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的发展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
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
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
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
例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
世界上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东西。
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学和笛卡儿的二元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
但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历史领域仍然是唯心主义观点。
它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否认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否认事物内部因矛盾而引起的发展变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也没有飞跃;离开人的社会性,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把认识看作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随着社会历史和科学的发展,它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代替。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既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相对立,又同一切旧唯物主义有原则区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地、高度地统一。
这种统一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体系之中,体现在对于客观世界,对于主观世界、对于二者关系的理解之中。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同时它又处在相互联系、运动发展之中;人的思想、意识是高度复杂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辩证的过程,它依赖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谈谈辩证法问题》
《谈谈辩证法问题》
(3)两种发展观的价值 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是僵死的、平庸的、枯燥的。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是活生生的。只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才 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 “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 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谈谈辩证法问题》 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 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第四,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谈谈辩证法问题》
《谈谈辩证法问题》
三、主要内容
1.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7) (1)列宁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指出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 证法的实质。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 是辩证法的实质(是辩证法的“本质”之一,是它的基本的特点 或特征之一,甚至可说是它的基本的特点或特征。)
《谈谈辩证法问题》
(二)名词解释 1.对立统一规律 2.辩证法 3.形而上学 4.认识论 5.个别 6.一般
(三)经典名句解析 1.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
是辩证法的实质。
《谈谈辩证法问题》
2.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 3.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4.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 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 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 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 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理性思维的探索和困境今天的我们可以站在无数先哲的肩上回望两千多年来的西方哲学,我们会发现,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其主体就是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而且时至今日,现当代西方哲学发展中我们仍然能看到明显的形而上学的印迹。
我们能看到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到了黑格尔这里似乎走到了尽头,黑格尔已经完成了形而上学的任务,形而上学随即衰落,逐渐退出了西方的哲学舞台。
然而,实际上我们认为形而上学并没有消亡,从现当代西方哲学仍不忘对其的批判我们就能得到很好的佐证。
那么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究竟为何,何以历经千年仍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其任务真的已经完成了么,如此这样的问题需要我们的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是什么——虽然我们至今无法给出一个十分准确的定义——我们大概可以“心领神会”地了解一下,所谓形而上学,就是超越了事物存在形式的思想理论,是从客观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学问,这完完全全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但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它是完全唯心的,实际上形而上学的根基依然是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
我们以为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的发展、演变大约经历这样几个阶段。
1、 形而上学的源始和最初形态。
当我们谈及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时,我们一般都会说到泰勒斯,学者们把他称作“哲学史上第一人”,他说“水是万物的始基”。
事实上也是这样,泰勒斯代表了西方最早的哲学,即人们最早尝试认识世界的本质的古希腊自然哲学。
那时候的哲人们已经不满足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表象,开始思考世界源于何及其本质。
他们把世界的本质认为是这样那样的“质料”,比如“水”,比如“火”,比如“元素”,等等。
他们认为这些“质料”在时间上存在于世界其他物质之先,万物即来源于此。
这就是最早的西方哲学。
然而我们以为,这并不是最早的形而上学,也并不是形而上学的历史根源。
我们以为,在西方哲学历史中,向形而上学迈出第一步的是巴门尼德,是他提出了人类的理性思维抽象出的第一个不以物质形式为表象的概念——“存在”。
数学与形而上学的起源
数学与形而上学的起源【摘要】数学与形而上学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它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
数学的起源源于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总结,而形而上学的起源则可追溯到人们对宇宙和现实的探讨。
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学与形而上学逐渐交融在一起,相互影响。
古代哲学家也对数学和形而上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体系。
而在现代,人们对数学与形而上学的研究也愈发深入和复杂,不断拓展着人类的认知边界。
数学与形而上学虽然有着不同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但它们之间也有着共同点,共同促进着人类思维的发展。
未来,数学与形而上学的发展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推动人类思维的进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数学与形而上学的起源、交融以及对人类思维的影响与未来发展。
