺就是郑玄以毛诗为依据,对毛传进行补充和订正的注释;对毛传隐晦简略的地方,郑氏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写出来,以表示有别于已有的注释,标作“笺”,后人称为郑笺;3章句:即“离章辨句”;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东汉赵歧注宋孙奭疏孟子章句既释字句也释全章大意;每章后有章指通释全章正文大意4集解:分为两类:一中又叫集注,集说,集释等,汇集各家解说,加以选择并加上自己见解的一种注释方法,如魏何晏的论语集解;一种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如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5疏:即义疏,疏通其义;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正义”,或称“义注”“疏义”等,简称“疏”;汉魏时期所作的注,到了南北朝,特别到唐代,由于时间久远,又不易理解,于是出现“疏” ;六朝所作的义疏很多,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10古书注解的术语1释义术语①曰、为、谓之:用于释义,也用于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被释词一般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可译作“叫”、“叫做”等;②谓: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或比喻映射的事物,被释词放在前面,解释语放在后面,常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释总体;可译为“是指、指的是”;③貌、之貌: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表示某种情态,被释词多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④犹、犹言:一般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解本文;被解词与注解词语之间意义相近;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或“等于说”2声训术语①之言、之为言一般是用音义相通的词语来训释,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通,即所谓“声训” 依据读音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义;②之犹言作用与“之言”,“之为言”同;3注音术语①读为、读曰一般是用本字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②读若、读如主要是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4校勘术语①“衍文”,也叫“衍字”,简称“衍”;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②“脱文”,也叫“夺字”,简称“脱”;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5释虚词“辞、词”,古人把虚词叫做“辞”或“词”,在注解中使用这两个术语,就是指明虚词;补充:1、可作为古音研究的材料:①古代韵文②谐声偏旁③反切隋唐以前④古书注音⑤古代声训⑥经典异文⑦古代异体字或重文⑧古书假借⑨古代对音材料、方言、民族语言材料等;2、三十六字母中的全浊声母包括“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十个;3、十三经注疏:1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2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3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4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5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6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7春秋左氏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8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9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10孝经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11论语魏何晏注宋邢昺疏12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13孟子汉赵歧注宋邢昺疏后人将这些注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成一部书,称作十三经注疏;4、平仄: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 ,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①①∣○∣∣--无为在歧路 , 儿女共沾巾 ; ①b型句,三拗四救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 漫卷诗书喜欲狂 ;①○①--∣∣--∣∣∣--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 ;○-①∣--∣∣∣--∣∣-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 ;5、标点下面一段古文,并译成现代汉语:1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当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标点: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当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译文:秦二世元年七月,征发闾左边的平民到渔阳去守边,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按着征发的次序被编在队伍里,担任驻扎的队长;遇上天下大雨,道路不能通行,估计到达渔阳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秦法都要斩首;陈胜、吴广就商量说:“如今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行吗”陈胜说:“天下的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我还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立做皇帝,应当立做皇帝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直言谏诤的缘故,秦始皇派他到外边领兵;现在有人传说扶苏没有罪过,可是秦二世却把他杀害了;百姓很多听说扶苏贤德,而不知道他已经死了;……”2〔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今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藁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标点: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今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藁,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译文:唐太宗感叹地说:“用铜作镜子,可以使衣帽端正;用古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的道路;现在用人作镜子,可以明了得失;我曾经保持这三面镜子,谨防自己的过失;如今魏征逝世,我的一面镜子失掉了最近我派人到他家去,得到一份手稿,才写了一半,稿子中能看清的部分说:‘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坏人国家就会衰败;公卿之中,感情上有喜爱有憎恶,对于憎恶的人,只看到他的缺点;对于喜爱的人,只看到他的优点;对于人爱憎,是应当全面而慎重的;如果喜爱一个人而能了解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而能了解他的优点;撤免邪恶的人而不犹豫,任用贤能的人而不猜疑,国家就可以兴盛了;’稿子的内容大致是这样;”3①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②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众不言家事;③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④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⑤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⑥广之将兵乏绝之处,⑦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译文:①李广廉洁,得到朝廷的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他同士卒共享饮食;②一直到死还是二千石的俸禄,达四十几年;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他始终不谈家里的事;③李广为人高大,长得象猿一样长而灵巧的双臂,可见他擅长射箭也是天资;④即使他的子孙或别人向他学习射术的,没有谁能赶得上李广;⑤李广口拙,很少讲话,平时同人坐着就在地上画成军阵;……⑥李广领兵行至缺少饮食的地方,⑦每见到水,士卒不全喝到,李广从不接近水;士卒不全吃到,李广从不先吃;。

