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务报1
启超的办报实践经历
梁启超的办报实践经历戊戌变法时期:《万国公报》:(1895.8.17创)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梁启超任主编之一,这也是梁启超最早与报刊接触.但是万国公报几乎每期都会刊登一篇他的论说文章,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初现锋芒.《时务报》:1896年8月9日,黄遵宪在上海创办《时务报》,由梁启超任总撰述.创刊初期梁启超一人担任全部编撰工作,每天除撰写4000多字的评论外,还要撰写修改20000多字的文稿.并发表的数十篇政论,其中以《变法通议》为著,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观点,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从《时务报》创刊到1897年11月去湖南长沙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梁启超主持《时务报》笔政有一年零三个月时间.此时的梁启超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无所畏惧,为这份虽无维新派机关报之名,却有机关报之实的刊物倾注了极多的心血.梁启超为《时务报》所定的办报宗旨:一是“广译五洲近事”,即报道世界形势;二是“详录各省新政”,即报道全国各地实施的“新法”;三是“博搜交涉要案”,使读者“奋励新学,思洗前耻”;四是“旁载政治学艺要书”,使读者懂得学习的趋势、内容和方法.梁启超对《时务报》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梁作为总编辑、总主笔,要承担繁重的编务,当时梁启超年仅23岁,他以巨大的热情主编《时务报》,所有的译文稿他都要润色,所有的稿件他都要校对,因此梁启超在编辑这个刊物的时候,是不辞劳苦,无畏寒暑;第二个贡献,梁启超每期都要发表一篇政论文章,所以,梁启超把这个报纸办成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重要讲台,《时务报》在群众中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梁启超的政论文章来完成的.第三个贡献,梁启超在这个刊物上面发表一篇重要的论述报馆作用,表达其新闻思想的文章,叫做《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这篇文章里面他提出了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报刊思想,就是“耳目喉舌论”.可以说《时务报》因梁启超而风靡全国,梁启超因《时务报》而名动一时,“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除主编《时务报》外,梁启超还参与策划和积极支持澳门《知新报》,他不仅为该报拟定报名,还帮助草拟章程,筹措经费,并兼任该报撰稿人,先后在该报发表了《〈知新报〉叙例》、《说群》、《新学伪经考叙》、《保国会演说》等18篇文章。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1895年11月维新人士在北京成立了京师强学会(又称强学 书局)《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于1895年12月16 日出版,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1896年1月20日强学会遭清 政府查禁,《中外纪闻》被迫停刊。
三、维新运动的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务报》
1、《时务报》的由来:
——强学会及其报刊虽遭封禁 ,维新运 动在上海、广东、湖南仍在蓬勃发展。 ——上海强学会余款,1896年8月9日创办 于上海。1898年8月17日因梁、汪之争停 刊,共出96期 。《时务报》成为维新运 动中的一面帅旗,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冲 锋陷阵,是近代报刊史中国人自办报刊的 第一次高潮中最有影响的一家报纸。 ——黄遵宪:关键作用 ——汪康年:张之洞安插在上海维新阵营 中的代理人;杰出的近代报刊活动家 ——梁启超:担任总主笔 ,24岁。对新 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梁启超因 《时务报》而名重一时,《时务报》也因 梁启超而风靡全国
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的大 型日报,王韬创办并任主笔。 创刊时每期两张4版,除星期 日外,每天发行。第一版商业 行情,第二版船期消息和广告, 第三版新闻和论说,第四版广 告。
二、王韬和《循环日报》
——办报宗旨:
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 “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 变法以自强”
该报以“通外情,广见闻”为己任,致力于传播和普及西方知识,推 介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就,反映世界大势和时局变化,鼓吹学 习西方,变法图强,对开通民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 响。
——以政论为灵魂:
《时务报》的组织运作研究
《时务报》的组织运作研究王伯川 2007012878 新闻73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时务报》的具体组织管理情况和因此而引发的三个主要创始人汪康年、黄遵宪、梁启超之间的关系变化。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我要研究的问题。
本文主要论证了《时务报》的组织运作体制类似于西方的三权制,并且分析了《时务报》三个创始人之间因为组织管理而产生的矛盾,论证《时务报》不健全的管理体制是《时务报》最终停刊的一个原因。
关键词时务报,组织运作,汪康年,梁启超,黄遵宪,矛盾正文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阐述本文主要是研究《时务报》的组织运作体制和因此而引发的三个主要创始人之间的关系变化。
在《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课上,当陈老师讲到《时务报》的管理运作时,我就产生了疑问:《时务报》的几个创办人——汪康年、黄遵宪、梁启超、张之洞等——各自都有不同的性格、年龄、文化、背景、思想和政治追求,那么他们是怎么团聚到一起,怎么把《时务报》经营的鼎盛一时的呢?《时务报》的管理模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后来《时务报》的解体又是因为什么?在确定选题之前我在图书馆和网上检索了一下,发现这方面的文献比较丰富,我应该能做。
然后我给陈昌凤老师发了邮件,老师回复确定后,我就决心做这个题目了。
我主要是采用文献研究的研究方法。
我到图书馆借来了几本关于《时务报》、梁启超、张之洞的书,但是后来发现有些书只是给人看了消遣的,对于研究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帮助,真正用上的还是那几本比较厚的、比较老的书。
我还在中国期刊网上检索出了一大堆的关于《时务报》、汪康年、梁启超和黄遵宪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已经成型的二手资料,在用的时候还要自己挑选需要的内容。
