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宴礼乐传统文化
国庆节的传统食物和烹饪文化
国庆节的传统食物和烹饪文化国庆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和团结。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美食。
国庆节的传统食物和烹饪文化丰富多样,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独特的饮食文化。
中国的传统食物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其中一些食物在国庆节期间格外受欢迎。
例如,月饼就是国庆节期间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
月饼是一种圆形的糕点,通常由面粉、豆沙、蛋黄和各种坚果制成。
它们有各种各样的口味,如莲蓉、豆沙、五仁等。
吃月饼是国庆节的传统习俗,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除了月饼,中国人还会在国庆节期间享用一些其他的传统食物。
例如,糖果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食物之一。
中国有许多传统糖果,如龙须糖、花生糖和糖葫芦。
这些糖果通常都是手工制作的,口感酥脆、香甜可口。
孩子们会在国庆节期间收到糖果作为礼物,他们会开心地分享和品尝这些美味的糖果。
另一个国庆节期间不可或缺的食物是粽子。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肉类和其他配料包裹而成的传统食物。
它们通常是用竹叶包裹,然后蒸煮或煮熟。
粽子的制作过程繁琐,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耐心。
不同地区的粽子有不同的口味和形状,如咸肉粽、豆沙粽和蜜枣粽等。
吃粽子是国庆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也是表达家人之间情感的方式。
除了传统食物,国庆节还有许多独特的烹饪文化。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烹饪风格和特色菜肴。
例如,四川菜以其辣味和丰富的口感而闻名,广东菜则以清淡和精致的烹饪方式而著名。
在国庆节期间,人们会在家中准备一桌丰盛的菜肴,以展示他们的烹饪技巧和对家人的关爱。
此外,国庆节期间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那就是烧烤。
烧烤是中国人喜爱的一种烹饪方式,尤其是在国庆节期间。
人们会在户外举行烧烤聚会,烤制各种食材,如肉类、海鲜、蔬菜等。
烧烤是一种放松和享受的方式,让人们更加亲近自然和家人。
总的来说,国庆节的传统食物和烹饪文化是中国人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食物和烹饪方式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独特的饮食文化。
关于国宴礼仪
关于国宴礼仪 我国是礼仪之邦,⾃古就以崇礼好客闻名。
国宴作为国家元⾸或政府⾸脑为国家的庆典,或为外国元⾸、政府⾸脑来访⽽举⾏的正式宴会,最为隆重、规格最⾼,因此它的诸多礼仪也颇有讲究。
下⾯是店铺为⼤家准备的关于国宴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家! 关于国宴礼仪 什么是国宴? 国宾来访的另⼀个重要礼仪活动就是摆国宴。
国宴是国家主席或国务院为外国元⾸、政府⾸脑来访⽽举⾏的正式宴会。
国宴的隆重就在于⼀个“国”字,以国家名义招待外国贵宾,处处体现国家形象,因⽽是最⾼规格的宴请形式,如宴会厅内正⾯悬挂国旗,演奏国歌,国宴请柬、菜单、座位卡、席间乐的曲⽬单,甚⾄所使⽤的餐具上均饰有国徽图案等。
现在,我国⼀般在⼈民⼤会堂或钓鱼台国宾馆为来访国宾举⾏国宴,宴席通常由上述两家的厨师们准备,因⽽国宴菜常被⼈们称为“堂菜”和“台菜”。
国宴菜的特点是:清淡、软烂、嫩滑、酥脆、⾹醇。
夏天以清淡为主,冬季以荤为主。
国宴的隆重与“国”字分不开。
⾸先,国宴⼀般以国家主席、名义举⾏,因⽽是规格最⾼的宴请形式,处处体现出国家的形象,如宴会厅内正⾯悬挂国旗;演奏国歌;国宴请柬、菜单、座位卡、席间乐的曲⽬单等,都印有国徽图案;餐盘饰以国徽图案等。
出席宴会⼈员服饰 出席国宴的⼈员均着正式服装。
西⽅时兴穿⼤礼服,男⼠⾝穿⿊⾊燕尾服,扎领结;⼥⼠则穿露背长裙。
如1986年英国⼥王访华欢迎宴会,英⽅男⼥客⼈就穿着上述服装。
⽽我⽅⼈员出席国宴时,男⼠⼀般穿深⾊西服或中⼭装,⽽⼥⼠多穿西装裙、中式上⾐配长裙或旗袍。
宴会菜单 为了做好每⼀场宴会,制订菜谱时,会尽可能全⾯了解有关宾客的⽣活习惯与忌讳,⼝味嗜好以及年龄、⾝体状况;其次,还要考虑到宴会的季节、⽓候、⾷品原料、营养等诸因素。
以1986年10⽉英国⼥王伊丽莎⽩⼆世来华访问的欢迎宴会为例。
⼥王讲究饮⾷营养,但来到中国,她提出要⼊乡随俗。
钓鱼台国宾馆为伊丽莎⽩⼆世准备了如下的冷热菜点: 冷盘:⽔晶虾冻、菠萝烤鸭、⽩斩鸡、如意鱼卷、腐⾐卷菜、梳⼦黄⽠、四样⼩菜。
国宴礼仪的概念
国宴礼仪的概念国宴礼仪是指在国家外交活动中举行的正式宴会的一套行为准则和规定。
它是国际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和文化传统,也是展示国家的友好姿态和外交风度的重要方式之一。
国宴礼仪的概念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国宴礼仪是国际外交交往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外交场合,国宴是高级别官员之间进行交流、对话和友好合作的重要平台。
通过国宴,国家领导人可以巩固外交关系、传递政策意图、增进友谊合作,对于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国宴礼仪是表达国家对宾客的尊重和好意的方式之一。
作为一种正式的招待方式,国宴要求严谨规范,以体现主办国的独特礼仪和对来宾的尊重。
这包括餐桌布置、宴会流程、宴会菜单、酒令等方面的规定。
国宴礼仪不仅要符合自己国家的传统和文化,也要尊重来宾的风俗和习惯,创造一个和谐、友好的交流环境。
第三,国宴礼仪是体现国家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重要方式。
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饮食文化,国宴作为对外交往的一种方式,应该体现出主办国的历史文化和特色。
无论是用餐方式、餐具摆放、菜肴选择还是音乐演奏,都应该体现出国家的底蕴和独特魅力,使来宾能够领略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增进相互的了解和友谊。
第四,国宴礼仪是展示国家形象和影响力的重要机会。
国家领导人及其配偶的仪态、举止、言谈举止等都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声誉。
通过国宴,国家可以展示不同政治体系下的稳定和繁荣,传递发展的愿景和成就,增加国际社会对其的了解和认可。
同时,在国宴上与其他国家的领导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也是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实力的重要机会。
最后,国宴礼仪是规范国家领导人行为的重要准则。
