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阿Q正传阅读练习2 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阿Q正传阅读练习2
(1)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过河
刘国芳
平单位一个领导,挺好的一个人,却因贪污受贿被捉了起来,平很是不解,领导那么好的一个人,怎么还去贪污受贿呢。
一天平看见了朋友乔,平喊住乔,把心里的疑问告诉了乔。
平说我单位有一个领导,很好的一个人,却因贪污受贿被捉了,平还说这领导不仅人好,家庭条件也好。
他自己是正处级,妻子副处级,儿子女儿都在好单位,一家人正常收入都比人家多得多,他根本用不着贪污受贿,可他偏偏去贪污,你说这是为什么呢?乔听了,看着平笑笑,还说你怎么会想到这些呢。
平说我实在是不明白,才问你,还有,有些领导官当得很大了,比如某某某已经算得上国家领导人了,又比如某某某是一个省级干部,他们官当得那么大,应该不为钱发愁吧,可他们却大肆贪污受贿,最后连命都搭上了。
你认为他们为何要这样。
乔这时不笑了,很严肃地看着平,乔说我刚刚看了一篇小说,是作家刘国芳的《过河》,我跟你说说这篇小说吧。
平说我未问你小说呀。
乔说你别打岔。
平不解地看看乔,不做声了。
乔便讲起那篇《过河》的小说来。
乔说河边住了一个孩子,总在河边玩,河边有条堤挡,堤挡上草色青青,花儿点点,还有蝴蝶蜻蜓满天空飞。
孩子很迷恋这儿,总在堤挡上玩得很开心。
孩子的母亲,不反对孩子在堤挡上玩,但交代孩子,不要到堤下去,更不要到水边去。
孩子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就在堤上玩……
平这时打断了乔,平说我跟你说大人的事,你怎么说孩子的事。
乔说有些大人还不如孩子哩,你听下去吧。
一天,孩子在堤上玩着,忽然看见河对岸有一朵花。
这朵花很大很大,红红的。
孩子从没见过这么大的花,便一直盯
着花看,看了很久,孩子就想去摘这朵花,但那朵花在河对岸,孩子过不去。
孩子很乖,过不去,孩子就在这边找,想在河这边找到那种花。
但孩子失望了,河这边根本没有那样的花。
因为这边没有,孩子越想摘到那朵花。
孩子于是下了堤挡,还来到了水边……
平这时又打断了乔,平说你今天怎么啦,我在跟你说大人的事,你怎么喋喋不休老说那个孩子那朵花……
乔说你这人怎么这么没耐心,往下听呀。
那孩子走到水边,站住了,这边离对岸近一些,那朵花好像越好看,孩子看了一会,便想过河了。
当然,在过河前,孩子往水里看了看,孩子看见水并不深,水里全是沙子。
看见水不深孩子胆子大了,脱了鞋下水了,慢慢往前走。
水真的不是很深,但走到河中间时,水深了,孩子脚踩下去,便没过了胸部。
水一没过胸部,孩子便站不稳了,孩子随即被水冲走了。
不过,在被水冲走前,孩子终于看见那朵花了,那根本不是什么花,而是缠在草里的一个红红的塑料袋。
平知道这个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平说现在你说完了孩子的故事,该回答我问你的那些事了吧。
乔说我不是回答了吗?平说你今天哪根筋不对,说话东拉西扯,你原来不是这个样子的,我有事,不跟你说了。
说着,平走了。
过后,平便把这事忘了。
大概三个月后,平又碰见了乔,平这天满脸高兴。
乔见了,就说:“怎么这么高兴,捡到钱了吗?”
平说:“比捡到钱还高兴,告诉你,我当上主任了,官不大,但也是个正科级。
”
乔也一脸高兴,连忙说祝贺祝贺。
说完,脸一变,又非常严肃地说:“你千万莫过河呀。
”
平说:“过什么河,你说话怎么老是东拉西扯。
”
(原载2002年第2期《喜剧世界》)
1.“平”向“乔”询问的事情是什么?
答案:平单位上的一个领导怎么会去贪污受贿;有些高级领导官当得那么大,应该不为钱发愁,为何还要大肆贪污受贿,甚至连命都搭上了。
(本题考查概括中心事件的能力,主要信息在第一段中。
)
2.“乔”喋喋不休地讲述“那个孩子那朵花”的故事用意何在?“孩子”指谁?“花”又指谁?
