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朱子读书法》
“虚心”与“怀疑”:钱穆、胡适对朱子读书法的不同体认
中意见而已”④ 。朱子说 :“ 大凡看文字,少看熟读 ,一也 。不要赞研立说 ,但要反 复体玩 ,二 也。埋头理会 ,不要求效 ,三也。 ”钱穆认为 ,这可以视作朱子教人读书的 “ 三大纲领” 。朱熹 ④
关 于 “ 心 ” 的读 书法还 有很 多 ,钱穆 一一摘 录并 加 以评论 : 虚
门。朱子所谓 ‘ 虚心 ’ ,略如今人所谓 ‘ 客观 ’ 。若读 书时硬将 己见参人 ,便是心不虚 ,便不能
客观 ,而不能真有所得矣。 ② ” 朱熹指出,读书要逐字逐句反复熟读 ,要了解书 中本意 , “ 未可便 肆 己见 ,妄起浮论” 。钱穆认为 ,朱子教人读书,说来说去 , “ 只是戒人不要把 自己意见 当作书
[ 关键词]钱穆 胡适 朱子 虚心 怀疑 [ 中图分类号]K6.1 [ 21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l X(01 0 —07 0 0 一 1 21) 6 02 — 8 0 4
余英时在 《 怎样读中国书》 一文 中指出 ,中国传 统的读书法 ,讲得最亲切有 味的莫过于朱 熹。《 朱子语类》 中有 《 总论为学之方》一卷和 《 读书法》 两卷 ,希望读者肯花点时间去读一
16 年 1 ,钱穆在香港新亚研究所作 《 91 月 关于学 问方面之智慧与功力》 的学术演讲 ,可看 ⑧ 作是钱穆 自己做学问的方法论 ,但大部分亦是古人的经验之谈 。他指出,做学问有两阶段 、四层
次 。第一阶段要先求能 “ 入门” ,第一层 “ 由前人之智慧来指导 自己之功力” ,第二层 “ 由从前
门工夫 ,万万不宜忽略。 ”读书的第二阶段第一层 “ 由自己之智慧来体会前人之功力 ” 。读 了一 本书 ,“ 要进一步懂得前人如何般用功而成得此书” 了解前人著书之苦心” ,“ 。此处贵能 “ 心领
读书钱穆《朱子学提纲》(一)孔子与朱子
读书钱穆《朱子学提纲》(一)孔子与朱子~~每周二、四、六推送信息,歡迎關注~~(一)孔子与朱子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
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
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儒学,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主要骨干。
北宋理学兴起,乃儒学之重光。
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
此两人,先后矗立,皆能汇纳群流,归之一趋。
自有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重获新生机,发挥新精神,直迄于今。
然儒学亦仅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主干,除儒学外,尚有百家众流,其崇孔尊孔,述朱阐朱者可勿论,其他百家众流,莫不欲自辟蹊径,另启途辙,而孔子朱子矗立中道,乃成为其他百家众流所共同批评之对象与共同抨击之目标。
故此两人,实不仅为儒学传统之中心,乃亦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正反两面所共同集向之中心。
不仅治儒学者,必先注意此两人,即治其他百家众流之学,亦必注意此两人,乃能如网在纲,如裘在领。
不仅正反之兼尽,亦得全体之通贯。
孔子年代,距今已远,其成学经过,已难详索。
后之崇孔尊孔者,亦惟以高山仰止之情,发为天纵大圣之叹而止。
朱子距今仅逾八百年,书籍文字可资稽考者尚多,凡朱子之所以为朱子,其成学之经过,实可按图索骥,分年历述。
故治朱子之学,比较可以具体而详尽,并亦有据而可证。
学者潜心于此,可识儒学进修之阶梯,虽不能举一以概全,要之是典型之尚在,其所裨益,决非浅小。
孔子以来两千五百年,述之阐之者既多,反之攻之者亦众,事久而论定,故孔子之学,乃虽远而益彰。
朱子距今仅八百年,后人之阐发容未能尽。
而反朱攻朱者,多不出于百家众流,而转多出于儒学之同门。
盖自有朱子,而儒学益臻光昌。
自有朱子,而儒学几成独尊。
于是于儒学中与朱子持异见者乃日起而无穷。
群言淆乱,所争益微,剖解益难。
故居今日而言朱子学,尚有使人不易骤获定论之憾。
尊孔崇孔,乃朱子以后中国学术上一大趋向,而述朱阐朱,则尚是中国学术上一大争议。
《朱子读书法》简介
《朱子读书法》简介《朱子读书法》简介朱熹像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共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值得认真研究和参考。
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六条”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有内在的逻辑,是一个完整的读书、求学、进业的程序和步骤。
“循序渐进”包含有读书的“量力性原则”,“熟读精思”包括有读书的“巩固性”原则,“虚心涵泳”包含有读书的“客观性”原则,“切己体察”包含有读书的“结合实际”原则,“着紧用力”包含有读书的“积极性”原则,“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的“目的性”原则。
可以说“朱子读书法”包含有上述这些原则的萌芽和因素,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
作者简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后世评价六条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
朱熹的读书方法远不止这些,就其主要而概括为以上六条。
就上简析,我们可知它确实是经验之谈,确有其的创造性和特点。
字字句句朴实无华,平易贴切。
各条联系紧密,相得益彰,前后完整,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体系,符合知识结构、人的心理、认识以及教学活动等的客观规律,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朱子读书法
钱穆:朱子读书法在中国学术史上,若论博大、精微兼而尽之的学者,孔子以下,只有朱子,可算得第二人。
孔子是大圣人,不当仅以学者论。
而且孔子距我们时代远了,他的成学经过,我们已无法详考。
朱子离我们时代近,他的治学经过,还可详考而知。
本文则只拈朱子的读书法一项,加以阐说。
朱子教人读书法,记录留传极多,后人有汇集之成专书者;本文则只择其最精要语论列之。
一或曰:“读书须是有精力”至之曰:“亦须是聪明。
”曰:“虽是聪亦须是静,方运得精神。
盖静则心虚,道理方看得出。
”今按:读书须精力,又须聪明,此义尽人皆知。
朱子特别提出一个读书的精神条件来,即是如何善为运用我之聪明与精力之条件。
此一精神条件便是“静”,静则心虚,更吃紧的是在“心虚”上。
问:“《易》如何读?”曰:“只要虚心以求其义,不要执己见。
读他书亦然。
”今按:心虚只是不执己见。
若先执一个己见去读书,便是心不虚。
所见的将依然是己见,不会看出书中道理。
