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时务报》
启超的办报实践经历
梁启超的办报实践经历戊戌变法时期:《万国公报》:(1895.8.17创)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梁启超任主编之一,这也是梁启超最早与报刊接触.但是万国公报几乎每期都会刊登一篇他的论说文章,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初现锋芒.《时务报》:1896年8月9日,黄遵宪在上海创办《时务报》,由梁启超任总撰述.创刊初期梁启超一人担任全部编撰工作,每天除撰写4000多字的评论外,还要撰写修改20000多字的文稿.并发表的数十篇政论,其中以《变法通议》为著,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观点,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从《时务报》创刊到1897年11月去湖南长沙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梁启超主持《时务报》笔政有一年零三个月时间.此时的梁启超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无所畏惧,为这份虽无维新派机关报之名,却有机关报之实的刊物倾注了极多的心血.梁启超为《时务报》所定的办报宗旨:一是“广译五洲近事”,即报道世界形势;二是“详录各省新政”,即报道全国各地实施的“新法”;三是“博搜交涉要案”,使读者“奋励新学,思洗前耻”;四是“旁载政治学艺要书”,使读者懂得学习的趋势、内容和方法.梁启超对《时务报》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梁作为总编辑、总主笔,要承担繁重的编务,当时梁启超年仅23岁,他以巨大的热情主编《时务报》,所有的译文稿他都要润色,所有的稿件他都要校对,因此梁启超在编辑这个刊物的时候,是不辞劳苦,无畏寒暑;第二个贡献,梁启超每期都要发表一篇政论文章,所以,梁启超把这个报纸办成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重要讲台,《时务报》在群众中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梁启超的政论文章来完成的.第三个贡献,梁启超在这个刊物上面发表一篇重要的论述报馆作用,表达其新闻思想的文章,叫做《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这篇文章里面他提出了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报刊思想,就是“耳目喉舌论”.可以说《时务报》因梁启超而风靡全国,梁启超因《时务报》而名动一时,“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除主编《时务报》外,梁启超还参与策划和积极支持澳门《知新报》,他不仅为该报拟定报名,还帮助草拟章程,筹措经费,并兼任该报撰稿人,先后在该报发表了《〈知新报〉叙例》、《说群》、《新学伪经考叙》、《保国会演说》等18篇文章。
两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一、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
早期—— 1900年到1904
(二)《苏报》与苏报案
《苏报》1896年6月26日。 1898年冬因亏折出售给了陈 范。 聘请湖南人章士钊为主 笔。
章士钊 (1882-1983), 湖南长沙人, 学者、书法家。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 名炳麟,号太炎。浙江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 思想家。
陈少白 (1869—1934) 原名闻绍, 字少白, 广东新会人。
一、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
陈少白
一、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
早期—— 1900年到1904
(一)香港《中国日报》的创办与留学生在日本的报刊活动
《中国日报》在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发展历史上的意义:
它的出版,一举改变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兴中会没有机关报的局面,使兴中会的宣传 活动从依靠口头演说、散发传单和小册子的 初级阶段,进入拥有大众传播媒介、连续开 展的阶段,成为比较正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宣传的开端。
•《澳门新闻纸》1839年7月,林则徐在广州组织粱进德、谭德辉等人翻 译外文报刊。把其中关于禁烟、兵事、各国夷情、鸦片贸易等重要信息 和言论译成中文,提供给两广总督,广东巡抚、海关监督和军方,同时 抄报给朝廷,制定对外政策参考。这种翻译材料后来汇集成册,称为 《澳门新闻纸》,台式我国最早的译报,相当于今天的《参考消息》。 •《昭文新报》1873年8月8日由艾小梅在汉口创办,这是中国人创办的 最早的中文报纸,内容以奇闻轶事,间有诗词杂作。 •《汇报》1874年6月容闳出版了上海第一家中文日报《汇报》。该报为 了国家利益,多次与英商创办的《字林西报》、《申报》开展论战,并 在消息评论中常涉及政事,因而遭到官府非议。 •《述报》1844年4月创刊于广州,这是中国人在广州创办的第一家中文 日报,在海墨楼石印局发行,这是我国较早的印石报纸之一。许多新闻 和评论都对法国侵略者的野心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是一份爱国立场鲜明 的报纸。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新闻121班:惠才贤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梁启超的报刊活动梁启超一生办报生涯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章达1400万字,其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对报界和近代报业史产生过重要影响。
他的报刊生涯分为五个时期:戊戌运动时期、启蒙运动时期、立宪运动时期、护国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时期。
一、维新变法时期在此期间,梁启超为推行变法,重视办报制造舆论。
他主笔的《万国公报》、《强学报》、《中外纪闻》等,开风气之先,成为宣传维新的重要传媒,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也成为中国政党报之先河,。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8月17日由康有为创于北京,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为双日刊,不署出版时间和地点,自撰文章不署名,每期有一篇论文,主要表达变法维新的强烈要求,宣传富国强兵之道、国家振兴之源、养民教民之法。
1895年强学会成立后,将其转为机关报,并改名为《中外纪闻》,仍为双日刊,署出版时间、地点,报刊接受袁世凯等达官贵人的捐款,经济实力雄厚,内容更加丰富。
《强学报》:康于1896年1月创立《强学报》,是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其政治色彩比北京的两份报纸更加鲜明,大张旗鼓地倡导变法维新,提出“明定国是”、“开议院、立议员”等激进的政治主张。
