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心学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心学解读
《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文化小说,产生于明代中叶。这一时代,正是三教合一思想的完善期,尤其是出现了以陆、王为代表的心学体系。因此,作为这个时代的思想文化产物,《西游记》所表现的就是心学体系和三教合一思想。三教之所以能够合一,全在心性之学。儒曰尽心知性,道曰识心见性,佛曰明心见性自明清到当代,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后认为,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其实是对王阳明心学的艺术解读,吃惊吧?我看到这个研究结果也非常吃惊,细细品味学者们的各种证据,似乎在理。
从心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书中主角孙悟空的人生三部曲即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以及最后的求取真经有一个与从社会政治层面解读《西游记》全然不同的理解。也可以对书中的诸多细节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解释。
心学的基本主旨是“致良知,求放心”即我们所说的“格物致知”,我们可以根据这一思路,把孙悟空的人生划为以下四个部分:心之本体部分,时间跨度为从其出世直到拜师学艺,学到通天彻地的本领为止;放心部分,时间跨度为从其学成归山开始,经历闹龙宫,闹地府,官拜弼马温,名注齐天,直至盗蟠桃,偷御酒。诸神捉怪,大闹天宫;定心部分,即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五百余年;修心部分,即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得成正果。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孙悟空的人生三部曲分为放心,定心,修心三个部分。这种划分,其实也就意味着孙悟空的道德品格由不完善逐步地走向了完善,而其的人生价值也在不断的修心的过程,在最终取得正果之后得到了最为完善的实现。而孙悟空的大闹天宫的阶段恰恰是他的良知受到外来物欲蒙蔽的时期,之后的被压五行山,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正是其不断的克服心中私欲,还归心之本性,道德完善的过程。
通观《西游记》满篇都是心的概念,单就回目而言,涉及到心的字眼的就有三十一个,如第一回中的“心性修持”,第二回中的“心何足”,第七回中的“定心猿”,第十四回中的“心猿归正”,第十九回中的“受心经”,第二十三回的“试禅心”,第三十回中的“忆心猿”,第三十三回中的“助本心”,五十回中的“神昏心动”,五十一回中的“心猿定计”,五十八回中的“二心搅乱大乾坤”,七十六回中的“心神居舍”,八十八回中的“心猿木母”,凡此种种,不可胜数。
在上完西游记这个课程后,让我知道了原来西游记并不是像我们之前想象的那么简单,它里面包含了多种意思,有些是包含了社会政治的含义,有些是从心学的角度解析,《西游记》真是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