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魅与艺术之殇:历史剧的世纪之争

合集下载

浅谈历史剧对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影响

浅谈历史剧对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影响

浅谈历史剧对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影响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电视,手机,电脑渐渐普及,影视业日益崛起,历史剧开始在公众视野中频频刷屏,各类历史剧层出不穷。

而裹挟在这股时代洪流中的中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塑造三观的重要阶段,容易被剧中人物,情节等吸引,并受到影响。

本文主要分析了历史剧的概念,种类,通过多个例子分析了历史剧对中学生学习历史造成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提出了中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剧所带来的影响的措施。

历史剧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一个正确的三观的形成,也有可能是误导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形成错误的历史观乃至三观。

所以,中学生应该对历史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避免所谓三观跟着五官跑这种情况。

关键词:历史剧,中学生,历史学习,历史认知内容一、历史剧的概念及其分类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中的定义:历史剧是根据题材内容划分的戏剧种类之一,指取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剧目。

其立足于历史事件,以历史人物为主体,在尊重历史原则的前提下创作,反映历史风貌,揭示历史发展规律。

若是根据剧种来划分,历史剧可以大致分为中国历史戏剧,中国历史影视剧,中国历史记录片,中国历史正剧。

其中历史纪录片和历史正剧中所描绘的历史是确实可信的,如《河西走廊》,凭借严谨的剧情,身临其境的画面,展现了漫漫古道河西走廊的千年变迁史,辉煌,雄浑,苍凉,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但其缺点是缺乏趣味性,很难引起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兴趣,所以在传播历史知识方面的作用有限。

历史戏剧则多是由历史上一些真实事件改编而成,又多取材于民间事件,所以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某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状况。

郭沫若的《屈原》取材于战国时三闾大夫——屈原的故事,借他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坚决抗日,奋战到底”的主题思想,但是由于现在人们大多不习惯听戏剧,或是无法透过晦涩的语言听懂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因此影响也有限。

最后是历史影视剧,凭借主角极高的颜值,直入人心的剧情吸引了众多观众。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郭沫若是中国文坛上极富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等,其中历史剧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他创作的历史剧具有浓重的革命意义和强烈的戏剧性,深受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本篇论文将从戏剧性的角度来分析郭沫若的历史剧,探讨其中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提纲:1. 郭沫若及其历史剧介绍1.1 郭沫若生平简介1.2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特点2. 历史剧的定义与特征分析2.1 现代历史剧的起源与发展2.2 历史剧的创作特征和审美特点3. 剧本结构和情节分析3.1 剧本结构的基本元素3.2 情节的设置与推进4. 角色刻画4.1 角色的形象构建方法4.2 人物性格塑造和情感表达5. 台词和语言表现5.1 台词质量的评价标准5.2 语言表现的审美特点和风格6.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6.1 营造气氛的手法及效果6.2 运用舞台美术和灯光效果增强戏剧效果7. 历史剧的创作主题与文化内涵7.1 以历史为题材有何特点和优势7.2 探究历史剧背景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8. 历史剧的价值和意义分析8.1 历史剧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意义8.2 历史剧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9. 结语9.1 对郭沫若历史剧的评价9.2 历史剧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前景展望1. 郭沫若及其历史剧介绍在本部分,我们会介绍郭沫若的生平简介,然后是他的历史剧创作特点。

这两点十分重要,因为只有了解到他的创作经历和创作特点,我们才能更好地评估他的作品和思想。

2. 历史剧的定义与特征分析在这个部分,我们将首先探讨现代历史剧的起源和发展,然后会分析历史剧的创作特征和审美特点。

这一点很关键,因为只有了解到历史剧的特征和审美价值,我们才能更好地看到郭沫若历史剧的价值。

3. 剧本结构和情节分析在这个部分,我们将分析剧本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情节的设置和推进。