由于后来发现张之洞和《时务报》的具体日常运作并没有多大关系,所以就放弃了关于张之洞的文章。
再看了这些东西以后,我综合了各方面的内容,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就开始了这篇文章的写作。
文献综述之前研究《时务报》的著作文章主要大概从这么几个方面着手:1、某人和《时务报》的关系;2、汪梁之争以及涉及到的政治、舆论斗争;3、梁启超个人的政治观点、办报理念;4、《时务报》的意义、作用或者影响;5、《时务报》刊载的具体文章分析;6单纯记录第一手的史料。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正文)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正文)(一梁启超办报实践及在此过程中其新闻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是在他的报刊实践产生、发展和完善的。
他的新闻思想与政治活动、政治思想紧密联系。
(一)从属于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政治活动的报业活动阶段梁启超从1895年起涉足报坛,到戊戌政变之前,他的办报活动始终服务于维新派的政治活动,有京师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还有《时务报》、《湘报》、《知新报》,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批判封建制度。
这一时期,梁启超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己办报实践,提出一套办报主张,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对报业的主张。
在1896年《时务报》上发表了他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了“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他开创的“时务文体”,在当时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
(二)戊戌政变后康梁保皇立宪主张下的报业活动阶段1898年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海外仍继续他的办报活动。
此间梁启超发表大量主张民权、自由、革命、独立的文章,但总倾向是鼓吹君主立宪。
这一时期,梁启超在报刊功能、办报原则、健全舆论和宣传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在海外创刊、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以及《政论》杂志、《国风报》。
1901年,他在《清议报》上发表长篇论文《本报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文中阐述报馆的地位是“政本之本”、“教师之师”;办报的四个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1902年,他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中说:“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2]在《新民丛报章程》中说:“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3];报馆需要“若孝子之事父母,若良师之诱蒙童”[4]那样去指导国民,这样才能变成“新民”。
另外,他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政府《少年中国说》等文章,在时务文体的基础上更上层楼,不仅思想新,文言成分少,人称“新民体”,在当时许多报纸都跟着学习,这标志着报刊新文体已发展到更加成熟的阶段。
梁启超与《时务报》
梁启超与《时务报》作者:沈继成文章来源: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网更新时间:2007年10月31日【内容提要】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而且还是卓越的报刊编辑家、报刊政论家。
戊戌变法时期,他主编了《时务报》,为维新运动的深入进行,为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如下贡献:(一)主编《时务报》,推动中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二)提出“耳目喉舌”论,揭示报刊的多方面功能;(三)创造“时务文体”,开启一代文风;(四)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全面系统阐述了维新派的变法改革主张,为中国思想宝库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梁启超/时务报/戊戌变法【正文】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以政治家身份从事报刊活动的第一人,善于利用报刊进行舆论宣传是他一生政治活动的突出特点和优势。
他的如椽大笔在中国政海曾几度搅起过巨波狂澜,推崇他的人称赞他为“舆论骄子”,痛恨他的人诅咒他是“文坛野狐”,他自己则以言论界、思想界之陈涉自任。
梁启超从追随乃师康有为参与“公车上书”起就开始在士人中小有名气,但真正在晚清政坛崭然见头角并赢得“齐名南海,并称康梁”的声誉,则是在主篇《时务报》之后。
一、主编《时务报》,推动中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梁启超参与创办的第一份维新刊物是《中外纪闻》。
该刊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打压下,于1896年1月20日被迫停办,梁启超本人的“服器书籍皆没收,流浪于萧寺中者数月”(注:梁启超:《莅报界欢迎会演说词》,载《戊戌变法》丛刊(四),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255页。
),十分狼狈,维新派以变法图强为目的的结党办报活动遭到了第一次严重挫折。
然而梁启超却从《中外纪闻》的变法言论使“朝士乃日闻所不闻,识议一变”(注:《康南海自编年谱》,载《戊戌变法》丛刊(四),第132页。
)的事实中受到了鼓励,看到了报刊的巨大作用,“自审舍言论外未由致力,办报之心益切”(注:梁启超:《莅报界欢迎会演说词》,载《戊戌变法》丛刊(四),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255页。
《时务报》的舆论变化与近代政治权势纷争的开题报告
《时务报》的舆论变化与近代政治权势纷争的开题报告
论文名称:《时务报》的舆论变化与近代政治权势纷争
研究背景和意义:
《时务报》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报刊,是中国自办报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清朝晚期的一个重要时事杂志,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该报的出现为中国自强运动、变法运动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持,并成为维新派和改良派的重要平台。