《时务报》:由汪康年、黄遵宪、梁启超等人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成为办报活动高潮的标志性事件,内容设“论说”、“谕旨恭录”、“奏折录要”、“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初期由汪任总经理,梁担任主笔,在每期卷首发表鼓吹维新变法的政论文章,文字通俗、切中时弊,其中最有名的是《变法通议》,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纲领性文件。
他在报章中呼吁变法维新,痛陈亡国的危险,喊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的驱赶时代前进的号令,吹起了时代的最强音。
开创了新式报刊文体——时务文体。
这种新式报刊论说文体是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度的形式,它生动活泼,夹杂着大量的俚语和外来语,雅俗共赏。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1、梁启超的身份我们在介绍梁启超的时候,通常都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他: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维新运动出色的政治宣传家、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首先是一个政治家。
这和以前早期的国人办报者的身份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像王韬,那一批办报者大都是知识分子身份,他们办报只是为了“立言”,已实现他们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抱负,因此,他们所办的报纸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代表个人的意见,而不是代表某个阶级或阶层民众的意见,所以早期的报纸经营惨淡也就可想而知。
而政治家办报,则注重的是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民众的意见,个人的东西少了,公众的东西多了,所以也能够受到来自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支持。
梁启超一生中亲自创办、主编的报纸达到11种,这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十分罕见的。
而所有的这些办报活动都是梁启超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去从事的,或者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特点是主要从事办报宣传工作。
这个特点,使政治和报纸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这一点与我国以前的国人办报活动是有区别的,这一点也是我们理解梁启超所办报纸的性质的关键。
2、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文体梁启超最早与报刊接触,是从参与编辑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开始的,当时《万国公报》几乎每期都刊登一篇他的论说文章,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已经初显锋芒。
后来黄遵宪在上海办起《时务报》,梁启超担任主笔,所有的编撰工作都有他一个人来完成。
每天要写4千多字的评论,还要撰写、修改2万多字的文稿。
但是他当时是一个热情洋溢的青年,20岁出头,因此不知疲倦地夜以继日的工作。
他这样描述了自己当时的工作状态:“六月酷暑,洋蜡皆变流质,独居一小楼上,挥汗执笔,日不遑食,夜不遑息。
”为了宣传维新变法的需要,梁启超这个时候开始改革和发展了王韬的报刊政论文体,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被世人称之为“时务文体”。
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开始独立创办报纸,先后办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仍然亲自担任报纸的主笔,继续撰写大量的政论文章。
浅谈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及其贡献
一、梁启超的新闻思想1.“喉舌论”的提出。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表达新闻思想的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提出了著名的“喉舌论”。
原文是这样的: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
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
齐州以内,犹同室也。
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之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
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梁启超进一步认为,中国应该像西方资产阶级国家那样。
大力兴办各类型的报纸:“言政务者可阅官报,言地理者可阅地学报.言兵事者可阅水路军报,言农务者可阅农学报。
言商政者可阅商会报.言医学者可阅医报,言工务者可阅工程报.言格致者可阅各种天算声光化电专门名家之报。
有一学即有一报,其某学得一新义。
即某报多一新闻,体繁者证以图。
事臣责者列为表,朝登一纸,夕布万邦.是故任事者无阂隔蒙昧之忧.言学者得观善濯磨之益。
犹恐文义太不能尽人而解,故有妇女报,有孩孺报,其出报也,或季报,或月报,或半月报,或旬报,或七日报,或五日报,或三E1报,或两日报,或每日报,或半日报”这样“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因此.在当今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喉舌论”.如何发挥新闻媒体的“耳目喉舌”作用.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
2.第四种族。
粱启超主张提高报纸的社会地位.它十分赞赏西方报纸为“第四种族”的观点。
他曾经说:“清议报事业虽小。
而报馆之事业则非小。
英国前大臣波尔克,尝在下议院指报馆、记事之席而叹日:‘此殆于贵族、教会、平民三大种族之外。
而更为一绝大势力之第四种族也。
”由此,梁启超指出,报馆应该代表国民发表公议.也就是说报馆要代表国民来监督政府。
梁启超所说的“第四种族”.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第四权力”.它的原意就是梁启超所讲的新闻界是早期组成国会的三种阶级——宗教、贵族及平民——之外的第四阶级。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办报活动及新闻思想
1.梁启超的办报活动《时务报》主笔;《知新报》撰述;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创办《新小说》、《政论》、《国风》,参与创办《时报》。
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㈠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时期此阶段梁启超的办报思想主要集中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文中,核心是以报纸为“去塞求通”的工具。
