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版
肾病内科肾脏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肾病内科肾脏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肾脏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免疫系统异常导致免疫反应攻击自身肾脏组织的一类疾病。
该类疾病包括多种类型,如IgA肾病、膜性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等。
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疾病进展和保护肾脏功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肾脏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常见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常见表现肾脏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表现因具体类型而异,但常见的症状包括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应引起医生的注意,及早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诊断方法1. 临床评估:医生会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家族史和相关既往病史,以及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2. 尿液检查:尿液样本的常规检查和尿沉渣镜检查可发现蛋白尿、血尿等异常现象。
3. 血液检查:包括检测肾功能指标如尿素氮、肌酐等,以评估肾脏的排毒功能;同时也会检查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指标。
4. 肾活检:肾脏组织的活检可以提供直接的病理学证据,帮助确定肾脏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三、治疗策略1. 药物治疗:根据具体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糖皮质激素常用于控制免疫反应,而免疫抑制剂则可以抑制异常的免疫反应。
2.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如利尿剂、降压药物等。
3. 营养支持:患者在治疗的同时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适当的蛋白摄入有助于维持肾脏功能稳定。
4. 生活方式干预:合理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如戒烟、限制酒精摄入、保持适当的运动等。
5. 维持治疗:部分肾脏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维持治疗以保护肾脏功能,定期复查和随访是非常重要的。
四、预后及注意事项肾脏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预后与疾病类型、严重程度以及早期治疗情况等因素有关。
及早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地减缓疾病进展并延缓肾脏功能的损害。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医嘱,定期复查,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管理。
肾内科实习医生总结肾脏疾病的诊断与综合治疗方案
肾内科实习医生总结肾脏疾病的诊断与综合治疗方案在肾内科的实习中,我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知识,了解了不同类型的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一些常见的肾脏疾病,并介绍相应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方案。
一、肾小球疾病1. 肾小球疾病的诊断肾小球疾病是一类以损害肾小球结构和功能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包括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和系膜增生性肾病等。
在诊断过程中,我们通常会进行肾活检以获取组织病理学信息,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2. 肾小球疾病的综合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肾小球疾病,我们会采取不同的综合治疗方案。
例如,在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中,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对于部分病例可能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我们需要积极控制血压,避免进一步损害肾功能。
二、肾小管疾病1. 肾小管疾病的诊断肾小管疾病主要包括肾小管酸中毒、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和肾小管性糖尿病等。
在诊断过程中,我们通常会通过查看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尿液分析结果来确定肾小管疾病的类型。
2. 肾小管疾病的综合治疗方案对于肾小管疾病,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病因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在治疗肾小管酸中毒时,我们可以通过补充碱性药物来纠正酸中毒,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应用其他辅助治疗措施。
三、慢性肾脏病1. 慢性肾脏病的诊断慢性肾脏病是一种进行性肾功能衰竭的疾病,其诊断通常需要多个方面的信息,包括患者的病史、临床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常用的诊断指标有肾小球滤过率(GFR)和尿蛋白定量等。
2. 慢性肾脏病的综合治疗方案慢性肾脏病的治疗目标是延缓疾病进展,并控制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
治疗措施包括控制高血压、控制血糖、限制蛋白摄入、应用肾脏保护剂等。
对于晚期慢性肾脏病患者,肾透析和肾移植是常见的治疗选择。
四、肾结石病1. 肾结石病的诊断肾结石病是由于尿中的某些物质沉积形成结晶而导致的疾病。
在诊断过程中,我们会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如X线、超声和CT等,以确定结石的位置和大小。
肾内科疾病诊疗常规
肾内科疾病诊疗常规岐山县医院内四科肾内科疾病诊疗常规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操作常规-操作指南【适应证】1.各种原发肾脏疾病诊断不清或病情变化时;急性肾炎伴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无症状性血尿,蛋白尿。
2.各种继发性或遗传性肾病无法确诊或病理资料可指导治疗或判断预后。
3.急性肾衰病因不明或肾功能急剧衰退原因不清时。
4.移植肾肾功能减退,排异反应或怀疑原发病在移植肾复发时。
【禁忌证】1.绝对禁忌证:明显出血倾向,重度高血压,精神病或不合作,孤立肾,小肾。
