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品德-1《3-农业博物馆里的发现》∣首师大版(北京)(共15张)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品德世界奇迹探秘首师大北京

五年级下册品德世界奇迹探秘首师大北京
古老神秘的金字 塔是人类早期辉煌和 文明的见证,你了解 它们吗?
第2页/共21页
金字塔座落在哪儿? 是什么样子的? 金字塔为何而建? 为什么叫金字塔?
第3页/共21页
在埃及首都开罗西南面金黄色的沙 漠中,可以看到一座座巨大的角锥形 建筑物。它们巍然屹立,傲对碧空。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
第4页/共21页
这些坟墓底 座是四方形的, 愈往上愈小, 最后成为尖顶。
第5页/共21页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坟墓。大约 在公元前27世纪,埃及古王国由法老 统治。法老死后,他们的尸体都埋葬在 巨大的石头坟墓里。
这些坟墓底座是四方形,愈往上愈 小,最后成为尖顶。因为它的轮廓有 点儿像汉字的“金”字,所以称为金 字塔。
第6页/共21页
金字塔最早出现在古王国 时代,中经中王国的中兴, 到新王国时代帝王谷的开辟 之前,一直是古埃及较为显 眼的陵墓建筑形式。此外, 努比亚人建立的第25王朝也修 建了金字塔。
第7页/共21页
金字塔主要分布在上埃及的希拉康 坡里斯一带,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现 在共发现了110座金字塔。
第15页/共21页
15
第16页/共21页
兵马俑的身高175厘 米至200厘米,战马高150 厘米至172厘米,长200厘 米左右,形状大小与真人 真马差不多相等。
第17页/共21页
页/共21页
第20页/共21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21页/共21页
第11页/共21页
金字塔浮雕
在古埃及人精心准备的来世生活中, 我们看到一种追求永恒的梦想。
第12页/共21页
狮身人面像
复原的狮身人面像
第13页/共21页
金字塔矗立在起伏的黄沙之中已 经有四五千年了。它们是埃及的象征, 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首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单元我们的衣食之源教案

首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单元我们的衣食之源教案

首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单元我们的衣食之源教案单元我们的衣食之单元教材分析教学主题:主题一生活离不开农业主题二探访农作物的家主题三农业博物馆里的发现主题四走进北京新农村单元特点:外延大、跨度大;开放性明显;突出北京特色。

课标要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P14:9.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某种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农民为些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教材分析:主题一生活离不开农业本主题包括“识五谷,知农业”、“衣食住行与农业”、“各行各业与农业”三个学习活动。

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北京的先农坛入手,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五谷”,通过猜谜语的游戏活动和学生的日记,认识五谷,了解五谷的特征。

再通过衣食住行与农业的关系,各行各业与农业的关系,让学生理解我们的生活与农业息息相关。

主题二探访农作物的家本主题包括“从五色土说起”、“这方水土这方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三个课题。

主要是借用中山公园中的五色土,从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国家,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人们长期以来对土地有一种依赖,并认识中国现有的土壤。

引导学生认识到农作物的生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

主题三农业博物馆里的发现本主题包括“远古农业的出现”、“农业工具的演变”、“农学思想的初绽”三个课题。

通过中国农业博物馆的参观活动,知道我国农耕文明出现的情况,远古农业的状况。

知道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过程以及现代农业机械使用的情况。

并对中国历史上关于农事记载的农书、二十四节气等有认识和理解。

主题四走进北京新农村本主题包括“京郊农业的发展”、“科技支农到田间”、“美丽乡村展新颜”三个课题。

通过认识京郊农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科技农业的发展与变化,现代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等,认识当代新农村的建设,党的三农政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中的巨大作用。

课时分配:本单元共8课时,其中单元检测1课时。

最新五年级下册品德课件-1《3-农业博物馆里的发现》∣首师大版(北京)(共15张PPT)课件ppt

最新五年级下册品德课件-1《3-农业博物馆里的发现》∣首师大版(北京)(共15张PPT)课件ppt

案例13-4
张某,女性,28岁,已婚,不育,出现 头晕,月经紊乱1年余,在当地医院行黄体 酮调经及中药治疗后不见好转,现停经6月 余,并出现头痛、视力下降,以及间断性 泌乳而来就诊。头部CT提示鞍区密度影增 高
问:诊断何病?需要鉴别的疾病有哪些?
概述
颅内肿瘤( intracranial tumors)包括原发性 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颅内肿瘤发生于脑 组织、脑膜、脑神经、垂体、血管及残余胚 胎组织等。而继发性颅内肿瘤系身体其他 部位恶性肿瘤转移性或直接侵入颅内的肿瘤。
• 关于农业的书:《农政全书》、《齐民 要术》、《吕氏春秋》。
古时农学思想
谷雨前后,点瓜种豆。
春分早,谷雨迟, 清明播种正当时。
探究
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表现出来 的聪明智慧。 1、收集农业谚语及有关农耕小故事,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交流。 2、可结合学校春游或请家长带领到北 京农历广场参观。
中国农业博物馆
收藏文物标本1万多 件,其中珍贵的农 业文物2000多件, 传统农具2000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土壤标本123个亚类、 230多件,馆藏图书、 古籍50000余册,保 存各种图片一万多 幅。
农耕的出现
我们的祖先最初是靠采集食物和猎取动物, 逐渐学会了用火,吃熟食。进而发现了种 子落地会发芽、生长、结出果实,吃不完 的猎物可以饲养起来,从无意到有意,从 “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逐渐形成 了第一个生产部门——农业。
是颅内压增高重 要的客观体征, 中线部位及幕下 的肿瘤视神经乳 头水肿出现早, 幕上良性肿瘤出 现较晚,部分病 人可无视神经乳 头水肿
3.呕吐
呕吐呈喷射性,多伴有恶心。幕下肿瘤由 于呕吐中枢、前庭、迷走神经受到刺激,故 呕吐出现较早而且严重。