1 所谓“通”,主要是指上下内外的沟通与交流,这种思想一方面表达了要求清政府改变闭关自守、向西方学习、救国于危亡的爱国热忱,另一方面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期望参与国政,谋求民主的朦胧愿望。
2 梁启超还将“去塞求通”概括为报刊的“耳目喉舌”功能。
他将社会比之于人,把报馆的作用比作一个人的耳目喉舌。
㈡维新派海外办报时期这一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集中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敬告我同业诸君》、《新民说》、《新民丛报章程》、《国风报叙例》等文章中。
1 报刊的两大主要职能:“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
”2 一份完善的报纸,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当,四曰报事速而确”。
3 确定了消息与评论两种文体区分的准则。
他认为新闻报道应具有“博、速、确、直、正”五个标准,评论应具有“公、要、周、适”四条标准。
④从传媒的角度,提出并论证了报刊宣传的两种方式——“浸润”和“煽动”。
对于两种方式,梁启超赞同并用。
另外,梁启超的报章文体革命始于《时务报》,成熟于《新民丛报》时期。
“时务文体”此时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后来也有人将此时的报章文体称为“新民体”。
梁启超首创“短评”“时评”等政论文形式,在《清议报》及《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我国新闻史上较早的一批报刊“短评”。
3.对梁启超的评价梁启超是我国仅大事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报刊活动家。
他一生有26年时间从事报刊活动,主办10余种报刊,著述达1400万言。
他的文笔犀利,议论耸动。
他是报刊的政论文形成了一种具有独到风格的文章,是当时言论界的骄子,我国报刊史上一位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人物。
梁启超为何要选择翻译《佳人之奇遇》
梁启超为何要选择翻译《佳人之奇遇》三个原因吧。
第一,就梁启超发表在《时务报》的文章来看,受康南海影响,其早年即对日本文化有借镜之意,一个鲜明的例子就在他1896年起发表的《变法通议》中。
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时,他曾有与日本人志贺重昂的笔谈,言及中日唇亡齿寒,希望日本可以出兵帮助勤王。
东渡以后,在同行人罗普的指导下,快速学习日语,发表《和文汉读法》(尽管其可用的范围很窄),发表《学日本文之益》。
总体来看,梁启超还是比较认可日本文化的。
第二,梁启超接触到《佳人奇遇》是在1898年东渡日本的大岛号军舰上,当时的船长随手拿给他《佳人奇遇》,显然也是经过思索的,截止到那时,梁启超还不会日语,而《佳人奇遇》使用汉文体日语写成的,如果你看过日文本就会发现,完全不通日语的人,仅仅依靠“颠倒读之”的口诀就能理解八成,这显然也是对梁启超日语水平的考虑。
第三,1898年底,梁启超正式创办《清议报》,将其译的《佳人奇遇》列至政治小说一栏,那时候梁启超已经进入日本社会了,他多半是知道当时政治小说已经不在其潮流的高峰期,日本文学界也开始有新的小说问世,但是他依然选择政治小说,这显然要与《译印政治小说序》和《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结合来看。
总结来说,梁启超所期待的“小说”就是“以稗官之体,写爱国之思”的。
梁启超的主要事迹介绍_初中作文素材_
梁启超的主要事迹介绍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青年时期倡导变法维新,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梁启超主要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梁启超人物简介1.公车上书梁启超第一次投身政治运动,是1895年参与“公车上书”。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康有为联合3000举人上书请求变法,作为康最得力的弟子,梁启超积极参与了这桩震动中国的大事。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
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公车上书第二年,黄遵宪在上海办《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笔,撰写了大量呼吁变法的文章。
两湖总督张之洞很欣赏《时务报》,说这是“中国创始第一种有益报纸”。
后来,张之洞邀请梁启超到武昌一游,打开中门迎接,甚至问下属“可否鸣炮”。
在当时,这是接待钦差大臣的礼节。
2.戊戌变法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他在学堂中极力宣扬变法救亡的思想,还不时发表斥责专制、赞誉民权的言论,引起了旧势力的攻击。
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协助康有为组织保国会。
四月二十三日(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了“百日维新”。
五月十五日(7月3日),光绪帝召见梁启超,赏给六品衔,命他办理译书局事务。
梁参与了康有为策动袁世凯推翻慈禧太后的密谋,但被袁出卖。
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幽禁。
八月初六日(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再出“训政”,随即捕杀维新志士,变法失败。
梁启超在当日避入日本公使馆,次日化装到天津,东渡日本。
是年冬,梁启超曾代表康有为与兴中会领导人孙中山、陈少白等在东京商谈合作救国,梁十分赞成兴中会的革命主张,终因康有为的反对,合作未成。
十一月十一日(12月23日),梁在横滨创办《清议报》(旬刊),却仍鼓吹“斥后保皇”。
评述梁启超与《时务报》
评 述 梁 启 超 与 《 务 报》 时
杨 阳
( 中国传媒大学 社科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北京 100024)
以后, 痛愤甲午战败, 随从康有为联合各省“ 公车上书”积极从 , 事变法维新运动,中国之有‘ “ 群众的政治运动’ 自此始”。 , 实 ⑦ 由是“ 康梁” 并称 , 闻名全国。 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很大特点是, 一开始, 就主要 从事办报宣传工作。 他从1895年编辑《 万国公报》 至1920年 起, 欧游回国主编《 改造》 杂志后 , 正式脱离新闻界止 ,报馆生涯” “ 先后达27年之久, 主编报刊在10种以上⑧ 。 担任《 时务报》 总主笔的梁启超 , 是一个只有24岁的青年。 但他才华横溢 , 下笔千言。 据统计,时务报》 《 共发表政论、 文章
所办的《 强学报》 中外纪闻》统统被查封。负责编辑《 和《 , 中外
纪闻》 的梁启超 ,服器书籍皆被没收 , “ 流浪于萧寺中者数月” , 但他和其他维新派人士没有灰心 ,决心另谋再起 ,以报馆为 “ 倡始’, , 继续宣传维新变法。 时务报》 ② 《 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创办起来的。