【关键词】数学、形而上学、起源、交融、古代哲学家、现代研究、共同点、未来发展1. 引言1.1 数学与形而上学的起源数学与形而上学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对于探究世界、揭示事物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结构、空间以及变化的学科,而形而上学则是关于存在、本质、属性以及实在的哲学学科。
数学与形而上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
数学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希腊。
这些文明在解决土地测量、时间计算、商业交易等实际问题中逐渐形成了数学的基础概念和方法。
古代数学家如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德、阿基米德等人通过推理和证明建立了数学的体系,奠定了现代数学的基础。
形而上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们对存在、真理、现象之间关系的探讨。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提出了形而上学的概念,认为超越物质现象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形而上学关注的是本体论、宇宙观和存在方式等问题,是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数学与形而上学在古代哲学家的思考中有着密切的联系。
柏拉图认为数学中的真理和理念是永恒不变的,与形而上学中的理念相似;而亚里士多德则将逻辑和形而上学联系在一起,认为数学和形而上学都是思维的产物。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在哲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古希腊哲学中,形而上学和辩证法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形而上学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著作《理念论》中,但“辩证法”作为一种谈话或辩论时揭露和克服对方议论中的矛盾以取得胜利的艺术,在更早的时代就已存在。
例如,苏格拉底和智者派都曾使用辩证法作为探求真理的方法。
在中世纪,宗教哲学成为了主流,形而上学在哲学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主要关注宗教信仰和神学问题,对于形而上学的研究相对较少。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对自然和世界进行理性的探索,辩证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开始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自然现象,并试图揭示其背后的规律和原理。
这种理性探索与观察的过程促进了辩证思想的发展。
在近代哲学中,康德之后,黑格尔赋予了辩证法以新的含义,即辩证法不只是一种方法,同时也是适用于一切现象的普遍原则,是一种宇宙观。
黑格尔认为,辩证法可以揭示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推动人类知识的进步。
总之,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在哲学史上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历史背景。
它们在不同的时期被哲学家们用来探究世界和自然,推动了人类知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希腊形而上学的发展脉络
希腊形而上学的发展脉络希腊形而上学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的开端——伊奥尼亚早期的自然哲学学派。
这个学派认为必有一种单一的宇宙物质,万物产生于它又复归于它。
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是:这种超越时间变化的单一物质——万物始基是什么?万物始基如何变成特殊事物,特殊事物又如何变成万物始基?这种自然哲学的最初形态就是世界本原学说,它是本体论的先导,它探讨世界统一性的原理,也就是揭示诸存在者之最基本的共同规定,即始基说。
泰勒斯首先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
这一命题包含了用“一”之原则的思想去超越感性直观到的“杂多”。
但是这一命题中未能达到超越感性直观,即未能超越经验的范畴。
与泰勒斯同时代的安纳克西曼德,意识到了这一点,提出了“无限”是始基。
他不像泰勒斯那样认为世界是由一种物质构成,而是认为有无定形的、未分化的原始物质,无穷无尽地充满与空间。
他对始基的这种规定,比泰勒斯前进了一步,他倾向于摆脱具体的特殊感性事物为始基。
后来,安纳克西曼德的学生安娜西梅尼斯找到了“空气”作为万物的始基,他认为“空气”具有“无限”的特性。
他的这一规定回到了世界单一物质的规定,仍然无法跳出经验之范畴。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暴毙,他建立的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一分为三,希腊也掀起了反马其顿的浪潮,曾经做过亚历山大大帝老师的亚里士多德首当其冲,于是他逃离了雅典,次年在流亡中去世,他的手稿亦不知所终。
直到200年后,公元前一世纪,亚里士多德的手稿才被人们重新发现,最后被运到了罗马。
当时任职于罗马图书馆的罗得岛的安德罗尼柯熟悉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于是开始着手整理亚里士多德的手稿。
安德罗尼柯之所以名之为“自然学之后”,可能符合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我们只有研究了有关自然的所有学问之后才能研究第一哲学。
十分凑巧的是,在希腊语中meta-这个前缀不仅有“在……之后”的意思,亦有“元(基础)……”、“超越……”的意思,而这些含义恰好与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意思是相近的。
史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6*5=30)(1)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2)循环史观: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念。
循环史观发源于古中国、埃及、印度、两河流域,而在中国有着重大的发展和体现,该观念早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如孟子中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它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飞跃,周而复始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对实际是有害的。
(注意:该题是由本人自己解答的)(3)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
该学派提倡秉笔直书与如实客观,通过史料批判检验,由此再现历史;其历史编纂出的历史著述特点是偏重叙事、描述,并非分析、概括,而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
(4)年鉴学派:是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所形成的一个法国史学流派。
经历三个阶段,即创建以费希尔、布洛克为创始人,发展在布罗代尔时代,转型是1968年之后。
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
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的史学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
(5)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学派。
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
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
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6)《廿二史札记》:是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是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
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它总结历史变化规律,注意揭露历史上的弊政和当权者的罪恶。
(7)百衲本:书籍出版术语,是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片拼印或用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拼配起来的书本。
形而上学的产生与发展
形而上学的产生与发展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世界的本质存在和最根本原理为研究对象,是对存在本身更基本本质的哲学研究。
形而上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哲学家们开始追寻万物本源,这是形而上学的发端。
随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发展,形而上学逐渐成形。
在中世纪的教会哲学中,形而上学达到了顶峰。
但在近代,形而上学遭到了休谟、康德等人的攻击,逐渐走向衰落。
在现代和后现代哲学中,否定形而上学甚至哲学终结的呼声日益强烈。
