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心学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心学解读心得
大家从来以为《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神魔小说,而且在四大名著中也是个另类,那里面是小时候我最喜欢听的故事。但是《西游记》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内涵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几百年来,特别是近现代,学者们研究《西游记》,不是说它是一部讽刺封建社会的小说,塑造了孙悟空这个不畏强权,反对封建的英雄人物;就是说它是一部扬佛抑道的小说;或者认为西游记是一部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小说。现在看到了更多的“研究结果”,似乎各家都有道理,可我比较喜欢这样的解释:《西游记》是主张“心学”的一部寓言。
西天取经的过程,其实就是唐僧师徒与自身的“心魔”斗争历程。这一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不断证实着“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的道理。在这里,“心”指的是人的主观意念,所谓“魔”,乃是人的私欲邪念的象征,是人迷失了本心的结果。而孙悟空在取经途中所遇到的种种妖魔鬼怪,其实都是它“心中之魔”的外象。孙悟空一个个的除妖灭怪,象征着它在消灭自己的心中之“魔”;在把一路上的孽障铲除以后,便达到了儒家所追求的“内圣”的精神境界;也修成了佛教正果,成为了“斗战胜佛”;同时也实现了道教“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超脱生死,位列仙班的目的。
我们在读《西游记》时很容易注意到,美猴王学道的地方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这其实就是一个“心”字。实际上这个所在就是孙悟空的心,学道就是修心。孙悟空是《西游记》的第一主角,全书自他从花果山裂石出生开始,历经学道、大闹三界、镇压于五行山下、保唐僧西天取经经受九九八十一难,最后成就“斗战胜佛”结束。
而在九九八十一难中,唐僧一行战胜的众妖魔,亦即“修心”中所批判的对象,都有着极大的贪欲。它们为了满足一己之欲,不顾天理,甚至破坏天理,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这些批判对象从人到妖到仙,几乎充塞着人间、荒野,乃至幽冥与天堂。观音院的方丈、黑风山的黑熊精爱财;黄风怪、白骨精、金角、银角、师陀国三怪等,都想吃唐僧肉;白毛老鼠精、玉兔精等,则贪图色欲。孙悟空斗它们,实际上是斗自己,斗自己的心中之贼。《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其实就代表着人们心中的心魔,人只有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不断战胜心中的贼魔,才能修成正果。
所以西天取经之路,即是修行之路,亦是修心之路,即用后天之心内观返照,逐步磨去凡心,而显露真性,得道成佛。
其实,以心学的角度解读《西游记》,几乎在《西游记》问世之初就已经产生了。其最早版本有《序》写道:“故魔以心生,亦以心摄。摄心以摄魔,摄魔以还理,还理以归之太初”“此其书直寓言者哉。”《西游记》从多个方面明显地表达着心性的主题。儒释道三家以心性学为基本点的三教合流,在明代是时代的重要思潮,以修惜性命为主旨的《西游记》便是这种合流心性学的产物,是这种合流心性学的艺术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