求通”而且特别强调报纸在“ , 去塞求通” 过程中的“ 导端” 作 用 ;第二, 它不仅形象地把报纸看作是对国君臣民“ 有助耳 目 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而且还具体拟订了“ , 广译五洲 近事”“ 、详录各省新政” 等4条则例; 第三, 它不仅看到了报刊 的宣传功能,而且还要利用这种功能, 使它成为沟通内外信 息、 从上到下传达维新变法思想的有力工具。 第二篇:《 变法通 译自 。 序》 是梁启超最早一篇宣传变法思想的名文。 实际上也 是一篇代表当时维新派变法思想和政治主张的纲领性文献。 它集中宣传了宇宙之间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的观点 , 强调了变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变法通译》 所宣传的关于“ 开学校”“ 、变科举” 等方面的 思想, 在该报陆续发表的《 中国除害议》 (徐勤)等文章中得到 进一步阐述。 而该文章所提出的关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反对 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主张, 在该报后来陆续发表的《 商战论》 、
梁启超的办报历程及其新闻思想体系研究
梁启超的办报历程及其新闻思想体系研究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薛超前言梁启超作为清末明初著名资本主义启蒙学者、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维新派代表人物和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他一生所从事的政治、学术活动皆与“办报”两字紧密相连的。
梁启超自1895年至1922年共27年的办报生涯中,亲自参与创办或作为主编的报纸杂志多达11余种,著文达到1400万字,每天平均执笔约为3000字左右,这么“高产”的报人在我国整个近代新闻报业史的发展中是及为少有的。
作为一名爱国报人,被人誉为“舆论骄子”的梁启超在长期办报的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新闻理论和新闻思想体系,其所提出的“耳目喉舌论”、“党报理论”、“报刊使命”、“舆论观”等重要的新闻理论和新闻思想在我国的报刊史中占有着重要地位,甚至对今天的新闻事业的发展仍然起着重要影响。
下面我们就回顾一下他的办报历程以及在办报历程中所提出的一些著名的新闻理论和新闻思想:关键词:“耳目喉舌”论、报纸的“政治功能”、“时务”文体、新闻自由思想(一)“耳目喉舌”论与报刊的使命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这篇文章中,梁启超认为,国家的强弱取决于信息通塞与否,中国社会的症结之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和言论不通畅。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依靠办报“去塞求通”,他曾这样评价过报刊的作用,“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其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曰:惟通知故”。
所以他说国之有报纸,犹人之有耳目喉舌。
他把“报刊”当做社会的“耳目、喉舌”,如果无“耳目和喉舌”,就像聋子瞎子哑子,是曰“废疾”。
梁启超认为要维持政治,扶持国体,首先得创办报纸,“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喉舌”。
他主张我国应该学习西方先进强国,国家要积极保护并推动民间报刊的发展,充分发挥报纸“内外通”、“上下通”“去塞求通”的特性,使国家富强。
除了把“报刊”作为社会“耳目、喉舌”的作用外,梁启超还曾为报纸提出过四种重要的办报原则。
一,是宗旨定而高。
简论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与新闻思想
简论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与新闻思想19实际90年代中期,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席卷全国。
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其中,尤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挥了主力作用。
对于梁启超,人们常了解的大多是他的变法维新思想,殊不知,梁启超也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笔名有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40余个。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也是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政论家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自小熟读经史,17岁中举人,18岁晋京会试,落榜而归,遂于1890年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学习今文经学,并大量阅读西方书籍和传教士在中国所办报刊。
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于1985年和康有为一起晋京会试,其间参与了“公车上书”,之后主编《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开始在舆论界初露锋芒。
后《中外纪闻》被迫停刊,他的衣服、用具、书籍均被没收,“流浪于萧寺中数月”而“办报之心益切”。
不久,受黄遵宪之邀南下上海主持《时务报》笔政。
1897年10月,又接受湖南时务学堂的邀请,赴湖南长沙就认时务学堂总教习,并参与《湘报》的筹办事宜。
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积极参与各项新政活动。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海外,先后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报》,后又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先后主编过《庸言》、《大中华》、《改造》等杂志。
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并任北京图书馆馆长。
1929年病逝北京。
回顾梁启超的一生,其办报生涯自1895年在北京主编《万国公报》起至1922年脱离报界,前后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字1400万言,其办报实践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亦有深远影响。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附答案)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附答案)一.填空题1.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唐代起,一种通称为“邸报”的古代报纸。
2.中国最早的外文报纸:《蜜蜂华报》,1822年在澳门创办,周刊,葡萄牙文。
3.《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美查创办,创刊时聘请中国人主笔,标榜要为中国兴利除弊,对清末基层官吏有所揭露,政治上持亲英立场,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大的中文日报。