国宴礼仪要求主办国领导人的言谈举止得体、文雅,不能有失礼、失言的行为。
同时,对来宾的礼遇也体现了主办国对外交规则和外交礼仪的认同和遵守。
通过严谨的国宴礼仪,能够建立起一种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外交关系,为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和互利共赢提供良好的保障。
总之,国宴礼仪作为一种重要的外交交往形式,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文化和精神风貌。
“说起国宴,也没什么神秘的,是规格高,礼仪性重
“说起国宴,也没什么神秘的,是规格高,礼仪性重。
”曾在人民大会堂参与国宴制作的一位退休厨师,一语道出了国宴的“精髓”。
何为国宴,国宴是国家元首或政府为招待国宾、其它贵宾或在重要节日为招待各界人士而举行的正式宴会。
其实,就菜肴本身而言,国宴上摆放的菜品真是一点也不特殊。
比如1997年7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有江泽民主席参加的庆祝香港回归的国宴上的菜单冷盘、浓汁海鲜、清蒸大虾、罐焖牛肉、草菇绿菜花以及点心和水果。
国宴一般都设在人民大会堂和钓鱼台,但人民大会堂承担要多一些,这里的宴会厅能同时容纳5000人。
国宴制定的菜谱,一般以清淡、浑素搭配。
基本上固定在四菜一汤,这还是当年周总理定的标准,一直延续至今。
国宴的菜,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地方菜系,经几代厨师的潜心整理、改良、提炼而成,主要考虑到首长、外宾都能吃,象国宴的川菜,少了麻、辣、油腻,苏州、无锡等地的菜,少放了糖,都在原来的地方菜的基础上,做了改进。
如今,国宴的菜系,已被称为“堂菜”,以清淡软烂,嫩滑、酥脆、香醇;以咸为主,较温和的刺激味副之。
据说这种烹调风格适应性很强,基本可以满足中外大多数宾客的口味要求。
如海参鸡块中鸡块,既可烧也可蒸。
可其菜名却很“原始”,除少数“引进”的地方菜保留原名(如佛跳墙、富贵蟹钳、孔雀开屏、喜鹊登梅等)外,大多数菜名:或口味加原料、烹调方法或原料、配料加主料。
如麻辣鸡、葱烧海参、芦笋鲍鱼等。
这种务实的命名,菜名朴实,是一个特点。
一是食用者一看菜单即可知是什么菜。
二是可避免太花俏,使名与菜,穿凿附会,名实不符,同时在对外活动中,又可利于菜名翻译时准确无误。
现在的国宴,一般是根据中外宾客的不同口味,以及近几天宴会的记录,安排不同的菜谱。
满汉全席满汉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筵席。
清初满人入主中原,满汉两族开始融合,皇宫市肆出现了满汉并用的局面。
满汉席是清代皇室贵族,官府才能举办的宴席,一般民间少见。
规模盛大高贵,程式复杂,满汉食珍,南北风味前用,菜肴达三百多种,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
2019年中国古今餐桌礼仪.doc
中国古今餐桌礼仪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
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
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
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
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可过满。
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
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
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
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中国餐桌礼仪入门篇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
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
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
国宴礼仪国宴标准
国宴礼仪国宴标准国宴礼仪:国宴标准国宴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外交活动,是对外交好国家、增进友谊、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场合。
而国宴礼仪作为国宴的一部分,更是彰显国家文化传统、体现国家权威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宴礼仪中,国宴标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代表着国家对待来宾的态度,也体现了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保护。
国宴标准的制定是一个严肃的过程,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国宴标准需要符合国际外交礼仪的基本规范。
尊重国际礼仪是国家交流合作的基础,也是国家形象的体现。
因此,在制定国宴标准时,应当遵循国际礼仪规范,包括座次安排、餐厅布置、用餐顺序等方面。
这不仅能够给来宾带来熟悉的感觉,也能够确保国宴的顺利进行。
其次,国宴标准还需要兼顾国家文化传统的特点和个性。
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作为国宴的主办方,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到国宴礼仪中。
这既可以展示国家独特的风采,也可以使来宾对国家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比如,中国的国宴通常会采用中国传统的器皿和餐具,以及中国独有的烹饪技巧和菜肴,这能够让来宾感受到中国的独特魅力和无穷魅力。
此外,国宴标准还需要考虑到来宾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为了保证国宴的成功举办,应当尊重来宾的文化习俗,并在国宴标准中加以考虑。
例如,如果来宾有特定的饮食禁忌,国宴主办方应当在菜单上有所体现,并事先告知厨师和服务人员,以便安排合适的食品。
除了这些方面,国宴标准还应当包括其他方面的细节。
比如,国宴的座次安排应当考虑来宾的级别和地位,以及各国之间的关系。
在座次安排中应当注意避免可能出现的尴尬和冲突,让来宾感到舒适和尊重。
同时,国宴的时间安排也需要精心安排,不能过长或过短,以免让来宾感到不适。
此外,服务人员的礼仪也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他们应当熟悉国宴礼仪的基本规范和操作,以确保国宴顺利进行。
总之,国宴礼仪中的国宴标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
中国古典宴席文化 ppt课件
中国古典宴席文化
全鸭席:同一种原料烹制