所字结构前的“之”分析

所字结构前的“之”分析

“之+所字结构”中“之”用法的质疑在古汉语中,“之+所字结构”的用法十分常见,“之”的用法更是众说纷纭。

要弄清此结构中“之”的用法,还必须了解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所”字结构的特点。

“所”字结构最基本的模式就是“所+动词”,当然也可以在动词前插入介词(如“以”“从”“与”等)。

“所”字结构表示行为动作产生的原因,处所,所凭借的工具、方式、方法,或与该行为动作发生有关的人。

不管是哪一种用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所”与后面的动词一起构成了一个名词性的短语,可翻译成“(所)……的人”“(所)……的原因”“(所)……的地方”“(所)……的工具(方式、方法)”“(所)……的东西”等。

其次,我们必须了解古汉语中一种特殊句式——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它是区别于叙述句、描写句而言的,即以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叙述句是以动词或动词短语作谓语的句子,描写句是以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短语作谓语的句子。

这三种句式是根据谓语成分构成的不同而划分的)。

现在我们回到“之+所字结构”用法的讨论上来。

多数人,包括一些高中教参或测试卷答案都一致认为此结构中“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

如果此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就可以这样认为:“之”前的是主语,“所”字结构是谓语。

这样,问题就来了,“所”字短语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如果“所”字结构作谓语,那此句就必然是一个判断句了。

果真如此吗?试看下面几个都是判断句的例句,“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亦余心之所善兮”(《离骚》)、“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其表判断的都非“所”字结构部分,而是划横线的部分。

如果这还不能说明问题的话,大家可以扩大搜寻范围,最终你可以发现“所”字结构根本没有作谓语的用法。

所以,“之+所字结构”中的“之”根本就不是用于主谓之间之间。

那到底此结构中的“之”是哪一种用法呢?其实,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和他著述的《汉语史稿》早给了我们答案,即助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

者、所字结构的类型及者、所的指代作用

者、所字结构的类型及者、所的指代作用

;
一 个是 者字
也 能 与形 容 词
结 构 和所 字结 构 的 类型及 者 和所 字结 构 中的指 代作 用 有 哪些 异 同

所在 者字结 构

结 合 ( 在 古 汉语 中所 与 形 容 词 结 合 的 现 象 比 较少 见 ) 构成名 词性词 组
、 。 ,
;
再 一 个是 者

掌握 者
所 能 与哪类词 语结 合

(
李固
《与
曲解 文 意
,
但 不 知所 以
,
黄 琼 书》 )
( 以 上 二 例 为者 与 形 容 词 结 合 )
读 甲 篇 若此

,
乙 篇还 若 此
则 久惑不
解矣
硕 白 者 不 负戴 于 道 路 矣 惠 王 上》 )


( 《 孟子

者 字 结 构 与 所 字结 构 的
子 苟赦 越 国 之 罪
《 国语
能使初
学古 汉 语 的 人 对 者 字 结 构 和 所 字 结 构有直 观
、 、
一 结合

所 都 能 与哪 类 词 语
上的 认识
,
不 至于把 者字结 构和 所字结 构 以
,
外 的 间语 纳 入 者 字 结 构 和 所 字 结 构 中 延 展 了 者字 结 构 和 所 字 结 构
( 一 ) 者 能 与 哪 类 词 语 结合
鞍 山 师专 学报
一九 八五 年第 一期


所 字结 构的类 型 及者
郑 砚田

所的指 代 作 用
关于者

所 的词性

语 法 特 征 及 其 指代

古代汉语中“所”字结构再认识

古代汉语中“所”字结构再认识

古代汉语中“所”字结构再认识作者:苏欣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0期摘要:“所”字是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较复杂的词。

本文围绕这一个特定的“所”字进行了论述。

首先引出“【所+动】”结构,然后引出其它“所”字结构并对它们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析。

