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中医与易学的关系

中医与易学的关系

中医与易学的关系
中医和易学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有关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着与易学相关的理论支持。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的身体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而这也是易学所研究的对象之一。

同时,中医的诊断方法也与易学有着共通之处,如中医的八纲辨证法和易学的八字命理等,都是通过观察人的身体特征和生命活动,来推断个体的命运和健康状况。

另外,在古代,许多中医大师也是易学专家。

如《黄帝内经》的作者黄帝就是一位卓越的易学家,他的医学理论也深受易学的影响。

同时,也有很多中医医案和经验,被运用到了易学的实践中,如《神奇经》中记载的针灸疗法就是以中医为基础的。

总之,中医和易学之间的互动和互相影响,使得两者的理论体系得到了更加丰富的发展和完善,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具有综合性和科学性的健康保健和命运预测方法。

- 1 -。

“象”模型:易医会通的交点——兼论中医学的本质及其未来发展(精)

“象”模型:易医会通的交点——兼论中医学的本质及其未来发展(精)

“象”模型:易医会通的交点——兼论中医学的本质及其未来发展 --“象”模型:易医会通的交点——兼论中医学的本质及其未来发展发布时间:2003-3-4 作者:张其成摘要:易学与中医学的会通问题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一个特定的层面即思维方式的层面探讨了这一问题,提出“象”思维是医易学共同的思维方式,是医易会通的交点。

“象”思维包括“象”思维方法和“象”思维模型,本文认为“象”思维方法是一种模型思维方法,“象”思维模型有卦爻模型、阴阳模型、易数模型、五行模型、干支模型等多级同源、同质、同构的子模型。

文章进而探讨了“象”思维具有整体性、全息性、功能性、关系性、超形态性、时序性以及重直觉、体悟、程式、循环的特征,指出这一特征正是中医学理论的本质。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本质差别就是“模型论”与“原型论”的差别,两者各有优劣。

文章还从“象”模型角度提出了“修补”中医思维方式、促进中医学术发展的中医未来观。

关键词:象;模型;思维方式;中医学。

综观20世纪的易学与医学研究,可以说走过了一条“之”字形的道路。

20世纪初,唐宗海写成了医易学专著《医易通说》(1915年上海千顷堂印本),目的在于“为医学探源,为易学引绪”,唐氏是最早提出“中西医汇通”的医学家,本书从一个特定层面论证了中医并非不科学,在医易相关方面着重论述了人身八卦理论及其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理,既是对前代医易研究的总结,又开创了20世纪医易研究的新路。

近代大医恽铁樵是反对“废医存药”、捍卫中医的主将,主张以中医本身学说为主加以改革,他在《群经见智录》中论述了医与易的关系,认为“《易》理不明,《内经》总不了了”,“《内经》与《易经》则其源同也”。

可以说,20世纪前半叶,“医易同源”、“医易会通”是医家的共识。

然而,50年代以后,“医易”研究趋于低潮,尤其是十年“文革”时期,《易经》和中医“阴阳五行”都被打入封建迷信的行列,医易研究成为禁区。

80年代以来,医易研究逐渐趋热,到90年代初达到高潮。

易理是中医治疗的灵魂

易理是中医治疗的灵魂

易理是中医治疗的灵魂中医的理论基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

尤其是中医和《易经》的关系,更是为人们所熟知。

几乎历朝历代的造诣深厚的中医学家,无一不对《易经》有着很深的研究。

在古代医家中,对于《易经》的体悟及研究应用来说,很少有越超张介宾者。

他认为,《易经》中讲的是一种普遍规律,当然也包括了天地之间的规律,人的身心健康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

张介宾在临床上深深体会到这里面的道理。

他把医与易的关系说得也颇为具体和直观。

在他的名著《类经附翼》中有这样的记载:“如果用易经中的变化来参照医学,那么很多的易经中的原理没有不是医学原理的,医学也就会出现救命回天的造诣;把医学的应用来对照易学,那么人的一身没有不符合易学原理的。

易经所阐述的道理,关系到每一个生命的安危。

”可见,当易与医同时应用在临床诊治疾病上,易经中的宏观规律会充分发挥它的指导作用,医学上也有了一个理论指导工具。

真是相得益彰。

所以张介宾得出结论说:“学医的人不可以不懂易,懂易原理的人不可以不懂医学,这两者如果兼而有之,才能算是完备的,因为易经的规律是宏观的自然规律,医学的规律是具体在人体中的应用。

”无怪乎他在其专著中强调说:“阴阳虽备于《内经》,变化莫大乎《周易》。

”在另一部中医著作《医门棒喝》中作者甚至说:“易经这部书,一言一字都隐藏着医学的指南。

”唐代的大医学家孙思邈说得更为明确:“不知道《易经》的原理,不能说是一个懂得医道的医生。

”由此也可见《易经》在医学上的重要性。

《周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原理不仅对于医学理论有着指导作用,在对于临床的应用方面也有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如:清代名医俞东扶在其医著《古今医案按》中记载这样一则医案:江西黄子厚,是一个精通医术的医生。

在他邻县里有一个富翁,经年腹泻,久治不愈,就厚礼请黄子厚去为之治疗,但治疗了十多天后,没有任何效果。

黄子厚很惭愧地告辞了。

有一天翻阅《易经》,读到乾卦时,突然悟出天上的气如果运行不正常的话,那么地上的气也就不能升腾。

易学与中医

易学与中医

易学与中医一、易医共通历代以来,不少人主张医源于巫,中医也源于巫。

比如古代的医字就从巫:毉,后来才从酒:醫。

孔子说过“不可以作巫医”的话,《山海经》上记载,巫也管医药。

《世本》也说:“巫彭作医”。

于是就认为,古代巫也就是医,医也就是巫,巫是医的源泉。

然而对中国古代神话研究有素的袁珂先生在注解《山海经》的时候却指出:“诸巫所操之主业,实巫而非医也”,”非可以因为‘百药爰在’语遂以医职替巫职也”({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97页)。

在文明发展的某个阶段,宗教意识不仅笼罩,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那时候,唯有神职人员才是社会上唯一有文化的阶层。

如果把这个时代作为人类文明的开端和源头,那么不仅是医,而且是一切文化,都源于巫:音乐舞蹈源于巫,文学艺术源于巫,哲学、科学源于宗教,也是源于巫。

就是在宗教意识渗透社会的时代,医疗问题也并不全部控制在巫的手里。

据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载,古代巴比伦人假若有了病,就把病人抬到市场上,每一个经过病人身旁的人都必须依据自己的经验对病人提出建议。

在这里没有巫术。

中医治病主要是汤药,传说为伊尹所作。

而伊尹本是个奴隶,后来作了商汤的宰相。

随着《易经》到《易传》的发展,中医学也有了大踏步的前进,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经典《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理沦基础,直到今天,学中医者还必学《内经》。

《内经》或中医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整体观念(其实任何一种古代医学都是整体观念,包括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古罗马的盖仑等人的医学)。

它把人看作一个整体,又把人和他周围的世界看成一个整体。

人体一部分有病,会影响其它部分,肉体器官的病变会影响人的情绪,人的情绪也会影响人体器官的功能,甚至导致病变。

外界的情况也时刻影响着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人体致病主要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