2.相对禁忌证:肾盂肾炎,肾结核,肾盂积水积脓,肾肿瘤,肾动脉瘤,多囊肾或大囊肿,肾位置过高或游走肾,慢性肾衰,过度肥胖,重度腹水,心功能衰竭,严重贫血,低血容量,怀孕,年迈。
【操作方法】1.取俯卧位,腹下垫约10厘米厚硬枕,把肾推向背侧。
2.穿刺点定位,消毒,铺手术巾,逐层局麻。
3.用腰穿针逐层刺入,直到肾被膜,记录针刺深度。
4.在穿刺点用手术刀划一小口,将穿刺针刺入,参考进针深度,观察针尾隋呼吸摆动时,令患者屏气,快速刺入2~3厘米,迅速拔针。
5.观察肾组织有无肾小球,压迫伤口2分钟,包扎伤口,捆绑腹带。
【注意事项】1.术前准备:查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肾功能,备血,作双肾B超;术前3天停用抗凝药物,注射维生素K,术前给小剂量镇静剂。
2.术后观察:术后睡硬板床3天,严格卧床24小时,仰卧位6小时,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和尿液。
3.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术后血尿不止可用垂体后叶素;肾周血肿继续增大,须行手术结扎止血。
腹膜透析管插植术操作常规-操作指南腹膜透析管插植术【透析管插植方法分两类】1.穿刺植管。
2.外科手术植管,此又分为直视及非直视两种。
【透析管插植位置的选择】腹直肌旁或腹中线脐下2~3cm。
腹直肌旁、接近髂前上嵴至脐连线中点(近麦氏点)或麦氏点对侧相应部位。
【穿刺植管术】1.病人准备:穿刺前灌肠、排空膀胱或放置尿管,备皮。
2.掌握管蕊针穿刺方法。
3.掌握管蕊针透析管的拔除。
医学实习报告肾内科的肾脏疾病诊断与治疗
医学实习报告肾内科的肾脏疾病诊断与治疗医学实习报告——肾内科的肾脏疾病诊断与治疗在肾内科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有幸接触到了许多肾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深切体会到了医学实践的重要性。
本报告将就肾内科的常见肾脏疾病进行说明,并介绍一些诊断与治疗的相关知识。
一、慢性肾脏病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是肾脏逐渐损伤导致肾功能不完全恢复的一种疾病。
其主要病因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小球肾炎等。
慢性肾脏病的诊断依据主要包括肾功能损害超过3个月、尿蛋白/肌酐比值升高、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等。
治疗方面,应根据病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同时控制血压、血糖等。
二、肾小球疾病1. IgA肾病IgA肾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特征是肾小球内沉积免疫球蛋白A(IgA)导致发病。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血尿、蛋白尿以及可伴有高血压等。
确诊IgA肾病的关键在于肾脏组织病理检查,治疗方面主要是控制血压和蛋白尿,必要时使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2. 膜性肾病膜性肾病是指由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底膜上沉积引起的一种肾小球疾病。
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和水肿等。
膜性肾病的确诊需要通过肾脏组织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
治疗方面,常规控制血压、蛋白尿,必要时采用免疫抑制剂或肾移植等手段。
三、肾小管间质性疾病肾小管间质性疾病是一种以肾小管功能障碍、间质炎症为特点的肾脏疾病。
其中较常见的疾病包括急性肾小管坏死和急性间质性肾炎等。
诊断时,应通过尿液检查、肾功能检查和肾脏超声等辅助检查来确定诊断。
治疗时,除了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外,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适当的对症治疗。
四、肾结石肾结石是由于尿液中溶质浓度升高引起尿路结晶所形成的疾病。
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腰痛、血尿等。
诊断上需通过尿液检查、尿路B超等手段来确定肾结石的存在和位置。
治疗方面,药物治疗、饮食调节以及手术切除等方法都可以选择,具体需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决定。
肾病内科疾病的病例分析与诊断思路
肾病内科疾病的病例分析与诊断思路病例一: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信息:性别:男年龄:45岁主诉:蛋白尿、水肿病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史病史回顾:该患者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和水肿,无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史。
据患者自述,他近几个月来腿部水肿明显,早晨尤甚。
他还注意到他的尿量较以前减少,并有蛋白尿的症状。
体格检查显示患者血压正常,但触诊腿部可见轻度水肿。
实验室检查结果:尿常规检查: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g/24h肾功能血液检查:尿素氮(BUN)正常,肌酐轻微升高(1.2mg/dL)肾病内科诊断思路: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回顾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我们可以初步怀疑该患者患有慢性肾小球肾炎( 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以肾小球病变为特征,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肾功能减退的疾病。
常见的病因包括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感染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等。
针对该患者,由于缺乏相关感染史和其他慢性疾病,我们初步猜测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我们需要进行以下检查和评估:1. 肾活检:肾活检是确诊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金标准"。
通过肾活检可以明确病变的类型、程度和治疗方案。
对于该患者,应考虑进行肾活检以确定肾小球是否存在病变。
2. 免疫学检查:通过免疫学检查可以评估患者免疫状态,特别是肾小球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情况。
这些检查有助于进一步确定病因和疾病类型。
3.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辅助判断肾脏大小、形态,排除其他肾脏疾病的可能性。
4. 血压监测:由于肾小球肾炎可合并高血压,需要对患者进行24小时血压监测,评估是否存在高血压。
治疗方案: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病因治疗:针对引起肾小球肾炎的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肾小球肾炎。
2. 控制症状:采取药物治疗或非药物治疗,以控制尿蛋白和水肿症状。
肾内科鉴别诊断
1、淀粉样变性:好发于中老年,肾淀粉样变性是全身多器官受累的一部分。
