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的两种定义

合集下载

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的演变与发展

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的演变与发展

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的演变与发展一、介绍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metaphysics)作为最古老的哲学分支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不断的发展。

形而上学关注的是存在的本质、实体和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的演变与发展。

二、古希腊形而上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形而上学分为两个层面:物质和形式。

他认为物质是构成实体的基础,而形式则赋予物质以特定的结构和特性。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事物的目的性和最终原因,认为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本质和属性,人们可以获得对世界的认知。

三、中世纪形而上学在古希腊哲学的基础上,中世纪的形而上学哲学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领域。

尤其是在基督教哲学中,形而上学被用于探讨神的本质和存在等问题。

圣奥古斯丁将神定义为“至善至伟至真”之存在,而托马斯·阿奎那则探讨了信仰和理性之间的关系。

四、现代形而上学在现代哲学中,形而上学的地位相对较小,因为更多的关注点转移到了科学和逻辑学。

然而,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马丁·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主义的概念,重新引起了对形而上学的关注。

他将形而上学理解为研究存在的一种方式,关注人类与世界的关系。

五、分析哲学中的形而上学20世纪的分析哲学运动对形而上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性思想家认为形而上学是含糊不清和无意义的,并主张将哲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然而,随着语言哲学的兴起,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形而上学的重要性,认识到它与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

六、当代形而上学在当代哲学中,形而上学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尽管对于形而上学的定义和具体内容仍存在争议,但人们普遍认为它是哲学的基础和起点。

当代形而上学包括对实体、属性、关系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试图寻找真理和理解宇宙的本质。

七、形而上学的价值与局限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中的演变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于存在和本质的追求。

它为人们提供了思考和研究宇宙的途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困惑。

形而上学的题目

形而上学的题目

形而上学的题目摘要:一、形而上学的定义与起源1.形而上学的概念2.形而上学的起源和发展二、形而上学的分类1.本体论2.宇宙论3.人生哲学4.知识论三、形而上学的价值和意义1.对于人类认识世界的作用2.对于哲学发展的影响四、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挑战1.科学主义的挑战2.实证主义的批判3.后现代主义的质疑五、形而上学的未来展望1.形而上学的转型2.形而上学与科学的对话3.形而上学的创新与突破正文: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超越经验现象的本质、起源、结构和发展规律。