4.《时务报》:1896年创办于上海,梁启超任总撰述,以宣传维新思想的变法主张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为其宗旨,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5.《大江报》两篇著名时评:一篇是署名“海”的《亡中国者和平也》,另一篇是署名“奇谈”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6.我党(在中共苏维埃时期)最早的通讯社:1931年,江西瑞金,红色中华社。
7.最早书报检查制度:宋朝的“定本”制度。
8.我国近代最早的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年在广州由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9.《国闻报》:1897年创办于天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的第一份日报,主要创办人是严复。
10.《向导》: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中央政治机关报,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1927年终刊,主编先是蔡和森,后是瞿秋白,始终把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放在首要地位,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报纸。
11.我党最早的日报:在五卅运动中,我党1925年在上海创刊的《热血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日报。
12.白话运动开始于谁的文章,发表于哪一年哪本书刊: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于1917年《新青年》。
13.最早的民间小报:《游戏报》,1897年创刊于上海,这是中国最早的小报。
14.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香港船头货价纸》,香港孖剌报馆创办的一种商业周刊,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15.《大公报》:1902年在天津创刊,创办人英华,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 易错点10 近代史上重要的报刊、杂志-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
D.外商在中国修筑的铁路都侵犯了中国国家主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1876年通车的“淞沪铁路”是由英商怡和洋行在未经中国当局同意下私自修筑的,侵犯了国家主权,《申报》受出资者影响,倾向英商立场,仅一味强调铁路在物质和经济等方面是对中国“大有益之事”可知,材料强调了“《申报》由于受出资者影响,在侵犯中国主权的事件中倾向英商的立场,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申报》是英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排除A;材料没有着重说明铁路推动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排除C;材料中“淞沪铁路”未经中国当局同意私自修筑的,侵犯我国主权,并不是“外商在中国修筑的铁路都侵犯了中国国家主权”,排除D。故选B。
易错点10近代史上重要的报刊、杂志
1.《申报》: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2.《时务报》、《国闻报》和《万国公报》:戊戌变法时期,比较著名的是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和严复在天津主编的《国闻报》;中国近代有2个名叫《万国公报》的刊物。一是1868年9月5日在上海由林乐知等传教士创办的一份刊物。同时也是一份对中国近代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刊物之一。二是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之后不久,也创办了一份报纸名为《万国公报》。《万国公报》自1895年8月17日开始正式刊行,为双日刊,每册有编号,无出版年月。由46期开始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C.《申报》是为英国服务的D.《申报》有受英国资本影响的狭隘之处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1876年通车的“淞沪铁路”是由英商怡和洋行在未经中国当局同意下私自修筑的,侵犯了国家主权,因此题干不是说明清政府抵制西方先进技术,故A不符合题意。题干的主旨不是说明铁路的作用,而是外国在华修建铁路破坏中国主权,故B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申报》受出资者影响,倾向英商立场”,可见《申报》有受英国资本影响的狭隘之处,但不表示《申报》是为英国服务的,故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时务报的历史意义
时务报的历史意义
《时务报》名为报实际上是刊,每册二十余页,是为旬刊,每月刊出3册。
主要创办人是汪康年、黄遵宪,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后邀请维新人士梁启超担任主编,负责主要的撰稿编辑工作,汪康年担任总经理负责筹款发行等工作。
后因汪梁二人不和,梁启超愤然离职,创刊两年后,该报于 1898 年 8 月 8 日以汪康年力主改为《昌言报》而告终。
虽然仅仅存在两年之短,但是《时务报》依然是不容忽视的存在。
《时务报》的内容板块分工非常明确,设置有论说、谕旨恭录、奏折录要、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
每册开篇即为一两篇政论文章,从第2册起西文报纸翻译也成为报刊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中还经常附有国内外新翻译的书籍等。
《时务报》所发挥的作用不仅仅是维新派的“耳目喉舌”这一作用,还承担着传播西方文化、开化国民思想的重任。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第2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参考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1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A课程目标: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重点: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思想、活动;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等。
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是近代伟大的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的失败后,被封建顽固派囚于狱中,行将就义前夕所写的一首题壁诗,音调激昂,情怀壮烈,近一百年来传遍了华夏大地,感染每一个怀有爱国热情的中华儿女,激起人们对为改革中国而献身的爱国志士们的无限的敬仰与怀念,也促使人们对中国近代改革的危难险阻进行深入的思索。