则于自己无长进。
看书不可将己见硬参入去。
须是除了自己所见,看他册子上古人意思如何。
今按:此是读书第一最要法门。
朱子所谓“虚心”,略如今人所谓“客观”。
若读书时硬将己见参入,便是心不虚,便不能客观,而不能真有所得矣。
大抵义理须是且虚心,随他本文正意看。
今按:“且”字重要,“随”字重要,“本文正意”四字更重要。
如此读书,看易实难。
庄子云:“吾与之虚而委蛇。
”心既虚了,又要随他本书曲折,恁地去。
近日看得后生,只是教他依本子识得训诂文义分明为急。
自此反复不厌,日久月深,自然心与理会,有得力处。
今按:依本子反复不厌,又要识得本书上训诂文义分明,此是读书至要惟一法门。
若骤读一本书,便要求明得种种理,又要求于己有所得,此皆是心不静。
从来读书,亦无此速化之法。
从头熟读,逐字训释,逐句消详,逐段反复,虚心量力,且要晓得句下文意,未可便肆己见,妄起浮论。
看前人文字,未得其意,便容易立说,殊害事。
今按:“且要晓得句下文意”,此语重要。
看书了解得书中本意,即是学问有所得。
《读论语孟子法》《朱子读书法》文本
讀論語孟子法程子曰:“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為本。
《論語》《孟子》既治,則六經可不治而明矣。
讀書者當觀聖人所以作經之意,與聖人所以用心,聖人之所以至於聖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
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聖人之意可見矣。
”程子曰:“凡看文字,須先曉其文義,然後可以求其意。
未有不曉文義而見意者也。
”程子曰:“學者須將《論語》中諸弟子問處便作自己問,聖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
雖孔孟復生,不過以此教人。
若能於語孟中深求玩味,將來涵養成甚生氣质!”程子曰:“凡看語孟,且須熟讀玩味。
須將聖人言語切己,不可只作一場話說。
人只看得二書切己,終身儘多也。
”程子曰:“論孟只剩讀著,便自意足。
學者須是玩味。
若以語言解著,意便不足。
”或問:“且將論孟緊要處看,如何?”程子曰:“固是好,但終是不浹洽耳。
”程子曰:“孔子言語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語句句是事實。
”程子曰:“學者先讀《論語》《孟子》,如尺度權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見得長短輕重。
”程子曰:“讀《論語》《孟子》而不知道,所謂‘雖多,亦奚以為’。
”程子曰:“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會讀書。
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
”程子曰:“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
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
”注:依中華書局1983年版《四書章句集注》,其中後三句節自《論語序說》。
朱子讀書法端禮竊聞之,朱子曰:“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
窮理之要,必在乎讀書。
讀書之法,莫貴乎循序而致精。
而致精之本,則又在於居敬而持志。
”此不易之理也。
其門人與私淑之徒,會萃朱子平日之訓,而節序其要,定為讀書法六條如左。
循序漸進朱子曰:“以二書言之,則通一書而後及一書。
以一書言之,篇章句字,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量力所至而謹守之。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朱子的读书法本无成形的本子,宋代黎靖德所编《朱子语类》卷十、卷十一根据朱子门人的记录,整理了《朱子读书法》,分为上下两部分,成为后世学者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参考资料。
元代学者程端礼根据朱子所言“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
穷理之要,必在乎读书。
读书之法。
莫贵乎循序而致精。
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的为学宗旨,与其门人将朱子读书法分为六大条目,清代学者陈弘谋在《五种遗规》中记到:“其(程端礼)门人与私淑之徒,会萃朱子平日之训,而节序其要,定为《读书法》六条如左。
”这六大条目分别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六条被后人诸多阐释,并逐渐成为朱子读书法的代表。
循序渐进。
古人讲学不躐等,朱子也非常注重为学次第,他说“故必先观论孟大学中庸,以考圣贤之意;读史,以考存亡治乱之迹;读诸子百家,以见其驳杂之病。
其节目自有次序,不可逾越。
”不止如此,朱子认为,读书更要一句一句看,一步一步来,看懂了这一点,再看下面,不要着急,要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
朱子提到了古人诵读也会记遍数。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如果不思考,所见到的义也是表层,难以入木三分。
因此古圣先贤皆重视学思结合。
孔子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是这个意思。
虛心涵泳。
是说读书不能“先立己意”,不能“执着一见”。
“先立己意”,就看不到圣人之意,读再多的书也无法丰富自己的思想,有所收获,只不过是把自己原有的思想放大。
“执着一见”,则容易使“此心便被此见遮蔽”,不能客观地评判事物。
要做到这两点,就需要“静”,甚至要依靠静坐的功夫来使自己静下心来,不能急于向前,有时候甚至需要向后退一步,搁置一会儿,才能以一颗“虚”心来面对学习的内容。
然后沉浸其中,反复玩索,必有所得。
心是“虚”的,便容易看到问题,面对问题敢于质疑,也要慎于质疑,使有疑处无疑,便能有所进益了。
切己体察。
读书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切实的体察,和自己的生命建立关联。
朱子读书法
工夫,无一件是合少得底。而今只是那一般合看过底文 字也未看,何况其它!僩。
读书,须是遍布周满。某尝以为宁详毋略,宁下毋 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方子。
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 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时举。
欠工夫。乃是下面无根脚。其循序渐进之说如此。
熟读精思。 朱子曰。荀子说诵数以贯之。见得古人诵书。亦记遍 数。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足. 虽已成诵。必满 遍数。但百遍时. 自是强五十遍。二百遍时. 自是强一百