它起源于古希腊,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

形而上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本体论、宇宙论、人生哲学和知识论等。

在本体论中,形而上学探讨的是存在的本质、实体和属性等问题。

宇宙论则关注宇宙的起源、结构和命运。

人生哲学研究人类的存在、价值和目的等问题。

知识论则关注知识的本质、来源、边界和合法性等问题。

形而上学的价值在于,它引导人们超越现象,思考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

同时,形而上学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各个哲学流派提供了理论基础。

然而,形而上学也面临着诸多批判和挑战。

科学主义认为,形而上学过于抽象和脱离实际,无法与科学相提并论。

实证主义批判形而上学过于关注本质和本体,忽视了经验和实证。

后现代主义则质疑形而上学的普遍性和宏大叙事。

面对挑战,形而上学需要进行自我反思和转型。

一方面,形而上学需要与科学展开对话,借鉴科学的实证方法,提高其理论的实证性和可证伪性。

另一方面,形而上学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拓展研究领域,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总之,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人类认识世界的作用和对于哲学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实体论
• "实体"与"存在"一词出于同一字根,是"存在着的东西"的意思。亚里士多德认为,要了 解 一个事物,首先要知道它是"什么东西",然后才能了解它"怎样","怎样"(如有"几个", 大小如何,颜色如何等等)是依附于"什么"才能得到了解的。所以实体应当是"第一存在"。 他先从外延上列举了各种实体,如各种物质元素(水火土气等),以及它们所构成的个别 事物,包括运动物体(地上的动物和天上的星体)和物体的各个部分;然后,他从内涵上 提出,实体就是一个东西中使它成为这个东西的最内在、最本质的原因,。它有两层 意思:1)"凡属于最底层而无由再以别一事物来为之说明的";2)"那些既然成为一个'这 个',也就可以分离而独立的" 。 就是说,某一个别的人,如"苏格拉底",就是一个实体,因为他不能用作述说任何其他 主词的宾词。我们可以说苏格拉底是白的、胖的但不能说任何别的东西是苏格拉底(除 非说"苏格拉底是苏格拉底"、"这(或这个人)是苏格拉底",但这不是述说,而是指认、 命名,他是最底层的。其次,他也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因为他自身就是主体,无 需依赖任何别的主体而存在。因此这一定义总的来说是两条, 即底层性和独立性,两 者缺一不可。某些个别的性质(如这里这种白色)虽然也不能述说一个主体), 但它不能 独立存在,只能存在于一个物体里面,所以不是实体,只有在"第 二性的意义之下"才 被称为实体。例如,个别的人包括在"人"这个属中,"人"又包括在"动物"这个种里,人 和动物都可以用来述说个别的人(如"苏格拉底是 人、是动物"),因此它们不是"第一性 的"实体;但是人和动物并不依赖任何其他主体而存在,只依赖它们自身中的第一实体 而存在,因而也有其个别性,所以它们"都被称为第二实体" 。

形而上学的意义

形而上学的意义

形而上学的意义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一门学科,研究的是超越经验和物质现象的领域。

形而上学关注本质、存在和现实的本原问题,对于理解世界的本质和意义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形而上学的意义,并讨论它在人类思维和生活中的应用。

一、形而上学的定义和起源形而上学一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他将哲学分为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两个部分。

形而上学的词源中的“形而上”意味着超越经验和物质的领域,因此形而上学关注的是超越感官世界的本质和真理。

形而上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了存在、实体、原因、目的、意义和价值等问题。

二、形而上学的意义和价值1. 理解宇宙的本质形而上学让人们有机会思考世界的本原和本质。

通过研究存在的原则和根源,我们可以探究宇宙和人类存在的真相。

形而上学的研究有助于人们超越日常经验和现象,进一步认识到现实世界背后的更深层次。

这种理解能够激发探索未知和寻找真理的冲动,并为个人和社会的进步提供基础。

2. 探究人类存在的意义形而上学也涉及到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的思考。

我们常常被浮躁和琐碎的日常生活所困扰,很少花时间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形而上学可以帮助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且提供一种思维框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在宇宙中的角色和意义。

这种思考有助于我们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质量。

3. 深化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研究方式,要求人们超越表层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它鼓励人们以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提出假设和推理,并探索其内在的逻辑和联系。

这样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这种思维方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中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4. 影响其他学科和领域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影响着哲学领域本身,也对其他学科和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形而上学与科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它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思维框架,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整合。