内在因素是人的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在因素是气候:风、寒、暑、湿、燥、火。

这就是所谓的”七情六淫”。

易学象数理论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96754

易学象数理论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96754

张延生张静靳少敏易理对中医各学派地理论和临床都有着显而易见地影响.我国自成体系地中医学基础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学说、脏象学说等莫不源于易学“象数理论”,而且通过大量地医学临床实践认识到:易学体系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理论框架,也可以在指导诊治具体地病例中应用并取得良好地实际效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下面分别从按摩、气功、针灸,方药等方面举例论述.一、按摩、气功临床治疗方面地应用按“六爻比例对应关系”在患者肢体上选取疾患地对应部位及区域进行治疗.按“卦象取意”及易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地理论,运用医生及患者地意念及暗示活动将“病气”转移到周围相类似地物质中.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根据辨证诊断结果,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数术”之理,在手法上运用特定地方向、方式及次数.以合于“河图”及先天八卦地相应数术.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用卦象辨证诊断结果,寻找与其诊断结果相对应地物体(如:门窗、桌椅、手表、钟表、金属健身球、打火机、电冰箱、电视机、电话、收录机、树木花草、手电筒、各种食物等等),加强治疗效果.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张xx男1岁6个月.患流行性感冒3天,高热达39·8℃,倦怠、嗜睡,恶寒发热,不思饮食.曾口服及静脉注射抗菌素参日,未见明显效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按中医辨证:此属外寒里热型感冒.按易经理论:此为天火同人卦,同人卦也是外有寒里有热.当时患儿室中正有白炽电灯,灯泡外面是玻璃制品,为乾卦,为同人卦地上半部分,灯泡内有热,为火、为离,是同人卦地下半部分.按“同气相求”原则其正合患儿内热外寒之象,因此采用意念及手势驱病气入电灯泡中.按中医:“法于阴阳,合于数术”之法则,手势挥动十八次,以合(肺经)兑卦象之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治疗後患儿当即体温正常,从其父亲怀抱中挣脱下地玩耍,夜间睡眠良好,第二天早上体温、饮食均为正常,能去幼稚园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帕姆(英籍专家)女39岁.一个月前持续发烧,全身关节剧痛.到中日友好医院就诊,排除风湿病,予对症治疗.就诊时双侧肩关节及膝关节疼痛、恶热.按中医辨证:此属痛痹证,治疗为散寒止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按易经理论──外热内寒.故用冰箱将寒引出.因冰箱也是火天大有卦,与其病地卦象相同.按易经“同气相求”理论治之.结果关节痛很快消失,但又出现肌肉疼痛,说明内病已愈,已是内热外寒之症.按中医脾主肌肉,当属坤卦之主.坤数为八.故将病气排入电视机中,火生土.电视机,外面荧光屏为玻璃制品,当属乾卦所主;收视节目画面当属离卦(离者丽也,明也)所主.故打开地电视机应为天火同人卦,与其病相符.因此经三次治疗後患者疼痛全部消失,井且未再复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吴xx男26岁.右侧偏头痛一周,针灸治疗及服用止痛片均无效果.中医辨证:肝阳上亢.治法为清潜肝阳.按易经河图“天三生木,地八成之”之数,用课桌地方木腿,按顺时针转三圈,逆时针转八圈为一组,共进行二十组,合于震肝木之四数.转动之後,将木棍交给患者.令其双手握住.五分钟後患者称头痛完全消失,以後再也没有发作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马xx男41岁.双腿内3侧出现红色丘疹两个月.经西医皮肤科诊断为过敏性皮炎.经中西医治疗两月余,均未见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按中医辨证:脾经湿热.治疗应为清热祛湿辅以健脾.因患者住得很远不能来就诊,故采用遥治方法.在进入气功态时将患者成像于意念中,想像用双眼按摩患者双侧地脾俞穴,按河图之数“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数,向外旋转五圈,向内旋转十圈为一组,反复进行十八组.皮肤属肺经之主,肺为兑金,而补脾土故能生金,金生则皮肤病自愈.患者三天後丘疹全部消失,再未复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金xx男37岁.左侧扁桃体烫伤後化脓二个月,形成一分钱硬币大小溃疡.曾服中药,西药无效,已与医院约定91年2月22日作扁桃体摘除手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扁桃体脓肿呈丘状,卦象属艮,为棕色,方向为东北.2月14日我打电话与他联系时他正参加“春节联欢会”,我即在电话中请他面朝东北,左手拿一块棕色巧克力糖,用意念想像病气从咽部逐渐排到巧克力糖中,五分钟後患者在咽口水时咽喉已不痛.3日後脓肿消退痊愈,免除了手术治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黄xx男37岁.长期以来饭前饭後均有胃痛.来诊时疼痛较重,已持续一周,服中、西药均无效.按中医辨证:脾胃虚寒.治疗应采用温脾健胃,散寒止痛.按易经理论,胃为艮卦所主.艮为石.故取一卵石,置患者胃部片刻,意念想像将病气由胃导入卵石,(石象为土,胃亦属土).又让患者伸出右侧小臂,将其分为六等份.取其腕关节向肘关节六分之三正中处(合六爻中第四爻,四爻为腹胃部对应区).用拇指按压旋转,顺时针(往左)旋转五次,逆时针(往右)旋转十次(合于河图中“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之数)为一组,共进行15组(合其艮数).十分钟後疼痛停止、次日後电话随访未复发至今.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蒂蒂(英籍)男二个半月.出生後头部即发生少量湿疹,逐渐加重,就诊时见头部,阴囊周围及腹股沟内均密布鲜红色地湿疹,患儿烦燥不安.其母诉曾使用国外带来地药,无效.(至就诊时未停用外用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中医辨证:脾经湿热,清热利湿,辅以健脾.故点穴按摩耳穴荨麻疹区,肩穴及背部俞穴等穴.因脾湿卦象为坤,属土(数为八),故从患儿头部向地面方向排赶病气(次),以求达“同气相求”之目地.经三次治疗後复诊.头部痊愈,但腹股沟内侧湿疹未消.说明脾阴不足,除前述点穴按摩及按象数驱赶病气外,还加上用补法,点按双侧血海穴,三阴交穴,并引地气(坤土相求)入穴位.又经两次治疗(共5次)湿疹全部消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针灸临床方面地应用根据经络及穴位地名称,先将其所有地经络及穴位编排成相对应地六十四卦及八经卦卦形. 按易学辨证诊断结果,选取与其诊断结果相同卦形地经络及穴位进行治疗.这是根据“同气相求”地原则进行地.在手法上,根据“法于阴阳、合于数术”地原则(除了应用针灸理论中“提、插、捻、转;迎、随、补、泻”等中医原则外),合于“河图”及先天八卦之方位和比例次数.在“行针”时间上,也立图合于此数.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根据辨证诊断结果及“同气相求”地原则,使用不同物质及结构形式地针(如:金针、银针、钢针、铜针、玉针、竹针、木针、石针等不同物质构成地针;针形上除一般针灸用地毫针、寸针、长针等以外,可有方形针、扁形针、圆形针、椭圆形针、弧形针、菱形针、多头针等,也可在针头上作文章,制成圆头针、尖头锐针、尖头钝针、方头针、双头针、菱头针、球形头针,扁平头针等),加速治疗效果.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赵xx男57岁.患者患慢性气管炎20年.1989年1月23日下午6点来就诊时,喘咳已甚为严重,据患者及家属主述,此喘咳已一年有余;昼轻夜重,夜不能卧,晚上只有坐着俯被而睡,已年余.经中西医治疗,均无见效,非常痛苦,诊断发现其还伴有低烧,乏力,胃纳差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当时以患者姓名得谦卦.酉时就诊,变卦後得明夷卦.根据“同气相求”、“合于数术”之原则,选取与明夷卦相同及有关地穴位五对,以应喘咳(喘为进退,为风,故为巽卦,先天八卦数为5,其属木性)之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五对穴位即:足三里(其卦形合于明夷卦)、外关(为既济卦,应明夷卦初至四爻地连互卦形)、足临泣(为师卦,应明夷卦二至上爻地连互卦形)、列缺(为复卦,应明夷卦三至上爻地连互卦象)、丰隆(为丰卦,应明夷卦初至五爻地连互卦象.虽丰隆为小过卦,但小过下卦艮为大离之象颐卦地上卦;据半象理论为离卦之上半部分,丰隆穴总卦形也为离卦,故而也能相应).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治疗方法:令其家属协助用海花针(垢卦应肺喘,其旁通为复卦),在当晚亥时(以亥水生巽木,加强疗效),在以上地穴位上,每穴扣打五分钟(以应巽喘数),共扣打五十分针(应巽数及兑金).