然而,自1897年初期,《时务报》由熊希龄、严复等人所创办,到1901年停刊,期间历经多次变故,其内容和态度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因此,对《时务报》的舆论变化和背后的政治、社会原因进行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国近代政治改革历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究内容:
1. 《时务报》的初期发展及其在中国近代自强运动中的作用。
2. 《时务报》面临的政治压力及其内容转变。
3. 《时务报》与清政府的关系及其在清政府政治权势纷争中的角色。
4. 《时务报》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的态度转变。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包括《时务报》和相关的历史文件、书籍、杂志、报纸等,深入探究《时务报》的舆论变化和背后的政治社会原因。
2. 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时务报》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比较,分析其近代政治权势纷争中的角色。
3. 分类比较法:对于《时务报》不同时期内容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比较,以寻找其中潜在的规律。
预期结果:
该研究将对中国近代政治改革历程进行深入探究,从《时务报》的角度分析近代政治权势纷争,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历史以及丰富我国的新闻史研究,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时务报》和《国闻报》发行的影响因素
《时务报》和《国闻报》发行的影响因素
孟书强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时务报》和《国闻报》均为维新时期维新派的舆论重镇。
1896年在上海创刊的《时务报》,在维新派所办报刊中销量最多、影响最大。
次年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则是当时维新派在北方最重要的舆论阵地。
两家报刊分主南北之局势,成为维新派鼓吹变法的南北两“喉舌”。
【总页数】2页(P73-74)
【作者】孟书强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时务报》到《新民丛报》:梁启超党报思想向国报思想的嬗变 [J], 罗朋
2.以英国《卫报》为例浅析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报道r——兼谈对我国报业的几点启示 [J], 聂妍;匡晓沁
3.从英国《卫报》数据新闻报道看我国可视化数据新闻的发展策略 [J], 李月银;夏春杰;白长燕
4.评价视角下新闻报道的生态话语分析\r——以《卫报》美国空袭叙利亚专题为例[J], 何小敏;王晓燕
5.今日美国报的沉浸式新闻报道创新 [J], 张建中(编译);艾思特·凯西娅·索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时务报》在维新报刊中的“推销员”角色分析
视 与传 媒
《 时务报 》在维新报刊中的 “ 推销员"角色分析
江鸿 ( 清末 中国的报 坛上 , 《 时务报 》扮 演 了一个重要 的角 色,它的定位、它所开创 的时务 文体 以及它的发行模式都为后人留下 了广 阔的研 究空间 , 那一 时期 中国报业的一份代表性报纸。实际上 是 除 了上述几方面之 外, 《 时务报 》在戊戌之前大规模 兴起 的维新报刊 中还扮演 了一个比较特 别的角色—— “ 推销 员”角 色,这一角色对其 他很 多维新报刊 的发展起到 了独特的作用。本文即从 分析 《 时务报 》 的这一角色入手 ,对该报与其它维新报 刊在发行 方面的关系进行 了 具 体分析。 关键词 : 《 时务报 》;维新报刊 ;发行 ;推销 员
报刊 的社会 影 响力 的大 小 除了与 其 定位和 内容有 关联 外 ,还 与其 发行 量存 在着 一 定的关 系 。在某 种程 度上 可 以说 ,发 行量 大 的报 刊, 多数 情况 下其社 会 影响力 也会 相应 的大一 些 。 作为 一份在 清末 有着 巨大 影 响力 的报 刊 , 《 时务报 》在 发 行 量在 当时 也是 非常 可观 的 ,甚至 一度 达到 了同时代 大 多报 刊难 以 望其 项背 的I 7 份 。这 主要 得 益于 《 .万 时务 报 》在 发 行方 面 走 出 了一 条独具 自身特 色 的发行 路子— — 借助 其创 办者 雄厚 的人 脉关 系 ,以人 际发行 模式 迅速 打 开发 行空 间 。尤其 《 时务报 》 的初创 期 的 两个主 要人 物汪 康年 和黄 遵 宪更 为该报 扩 大发行 做 出 了不可 磨 灭 的贡 献 。 由于 出身名 门望 族加 之有 数量 众 多的座 师 、房师 、同 门、 同 年 ,作 为 《 时务 报 》创办 者 的汪康 年 是有着 丰 富 的人 脉 资源 的 , 他 有 能力在 很多 城市 找到 既愿 意又 有 能力协 助 《 务报 》扩 大发 时 行 的熟 人 。例 如 ,汪 康年 就 曾经摆 脱他 的 熟人屠 寄在 当时堪 称偏 了数 十种报 刊 ( 如下表 ) 远 的黑龙 江代 卖 《 务报 》 。而屠 寄不但 自已将 所带 l份 报 纸都 时 0 杭 北 上 福 广 澳 长 桂 西 温 天 重 成 江 无 平 芜 香 开 衡 梧 萍 卖 出 了,还给 汪康 年 回信 说 , “ 间共 须 二十分 ”, “ 补 寄十 此 应 州 京 海 州 州 门 沙 林 安 州 津 庆 都 苏 锡 湖 湖 港 封 阳 州 乡 分 ” 。诸 如此 类 的人 际发 行事件 在 汪康 年身 上还 有很 多 ,这 里我 l8 3 1 9 5 们就 不再一 一列 举 了。 1 8 4 1 1 同样 ,作为 创办人 之一 的黄遵 宪 的人脉 关系 同样功 不可 没 。 9 6 《 务报 》筹 划 出版 时黄遵 宪 已是江 南 制造 总局 的总 办 ,不 1 3 时 8 1 2 1 1 l 2 1 2 1 1 1 但 品级 已至可 称 高官 的三 品, 而且与 现职 官 员的 公务 往来 极为 密 97 9 1 8 1 1 2 3 3 1 1 l 2 1 1 1 1 1 切 ,这种便 利条件 使他 同样 在发行 方面 有着人 脉优 势 。 3 L 正是 在 汪 、黄 这种 人 际优 势 的 推 动 之 下 , 《 时务 报 》 的 覆 98 盖范 围从 一开 始就颇 为 可观 。 《 时务 报 》第三 期 告 白中刊 登 了代 总 6 2 3 l 5 l 4 1 5 l 2 2 l l l 1 2 1 1 1 l l 计 6 为接 受捐款 或 者派发 刊物 的 地址 共2 处 ,不但 遍及 天津 、武 昌、 6 长沙 、南 京等 省会城 市 ,而 且还 覆盖 到 了烟 台、重 庆 、宜 昌等交 从 上 面 的统 计 表 格 不 难 看 出 , 戊戌 变 法 前 ,维 新 派报 刊 的 通 要津 以及 宁波 、常 州 、无 锡等 重要 府城 。而 且从 这份 名单 中 , 出版地 大多集 中在水 运 比较发 达 的地 区 ,在 这 种情 况下 ,对 《 国 我们还 可 以看 出 《 时务报 》 在出版 发 行方 面对 人脉 资源 的借 助 。 闻 报》 、 《 学 报》 、 《 湘 知新 报 》这些 实力 较 弱小 的维新 报 刊而 例 如 ,名单 中所 列 的代 办发行 的机 构 中的 重庆 同文 局 、武 昌官书 言 , 投 入大 量 资 金 , 从头 开始 建 立 以所 在 城 市 为 中 心 的发 行 网 局 、 宜昌江 右汉 记分 局 、湖南 矿 务局 、宁波 盐局 等 都是 官方 或半 络 , 实在 远 不 如 将 其 主要 部 分 委 托 给地 处上 海 这 样 一个 交 通 枢 官方 的机 构 。而 这些 都得 益 于汪康 年 与黄遵 宪具 备 的深 厚 的人脉 纽 ,且 已经 建 立起 了 比较 发 达 的 发 行 网络 ,又 同 属 一个 阵营 的 资源 。 《 时务报 》代 理来 得经 济 ,况 且大 多数 维新 派报 刊 的资金 运转 又 正因为 《 时务 报 》 在 发行 方 面大 获 成 功 ,而 且在 内容 方 面 捉襟 见肘 ,就更 不会投 资建 设发行 网络 了。 