关键词: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所+动】”结构《说文》说:“所,伐木声也。

”“所”字当“伐木声”讲,它的用法很复杂,随着语言内部的发展,它再也不能单独地作句子成分,再也不具有特定的含义,而是与其它词语结合成一个语法单位,共同表示一个名物性的意思,从而构成固定的“所”字结构,共同充当句子成分。

这一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争议也较多。

笔者不揣浅陋,将“所”字结构进行了整理与分析。

这一类“所”字不能独立地充当句子成分,它必须与其后的动词、介词或其它的词结合,构成“所”字结构,才能在句中充当成分,这时,“所”字可以看作使动词等词体词化的标志,它的作用就是改变其后的词语的性质,而使它具有名词的功能,从而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因此,此时的“所”字主要起着结构作用,不再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应把它算作“结构助词”,而不该看作“代词”。

一、“【所+动】”结构及其它“所”字结构(一)“所”字与其后的动词工程“【所+动】”结构,这是一个名词性结构,也是大家公认的结论,表示“所……人、事、情况”等。

例如:(1)召而见之,则所梦也。

(《左传·召公四年》)(2)上舍法,任民之所善,故奸多。

(《商君书·弱民》)(二)在【所+动】结构之前出现代词或名词作为其修饰语,在句中充当定于或主语成分。

例如:(3)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4)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论语·子路》)(3)(4)例把人称代词,如“吾、尔、其、若、汝、予、”等,置于所字结构之前,作为修饰语,它们之间是一种领属关系,如“从吾所好”—吾好;(4)例为名词主动修饰。

“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文言句式辨

“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文言句式辨

“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文言句式辨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一《鸿门宴》中有这样一句话:“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关于加点句的句式特点,有三种说法:定语后置句、主谓句、状语后置句。

一、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之前;文言文的定语,有的在中心词之前,有的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文用在中心词之后的定语,通常较长。

为了使语句流畅,往往在定语后面用个结构助词“者”联系,或者在中心词与后置定语之间用个结构助词“之”联系。

原文格式是“中心词+(之+)定语+者”,翻译时应该调整为“定语+的+中心词”格式。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这个定语(“烧溺死”)后置句,应该翻译成“(曹军)被烧死淹死的人马很多”,译文通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这句用“之”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应翻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译文也通畅。

再看我们要辨析的句子,按照前面对定语后置句的分析,数词“三”做全句的定语,“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是“者”字结构做定语中心语,“者”字在这里为结构助词,依附于动词性词组“举所佩玉珏以示之”之后,与之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表示“……的情形”。

既然是定语后置句,那么翻译的时候应把后置的定语放到定语中心语前面,翻译为“多次举起所佩带的玉珏示意项王(杀死沛公)的情形”或“举起所佩带的玉珏多次示意项王(杀死沛公)的情形”,很明显,译文是不通顺的,并且与上下文衔接不畅。

二、主谓句《现代汉语》中对主谓句是这样定义的:主谓句是由主谓短语形成的单句。

什么是主谓短语?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组成,两部分之间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也就是主谓关系。

主谓句在文言文中并不是特殊句式,而是一种常见句式。

按照前面对主谓句的分析,数词“三”活用为动词,做全句的谓语,“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作主语,“者”字在这里为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起提顿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翻译为“举起所佩带的玉珏向项王示意(杀死沛公)好几次”,与上下文的衔接问题解决了,数词活用为动词在语法上也是成立的,但译文不太通顺。

谈初中文言文中的“所”字结构

谈初中文言文中的“所”字结构
,
乃大 惊
间所 从 来

( 《桃花 源
⑧鲁 直 左 手 执卷末 ( 《核舟 记 > )
右 手指 卷
.
.
如 有所语
.
记> ) L 所 以然 占 ( j脚 ( 《晏 子使 楚 》 )
, ,
⑧ 吾平生 未尝 以 吾所志语 汝

( < 与妻 书》 ) 这 里 却 依 次解

`


,
,



, , 、


, ,
谈 初 中文 言 文 中 的
上海 市



字结构
姚汉铭
部编工农业余 中等学 校初中语文课本

下简称





均可作名 词 ( 言 语

,
,
志向 )
, ,
.
也 由 于 前有助
“ ” 、 “
课本


的为老 教材
.
,
新 教 材 则 注明

新编课



所 以它 们都成 了 动 词

分别为 说 话



) 文言文 中



器物


( 具体 ) 或 所
” ”
方法
.