• 首创于北京全聚德烤鸭店。特点是宴席全 部以北京填鸭为主料烹制各类鸭菜肴组成, 共有一百多种冷热鸭菜可供选择。用同一 种主要原料烹制各种菜肴组成筵席是中国 宴席的特点之一。全鸭席,顾名思义,每 道菜都以鸭为原材料,全鸭宴是“全都有 鸭”而非“全部是鸭”,以鸭为线索,展 示厨师对菜肴的把握。水煮鸭心走的是川 味路线,干锅手撕鸭里的红辣椒摆出正宗 湘菜的架势,萝卜丝饼是典型的维扬小点, 可夹上一点点鲜美的碎鸭丁,滚烫地进嘴, 鲜香无比。
中国古典宴席文化
满汉席:规模盛大高贵
• 满汉全席,满清宫廷盛宴。既有宫 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 华;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烧烤、 火锅、涮锅几乎不可缺少的菜点, 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 炸、炒、熘、烧等兼备,实乃中华 菜系文化的瑰宝和最高境界。满汉 全席原是清代宫廷中举办宴会时满 人和汉人合做的一种全席。满汉全 席上菜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南菜 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 满汉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 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 所不包。
196道,全是名菜佳肴,如满族的“全羊带烧烤”,汉族
的驼蹄、熊掌、猴头、燕窝、鱼翅等。另外,还有全盒、
火锅、汤壶等。
中国古典宴席文化
• 第二等
•
是平时寿日、节日、婚丧、祭日和接待贵宾用的“鱼
翅四大件”和“海参三大件”宴席。菜肴随宴席种类确定, 什么席,首个大件就上什么;大件之后还要跟两个配伍的 行件。如鱼翅四大件:开始先上八个盘(干果、鲜果各 四),而后上第一个大件鱼翅,接着跟两个炒菜行件;第 二个大件上鸭子大件跟两个海味行件;第三个大尾宴”是唐代著名的宴会之一,“烧尾宴”的风习,是从唐中宗 景龙(707—709)时期开始的,玄宗开元中停止,仅仅流行二十年光景 。据史料记载,唐中宗(公元705—710年)时,韦巨源于景龙年间官拜 尚书令,便在自己的家中设“烧尾宴”请唐中宗。唐代的“烧尾宴” 有两种:一种是庆贺登第或荣升,另一种朝官晋升时设宴敬献皇帝。这 两种宴会均与地位由低及高的突变有关,体现了追名逐利的意识,该 宴设于室内,故重食重功利而轻游乐。历史记载:公元709年,韦巨 源升任尚书左仆射,依例向唐中宗进宴。这次宴会共上了58道菜:有 冷盘,如吴兴连带鲊(生鱼片凉菜);有热炒,如逡巡酱(鱼片、羊 肉快炒);有烧烤,如金铃炙、光明虾炙;此外,汤羹、甜品、面点 也一应俱全。其中有些菜品的名称颇为引人遐思。如贵妃红,是精制 的加味红酥点心;甜雪,即用蜜糖煎太例面;白龙,即鳜鱼丝;雪婴
唐朝的皇家宴会与盛宴文化
唐朝的皇家宴会与盛宴文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盛世的代表之一。
在唐朝的时期,盛宴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皇家宴会更是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准备流程、菜肴食材、礼仪规范和文化意义等方面来探讨唐朝的皇家宴会与盛宴文化。
一、准备流程唐朝的皇家宴会事前准备工作繁琐,需要多个部门的人员协同合作。
首先,宴会的举办地会进行精心的布置,华丽的装饰和奢华的陈设会增添宴会的气氛。
其次,宴会的菜肴食材需要提前选购,包括鲜肉、海鲜、水果等极多,要确保食材的新鲜和质量。
最后,宴会上需要准备大量的酒水和茶水,供宾客品尝。
二、菜肴食材唐朝的皇家宴会以丰富多样的菜肴而闻名,有时一顿宴会会准备上百道菜品。
这些菜肴不仅要求味道鲜美,还要注重色香味俱佳的表现。
在唐朝,宴会上常见的菜肴有清炖、红烧、糖醋等多种烹饪方式。
此外,唐朝时期对菜肴的最高要求是“贵精不贵多”,追求的是品种的丰富性和质量的上佳。
三、礼仪规范唐朝的皇家宴会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这体现了尊贵与庄重。
首先,宴会开始前,主宾与来宾会相互敬酒致意,以示尊重和友好。
其次,宴会过程中,各种仪态动作要合乎规范,如饮酒时要以右手握杯,妇女稍倾身体示意致敬等。
最后,宴会结束后,主人会送客至门外,并赠送礼物以示感谢,来宾则回礼以示回报。
四、文化意义唐朝的皇家宴会除了体现出豪华和奢华,还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首先,宴会是国家政治力量的展示,对外交往有重要作用。
其次,宴会是官员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也是吸收天下智慧的平台。
最后,皇家宴会还是士人展示才华的场所,让文人们有机会展现自己的诗词才华。
总结起来,唐朝的皇家宴会是一个极为盛大的文化活动,准备流程繁琐,菜肴食材丰富多样,礼仪规范严格,文化意义深远。
唐朝的皇家宴会与盛宴文化不仅在烹饪艺术、礼仪规范上有所体现,更是传承和发扬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这些宴会文化传统,至今仍影响着现代社会,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酒宴盛宴品味中国酒文化中的宴会文化
酒宴盛宴品味中国酒文化中的宴会文化酒宴盛宴:品味中国酒文化中的宴会文化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与宴会文化紧密相连。
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活动,宴会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酒宴盛宴中,我们可以品味到中国酒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宴会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宴会与酒文化的渊源在中国古代,宴会被视为一种社交活动的重要方式,经常被用于庆祝和招待亲友。
而酒,作为宴会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成为提升宴会氛围和增进人际交流的重要桥梁。
最早的中国酒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代与周代。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制造并饮用酒,并将其作为一种神圣的仪式来进行祭祀活动。
此后,酒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各种庆典和宴会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宴会文化的重要性宴会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宴会不仅可以增进亲友之间的感情,还是传递文化、展示身份地位和表达尊敬的重要方式。
在宴会中,主人会精心准备各种菜肴和香酒,为宾客提供美味佳肴和独特的饮品。
通过与宾客相聚共饮,主人可以表达他们的热情好客和对宾客的尊重。
同时,对于宾客来说,参加宴会也是一种受邀的荣誉,他们可以通过宴会与主人和其他宾客建立起更紧密的关系。
三、酒宴盛宴的传统仪式在中国传统的酒宴盛宴中,有许多独特的仪式。
例如,开席前会有开场白,由主持人向宾客介绍宴会流程和座位安排。
这种仪式为宴会增添了一份庄重和正式感。
此外,开席前,主人还会为所有宾客敬酒并致以诚挚的祝福。