总的来说,形而上学的发展历经了漫长的过程,从古代到现代,哲学家们对世界本质的探索和研究不断深入,推动了形而上学的演变和发展。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辩证法: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形而上学:世界是静止的、孤立的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变化观点认识世界的发展观。
形而上学:用孤立和静止的观点认识世界的发展观。
注意: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学说,不构成哲学的基本派别,他们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辩证法经历的3个发展阶段:1、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2、唯心主义辩证法:黑格尔为代表。
世界是有机的统一体,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3、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结论:哲学发展的趋向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意义及其基本特征1、时代背景: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激化,产阶级力量壮大。
2、自然科学前提: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领域有了重大发展,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3、理论来源: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哲的首要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意义:1、创立了唯物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
2、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
3、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马哲基本特征它的阶级性、实践性与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1、阶级性。
马哲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反映了无产阶级的需要和需求。
2、实践性。
马哲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哲的根本原则。
3、革命性。
马哲强调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从事物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不崇拜任何东西。
4、科学性。
对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总结,没有片面性,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5、四种特性高度统一。
马哲的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基础,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果。
而科学性和革命性又建立在其阶级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之上。
马哲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形而上学辩证法
形而上学辩证法形而上学可以发展来解释支持辩证法,辩证法也可以包括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和科学相同的是都是思维而非思想。
形而上学以理性为根基,形而下学以复杂的的理智为根基。
但是形而下学不可理解。
形而上学预设实体或者斥诸实体。
辩证法预设逻辑和本质,以联系发展运动为本质,如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量变质变。
形而上学正确但是不一定准确,为了理解认识,对无法完全理解的没有办法,是理论的方法也是模型,属于纯粹理性判断;辩证法准确但是不一定正确,是为了解决问题,是现实的方法,属于综合判断。
真诚的学者倾向于形而上学,真实的看到和表达,唯学术理性,是非常有限的。
但是现实的,我们需要实用,更加依赖综合判断,哪怕不理解。
辩证法把对立统一、发展联系、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形式逻辑等作为预设逻辑,并且这逻辑倾向于符合世界,不预设实体,因为物质就是实体。
形而上学不自主的把理性逻辑如数学作为预设逻辑,显然这倾向于符合先验理性。
形而上学意图解决根源的可知性问题,也就是可靠的理解。
人对形而上学的需要就像树枝对根的需要,好的形而上学能够让伦理学家理解数学,并且这种理解能够为数学家承认。
于是人类的知识就通过某种形而上学贯通起来,只有智力上的区分而没有学科知识等的异化,真理也应该是这样兼容所有方面的真理而非无根据地否定什么。
根本上是因为,首先每个人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什么家,天生是人而非科学家、数学家。
在各个方面(如政治、科学、数学、甚至医学军事)努力的取得深入理解而进步的人们能够汇聚在一起,能够相互理解甚至转化促进。
没有一个正常人能够仅仅关心自己这方面而无视其它方面,某方面的进步应当能够促进其它方面的发展,而非脱离人群的走向他人不可知不可理解的方向。
就文明历史以来,我们都需要恰当的形而上学,作为根本知识的基础,能够相互监督促进和有保障的分工分学科。
人类在理性上统一的形而上学就是真理的根本方向,不仅仅有科学更有政治学、伦理学等,是所有知识所有方向、情况深入发展理解的真理综合,绝非单独某个学科知识或者技能。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内涵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流派,它是在19世纪末期由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发展起来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万物都是物质的组成。但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并不像朴素唯物主义那样认为精神和意识是物质的表现。相反,它认为精神和意识是物质运动的产物,是物质运动的表征。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认为,世界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基础和精神超结构共同决定的,而这种发展是由人类意识的发展推动的。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摘要】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从古代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古代形而上学主要由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奠定基础,中世纪形而上学受到基督教神学的影响,近代形而上学则呈现出逐渐脱离宗教的趋势。
随着现代科学的兴起,形而上学逐渐被边缘化,但在当代形而上学重新被重新审视。
形而上学对人类思维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在未来的发展中持续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展示了人类对于理解世界和思考人生意义的永恒追求,其影响和发展必将继续在人类思想史上扮演重要角色。
【关键词】引言、古代形而上学、中世纪形而上学、近代形而上学、现代形而上学、当代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起源、形而上学的发展、形而上学的影响、形而上学的未来发展1. 引言1.1 形而上学的起源形而上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在他的著作《形而上学》中,他首次提出了“形而上学”这一概念,用以描述超越物质世界的实体和原理。
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的本质和真理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包括宇宙的起源、事物的本质、因果关系等等。
他将形而上学与自然科学和伦理学区分开来,认为形而上学是哲学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思想,成为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在他之后,欧洲中世纪的哲学家们也对形而上学展开了深入探讨,将宗教信仰与哲学思辨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形而上学传统。
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到来,近代哲学家们对形而上学进行了重新思考和批判,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观点。
形而上学的起源不仅在古代、中世纪和近代有所体现,而且在当代哲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形而上学的起源是哲学思想的源泉,激发着人们对于宇宙、存在和真理的探究与思考。
形而上学的起源是哲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形而上学的发展形而上学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许多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特定的特点和重要的贡献。