也 有着 深远 的影 响力 ,因此 ,很快 《 时务报 》便 成 了维 新派 报刊 综 合上 述 因素 ,戊 戌变 法之 前 《 务报 》在 一定程 度 上担 负 时 中的 “ 舰 报 ”,很 多维 新报 刊不 仅模 仿其 内容 ,而 且还 想 方设 起 了部分 维新 派报 刊 “ 旗 推销 员 ”的 角色 ,借 助 自己 比较发 达的 发 法地 借助 《 时务报 》 的发行 渠道 来拓 展 市场 。例 如 , 《 国闻报 》 行 网络 来推 介 其他 的维 新派 报 刊 。虽然 《 务报 》也将 在 广东 、 时 创 刊伊始 就邀 约 《 务报 》代理 它 在江 浙地 区 的发行 ,对 此 ,王 天 津 、湖 南 三地 的发 行 业 务 陆 续托 付 给 这 三 家 报馆 ,但 相 比 而 时 修植 在 19 年 5月间 致 函汪康年 说 “ 定报 资 已来 ,候 阁下至 面 言 , 《 87 保 国闻报 》 、 《 学报 》 、 《 湘 知新报 》三 报在 发行 上对 《 时 交 ” ,而在 1 9 年2 1 日致 汪康 年 函 中又提 到 上海 《 闻报 》 务 报》 的依赖 程度 都远远 超过 它之 于上述 三报 。 88 月 6 新 馆不 愿代 销 《 闻报 》,所 以想 请 《 务报 》馆代 办 该报上 海及 国 时 综 上 , 在戊 戌 变 法 前 夕 , 在 国 人 第二 次办 报 高 潮 的 推动 之 东南 各地 的发行 业 务 。 至于 《 新 报 》和 《 学报 》 更是 将本 下 ,时代 的发展 把维 新报 刊推 倒 了历 史舞 台 的前沿 ,正 是在 大批 知 湘 地之外 的所 有发行 业务 悉数委 托给 了 《 时务报 》 。 维 新报 刊大 力 的鼓与 呼之 下 ,维新 思想 开 始逐 步深 入人 心 ,而 在 这 些维新 报刊 之所 以这 么做主 要有 两方面 的考虑 : 这 批 标榜 新 闻史 册 的 维新 报 刊 中, 《 务报 》无 疑 是 其 中的 翘 时 原因之 一 即在这 些报 刊创 刊 时 《 时务 报 》 已经 建立 起 了可 以 楚 ,考 察戊戌 前 《 时务报 》在 维新 报刊 中扮演 的这 _较 为特殊 的 说遍及 大 半个 中 国的发 行系 统 ,借 助 这套 系统 可 以实现 用最 少 的 推销 员 角色对 于我 们 了解 《 务报 》 的地位 和 影响 ,认 知那段 风 时 资金迅 速 打开市 场 的 目的。 而且又 由于大 家 同属 维 新派 报刊 ,甚 云跌 宕的 岁月 中中 国新闻 也发展 的情 境都是 大有 裨益 的。 至有些 还是 康梁 一派 的报 刊 ,有着 共 同性 , 自 打 起交 道来 也就 然 相对 容 易一些 ; 参考文献 原 因之 -N 是 由 当时 的 交通 状 况所 决 定 。在 维新 派 报 刊 大 1 . 汪康年. 汪康年师友书札》【 . 《 j 上海:上海 古籍 出版社 ,18 年版 . 96 发 展 的19 年 ,中 国还没 有建 成任 何一 条铁 路干 线 ,除 了京 师一 2 87 . 鼎. 澄斋 日 》[ . :浙江古籍 出版社. 0年版. 恽毓 《 记 M】 杭州 24 0 . 《 报 MJ 北京:中国新 闻出版社. 8年版. 1 5 9 杭 州 一线有 运河 外 ,南 北之 间的 陆路 交通 往来 主要 依靠 车 马人 3戈公振. 中国 学史 》【 .
《时务报》研究综述
2006.11法制与社会《时务报》研究综述□方慧琪(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合肥230039)摘要《时务报》是近代中国的著名报刊,研究成果非常丰硕,本文对《时务报》的研究做一个简单的集纳。
关键词时务报内容主办者中图分类号:G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1-176-01《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创刊,旬刊,以“变法图存”为宗旨,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册。
该报由张之洞的幕僚汪康年任总理,梁启超担任主笔。
该报以译报为主,每期兼有一两篇社论。
鼎盛时期的《时务报》曾经“风靡海内,数月之间销行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作为当时中国的第一大报,《时务报》在政治上为变法运动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它将“报章文体”运用在文风上极为成功,以致后人把“报章文体”称为“时务文体”。
《时务报》的研究成果很多,本文根据论文侧重点的不同,笔者对《时务报》已有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简单的集纳。
一、对《时务报》内容的探讨比如:《<时务报>的译报工作初探》、《<时务报>文化倾向述论》、《Civilization与“文明”——以<时务报>为例分析“文明”一词的使用》等等。
这些研究中,宋素红的《<时务报>的译报工作初探》从《时务报》的办报方针、译报的来源、译报的内容、译报的作用等四个方面入手,针对以往集中在对《时务报》上政论性文章进行研究的情况,对实际占其大部分篇幅的译报进行了探讨,这篇文章较全面地反映了《时务报》的原貌。
二、对《时务报》主办者的研究这其中又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对《时务报》的主办者或关系密切者思想或活动的研究,比如《康有为与<时务报>》、《略论梁启超对<时务报>的贡献》、《梁启超与<时务报>》、《论王韬和梁启超对报刊政论的贡献》、《张之洞与<时务报>》、《倡导言论自由宣传改良派主张——试论梁启超对近代中国报业发展的贡献》、《从热赞到冷讪——严复对梁启超评议之演变》等等。
三次办报高潮
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历史背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维新派在全国创办学会30多个,创办报刊50多种,开设学校50多所。
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双日刊)——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应李提摩太的要求而改为《中外纪闻》(双日刊)——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五日刊)。
1)《时务报》(旬刊)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梁启超时年23岁,由于其政论,“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创刊之初,每期发行4千份,后最高达到1万7千份,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2)“时务文体”“时务文体”,又称“报章文体”、“新文体”等,是以《时务报》上梁启超的文章为标志的一种报刊论说文体。
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里,概括了这种文体的三个特征:a“纵笔所至,略不捡束”;b“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c“笔锋常带感情”。
3)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清议报》(旬刊))1898创刊,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业务方面颇多改进,记者、党报、机关报等名目均源于该报。
梁启超的《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强调耳目喉舌的功能,提出衡量报刊优劣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4)《新民丛报》(半月刊)1902创刊,告别线装书形式,改用白报纸印刷。