这种敬酒仪式是中国宴会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表达了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和好意。
酒宴盛宴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仪式,如“捧杯敬酒”、“对称敬酒”等,这些仪式不仅仅是一种礼仪上的形式,更是人们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和酒文化的方式。
四、酒宴盛宴的文化内涵中国酒文化中的宴会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宴会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次,宴会文化传达了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精神,体现了人际关系中的珍视与尊重;最后,宴会文化也是交流、共享和交融的平台,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国宴礼仪常识
国宴礼仪常识如今,很多人对“国宴”一词并不生疏,但本国国宴有什么特征,能够很多人还很猎奇。
国外的国宴通常为晚宴,普通于晚9时或10时正式末尾。
■法国国宴法国菜是西方国度中最负盛名的一种,而“巴黎牛排油炸土豆丝”又被誉为法国这个美食大国的国菜,每次都会被端上国宴台面。
这菜妙在牛排半生半熟,肉呈白色,鲜美可口,土豆丝焦熟过度,嚼起来满口是香、风味共同。
法国国宴上还常有名菜——烤蜗牛,制造工艺特殊,食用时油还冒着泡,香气扑鼻。
■西班牙国宴西班牙陆地渔业资源十分丰厚,海鲜常作为国宴的美味佳肴。
“巴爱雅”举世知名,它实践是一种用油炒过的大米加上各种海鲜或肉食作配料制造而成。
政府高官常用此招待本国贵宾。
■墨西哥国宴墨西哥人以玉米为主食,他们的国宴也是一盘盘玉米美食:“托尔蒂亚”是将玉米面放在平底锅上烤出的薄饼,相似中国的春卷;“达科”是包着鸡丝、沙拉、洋葱、辣椒,用油炸过的玉米卷,最高档的“达科”干脆用蝗虫做馅。
另外,在这个神奇的国度,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有着久远的食用历史,用它做成的大菜也是墨西哥国宴下招待本国贵宾的一道主菜。
■阿拉伯国度国宴阿拉伯国度国宴最爱用、最受欢迎的一道菜是烤全羊。
烤熟的整羊放在桌上,旁边有切好的生洋葱和其他调味品,任主人持刀割肉自行享用。
各国国宴趣闻餐桌排位思索“牙齿印”华丽堂皇的国宴中隐藏了不少政要们不为人知的辛酸。
这些宴会不但繁文缛节多多,面前亦趣怪百出。
各国的外交接触,除了以谈判桌作主要舞台,餐桌亦是无足轻重。
一顿成功的晚宴可增进两国关系,但若布置不够细密,随时会变成一场灾难,首当其冲的往往是“编位”任务。
曾驻守澳洲的英国前初级专员卡灵顿表示,他亲眼看见一名外交官不满自己在宴会中的座位“太过低微”,竟在上菜时愤然反碟!卡灵顿补充说:“但他太馋嘴了,所以只在头盘上菜时这样做。
”为此英国驻华盛顿使馆更延聘了一名“社交秘书”,专责搜集各类八卦情报,搞清楚宾客之中谁和谁有绯闻,谁和谁有“牙齿印”,务求作出最恰如其分的编位。
解析中国的餐桌及宴饮礼仪
解析中国的餐桌及宴饮礼仪餐桌礼仪圆形餐桌一直是中国人用餐时的首选。
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
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
主人需要注意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
此为一大忌。
要等到所有人到齐后方可开始进餐--即使有人迟到也是需要等的。
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
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
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
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
米饭一般不会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
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
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
骨头和壳类放在骨盘中。
堆放的盘子如果骨头过多,必须及时用干净的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
也有可能会提供刀叉,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
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
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
当你用筷子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
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
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上。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
为此,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先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
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
国宴的礼仪要点
国宴的礼仪要点篇一:揭秘国宴接待的细节与花絮揭秘国宴接待的细节与花絮国宴为最隆重、规格最高的正式宴会。
国宴包括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为国家的庆典,国家主席或国务院总理为外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访问而举行的正式宴会。
地点通常选择在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地举行。
1959年前则在北京饭店、中南海勤政殿等地举行。
我在礼宾司工作多年,经历的国宴很多,可以说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开国第一宴”我在礼宾司,亲闻“开国第一宴”的故事不少。
1949年10月1日下午,来自社会各界代表、国外来宾600余人,与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一起从天安门广场来到北京饭店,出席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国宴。
据说,考虑到嘉宾来自五湖四海,周恩来亲自确定:菜式以咸甜适中、南北皆宜的淮扬菜为主。
当时,北京饭店厨房人手不够,还特意征调了京城著名的淮扬饭庄如“玉华台”的一些淮扬菜名厨。
此后,国宴菜从淮阳菜风格,历经几代人,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堂菜”。