这两点非常重要,因为这些是一个成功的剧本所必须具备的关键元素。

4. 角色刻画在这个部分,我们将分析角色的形象构建方法和人物性格塑造和情感表达。

艺术与争斗 艺术史上的大师之战

艺术与争斗 艺术史上的大师之战
艺术与争斗:艺术史上的大师 之战
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争斗
观念
之战
大师
冲突
史上
读者
艺术
争斗
艺术 竞争
理解
史上
艺术家
注重
之战
形式
创作
艺术界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艺术与争斗:艺术史上的大师之战》内容摘要 《艺术与争斗:艺术史上的大师之战》一书,深入挖掘了艺术史中那些不为众人所知的斗争与冲 突。这本书不仅是对艺术史的补充,更是对传统艺术观念的挑战。 在本书的开篇,作者引领读者走进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那里,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的竞争 成为了艺术界的一场大战。两位大师在绘画、雕塑和建筑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但彼此间的竞 争却从未停止。他们的争斗不仅仅是艺术上的,还涉及到名誉、地位和赞助人的支持。这样的竞 争无疑推动了他们艺术的进步,但也带来了不少的矛盾和冲突。 随后,视线转向了19世纪的法国。在这里,文森特·梵高与保罗·高更的冲突成为了艺术史上的 又一出大戏。梵高以其激情洋溢的画风和独特的色彩运用吸引了众多观众,而高更则更注重形式 和象征意义。两人的观念差异导致了激烈的争吵和争斗,最终导致了梵高的悲剧性结局。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争斗在艺术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大师们的争斗中,他们 不断地挑战传统,推动着艺术的进步。正是这种进步,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 美好。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艺术与争斗之间的紧密。
阅读感受
当然,这本书也提醒了我,争斗并非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在大师们的争斗 中,他们有时会陷入过度的自我中心和偏执,导致双方都受到伤害。因此,我们 在追求个人理想的也要学会尊重他人,以和平、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安徽省十校联考2023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安徽省十校联考2023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安徽省十校联考2023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今的历史剧,一度被观众认为不再是熟悉的扮相,剧情拖垮、对白新潮、史感消失,打着历史的旗帜,却不知道风朝哪个方向吹。

被现代风情过度填塞,是当下历史剧被诟病的主要原因。

剧与史的尴尬割裂,是历史剧处在理性消费与感性消费两难处境的反映。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杨家将》《岳飞传》等历史剧演绎英雄传奇。

话本故事虽与历史真实背离,却无损历史的崇高。

戏剧化演绎的历史故事培植了几代人朴素的英雄情怀和梦想。

与英雄同路使普通人期待历史的偶遇和命运反转,激发了普通人向历史而生的超越意识。

戏剧的舞台、似是而非的英雄、降维的历史知识,普罗大众从中把握了自身所需的人生律动。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三国演义》《雍正王朝》等历史大剧兴起。

亦步亦趋追随正史,剧情统摄于正史中,创作分寸得体。

发乎情止乎礼的风格,温柔敦厚的人物设计,中规中矩的艺术渲染,维护了历史的道统和教化。

岁月的沧桑与观众的历史期待吻合,这一时段历史剧被观众称为正剧。

随着个体审美意识增强,2010年之后迎来了《甄嬛传》《琅琊榜》等宫斗剧、阴谋剧的浪潮。

庭院深深的宫廷取代历史江河,权力游戏代替了历史大事记,女主的历史性成长近似“杜拉拉升职记”,现代职场经历与历史经验有了诡异的交点。

历史被新生活的光芒照射,有了新的景观,历史的厚度能满足每个穿越时间窄门的探猎者。

《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风起陇西》开启了历史剧另一个路径,悬疑、解惑开辟了历史剧的另一种方式。

原著作者马伯庸认为,“历史呈现给我们的,永远只是一些不完全的片段与表象……我的工作,是从一句微不足道的史料记载或一个小小的假设出发,把散碎历史片段连缀成完整的链条。

”知识的在场、事件的闭合、意义的救赎,是一部历史剧主要构成要素。

历史知识不仅为事件制造发生的现场,还为杂乱的记忆廓清了源头。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沉重的话题: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郑铁生关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无论对于文艺创作还是文艺理论建设,都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

然而理论界苍白无力,主流文化失语无声,使得这一话题纷争无序,议论杂沓。

本文从扫描明清以来、特别是上世纪历史剧的三次争论的理论要点入手,捋清延伸的轨迹,凸显这一理论话题长期论争在当代最有价值的成分:一、如何看待“历史真实”?二、怎样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切点?三、“艺术虚构”的形态与“艺术真实”。

这些理论问题的内涵虽然很大,但明确标示出来,有利于在理论建设上有所总结、有所推进、有所深化。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是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创作带有重大理论性质的话题。

早在明清时代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已滥觞,上世纪40年代初、60年代初、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围绕历史剧这个话题曾经有过三次大争论。

面对这长达五百多年的沉重的话题,当历史剧中正剧、戏说、“假说“、“胡说”铺天盖地而来、鱼目混珠之时,理论界苍白无力,主流文化失语无声,因此,今天不仅有必要对这沉重的话题进行重新审视,而且应当在理论上有所总结、有所推进、有所深化。

一、五百多年来关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论争的再审视一部好的历史题材的作品应该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的生命统一体,这是衡量其优劣成败的准绳。

究竟历史真实是什么?艺术真实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古往今来所谈所论,不可谓不多,但是至今仍在探索,亟待我们认真梳理,扬长去短,深入开掘。

首要的是如何从理论上去建构,既是一种史论,“文非泛论,按实而书”(刘勰语),又是一种创作论,指导践行。

最早论及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这一话题,是伴随《三国演义》的问世出现的虚实之争。

今文艺研究2009年第6期存《三国演义》最早刊本明嘉靖壬午本(1494)卷首附有蒋大器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历史通俗小说专论。