遍数。但百遍时. 自是强五十遍。二百遍时. 自是强一百 遍。今人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 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 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 处. 一一认得. 如自己做出底一般。方能玩味反覆。向上
肤,便有差错,须深沉方有得。从周。 人看文字,只看得一重,更不去讨他第二重。僩。 读书,须是看着他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若不 见得缝罅,无由入得。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植。 文字大节目痛理会三五处,后当迎刃而解。学者所
患,在于轻浮,不沉着痛快。方子。 学者初看文字,只见得个浑沦物事。久久看作三两 片,以至于十数片,方是长进。如庖丁解牛,目视无全
大雅。 读书,且就那一段本文意上看,不必又生枝节。看 一段,须反复看来看去,要十分烂熟,方见意味,方快 活,令人都不爱去看别段,始得。人多是向前趱去,不 曾向后反复,只要去看明日未读底,不曾去紬绎前日已 读底。须玩味反复,始得。用力深,便见意味长;意味 长,便受用牢固。又曰:「不可信口依希略绰说过,须
何药材,何者几两,何者几分,如何炮,如何炙,如何 制,如何切,如何煎,如何吃,只如此而已。淳。
钱穆:研究朱子学之方法
钱穆:研究朱子学之方法钱穆朱子读书多,著书多,所著书中所牵涉之问题多,此三多,为古今诸儒所莫逮。
故治朱子学而求能尽其条理,得其会通,事大不易。
今言研究朱子学之方法,则莫如即依朱子所以教人读书为学之方,以读朱子之书,求朱子之学。
朱子教人读书,必以熟读其人之本书正文为主。
如读《论语》,古今说《论语》者何限,而读《论语》者,自必以《论语》本书正文为主。
其他诸说,则仅能作参考,不能作正主。
至于舍却本书正文,不务参考旁求,而仅主自创己见,其事乃更为朱子所力戒。
朱子距今八百年,衡评及于朱子之学者,何止数百家。
或尊或斥,其间相去,有如霄壤。
今于此数百家异说之外,更创一说,亦不因而见多。
默尔而息,不再创说,亦不因而见少。
若欲求明朱子学之真相,则莫如返求之朱子之书。
多所涉猎于述朱诤朱之间,而于朱子本人之书不精不熟,势将泛滥而无归,亦如治丝之益纷。
朱子书,可分为两大类。
一为其著述书,最为后世传诵者,如《四书集注章句》,《易本义》,《诗集传》,《近思录》之类。
又一为其《文集》与《语类》,《文集》一百卷,又续集再续集各二十卷。
《语类》亦一百四十卷。
此两百八十卷书,后人能首尾循览终卷者殊不多。
然若专读其著述书,而不读其《文集》与《语类》,则如朱子教人常云吃馒头仅撮一尖,终不得馒头之真味。
本人为《朱子新学案》,于其《文集》《语类》两百八十卷书,逐篇逐条均经细读,乃见朱子著述各书,其精义所在,其余义所及,多为只读各书所未易寻索者。
又见朱子为学之会通处,有在其各种著述之上之外者。
乃知不读《文集》《语类》,即无以通朱子之学。
除理学家外,率多鄙视语录。
一则谓此体袭自禅宗,一则谓既非语者亲笔,录者容有误记。
即在理学家中如二程,常戒来学者勿只重听说话。
在其门人中,亦有疑他人记录有误,不加重视者。
然朱子则极不以为然。
朱子深究二程之学,即从语录参入。
固亦有疑其门人误记处。
然苟无语录,试问二程之学,又将于何处窥寻。
朱子之殁,其门人竞出平日所记加以刊布,黄幹直卿序之日:记录之语,未必尽得师传之本旨。
【高中记叙文阅读】《钱穆:息念与发愤》阅读答案
【高中记叙文阅读】《钱穆:息念与发愤》阅读答案钱穆:息念与发愤胡美琦我和宾四(钱穆的字)刚开始共同生活时,他整天在学校,有应付不完的事;下班回家一进门,静卧十几分钟,就又伏案用功。
有时参加学校全体旅游,一早钱穆:息念与发愤胡美琪我和宾四(钱穆的字)刚开始共同生活时,他整天在学校,有应付不完的事;下班回家一进门,静卧十几分钟,就又伏案用功。
有时参加学校全体旅游,一早出门,涉海、爬山,黄昏回家,轻人都累了,但宾四一进门仍只休息十几分钟便伏案。
我觉得很奇怪,有一天谈起,他说:这是因为有静坐之功。
他轻时为求身体健康,对静坐曾下过很大功夫,以后把静坐中的““西年”功夫应用到日常生活上来,乘巴士、走路,都用心““西年”,所以一回家就能伏案。
过去,他非常虚弱,患有肺病,患有几十种严重的胃病,所以他总是注意身体卫生。
他在办公桌前工作一两个小时,会站起来走动几分钟或做一些学习练习。
我们钻石山的家只有20多平方米,养了近100盆大大小小的花草,放在窗框上、橱柜上、书桌上、茶几上和阳台上。
他用种花运动代替了赏花运动。
他总是保持乐观的情绪,使他的家庭充满活力。
他喜欢亲近大自然。
当我们在香港时,我们可以在我们的两个家看月亮和大海。
在业余时间,他喜欢从香港的山顶看日落,观赏夜景,或漫步在九龙的乡间。
他觉得四季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
他喜欢下午茶,然后去。
但他不喜欢和人下棋。
他认为下棋既不费时也不分散注意力,所以他更喜欢下棋。
当我感到沮丧时,他经常说,让我为你下一盘棋。
偶尔,他说:只有这样,无论输赢,你都不能伤到自己的神经。
我最爱听他吹箫。
我们住在九龙沙田的那一段日子,每逢有月亮的晚上,我喜欢关掉家中所有的灯,让月光照进我们整条的长廊,我盘膝坐在廊上,静听他在月光下吹箫,四周寂静,只听箫声在空中回荡,令人尘念顿消,满心舒畅。
宾四告诉我,他轻时学唱昆曲,所以也学吹箫笛,他曾下过很大功夫。
冬天下雪在户外练,在当风口处练,还要一腿而起,做金鸡独立式慢慢蹲下又起来练,要练到那箫笛声音不断不变。
朱子读书法名词解释
朱子读书法名词解释《朱子读书法》是朱熹谈论读书方法的书,这本书最早由朱熹的弟子辅广系统整理朱熹生前谈论读书方法的文字读书编辑而成。
后来巴川的度正侍郎安排绥宁的于和之做校刊,鄱阳的王式又加以增补,然后张洪和齐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补充校正。
调整了辅广原书文字的次序按新拟定的读书方法分门别类,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近一倍的内容,使得体系更加完备。
文中解释说,黄勉斋在著作《论语通释》中写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这一章时,记载道:“先生专心撰写《四书章句集注》这本的场景,鄙人是亲眼见过的。
有一字不妥,一语不顺,便深思熟虑,不断修订,不会搁置,有时一两天都放不下,在夜里静坐到三四更。
就比如这一章,我就亲眼见过他辛苦修改。
和他相对静坐到四更,先生说,我已经心思枯竭了,今天先休息吧。
于是我便退下休息去了,没等到睡着,就又见小仆拿着木简过来,上面有改动的数字,这说明,先生在我退下去之后根本没有休息,没过多久天就亮了。
先生对这部书倾注心血至此,而求学者反而漫不经心的阅读,怎么能领会到圣贤的本意?追忆往事,谨记在此,世人当以此为戒。
钱穆先生曾赞许朱熹为孔子之后第二人,可见朱熹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地位之高。
关于朱子读书法的六条分别:一、循序渐进:按照次序,逐步提高。
读书遵循次序进行研习,要有持之以恒、量力而行的治学态度,同时强调踏踏实实,稳步前进。
二、熟读精思:反复熟读,精湛思考。
读够遍数以致背诵,从而继续熟读达到完善理解。
同时,读书形成疑惑后仍继续读书,安心静坐,精湛思考,自然有所事宜。
三虚心涵泳:谦虚学习,深入体会。