原发性淀粉样变性主要累及心、肾、消化道(包括舌)、皮肤和神经;继发性淀粉样变性常继发于慢性化脓性感染、结核、恶性肿瘤等疾病,主要累及肾、肝和脾等器官。
肾受累时体积增大,常呈肾病综合征。
该患者为老年女性,多系统受累表现不明显,考虑该疾病可能性不大。
2、高血压病肾损害:病程较长,先有长期持续性高血压,然后出现肾损害,临床上肾小管功能损害较肾小球功能损害早,尿改变轻微,尿蛋白微量至少量,可见少量红细胞及管型,常伴有心、脑并发症。
患者发现肾功能不全和血压高几乎为同一时间,血压最高为180/120mmHg,但患者无尿比重降低等小管间质损害的证据,需完善眼底等检查以排除。
3、高血压病肾损害:病程较长,先有长期持续性高血压,然后出现肾损害,临床上肾小管功能损害较肾小球功能损害早,尿改变轻微,尿蛋白微量至少量,可见少量红细胞及管型,常伴有心、脑并发症。
患者起病以来发现血压高,最高为190/120mmHg,但之前未监测血压,无头痛、头晕、胸闷、气促等,未行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目前暂不考虑此诊断,需完善眼底、肾穿刺活检等检查以排除。
4、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多见,为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引起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疾病。
患者可有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如骨痛、血清单株免疫球蛋白增高、蛋白电泳有M蛋白及尿本周蛋白阳性,骨髓象显示浆细胞异常增生(占有核细胞的15%以上),并伴有质的改变。
肾损害部位可为肾小球或(和)肾小管间质。
约半数患者早期表现为蛋白尿或肾功能不全,而后出现骨髓损害及贫血。
该患者无骨痛等表现,且目前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基本诊断明确。
5、狼疮性肾炎:多见于育龄女性,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口腔溃疡、关节痛、浆膜炎。
肾脏损害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无症状的蛋白尿、血尿,肾病综合征、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肾小管酸中毒等类型,化验有多种自身抗体阳性。
肾脏内科疾病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肾脏内科疾病的诊断方法有哪些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负责过滤血液、排出废物和多余的水分,维持体内的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
当肾脏出现问题时,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准确诊断肾脏内科疾病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肾脏内科疾病的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的出现时间、频率、严重程度、进展情况等。
例如,是否有水肿、尿量改变、尿色异常、腰痛、高血压、糖尿病等。
同时,还会了解患者的家族病史,因为某些肾脏疾病可能具有遗传倾向。
此外,患者的用药史、过敏史、既往病史等也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体格检查1、一般检查包括测量体温、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营养状况、皮肤颜色等。
高血压是肾脏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此准确测量血压非常重要。
2、腹部检查医生会通过触诊和叩诊来检查腹部,了解肾脏的大小、位置、质地等。
如果肾脏增大或有肿块,可能提示存在肿瘤、多囊肾等疾病;如果肾脏缩小,则可能是慢性肾衰竭的表现。
3、水肿检查观察患者是否有眼睑、下肢等部位的水肿。
水肿的程度和分布情况可以为诊断提供线索。
三、实验室检查1、尿液检查这是诊断肾脏疾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
(1)尿常规:包括尿蛋白、尿潜血、尿白细胞、尿葡萄糖、尿比重等项目。
尿蛋白阳性可能提示肾小球疾病;尿潜血阳性可能是肾小球肾炎、肾结石等引起;尿白细胞增多可能提示尿路感染。
(2)尿蛋白定量:用于准确测定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有助于判断肾脏损伤的程度。
(3)尿红细胞形态检查:通过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区分肾小球源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2、血液检查(1)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等指标。
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升高通常提示肾功能受损,但在早期肾脏疾病时,这些指标可能正常。
(2)血常规:可以了解患者是否有贫血,慢性肾衰竭患者常伴有肾性贫血。
(3)电解质检查:检测血钾、钠、氯、钙、磷等电解质水平,肾脏疾病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
肾功能分期诊断标准
肾功能分期诊断标准肾功能分期诊断标准是临床上对慢性肾脏疾病进行评估和分期的重要依据。
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肾小管功能的情况,将慢性肾脏疾病分为五个不同的阶段,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第一阶段,GFR≥90ml/min/1.73m2,正常肾功能,但可能存在其他肾脏损害的证据,如蛋白尿、血尿等。
第二阶段,GFR=60-89ml/min/1.73m2,轻度肾功能减退,可能伴有轻微蛋白尿。
第三阶段,GFR=30-59ml/min/1.73m2,中度肾功能减退,患者可能出现贫血、骨质疏松等并发症。
第四阶段,GFR=15-29ml/min/1.73m2,重度肾功能减退,患者需要进行肾替代治疗,如透析或肾移植。
第五阶段,GFR<15ml/min/1.73m2,肾衰竭,患者需要进行长期透析治疗或肾移植。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GFR值、尿常规、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功能等指标,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并发症情况,来确定患者的肾功能分期,以便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和管理。
除了评估肾功能分期外,还需要对患者的全身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相关并发症的评估,以及患者的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的评估,制定全面的治疗和管理方案。
此外,患者在不同的肾功能分期下,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干预措施,以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肾功能分期诊断标准是临床上对慢性肾脏疾病进行评估和分期的重要依据,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评估肾功能分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什么是肾脏病的诊断标准?