他的基本观点:关于历史小说的历史真实,是与正史相比。

泛娱乐化审美视域下古装题材电视剧的历史观之思

泛娱乐化审美视域下古装题材电视剧的历史观之思

泛娱乐化审美视域下古装题材电视剧的历史观之思作者:荀俊钦陈惠敏来源:《电影评介》2022年第02期近年来,随着影视行业市场不断繁荣,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历史题材以丰富故事性和服饰视觉效果的特异性而备受影视行业追逐。

随着“互联网+影视”的发展和各类IP的大量孵化,历史题材从刻板的教科书形象变身为满足受众娱乐需求的文化消费品;而众多古装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层出不穷也带来问题——观众是在满足自己娱乐兴趣的同时了解了真实历史,还是历史的丰富性和严肃性被消解于娱乐化的浪潮当中?本文旨在基于影视文本创作的角度剖析历史剧制作中人物塑造的市场意义和历史脸谱化分析,以讨论影视创作与历史题材的关系。

一、影视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历史真实和历史戏剧真实,从本质上说是两个不同概念,前者是历史学的理想要求和实践规范,后者则是建立在艺术创作基础上的历史尊重。

因而在评判历史剧和古装剧的优劣时不能单纯从历史真实的角度去评判;而目前影视剧市场的古装历史剧存在过度娱乐化现象,让人不得不思索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之间的界限。

“真实性是历史的最基本特征,因而也常常被看作是历史的全部价值所在。

因此,对于历史的真实性,古今中外的史学家心中都存有一个终极理想,那就是纯客观、绝对真实。

”[1]然而,作为历史文本来说,无论是流传至今的官方史料还是民间野史,皆是由人携带着其面对“历史事实”的主观看法进行书写的,与此同时,传播和解读历史的人受制于其本身的主观价值判断和知识局限性,其叙述的历史会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学者仲呈祥引述卡尔的观点认为:“历史是历史学家的经验。

历史不是别人而是历史学家‘制造出来’的:写历史就是制造历史的唯一办法。

”[2]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可以随意编造,历史文本是严肃的,是基于史实的相对客观的记录和传播,它代表的一种集体认同和集体记忆,而这种集体认同是建构在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和历史观之上的相对客观。

因而,对于历史来说,历史文本的绝对真实是不存在的,人们只能以一种相对客观的历史态度来对历史事实的发生进行文本堆积或以相对客观的集体意识去解释历史事件的发生并进行故事化叙述。

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新历史主义叙事

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新历史主义叙事

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新历史主义叙事周根红【摘要】20世纪90年代,我国历史题材电视剧大量涌现,尤其是历史剧中的帝王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

对于"帝王剧",著名作家、金牌编剧朱苏进认为,"就美学价值而言,写一个帝王并不高于写一片落叶。

但天下知名度最高的是帝王,知名度最高的城市是首都,于是帝王的相对价值(包括市场价值)就大大升高了。

人们眺望天边时,往往看不见大地,看到的总是山峰,英雄就是山峰。

是‘看不够’造成了‘写不完’,是消费在促使生产。

【期刊名称】《百家评论》【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6页(P82-87)【关键词】历史题材电视剧;新历史主义;20世纪90年代;叙事;帝王剧;著名作家;美学价值;市场价值【作者】周根红【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620世纪90年代,我国历史题材电视剧大量涌现,尤其是历史剧中的帝王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

对于“帝王剧”,著名作家、金牌编剧朱苏进认为,“就美学价值而言,写一个帝王并不高于写一片落叶。

但天下知名度最高的是帝王,知名度最高的城市是首都,于是帝王的相对价值(包括市场价值)就大大升高了。

人们眺望天边时,往往看不见大地,看到的总是山峰,英雄就是山峰。

是‘看不够’造成了‘写不完’,是消费在促使生产。

问题不在帝王戏本身而在于如何写帝王戏。

写不好是因为我们不智慧。

”①朱苏进的这番话,表露出历史题材剧尤其是帝王题材剧流行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唐太宗李世民》(1993年) 、《雍正王朝》(1997年)、《康熙王朝》(2001年)、《贞观长歌》(2006年)、《江山风雨情》(2003年)、《朱元璋》(2004年)、《郑和下西洋》(2009年)、《三国》(2009年)及《汉武大帝》(2005年)等历史题材电视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开创了许多新的创作形式,成为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代表作品。

一、新历史主义与新历史叙事与20世纪80年代戏说历史的电视剧所不同,90年代以来历史题材电视剧无论是朝代选择还是叙事立场都发生了较大的转移:在朝代选择上,逐渐从晚清移至康乾盛世,以及汉、唐等朝代;叙事立场上,改变了过去对封建帝王的批评和抵制,转而对封建帝王表现出认同、颂扬的倾向,大有颠覆历史之意。