马克思 如何看待形而上学

马克思  如何看待形而上学
总述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研究超自然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笛卡尔画像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鸡和蛋作为一种存在,鸡生蛋,蛋成鸡,交替出现这是一种存在形式。在时间轴上,鸡和蛋的形态一直在变化,如果把当今存在的鸡和蛋的形态作为标准,则先进化为现代形态者为先。而卵生比鸡的出现更早,也就是说鸡在还未成为鸡之前就在下蛋。所以是先有蛋,后有鸡。如果以鸡和蛋的原始状态作为依据,那么鸡和蛋是处在一种循环之中,按照时间轴一直追溯到原核细胞分裂的时段,甚至追溯到生物产生的阶段,再甚至追溯到物质能量的来源,此题依旧难以找到答案。但是利用形而上学的方式可以阶段性的研究鸡和蛋在每一时刻的存在形式。而马哲只是在非此即彼的推理逻辑上来反对这种逻辑,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之所以形而上学在哲学中有着持久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在哲学中,“存在”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它是所有哲学都在回答却始终存在的问题。随着理性的进步,应该认为存在问题是哲学应回答的最大的哲学问题。“存在”究竟怎样存在,或者说应当怎样存在是我们的当代的哲学要回答的。人类的知性能否认识存在,以及认识的存在是否就是存在的自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的过程构成形而上学的问题。我们所熟悉的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形而上学在证明着存在的形式化,以形式作为把握存在的方法---从存在到存在形式的思维形式构成的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不能引导我们继续深入的研究存在之为存在的问题时---当存在的形式出现了形式化的困难之后,当代的哲学必须首先对存在何以为存在的问题给予回答。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名词解释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名词解释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名词解释
1、形而上学: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一门数世纪久远、在西方哲学中显得格外重要的学科. 它是追求真理的科学, 旨在寻求有关宇宙结构及内涵的终极真理.
2、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一种物质唯一基础论,它是以物质性为万物基础的理论, 并认为物质在历史中演化不断. 它否定超自然实体的存在, 将分析生活的本原归于自然历史之中.
形而上学是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发展起来的研究有关宇宙结构以及内涵的学科, 旨在追求真理的科学。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在古老的哲学发展历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用形而上学的思想构建了宇宙观,即宇宙是唯一永恒不变的本体,而一切事物都是由这种本体中存在并拥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性质构成的,并且这些性质存在不同的程度。

而唯物主义则是一种物质唯一基础论,由苏联理论家马克思在1800年代初提出,认为物质是万物的唯一根据,勾勒出了宇宙及其物质性的演化历史,他拒绝了宗教、宇宙以及超自然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一种幻象,追求万物最终归宿的答案却在自然历史之中。

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在哲学发展史上起到了重大作用。

形而上学探索了宇宙本体的存在及应当如何理解它,而唯物主义则是基于形而上学探索的基础上,拒绝了宗教、宇宙以及超自然的观念,重新定义了宇
宙的概念,让物质成为最终的终极真理。

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的思想都极大地影响了现代哲学研究的方向,并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形而上学的两种定义

形而上学的两种定义

形而上学的概念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固定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与运动以及点动的相对趋势,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与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有似于物理学中的矢量(位移)。

两种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只看到片面就决定总体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

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

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研究超自然的哲学。

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与意义本体论。

科学理性所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

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既在字面意义上相近,在实际意义上也很符合,属于经典的翻译。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下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与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下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

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

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第一种形而上学可以理解为:对“终极实在”的研究。

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个定义似乎很难理解,而且也提供不了什么实际的内容,但是请相信,这个定义是能反映其内涵与外延的最好的定义了。

这一点,只要明白了形而上学的内涵与外延,才会明白。

下面详细解释这一定义。

先打个比方,一把直尺插进水里,你的眼睛看见那把直尺是弯的。

形而上学白话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学白话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学白话是什么意思形而上学白话是什么意思: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

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

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

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1词语定义形而上出自《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与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的“形而下”对称。

用来说明“道”(形而上)与“器”(形而下)的关系,即本源、本体和器物、现象的关系。

2哲学范畴按道家学说,形而上者是超越了一切世间存在,包括精神思想意识这些存在的。

道是一切的本源所在,而人的思想意识精神是由道而生的、不永恒的存在,故万万不可认为形而上就是精神方面的抽象思维。

人的精神思想意识,均属于形而下的“器”,甚至于人建模创造的包括时间、空间在内的一切概念,也只是接近真理而并非真理,是形而下的“器”,我们所能说所能想的,均不离“器”的范畴,“道”是说不出想不出的,说出想出即变质离道远矣。

3形而下形而下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儒家哲学中指有形质的或已成形的东西,与表示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的“形而上”对称。

来说明“道”(形而上)与“器”(形而下)的关系,即是法则、规律、道理和器物的关系。

4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

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形而上的抽象,形而下的具体。

人的认识和认识的积累与提萃,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

形而上是对具体的客体的抽象和超越,也可以叫哲学;形而下是以具体的客体为基础的研究,也可以叫科学。

形而上学与本体论

形而上学与本体论

形而上学与本体论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是哲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对存在和实在的研究,而本体论(Ontology)则着重于存在的本质和实物的研究。