扣打完毕,当时喘咳即止,当晚得卧而息.第二天,仍有少许喘咳.随嘱家属每晚继续用上法扣打.六日後痊愈,停止扣打.至今无再犯.连二十年地慢性气管炎也治愈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另有,在北京3xx医院偏瘫门诊部,用易卦对应治疗偏瘫患者,原来经过气功,中西医针灸、服药,体疗等方法综合治疗,四个月才能下地地患者,现在同样患者用易卦对应治疗只许十三到十四天就能下地了.现在他们正在总结三年来地临床经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方剂临床治疗方面地应用先将所有地汤剂(一般多用“汤头”)排成相应地六十四卦及八经卦地卦形;将每味中药也排成相应地六十四卦及八经卦卦形.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根据易学诊断结果,选取与其诊断结果相同(“汤头”卦形相同)地方剂或中药进行治疗.根据“法于阴阳,合于数术”地原则,在药味数地运用及份量、数量地多少上,力求能合于其诊断地数术.“按六爻比例关系”理论,选取与人体比例相对应地动植物、矿物药物进行治疗.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孙xx女52岁.患者患肝硬化腹水,经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1990年10月12日下午4时去医院为其会诊时,又出现咯血,腹部胀满难忍,肢体均肿胀等症,欲试中医治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我去医院会诊时,见病房号为107,随即以房号取卦,即遁卦,又是下午申时,变卦为同人卦.根据“同气相求”原则,选取“小柴胡汤”(同人卦)为主方,配以茯苓(合于卦数4,应震卦,震卦对应于肝,其又有利水作用)、芍药(应乾为天卦,应其肝硬化,乾金克木,又有泻肝火作用;其数与茯苓数合为坎卦所主,正与去水相合).服药两日後,腹水胀满大减.随瞩继续服本药直至腹水完全消退为止.4日後腹水完全消退,再无腹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下面就中药与易卦地对应关系及使用上做些说明:《内经》言:“人与天地相应”.《神农本草经》云:“药与天地人相应”.其法《周易》之象,将三百六十五种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以应天地人“三才”.《神农本草经》曰:“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品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综观之,“上品药,法万物生荣之时,有延年、轻身、益气之功,故曰应天.如:人参、白术、甘草、黄耆等.”《本草经解》曰;“黄耆气微温,禀天春升少阳之气,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味甘无毒,禀地和平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中品药,法万物成熟之时,疗病之辞渐深,轻身之说稍薄,祛患为速,延年为缓,故曰应人.如;当归、川芎、杏仁、芍药等.下品药,法万物枯藏之时,专主攻击、毒烈之气,倾损中和,不可常服,疾愈即止、地体收杀,故曰应地.如:附子、半夏、大黄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中药地地道药材,也无不与易卦有关.如巽主风,主春温之气.湖北蕲州当为巽之下爻,此地风气秉和、温而不烈,故蕲艾、蕲蛇为治风之妙药.巽为蛇、为风、为气,故巽之分野处多产蛇、艾.所以,蕲蛇、蕲艾独得风气之和,治风为上.再如:地黄色正黄,产于河南中坤地,秉中央土之正气.蒸晒後则变为黑色(转为坤二之黑).人身脾为太阴坤土,地黄为补阴之要药,味甘益脾,脾血润,则运行不滞.女为阴,故“四物汤”用地黄滋肾补血,以养胞宫为君.故河南怀庆地黄入药为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药物治疗上也合于卦象之说.如荷藕中空,为离象.生出荷叶,其形仰盂,即先天离(位)变为後天震(位),其叶又在最上层.“清震汤”“治雷头风症,头面疙瘩肿痛、恶寒发热,状如伤寒,病在三阳,不可用寒药重剂,急用荷叶一枚、升麻五钱、苍术五钱,水煎温服.”此因震为肝,主痛,为向上发展之事物,震又为雷,故名.句中“三阳”,即乾卦,乾为头(在人体最上头),荷叶也在莲藕之最上头.震木又为风,故能治肝阳上亢头风内动之头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实际在临床治疗中,利用易理地“爻位”之对应理论选取药物也是显而易见地.比如就人身自下而上而言;足至膝为初爻;至股,为二爻;股至脐(小腹),为三爻;脐至膈,为四爻;膈至颈下(胸胁),为五爻;项颈至头顶,为上爻.那麽以对应地中药化分,根为下爻;梗为二爻;茎为三爻;枝为四爻;叶为五爻;花实为上爻.故牛膝入土甚深,似卦之初爻,所以有下达治胫地功效.续断是草根,入土不深,当应二、三爻,所以能治腿膝腰股之病.厚朴是树身之皮,树身应三、四爻,故能理中焦之气.积壳是果实,应五爻,故具治胸中之气之作用,杏仁也如此.荆芥穗、菊花系草之颠末,应上爻,故能治头目之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除以上多种方法及原则外,还可以:利用颜色、方位、五行及脏腑地对应关系,利用“环境心理学”、环境生理学”、“环境生物学”地原理,通过利用患者地居室朝向、床位、桌椅、室内装饰布局等,还有患者、医生地衣着颜色、质地、造形及在房屋内装饰各种颜色等,起到脏腑生克制化、补泻等调整作用及做为辅助治疗措施.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利用“同声相应”地原理,选用不同音调地音乐、乐器、金属、木器等发声物所发出地声音与诊断结果相对应治疗,加强治疗效果.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患者意念活动应与医生地要求相配合.薛xx女67岁.频繁呃逆20余年,近日进食後胃脘胀痛,中西医治疗均无效.按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经脉不通,气沿冲脉上行,虚气上逆.治疗应补益脾肾,和胃降逆.先疏通经脉,顺次点按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然後左手食指点按膻中穴,右手食指点中脘穴,默想气从膻中下行中脘.右手食指下有跳动感,说明“意到气通”.再从中脘至关元按上法接通气息,至使患者经脉通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然後以意念引电灯光(取其火象,火生土)入患者身体,循经脉由上至下行,共24次(合脾腹之土,为坤卦之数).根据易经“同声相应”地道理,又取金属健身球(取其金象,金生水补肾)摇动发出高低不同之音,低音四响,高音九响(合于河图地“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为一组,反复进行十七组(合乾卦,以金来生水之数).治疗後并嘱患者再发生呃逆时意念集中到照海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仅一次治疗後即使患者余年地频繁呃逆基本消失,後虽偶有发作,只要意想照海穴即能止住.刘xx男46岁.从92年大雪节气这一天,腰左侧突然疼痛至12月17日(10多天),经过中西医多方治疗,均无效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按中医辨证:为寒痹症.按易理诊断治疗,腰为肾、为坎、痛为震,为肝经所主.应以坎水生震木.左腰痛,应为卦所主.震为雷、为动.“同声相应”,用音频法治疗.选用小提琴,弹高音弦一下,低音弦两下,重复一次为一组.反复弹拨20组以应震卦之数.患者初听音时,感到脚冷,然後兰尾处痛了三下,随後腰痛即止,只是稍有疲劳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张x女37岁.右侧下颌关节处疼痛三日,咀咬时更甚,不能用力,也不能张大牙关.用手揉患处,疼痛难忍.无其他症状.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中医辨证:受寒後经络阻滞.“不通,则痛.”按易理右下颌为乾卦所主,痛为震卦所主.寒为乾卦所主.乾为金,为圆.故让患者11岁小女取金属健身球一对,按同气相求之理令其摇高音球一下,低音球两下以应震卦,患者用意念与其配合,想像自己进入到金属球里边.反复次,以金克震木.疼痛全部消失.用手揉按患处,仍有稍稍酸痛感觉.第二天,患者又有点酸痛地感觉.照前法治疗,疼痛全部消失.以後再也末复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江xx女48岁.近三、四年,每年到秋季天气转凉时就胃痛.中西药如胃得乐、胃泄气、胃舒乐、三九胃泰分别长期服用,均无显效.11月20日再作胃镜捡查,确诊为浅表性胃炎.医生以“得乐冲剂’治疗.服後仍无效果.人还怕冷,胃痛、胀气、胸闷、气喘、大便不通畅、多梦,精神不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中医诊断,为肝木克脾胃之土所至.应泻肝火补脾胃中气.因为患者地内外衣,无论春夏秋冬,单衣、毛衣、毛背心、棉衣等,均是以绿色为主.其家居中,窗帘、被罩、床罩等也都是绿色地.按易理绿色为震卦所主,震为肝,为痛.胃为艮土.此病乃肝木太旺克胃土所至.故建议家中,以红色为主,服饰等也适当增加红、黄色.以离火,生脾土,以消肝火.以离火增加胃土之气.家居换掉绿色,改用红色为主.三日後,胃痛消失,大便通畅,多梦也消失.现在人也感到身轻气足,精力旺盛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中医-从医易同源论《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