以谦虚的态度求学,不可先入为主,不可穿凿附会的理解书中义理,同时反复探究、深入体会,落实自身修养,达到圣贤境界。
四、切己体察:身体力行,反复考察。
将书中体会运用于日常活动当中,身体力行,亲自实践进一步加深体会,然后不断地反复自查,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
五、着紧用力:抓紧课程,奋发努力。
读书不能悠哉游哉,得过且过,而是要在精神上振作集中,制定好课程计划,抓紧时间进行研习。
日课丨朱子读书法10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日课丨朱子读书法10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每天一课读经典,这里是尔雅书苑。
今天我们开始《朱子读书法》第10讲上篇。
欢迎留言交流。
又先生尝上疏曰: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
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兄弟、为夫妇、为朋友,以至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其理。
有以穷之,则自君臣之大,以至事物之微,莫不知其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而亡纤芥之疑。
善则从之,恶则去之,而无毫发之累。
此为学所以莫先于穷理也。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惟古之圣人为能尽之。
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其余则顺之者为君子而吉,背之者为小人而凶。
吉之大者,则能保四海而可以为法。
凶之甚者,则不能保其身,而可以为戒。
是其粲然之迹,必然之效,盖莫不具于经训史策之中。
欲穷天下之理而不即是以求之,则是正墙面而立耳。
此穷理所以必在于读书也。
(辅广辑录部分·纲领08上)又先生尝上疏曰: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
朱熹曾经在行宫便殿奏札中说:做学问的途径,首先要穷理;穷理的关键,一定在于读书;读书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按照次序一步步展开,达到精湛的境界。
达到精湛境界的根本,又在于收心,精神专注,心无旁骛,志向坚定,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是不变的道理。
人类发展至今,书籍可谓浩如烟海,读书如何能够既读进去,又能出得来,便成为关键。
读书必须经历甘当书呆子的过程,但是最终要走出来,而不是读进去出不来,成了书呆子。
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兄弟、为夫妇、为朋友,以至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其理。
有以穷之,则自君臣之大,以至事物之微,莫不知其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而亡纤芥之疑。
朱子读书法—搜狗百科
朱子读书法—搜狗百科
朱熹主张读书要循序渐进,它包含三个意思。
第一,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
他提出读书次第即读何书之次第“凡读书,先读《语》《孟》然后观史,则如明鉴在此,而妍丑不可逃。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权衡,多为所惑。
” 不仅读何书有一个次第的问题,就是读同一本书也存在次第的问题。
“上句了然后及下句,前段了然后及下段,乃能真实该读,无所不通。
”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正好符合人类认识的规律。
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总要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
从心理学的角度,每个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不仅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水平有差异,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个人的能力水平也是不同的。
所以,应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制定学习计划。
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朱熹将一个人受教育的阶段分为童蒙,小学,大学。
而这三阶段的划分也是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
从学习“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字及杂细事宜,皆当所知” 《童须知序》到“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文学章句序》再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都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提出的,与现代学习方法有不谋而合之处。
综上所述,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有利于让知识结构层次化,也符合心里学中“认识材料的系列位置影响记忆效果,材料的顺序对记忆效果有重要作用” 。
钱穆:朱子读书法(下)
钱穆:朱子读书法(下)钱穆:朱子读书法(下)四或问:“看文字,为众说杂乱,如何?”曰:“且要虚心,逐一说看去,看得一说,却又看一说。
看来看去,是非长短,皆自分明。
”今按:读书至众说杂乱,已是读书渐多后始知之。
然仍只有虚心,逐一说理会之,更无他法也。
若真能虚心逐一说理会之,自见众说够有是非长短,却非自己容易立说,将己见硬参入去之谓。
学者到此境界,当自辨之。
读书须看上下文意是如何,不可泥着一字。
如扬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到《易》中,又将刚配仁,柔配义。
《论语》:“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到《中庸》谓:“成己,仁也;成物,智也。
”此等处,须是各随本文意看,便自不相碍。
今按:众说杂乱,若能各随本文意看,便见其不相碍。
到此,心胸自开,意味自长。
若硬要将自己意见参入,孰是孰非,执一废百,只增长了自己意气,于学问无涉也。
且依文看,逐处各自见个道理,久之自然贯通。
今按:能逐处各自依文看之,便见各自有个道理,不仅不相碍,久之自会通。
此是自己学问长进,却非先出己见来判断众说之比,学者当细参之。
凡看文字,众家说有异同处,最可观。
如甲说如此,且挦扯住甲,穷尽其辞。
乙说如此,且挦扯住乙,穷尽其辞。