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翻转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思的启迪
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翻转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思的启迪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重大翻转,并分析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之思对这些翻转的启示和影响。
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基本领域,一直致力于探讨存在、实体和本质等核心问题。
在历史的长河中,形而上学经历了多次重大的转向和变革,这些变革不仅重塑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深刻影响了哲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
本文首先回顾了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重要翻转,包括古代哲学从自然哲学向本体论的翻转、近代哲学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翻转,以及现代哲学从认识论向语言哲学的翻转。
这些翻转体现了形而上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关注点和方法的转变,也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和世界认知的不断深化。
接着,本文重点分析了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之思。
海德格尔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现代形而上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存在论、时间观、空间观等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来理解和研究形而上学。
本文探讨了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之思对前述三次翻转的启示和影响。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不仅为我们理解这些翻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释,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形而上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思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形而上学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趋势,从而更好地应对人类面临的复杂问题。
二、第一次翻转:从柏拉图到尼采形而上学的第一次翻转,可以说是从柏拉图到尼采的历程。
柏拉图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念论为后世形而上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柏拉图认为,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真正的存在是超越于感知之外的理念世界。
这种对理念世界的追求,使得柏拉图哲学具有了一种超越性,但同时也导致了现实世界的被遗忘。
在这种哲学背景下,尼采对柏拉图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提出了“上帝已死”的著名论断,打破了传统形而上学对于超越性存在的依赖。
尼采认为,人应该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经验和个体的价值,而不是追求一种超越性的理念世界。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引言1.1 概述概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它对于认识世界和探索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本质、本原、本体等问题的一门哲学学科,而唯物主义则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体,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物质运动。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在近代哲学发展过程中崭露头角,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主张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现象背后的本质进行研究,寻求真理的根本依据。
它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本要素,一切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
唯物主义者强调通过对物质的研究与分析来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推动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思想派别。
其中,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以矛盾为根本的,通过对事物内部矛盾的认识和分析,可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
这种观点强调了事物间关系的互动与对立,注重分析事物运动发展的矛盾运动性。
另外,历史唯物主义则将物质的发展作为人类历史的推动力,强调了社会因果关系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这些观点对于近代哲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推动的作用。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在科学领域以及社会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论基础,推动了现代科学的发展。
通过运用唯物主义的思想,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此外,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对社会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唯物主义者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和发展理论。
因此,在社会变革和发展中,将唯物主义的观点与实践相结合,能够有效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综上所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于认识和探索世界的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通过物质的研究与分析,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性,推动科学的发展。
同时,唯物主义的思想也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提供着有益的指导。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有两个重要的理论体系: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这两个理论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这两个理论体系进行详细的阐述。
我们来了解一下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这个理论体系的核心观点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在这个理论体系中,物质是最基本的存在形式,其他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机械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运行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这些规律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发现和验证。
这个理论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界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无法用机械唯物主义解释的现象,比如电磁现象、量子力学等。
这些问题使得人们开始思考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框架,即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在机械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继承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运动的。
但与机械唯物主义不同的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不仅仅是运动的,而且还具有结构性。