中医-从医易同源论《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

从医易同源论《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黄帝内经》是一部在《周易》《道德经》等儒道思想指导下的文化巨作,是一部集中国古代医学成就之大成的中医经典名著,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伟大知识宝库。

中医许多重大的学说、理论、观点等学术思想,以及主要的临床病症名称和治疗方法都已经在《内经》中奠定了基础。

《内经》作为一部历史悠久的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与文化思想相结合的著作,既有许多古奥深邃的哲学思想,又有大量的医学经典理论。

在我们日常解读《内经》理论精髓之时,面对历代注家卓说纷呈,有时难免莫衷一是,难窥其奥。

然而,中国传统医道诣在精进,贵在知返,知返方见古,更能领会深意。

因此,从《易经》原理结合临床实践,推演、印证并领悟《内经》原旨,仍不失为一条稽验烛幽之径。

《类经图翼·医易义》曰:“医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

”“医易同源”的原理在于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道理,中医学研究、阐明人体阴阳盛衰消长的机制,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共通之处,所谓“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易经》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易经》自古即称为“天人之学”,列为“群经之首”。

以其独特的象数和义理,以简驭繁,鉴往知来,探讨天道人事之演化兴衰。

《周易》的“易”字,有至少三重含义:“简易、变易、不易”,其中主要的内涵当为“变易”。

这告诉我们:大千世界,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成住坏空,生老病死,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之中。

正是由于“变易”才能不断推进并优化整个自然界,并使得大自然得以生生不息,生机勃勃。

因此,“变易”是“不易”的法则;“变易”又有其内在的规律。

具体到《易经》的卦象、爻象、卦辞、爻辞,无不在讲变化,阴阳的变化、卦象的变化、爻位的变化、吉凶的变化……阴阳在转换互动中达到和合既济,万物在运动和变化中生息繁衍。

历代医家在临证实践或总结医理时往往以易言医。

许多中医理论来源于《易经》,或运用易学原理加以印证阐发。

周易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浅探

周易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浅探

周易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浅探医者意也,易者道也,道者寂静也,太极者乃易学之体也,易者虚无也,太虚者一气之言也,气者万物之父母也,易学和医学同出一源而两途。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府也,周易是阴阳变化的应用,推往知今物极必反,具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备于内经,散载群书,而其变化,莫大于易学,因天人同一理,易医同一源,同此阴阳变化之道也,人和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人与天地气息相通,而易学始于乾坤推演、阴阳终于乾坤,而阴阳显其象,医学和易学同源之理是同其阴阳变化之道也。

其交相近,其用而异。

唯易经存其变化而不穷,开物成务、知未而伏往,进退不绝。

而医之为道、研阴阳、分五行生克,巧用调元赞化起死回生之术。

故中医理论中借易学之理、明天地造化之道,晓阴阳消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变化之理,由此方知人生于阴阳,成于阴阳,损于阴阳,而死于阴阳之消长。

明天人合一之理,太极之道。

而易医之理昭然若揭。

《周易》的理论在中医内经中早有运用,虽观其形殊,穷其理则一也。

而周易之为学,演之无穷,太极动而两仪生,然用其卦象推研事之吉凶变化,而周易之理在中医学中,则是太极动而生阴阳,阴阳生化,而出五行,阴为坤为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等,阳为火,火为乾,乾为天,天为南,南为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等。

用五行生克说明了中医学中的生理病理、用药及辩证之妙理。

因此中医学中的理论和易学均从太极之动静变化,互为其根本。

虚无易之体,阴阳是易之变,为演其物象之妙,天地分其阴阳,阴阳分为有形和无形,万物因气而化神,以气为生长之祖气,形神具气以成,故为后天之祖。

无形为天,有形为地,天而为阳、有形为阴,无形为乾,有形为坤,乾坤其合天地太生。

万物均从阴阳而生。

医能明此,而知人体阴阳气血生归有所,脏腑病变之由,故知人生长壮衰病死之理。

2 周易与中医阴阳在治则上的应用宝命全形论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则缺,水得土则绝。

易经与中医

易经与中医

易学在医学观念、医学理论和医学方法等方面为中医药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易经说卦》在论述自然法则与立人处世应遵循的准则时说:“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中医药理论流淌着《易经》的“血液”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和中国古代的其他发明相比,它是惟一的体系完整、科学思想与操作技术完美结合的发明创造,又是惟一的继续发挥着功能并仍旧产生着影响的东方科学。