两家之说既尽,又参考而穷究之,必有一真是者出矣。
今按:读书至是,始是不容得读者不拿出真见来。
然仍是虚心逐一书白直晓会,真见自出。
非是外面捉摸,与书中本意不彻了,却硬把己意牵说曲说也。
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
因叹:“骤进”二字最下得好,须是如此。
若进得些子,或进或退,若存若亡,不济事。
如用兵相杀,争得些儿,小可一二十里地,也不济事。
须大杀一番,方是善胜。
今按:正因不先立己见,故至群疑并兴。
正因群疑并兴,故须苦苦大杀一番。
若一向以己意衡评一切,信了自己,不信别人,譬如入无人之境,将不见有敌,何须厮杀乎?学者当善体此意。
莫谓不管事情曲折,不辨义理精微,只肆意一口骂尽古人,便是大杀善胜也。
国学经典 钱穆先生《朱子学提纲》论朱子学精神
国学经典钱穆先生《朱子学提纲》论朱子学精神1970年钱穆先生因撰写了《朱子新学案》,“分篇逾五十,全书超百万言,恐读者畏其繁猥”,特作《朱子学提纲》,“冠于书端,庶使进窥全书,易于寻究”1。
在《朱子学提纲》中,钱穆先生就朱子学诸多问题做了简析。
关于朱子学精神问题可以说是钱穆先生探讨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这也是朱子之学指导性学术思想。
总概之,钱穆先生认为“朱子精神气魄宏大,故能立大规模而兼斯两者。
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到中庸,四通六辟,成此一家”。
简言之,“惟朱子,一面固最能创新义,一面又最能守传统”,而为集儒学之大成者。
现分述钱穆先生之论朱子精神如下。
一、明得前人本意,发挥自己新意朱子之学对前人的思想学说备加理会,正尤钱穆先生所指出的,朱子“其为注解,无论古今人书,皆务为句句而解,字字而求,此正是汉儒传经章句训诂工夫,只求发明书中之本义与真相,不容丝毫臆见测说之参杂。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学注重对前人思想本意的推敲与阐发,发挥自己新的见解,旧义新解,以自己新的思想替代前人旧有概念与观念。
在《朱子学提纲》中钱穆先生多次指出了朱子的这一精神。
“明得前人本意,与发挥自己新意,事不相妨”,“朱子解经极审慎,务求解出原书本义。
但亦有时极大胆,极创辟,似与原书本义太不相干。
如《论语》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朱子注天即理也。
孔子只说祷于天,没有说祷于理,朱子注语岂非大背原义,此等处正见理学精神”。
朱子之学正为如是。
朱熹明前人圣贤之言本意,集为理学之大成。
儒家圣贤孔子、孟子及荀子提出了以“仁”、“礼”为核心、以恢复仁礼之治为目的的理论体系,以此指导思想体系的建立。
朱熹继承和发扬了孔孟荀董之学,吸收其思想之精华,将孔孟仁礼学说、道德观及天命论逐渐演化,形成了形而上学的天理,使孔孟仁义之学演化为理气天命思想,使儒家学说更加具有理性的色彩。
朱熹不仅深刻理会孔孟之言,而且更是有所发挥,将仁礼学说发展为理学。
《朱子读书法》的循序渐进,虚心涵养,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的解释!
朱子读书法》的循序渐进 ,虚心涵养 ,切己体察 ,着紧用力 ,居敬持志的解释 !'朱子读书法 ': 1、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小及大 ,由易到难 ,步步为营 .读书之法 ,当循序而有常2、熟读精思: “大抵观书,须先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 口,继之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 . ” 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 . ”又说:书始渐未知有疑 ,其次渐有疑 ,再其次节节有疑 ,过此一番之 后,疑渐读释 ,以至融会贯通 ,都无可疑 ,方始是学 . ”3、虚心涵泳:“学者读书 ,须是敛身正坐 ,缓视微吟 ,虚心 涵泳 . ” “看文字须是虚,心莫先立己意 . ” “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 先立说 . ” “虚心切,虚己心则见道理明 ,切己自然体认得出 . ” “读 书若有所见 ,未必便是 ,不可便执着 ,且放在一边 ,益更读书以来新见 .若执着一见 ,则此心便被遮蔽了4、切己体察: “读书须要切己体验 ,不可只作文字看 .是做事 .凡做事有是有非 ,有得有失 ,善处事者不过称理其轻重 耳.读书讲究其义理 ,判别其是非 ,临事即此理 . ”“读 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 ,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 ” “读书便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5、着紧用力“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以缓” . “宽着期,紧限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筋骨!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能到乎?”《(童蒙须知》,《五种归》).6、居敬持志:朱熹继承了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之说. “敬”的本义就是恭,不敬放肆.在这里, “敬”是端正态度,就是说, 诚心诚意、兢兢业业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 读书也不例外.居敬也就是要从内心中严格尊崇礼法,专一有恒,一刻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特别是要排除杂念,不受外界诱惑,所以“敬”又通“静” . 心静,自诚然心诚意、兢兢业业地去学习去做事,个人修养也就能顺利提高了持志”是要有坚定志向. 朱熹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要立定学圣贤之道、修身复性的志向,才能真正取得成效.朱熹一生酷爱读书,对于如何读书有深切的体会,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弟子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捉紧用力、居敬持志.真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循序渐进朱熹主张读书要循序渐进,它包含三个意思.第一,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 他提出读书次第即读何书之次第凡读书,先读《语》《孟》然后观史,则如明鉴在此,而妍丑不可逃.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权衡,多为所惑. ”不仅读何书有一个次第的问题,就是读同本书也存在次第的问题上句了然后及下句, 前段了然后及下段,乃能真实该读,无所不通. ”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正好符合人类认识的规律.