本文将就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定义、关系和影响展开阐述。

一、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客观存在的性质、实在以及存在的含义。

形而上学的研究范围涉及宇宙的本质、存在的意义以及超越感官经验的领域。

它不拘泥于具体的实物,而是关注现实世界背后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形而上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他将哲学分为三个领域:形而上学、物理学和逻辑学。

形而上学在古希腊哲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研究的是存在的根本问题,超越了生活经验的边界。

形而上学与自然科学有所区别。

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客观规律和现象,强调科学实证和实证研究方法。

而形而上学则更关注基本特性、基础存在和观念的研究。

二、本体论本体论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分支,关注实在的本质和实体的特性。

本体论研究实体的存在形式,以及实体与其他实体之间的关系。

本体论关注实体的存在方式,强调“是什么”,即实体的本质和特性。

它试图回答存在的基本问题,探究事物存在的意义和特征。

本体论的研究范畴涵盖人类、自然界、文化、价值等各个领域。

本体论的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分类、比较和分析来进行。

通过对实体进行分类和比较,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深入研究实体的本质。

本体论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基础和理论支持。

三、形而上学与本体论的关系形而上学和本体论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形而上学更加关注存在的基本问题,而本体论则更加强调实体的本质和特性。

形而上学可以被视为研究存在的方式和范畴,而本体论是形而上学的一部分,研究实体存在的基本问题。

形而上学和本体论在哲学思考中相辅相成。

形而上学的研究结果为本体论研究提供了基础和背景。

本体论则进一步深化了对存在的了解,提供了实体存在的具体模型和理论。

形而上学的概念

形而上学的概念

形而上学英语 metaphysics 或拉丁语metaphysica一词源自希腊语:μετά(metá),意思是之后或之上,而φυσικά(physiká)在希腊语原意是“自然,自然的产物”,两个字根组合起来metaphysica的意思就是“在自然之后”。

metaphysica的出现其实由于在他的作品集中,把他对逻辑、含义和原因等抽象知识的讨论编排在他讨论物理学的书册《》(Physiká)之后,并给这些讨论一个标签:“在自然学之后”(τὰμετὰτὰφυσικὰβιβλία,拉丁语ta meta ta physika biblia,意即在《自然学》之后的书册)。

而这个用语被拉丁语注解家错误地理解为“超越于自然学的科学”。

而亚里士多德在书中讨论的问题成为了形而上学的很多基本问题。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为日本人(明治时期)由metaphysic翻译而来。

形而上学的概念马克思认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

形而上学的定义形而上学是指通过理性的推理和逻辑去研究不能直接透过感知所得到答案的问题。

形而上学是指哲学的基本法则。

形而上学关注理论哲学的核心问题,如基础、前提、成因、第一原因和基本结构,如所有真实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形而上学被尼采称之为“柏拉图主义”。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

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的奠基;第二部分是,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以树枝来比喻。

形而上学(百度百科整理)

形而上学(百度百科整理)

形而上学(百度百科整理)形而上学是一门研究存在、实在和本质的哲学学科,它探索的是超越物质世界的领域。

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抽象的、普遍的和永恒的原理。

本文将对形而上学的定义、起源以及主要观点进行探讨。

一、定义和起源形而上学一词来自希腊语,由“形而上”一词组成,意为“在物质之上”。

它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著作中,用来区分讨论物质世界之外的领域。

形而上学与其他哲学学科有所不同,它试图回答那些超出经验范畴的问题,如宇宙的起源、存在的本质等。

二、主要观点1. 实体和属性形而上学认为存在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实体和属性。

实体是具体的个体,而属性则是实体所具备的特征。

形而上学探究的是实体和属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宇宙中的存在方式。

2. 实在和本质形而上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实在和本质。

实在指的是事物的真实存在,本质指的是事物所固有的特性和本质属性。

形而上学试图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从而理解它们的实在性。

3. 原因和目的形而上学关注事物的原因和目的。

它认为每个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目的,并试图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形而上学所探寻的是事物的根源和意义,以及它们在宇宙中的作用。