初中厉史各个时期的报纸
初中厉史各个时期的报纸
1、《申报》:1872年一位名叫XX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2、《时务报》、《国闻报》和《万国公报》:戊戌变法时期,比较著名的是由XXX、XXX、XXX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和XX在天津主编的《国闻报》;中国近代有2个名叫《万国公报》的刊物。
一是1868年9月5日在上海由XXX等传教士创办的一份刊物。
同时也是一份对中国近代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刊物之一。
二是XXX在”公车上书”之后不久,也创办了一份报纸名为《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自1895年8月17日开始正式刊行,为双日刊,每册有编号,无出版年月。
由46期开始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3、《民报》:辛亥革命时期比较著名的报刊就是《民报》。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1月在日本东京创刊。
改良派刊物《新民丛报》。
4、《新青年》和《每周评论》: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比较著名的报刊是XXX于1915年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XXX、XXX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旗帜,在国内文坛有广泛的影响,其主要宣传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
5、《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
梁启超新闻观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奠基人。
他56年的生命历程中有27年在从事与报业有关的活动,主持了17个不同的报刊。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是在他的报刊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
他系统地阐述了一套资产阶级报刊思想。
这包括他的报刊功能观、报刊舆论观、党报理论,以及他对报刊编辑方面的思考和观点。
他在办报活动的前期,认为报刊的功能在于“去塞求通”,而后期则发展为“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并提出实现报刊使命的办报四原则;在报刊舆论观中,他认为舆论监督政府,而报馆操持着舆论。
他认为舆论不仅监督政府,还具有反映的功能。
他将舆论分为健全舆论和非健全舆论,并系统地阐述了报馆造健全舆论所需具备的“五本”、“八德”;在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方面,他一直努力不懈地追求;党报理论,也是梁启超新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启超在报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完善了他的编辑思想,他为后人提出报刊编辑人员修养和道德要求,提出报刊“论说”、“纪事”写作要求,并且对报刊版面编辑和报章文体方面作出积极创新。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是有他的先进性的,他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当然,他也同样存在他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
对于梁启超新闻思想进行探讨和研究的同时,他的新闻思想对当今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者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对今天的新闻工作者产生什么启示呢?本文也将对此谈一些个人见解。
一梁启超办报实践及在此过程中其新闻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是在他的报刊实践产生、发展和完善的。
他的新闻思想与政治活动、政治思想紧密联系。
(一)从属于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政治活动的报业活动阶段梁启超从1895年起涉足报坛,到戊戌政变之前,他的办报活动始终服务于维新派的政治活动,有京师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还有《时务报》、《湘报》、《知新报》,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批判封建制度。
这一时期,梁启超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己办报实践,提出一套办报主张,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对报业的主张。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露布:1.不缄封的文书。
亦谓公布文书。
3.泛指布告、通告之类。
定本: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定本制度:定本制度起始于宋朝真宗咸平二年。
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对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重臣的意图。
进奏院:官署名。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后改称都进奏院。
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
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官员驻京表现。
是目前中国境内有确据可考的年代最早的传播媒介。
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
原件为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
这份报纸被封存在敦煌石窟达1000年之久,1907年才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运往伦敦。
1983年经中国新闻史学者考证,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并命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朝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
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
开元杂报: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
邸报:“中国古代的报纸的通称。