什么是肾脏病的诊断标准?
肾脏病的诊断标准是根据一系列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确定的。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肾脏病的诊断标准:
1. 尿检指标:通过检查尿液中的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等指标来评估肾脏功能。
如尿蛋白定量超过30 mg/24h,尿红细胞计数异常等。
2. 血液检查:通过测量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指标来评估肾脏滤过功能。
如血清肌酐浓度升高,尿素氮浓度异常等。
3. 影像学检查:如B超、CT或核磁共振成像等可以观察到肾脏的大小、形态及其他结构的异常情况。
4. 肾活检:通过显微镜下观察肾脏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确定肾脏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5. 临床症状:肾脏病常伴有尿液改变、水潴留、高血压等临床表现,这些症状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肾脏病可能有不同的诊断标准,且诊断依据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诊断肾脏病时,临床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以确定最终的诊断标准。
以上是关于肾脏病诊断标准的简要介绍。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断标准还需根据医生的判断和临床实际情况确定。
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
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
肾病综合征是一组以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主要表现的肾小球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肾脏疾病之一。
其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肾脏活检三个方面,下面将详细介绍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 蛋白尿,是肾病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之一,通常是持续性的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排泄量>3.5g。
2. 水肿,常见于眼睑、下肢,甚至全身水肿。
3. 高血压,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
二、实验室检查。
1. 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蛋白尿、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等异常。
2. 血常规检查,可见贫血、白细胞增多等异常。
3. 肝肾功能检查,肌酐、尿素氮、血清白蛋白等指标异常。
4. 免疫学检查,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异常。
三、肾脏活检。
肾脏活检是确诊肾病综合征的金标准,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肾小球疾病的类型和病理改变程度,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
在诊断肾病综合征时,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如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等。
因此,在进行诊断时,还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肾脏活检结果,以明确诊断。
总之,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肾脏活检三个方面,通过综合分析可以明确诊断,并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希望本文对于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有所帮助。
肾内科简答题
《肾内科》简答题1、简述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易)答: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是:1)尿蛋白大于3.5g/d;2)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3)水肿;4)血脂升高。
其中1)2)为诊断所必需。