4. 人类思维与实在形而上学还涉及到关于人类思维和实在之间的关系。

它探讨人类思维对于实在的认识和理解是否具有限制,以及人类思维的方法和工具对于实在的塑造和定义的影响。

三、形而上学的应用形而上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在不同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了一些形而上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1. 科学领域:形而上学思想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它提供了思考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的框架,帮助科学家进行理论建构和问题分析。

2. 宗教和神学:形而上学与宗教和神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涉及到宗教信仰中的核心问题,如宇宙起源、神的本质等。

3. 伦理学:形而上学对伦理学也有一定的影响。

它提供了哲学基础,帮助我们思考道德观念的起源、伦理规范的本质等问题。

4. 语言学和认知科学:形而上学与语言学和认知科学有关。

形而上学的两种定义

形而上学的两种定义

形而上学的概念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固定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以及点动的相对趋势,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有似于物理学中的矢量(位移)。

两种意思总述简单来说就是只看到片面就决定总体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

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

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研究超自然的哲学。

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

科学理性所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

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既在字面意义上相近,在实际意义上也很符合,属于经典的翻译。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下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下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

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

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第一种形而上学可以理解为:对“终极实在”的研究。

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个定义似乎很难理解,而且也提供不了什么实际的内容,但是请相信,这个定义是能反映其内涵和外延的最好的定义了。

这一点,只要明白了形而上学的内涵和外延,才会明白。

下面详细解释这一定义。

先打个比方,一把直尺插进水里,你的眼睛看见那把直尺是弯的。

形而上学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区别

形而上学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区别

形而上学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区别
形而上学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传统,它们有着明显的区别:
形而上学:
1.定义:形而上学是一种哲学思想体系,探讨超越经验世界的本质和存在问题,包括对现实背后本质、存在的本源和基础性问题的思考。

2.特征:形而上学关注超越感知和经验的实体、原因、真理和本质性问题。

它通常探究抽象概念,如存在、实体、时间、空间和意识等问题。

3.范围:形而上学研究范围较为宽泛,包括本体论( 对存在本质和实体的研究)、认识论(对知识、真理和认知的研究)、宇宙论(对宇宙和自然秩序的研究)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定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主张存在世界中仅有物质实体,并强调物质是唯一的实在。

2.特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注重物质世界的现象和经验,强调物质是现实世界的基础,而超越物质的存在(如精神、灵魂等)被视为不存在或次要。

3.范围:朴素唯物主义通常关注对物质的特性、运动、变化和其在世界中的作用。

它对自然现象、生命和社会现象的解释都以物质为基础。

区别:
1/ 2
1.研究范畴:形而上学涉及的范围更为广泛和抽象,探讨更为深奥和基础的哲学问题,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着重于对物质世界的现象和经验的研究。

2.基本观点:形而上学主要关注超越感知世界的问题,探讨存在和本质,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更侧重于对物质的认识和解释。

总的来说,形而上学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取向,一个更为抽象和广泛,一个更为实践和经验。

2/ 2。

形上学

形上学

形上学·形而上学(metaphysics)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在主要西方语言中其形式都很相似,如英语的“metaphysics”、法语中的“la metaphysique”、德语中的“die Metaphysik”、意大利语中的“la metafisica”等。

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

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

这一部分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而上学争议;另一部分是因为形而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而上学议题。

他们认为某些形而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

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

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

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

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

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
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最方便的例子就是,文学。文学便是基于人类的,形而上的天性上的。
读好小说,你不是总会想着,原来人总是…………之类的么
形而上学,有两个含义
1.
先打个比方,一把直尺插进水里,你的眼睛看见那把直尺是弯的。但是,你关于直尺的知识与你的光学知识告诉你:直尺不是弯的,是直的,你之所以看见它是弯的,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