“开国第一宴”菜单如下:燕菜汤,热菜是:红烧鱼翅、烧四宝、干焖大虾、烧鸡块、鲜蘑菜心、红扒鸭、红烧鲤鱼、红烧狮子头。
不久之后,国宴热菜减少了,“四菜一汤”的标准便确立了下来。
“四菜一汤”与”三菜一汤”认为国宴的菜一定是山珍海味,饕餮大餐,这是一个误区。
记得我在礼宾司时,看到一个笔记本,这个本子汇集新中国领导人对礼宾、礼仪的一些指示和谈话摘要。
其中,毛泽东对宴会的指示尤为深刻。
他认为宴会规格太高,曾经批评说:接待宴会,大讲排场,吃掉的还没有扔掉多,白白浪费了国家的金钱和物资。
千篇一律都上燕窝鱼翅那些名贵的菜,花钱很多,又不实惠。
有些外国人根本不吃这些东西。
我们请外国人,有“四菜一汤”就可以了。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确立的“四菜一汤”的标准沿用至今。
其实到江泽民任国家主席时,国宴的标准已经开始尝试“三菜一汤”、“两菜一汤”。
不管哪个国家元首来访举行国宴,报上去的菜单都是严格按照“四菜一汤”的标准。
不过,“四菜一汤”并不包含冷盘、点心,冷盘标准不大一样,有时只一个大拼盘,有时有七八小碟之多。
国宴礼仪
国宴礼仪1、什么是国宴?何为国宴,国宴是国家元首或政府为招待国宾、其它贵宾或在重要节日为招待各界人士而举行的正式宴会。
其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规格高、礼仪性重。
国宴一般都设在人民大会堂和钓鱼台。
2、国宴的菜品?其实,就菜肴本身而言,国宴上摆放的菜品真是一点也不特殊。
比如1997年7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有江泽民主席参加的庆祝香港回归的国宴上的菜单冷盘、浓汁海鲜、清蒸大虾、罐焖牛肉、草菇绿菜花以及点心和水果。
国宴制定的菜谱,一般以清淡、浑素搭配,组配和烹饪十分讲究。
基本上固定在四菜一汤,这还是当年周总理定的标准,一直延续至今。
国宴上也采用了很多知名的地方菜,其中很大部分来自鲁菜。
菜名多朴实简单,便于翻译和外国元首的理解。
3、为什么国宴更讲究礼仪?国宴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水平和民族特色,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
在英国,重要的国宴,女王要亲自下去检查。
在美国,国宴宾客的名单,有时由总统亲自选定。
据说里根总统对国宴最讲究,里根总统的夫人南希几乎要监督国宴的每一件事,要和社交秘书、花卉设计师、厨师和侍者总管商讨方案,交待注意事项。
国宴开始前,她还要去厨房品尝一下主要菜食的味道,并亲自安排就餐地点。
国宴最重要的不是菜品,而是国宴的礼仪、规范和体现的社交价值。
各国都非常注重礼仪。
4、参加国宴应该注重哪些礼仪呢?座次与敬酒。
由于每个国家的饮食文化历史与传统不同,在座次与敬酒上也有不同的礼仪。
5、中国国宴的座次是怎样安排的?简单来讲就是主人正位一条线,客人坐两边,以右为尊。
圆桌,主宾带夫人座次:大型宴会一般或排好座次,并于席位卡标注名字,直接对号入座即可。
小型宴会虽然不安排席签,但座次顺序是十分讲究的。
一般以主人为中心来安排。
(1)人,也可称为主陪。
座位为圆桌的正位,口布折花样式区别于其他位置,或采用不同的颜色,讲究的还在骨碟下方放置不同颜色的衬盘,非常容易辩认。
主人面前还会横放一双公筷或公勺,方便为两侧的客人布菜。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宴饮古礼概观阅读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宴饮古礼概观阅读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宴饮古礼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化学者看来,宴饮可不是简单的饮食烹饪问题,而是关乎国家政治的重要问题。
我国考古学发掘证明,在远古时代,先后出现了两种宴饮的方式,第一种是竞争性宴饮,第二种是礼仪性宴饮。
宴饮是早期部落(国家)的资源控制策略,是当时部落(国家)的贵族群体之间谋求更大利益和权力的工具之一,也是部落(国家)对外显示其“软实力”的方式。
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尉迟寺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宴饮的存在。
陕西灵宝有一个西坡遗址,出土了距今5 500~6 000年的“宴会大厅”。
这是一个83平方米的宴会厅,用于部落贵族举行盛宴。
宴会规模之大,食品之丰富,令人惊叹。
那么,在5 00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举行这样的盛宴,目的何在呢?原来,在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部落之间的竞争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宴饮也就成了部落之间进行竞争的一种“武器”。
在食物极其匮乏的远古时期,一场盛宴是该部落实力强大的最好证明,对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软实力”。
进入了早期国家时代之后,宴饮的地位更加重要,出现了“礼仪性宴饮”。
这时的宴饮高度重视用餐器皿的规格,餐具由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变成了青铜器。
伴随着社会关系出现裂变,宴饮也成为等级分化的标志。
上层贵族希望通过大型宴会,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威望,获取拥戴,巩固现有的权力;另一方面,也借以彰显自身的高贵和富有,宣示其统治阶层的身份。
到了距今约4 000年前,作为“礼仪性宴饮”最高规格的“国宴”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早期国家举办盛大的“国宴”,能够宣扬国威,宴会越丰富、越奢华,说明这个国家越富足、越发达,从而震慑四方,不战而屈人之兵。
远古时代,食物是最稀缺的资源,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拥有了权力。
早期国家最大的威胁,不是侵略,而是饥饿,国之根本就是食物供给。
作为软实力的宴饮,与作为硬实力的军队一样,在早期国家的政治关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中餐的礼仪叶波
至于盛器,可谓历史久矣,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又云:“煎炒宜盘,汤羹宜碗, 其间,方觉生色。”。所以盛器在这个讲究饮食文化,又盛产陶瓷美器的地方,自然加倍讲 究。
一般要备大中小平盘(碟),大盘热菜,中盘冷拼,或灵活选择,小盘点心,小吃。
还要有深盆盛油大汤多之物,大汤碗盛汤。外加碗筷。大食具如火锅,烤炉之类;还有 水具,茶具,酒具。
至于正规的宴席,作为店家,应该大概按如下次序招待:
迎宾——列队,引导至席,接挂衣帽,引至座位,递香巾净手,上茶,(敬烟—— 不可取,中国古人不吸烟的,属舶来品)
入席进餐——上茶点,冷盘,斟宴酒,介绍,开餐,上菜,续酒水,撤盘。
餐毕——递香巾净手,上清口茶。递账单送客
至于国宴,现在用分席制,四(热)菜一汤,外加冷菜,甜点,果品,冷饮。酒水 为白酒茅台,黄酒绍兴加饭酒,青岛啤酒,还有矿泉水。
宴席环境,最好完全中式,进门两盏迎客 宫灯。绕过落地屏风,落座于红木八仙桌旁, 手执象牙箸,听着丝竹软曲,空气中游移着 丝丝檀香。透过窗棂木格,和窗外的修竹柳 荫,只见湖光山色。美哉其极!