《胆剑篇》与十七年“历史剧论争”

《胆剑篇》与十七年“历史剧论争”

《胆剑篇》与十七年“历史剧论争”刘卫东**摘要:卧薪尝胆题材剧目中,曹禺的《胆剑篇》是同类题材中较晚的,有一种与其他作品“对话”的意味)《胆剑篇》有“历史图解”的内容,但被作者的艺术手法冲淡了。

历史讲述中的趋避自有深意,重返“卧薪尝胆”时,曹禺对材料的取舍和加工体现了他在特殊语境下的应对)曹禺处理《胆剑篇》的艺术在于,用保持原貌的历史人物表现自己对历史的尊重,而用虚构的人物完成对时代要求的妥协。

关键词:曹禺;《胆剑篇》;历史剧论爭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话剧舞台,出现了20多部历史剧。

郭沫若、田汉等老一代剧作家,拿出了《蔡文姬》《武则天》《关汉卿》《文成公主》等作品。

为何出现此次潮流?有论者认为,上述作家在处理现实题材时“往往生硬而捉襟见肘”,“比较而言,’历史’使他们的艺术想像有较多的发挥的余地”。

-1]<:168)转向“历史”题材,是老作家的写作策略。

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需要对“历史”重新整合、书写,以适应“为人民写历史,为革命写历史”[2]的要求。

曹禺也紧跟形势,1961年写出了《胆剑篇》(曹禺执笔,与梅阡、于是之合作),发表于《人民文学》7、8月号。

据茅盾1961年底的描述,《胆剑篇》发表后,沉没在类似题材的海洋中,较少得到注意。

®当前文学史认为,“《胆剑篇》中优美、澎湃的诗句以及在对比中愈益鲜明的人物性格”有“令人瞩目之处”,但也“失去总体意义深度的支撑”。

[3]':189)这样的评价忽略了该作品最值得关注的历史观问题。

曹禺在《胆剑篇》中怎样配合了当时的要求,又如何坚持了自己?笔者拟以《胆剑篇》为中心,梳理、考证当年历史剧论争中的问题,并对这部作品做出新的阐释。

1949年后,对历史观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由散乱趋向整合,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多轮批判,缓慢推进。

1950年,《清宫秘史》就被认为是“卖国主义”作品,预示了历史观即将发生改换,但批判尚未展开。

[4]1951年,《武训传》遭到大规模批判。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郭沫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学作品,其中尤以历史剧在文学界和戏剧界享有盛誉。

本文将通过对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剧本结构、角色形象、舞台效果等方面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一、引言在现代中国戏剧史上,郭沫若历史剧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史诗般的气质使之成为了当时社会中广受欢迎的剧种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为读者深入理解该剧种的特点和魅力提供一个全面的议论。

二、背景介绍1.郭沫若及其创作背景2.历史剧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三、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特点1. 剧本结构的完整性和紧密性;2. 角色形象的鲜明和多样化;3. 舞台效果的威力和表现力;4. 语言的表达力和韵律美;5. 音乐的厚重感和独特性;6. 社会意义的深刻和丰富性。

四、剧本结构的完整性和紧密性1. 故事情节的合理安排和快节奏的展示;2. 冲突和矛盾的多元化和层次感的丰富性;3. 人物角色的饱满性和复杂性;4. 剧本前后呼应和各个部分之间的连贯性。

五、角色形象的鲜明和多样化1. 主角的奋发和壮志;2. 反派的阴险和狡猾;3. 配角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4. 群众的群体形象和人群情感。

六、舞台效果的威力和表现力1. 音乐的氛围营造和情绪感染;2. 灯光的多变和情境烘托;3. 舞美的和谐与反差;4. 表演的紧张和自然。

七、语言的表达力和韵律美1. 地方方言和白话文的使用;2. 诗歌语言和武侠语言的融合;3. 话语语气和口吻风格的刻画;4. 韵律节奏和声音拼合的处理。

八、音乐的厚重感和独特性1. 古老曲调和弦式的运用;2. 形象音乐和配合视觉效果的音乐;3. 主题音乐和具象化的情感表达;4. 交响乐和管弦乐的效果运用。

九、社会意义的深刻和丰富性1. 郭沫若历史观的理论启示和文化内涵;2. 人民群众和英雄形象的历史感染力;3. 现实社会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和解读方法;4. 文化精神与伟大时代思想的融合和表达。

当前历史剧创作的困境与出路

当前历史剧创作的困境与出路

124陈辉剑:当前历史剧创作的困境与出路当前历史剧创作的困境与出路陈辉剑(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 广东 梅州 514021)【摘 要】历史剧是根据题材内容划分的戏剧种类之一,是指取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剧目。