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总要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从心理学的角度,每个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不仅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水平有差异,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个人的能力水平也是不同的.所以, 应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制定学习计划.第三, 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朱熹将一个人受教育的阶段分为童蒙,小学,大学.而这三阶段的划分也是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学习“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字及杂细事宜,皆当所知” 《童须知序》到“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文学章句序》再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都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提出的,与现代学习方法有不谋而合之处.综上所述,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有利于让知识结构层次化,也符合心里学中认识材料的系列位置影响记忆效果,材料的顺序对记忆效果有重要作用”精思读书既要熟读成诵 ,又要精于思考 .有些人读书“所以记不 得,说不去 ,心下若存若亡 ,皆是不精不熟之患” . 他提,出熟读诵,强调读书必要读足一定的遍数 ,即使已能成诵 ,但若遍数不 够 ,仍要读够遍数 .因为在他看来 , “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 ,百遍自是强一百遍时” . 熟读确实有助于理解 , “读书,千其遍义自见” ,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然而朱熹过于强调读书遍数 ,则未解疑的过程 ,即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无论是发现问 题还是解决问题都是精心思考的结果 .读书若能真做到既读 得熟 ,又思之精 ,那么就真正把书读通了 ,而且会永远记住 .三)虚心涵养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 ,精心思虑 ,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 ,不要先 入为主 ,牵强附会 .读书中发现了疑问 , “众说分错” , 也应虚心静 虑,切勿匆忙决定取舍 .所谓“涵泳” , 是指读书时要反复的要求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为他此主张读书要能成免陷于机械 . 熟读的目的是为了静思 .朱熹提出精思的要求是“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 对于静思的方, 朱法熹提出了“无有疑 .他说:“读书始读 ,未知有疑 .其次则渐渐有疑 .中则节节是疑 .过了一番后 ,疑渐渐解 ,以至融会贯通 ,都无所疑 ,方始是学 . ”这里所说的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虚心涵泳的读书方法包括两方面的涵义 .所谓“虚心” , 是咀嚼,细心玩味.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四)切己体察朱熹强调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他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他竭力反对只向书本上求义理,而不“体之于身”的读书方法,认为这样即使是“广求博取,日诵五车” , 也无益于学.只有“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 ”五)着紧用力着紧用力的读书方法,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必须抓紧实践,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其二,必须抖擞精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为此,朱熹把读书形象又深刻地比喻为救火治病,撑上水船和破釜沉舟.认为读书应该具有犹如救火治病那样的紧迫感,撑上水船那样不进则退的顽强作风和破釜沉舟那样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六)居敬持志居敬持志既是朱熹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他最重要的读书法.他指出, “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 ”所谓“局敬” , 就是读书时又说:“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著落,方始好商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朱熹说:“读书须收敛此心,这便是敬. 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所谓“持志” , 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以上二份资料,选择其中适合自己的即可。
国学-儒道之本-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元四明程氏辑。
程名端礼。
号畏斋。
端礼窃闻之朱子曰。
为学之道. 莫先于穷理。
穷理之要. 必在乎读书。
读书之法. 莫贵乎循序而致精。
而致精之本. 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此不易之理也。
其门人与私淑之徒。
会萃朱子平日之训. 而节序其要。
定为读书法六条如左。
弘谋按朱子自定读书之法。
一曰循序渐进。
一曰熟读精思。
二者固尽其要。
而此六条者. 则后人集其说而推明之者也。
考庆源辅氏. 先以居敬持志。
次及循序渐进。
而江东书院讲义. 则先之循序渐进。
而以居敬持志终焉。
夫居敬持志. 固循序致精之本。
但在初学. 似难遽责之使然。
莫若先引以朱子之所自定。