答案:①旨在说明贪欲过多会自取灭亡。
②“孩子”指有着种种贪欲的人,如平单位上的那个领导,某个省级干部,甚至国家领导,当然也包括平自己在内。
③“花”指的是各种美好的东西,如金钱、美女、地位等。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上下文发掘出其潜台词。
)
3.小说末尾,“乔”一脸严肃地对“平”说:“你千万莫过河呀。
”这话有何深刻含意?
答案:欲望就是一条条河,没有哪条河不淹死人。
乔说这番话是要劝诫平不要被贪欲所左右,以免重蹈覆辙。
(这句话在文中具有双关意义,需要从整体感知的高度,正确理解其潜台词。
)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小小说语言平实,却在文中又巧妙地虚拟了一个过河的故事,耐人寻味。
B.这篇小说语言干巴,缺乏文采,可见作者的语言功底较差。
C.读完小说,我们也会有“平”的那种感觉,就是作者说话老是东拉西扯,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和严谨的结构。
D.“乔”由于自己也难以说清“平”所问的那些事情,所以就跟“平”东拉西扯,真是“王顾左右而言他”,风马牛不相及。
E.假如那个孩子没有被淹死,他长大了说不定就成了“平”。
解析:B.作家追求的是语言平实的作品风格,这并不等于语言干巴,更不能据此断定作家的语言功底就差。
C.这篇小说的艺术手法,妙就妙在它的“东拉西扯”,以实喻虚,虚实相映。
D.乔是深知其中奥秘的,但他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委婉含蓄地道出个中真谛。
答案:AE
(2)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①记得祥林嫂曾执著地问过,人,到底是有没有“魂”的?当时的祥林嫂,已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如此麻木的人儿,竟也询问起“魂”来,可见这东西的确是重要得很!
②人,其实是有魂的。
如果一个人失了魂,那么,便只剩下一具空壳,活起来是很没劲、很无聊的。
而“魂”这东西,又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有时失了魂,却还(甲)。
③到底什么是人的魂?说白了,就是人的某种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老夫子的魂;“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这是岳大元帅的魂;“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是共产党人夏明翰的魂;还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则是雷锋的魂……正是这些魂凝聚成了我们的民族的魂,才使我们的民族涉过滚滚的历史长河,走向文明,走向昌盛。
他们虽然都死了,可他们的魂依然活着,成为我们的脊梁。
④不仅仅是人死了才能有魂;活着的人,也是有魂的。
英雄徐洪刚那不畏强暴,见义勇为,沥血追歹徒的精神,便是他的魂;青年志愿者们热心为社会服务,奉献社会的一片爱心,这,也是他们的魂……
⑤然而,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却失去了这宝贵的魂;孕妇受辱,围观者甚众,却都“木刻”似的;眼见救人的勇士求助,却浑似不见一般;病者横于闹市,过者达百余人,却都袖手旁观……都令人忿忿然。
若鲁提辖大官人亲历,不免又要叉开五指,或者挥起大拳头了。
⑥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伟人的话没有错,人本身不能永恒,只有人的精神才能永恒!
⑦丢了魂怎么办?要紧的是努力地寻回来。
仔细想来,祥林嫂其实并未“麻木”而至于“不仁”,至少,她已有意无意地意识到自己失却了“魂”,尽管她所谓的“魂”实属子虚乌有。
而我们现在的某些人,失却了至关重要的魂却还懵懵懂懂而不自知,这才是不得了的呢。
⑧按迷信的说法,人若丢了“魂”,便(乙),神志不清,必须及时地“叫”一“叫”,将“魂”叫回来,若时间长了,这“魂”便很难回归本身。
迷信不可信,但有时却可以从中悟出些道理来。
对于我们有些人,也该“及时”地“叫”一“叫”:
⑨“魂兮,归来!”