历史剧创作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忠于史实,创作者依靠历史的大背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加入自己的想象,在历史剧中构成戏剧冲突,给观众呈现一段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影视行业的发展也比较迅速,其中历史剧的创作更为活跃。

历史剧经过黄金时期的发展,当下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固有模式,尤其随着观众对影视剧要求的不断提高,目前历史剧的创作遇到了瓶颈,如何在当下高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开启历史剧创作的新模式,成为了影视剧创作人员的一个研究问题。

【关键词】历史剧;创作;创作困境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4-0124-01历史剧是历史与创作者的思想情感相结合的一种电视剧题材,根据历史剧中所反映的史实和剧情发展,可以把历史剧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史实结合比较紧密,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凸显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而有选择性的挑选了某一历史时期的一些事件。

第二类是作者将自己的思想和创作理念寄托在一段历史时期,但是史实依据比较少,对创作进行了大幅度扩展和虚构。

第三类历史剧比较强调史实,创作者的扩展较少。

无论是哪个类型的历史剧,在当下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历史剧的发展受到了不小的挑战。

尤其面对境外媒体的入境发展,我国的历史剧面临的竞争更为残酷。

如何在历史剧发展遭遇瓶颈的当下开辟历史剧的发展新道路,逐渐成为电视制作和创作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当下历史剧创作的困境以当下历史剧的创作风格、作品质量以及市场的受欢迎程度来看,历史剧的总体走向确实情况不容乐观,因为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比较快,人们对气氛较为严肃的历史剧的观看兴趣不够高。

除了观众的取向外,从一些历史剧中还可以看出当下历史剧缺乏思想价值导向。

历史剧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

历史剧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

历史剧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摘要历史剧的艺术虚构是必然的,历史剧作家有虚构的自由,但还要受到历史真实的影响。

如何处理历史剧中的“史”与“剧”,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的关系问题受到了从事历史剧创作的作家及其艺术理论家的长期关注。

不同的剧作家根据自身对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关系问题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

对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看法直接影响到历史题材艺术创作的发展的方向和作品质量的优劣。

因此,这样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非常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的。

关键词历史剧,历史真实,艺术虚构Historical drama of historical and artistic fictionAbstract The art of fiction is an inevitable historical drama, historical fiction writers have the freedom, but also by the impact of historical truth. How to deal with the history of the play's "history" and "drama", the historical truth and artis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fiction in the historical drama created by the writers and their art theorists of the long-term concern. Playwright 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historical truth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ction and art have their own different views. For the 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rec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art historical themes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quality of work merits. Therefore, such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issue is worthy of our in-depth discussion and thought.Keywords Chronicle play,The reality of the history,The makeup of the art历史剧在《简明戏剧词典》中这样解释: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经过剧作者的艺术加工而成的戏剧作品。

历史题材影视剧可不可以戏说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历史题材影视剧可不可以戏说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历史题材影视剧可不可以戏说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们认为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坏事。

首先,历史题材影视剧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历史,让观众对历史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历史题材影视剧可以激发观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观众更加珍视民族文化和历史遗产。

当然,我们也认识到历史题材影视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可能会存在历史上的误解或者夸大了历史人物的形象。

但是,这并不代表历史题材影视剧就应该被彻底否定。

我们可以通过更加严谨的历史研究和更加负责任的影视制作来完善这些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历史题材影视剧是一种有益的文化形式,它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历史,激发爱国情感,但同时也需要更加负责任和严谨的制作。

谢谢。

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虽然我们承认历史题材影视剧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是我们要指出的是,历史题材影视剧中存在的问题是不能被忽视的。

首先,历史题材影视剧往往会对历史进行夸大和改编,这会导致观众对历史的真实性产生误解。

其次,历史题材影视剧中往往会夸大历史人物的形象,这会导致观众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产生偏差。

最后,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制作往往注重商业利益,而忽略了历史的真实性和严谨性。

因此,我们建议历史题材影视剧应该更加负责任和严谨,不能随意夸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形象,更不能为了商业利益而忽略历史的真实性和严谨性。

谢谢。

三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们认为历史题材影视剧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文化形式。

首先,历史题材影视剧能够激发观众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让观众更加了解历史。

其次,历史题材影视剧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让观众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遗产。

当然,我们也认识到历史题材影视剧中存在的问题。

但是,这并不代表历史题材影视剧就应该被彻底否定。

相反,我们应该通过更加负责任和严谨的制作来完善历史题材影视剧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历史题材影视剧是一种有益的文化形式,它能够激发观众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但同时也需要更加负责任和严谨的制作。

历史题材影视剧可不可以戏说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历史题材影视剧可不可以戏说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历史题材影视剧可不可以戏说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正方辩词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今天我们来讨论的是历史题材影视剧是否可以戏说。

我代表正方,认为历史题材影视剧是可以戏说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观点,历史题材影视剧并不是历史教科书,它们的主要目的是娱乐观众。