2、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有哪些?(中)答: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包括:1)微小病变型肾病;2)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3)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4)膜性肾病;5)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3、肾病综合征的并发症有哪些?(易)答:①感染:与蛋白质营养不良,免疫功能紊乱及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关;②血栓:由于血液浓缩,高脂血症,蛋白质从尿中丢失及肝代偿合成蛋白增加,引起机体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失调以及血小板功能亢进,应用利尿剂和糖皮质激素等。
③急性肾衰竭:由于有效血容量不足至肾血流量下降,肾间质高度水肿压迫肾小管和大量管型阻塞肾小管引起;④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
4、简述肾小管酸中毒的分型。
(中)答:根据病变部位及发病机制的不同,肾小管酸中毒分为如下4型:I型:低血钾型远端肾小管酸中毒,AG正常的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伴有低钾血症,尿中可滴定酸或(和)NH4+减少,尿pH>6.0;II型:近端肾小管酸中毒,AG正常的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伴有低钾血症,尿中HCO3增多;III型:肾功能不全型肾小管酸中毒;IV型:高血钾型远端肾小管酸中毒,AG正常的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及高钾血症,酸中毒及高钾血症严重,与肾功能不全程度不成比例。
5、简述产生蛋白尿的原因。
(难)答:①功能性蛋白尿:是一良性过程,因高热、剧烈运动、急性疾病、直立体位而发生的蛋白尿。
体位性蛋白尿常见于青春发育期青少年,于直立和脊柱前凸姿势时出现蛋白尿,卧位时蛋白尿消失,一般小于1g/d。
②肾小球性蛋白尿:主要由于肾小球基底膜异常,少数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压的改变所引起。
当病变使滤过膜孔径异常增大或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严重破坏时,血管中各种分子量的蛋白质无选择性的滤出,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如病变较轻,则仅有白蛋白滤过增多,称为选择性蛋白尿。
哪些患者需要到肾内科诊治
哪些患者需要到肾内科诊治肾内科肾内科是为了诊疗肾脏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
肾脏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较常见的有肾炎、尿路感染、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另外糖尿病、高血压及多种全身性疾病也常并发肾脏病变。
如果症状恶化可以发展为尿毒症,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常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有肾移植、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
下面为您详细说明哪些症状表现是要到肾内科挂号,一般肾疾病的疾病种类和检查诊断。
1.出现以下症状应该去肾内科就诊:1.1.出现于眼睑、足踝及背臀部的水肿严重时可伴有胸水、腹水及会阴(阴囊、阴唇)水肿。
水肿位置可随着体位的变化而移动,如平卧时以眼眶周围的软组织最明显,站立或久坐之后可以在内踝处出现凹陷性水肿。
1.2.血压升高常是病情加重的表现。
需要鉴别是肾脏病引起的高血压,还是高血压导致的肾脏损害。
1.3.少尿或无尿 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少于15-20m1叫少尿,少于100ml叫无尿。
1.4.多尿及夜尿每昼夜尿量超过2500ml称多尿。
日间尿量应多于夜间,其比例为2~3:1,夜尿不应多于750ml。
1.5.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次数多,但每次的尿量却很少。
1.6.血尿出血量多,肉眼便可察觉。
出血量少,需用显微镜观察。
1.7.尿中泡沫增多是尿中出现大量蛋白的表现。
1.8. 腰痛结石病可出现阵发性的剧烈腰痛严重的沿侧腹部向会阴大腿内侧放射,或伴呕吐,肾盂肾炎时,腰痛常伴发烧,有叩击痛,肾小球疾病时多数只有腰部不适、隐痛、或仅感腰酸。
1.9.全身症状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肢软乏力,面色苍白、贫血等。
2.痛风3.风湿免疫性疾病并入肾内科诊治,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强制性脊柱炎、风湿病等4.肾内科常见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IgA肾病、间质性肾炎、肾小管酸中毒、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膜性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高血压肾损害、糖尿病肾病等。
肾内科鉴别诊断
肾内科鉴别诊断1、急性肾小球肾炎:本病多见于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前1-3周有前驱感染史。
临床有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甚至少尿及一过性肾功能异常等表现。
实验室查血清C3下降,抗“O”滴度升高。