1.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处。
A.六神无主
B.不以为然
C.浑然不觉
D.茫然若失
甲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
2.第④段写“徐洪刚”“青年志愿者们”是为了证明( )
A.当代青年也是有魂的。
B.活着的人也是有魂的。
C.活着的人与死了的人的魂的含义不一样。
D.个人有魂,集体也有魂。
3.第④⑤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
4.本文围绕“魂”展开议论,层次分明,段落之间有很强的逻辑性。
请在下面括号中各填两个字,以显示本文的思路。
()→()→()→()
5.下列标题中,最适合作本文题目的一项是( )
A.魂兮,归来
B.人是有魂的
C.从祥林嫂的“魂”谈起
D.“魂”与精神
简析:
1.C A(此题考查词语填空,实质上是考查同义成语的辨析。
根据语境判断,从而得出答案。
从甲处看,前文说“而‘魂’这东西,又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有
时失了魂”,而下面一个“却”字话题一转,由此推断“失了魂”之后肯定是与之相对相反的内容,所以选C。
乙处之后有词语“神志不清”,由此推断,乙处内容肯定是其同义词,“六神无主”十分相近)
2.B(本题考查的是中心句的概括筛选能力。
此段句首说“不仅仅是人死了才能有魂;活着的人,也是有魂的”,然后举了“活着的人”的例子,因而应选B。
而A 项“当代青年”范畴太大,第⑤段中“旁观者”也是“当代青年”。
C项错在含义不一样上,其实,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D项“个人与集体”单独从表面看似乎可以,但把它放在全文中就顺接不上了)
3.例证和对比论证(此题考查的是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论证方法主要有例证法、引证法、正反对比法、引申法、喻证法等。
第④段重点运用了例证法,第④、第⑤段都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
4.问魂有魂失(丢)魂叫(招)魂(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
第①段是说问魂,第②至第④段是说有魂,第⑤段是说丢魂,第⑥至第⑧段是说招魂)
5.A(本题考查中心主旨的概括辨析能力。
题目应是文章的眼睛,选A。
首先它能形象地表达出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呼唤魂”,还有文章结尾用此句作结,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布置作业
1.找出文中阿Q的名言,并说说它们分别显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2.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
要有语言、行动、心理描写(350字左右即可)。
(3)
一、阅读小说《树皮》,完成1~5题。
树皮
①夏日的傍晚,院子里的梧桐树下,浓阴婆娑。
我的两个孩子,一人一把竹椅,凑着幽幽晃晃的月光,还在嘀嘀咕咕地叨念着什么,快高考了。
②白昼那动荡不安的热流,在这夜与静中,渐渐地凝结成了一块暗绿而透明的冻糕,凉而微甜。
③我躺在藤榻上,那光和影在树叶的琴键上奏鸣着无声的旋律。
我散漫地玩赏着,任其一片朦胧,无需费力聚焦。
四肢似乎很重,又似乎很轻,仿佛浮在水中。
耳边嘤嘤地回绕着孩子们的苦读,他们将去搏击,而我却已疲惫。
④“啪!”细微而清晰的一声爆裂。
我那个□□□□的女儿,起身走到树根边,弯腰拾起了那片剥落的树皮,捧在手里,呆呆地凝视着,果然又想入非非了。
⑤“呵!”她发出了一声悠长的叹息,“这衰亡的树皮该有多么崇高!它们含辛茹苦,忠守职责,兢兢业业地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然而,一旦衰老了,僵化了,它们便又心甘情愿地龟裂剥落,欣然引退,把空气和阳光无私地让给了那些鲜嫩粉绿的后代!”
⑥“不!”我的儿子却还是那样地□□□□,“应该说,那新生的树皮该有多么勇敢!它们埋头生息,潜心发育,默默无声地汲取着一切营养。
然而,一旦成熟了,强壮了,它们便又毫无畏惧地一举胀裂那些束缚它们施展青春的僵皮死壳,脱颖而出,崭露头角,让翠绿的生命向着更新的高度,更广的空间挺进!”
⑦寂静。
⑧熠熠闪烁,在深黛的阴暗中,仿佛是两对幼兽的瞳孔。
孩子们盯着我,那是他们渴求真理的目光。
⑨呵,是的,很久很久以前,我也曾这样地盯着,盯着姥姥那干瘪的嘴唇,苦苦地探索着隐藏在那些古老的寓言中的神秘。
或许我也唠唠叨叨地问过很多,或许也是问得这样的聪明、古怪、奇特?