因此,它们不需要完全忠实于历史事实,而是应该以一种有趣、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

其次,戏说历史并不等同于歪曲历史。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但历史故事的演绎方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

通过戏说历史,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历史。

最后,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戏说性也可以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通过影视作品的宣传和推广,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因此,我认为历史题材影视剧是可以戏说的,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正方辩词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是正方辩词二辩。

我们认为历史题材影视剧是可以戏说的。

首先,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戏说性并不会影响历史的真实性。

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影视剧的戏说而发生改变。

而戏说历史可以更好地展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历史。

其次,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戏说性可以激发观众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影视剧的方式呈现历史,可以让观众更加容易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从而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最后,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戏说性也是为了更好地娱乐观众。

历史题材影视剧不是历史教科书,它们的主要目的是娱乐观众。

通过戏说历史,可以让影视剧更加有趣、引人入胜,满足观众的需求。

因此,我们认为历史题材影视剧是可以戏说的,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正方辩词三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是正方辩词三辩。

我们认为历史题材影视剧是可以戏说的。

首先,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戏说性并不等同于歪曲历史。

人文社科类论文

人文社科类论文

人文社科类论文人文社科类论文人文社科类论文【1】论历史剧中的历史准确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一一以《甄燎传》为例电视剧的创作这些年发展迅速,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与精神需求的提高,电视剧创作在老百姓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的地位。

甚至有专家将它定为平民百姓的“第四餐”,成为老百姓们的精神食粮。

如今的电视剧种类繁多,但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一直深受观众们的喜爱,拥有一批数量庞大的追剧群体。

真实性和虚构性是影视艺术的两个特殊属性,两者虽然有着矛盾的一面却又是相辅相成的。

一、历史剧的社会和文化意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前的电视历史剧中也包含着对于当代的社会价值、思想观念、百姓情感和历史意识的思考。

从经济学中我们认识到,生产总是源于需求,对于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生产创作亦是如此。

对于不同的时期,由于人们的心理需求不同,社会价值观不同,社会以及个人的主要矛盾关注点也不同,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也呈现出了鲜明的时期特征,但是不管这些特征怎样的不同,它们都有着对于不同时期的不同社会意义。

“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郭沫若先生的这句话让我们很容易的认识了历史剧作者和历史学家的区别。

历史剧创作者的最根本任务就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本质、历史人物的塑造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影响为动力,不断地推动整个现实社会发展。

满足在历史时空中的现实诉求心理,因而历史剧成为社会文化热潮的积极参与者。

二、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准确与艺术创作的研究(一)历史准确的真实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认为:如果要严格地写历史戏,那就不能不受历史的约束。

与此同时,创作者也有自由去创造人物和设计故事情节,否则创作出来的作品不叫戏,就变成了历史。

历史作者不能强求艺术与历史完全一致,但艺术所反映的历史基本事实,还是要有较高的史实准确性。

根据本次使用用问卷网所做的关于“观众观看历史题材电视剧”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在总计295人中,有37.29%的参与调查者有把历史剧的虚构情节当作正史的经历,这个数据表明历史剧正作为受众了解历史的重要渠道,历史剧传播真实准确的历史的重要性十分重大。

浪漫派的反叛:古典与浪漫艺术之争

浪漫派的反叛:古典与浪漫艺术之争

读书笔记
读之前没有想到这本书如此精彩,诚挚而深刻,无限靠近每一位艺术家,无限靠近艺术的本原。
跟着克拉克又看了好多画。
每一位古典主义艺术家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浪漫主义艺术家在挣扎着逃离。
艺术的革命始于19世纪初的欧洲,人们多已经状倦了像解析几何一样的古典主义,此时的艺术家体随着法国 大革命时期的到来,一批古典主义艺术家开如有浪漫主义的情怀.此书从作者的生命周期为时间轴、很好的通过 作品来展玩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过渡,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康斯特布尔的“大纪念埤”。
看《如何看懂西方绘画系列》浪漫主义大师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专门来做了比较阅读,只能说克拉克不愧 是艺术史学家哦,知识面太广了,这本书比《如何..》系列要深不少,这里的浪漫派不光有绘画的,还涉及建筑, 雕塑,诗歌等..对我来说偏专业了,而且干货很多,盲点也不少,不过克拉克很多观点都总结的很到位,有种醍 醐灌顶的感觉,看来要读透还得把克拉克的书都翻来看看涨涨知识,书单又丰富了[呲牙]。
浪漫派的反叛:古典与浪漫艺术之 争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艺术
画家
反叛
艺术史
戏剧性
戈雅
富塞利
艺术
克拉克
艺术家 安格尔
色彩