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说“状”,“状报”,“报”,“邸吏报”,“朝报”,“邸抄”,“阁抄”等等,都通称为“邸报”,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论禁小报》:南宋周麟之《海龄集》选文。
文中第一次提出小报这一名称。
时务报名词解释
时务报名词解释
时务报是指对当时时事和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论的报纸或杂志。
时务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可以包含各种类型的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台等。
它的主要任务是及时报道和解读当天或最近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和对新闻的求知欲望。
时务报的核心工作是新闻报道。
它通过采访、调查和撰写报道来传递最新的新闻信息,以及对事件背景、原因和影响等进行解释和分析。
时务报的报道通常以客观、准确和全面的特点为基础,力求表达事实真相,以便读者了解和评估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
时务报也承担着评论和观点表达的职责。
在对新闻事件进行解读的同时,时务报会提供对事件的评价和观点,以引导读者对事件的理解和判断。
这些评论通常体现了报纸的立场和价值观,旨在引发公众的讨论和思考。
时务报还负责提供与新闻事件相关的背景信息和专题报道。
这些报道可能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旨在增强读者对事件的理解和认知。
时务报通过深度报道和独家内容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供读者参考和思考。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时务报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新闻信息更加容易获取,读者可以通过
手机、电脑和平板等设备随时随地阅读新闻。
时务报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读者的需求和变化的媒体环境。
总之,时务报是一种通过报道和评论对新闻事件进行及时传递和解读的媒体。
它以客观、准确和全面的报道为基础,同时提供评论和观点表达,旨在满足读者对时事新闻的需求和对事件理解的求知欲望。
时务报的历史意义
时务报的历史意义
《时务报》名为报实际上是刊,每册二十余页,是为旬刊,每月刊出3册。
主要创办人是汪康年、黄遵宪,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后邀请维新人士梁启超担任主编,负责主要的撰稿编辑工作,汪康年担任总经理负责筹款发行等工作。
后因汪梁二人不和,梁启超愤然离职,创刊两年后,该报于 1898 年 8 月 8 日以汪康年力主改为《昌言报》而告终。
虽然仅仅存在两年之短,但是《时务报》依然是不容忽视的存在。
《时务报》的内容板块分工非常明确,设置有论说、谕旨恭录、奏折录要、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
每册开篇即为一两篇政论文章,从第2册起西文报纸翻译也成为报刊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中还经常附有国内外新翻译的书籍等。
《时务报》所发挥的作用不仅仅是维新派的“耳目喉舌”这一作用,还承担着传播西方文化、开化国民思想的重任。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尚自强
第一次,1895年至1898年维新运动时期,如《时务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第二次1901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新民丛报》、《中国日报》、《苏报》、《民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出现原因:
1、随着维新运动的兴起,资产阶级维新派需要报刊这个重要的思想武器,传播变法思想;
2、广大民众本身也有了解变法思想的要求。
办报活动:
《时务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
主要成就:
1、两个突破,突破了在华外报的垄断,突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报禁;
2、两个开端,开创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开创了中国的政党报刊;
3、两个创新,新闻思想,报章文体。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出现原因
1、戊戌变法的失败,使得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迅速分化;
2、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允许民间办报,有限度的开放报禁。
办报活动
《新民丛报》、《中国日报》、《苏报》、《民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两次办报高潮的共同延伸
两次办报高潮中主流报刊的性质都是政党报刊;这两次办报高潮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这两次办报高潮中都涉及到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一些共同的问题,比如新闻宣传与新闻真实性,新闻法治与言论自由等等。
评述梁启超与《时务报》
13 , 3篇⑨他一人就写了 0 6篇。以该报政论为代表的报章文体,
被誉为“ 时务文体” 。梁启超因《 时务报》 而名重一时, 至于“ 自 通都大邑, 下至僻壤穷w, 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 , 时务报》 ⑩ 初办编辑部时人手很少,实际是梁启超一人在负责全部的编 纂工作。19年冬天以后, . 6 8 又加入麦孟华、 徐勤、 章太炎等人, 后来著名的古文字学家王国维, 也在该报工作过。 经过半年多 的努力 , 由于报纸的内容 , 尤其是梁启超的文论 , 深受读者欢 迎, 迅即行销70份, 0( 最多时达到1 万多份⑧ 海内外设立代 ) . 7 , 销处1 多所, 0 0 一跃而为全国发行量最高、 影响最大的报刊。 有 人称它是“ 中国馆祖’。19年1月, , 87 1 在无法忍受张之洞和汪 @ 康年的种种排挤和轻蔑下,梁启超应邀去湖南担任时务学堂 总教习, 名义上仍遥领《 时务报》 的编务。 88 19年后的第5期还 5 刊载梁的《 经世文编序》 此后 , 。 就再不见梁启超在该报发表的 文章了。 三、 评述《 时务报》 :
所办的《 强学报》 中外纪闻》统统被查封。负责编辑《 和《 , 中外
纪闻》 的梁启超 ,服器书籍皆被没收 , “ 流浪于萧寺中者数月” , 但他和其他维新派人士没有灰心 ,决心另谋再起 ,以报馆为 “ 倡始’, , 继续宣传维新变法。 时务报》 ② 《 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创办起来的。