所以厅里宜摆几盆花木盆景,造成春意袭 人,百花迎宾的气氛;四围墙上,张悬书法 字画,灯光音响要尽量保持中国特色。
宴席不可无酒,纯粹的中餐,应该避免啤酒,欧洲葡萄酒(当然 中亚的可以,如波斯葡萄酒,过似乎没人能尝得到)。所以中餐,最 好配备高度名酒(其实高度烈性酒只是近代才有),但似乎中低度的 宴酒(30度左右),各种黄酒,米酒比较男女老幼皆宜。
古代的酒度数低,酒具也较为庞大,随着白酒度数于明清逐渐增高 ,酒具也越来越小。但均以瓷为主。敬酒则要适度,古人饮酒要行酒 令,现已近绝迹。应当重新推广开来,尤其是家宴上,省得有粗人强 行劝酒,我凡遇到此种粗人,立刻酒量大涨,定将此等劣人喝倒,省 得为害宴席,至今还频频得手,因为真正高人酒仙是不会劝人喝酒的 ,多不会有超过1斤7,8两的酒量,所以大可将此种人除掉而后安。
国庆节庆典盛宴民族自信
国庆节庆典盛宴民族自信国庆节庆典盛宴——民族自信国庆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的到来标志着我们伟大祖国的生日。
每年的国庆节,举国上下同庆祝,庆典盛宴更是民族自信的一次集中展示。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齐聚一堂,共同庆祝祖国的繁荣与发展,展现出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以下将从盛宴的文化意义、菜肴的象征寓意和节日庆典的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盛宴的文化意义国庆节庆典盛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展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与融合。
盛宴中的食品不仅滋味鲜美,更寓意深远。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宴席一直被视为和谐、喜庆的象征。
通过盛宴,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二、菜肴的象征寓意盛宴菜肴是国庆庆典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道菜都寓意深远,高度符合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首先,鲍鱼是国庆庆典中常见的豪华海鲜之一。
鲍鱼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富贵和吉祥,寓意着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其次,龙虾是庆典中备受欢迎的佳肴之一。
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视为祥瑞和吉祥的象征,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幸福和安宁。
另外,烤全羊也是国庆盛宴的经典之选。
全羊寓意着五谷丰收和人民生活富裕,体现了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
最后,水果拼盘是庆典中的常见菜肴之一。
五彩斑斓的水果寓意着国家的繁荣和丰收,也象征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节日庆典的重要性国庆节庆典盛宴的举办,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更是国家形象的展示和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
首先,庆典盛宴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共享的机会。
通过丰富多样的菜肴和精心布置的场景,人们可以尽情享受节日的氛围,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进一步加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民族的团结。
其次,庆典盛宴是展现国家形象和文化自信的平台。
庆典盛宴以精致的布置和美味的菜肴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匠心独具的厨艺,在国际社会上树立了中国的形象,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魅力。
国宴礼乐传统文化
国宴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卷三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九都详细记载了宋朝国宴的过程和完整菜单,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宫廷宴饮的一些情况。
宋朝的宫廷宴会,分好几个级别。
根据《宋史》卷一百一十三记载,北宋仁宗天圣(1023—1031)之后,一级大宴在集英殿举行,二级宴会在紫宸殿举行,三级小宴在垂拱殿举行。
《梦粱录》和《东京梦华录》记载的都是在集英殿举行的一级大宴。
这里就根据这两种文献和《宋史》的记载,简略转述如下:一级大宴,排场自然很大。
宴会之前,“有司预于殿庭设山楼排场,为群仙队仗、六番进贡、九龙五凤之状,司天鸡唱楼于其侧。
”张灯结彩,铺设锦绣帷帐,豪华场面不难想见。
文武百官、外国来宾都按照级别,分别坐于正殿(殿上)、侧殿(朵殿)、两边走廊,屁股下的坐垫也有严格的级别划分。
每个人的座位前陈列着不能吃的食物,叫“看盘”,看盘也有等级的差别,一般人面前陈列的看盘有环饼(相当于今天的馓子)、油饼、枣塔,辽国使节面前还要增加猪、羊、鸡、鹅、兔、连骨肉等看盘。
宴会宣布开始之后,先是斟御酒。
斟酒期间,有一系列的表演节目,口技、奏乐、舞蹈,花样挺多。
开始饮酒之后,也是每饮一盏酒都要有一番音乐、舞蹈、杂技的表演。
参加表演的男女,一律以红巾彩衣装束。
宋朝规矩,整个宴会,一般是行酒九盏。
下酒的菜肴,并非一开始就摆出来的,要等到饮第三盏时才开始提供。
提供什么下酒菜肴点心,《梦粱录》与《东京梦华录》有所不同。
《东京梦华录》记载,第三盏时的下酒物有:肉(可能是白肉)、咸豉(豆豉之类)、爆肉(不知道是油锅爆炒的肉,还是像今天爆肚那样的水爆肉),还有双下驼峰角子(大概就是两种烹饪法的驼峰形饺子,比如一煮一蒸)。
第四盏时上的菜肴点心有:炙子骨头(大约是烧烤脆骨,类似今天肯德基的骨肉相连)、索粉(可能是麻花之类。