形而上学 定义

形而上学 定义

形而上学定义【形而上学定义】“你有没有在思考一些看似深奥却又很神秘的概念时感到困惑?比如说,形而上学这个词,是不是总让你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别担心,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有趣的话题。

”其实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待世界和事物。

比如说,你觉得一个人的性格从出生就固定不变了,这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看法。

因为人的性格会随着经历和环境不断改变。

再比如,你认为一辆车永远不会出故障,不需要保养和维修,这也是形而上学的思维。

生活中,很多人容易把暂时不变的东西当成永远不变的,这就是对形而上学常见的错误理解,我们要知道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没有什么是绝对静止和一成不变的。

形而上学有几个核心要素。

首先是孤立性,就像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房间里,不与外界交流,只看到自己的小世界,不考虑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比如只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而不考虑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其他因素对成绩的影响。

其次是静止性,好比认为一幅画永远不会褪色,不考虑时间和环境对它的作用。

例如觉得自己目前的工作能力已经足够,不需要再学习提升,忽略了职场的变化和发展。

最后是片面性,就像只看到蛋糕的表面装饰很漂亮,却不关心它的内部材质和口感。

比如只看到一个人外表帅气漂亮,就认定他一定是个优秀的人,而不考虑其内在品质和能力。

容易混淆的概念是辩证法。

辩证法强调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和充满矛盾的。

形而上学则与之相反。

比如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形而上学认为人的本质和能力是天生固定的;而辩证法认为人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变化,通过解决各种矛盾来实现成长。

形而上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哲学家们开始思考世界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在某些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科学和哲学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思维的局限性。

在当下,虽然形而上学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对于我们思考问题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片面、孤立、静止思维的错误,从而促使我们更加注重全面、联系和发展地看待事物。

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含义

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含义

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含义
古希腊形而上学是哲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主要探讨的是关于存在本质
和现实性质的问题。

形而上学这个术语由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造,并在此后的哲学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

形而上学一词可以分解为"形"和"而上学"两部分。

这里的"形"指的是事物的本
质与结构,而"而上学"则意味着超越了物质世界的研究领域。

因此,古希腊形而上
学的含义就是关注研究超越物质世界的实体和现象,并探索它们的根本属性和原因。

古希腊形而上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哲学家们对"第一原因"的思考。

他们试
图探究宇宙和存在的起源和本质,超越了仅关注感观可知的世界。

形而上学涉及到对存在的本体论、目的论和原因论的探讨,旨在理解世界的根本结构和真理。

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实践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存在的命题和问题。

柏拉图通过
他的理念论探索了理念世界的概念,认为理念是真实和永恒的存在,而感官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不完全映照。

亚里士多德则致力于研究自然世界和物质实在的特性和本质。

古希腊形而上学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分析和思考存在和实在问题的方法,推动了哲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虽然形而上学的定义在历史上有所变化,但它仍然是研究存在本质和现实特性的重要学科。

形而上学定义

形而上学定义

形而上学定义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哲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学科之一。

它研究的是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和本质,关注的是人类思维和认识能力无法直接触及的领域。

形而上学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研究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宇宙、人类、意识、道德、价值等一系列超越物质的概念和现象。

它试图揭示宇宙的本源、人类的本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道德和价值的基础等问题。

与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不同,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无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和证明的,因此形而上学的思考是抽象的、推理的、哲学的。

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存在的问题。

形而上学认为存在是一切事物的基础,所有的事物都存在于某种形式中。

形而上学试图探索存在的本质和形式,研究存在的各种属性和关系。

形而上学认为存在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还包括非物质的存在,如意识、精神等。

形而上学追问存在的意义和目的,探索存在与现实的联系和关系。

除了存在问题,形而上学还关注着人与世界的关系。

形而上学认为人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体,具有思考、认识、选择和创造的能力。

人通过思考和认识世界,探索人与世界的关系,寻求人类的价值和意义。

形而上学研究人类的本质、意识和自由意志等问题,试图揭示人类存在的真相和价值。

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思考和推理来进行的。

形而上学家使用逻辑和理性思维来分析和探索问题,通过思维实验和推理来得出结论。

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不同于实证科学的实验和观察,而是依靠思考和推理来达到认识和理解的目的。