谭嗣同是维新四杰之一,当时还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与他一起共同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
【讲授新课】一、早期改良思潮(1)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2)产生条件:①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②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③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3)主要代表人物:薛福成、王韬、郑观应(4)思想主张:①提倡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②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主张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此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③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局限:他们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5)性质:早期改良思潮主要代表人物代表着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特征。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6)历史作用是什么:它不仅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同时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成为甲午战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中国新闻事业史--梁启超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专业:学号:姓名:梁启超作为清末明初著名资本主义启蒙学者、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维新派代表人物和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他一生所从事的政治、学术活动皆与“办报” 两字紧密相连的。
梁启超自1895 年至1922 年共27 年的办报生涯中,亲自参与创办或作为主编的报纸杂志多达11余种,著文达到1400万字,每天平均执笔约为3000字左右,这么“高产”的报人在我国整个近代新闻报业史的发展中是及为少有的。
作为一名爱国报人,被人誉为“舆论骄子”的梁启超在长期办报的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新闻理论和新闻思想体系,其所提出的“耳目喉舌论”、“党报理论”、“报刊使命”、“舆论观”等重要的新闻理论和新闻思想在我国的报刊史中占有着重要地位,甚至对今天的新闻事业的发展仍然起着重要影响。
我们在介绍梁启超的时候,通常都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他: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维新运动出色的政治宣传家、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首先是一个政治家。
这和以前早期的国人办报者的身份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像王韬,那一批办报者大都是知识分子身份,他们办报只是为了“立言”,已实现他们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抱负,因此,他们所办的报纸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代表个人的意见,而不是代表某个阶级或阶层民众的意见,所以早期的报纸经营惨淡也就可想而知。
而政治家办报,则注重的是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民众的意见,个人的东西少了,公众的东西多了,所以也能够受到来自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支持。
梁启超一生中亲自创办、主编的报纸达到11种,这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十分罕见的。
而所有的这些办报活动都是梁启超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去从事的,或者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特点是主要从事办报宣传工作。
这个特点,使政治和报纸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这一点与我国以前的国人办报活动是有区别的,这一点也是我们理解梁启超所办报纸的性质的关键。
论梁启超《时务报》的政论风格及其影响
而后载西事均不甚 留意 ” { 4 1 , 真 正让 《 时务报》 名扬全 国的是其
关键 词 :梁 启 超 《 时务 报 》 政论风格
每册前数页必登的政论文章。
整体上 《 时务报》 的政 论 , 以“ 时务 ” 为要 义 , 内容 多针砭
时弊 , 大谈 政 治 , 主要包括 以下几方面 : 宣传 变 法 的 必 要 性 《 变法通 议 》 最 为 系统全 面 , 兴 学校 、 开议 院、 改科举 是根本举 措 : 介绍 西学 , 关心 国际形势 , 介 绍 他 国 改革经 验教训 , 比如《 波兰灭亡 记》 , 梁 文 尤 其 推 崇 日本 明治 维 新 的 借 鉴 意 义 ,认 为 日本 是 落 后 国 家 变 革 成 功 的榜 样 ; 倡 导女子解放 , 兴女学 , 戒缠足 , 破 除 旧 俗 发展近代工商 业 , 与 西 方进 行 “ 商战” ; 传 播 资 产 阶 级 民权 思 想 与君 主 立 宪 制度 。 在 当 时 举 国 民心 思 变 的形 势 下 , 《 时务报》 依 靠 这 些 呼 吁 变 法 、指 陈 时 弊 的 政 论 文 一 举 成 为维 新 变 法 舆 论 的 领 头 羊 , 为 维 新 人 士 提供 一 个 良好 的舆 论 平 台 , 使 得 维 新 思 想 能 够 快 速 传 播 。 其 中 尤 以梁 启 超 的政 论 文 影 响 最 大 , “ 时 务 报 的 精
蓼 1 与 串 褰 { j 萌。 传 潘 视 喊 ● 传 媒 虫 一 。
论梁启超《 时务报》 的政论风格及 其影响
尚 园 园 (中国青年政 治学院新 闻传播 学院 北京 1 ( 1 ( ) ( 1 8 9)
还 署英文报名 “ T h e C h i n e s e P r o g r e s s ” , 每册 3 0页 , 大 约 摘 要 :在 晚 清 维 新 变 法运 动 时 期 , 上海《 时务报》 作 为 外 , 维 新 派 最 重要 、 影 响 最 大 的机 关报 , 以政 论 为核 心 , 为 维 新 变 3万 字 , 采用石版连史纸印刷 , 书本样式。
梁启超与报章文体-近代实务文体的特点
梁启超与报章文体:近代实务文体的特点梁启超是晚清资产阶级启蒙宣扬家,近代闻名的报刊宣扬活动家,在中国历史及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对当时报界及后世影响巨大,特殊是他的报章文体更是为世人所称道,在当时具有异乎寻常的反响,“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为其赢得了“言论界之骄子”、“天纵之文豪”等美誉。