本病多于发病8周内逐渐自愈。
2、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多有前驱感染史,起病急,进展急骤,临床有少尿、无尿及肾功能急剧恶化等表现。
免疫学检查抗GBM抗体阳性(Ⅰ型)、ANCA阳性(Ⅲ型)、血循环免疫复合物及冷球蛋白阳性(Ⅱ型)。
B超检查显示双肾增大。
病理类型为新月体肾小球肾炎。
3、慢性肾小球肾炎:以中青年为主,男性多见,起病缓、隐袭。
既往可有肾炎病史。
临床有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等表现。
病情迁延,上述症状可反复发作。
实验室查尿常规提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
4、隐匿型肾小球肾炎:起病隐匿,临床无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仅表现蛋白尿(1-3.5g/d)和(或)肾小球血尿,但肾活检常显示病理改变不轻。
5、肾病综合征:临床常见大量蛋白尿>3.5g/d,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水肿,高脂血症6、过敏性紫癜肾炎:好发于青少年,起病急,有典型的皮肤紫癜,可伴有关节痛、腹痛及黑粪,多在皮疹出现后1-4周左右出现血尿和(或)蛋白尿。
7、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好发于青、中年女性,临床可有长期低、中度热为常见,不对称指腕膝等关节痛,蝶形红色皮疹,光过敏,大量蛋白尿、血尿、各种管型尿、氮质血症、水肿、高血压、三系减少。
实验室检查抗核抗体,抗双链抗体,抗SM抗体等。
8、糖尿病肾病:好发于中老年,临床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常见于病程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
早期可发现尿微量白蛋白排出增加,以后发展为大量蛋白尿、肾病综合征。
可有特征性眼底改变。
9、肾淀粉样变性:好发于中老年,原发性病因不清,主要累及心、肾、消化道(包括舌)、皮肤和神经;继发性常继发于慢性化脓性感染、结核、恶性肿瘤等。
肾受累时体积增大,常呈肾病综合征,常需肾活检确诊。
肾内科疾病护理诊断与护理手段
肾内科疾病护理诊断与护理手段一、护理诊断在肾内科疾病的护理过程中,准确的护理诊断对于制定护理计划和评估护理效果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肾内科疾病护理诊断:1. 急性肾损伤:- 风险评估:患者出现少尿、无尿、血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等症状。
- 诊断依据:血肌酐水平上升超过25%或在48小时内升至1.5倍以上。
2. 慢性肾衰竭:- 诊断依据:长期肾功能减退,血肌酐和尿素氮持续升高。
- 风险评估:患者可能出现水钠潴留、贫血、电解质失衡等症状。
3. 肾小球肾炎:- 诊断依据: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等症状。
- 风险评估:患者可能出现肾功能恶化、严重高血压、心衰等并发症。
4. 肾病综合征:- 诊断依据: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
- 风险评估:患者可能出现感染、血栓等并发症。
5. 肾结石:- 诊断依据:突发性腰痛、血尿等症状。
- 风险评估:患者可能出现尿路感染、肾积水等并发症。
6. 高血压肾损害:- 诊断依据:长期高血压病史,伴肾功能减退。
- 风险评估:患者可能出现严重高血压、蛋白尿、血肌酐升高等症状。
二、护理手段针对上述护理诊断,护理人员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手段,以缓解患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1. 急性肾损伤:- 保持水分平衡:限制入水量,根据尿量和血肌酐水平调整。
- 营养支持:高热量、低蛋白、低磷、高钙饮食。
- 控制并发症:监测血压、心率等,及时处理。
2. 慢性肾衰竭:-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限制钠、水摄入,监测血钾、血钙水平。
- 营养支持:优质低蛋白、高热量、低磷、高钙饮食。
- 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选择。
3. 肾小球肾炎:- 控制血压:遵医嘱使用降压药物,监测血压变化。
- 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形成。
- 限制蛋白摄入:低蛋白饮食。
4. 肾病综合征:- 利尿消肿:使用限制钠摄入和利尿剂。
- 预防感染:加强个人卫生,定期紫外线消毒。
- 纠正脂代谢紊乱:低脂饮食,使用调节血脂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一、血尿的定位诊断(一)肾小球与非肾小球血尿的判断1.管型尿:如能发现管型,特别是红细胞管型更是肾小球血尿的的特征,但尿沉渣中红细胞管型数量不多,普通显微镜检查容易遗漏,如能用位相显微镜检查,则较易观察到管型。
2.尿蛋白测定:血尿伴有明显的蛋白尿常是肾小球血尿。
若肉眼血尿,而其尿蛋白>1g/24h,或定性>++,则提示肾小球疾病。
但必须指出,有些肾小球疾病可无蛋白尿,而仅表现血尿。
3.尿红细胞形态:用位相显微镜(PCM)观察尿沉渣,是确定肾小球性血尿的主要方法,肾性血尿畸形红细胞率>80%。
1982年,Fairley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尿中红细胞形态,以鉴别血尿的来源,Fairley诊断标准如下:(1)尿红细胞:①5个/H.P为“+”;②6~20个/H.P为“++”;③21~50个/H.P为“+++”;④51以上/H.P为“++++”。