几位网友提示我,南方有管米粉、粉条之类东西叫“索粉”的,也有可能。
这里谨对这些善意提醒的朋友一并表示感谢!)、白肉、胡饼(烧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宴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卷三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九都详细记载了宋朝国宴的过程和完整菜单,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宫廷宴饮的一些情况。
宋朝的宫廷宴会,分好几个级别。
根据《宋史》卷一百一十三记载,北宋仁宗天圣(1023—1031)之后,一级大宴在集英殿举行,二级宴会在紫宸殿举行,三级小宴在垂拱殿举行。
《梦粱录》和《东京梦华录》记载的都是在集英殿举行的一级大宴。
这里就根据这两种文献和《宋史》的记载,简略转述如下:一级大宴,排场自然很大。
宴会之前,“有司预于殿庭设山楼排场,为群仙队仗、六番进贡、九龙五凤之状,司天鸡唱楼于其侧。
”张灯结彩,铺设锦绣帷帐,豪华场面不难想见。
文武百官、外国来宾都按照级别,分别坐于正殿(殿上)、侧殿(朵殿)、两边走廊,屁股下的坐垫也有严格的级别划分。
每个人的座位前陈列着不能吃的食物,叫“看盘”,看盘也有等级的差别,一般人面前陈列的看盘有环饼(相当于今天的馓子)、油饼、枣塔,辽国使节面前还要增加猪、羊、鸡、鹅、兔、连骨肉等看盘。
宴会宣布开始之后,先是斟御酒。
斟酒期间,有一系列的表演节目,口技、奏乐、舞蹈,花样挺多。
开始饮酒之后,也是每饮一盏酒都要有一番音乐、舞蹈、杂技的表演。
参加表演的男女,一律以红巾彩衣装束。
宋朝规矩,整个宴会,一般是行酒九盏。
下酒的菜肴,并非一开始就摆出来的,要等到饮第三盏时才开始提供。
提供什么下酒菜肴点心,《梦粱录》与《东京梦华录》有所不同。
《东京梦华录》记载,第三盏时的下酒物有:肉(可能是白肉)、咸豉(豆豉之类)、爆肉(不知道是油锅爆炒的肉,还是像今天爆肚那样的水爆肉),还有双下驼峰角子(大概就是两种烹饪法的驼峰形饺子,比如一煮一蒸)。
第四盏时上的菜肴点心有:炙子骨头(大约是烧烤脆骨,类似今天肯德基的骨肉相连)、索粉(可能是麻花之类。
几位网友提示我,南方有管米粉、粉条之类东西叫“索粉”的,也有可能。
这里谨对这些善意提醒的朋友一并表示感谢!)、白肉、胡饼(烧饼)。
第五盏酒时提供的菜肴点心有:群仙炙(或许是荤素各种烤串)、天花饼(可能是一种芝麻烧饼)、太平毕罗(一种馅饼)、干饭(炒饭)、缕丝羹(肉丝汤,类似今天西湖牛肉羹之类)、莲花肉饼。
第六盏酒时提供假鼋鱼(可能是做成鼋鱼形状的面食)、蜜浮酥捺[柰]花(可能是今天日本餐“天妇罗”或曰“甜不拉”之类)。
第七盏时提供排炊羊(羊排之类)、胡饼(烧饼)、炙金肠(类似今天烤肠,呈金黄之色者)。
第八盏酒时提供假沙鱼(可能跟假鼋鱼类似)、独下馒头(可能是带馅儿的小馒头)、肚羹。
第九盏时提供水饭(粥)、簇饤下饭(咸菜丝之类)。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也记载了集英殿宴请金国使节的九盏菜肴点心,依次是:肉、咸豉,爆肉、双下角子,莲花肉、油饼、骨头,白肉、胡饼,群仙脔太平、毕罗,假鼋鱼,柰花索粉,假沙鱼,水饭、咸豉、旋鲊、瓜姜。
记载相对简略,但东西种类相差无几。
单从这些菜肴点心的名目看,宋朝的国宴用料都很普通,不但没有今天高级饭店普遍采用的燕窝熊掌参鲍鱼翅之类的山珍海味,就连普通的鱼虾水产也不用。
推测费用,应该不是很大。
朝廷是比较节俭的,但是,贪官却有奢侈无度的,例如蔡京。
一次宴请部下,单是制作蟹黄馒头一味,就耗费一千三百余缗。
蔡京有一次招待客人,酒后高兴,就吩咐拿出十饼江西官员贿赂的咸豉,客人发现都是用黄雀胗做的。
这样的咸豉,蔡家当时还有八十多饼(宋·曾敏行《独醒杂志》)。
还有一个故事,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蔡家饮食的奢侈糜费:有个人在京城(汴梁,今天开封)买了一个女人做妾,这女人自称是蔡京家的厨娘。
一天,主人让她做包子,她推辞说不会。
主人质问她,既然做过蔡太师家厨娘,岂有不会做包子之理。
这女人回答说:“我是包子厨房里专门切细葱丝的人。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由此可见,水浒英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也是有缘故的。
国宴的起源:《周礼》、《仪礼》、《礼记》中已有奴隶制国家王室为招待贵宾而举行国宴的记载。
唐代的“闻喜宴”是朝廷为新科进土举行的国宴;宋代的“春秋大宴”、“饮福大宴”也是国宴。
元代的国宴——“诈马宴”通常举行三天以上;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凡立春、元宵、四月八、端午、重阳、腊八日,俱于奉天门赐百官宴”,这也是国宴。
到了清代,国宴名目更多,如“定鼎宴”、“元日宴”、“冬至宴”、“凯旋宴”、“千秋宴”、“千叟宴”等等,规模最大者多至三千余人。
现今中国的国宴,在文化传统、民族风情和社会制度的影响下,既有规范的礼仪和格局,又有多彩多姿的席谱和饮宴方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在我国古代典籍《周礼》等中就已有关于国宴的记载。
元代的国宴通常要举行三天以上,而到了清代,国宴的名目更增加成了很多种,像“冬至宴”、“凯旋宴”、“千秋宴”、“千叟宴”等等,规模最大的参加者可以达到3000多人。
事实上,国宴是以国家名义举行的最高规格的礼宴。
它一般有两种:一是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为国家庆典、新年贺喜招待各国使节或各界知名人士的宴会;二是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为来访的外国领导人或世界名人举行的正式欢迎宴会。
国宴的特点就是规格高,礼仪性重。
而菜肴本身却没有什么特殊。
中国古代的五大国宴:满汉席:满汉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筵席。
清初满人入主中原,满汉两族开始融合,皇宫市肆出现了满汉并用的局面。
满汉席是清代皇室贵族,官府才能举办的宴席,一般民间少见。
规模盛大高贵,程式复杂,满汉食珍,南北风味前用,菜肴达三百多种,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
北京仿膳饭庄现承制满汉全席。
孔府宴:孔府是孔子诞生和其后人居住的地方。