透纳
解放
生活
灵感
布莱克
诗人
内容摘要
18世纪后半叶,一种有意识的浪漫风格兴起,与正统古典风格长期斗争,是艺术史上最富戏剧性的一幕。克 拉克为我们介绍了十几位“剧中人物”,从大卫、安格尔到德加,从席里柯、戈雅到罗丹,详析这些个性鲜明的 艺术家如何置身于古典与浪漫之间,演绎欧洲历史上这场影响深远的艺术之争。近三百幅绘画及雕塑作品、引人 入胜的讲述,艺术与人生相交织,展现出两种艺术风格之间抗衡的张力,也揭示了二者互相交融的一面。如克拉 克所说,“每一位古典艺术家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浪漫主义艺术家在挣扎着逃离”,反之亦然。

有哪些好看的中国历史视频

有哪些好看的中国历史视频

有哪些好看的中国历史视频中国历史是一个充满神秘和传奇的领域,每一个时代都有着各种不同的故事和传说。

这些历史故事不但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价值,而且也可以激励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追求。

众所周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视频作为一种极具影响力的媒介,也成为了人们记录历史、传递文化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我精选的几个优秀的中国历史视频,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大唐荣耀》《大唐荣耀》是一部由中国大陆电视制作者于2017年拍摄的史诗剧,经过精心编排,展现了唐玄宗时代的生活和官场文化,是一部在中国大陆反响极为热烈的历史剧。

在这部剧中,主角李隆基、武则天的形象被塑造得淋漓尽致,展现出了唐玄宗、武则天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整部剧集对唐朝的宏伟、辉煌之力赞不绝口,并通过透过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心态,探索了权力与爱情,宫廷与民间,以及个人与家族、国家,传承了中华文化的锦绣历史。

《君临天下》《君临天下》是一部聚焦于明朝崇祯年间的电视剧,是一部揭露明朝末年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的上乘之作。

剧中重现了明朝末年的历史大事,展现了权力斗争、政治漩涡、复杂矛盾的官场生态,通过刻画真实的人物性格和生活经历,揭示了历史的真相,呈现了那个动荡时代的人间百味。

它既有丰富的历史细节,也有动人的情感描写,剧中所展示的明朝末年社会构成变化,对于人性的底层的探讨,都具有非常积极的历史启示。

《建党伟业》《建党伟业》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整个过程,该剧聚焦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历程,让人们感受到建国初期革命历程的艰辛和复杂。

该剧不仅通过高度还原的历史场景,再现了建党初期国共合作的历史场景,而且也通过诸多英雄人物的形象刻画,展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真正精神。

整部剧集虽然其中有些部分经过了艺术上的虚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影片真正做到了通过一种艺术形式,来激发人们对于爱国精神的认识和探索。

《康熙王朝》《康熙王朝》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一部极具激情与震撼的长篇历史剧,讲述了康熙帝生平事迹、为什么能在历史上流传千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上 的关 于历 史剧 的 四次争论 而 言 , 前 次 争 论有 继
剧做 理性 的理 论探 讨 。真正 引 起争 论 是在 3 0、 4 0年
代 以后 随 着 阳翰 笙 、 阿英 、 顾 毓 瑗 等人 一 大 批 历 史剧
创作 的 出现 , 特 别是 郭 沫 若抗 战历 史 剧 的 出 现 , 引 发 了 中 国现 代 戏 剧 史 上 第 一 次 关 于 历 史 剧 的 争 论 。 到 2 0世 纪 5 0、 6 0年 代 , 历 史 剧 创 作 的数 量 极 大 , 并且 大都 极具 政治 功利性 , 于 是 在 一 种 政 治 斗 争 和 现 实功 利性 的话 语 笼 罩 下 , 艺 术 自觉 性 也 在 潜 在 的 运 行 , 一 场 关 于 历 史 剧 的争 论 便 在 所 难 免 。
历 史剧 极大 的不 同 , 在 观 众 众 多 的 同 时 也 引 发 了 关 于

史与 剧 的纠缠 : 迷 失于历 史之 中的 史剧论 争
对 历 史 剧 理 论 的具 体 思 考 与 争 论 在 2 0世 纪 初 开
始 出现 。2 0年 代 随 着 历 史 剧 的 进 一 步 发 展 , 中 国开 始 了对 历 史 剧 理 论 的研 究 , 到 3 0、 4 0年 代 开 始 对 历 史
了。
随着戏剧 艺术 的发 展 , 以及新 媒体 技术 的快 速发
和 中 国 古 典 戏 曲 缺 乏 现 实 的人 文 关 怀 有 关 , 当 然 也 与
中国戏剧 理论 的历史 孱弱 有关 。