然后进之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
着紧用力。
而终之以居敬持志。
则由是以渐进于大学。
于为学之序似较顺。
故是编采程氏所辑。
而辅氏之说。
则俟善学者参观而自喻之。
循序渐进。
朱子曰。
以二书言之. 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
以一书言之. 篇章句字。
首尾次第. 亦各有序而不可乱。
量力所至而谨守之。
字求其训。
句索其旨。
未得乎前. 不敢求乎后。
未通乎此. 不敢志乎彼。
如是. 则志定理明. 而无疏易陵躐之患矣。
若奔程趁限。
一向趱着了。
则看犹不看也。
近方觉此病痛不是小事。
元来道学不明。
不是上面欠工夫。
乃是下面无根脚。
其循序渐进之说如此。
熟读精思。
朱子曰。
荀子说诵数以贯之。
见得古人诵书。
亦记遍数。
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
真道学第一义。
遍数已足. 而未成诵。
必欲成诵。
遍数未足. 虽已成诵。
必满遍数。
但百遍时. 自是强五十遍。
二百遍时. 自是强一百遍。
今人所以记不得。
说不去。
心下若存若亡。
皆是不精不熟。
所以不如古人。
学者观书。
读得正文。
记得注解。
成诵精熟。
注中训释文意。
事物名件。
发明相穿纽处. 一一认得. 如自己做出底一般。
方能玩味反覆。
向上有通透处。
其熟读精思之学如此。
虚心涵泳。
朱子曰。
庄子说吾与之虚而委蛇。
既虚了. 又要随他曲折去。
读书须是虚心方得。
圣贤说一字是一字。
自家只平着心. 去秤停他。
都使不得一豪杜撰。
传统文化拓展阅读——朱熹读书法
论朱熹的读书六法中国历史上,因勤学苦读而成名成家者多如繁星,而将读书作系统研究并形成著述的,则凤毛麟角,朱熹是其中的佼佼者。
朱熹一生,勤奋好学,著作等身,据对《朱子全书》的统计,他流传至今的作品字数多达1400多万字。
关于如何读书的著述,在朱熹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所占比例甚少,但他总结的读书方法,经过弟子和后人的整理,却成为了一本厚厚的《朱子读书法》。
朱熹“读书破万卷”,他的读书法来源于他丰富的读书经验,却又浅白易懂,正如钱穆先生在《学龠》一书中所说:“朱子教人读书法,其实人人尽能,真实平易,而其陈义之深美,却可使人终身研玩不尽。
”平易到什么程度?此书开篇一段话充分说明问题。
学生陈希周问朱熹读书修学之门,朱熹说:“所谓读书者,只要理会这个道理,治家有治家道理,居官有居官道理,虽然头面不同,然只是一理。
如水遇圆处圆,遇方处方,小处小,大处大,然只是一水尔。
”多么浅近而通俗易懂的话语。
朱熹读书,总结过六则读书方法,后人谓之“朱子读书六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此读书六法因为其简易适用,故成为了历代许多读书人屡试不爽的读书妙法,流传甚广。
01循序渐进所谓循序渐进,就是读书要讲究次序,读一本书如此,读一个合集或了解一段时期的历史也应如此。
而且,这个“序”,还不完全是书本目录的顺序,更多的是知识层级和理解程度之“序”,由浅入深、由易入难。
02熟读精思所谓“熟读精思”,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语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书若不反复读,难免浮光掠影,理解肤浅,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但熟读而不在气定神闲之时细细玩味和思索,则读过的内容,即便字字珠玑、微言大义,也会如风过耳。
熟读停留于了解,精思则至于理解。
读书止于了解而不能理解,如同掘井至半,每每无功而返。
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学术史上,若论博大、精微兼而尽之的学者,孔子以下,只有朱子,可算得第二人。
孔子是大圣人,不当仅以学者论。
而且孔子距我们时代远了,他的成学经过,我们已无法详考。
朱子离我们时代近,他的治学经过,还可详考而知。
本文则只拈朱子的读书法一项,加以阐说。
朱子教人读书法,记录留传极多,后人有汇集之成专书者;本文则只择其最精要语论列之。
1或曰:“读书须是有精力”至之曰:“亦须是聪明。
”曰:“虽是聪明,亦须是静,方运得精神。
盖静则心虚,道理方看得出。
”今按:读书须精力,又须聪明,此义尽人皆知。
朱子特别提出一个读书的精神条件来,即是如何善为运用我之聪明与精力之条件。
此一精神条件便是“静”,静则心虚,更吃紧的是在“心虚”上。
问:“《易》如何读?”曰:“只要虚心以求其义,不要执己见。
读他书亦然。
”今按:心虚只是不执己见。
若先执一个己见去读书,便是心不虚。
所见的将依然是己见,不会看出书中道理。
则于自己无长进。
看书不可将己见硬参入去。
须是除了自己所见,看他册子上古人意思如何。
今按:此是读书第一最要法门。
朱子所谓“虚心”,略如今人所谓“客观”。
若读书时硬将己见参入,便是心不虚,便不能客观,而不能真有所得矣。
大抵义理须是且虚心,随他本文正意看。
今按:“且”字重要,“随”字重要,“本文正意”四字更重要。
如此读书,看易实难。
庄子云:“吾与之虚而委蛇。
”心既虚了,又要随他本书曲折,惩地去。
近日看得后生,只是教他依本子识得训诂文义分明为急。
自此反复不厌,日久月深,自然心与理会,有得力处。
今按:依本子反复不厌,又要识得本书上训诂文义分明,此是读书至要惟一法门。
若骤读一本书,便要求明得种种理,又要求于己有所得,此皆是心不静。
从来读书,亦无此速化之法。
从头熟读,逐字训释,逐句消详,逐段反复,虚心量力,且要晓得句下文意,未可便肆己见,妄起浮论。
看前人文字,未得其意,便容易立说,殊害事。
今按:“且要晓得句下文意”,此语重要。
看书了解得书中本意,即是学问有所得。
如何了解得书中意,便须随其文本,反复不厌看。
容易立说,只是己见。
尽说了些己见,到底是于书无所得也。
凡读书。
先须晓得他的言词了,然后看其说于理当否。
今人多是心下先有一个意思了,却将他人说话来说自家底意思。
其有不合者,则硬穿凿之使合。
今按:读书莫要自己心下先有一个意思,此即不虚心也。
不虚心的人,便易把别人说话来说自己意思,最要不得。
此等人将会终生学问无进步。
读书,如问人事一般。
欲知彼事,须问彼人。
今却不问其人,只以己意料度,谓必是如此。
今按:此即是以主观读书。
以主观读书,只会更增强主观,外此必全无所得。
读书若有所见,未必便是,不可便执著。
且放在一边,益更读书,以来新见。
今按:此条言读书纵有得,仍不可执着。
若便执着,便又成一种己见,又不心虚了。
读书功夫,便于此截止。
故须放下,再求新见。
所谓新见者,也仍是于反复再读此书或读另一书时又另有所见而已。
读此书有得有见,读那书又有得有见,反复读,又反复有得有见,此始是自己学问长进。
学者不可只管守从前所见,须除了方见新意。
如去了浊水,然后清者出焉。
今按:从前所见,本亦是我读书所得。
但另读新书,便须先将旧时所得者从心除去。
譬如一无所知般,此即心虚也。
如此始易有新见重入心来。
否则牢守那旧所得者,便易成己见。
一有了己见,便心不虚,不易再长进。
濯去旧闻,以来新见今按:读书有见,不固执,不牢守,是濯去旧闻也。
再读新书,续有所得,即重来新见也。
上举各条,是朱子教人读书最大纲领;朱子读书法之最大精义,以尽于此。
以下再逐层分析反复详说之。
2圣人言语,皆天理自然,本坦易明白在那里。
只被人不虚心去看,只管外面捉摸。