⑩枝叶青黄,人世沧桑,无休无止的进化!一个新的循环又在这幽暗中悄悄地萌发了。
我顿时感到了一种异样的庄严。
11我深情地抚摸着那两颗即将在生活的激流中翻滚浮沉、颠扑撞击的、饱孕着○
幻想的脑袋,缓缓地倾诉着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落伍者的祝愿:
12“我希望,世上的一切,都像你姐姐所说的那样,那样的崇高;我更希望,○
世上的一切,都像你弟弟所说的那样,那样的勇敢!”
1.第④⑥段空格处应分别填入一个表明人物性格的词语,选出切合的一项( )
A.多愁善感犟头倔脑
B.娇气十足十分自信
C.矜持稳重头脑简单
D.沉默寡言纯真无瑕
答案:A
2.选出对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切合文意的一项( )
A.年轻一代生气勃勃,而老一代则疲惫不堪,反映了自然规律的无情。
B.新老两代人不同的精神状态,反映了两代人存在不可避免的“代沟”。
C.“他们”暗指“新树皮”,“我”暗指“老树皮”,为下文新老两代人的感情交流作铺垫。
D.作者感叹自己落后于时代,不如青年人有朝气、有进取心。
答案:C
3.第⑩段中,“我顿时感到了一种异样的庄严”,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
A.“我”意识到社会兴衰更迭,人世沧海桑田,世间万物变化莫测。
B.“我”领悟到一切生物都在新陈代谢中进化,人类社会更是在革故鼎新中前进。
C.“我”从两个孩子身上找到了过去,看到了未来,燃起了再造生活辉煌的愿望。
D.“我”意识到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诞生都无法抗拒,这是人生一曲多么悲壮的歌。
答案:B
4.第⑦段“寂静”独语成段,选出对“寂静”的意蕴分析正确的一项( )
A.呼应开头,表现夏夜的静态美。
B.以静写动,表现人物心理的不平静。
C.短暂停顿,表现人物对话的间歇。
D.渲染气氛,强调景物与人的和谐。
答案:B
5.选出对这篇小说评析不当的一项( )
A.《树皮》着意营构了夏夜恬静和谐的气氛,让一家人在享受“天伦之乐”的氛围中,共同品味夏夜的温馨。
B.《树皮》谈论新老树皮更新换代的话题,实质是在探究人生的哲理,作品以小见大,咏物说理,意蕴深刻。
C.《树皮》中人物的语言是性格的火花。
女儿的话是奉献者对人生价值的深沉思索,儿子的话则是奋斗者心声的自然流露,而父亲的话则表露老一代企盼新老转换协调统一、相容和谐的心迹。
D.《树皮》因情见物,人物契合,细节生辉,这使小说尽得形象寓理之趣,毫无抽象说教之嫌。
答案:A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
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了。
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
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
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
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
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
打击乐。
于是无眠,想起家信。
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
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
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
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
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
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
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
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
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
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
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
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
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
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
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
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
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上,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
奏。
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6.“闲读梧桐”,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
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
(分条请加序号)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尾段中,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落叶似乎是在为女孩“伴奏”,这样写要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旧书上”意在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对选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漠,也不为暴风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寂寞。
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到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增加了主题的厚度。
C.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
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功利、忠心报效祖国的光辉一生。
E.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读解,表达了作者独到的
人生感悟。
答案:
6.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或:身躯高大,树冠繁茂)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的从容淡泊的大度
(讲析:梧桐是这篇托物言志散文描写的形象,对其外形特征的描写集中在第2自然段;对梧桐内在精神特征的揭示集中在第7自然段,也就是作者对“梧桐的寂寞”所作的诠释)
7.相同:①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②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
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
[讲析:借物喻人,这“人”与“物”之间定有相似点,当然也有不同点。
相同点①在“契合”一词之后,比较好找。
相同点②见第3、4自然段,“暴风”一指自然界的现象,一指“史无前例的岁月”(指“文化大革命”)]
8.“风暴”过后,新生命还会充满活力表现前辈对后代的托举和祝福应以正义必胜的信心去看待历史的生活
(讲析:本题主要测试对形象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及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三个小题表达的都是作者通过本文所要表达的意念)
9.CE(A项错在“感到寂寞”,原文中说“梧桐的寂寞”“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
B项“表现了母亲的细腻”是虚晃一枪,原文中没有这一层意思。
D项“从容豁达”不是外祖父所具有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