展 , 从 2 0世 纪 9 0年 代 中 后 期 开 始 一 直 绵 延 至 今 的 新 编 历 史 剧 和 戏 说 历 史 剧 大 量 出现 在 舞 台 、 荧 屏 上 。 在 观 念传 达 、 艺 术 表现 、 历 史 呈 现 上 出 现 了 与 历 史 上 的
出 。这 与 中 国戏 剧 的 起 源 、 历 史 和发 展 的 历 程有 关 ,
为寄 托作 家理 想 的一 种 题 材 , 数量 大 增 , 由 于 明 显 不
同 于 以往 的 审 美 原 则 和 概 念 表 现 , 于是, 中 国现 代 戏
剧 史 上 的 关 于 历 史 剧 的 第 三 次 争 论 自然 而 然 地 爆 发
张 默 瀚
( 广 西艺 术学 院 影视艺 术 与传媒 学 院 , 广西 南宁 5 3 0 0 2 2 )
摘 要 : 中 国 的 历 史剧 之 争 从 2 0世 纪 3 0 、 4 0年 代 开 始 , 一 直持 续 到 今 天 , 争论 的各 方操
持 几 乎 相 近 的 话 语 系统 , 表 达相 反或 几乎 相反 的观 点和 结论 , 其 实 各 种 观 点 都 有 各 自的 历 史
历 史 剧 的新 的 思 考 和 争 论 , 中 国 现 代 戏 剧 史 上 的 关 于
历 史 剧 的第 四 次 争 论 开 始 , 并呈 现 出新 的特 质 。
历史 的延续 和发 展 , 有 时是 一 种传 承 , 有 时 是 一 种重 复 , 有 时 是 一 种 断 裂 式 的 发 展 。 就 中 国 现 代 戏 剧
立场 、 艺术 定 位 , 从 传 统 的各种观 念 , 到现 代抑 或后 现代 的各 种理论 和 思潮 , 都 是 一 种 潜 在 的
意 识 形 态表 达 和 :  ̄ - - 4 匕 视 点。
关键词 : 戏 剧 艺术 ; 艺术作 品 ; 历 史剧 ; 争论 ; 艺术 思潮 ; 舞 台 艺 术 创 作
到 现在 几乎 没有停 止过 , 但 是 诸 多 的争 论 到 最 后 都 毫 无 结果 , 这 和 历 次 的 戏 剧 论 争 有 某 种 程 度 的 契 合 。历 史 剧 作 为 中 国戏 剧 主 要 体 裁 之 一 , 历 史 久远 , 数量 众 多, 但 在古代 一 直未 有 大 的论 争 , 人 们 在 一 种 听 之任 之 的 自然 状 态 中 习 惯 了 各 种 形 式 的 历 史 剧 创 作 与 演
从 2 0世 纪 4 0年 代 开 始 , 关 于 历 史 剧 讨 论 的 焦 点
问题在 于宏 观和微 观方 面 , 就微观而言, 基 本 存在 于
基金项 目: 本论文为 2 0 1 1 年度教育部 人文社会 科学研 究青年 项 目“中国 当代 戏剧论 争 吏”( 项 目编号 : 1 1 Y J C 7 6 0 1 1 3) 阶段性 成果 ; 以及
承 、 有发 展 , 但 更 多 的 是 一 种 囿 于 自身 的 理 论 回 环 和
话语 重 复 , 没有 多 少理 论 的发 展 和 突破 , 是在 一 种 新
的表达 方式下 不停 的争 论 , 并 在 最后 不 了 了之 , 形 不
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有建设 性 的结论 , 也 达 不 成 理 论 的共 识 。
中 图分 类 号 : J 8 O 文献标 识码 : A
关 于历史 剧 的争 论从 2 0世 纪 4 0年 代 开 始 一 直
2 0世 纪 8 0年 代 初 , 经 过拨 乱 反 正 , 人 们 思 想 开 始觉 醒 , 艺 术 开始展 现 其 作 为 艺术 的 复新 , 历 史 剧 做
2 0 1 1年 度 广 西 高 等 学 校 科 研 资助 项 目“ 新 时 期 三 十 年 中 国 戏剧 理 论 研 究” ( 项 目编 号 : 2 0 0 1 0 3 Y B1 0 1 ) 阶段 性 成 果 之 一 。 作 者 简介 : 张默 瀚 ( 1 9 7 3一 ) , 男, 汉, 山东 菏 泽 人 , 上海戏剧学院文学( 戏剧戏曲学) 博 士, 广 西 艺 术学 院 影 视 与 传 媒 学院 副 院 长 , 副教授 , 硕 士 生 导 师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现 当代 戏 剧理 论 研 究 , 比较 戏剧 学 研 究 , 当代 戏 剧 影 视 文 化 与 批评 研 究
口 张 默 瀚 历 史 之 魅 与 艺 术 之 殇: 历 史 剧的 世纪 之 争
HUNDRED SCH 00LS I N ARTS
1 7 8
文章编号 : 1 0 0 3—9 1 0 4 ( 2 0 1 3) 0 3— 0 1 7 8— 0 4
历史之魅与艺术之殇 : 历史剧的世纪之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