(2)均一红细胞血尿:红细胞外形及大小正常。
(3)变形红细胞血尿:红细胞大小不等,外形呈2种以上的多样变化。
(4)混合形血尿:正常、变形红细胞均在“+”以上,以偏多的一种为诊断依据。
(5)判断结果:变形红细胞血尿,或以其为主的混合形血尿,诊断为肾小球性血尿。
均一红细胞或以均一红细胞为主的混合形血尿为非肾小球性血尿。
4.尿红细胞平均容积和分布曲线分析:采用自动血细胞计算仪测定新鲜尿标本红细胞平均容积和分布曲线,如平均容积≤72fl,且分布曲线呈小细胞分布,则说明血尿多源于肾小球。
(二)上尿路与下尿路出血1.上尿路出血:多呈暗棕色尿,无膀胱刺激征,有时可见蠕虫样血块;有时伴肾绞痛;有血块者通常不是肾小球疾患,而是输尿管、肾盂出血或肾肿瘤出血。
2.下尿路出血:尿三杯试验对诊断下尿路出血特别有帮助。
嘱病人排尿于3个玻璃杯中,不要间断,第1杯10~15ml,第3杯10~30ml,其余排入第2杯中,作肉眼观察及显微镜检查。
如第1杯细胞增多(初段血尿)则为前尿道出血;第3杯红细胞增多(终末血尿),则多为膀胱基底部、前列腺、后尿道或精囊出血;3杯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全程血尿),则为膀胱颈以上的出血。
二、血尿的根底疾病诊断(一)肾小球疾病:已确定为肾小球性血尿者,再进一步作相关的筛选性检查,分清其为原发或继发,例如检查血清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和补体等,以排除狼疮性肾炎等,从而最后明确其根底疾病。
肾活检可提供组织学的诊断,对40岁以下血尿病人的诊断尤有价值。
随着肾组织形态学检查技术的完善与精确,已使更多的所谓原因未明的血尿得以明确为肾小球疾病。
(二)非肾小球疾病:若为非肾小球性血尿,最常见的病因是肾结石(26%)和泌尿系感染性疾病(24%),仅 2.2%~12.5%镜下血尿者最终发现有泌尿系统恶性肿瘤。
应根据临床上可疑的表现,进行针对性的检查,例如有下尿路症群者作尿细菌学检查等。
对于没有特殊症状的非肾性血尿,检查步骤如下。
1.腹部平片:90%的肾结石不透X光,对诊断有较大帮助,还可了解肾的形态、大小和位置。
应该在IVP前摄全尿路平片。
2.静脉肾盂造影(IVP):任何血尿病人不能确诊为肾小球血尿时均应考虑作IVP。
3.肾脏超声检查:就诊断肾肿块和肾囊肿的准确性来说,它比IVP更好。
超声诊断发现肿块的最小限度为 2.5cm。
对于多囊肾,B 超较之肾脏体层照片和CT扫描,其诊断准确率更高。
囊肿直径在1cm 时已可发现。
技术熟练者,可能检出X线未能发现的结石。
4.CT扫描:在那些IVP和B超检查正常者中,需考虑作此项检查,对小于2cm的肿块,CT也能检出。
可测出肾动脉瘤及肾静脉血检形成。
5.膀胱镜检查:如IVP不能明确诊断,病人年龄>40岁而持续性血尿,则应尽快进行膀胱镜检查。
膀胱镜检查特别有助于明确下尿路出血的原因及诊断单侧肾和输尿管血尿,而后者只有在血尿尚未停止时检出率才高。
6.尿细胞学检查:在怀疑为膀胱、尿道或肾盂肿瘤时,应作此检查,特别是老年血尿病人。
三、血尿的鉴别诊断原因不明的血尿是多种疾患引起的一个病征,其病理解剖原因可为:(1)肾的轻微的局灶性感染;(2)微细的结石;(3)细小的肾肿瘤;(4)肾小球疾患;(5)肾血管系统的病变;(6)早期的多囊肾;(7)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8)泌尿系统以外的原因引起的血尿;(9)过敏性肾出血;(10)肾毒性药物的使用如磺胺及庆大霉素等;(11)心脏病继发肾脏的动脉栓塞。
蛋白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病史如水肿史,高血压发生情况,糖尿病史,过敏性紫癜史,损伤肾脏药物使用史,重金属盐类中毒史,以及结缔组织疾病史,代谢疾病和痛风发作史。
2.体格检查注意水肿及浆膜腔积液情况,骨骼关节检查,贫血程度及心、肝、肾体征检查。
眼底检查急性肾炎眼底正常或轻度血管痉挛,慢性肾炎眼底动脉硬化,出血、渗出等,糖尿病肾病常常出现糖尿病眼底。
3.实验室检查尿蛋白检查可分定性、定量检查和特殊检查。
3.1.定性检查最好是晨尿,晨尿最浓,且可排除体位性蛋白尿。
定性检查只是筛选检查,不作为准确的尿蛋白含量指标。
3.2.尿蛋白定量检查3.3.尿蛋白特殊检查尿蛋白电泳检查,可分辨出选择性蛋白尿和非选择性蛋白尿。
多发性骨髓瘤的尿蛋白电泳检查对分型有帮助。
核素免疫分析法测定对早期肾小管功能损害的诊断帮助较大。
二:鉴别诊断1、急性肾小球肾炎:链球菌感染后,出现水肿、高血压、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
2、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从下肢开始,从下向上蔓延,病程长,易复发,晚期常常有肾功能损害,以高血压型出现最早。
3、肾盂肾炎: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腰痛、膀胱刺激症状,实验室检查为脓尿菌尿是其特点。
4、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脱发,面部蝶形红斑,口腔溃疡,游走性关节炎,光过敏,雷诺现象,多脏器损害尤以心、肾最多见,其中肾受损占第一位。
其蛋白尿一般较多,部分患者以肾病综合征形式出现。
5、多发性骨髓瘤:老年男性好发,贫血重且与肾脏受损不相称。
病情进展快,易损害肾功能,骨质破坏,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
其尿蛋白是溢出性蛋白尿培训果/搜集整理。
6、其他:剧烈运动出现微量蛋白尿,发热出现蛋白尿,心力衰竭肾淤血引起蛋白尿,药物中毒引起蛋白尿,因有明确的病史和相应的体格检查,一般诊断不困难。