求通”而且特别强调报纸在“ , 去塞求通” 过程中的“ 导端” 作 用; 第二, 它不仅形象地把报纸看作是对国君臣民“ 有助耳 目 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而且还具体拟订了“ , 广译五洲 近事”“ 、详录各省新政” 条则例; 等4 第三, 它不仅看到了报刊 的宣传功能,而且还要利用这种功能, 使它成为沟通内外信 息、 从上到下传达维新变法思想的有力工具。 第二篇:变法通 《 译自 。 序》 是梁启超最早一篇宣传变法思想的名文。 实际上也 是一篇代表当时维新派变法思想和政治主张的纲领性文献。 它集中宣传了宇宙之间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的观点 , 强调了变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所宣传的关于“ 变法通译》 开学校”“ 、变科举” 等方面的 思想, 在该报陆续发表的《 中国除害议》徐勤) ( 等文章中得到 进一步阐述。 而该文章所提出的关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反对 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主张, 在该报后来陆续发表的《 商战论》 、
论梁启超《时务报》的政论风格及其影响
而后载西事均不甚 留意 ” { 4 1 , 真 正让 《 时务报》 名扬全 国的是其
关键 词 :梁 启 超 《 时务 报 》 政论风格
每册前数页必登的政论文章。
整体上 《 时务报》 的政 论 , 以“ 时务 ” 为要 义 , 内容 多针砭
时弊 , 大谈 政 治 , 主要包括 以下几方面 : 宣传 变 法 的 必 要 性 《 变法通 议 》 最 为 系统全 面 , 兴 学校 、 开议 院、 改科举 是根本举 措 : 介绍 西学 , 关心 国际形势 , 介 绍 他 国 改革经 验教训 , 比如《 波兰灭亡 记》 , 梁 文 尤 其 推 崇 日本 明治 维 新 的 借 鉴 意 义 ,认 为 日本 是 落 后 国 家 变 革 成 功 的榜 样 ; 倡 导女子解放 , 兴女学 , 戒缠足 , 破 除 旧 俗 发展近代工商 业 , 与 西 方进 行 “ 商战” ; 传 播 资 产 阶 级 民权 思 想 与君 主 立 宪 制度 。 在 当 时 举 国 民心 思 变 的形 势 下 , 《 时务报》 依 靠 这 些 呼 吁 变 法 、指 陈 时 弊 的 政 论 文 一 举 成 为维 新 变 法 舆 论 的 领 头 羊 , 为 维 新 人 士 提供 一 个 良好 的舆 论 平 台 , 使 得 维 新 思 想 能 够 快 速 传 播 。 其 中 尤 以梁 启 超 的政 论 文 影 响 最 大 , “ 时 务 报 的 精
蓼 1 与 串 褰 { j 萌。 传 潘 视 喊 ● 传 媒 虫 一 。
论梁启超《 时务报》 的政论风格及 其影响
尚 园 园 (中国青年政 治学院新 闻传播 学院 北京 1 ( 1 ( ) ( 1 8 9)
还 署英文报名 “ T h e C h i n e s e P r o g r e s s ” , 每册 3 0页 , 大 约 摘 要 :在 晚 清 维 新 变 法运 动 时 期 , 上海《 时务报》 作 为 外 , 维 新 派 最 重要 、 影 响 最 大 的机 关报 , 以政 论 为核 心 , 为 维 新 变 3万 字 , 采用石版连史纸印刷 , 书本样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由汪康年,黄遵宪,梁启超等合办,起初汪康年当然总经理,梁启超为主笔。
由于时务报是带有强烈维新变法色彩的一份报纸,所以其报道言论深刻,直指时弊,强烈抨击了当时的朝廷。
梁启超也在其上发表《变法通议》,提出了“喉舌论”。
期间梁启超赴湖南,仍旧主持笔政。
但是后来由于张之洞的阻挠,命汪康年兼任总经理和主笔职务,于此汪梁之争加剧,梁启超愤然辞职。
自第55期后,再无梁文登于其上,之后由康有为主持出版业务。
大公报:清末,民国初年极其出名的日报之一。
由英国商人英敛之创办于天津,富商王致隆为主要出资人。
英敛之主张维新变法,所以《大公报》的言论多犀利讽谏并举,针对当时的时事能够给予指导性的论述,所以在北方报界很快出名。
很快《大公报》跻身全国著名大报行列。
抗日战争爆发,《大公报》支持国民党抗日,发表多篇文章,其中以著名记者范长江的西北通讯最为出名,介绍了红军长征的消息。
癸丑报灾:1912年袁世凯当局刺杀宋教仁后,当时的报界予以高度关注并且连续报道引起了当局不满。
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袁世凯当局借机清肃反对派的报馆报人,拘押记者,查封保管,传讯报人,一时间中国报人人人自危。
1912年初全国大约有500家报馆,再经过了此次灾劫,截止1913年末全国报馆约为139家。
因为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所以新闻史上称此次灾难为癸丑报灾,也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新闻界最大灾害。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是一份宣扬新思想的进步杂志,后于1918年随陈独秀迁往北京,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合办,1919年后又随陈独秀迁回上海办刊,1920年改为中国共产党小组刊物,宣传小组进步思想,后又由瞿秋白接手。
向导周报:中国共产党第一中央政治机关报,是一份宣扬我党共产主义理论的先进报纸。
1922年创刊于上海,蔡和森任主编,1927年停刊,一直秉持着宣传我党积极进步思想为己任的主旨,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曾格事件:又称曾格案件,是北美殖民地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事件,在美国新闻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标志着美国新闻史上的一次大进步,是美国殖民史上争取新闻自由的第一次成功斗争。
曾格是一个出身穷困的出版商,在自己创办的《新闻周刊》上发飙了质疑殖民当局的言论,被殖民总督起诉,由当地律师汉弥尔顿为其辩护,最终无罪释放。
连环同盟:19世纪,当时世界新闻界的消息资源被哈瓦斯通讯社,沃尔夫通讯社和路透社所垄断。
各自成为自己国家以及世界领域的垄断企业。
由于当时的激烈竞争,与1970年三家通讯社在巴黎和谈签署了著名的“连环同盟”协议,由此开始确立了三家通讯社的各自范围以及交换讯息协议,世界新闻市场被瓜分完毕。
后又由路透社代表三家通讯社和美国纽约联合社签订讯息交换协议,使新闻消息市场最终定型,四分天下。
王弢:中国著名报人,创办了红极一时的《循环日报》,自己先后在《循环日报》上发表政论文章上百篇,并且由于其独特的新闻视角和犀利的文风开创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政论体。
当时的报纸论说文章多流于日常生活,而王弢开他人未开之先河,敢于评论国事,时事,国际大事,启民于智收到好评。
更加被日本人尊为精神导师。
思想开阔,受西学影响很大,由于时代所限,虽未能向康梁一般明确提出君主立宪制度,但却是中国最早一批有宪政思想的人。
张季鸾:1908年回国后,开始在于右任创立的《民立报》担任编辑,记者工作,并且曾经担任孙中山的秘书一职,起草了包括《中华民国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并且发出近代中国第一份新闻专电。
后因反袁世凯被捕,出狱后在《大共和日报》和《民立日报》等出任记者,编辑等职务。
1926年与吴鼎昌,胡政之于天津开办新记公司,接受办理《大公报》,并称新记三杰。
期间,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主持笔政,提出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办报原则。
申报:旧中国最成功,最著名的日报,没有之一。
由英国商人美查创办,最初为两日刊,后来由于要和《上海新报》竞争,改为日报。
由于美查是商人,以盈利为目的,故此《申报》并未将利义分开,并且创出了自己的独有特色。
其一重视报纸言论:或发表富国强民之策,或对当局的敝规苛政口诛笔伐,或启迪民智,赢得了大量读者。
二是其报道的真实性:一系列关于战争的新闻报道堪称经典。