形而上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人类的思维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形而上学的思考能够拓宽人类的思维边界,超越物质世界的限制,使人们能够思考更深层次、更基础的问题。

形而上学的研究成果也对其他学科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等。

形而上学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学术追求,更是一种对人类存在和意义的思考。

形而上学试图回答一些永恒的问题,如宇宙的起源、人类的本质、意识的本质等。

形而上学的研究使人们能够超越日常的琐事和物质的追求,思考更深刻、更宏大的问题,拓宽人类的思维和认识的边界。

形而上学理论的回归

形而上学理论的回归

形而上学理论的回归形而上学,又称为玄学、本体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关于存在、本质、实体、因果等问题。

在现代哲学中,由于逻辑实证主义的兴起,形而上学一度被视为无用之学,舍去了很多对存在问题的研究。

但是,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形而上学又重新受到了许多哲学家的关注,这一回归带来了哲学上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1. 形而上学的定义形而上学一词起源于希腊语的“meta”和“physika”,意即“超越自然的东西”。

从字面意义上可以看出,形而上学最初是研究物理学以外的东西的哲学研究领域。

具体来说,它涉及一系列的哲学问题,如世界的基础、存在的本质、物质的结构等等。

2. 形而上学的发展历程形而上学始于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使用这个词来描述物体本质的研究,最初它被称为自然哲学。

亚里士多德是形而上学的重要代表,他讲述了存在的原因和主题,进一步推动了形而上学的发展。

在现代哲学中,形而上学一度被视为无用之学,因为很多人认为形而上学在思考实际问题上没有意义,而科学才是最实用的。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感受到它的局限性,形而上学又逐渐回归了哲学的主要分支之一。

3. 形而上学的影响形而上学的回归为哲学界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它促进了哲学家对世界的深入思考,让我们重新认识并重新思考存在本质的问题。

此外,形而上学的研究也为其他领域的理论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如教育学、心理学和文学等。

在教育学领域中,形而上学的回归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

教育是一个关于人类存在本质的领域,形而上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存在的真正目的,进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在心理学领域中,形而上学对研究人类心灵和情感等方面有着深刻的贡献。

它促使人们开始思考人类存在的精神维度,揭示了人类需要理解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在文学领域中,形而上学的回归为文学理论和批评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学作品反映了人类感知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形而上学研究则从更深层次上解释了这一现象。

4. 结语形而上学理论的回归给哲学界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以重新思考存在、心灵和世界的本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而上学的概念
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固定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以及点动的相对趋势,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有似于物理学中的矢量(位移)。

两种意思
总述
简单来说就是只看到片面就决定总体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

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

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研究超自然的哲学。

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

科学理性所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

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既在字面意义上相近,在实际意义上也很符合,属于经典的翻译。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下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下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

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

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第一种
形而上学可以理解为:对“终极实在”的研究。

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个定义似乎很难理解,而且也提供不了什么实际的内容,但是请相信,这个定义是能反映其内涵和外延的最好的定义了。

这一点,只要明白了形而上学的内涵和外延,才会明白。

下面详细解释这一定义。

先打个比方,一把直尺插进水里,你的眼睛看见那把直尺是弯的。

但是,你关于直尺的知识与你的光学知识告诉你:直尺不是弯的,是直的,你之所以看见它是弯的,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

这就是你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

因为,我们可以想,当我们用自己的感官去看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是否也是像那把直尺一样,不是把它的本质正确地呈现给了我们、我们所看到的是不是只是这个世界的表象而对它的本质一无所知或有所误解?所以,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世界的本质。

对于这个问题有各种回答,比如: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的本质是某种观念、精神,世界是从上帝那里流出来的,等等。