这种报章文体对中国报业在文体的选择和走向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中国报业的进展、对中国社会贡献巨大。
正如郑振铎所评价的:“很多学者,其影响都是很短促的。
廖平过去了,康有为过去了,章太炎也过去了,然而梁任公先生的影响我们则信任他尚未至非常的过去。
”报章文体的演进与形成其实,报章文体并非梁启超所独创,这是一种在前人的基础上进展而来的新报刊文体,这种新文体的形成有着较长的演进过程,最早也许要算中国古代文人们写的政论文章了吧。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着议政的传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中国文人更甚。
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中国文人历来有一种肤浅的历史责任感,中国文坛历来洋溢着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弘大气象。
于是,以“言论报国”便成了一些文人实现政治理想的最佳选择。
由此可见,中国的政论文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过秦论》等就是古代政论文中的名篇。
后来报刊上的政论与这种传统的政论文相比,其实并没有根本区分,可以说是由其脱胎而来的。
当然,报刊政论文体从中国传统的政论文进展成为另一种独立的文体,经受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它始见于外国人在华出版的一些中文报刊。
“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虽刊有言论稿,但均为阐发教义之作,未见有对政治时事的评说。
”之后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辟有言论专栏,政治时事性很强,可说是最早重视政论的外人办的中文报刊。
但多为外国人,他们的中文水平不高,写出来的文章词义不甚可晓,也并未引起读者的重视。
此后很长时期所出版的中文报刊(包括由中国人所主编的报刊),均不设言论栏,政论也较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与《时务报》作者:沈继成文章来源: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网更新时间:2007年10月31日【内容提要】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而且还是卓越的报刊编辑家、报刊政论家。
戊戌变法时期,他主编了《时务报》,为维新运动的深入进行,为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如下贡献:(一)主编《时务报》,推动中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二)提出“耳目喉舌”论,揭示报刊的多方面功能;(三)创造“时务文体”,开启一代文风;(四)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全面系统阐述了维新派的变法改革主张,为中国思想宝库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梁启超/时务报/戊戌变法【正文】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以政治家身份从事报刊活动的第一人,善于利用报刊进行舆论宣传是他一生政治活动的突出特点和优势。
他的如椽大笔在中国政海曾几度搅起过巨波狂澜,推崇他的人称赞他为“舆论骄子”,痛恨他的人诅咒他是“文坛野狐”,他自己则以言论界、思想界之陈涉自任。
梁启超从追随乃师康有为参与“公车上书”起就开始在士人中小有名气,但真正在晚清政坛崭然见头角并赢得“齐名南海,并称康梁”的声誉,则是在主篇《时务报》之后。
一、主编《时务报》,推动中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梁启超参与创办的第一份维新刊物是《中外纪闻》。
该刊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打压下,于1896年1月20日被迫停办,梁启超本人的“服器书籍皆没收,流浪于萧寺中者数月”(注:梁启超:《莅报界欢迎会演说词》,载《戊戌变法》丛刊(四),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255页。
),十分狼狈,维新派以变法图强为目的的结党办报活动遭到了第一次严重挫折。
然而梁启超却从《中外纪闻》的变法言论使“朝士乃日闻所不闻,识议一变”(注:《康南海自编年谱》,载《戊戌变法》丛刊(四),第132页。
)的事实中受到了鼓励,看到了报刊的巨大作用,“自审舍言论外未由致力,办报之心益切”(注:梁启超:《莅报界欢迎会演说词》,载《戊戌变法》丛刊(四),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255页。
)。
他决心继续创办报刊,利用报刊这种反应敏捷,传递快速,覆盖面广泛而稳定的大众传媒形式,大力宣传维新思想,创通变法风气,为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作必不可少的舆论上的准备。
从一开始就抓住报刊这一重要工具为政治斗争服务,这正是梁启超政治上的成熟和高明之处。
1896年春,维新派人士黄遵宪、汪康年倡议在上海创办一份以“时务”命名的刊物,作为维新派的舆论阵地。
1896年4月,梁启超应邀赶赴上海参与筹备工作。
8月,《时务报》正式创刊。
《时务报》虽名为“报”,实则是一份每期三十页左右的书本式的旬刊,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以“论说”和翻译外报为主要内容。
公推梁启超任主笔,汪康年任经理,先后参加编撰工作的有麦孟华、徐勤、欧榘甲、章炳麟、王国维,在他们周围还有马良、马建忠、严复、谭嗣同、容闳等人。
于是,在经过北京强学会和《中外纪闻》被查禁,海内“渐讳新政”的短暂沉寂后,以《时务报》为中心,一批维新志士开始在上海重新聚集。
《时务报》即成为维新运动的一面旗帜,而举旗者就是23岁的青年梁启超。
从《时务报》创刊到1897年11月去湖南长沙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梁启超主持《时务报》笔政有一年零三个月时间。
此时的梁启超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无所畏惧,为这份虽无维新派机关报之名,却有机关报之实的刊物倾注了极多的心血。
两年后,他回忆当时情形时说:“每期报中论说四千余言,归其撰还;东西文各牌二万余言,归其润色;一切奏牍告白等项,归其编排;全本报章,归其复校。
十日一册,每册三万字,经启超自撰及删改者几万字,其余亦字字经目经心。
六月酷暑,洋蜡皆变流质,独居一小楼上,挥汗执笔,日不遑食,夜不遑息。
记当时一人所任之事,自去年以来,分七八人始乃任之。
”(注:梁启超:《创办时务报原委》,载《戊戌变法》丛刊(四),第524页。
)可见,梁启超不仅是这份刊物的主编,还亲自担负了编辑、编务、撰稿、校对等工作,集编、撰、校于一身。
由于梁启超的出色工作,《时务报》出版后即受到广泛欢迎,“一时风靡海内”(注:《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中华书局1989年版。
),成了对全国发生巨大影响的维新派刊物。
它的发行点很快从十几处增至一百多处,发行地区从沿海大城市延伸到边远小城镇。
超初每期只销四千份左右,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份,最多时达一万七千多份。