典型的中国大家族居住地和中国古文化发祥地,历经两千多年长盛不衰,兼具家庭和官府职能。
孔府既举办过各种民间家宴,又宴迎过皇帝、钦差大臣,各种宴席无所不包,集中国宴席之大成。
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的最高规范,宴饮是“礼”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
孔府宴礼节周全,程式严谨,是中国古代宴席的典范。
全鸭席:首创于北京全聚德烤鸭店。
特点是宴席全部以北京填鸭为主料烹制各类鸭菜肴组成,共有一百多种冷热鸭菜可供选择。
用同一种主要原料烹制各种菜肴组成筵席是中国宴席的特点之一。
全国著名全席有:天津的全羊席、上海全鸡席、无锡全鳝席、广州全蛇席、苏杭全鱼席、四川豆腐席、西安饺子宴、佛教全素席等等。
烧尾宴:古代名宴。
专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迁而举行的宴会,盛行于唐代,是中国欢庆宴的典型代表。
“烧尾”一词源于唐代,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兽可变人,但尾巴不能变没,只有烧掉;二说是新羊初入羊群,只有烧掉尾巴才能被接受;三说是鲤鱼跃上龙门,必有天火把它的尾巴烧掉才能成龙。
此三说都有升迁更新之意,故此宴取名“烧尾宴”。
鹿鸣宴·闻喜宴·琼林宴唐代州县一级的考试称为解试,得中者称乡贡,亦称举人。
州县长官宴请得中举子的宴会就称作鹿鸣宴。
据《新唐书•选举制上》记载,“每岁仲冬……试已,长吏以乡饮酒礼,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备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鸣》之诗”。
正因为在宴会上歌唱《诗•小雅•鹿鸣》一诗,故而得名。
《鹿鸣》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诗句,以“鹿鸣”为宴名,是表达礼遇贤才的意思。
明清两代沿袭唐例,亦有鹿鸣宴,也是地方长官宴请乡试得中的举人的。
不过,清代似更隆重,宴会是由省里的最高长官巡抚主持,既宴请新科举人,也同时招待考官,席间不仅唱《鹿鸣》诗,还要跳魁星舞,规模大且场面热闹。
闻喜宴始于唐代。
尚书省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放榜后,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称作闻喜宴。
盖因及第士人与宴同时并向家中报喜,以使家人“闻喜”而得名。
新进士还要在曲江亭聚会游宴,叫做“曲江会”。
游宴时挑选少年俊秀者二三人为探花使,亦称探花郎,遍游名园,折取名花,故而曲江会又称探花宴。
游宴后,还要到长安慈恩寺塔下题名留念,称作“题名会”。
孟郊《登科后》诗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乃是这一场面的纪实之笔。
闻喜宴的曲江会和题名会,连贯生发,内涵之丰,形式之隆,臻于极致,实乃当时读书人之莫大庆典。
琼林宴之称始于北宋。
宋太祖始建殿试制度,即在礼部试后,再由皇帝在殿廷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以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
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林苑,故有琼林宴之称。
据载,辽亦曾设宴招待新科进士,地点虽在内果园或礼部,但亦沿袭宋人称之为琼林宴。
春秋大宴《宋史》谈及皇帝举行的春秋大宴,参加宴会的官员先得“向相东西立”;站得腰酸背痛,等待皇帝的到来。
待皇帝坐好后,才由射人(亲近皇帝的属官)“分引群官横行北向”,向皇帝磕头致颂词,再磕无数个头后才就座。
接着皇帝举5次酒,官员们要站起5次,拜5次,始能吃喝。
饮福大宴酒初行,群官搢笏受酒,先宰相,次百官,皆作乐。
皇帝再举酒,(并殿中监、少监进。
)群臣俱立席后,乐作,饮讫,赞各就坐。
复行群臣酒,饮讫。
皇帝三举酒,皆如第一之仪。
尚食典奉御进食,太官设群臣食,乐作。
赐祗应臣僚酒食,赞谢拜讫,复位。
皇帝四举酒,(并典御进酒。
)乐工致语,群官皆立席后,致语讫,赞百官再拜,就坐,乐作。
皇帝五举酒,乐工奏乐,庭下舞队致词,乐作,舞队出。
东上阁门奏再坐时刻。
俟放队讫,内侍举御茶床,皇帝降坐,鸣鞭,群臣退。
赐花,再坐。
前二刻,御史台、东上阁门催班,群官戴花北向立,内侍进班齐牌,皇帝诣集英殿,百官谢花再拜,又再拜就坐。
内侍进御茶床,皇帝举酒,殿上奏乐,庭下作乐。
皇帝再举酒,殿上奏乐,庭下舞队前致语,乐作,出。
皇帝三举酒、四举酒皆如上仪。
若宣示盏,即随所向,阁门官以下揖称宣示盏,躬赞就坐。
若宣劝,即立席后躬饮讫,赞再拜。
内侍举御茶床,舍人引班首以下降阶再拜舞蹈,又再拜讫,分班出。
阁门官侧奏无公事,皇帝降坐,鸣鞭。
集英殿饮福大宴仪。
初,大礼毕,皇帝逐顿饮福,余酒封进入内。
宴日降出,酒既三行,泛赐预坐臣僚饮福酒各一盏,群臣饮讫,宣劝,各兴,立席后,赞再拜谢讫,复坐饮,并如春秋大宴之仪。
绍兴十三年三月三日,诏宴殿陈设止用绯、黄二色,不用文绣,令有司遵守,更不制造。
五月,阁门修立集英殿大宴仪注。
礼乐制度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作为统治者的利用工具的确在诞生时为统治阶级得到一定政治成效,随着历史的发展,礼乐制度并不能如统治阶级所愿成为长久有效的治理手段并且一直延续下去,但它却控制了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音乐格局。
起源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
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
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辅政。
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备并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于《短歌行》中曾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赞扬他的忠诚与认真。
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