和西医学相比,中医学从医学观、思维方式、理论构成皆大异其趋。

以此,中医学的行进路线和学术大厦的形态完全不同于西医学。

同是以防治人体疾病为目标的医学能有如此不同,关键在于中医学受易学的理论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中医学以有机论整体观审视人体,重点研究人体功能和变化过程而非实体结构;中医学重视人体的时间特性,以时间统摄空间,明显区别于西医学着重阐述人体空间,以空间统摄时间;在理论构建方面,中医以模型化的方式和西医、西方科学的公理化绝然不同。

中医学的这些特色是受易学的影响而铸就的。

中医学的经典《黄帝内经》就是在《周易》的影响下结合医学实践而形成的。

此后又随着医学实践的丰富不断援用新创生的易学理论而构建医学理论,在汉代象数易学爻辰说的影响下,中医发轫了五运六气;在宋代易学图书学派盛论太极图时,明代中医学有几种命门学说的形成,呈现了中医学理论演化进程中“医易相关”的特征。

易学对中医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医学观念、医学理论和医学方法三个方面。

易学与中医学的有机论人体观在古代科学未分化以前,医学和易学源出一家。

人体知识曾是易学素材之一,《易传·系辞》曾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易学把人体脏腑器官纳入易的框架,例如《易传·说卦》:“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身,离为目,艮为首,兑为口”,这是在巫术医学时代以占断病所循按的依据,可谓“医易同源”。

随着先民实践的发展,医学分化为独立的学科,但医家的基本观念仍和“大道之原”的易理一致,易的基本观念也便成为医学的基本观念,这些观念集中体现于《黄帝内经》并延续至今,我们把中医学的医学观概之为有机论人体观。

易学易经试题及答案

易学易经试题及答案

易学易经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易经中“乾”卦代表的自然现象是什么?A. 雷B. 风C. 天D. 水答案:C2.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中“太极”指的是什么?A. 宇宙的起源B. 阴阳的平衡C. 八卦的组合D. 易经的开始答案:A3.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易经中的卦象?A. 乾B. 坤C. 离D. 火答案:D二、填空题4. 易经的“变卦”指的是_________。

答案:卦象的变化过程5.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中的“易简”指的是易经的_________。

答案:简单性三、简答题6. 简述易经的“无极”与“太极”的关系。

答案:在易经中,“无极”是宇宙未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而“太极”则是宇宙的起源,是万物生成的起点。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而衍生出万物。

7. 易经中的“阴阳”理论在现代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答案:易经中的“阴阳”理论在现代生活中应用广泛,如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建筑设计中的光影对比、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性别角色等,都是阴阳思想的体现。

四、论述题8. 论述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案: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等,还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艺术、医学、风水等领域。

易经的阴阳五行理论,成为中国人认识世界、处理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

五、案例分析题9. 某公司在面临重大决策时,采用易经的卦象来指导决策,结果取得了成功。

请分析易经卦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及其可能的局限性。

答案:易经卦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战略规划、风险评估、团队建设等方面。

通过易经的卦象,企业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变化,预测未来趋势,从而做出更为合理的决策。

然而,易经卦象的应用也存在局限性,如卦象的解读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且不能完全代替现代科学的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

六、计算题10. 若某卦象由六个爻组成,每个爻有“阴”和“阳”两种状态,请计算该卦象可能的组合数。

周易与中医学

周易与中医学


二是理学派——以胡瑗、程颐、朱熹、蔡 元定、王应鳞为代表,以儒解《易》,以 《易》说儒,统治中国思想达七百年之久。 胡瑗著《易解》,程颐著《易传》(《伊川 易传》)。朱熹集象数与易理学派之大成, 著《周义本易》,并把“河图”、“洛 书”、“太极图”、“伏羲八卦次序”、 “伏羲八卦方位”、“文王八卦次序”、 “文王八卦方位”、“文王六十四卦卦变” 九图列于书中。这些著作均是对王弼易理 派的发挥。

周易源流

本经:积累以前经验,周末成书。
传:十翼之间有理论相矛盾之处,非一人 所做,可能为孔子的弟子所为。春秋战国。
历史原貌中的作者群


«易经»的作者群,主要是周王朝和列 国中的一批掌占卜的卜、史官吏;经过 几代人,众多卜吏的艰辛努力而创作出 «易经»这一巫筮符号文化系统;主要侧 重于象数理占。
研究历史

清代易学研究中,著名的有四家:
一是吴派惠栋,对汉易的训释和传播起了 很大作用。

二是杨州学派张惠言,对两汉到魏晋南北 朝多数名家的易著和其它著作所引《易》 文进行了更大范围的辑录与整理,注明出 处,或作考证和疏释。其中,辑录整理了 虞翻的易学著作七部,最为完备。。
研究历史

三是杨州学派焦循,他结合虞翻和荀爽二 家之论解《易》,有所独见。四是胡渭, 他专门考辩宋人“河图”“洛书”的原委
周易源流
周易源流
周易源流
周易源流
《周易》的性质 1.卜筮之书 象、数、理、占 2.哲学之书 理:道,昭示宇宙规律之道 阴阳、运动、循环、整体


《周易》的基本原理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观念之 中,即“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一分为二的观念;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生生之谓易” 的运动变化及恒动的观念;“仰则观象于天,俯 则观象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取象比 类的观念。

周易与中医的联系

周易与中医的联系

易经精讲要讲易,就要先追朔易的起源。

日月为易,象征阴阳。

甲骨文中的“易”字是怎么写的呢?上日下月这就像一个文字化的太极图,代表着阴阳互补,日月盈昃。

从历史上来说,在《周礼》“太卜”的记载中,有《三易》的说法;《三易》是指《连山》、《归藏》和《周易》,三个不同朝代的占筮书。

据说“连山”是夏朝的占筮书,“归藏”是殷商的占筮书,“周易”是周朝的占筮书。

而现在说的《周易》本身不是道教的书籍,道教是出自与农民起义军的组织五斗米道,为了秘密传播假托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为鼻祖,以周易等古书为经典,而《周易》和老子相差千年.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

即是说宇宙的事物存在状能的是1)顺乎自然的,表现出易和简两种性质;2)时时在变易之中;3)又保持一种恒常。

如《诗经》所说“日就月将”或“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日月的运行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这是简易;其位置、形状却又时时变化,这是变易;然而总是东方出、西方落这是“不易”。

现行《易经》指的是《周易》,《周易》分为经、传两个部分。

“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

“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

因其阐发经文大义,如本经之羽翼,故汉人称之“十翼”,后世统称《易传》。

《周易》的基础在于阴阳,《道德经》中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而圣人为了更加精确地阐释天地之间的道理,就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六划组合体,即“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每卦共有六条线条,称为“爻”。