原发性肾小球病的诊治一:定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指病损局限于肾小球或主要是肾小球损害的一组肾脏病。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大多是特发的(即发病原因不明),少部分由细菌感染或药物所诱发。
对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分类可从两个方面,即临床分型和病理分型。
二:原发性肾小球病可作临床及病理分型A.原发性肾小球病的临床分型1.急性肾小球肾炎2.急进性肾小球肾炎3.隐匿型小球肾炎4.慢性肾小球肾炎5.肾病综合征B原发性肾小球病的病理分型1.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2.局灶性节段性病变3.弥漫性肾小球肾炎(1)膜性肾病(2)增生性肾炎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②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③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④致密沉积物性肾小球肾炎;⑤新月体肾小球肾炎。
(3)硬化性肾小球肾炎4.未分类的肾小球肾炎三:治疗:以休息及对症治疗为主。
少数急性肾功能衰竭者应予透析,不宜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
1.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待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及血压恢复正常后逐步增加活动量。
急性期应予低盐(每日3g以下)饮食。
氮质血症时应限制蛋白质摄入,并以富含必需氨基酸的优质动物蛋白为主。
明显少尿的急性肾衰竭者需限制液体入量。
2.治疗感染灶反复发作的慢性扁桃体炎,待病情稳定后尿蛋白少于“+”,尿沉渣RBC少于10个/每高倍视野)。
应考虑作扁桃体摘除,术前、术后两周需注射青霉素。
3.对症治疗包括利尿消肿、降血压,预防心脑合并症的发生。
利尿后高血压控制仍不满意时,可加用降压药物。
常用噻嗪类利尿剂,必要时加用袢利尿剂,再必要时可加用钙通道阻滞剂控制血压。
尿路感染的诊断一:尿路感染的诊断:1.病史采集(1)临床表现尿路感染相关症状的特点、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培训果/搜集整理。
(2)既往史、药物史及相关疾病史等寻找发病的可能原因、伴随疾病、曾经的药物治疗史及可能影响疾病发展、转归的因素等;2.体格检查包括泌尿外生殖器的检查;腹部和肾区的体检。
盆腔和直肠指诊对鉴别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有意义。
3.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尿涂片镜检细菌、中段尿细菌培养+药敏、血液细菌培养+药敏、肾功能检查等;(2)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等,必要时可选择CT或MRI检查。
二:急性肾盂肾炎的治疗1、一般治疗急性期有高热者应卧床休息,鼓励多饮水、勤排尿、促使细菌及炎性渗出物迅速排出。
2、抗菌药物应根据菌株及药敏结果:针对性用药。
常选用抗革兰氏阴性杆菌药物,如复方新诺明2片,每日2次口服;呋喃呾啶0.1g,每日3次口服;新诺明1.0g,每日2次口服;头孢菌素Ⅵ0.25~0.5g,每日4次,氟哌酸0.2g,每日3次。
体温高,全身症状明显者,可用庆大霉素8万u,每日2次,肌注;氨苄青霉素50-100mg/kg,分4次口服或肌注。
绿脓杆菌及变形杆菌感染者可用羧苄或磺苄青霉素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
如细菌培养阳性,选用的抗菌药物于48-72小时后无效时,应另选它药或采取联合用药措施,疗程为2周,疗程结束后每周复查尿常规及细菌培养,共2-3次,6周后再复查一次,均为阴性者方可认为治愈。
三:慢性肾盂肾炎的治疗1.药物选择:尽可能按药敏试验结果结合临床疗效来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2.疗程:急性发作期治疗同急性肾盂肾炎,女性患者在临床治愈后于每月月经来潮前1天或来潮时,立即使用抗菌药物7~10d;如发作与性交有关,可于性交后排空小便,服用有效抗菌药物1~3d,男性患者固定每月上旬用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共3~6个月,或于急性发作期后每晚1次用原药量的1/2~1/3,继续治疗3~6个月。
3.有慢性感染病灶,如妇科疾病、慢性结肠炎、齿龈脓肿、慢性扁桃体炎、中耳炎、鼻窦炎等,或有尿路先天畸形及梗阻者应予治疗。
有糖尿病、尿酸肾病者应积极控制血糖、血尿酸,因卵巢静脉曲张压迫右侧输尿管者,应结扎曲张静脉。
中医中药:急性期可清热解毒,慢性期以扶正祛邪为主,养肾阴益肾气。
四:膀胱炎的治疗1.一般治疗急性膀胱炎患者需适当休息,多饮水以增加尿量,注意营养,忌食刺激性食物,热水坐浴可减轻症状。
膀胱刺激症状明显的病人给予解痉药物缓解症状。
2.抗感染药物治疗根据尿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
在未得到细菌培养结果之前,在急性感染时又要求迅速治疗,因此可先取尿涂片革兰氏染色检查,根据所见是杆菌抑或是球菌拟定初步治疗方案先进行治疗,或可应用广谱抗菌素或尿内排泄浓度高、副作用小的抗菌药物,如磺胺类、呋喃类、待有了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后再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