三是重视副刊文字:多在其副刊上发表文艺性文字。
新闻报:创办于清光绪十九年正月初一(1893-2-17),由中国人和外国人共同出资合办,开始由蔡尔康担任主笔。
开始标榜自己“不党不私”工整报道,其实是反对义和团运动和维新革命的。
辛亥革命后,该报逐渐转向商业化发展,客户群开始向商人发展,开始刊登每日的市场咨询,介绍商情,商报。
为当时的商行所重视,成功转型为商业为主的信息报。
弥尔顿:伟大的英国哲学家,诗人。
以其政论性文章《论出版自由》和史诗《失乐园》为世人所熟知。
其文《论出版自由》为后世奉为“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基石”,他根据“主权在民”“天赋人权”的思想,提出了一切发对出版自由的条例都是剥夺了人权的不道德行为,并且提出了出版权是人生来就有的自然权利。
深切,犀利的披露了资产阶级对人民民主自由的压制。
他的思想为自由主义媒介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人所称道。
洛克:伟大的英国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的提出“天赋人权”驳斥“君权神授”的伟大思想家,也是第一个完整阐述宪政思想的人。
他提倡“自然权利”,认为人又捍卫自由,财产和生命的全力。
主张全职制衡,明确提出宪政理论。
他的“自由主义”思想,被美国奉为神圣,他的思想深刻的影响了美国的一代为人,包括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佛逊等人。
并且为以后欧洲各国的启蒙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的典型就是法国的伏尔泰以及法国大革命。
《开元杂报》:一种发布于唐朝开元时期的宫廷门口的消息,是当时中央统治阶级发布消息的途径,每日发布一份于空门口,内容全部由朝廷自定,但是每日更新,发布迅速。
后唐和宋朝称之为朝报。
宋朝的朝报以及明清的宫门抄都是对此种内容到形式的完全继承。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年,有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创办于马来西亚,马六甲。
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杂志。
其创办之初的目的是宣扬新教教义,所以其内核是一份宗教色彩浓郁的报纸。
马礼逊和米怜借此报宣传新教教义,却不流于俗套,附儒学,其文多用子曰,子闻等中国传统文字,更加将基督教教义与孔子儒学思想比较,使得报纸行销成功。
其中也多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天文地理知识以及近代西方各国概况。
林乐知和《万国公报》: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于1868年在上海创办的一份对近代中国有着影响的报纸。
其原为《中国教会新报》,主旨在宣传基督教教义,后改名为《万国公报》。
外国公报,改名后,以宣传维新思想,西方近代知识,发表针砭时弊的论说为主,在当时可谓是影响深远,先后发表了大量的针对当时维新改革的文章,和介绍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以进步只是期刊的方式对近代中国知识界产生了影响深远。
林乐知,不只在报业称雄。
也在教育界有着深远的影响,期间在中国开办中西私塾,中西女塾等一批教育机构。
泰晤士报:1785.1.1由英国商人约翰·沃尔特父子创办。
原名《每日环球纪录报》,于1877年改为现名《泰晤士报》。
《泰晤士报》一直秉承“独立地、客观地报道事实”、“报道发展中的历史”的宗旨,但纵观其200多年的历史,可见该报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保守的,在历史上历次重大国内及国际事务上支持英国政府的观点。
1908年,《泰晤士报》被当时著名的报人北岩爵士收购,进一步走向辉煌。
1922年,阿斯特家族从北岩爵士手中购得《泰晤士报》,并使之走向进一步辉煌,但是由于二战时期的鼓吹“绥靖政策”,一失足成千古恨。
1966年,阿斯特家族将其出售给加拿大商人罗伊·汤姆森,但是也未能一转《泰晤士报》的颓势。
1981年,不堪负重的汤姆森将《泰晤士报》转卖给澳大利亚报答大亨默多克。
廉价报纸:19世纪,发端于英国的大众化报纸。
是以娱乐消息和惊悚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小报,因为其低廉的售价故称之为廉价报纸。
1836年,英国政府将印花税降至1便士,由此开始迎来了廉价报纸的辉煌时期,1855年随着《每日电讯报》的发行,廉价大众化报纸开始走进报业史,并从此开始了占一席之地。
著名廉价报纸有:纽约《太阳报》,《论坛报》,《先驱报》,《纽约时报》。
黄色新闻:亦称黄色新闻学,是一中倾向于捏造报道虚假消息和夸大渲染事实的报道倾向。
黄色新闻,是以虚假消息,夸张新闻为依托,赚取大量利润为目的低俗新闻。
报道黄色新闻的报纸,自然就称之为黄色报纸。
黄色新闻是无营养的,缺乏正义感的,不遵守道德准则的新闻。
不能够起到传播事实,宣扬正义的新闻本质目的。
是会腐化人灵魂的糟粕,我们应该时刻警惕,努力遏制黄色新闻的出现。
黄色新闻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美国。
黄色新闻的特点:1. 使用煽动性的打字好标题2.捏造虚假新闻,实用歧义的标题3.对不甚重要的新闻事实进行夸大渲染4.刊载未经授权的或者存疑的照片5.报道内容流于肤浅6.标榜“同情者”,发动社会运动7.专门报道耸人听闻,引起不安的新闻。
北岩爵士:原名阿尔佛雷德·哈姆斯沃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新闻实业家,是现代英国新闻业的伟大奠基人,是新闻史上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
他在19世界出创办《每日邮报》,是英国的报业进入了一个划分大众化报纸和“精英”报纸的时期。
1905年受封勋爵,其后又创办和收购了《每日镜报》,《每日邮报》,《观察家报》以及英国影响力第一的《泰晤士报》,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北岩报业集团。
一战时期,他利用自己的庞大报业集团帮助英国政府进行政策宣传,成功的达到了宣传英国政策,影响敌国的作用。
由于其的传奇人生和卓越贡献,被人们称为“舰队街拿破仑”。
普利策:美国新闻事业家,教育家。
在美国新闻史上有少有的新文学家和报业巨匠。
从小立志,自学闯入美国新闻界。
先后收购《西方邮报》,《纽约世界报》等报纸,并且通过自身的努力将这些报纸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大包,功绩卓越。
普利策是美国新闻学的开创者,是揭露社会丑闻的第一人,也是西方黄色新闻的缔造者。
是使新闻学进入社会人文学科的奠基人,一生成就辉煌。
在教育方面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创始人,也是全球影响力最大的普利策的创始人。
其地位在新闻界还是教育界都是不可估量的。
潘恩:英裔美籍思想家,政治家,作家,社会活动家,激进民主主义者,生于英国诺福克郡,做过裁缝,税务官等,后移民美国,37岁时投身美国独立运动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
美利坚合众国的也出自他口。
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出版小册子《常识》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信心,激励了殖民地人民的情绪,推动了独立的进程。
更是在战争时期完成了小册子《美利坚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