尤其是梁启超本人的论说文,新颖活泼,有声有色,“士大夫爱其语言笔札之妙,争礼下之,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注:胡思敬:《戊戌履霜录》卷四,载《戊戌变法》丛刊(四),第47页。
)。
梁启超等人通过《时务报》把他们的思想诉诸社会,左右舆论,“以笔舌倾动人主”,“借报章鼓簧天下”,在各界人士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胡思敬在《戊戌履霜录》中说:“自时务报出,张目大骂,如人人意欲所云,江淮河汉之间,爱其文字奇诡,争传诵之”。
《时务报》因梁启超风行天下,梁启超亦因《时务报》名扬四海,从此,他开始走出乃师康有为的影子,成为清末政坛的风云人物、维新思想的杰出代言人。
在此期间,除主编《时务报》外,梁启超还参与策划和积极支持澳门《知新报》,湖南《湘报》,或为其撰写叙例,当时全国五十多家报刊,至少有十多种与他有过关系。
对作为维新派在华南的舆论重镇的《知新报》,梁启超更是“全力助成”。
他不仅为该报拟定报名,还帮助草拟章程,筹措经费,并兼任该报撰稿人,先后在该报发表了《〈知新报〉叙例》、《说群》、《新学伪经考叙》、《保国会演说》等18篇文章。
由于《知新报》远在澳门出版,清政府鞭长莫及,因此,有些言论之激烈甚至超过了《时务报》。
《知新报》与《时务报》南北呼应,紧密配合,对维新思想的传播,对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都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
《时务报》的成功使全国各地维新人士深受鼓舞,各种鼓吹变法的刊物,如《国闻报》、《湘报》等二三十家报刊先后面世,正如梁启超所言:“时务报后,澳门知新报继之,尔后一年间,沿海各都会,继轨而作者风起云涌,骤十余家,大率面目体裁悉仿时务,若惟恐不肖者然。
”(注:《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中华书局1989年版。
)在维新报刊外,女报、白话报以及消闲性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各地创办起来,如1898年7月出版的由康有为的女儿康同薇和梁启超的妻子李蕙仙等任主编的《女学报》是最早的妇女报,1898年5月创刊的《上海晚报》是最早的由中国人自办的晚报,1897年10月创办的《译书公会报》是中国最早的译报,1897年5月面世的《集成报》是中国最早的文摘报。
《蒙学报》、《演义白话报》、《无锡白话报》等最早的白话报刊也在这一时期先后问世。
以上海为中心,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批由著名文人李伯元、吴趼人等主编的小型文艺报刊,其中有《指南报》、《采风报》、《笑报》和《趣报》。
中国人自办近代报刊是在外报的刺激和影响下开始的。
从伍廷芳1858年在香港创办《中外新报》,到80年代末,在香港和广州、上海等内地城市,先后出现了近二十家中国人自办的报刊。
只是这些报刊除在香港出版的几份存在时间较长外,其余存在的时间都很短,阅读的人不多,影响十分有限。
直到维新运动兴起,《时务报》破土而出、应运而生,大众传媒制造鼓吹变法革新舆论,成为举世瞩目的热点,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开始形成第一次高潮。
二、提出“耳目喉舌”论,揭示报刊的多方面功能梁启超毕生致力于报刊事业,对报刊的功能和作用有十分精辟的见解。
他在《时务报》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在该文中,他提出“耳目喉舌”论,用耳目喉舌之喻说明了报刊“去塞求通”的作用。
其后又在自己主编的《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上发表《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论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敬告我同业诸君》等文,继续阐发这一思想,论及创办报刊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巨大作用,且断言“学生日多、书局日多、报馆日多”(注: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载《新民丛报》第17号,1902年10月3日。
),是影响中国前途至关重要的三件大事。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和报刊理论十分丰富,仅《时务报》所及,略有以下数端。
第一,他认为报刊是国家和国民的“耳目喉舌”,是“去塞求通”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工具。
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
)中,梁启超认为“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中国受侮数十年”就在于清政府的“壅塞”,壅塞的表现一是“上下不通”,二是“内外不通”。
上下不通使君民隔膜,“故无宣德达情之效”,内外不通使中外阻塞,“故无知己知彼之能”。
因此,这种壅塞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强盛。
如何才能去塞求通呢?他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办报。
他对西方各国广设报馆,“有一学即有一报”,“或季报、或月报、或半月报、或旬报、或七日报、或五日报、或三日报、或两日报、或每日报、或半日报”,“朝登一纸,夕布万邦,是故任事者无阂隔蒙昧之忧,言学者得观善濯磨之益”的情况推崇备至。
他高度评价报刊的作用说:“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曰:惟通之故”。
所以他说国之有报纸,犹人之有耳目喉舌。
他痛感中国报业的不发达,致使“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这是“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靠之君”,这是“有喉舌而无喉舌”。
无耳目、无喉舌,就像聋子瞎子哑子,“是曰废疾”。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
因此,他主张中国应该学习西方各国,民间要大力创办报刊,国家要大力保护报刊,充分发挥报刊“上下通”、“内外通”、“去塞求通”的功能,使国家臻于富强。
第二,他认为报刊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党派性,是政治斗争的重要武器。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是以办学会和办报刊,首先是办报刊,来开始他们的政治活动的。
在近代中国,梁启超是以政治活动家的身份亲自办报的第一人。
对他来说,政治家办报可谓自始即然。
维新派人士认为,报刊是唤起舆论、造成舆论,揭露社会现实问题,抨击清廷秕政,宣传变法维新思想,争取实现政治革新的重要武器和救国手段,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概括,就是参与政治斗争的“利器”。
梁启超并不讳言自己所办报纸的政治性、党派性。
他坦然承认,他主编的《时务报》、《清议报》以及《知新报》就是“以一党之利益为目的”的党报(注:《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中华书局1989年版。
)。
在他写的《〈清议报〉叙例》中,他公开申言该报的性质:“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喉舌”(注:梁启超:《〈清议报〉叙例》,载《清议报》第1号,1898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