《说文解字》云:“爻,交也”;王弼云:“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

“爻”的原意也就是阴阳之交变。

因此一断横称为“阴爻”,以“六”表示;一长横称为“阳爻”,以“九”表示。

刍议易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方面的意义

刍议易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方面的意义

片 战争 之 后 的诸 多学 者之 所 以否 定 《 易经》 , 究其
原 因一在 于心态 ,二在 于忘 记 中国传统 文化 的渊 源, 三 在于 当时社 会制度 的弊 端 。 总 体而 言 , 《 易经》 的哲 学 与方 法主 要 体现 在 简 易、 变 易、 不易三 方’ 面 。 “ 简易” 是 指化繁 为简 , 学会 提纲挈 领 。现代 自然科 学研 究的 原则 是将 复 杂 的 问题 转化 为 简 单 的 问题 , 强调 由繁到 简 的 过
开《 易经》 。 《 易经》 的精神 到底 是什么 ? 杨振 宁先 生 认 为“ 浓缩 化 、 分类化、 抽象 化 、 精 简化 、 符 号化 是 《 易经》 的精神 。” [ 7 西 方科 学是分 科而 学 , 强 调精
确 的数字 与 量化 , 而 中 国古代 科 学或 者 东 方古 代 科 学是 全科而 学 , 强调基 于整体 观之 分科 而学 , 侧 重于模 糊 逻 辑与 模 糊数 学 , 进 而将 《 易经》 的哲 学 思想具 体落 实到每 一个 科学领 域 的实践之 中 。尽 管《 易 经》 给现 代 人 的表 面 印象 是“ 浓缩化 、 分 类 化、 抽象 化 、 精 简化 、 符 号化 ” , 但 实 质上 包 涵 了现 代唯物 主义 , 包括 了唯物 辩证法 的一切思 想 。 而鸦
 ̄a t r a c t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s o f Y i Xu e t h i n k i n g we r e e x p o u n d e d f r o m t h e e s s e n c e o f T h e Bo o k o f Ch a n g e s a n d t h e
助于进一步理解现代 医解决 患者 问题 。 因此 , 作为 一个

《周易》与中医推拿

《周易》与中医推拿

《周易》与中医推拿1、推拿疗法中的阴阳虽然在《易经》中并没有关于阴阳的直接沦述,但构成《易经》符号系统的最基本的要素“—”、“--”作为两个性质相反的东西,代表着宇宙最基本的两种力量或趋势。

《易经》微显阐幽,明确地提示出阴阳大义,认为宇宙问最基本的规律就是一阴一阳的对立统一。

《内经》发挥《周易》的阴阳思想,指出:“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素问·天元纪大论》)《内经》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是天地万物产生、发展、壮大、衰亡的内在动力,是世界纷繁灿烂而又秩序井然的幕后指挥者,阴阳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阴阳的对立统一、调畅、和谐是事物存在、发展、变化的条件。

推拿疗法虽然不像中医学的其他学科那样重视阴阳的辨证分析、调整纠正,但是它很重视手法操作部位的阴阳定性与手法本身的阴阳属性。

如成人推拿手法中分推法与和推法在胸腹部、面额部、手腕部、腰背部等部位操作时被统称为分(合)阴阳法;直推法在上肢或下肢的内(外)侧部位操作被称为推手或足三阴(阳)法;在头部阳经聚集处操作的复合手法称为三阳开泰法等。

有时,推拿手法也可根据手法力度的轻重深浅原则被分类为阳刚类手法和阴柔类手法2大类,而不是传统的6大类分法。

在小儿推拿特定穴中有阳池穴、阴池穴之称。

而小儿推拿复合手法中“猿猴摘果法”共有5种操作方式,其中《厘正按摩要术·卷三》记载的猿猴摘果法操作方式又被称为转阳过阴、转阴过阳法。

同时,在推拿练功中也有阴阳反掌(又称翻掌,主要用于治疗腕部筋伤)、阴阳磨势(主要用于腰部筋伤)的锻炼方法。

2、推拿疗法中的八卦天地阴阳称为两仪,四时称为四象,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称为八卦。

八卦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爻,爻有阴阳两类,阳爻表示阳光,阴爻表示月光。

易本堂医药专家浅谈易文化与中医药

易本堂医药专家浅谈易文化与中医药

易本堂医药专家浅谈易文化与中医药学医而不学易的人,必定思路狭窄,不能从宇宙大道上把我人体生命的本质和规律;而只只易不知医的人,必定满足于玄学空谈,不能解决具体的问题,由于不恩能够在身体上有所体征,因而对天地大大的把握也必然不够深刻全面。

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相得益彰,才能弥补各自的不足,否则就会错过一生珍贵的时光。

...学医而不学易的人,必定思路狭窄,不能从宇宙大道上把我人体生命的本质和规律;而只只易不知医的人,必定满足于玄学空谈,不能解决具体的问题,由于不恩能够在身体上有所体征,因而对天地大大的把握也必然不够深刻全面。

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相得益彰,才能弥补各自的不足,否则就会错过一生珍贵的时光。

易本堂肿瘤专家——李业水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它中提出了气的观点和阴阳的概念。

古代哲学家认为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一切事物的物质基础。

万物均是阴阳两分,又可以划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中属性。

阴阳五行学说是祖国中医的理论核心,可以说不懂阴阳,勿论中医,不晓五行,莫谈中医。

《周易》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中有着难以替代的引领作用。

可谓是百学之源,诸子之宗。

而易医更是紧密相关,易为中医之本。

中医与周易的这种关联,历来被医学家所重视,从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医学《易》学之间水乳交融的紧密关系。

药王孙思邈也在他的《备急千金药方》中写到“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熟《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等诸部经方。

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到明代张介宾写成《医易义》一书,便形成了独特的医易学。

易经中本身就有一些零散的中医知识和养生保健的医学思想,而《周易》所阐述的阴阳学说,更是全部贯穿于中医学之中。

如张介宾所说“医道虽繁,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

中医与易学的关系

中医与易学的关系

中医与易学的关系中医和易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一定的关联和联系。

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体系,而易学则是一门研究人类命运和自然规律的学问。

虽然它们在研究领域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某些方面又有着共通之处。

中医和易学都致力于研究自然和人类的规律。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

因此,中医通过研究自然界的气候、地理、植物、动物等要素,来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而易学则是通过观察天象、地理环境、数字等元素,来揭示人类的命运和行为规律。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医和易学都是通过观察和研究自然和人类,来寻找规律和真理的。

中医和易学都强调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

中医的理论体系是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它强调人体内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于内外因素的失衡导致的,而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平衡。

易学也是基于整体观念,它认为宇宙万物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易学通过观察天文、地理、人事等方面的变化,来揭示整体的运行规律和变化趋势。

因此,中医和易学都强调综合分析和系统思维的重要性。

中医和易学在实践中都注重个体差异和个体化治疗。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特征,来判断病情和辨别病因。

易学也注重个体差异,它通过分析个人的生辰八字、八卦、风水等要素,来预测个体的命运和发展趋势。

因此,中医和易学都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和指导。

中医和易学都强调平衡和调整。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衡或五行失调导致的,因此调整阴阳、平衡五行是治疗的关键。

中医通过草药、针灸、按摩等方法,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相克关系。

易学也强调平衡和调整,它认为人的命运和行为是由于阴阳五行等要素的变化和影响,因此通过调整环境、改变行为等方式,来达到平衡和和谐。

中医与易经的关系

中医与易经的关系

中医与易经的关系第一章医易同源医学和易学都是中华民族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在了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过程中,人们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影响和指导下,以日常生活实践体验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独特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世界文化作了巨大贡献。

笫一节祖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祖国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华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它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为祖国人民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了巨大的贡献,有世界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愧是我国和世界医学科学史上一颗灿烂明珠。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疾病和医药卫生记载。