换句话说,物质不仅在运动,还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这种变化是动态的、有序的,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中,结构的产生和变化被认为是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这个理论体系强调了物质内部的结构性和规律性,认为这些结构性和规律性是决定物质运动的关键因素。
因此,通过对物质结构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看,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启示。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两个理论体系的观点,通过对物质的研究来揭示世界的运行规律。
这两个理论体系也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方法。
例如,在工程技术领域,我们可以根据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变化规律,从而设计出更加高效、精确的机械设备。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演变脉络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演变脉络【摘要】这篇文章将从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开始讨论,探究其在近代哲学中的演变过程。
接着,将分析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哲学思想中的辩证关系,以及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地位。
将探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融合与发展,为未来的哲学研究指明方向。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以及它们对当代哲学的影响和启示。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这两种思想的融合与发展将继续推动哲学的进步,为人类的思维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
【关键词】辩证法,形而上学,演变脉络,古代哲学,近代哲学,马克思主义,融合发展,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背景介绍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作为哲学上的两种重要思维方法,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代哲学家们就开始探讨关于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思想体系。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学的发展,近代哲学家们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为这两种思维方法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在未来的发展中,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思维的不断深化,这两种思维方法的融合与发展将更加紧密,为人类探索未知世界和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更加强大的思想支持。
2. 正文2.1 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哲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希腊哲学家们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进行了深入探讨。
从古代希腊开始,辩证法便被提出为一种思维方法。
柏拉图是早期使用辩证法的哲学家之一,他认为通过对话和讨论才能找到真理。
他的那种讨论方式,构成了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柏拉图同时对形而上学也有着较深刻的思考,他认为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都有其对应的理念,即所谓的“理念”世界。
这种理念世界是超越感官世界的超自然实体。
这也是古代哲学对形而上学的一种探讨。
而亚里士多德则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历史的形而上学的发展及其终结
Development and end of metaphysical history 作者: 孙晓喜
作者机构: 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西安710065
出版物刊名: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7-110页
主题词: 形而上学 历史哲学 非历史性思维 历史性思维
摘要:从历史理解的不同维度的分析入手,论述历史落入形而上学视界的原因及历史理解的两种不同逻辑思维,得出结论:思维方式的非历史性只能造成真实历史的缺失,从非历史性思维到历史性思维的跃迁,同时也是历史的形而上学史与历史的形而上学的终结史;应倡导一种辩证的逻辑思维,即历史的思维,只有在历史的思维下,才能理解历史本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康德早已告诫我们,“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 学”,而黑格尔甚至认为,“作为一个能思维的存在物,人是 一个天生的形而上学家。”因此,人既无法摆脱形而上学, 也无法终止形而上学之思,而我们对形而上学发展史的研 究正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形而上学的本质及其今后的发 展趋向,从而使我们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尤其是对现代性问 题的探索始终保持在哲学应有的高度上。
• •
形而上学并非仅仅是一种关于科学的陈旧而粗糙的看法,它更是一种理 解世界的基本方式。——罗伯特·所罗门《简明哲学导论》 传统哲学是形而上学,即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理论,它力图从一种终 极存在、初始本源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质和行为依 据。——杨耕 西方哲学“形而上”英文为metaphysics,字面意思可理解为“超存在”, 源自柏拉图的“理念”学说,认为“理念”是存在的本源,是完美的标 准,是存在之上的高于存在的存在。汉语中“形而上”,“形”就是存 在,可知“形而上”的含义了。其实所谓“形而下”的提法是有问题的, 与“形而上”相对的应该是“形”,“形”以下都属于存在范畴。
马克思主义实际上也借鉴了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即实践是人的 存在方式,在人类范围内,实践类似于本体,马克思用实践完美 地解释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 形而上学关注宇宙本体,注目于上苍的绝对或抽象的物质,却恰 恰忘记了对人类世界的关怀;形而上学否定了人的能动性,主体 性,创造性。 • 马克思主义则关注人类世界,注目于现实及人的发展。肯定了人 的能动性,主体性,创造性。 • 马克思主义无疑是目前人类自己最好的哲学。
课本观点
• 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只看到一个个孤 立的事物,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只看到事 物的现状,不能看到事物的过去和将来,或只看到事物数量的变 化和场所的变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只看到事物的某 个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 到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
•
• 在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的产生起源于 “存在”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以及“是什么”的问题成为哲学 研究的核心问题。
1. 柏拉图{在场形而上学}
• 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 • 叔本华、尼采(意志形而上学){主体形而上学}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严格来说我只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 精神,一个理智,或者一个理性。————笛卡尔 人是绝对理念的工具————黑格尔 人非工具————康德 世界是我的表象————叔本华 一个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尼采 上帝死了————尼采
海德格尔曾说过,现代哲学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可超越的。 以'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方式生存,这个此 在之生存之基本规定乃是此在一般而言能够把握某 物的前提。连字符的写法是为了指出,这个结构乃是 统一的。 此在 在生存中不可能处于无世界的孤独状态中,作 为此在之存在方式的生存显现为“在—世界—之 中—存在”这样先天的结构。 人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