及看不得,便将自己身上一般意思说出,把做圣人意思。
今按:外面捉摸,便是不随他本文正意看。
书上本文正意,若你明白得它训诂文义,本是坦白易明,不须再从外面添些子进去。
朱子教人读书,说来说去,只是戒人不要把自己意见当作书中意见而已。
一语道破,实已再无其他深意也。
牵率古人言语,入做自家意中来,终无进益。
今按:牵率古人言语,入做自家意中来,似乎自家意见更圆成。
其实仍是自家这一番意见,并无进益也。
而且又把古人书中本意忽略误解了。
此病不浅,切戒切戒。
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
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
看来看去,自然晓得。
今按:读书不能一看便晓,便且再看,再虚心反复看,舍此更无别法了。
须是胸次放开,磊落明快,恁地去。
第一不可先责效。
才责效,便有忧愁底意。
只管如此,胸中便结聚一饼子不散。
今且放置闲事,不要闲思量。
只管去玩味义理,便会心精;心精便会熟。
今按:读书先责效,是学者大病。
骏快者,读一书未透,早已自立说,自谓读书见效,其实是无所得。
笃厚者,未肯遽立说,却谓读书不见效,反增愁忧,此是心不宽。
主要还在懂得先虚心,第一不要抢立说,第二不要问效验。
只就书看书,只办此一条心,故谓之心精。
心精便是只有此一心。
心精了,书自熟。
所谓“看来看去,自然晓得”也。
此方法好像笨,正如呆人相似。
然看书法门,却只此一法,只此一门,别无其他法门。
所谓“大巧若拙”,最呆最笨的,却是最聪明最易见效的,有志读书,千万莫忽略了此义。
宽着心,以他说看他说,以物观物,无以己观物。
今按:朱子教人读书,须心静,须心宽,须心虚,须心精,其实只此一“心”。
朱子的读书法,其实即是朱子的“格物”法。
就书看书,随物格物,以他说看他说,此是最客观的,此是最合科学方法的。
如此看书,自明得书中道理。
如此格物,也自易明得物理。
却莫先存了一番道理来看书格物。
此义最吃紧。
或问:“读书未知统要。
”曰:“统要如何便会知得?近来学者,有一种则舍去册子,却欲于一言半句上便要见道理;又有一种,则一向泛滥,不知归着处,此皆非知学者。
须要熟看熟思,久久间,自然见个道理,四停八当,而所谓统要者,自在其中矣。
”今按:读书即心急要求统要,此是心不宽。
有些人,遂求于一言半句上既见出统要来,此如初格一物,便要明天理。
其实此等统要与天理,仍只是己见耳。
但放开心,不责效,又易泛滥;一书看了又一书,一物放过又一物,到底心中还是无所得。
故看书须熟看熟思,尽在此书上多挨,挨得,自然有得也。
大凡人读书,且当虚心一意,将正文熟读,不可便立见解。
看正文了,却着深思熟读,便如己说,如此方是。
今来学者一般是专要作文字用,一般是要说得新奇,人说得不如我说得较好,此学者之大病。
譬如听人说话一般,且从他说尽,不可剿断他说,便以己意见抄说。
若如此,全不见得他说是非,只说得自家底,终不济事。
须如人受词讼,听其说尽,然后方可决断。
今按:近代学人,最易犯此病。
如读《论语》,只抓得一言半句,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等语,便是滥肆批评,却不问孔子《论语》二十篇,其他又说了些什么?又如读史,只说专制、不民主、封建、顽固、不开通,寻得一两条证据,便谓中国历史只如此,却不再问一部《二十四史》,更又记载了些什么?他自谓于孔子思想与中国历史有所见,其实只见了他自己,此所谓“己见”也。
近日看得读书别无他法,只是除却自家私意,而逐字逐句只依圣贤所说,白直晓会,不敢妄乱添一句闲杂言语,则久久自然有得。
今按:此条“白直”两字最紧要,须善会。
不要妄添注脚,不要曲折生解。
书上如何说,便依他如何说,这是“白直”。
只有如此,才是真“晓会”。
若替他添说曲说,尽添自己意见,便不白不直了。
上引诸条,是朱子教人读书第一步。
读书须先知晓那书中说了些什么,我知晓书中说了些什么,便是学问有得,便是我增长了一番知识。
3读书只就那一条本文意上看,不必又生枝节。
看一段,须反复看来看去,要十分烂熟,方见意味,方快活。
令人都不爱去看别段,始得。
人多是向前趱去,不曾向后反复。
只要去看明日未读的,不曾去细绎前日已读底。
须玩味反复始得。
用力深,便见意味长,便受用牢固。
今按:朱子教人读书,先要“白直晓会”,此事看易实难。
既须能静心、宽心、虚心、精心、又须能细绎反复,玩味烂熟,乃得此晓会。
读书如交友,交友熟,自然意味深,缓急有所恃。
人遇熟友,自然心下快活,不成舍了熟友另去看生人。
只想向前趱,亦是心不静。
懂得向后反复,才有基址可守,才有业绩可成。
朱子此一段话,真值深深玩味也。
看文字,须仔细,虽是旧曾看过,重温亦须仔细。
每日可看三两段。
不是于那疑处看,正须于那无疑处看,盖工夫都在那上也。
今按:此条吃紧。
读书能白直晓会,才能不旁生枝节。
能不向前趱,才能于无疑处仔细用工夫。
当知此等境界,此等情况,都当先向自己心地上求。
此即是“修心养性”,读书做人,打成一片。
如此读书,才始不是读死书,才始不是死读书。
当知朱子教人读书,即已同时教了人如何修心做人,亦所谓“吾一道以贯之”也。
只是要人看无一字闲。
那个无紧要底字,越要看。
自家意思里说是闲字,那个正是紧要字。
今按:朱子读书法,乃最科学者。
人若懂得科学方法,便懂得此条意义深长。
朱子读书法,又是最艺术者。
人若懂的艺术欣赏,亦自懂得此条之意义深长。
如此才能白直晓会到极深处,才能受用牢固。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得书真味。
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者,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今按:今人读书,自顾要自己发意见。
朱子教人读书,只重在教人长趣味。
此是莫大分歧点。
然非先求心静,则不易在书中得趣味。
未得真趣味,自然也不会有“不忍舍”之一境。
此等皆当循序潜玩,莫轻作一番言语看过了。
某旧日读书,方其读《论语》时,不知有《孟子》;方读《学而》第一,不知有《为政》第二。
今日看此一段,明日且更看此一段,看来看去,直待无可看,方换一段看。
如此看久,自然洞贯,方为浃洽。
初时虽是钝滞,使一件了得一件,将来却有尽理会得时。
若撩东搭西,徒然看多,事事不了;日暮途远,将来慌忙,不济事。
李先生云:“一件融释了后,方更理会一件。
”今按:朱子以最钝滞法教人,实乃是最快捷,最聪明之法。
朱子本人,即是读书最多,学问最广,事事理会,件件精通,融释浃洽,无不洞贯。
此是过来人以金针度人,幸有志好学者,万勿忽过。
读书不贵多,只贵熟。
今按:我试为朱子此条下一转语。
读书能熟自能多。
如朱子本人便是一好例。
若一向贪多,不求熟,则到头茫然,只如一书未读,此则更例不胜举矣。
泛观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读十通,与读一通时终别。
读百通,与读十通终自不同。
读书须是穷究道理彻底。
如人之食,嚼得烂,方可咽下,然后有补。
今按:读书熟须如嚼食烂,此条当与白直晓会相参。
如吃一口饭,便将此口饭反复咀嚼,自然有味,此即白直晓会也。
轻易吞下,不仅无味,而且成了胃病,从此不再喜食。
戒之戒之。
大凡看文字,少看然读,一也。
不要钻研立说,但要反复体玩,二也。
埋头理会,不要求效,三也。
今按:此为朱子教人读书三大纲领,学者须切记,并依此力行之。
少看熟读,反复体验,不必想象计获。
只此三事,守之有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