这个就叫做“本体论”,也就是狭义上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还有它广义上的含义。

既然说,形而上学的任务是研究世界本质的,那么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有没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质?如果说有能力,那么,应该用什么办法去研究?
对于前一个问题,有人回答说:“我们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质。

”(可知论)有人说:“我们没有这个能力。

”(不可知论)对于后一个问题,有人主张必须通过理性的逻辑推演去认识世
界的本质(理性主义),有人主张必须通过直观经验去把握(经验主义)。

这个就是“认识论”,广义上的形而上学,应该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

广义上说,研究超越感性经验存在的学问,都可以叫做形而上学。

而开头给出的形而上学的定义,指的就是这个。

“实在”指的是事物被现象掩盖了的本质(其实没有不被掩盖的本质,这种说法本来就欠妥,此处这么用乃是便于理解),人们通过一个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

但是人类的认识是发展的,许多过去认识到的“实在”被新的科学发现证明也只是现象,因此人们必须思考,一个事物存不存在终极的实在。

有认为存在终极实在的,即世界的原理事先已有定论的;也有认为认识是不断发展,不存在终极实在的。

此外,如果存在终极实在,人类能不能掌握这个终极实在也是一个问题。

如果掌握了,就等于掌握了宇宙根本规律,算命等就具有了科学性。

因此,简而言之,大概可以这样认为,形而上学就是研究本质的学问。

它是高于物理学的,物理学研究现象及规律,而形而上学研究其存在及实质。

在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著作里,“形而上学”,还有另外一个意义。

先说个古老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传统的思维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是即是,非即非,所以,这个世界上如果不是先有鸡,就是先有蛋。

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在这里陷入了窘迫之境:如果先有鸡,那么这只鸡是怎么孵出来的呢?如果先有蛋,那么这个蛋是怎么生出来的呢?从而陷入了无穷的循环之中。

科学的回答是:这个世界上,鸡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鸡,意为鸡不一定从来都是孵化出来的;蛋,也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蛋,也不一定从来都是鸡生出来的。

而是在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这样的形态的。

这就跳出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怪圈,完成了一个“对立统一”(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因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鸡和蛋是进化而来的这只是依据,并非问题的答案,题目要求是分先后,也就是时间顺序。

如果解决问题找不到答案,就可以弄一种模棱两可的说法,然后以之为真理的话,那么世界上所有的无赖都是先知了。

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鸡和蛋作为一种存在,鸡生蛋,蛋成鸡,交替出现这是一种存在形式。

在时间轴上,鸡和蛋的形态一直在变化,如果把当今存在的鸡和蛋的形态作为标准,则
先进化为现代形态者为先。

而卵生比鸡的出现更早,也就是说鸡在还未成为鸡之前就在下蛋。

所以是先有蛋,后有鸡。

如果以鸡和蛋的原始状态作为依据,那么鸡和蛋是处在一种循环之中,按照时间轴一直追溯到原核细胞分裂的时段,甚至追溯到生物产生的阶段,再甚至追溯到物质能量的来源,此题依旧难以找到答案。

但是利用形而上学的方式可以阶段性的研究鸡和蛋在每一时刻的存在形式。

而马哲只是在非此即彼的推理逻辑上来反对这种逻辑,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传统的那种思维方式,叫做“知性思维”,也可以叫做“形式逻辑思维”,即定式思维,用这种思维考虑问题,就不可避免会陷入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的两难处境、得出自相矛盾的、混乱的答案。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四个著名的二律背反(也就是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的特征就是:他的两个相反的答案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指出这个问题。

他把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人类的理性不可以认识客观世界。

黑格尔则反对康德的不可知的观点,他提出,如果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怪圈,就不会陷入矛盾、混乱。

这就是辩证法。

(然而辩证法仍然没有解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与辩证法相对的那种“知性思维”,则被恩格斯叫做“形而上学”。

列宁、毛泽东,也沿用了这个用法,所以,中国的政治课本上,对“形而上学”的解释,依然是第二种解释。

然而,学术界使用“形而上学”这个词时,一般是采取第一个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