2000千多年前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我国古典医学文献中最为来系统的医籍---《黄帝内经》。

它总结了古代医学成就和治疗经验,应用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预防, 诊断,治疗等问题,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向人民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养生方法. 告诉人们怎样才能使人通天气. 人气. 地气,然后充满浩然之气,立于天地人之间,建立和蔼之气,达到人体阴阳平行,尽享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许多内容己大大超出了当时的世界医学水平。

《黄帝内经》还有一个很重要部分,就是运气学说。

运气学实际上是一种预测学。

它可以按人的生活起居饮食习惯和自然的物候变化等方法,预测来年天象的变化和相应会流行的疾病,以及人在自然中将得到的灾难祸福,并提供避免的方法,它不同于一般的算命术,它对人体气运作出科学精准辩断。

《难经》也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系秦越人所著,成于汉之前,其内容十分丰富,其包括生理.病理.诊断. 治疗等各个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不足,它与《黄帝内经》一样,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它为中华炎黄子孙繁荣昌盛作出巨大贡献。

试论易学十二辟卦于中医适时护理之关系

试论易学十二辟卦于中医适时护理之关系

第30卷第1期2017年03月黔南民族医专学报Journal of Qiannan Medic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Vol. 30 No. 1Mar. 2017试论易学十二辟卦于中医适时护理之关系夏兴志,卢丹,吴远航,李方圆,罗开中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25)【关键词】十二辟卦;时间医学;适时护理;十二月建;十二节气【中图分类号】R 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4983 ( 2017 ) 01 -0023 - 05时间医学自1950年在国外提出以来,在中 国医学界引起了一阵学术热潮。

其后数十年间各 家论著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医学界茂然成林。

但 时间医学理论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则不应做为一 个新兴词汇使用,因为在中医学中早已有关于时 间对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影响的理论出现,如 《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中就有“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

对应人体“生” “养” “收” “藏”生理节律变化的记述。

《内经 —运气七篇》所奠定的“五运六气”理论更 是让中医时间医学理论趋于完整,被后世医家广 泛推崇与使用。

适时护理作为临床护理工作中重 要的指导理论,近年来也被众多护理工作者所重 视。

各家论著颇多。

在适时护理与中医时间医学 关系的理论研究领域,也有学者做过详尽的论 述。

但多以“子午流注”理论作为其理论依据。

对于易学之于中医适时护理的论著则颇为鲜见。

然易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乃至中华文明的发端之 一,其在中国传统时间学及医学中的作用是重要 而伟大的。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曾言:“宾尝闻之 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1]。

”同为明 代医学家的孙一奎在其《医旨绪余》中言:“彼 知医而不知易者,拘方之学,一隅之见也m 。

” 由此可知,易之于医,理无二致。

故而从易理而 知医理,殊途同归。

在中医适时护理中,也有其 可取之处。

1易学十二辟卦十二辟卦,也称“十二消息卦”。

李用粹医学理论和实践中的易学烙印

李用粹医学理论和实践中的易学烙印

李用粹医学理论和实践中的易学烙印魏飞跃;文乐兮【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32)7【摘要】李用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推崇易学,不仅论病析药每每浸染易学文化色彩,而且辨证论治总能融会易学思维,尤其体现在见微知著,既病防变;分清标本缓急,相时而动;立足整体,据五行生克立法.%Li Yong-cui was deeply affect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accorded great importance to Yi theory. He applied Yi theory into analysis of illnesses and medicines and used thinking way of Yi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s, especially in the situations like this: he could see the entirety from the small details to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diseases; he could differentiate the symptoms and root causes, the urgent and the deferred, to take proper treatments at the right time; he could apply the rules based on the holism and the generation-inhibition among five elements.【总页数】3页(P3-5)【作者】魏飞跃;文乐兮【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相关文献】1.刍议易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方面的意义 [J], 刘敏雯;郭建生;姬爱冬;刘兴烈;2.刍议易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方面的意义 [J], 刘敏雯;郭建生;姬爱冬;刘兴烈3.易学之道,天·地·人——著名易学家李书有教授访谈 [J], A+C;孙小香4.管窥大生态医学理论中所渗透出的易学思想 [J], 张维骏;陶功定5.易学与中医学理论特点的关系 [J], 陈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学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况君世界周易学会常务副会长重庆涪陵易经学会会长[摘要]:中医学术是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对人体部位、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药物等进行系统概括形成的理伦体系。

本文以阴阳、五行学说入手,阐述了易学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广泛应用情况及作用。

论述了易学为中医之源,易学与中医的渊源极深。

我们要认真研究易学和中医的关系,对弘扬中医意义十分重大。

[关键词]:阴阳五行中医关系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面对气象万千、变化无穷的客观世界,为了找寻万物运动的根源和总规律,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观察和研究,认为万物的运动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中医学术原始于经验,在二千多年前的《皇帝内经》中,已经广泛用易学中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对人体部位、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药物等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概括,从而形成了中国医药学所特有的理论体系。

一、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明代张景岳指出“道者,阴阳之理也。

阴阳者,一分为二”。

阴阳,是对自然界一切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它既可代表两方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见表1、表2),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

事物的生成、变化以至消灭,都是由于事物内在联系的阴阳双方运动的结果。

(表1)、事物现象的阴阳属性分类表类别空间时间季节性别温度亮度重量事物运动状态阳天昼春夏男热光亮轻上升向外明显的运动阴地夜秋冬女寒晦暗重下降向内相对的静止(表2)、人本部位、组织、功能活动的阴阳属性分类表类别人体部位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状态阳表、背、上部皮毛、六腑、血兴奋、亢进阴里、腹、下部筋骨、五脏、血抑制、衰退(二)、阴阳学说基本内容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和辨证思维,对阴阳学说总结为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以及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1、阴阳对立阴阳对立,是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且通过斗争,以维持平衡,在人体表现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正常生理状态,但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双方的动态平衡出现失衡,即导致疾病的产生。

2、阴阳互根阴阳互根,是指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的两个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

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

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立的一方面而单独存在,双方各以对方作为自已存在的前提。

在人体而言“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人的生理现象就要发生变异而出现病变。

一旦严重到“阴阳离诀”的状态,则意味着生命的消亡。

3、阴阳消长阴阳消长,是指事物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不是绝对静止的状态,而是不断地在运动变化,一直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恒动之中。

阴阳之间的消长关系,在一定限度内,保持着动态平衡,以维持事物的正常发展和变化。

4、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是指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即阴可以化为阳,阳也可以转为阴。

从而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皇帝内经》云:“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和“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就是指阴阳所代表的事物已发展到具备了转化的可能性。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贯串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它既说明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又指出了诊断和治疗的一般规律。

1、阐述人体组织结构《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阴阳学说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所有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又可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以人体部位来说,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

以脏腑划分,则五脏(心、肝、脾、肺、肾)为阴,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为阳。

若再具体到每个脏,还有阴阳之分,如心脏可分心阳、心阴,肝脏可分肝阴、肝阳,肾脏可分肾阴、肾阳等等。

2、说明人体生理活动人体生理活动可用阴阳来概括,物质属阴、功能属阳。

凡组织结构和气血津液等物质基础均属于阴;这些组织结构和气血津液的运动及其所发挥的功能则均属于阳。

人体各种机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而营养物质(阴)的新陈代谢,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