手段

(抽

因此我 们认为 还 是 说 它助词为妥 的

就象
,
象 )等 的; 因

整个

” “
字 结 构 的 意思也总是这方 面

所…者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所…者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所…者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所…者”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结构,用来表示“那个……的人”或者“那个……的事物”。

它通常用来引出前面已经提到的人或事物,起到强调或者提醒的作用。

在古代文言文中,这种结构常常用
于叙述或者说明事情的经过,以及强调某个特定的人或事物。

这种
结构的使用使得古代文言文显得更加严谨和庄重。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要表达“那个读书人”或者“那个写文章
的人”,在文言文中可以使用“所读书者”或者“所写文章者”来
表示。

这种结构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句子所要表达的内容,也使得句子更加严谨和规范。

总的来说,“所…者”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就是用来指代特定的
人或事物,起到强调或者提醒的作用,是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表达
方式之一。

两汉时期“者”字结构的地域比较研究

两汉时期“者”字结构的地域比较研究

两汉时期“者”字结构的地域比较研究作者:刘海平来源:《文学教育》 2020年第8期刘海平内容摘要:汉代“者”字结构在不同地域的使用频率以及类型均有不同。

分别从南部、西北部和中东部进行考察,发现中东部“者”字结构出现频率很高且类型丰富,南部次之,西北部更少。

总体上反映出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密不可分。

关键词:两汉“者”字结构地域比较一.引言“者”字结构在上古汉语中已见,汉魏晋十分活跃,是古代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句式结构,“者”具有强大的构词能力,它既可以和动词、形容词组合成词,也可以和主谓、动宾等短语组合成“者”字结构。

“者”字结构既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分为“VP/AP者·NP”和“NP·VP/AP者”两类。

两汉是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过渡时期,旧语序逐渐衰落,新语序不断产生,“者”字结构在此时期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学界的研究主要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展开,如芦军(2011)、李建平(2010)等,或从专题角度展开,如侯宝英(2011)、高笑可(2013)等。

对于汉代语言地域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对于“者”字结构地域比较研究的则更少。

本文想从地域角度,尝试做些探讨。

语料暂分三块来进行,即中东部、南部和西北部,中东部选取《汉书》以及《史记》中汉兴后的部分,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基于这样考虑的,《史记》中既有司马迁收集前代的旧闻,又有采录当代当事人或他人的口述资料,对《史记》进行语料考察时,选取司马迁的论述及语言对话,其语料价值是相当大的。

南部和西北部选取出土文献类加以考察,南部选取王堆汉墓帛书和张家山汉简中的语料,马王堆汉墓帛书中文献成分复杂,既有汉代以前的文献,也有汉代本朝的文献,根据语料选取的原则,我们只调查汉代本朝的文献部分,西北地区则以居延汉简和敦煌汉简中口语价值较高的材料为主。

二.中东部的“者”字结构(一)《史记》中的“者”字结构据调查,全书中“者”共出现了6839次,符合要求的“者”字结构共有105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耀仁本文是一篇通过列举古文中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的例子,来寻找它们在结构和充当句子成分上的异同规律,以帮助古文初学者准确领会古文原意的文章。

者和所是两个特殊代词。

所谓特殊,是因为它们本身并不指代什么,只有和其它的词语组合成一个结构,才能有所指代,才能充当句子成分。

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在古代汉语中是经常出现的,不正确理解和掌握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便难以读懂古汉语。

例如: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

正于伯州犁。

伯州犁曰:请问于囚。

乃立囚。

伯州犁曰: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

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

谁获子?囚曰:颉遇王子,弱焉。

(《左传&middot;襄公二十六年》)要读懂这段文字,关键要弄清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的意思,而最为核心的就是弄清所字结构的所争指代的是什么。

对此,前人有两种不
◎郑耀仁本文是一篇通过列举古文中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的例子,来寻找它们在结构和充当句子成分上的异同规律,以帮助古文初学者准确领会古文原意的文章。

者和所是两个特殊代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