这就是阴阳消长的运动变化过程。

在生理情况下,这种阴阳消长,是处于相对平衡之中。

所以运用阴阳对立依存,消长平衡的理论,可以概括阐述人体的生理活动。

3、研究人体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从总的方面看是阴阳对立依存关系被破坏,人体失去正常的阴阳相对平衡状态,而造成阴阳偏盛或偏衰的结果,具体表现在人体正气和致病病邪两个方面。

人体正气有阳气和阴精之分,致病病邪也有阳邪和阴邪之别。

阳邪致病,就会出现阳盛伤阴的热证;阴邪致病,又会出现阴盛伤阳的寒证。

阳气虚衰不能制阴,则出现虚寒证;阴精不足而不能制阳,则表现为虚热证。

因此《皇帝内经》总结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就是运用阴阳理论来说明人体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4、用于诊断疾病阴阳偏盛偏衰是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因而尽管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千变万化,但其基本性质可以概括为阴证与阳证两大类。

临床上的八纲辩证方法,就是以阴、阳作为纲领,把疾病的部位(表里),病象的性质(寒、热),正邪的消长(虚、实)概括在一起,以判定病证。

其它方面如辨病的气血、津液、形神等概念,也无不以阴阳为纲。

运用阴阳对立依存、消长转化的思想,去认识疾病和判断其发展的趋势。

5、确定治疗原则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既是导致各种疾病内在变化的基本因素,治疗疾病的原则是从调整阴阳出发,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人体阴阳的正常状态。

在临床上见到因阳热太过而耗损阴液者,给予寒凉药物以治其热,即“热者寒之”。

因阴寒太甚而损伤阳气者,则给予温热药以治其阴寒,即“寒者热之”。

若因阴虚不能潜阳而阳亢者,则需滋阴以潜阳,即“阳病治阴”。

如阳虚不能制阴而阴盛者,则益阳以消阴,即“阴病治阳”。

6、归纳药物性能药物是调节人体阴阳,战胜疾病的重要武器。

药物的功能,主要靠它的气性味,升降浮沉来体现;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浮沉可用阴阳来概括。

(1)气:气有寒、热、温、凉四种。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阳盛热证,用寒凉药物清热;阴盛寒证,用温热药物祛寒;阴虚的虚热证,用凉性滋润的药物以养阴;阳虚的虚寒证,用温热的药物以补阳。

(2)味:味有酸、苦、咸、辛、甘五种。

酸、苦、咸的药物有通泄之功属阴,辛、甘的药物具发散功效属阳。

(3)升降浮沉:药物作用趋向而言,升浮的药物,主上行而向外,属阳;沉降的药物,主下行而向内,故属阴。

二、五行学说(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我国劳动人民通过接触、观察、归纳、总结发现宇宙万物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变化所构成,故称“五行”。

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土具有孕育、培养生化万物的特性;金有肃杀、变革的特性,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

宇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在概念上五行学说是对一大类特性上可相比拟的各种事物、现象所共有抽象性能,在中医学领域作了系统的归纳(如表3)。

表3:五行归属例表自然界五行人体方位气候发展过程五色五味时令脏腑五官形体情志东风生青酸春木肝胆目筋怒南暑长赤苦夏火心小肠舌血脉喜中湿化黄甘长夏土脾胃口肌肉思西燥收白辛秋金肺大肠鼻皮悲北寒藏黑咸冬水肾膀胱耳骨恐(二)、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以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事物内部结构的模式。

1、相生规律:木→火→土→金→水→木,五行以次孳生,循环无尽。

2、相克规律:木→土→水→火→金→木,五行相克也是往复无穷的。

3、相乘规律:属于过度的相克,它与相克顺序上一致,但是克制的力量超过了常度,因而会破坏事物内部的平衡协调。

4、相侮规律:有恃强凌弱的意思,属于反方向的克制。

如水克火,但火势过大,水势太小,此种情况,水被火反而烤干,金克木,金弱木硬,金不能胜木反而毁损。

总之,五行相生、相克的运动,维持了整体的平衡和稳定;五行相乘、相侮则破坏整体的平衡和稳定。

相生、相克属于正常,相乘、相侮则属于失常。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五行学说运用到中医学领域主要有三个方面:1、阐述五脏生理功能⑴、在中医学临床上观察到肝有喜条达、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与春季草木萌芽生长的现象相类似,春季在五行属木,故将肝归于“木”。

⑵、心有主血脉,推动气血温养全身的生理特点,与夏季天气炎热,万物生长的现象相类似,夏季在五行属火,故将心归属于“火”。

⑶、脾有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与长夏气候潮湿,万物茂盛的现象类似长夏在五行属于,故将脾归于“土”。

⑷、肺有喜清肃而主降的生理特点,与秋季气象清肃万物收敛的现象相类似,秋季在五行属金,故将肺归属于“金”。

⑸、肾有藏精而主水液的生理特点,与冬季水寒冰冻,万物收藏的现象相类似,冬季在五行属水,故将肾归属于“水”。

2、研究五脏相互关系⑴、相互资生关系“肾精滋养肝血,使之保持充沛(水生木);肝藏血以济心,充养心血(木生火);心阳温脾使之健运(火生土);脾化生水谷精微以养肺(土生金);肺司肃降,通调水道,助肾主水(金生水)。

⑵、相互制约关系:肺气的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的升发太过(金克木);肝的疏泄作用,使脾之运化免于壅滞(木克土);脾对水液的运化传输,可制止肾水泛滥(土克水);肾阴上济心阴,以防止心阳亢盛(水克火);心阳的温煦,可以制约肺气的清肃太过(火克金)。

3、分析五脏病变相互影响在生理情况下肝(木)依靠肾(水)滋养,即“水能涵木“,及至出现病理而肾水不能养肝时,即“水不涵木”,本来肺的肃降,可以制约肝的升发太过,但在某些情况下,肺不仅不能制约肝而反为肝火所伤的病理现象,称为“木火刑金”,诸如此类,可用五行的关系来概括地分析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4、用于疾病诊断治疗⑴、五行在诊断上的运用,主要根据五脏与五色、五味以及脉象变化在五行分类归属上的联系,来推断病情,如心脏病人,面见黑色,属“水来乘火”。

⑵、五行学说既认为五脏制化关系的异常变化,可以概述人体病理变化及相互影响。

在治疗时从五行系统结构的整体观念出发,除了针对病变本脏进行处理外,必须考虑其他有关脏器,并调整其关系,根据生克制化关系制定具体治法,控制其传变。

⑶、五行学说在中药领域里,主要从五色、五味取象比类的归类方法,将药物的色、味和五脏配合起来,形成一项药物归经知识。

如青色入肝,赤色入心,黄色入脾,白色入肺,黑色入肾,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

这些对分类临床的药物运用有一定意义。

三、认真研究易学与中医的关系,弘扬祖国医学纵观中医发展史,我国医学主要经历了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现代医学时期,从中医的诊断、治疗、制药每一个环节都与我国易学中阴阳五行学说密切相关,因此古人云:“医易同源”“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说明易学文化与中医文化渊源极深,也说明发展中医学除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还得需要研究易学与中医的关系,也可以说易学是中医学之根,中医学之源,认真研究易学在中医学的运用,能够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对弘扬祖国医学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