首师大版-五年级下品社复习资料(全 打印版)

首师大版-五年级下品社复习资料(全 打印版)

第一单元我们的衣食之源主题一生活离不开农业1、我们的衣食之源——农业2、人类的文明首先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

3、现在的“五谷”主要是指稻谷、麦子、高粱、大豆、玉米。

现在人们通常把“五谷”作为粮食作物的总称,也有人称其为“五谷杂粮”。

4、农业包括种植业(种植大豆、玉米等)、林业(种植果树、其他树木)、水产业(养殖鱼、虾等)、畜牧业(饲养牛、羊、鸡等)。

5、农业生产就是人们从事的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的生产活动。

7、农业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为各行各业提供必需的原材料,各行各业离不开农业。

与此同时,各行各业也为农业生产提供支持。

8、北京有一个著名的先农坛,是古代人祭祀先农的地方。

9、农业是衣、食、住、行的主要来源,它解决了人类吃饭、穿衣、居所、出行等生活的基本问题。

第一单元我们的衣食之源主题二探访农作物的家1、我国主要土壤类型有:红壤、棕壤、褐土、黑土、黄土。

2、土壤是农作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家。

3、我国的土壤特点、主要分布地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4、我国耕地面积在世界排第4位,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和印度。

但是因为我国人口多,平均到每个人拥有耕地才只有1.39亩,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排名第126位以后。

(我国耕地总面积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1/3。

)5、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第一章总则中第三条: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6、观察书12页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图,分析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原因?我们应该如何去做?答: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干旱、洪灾、人口增长以及城市建设占用耕地等,都导致了我国耕地逐年减少。

我们应该自觉保护环境、依法保护耕地。

7、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我们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8、举例说明农业生产地域性的特点?答:(1)小麦:比较耐寒,适应性强;北方地区: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炎热;(2)水稻:适合生产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南方地区:高温多雨(3)青稞:耐寒;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社整理复习1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社整理复习1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社整理复习1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复习材料第一单元我们的衣食之源主题一生活离不开农业 1、我们的衣食之源——农业2、人类的文明首先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

3、现在的“五谷〞主要是指稻谷、麦子、高粱、大豆、玉米。

4、农业包括种植业〔种植大豆、玉米等〕、林业〔种植果树、其他树木〕、水产业〔养殖鱼、虾等〕、畜牧业〔饲养牛、羊、鸡等〕。

5、农业生产就是人们从事的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的生产活动。

6、衣、食、住、行等方面与农业的关系,举例说明。

答:农业是衣、食、住、行、用的主要来源,它解决了人类吃饭、穿衣、居所、出行等生活的根本问题。

衣食住行用都离不开农业。

〔具体见下表〕物品原料与农业的关系牛奶食面包鱼块衣住行衣服房子家具自行车和汽车的轮胎奶牛小麦鱼棉花、蚕丝、皮毛玉米芯制成大芯板木材橡胶养牛畜牧业种植小麦种植业养鱼水产业种植棉花种植业/ 养殖蚕、动物畜牧业种植玉米种植业种植树林业种植橡胶树林业 7、农业是各行各业开展的根底,为各行各业提供必需的原材料,各行各业离不开农业。

与此同时,各行各业也为农业生产提供支持。

8、北京有一个著名的先农坛,是古代人祭祀先农的地方。

主题二探访农作物的家1、我国主要土壤类型有:红壤、棕壤、褐土、黑土、黄土。

2、土壤是农作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家。

3、我国的土壤特点、主要分布地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土壤类型黑土黄土褐土、棕壤主要分布地区东北地区土壤特点最肥沃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小麦、玉米、高粱、大豆谷子、小麦、玉米、高粱小麦、棉花、玉米、高粱、苹果北部和西北部地区〔黄质地均匀,疏松多孔土高原地区最为典型〕淮河以北中部地区腐殖质积累较为丰富4、我国耕地面积在世界排第4位,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和印度。

但是因为我国人口多,平均到每个人拥有耕地才只有1.39亩,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排名第126位以后。

〔我国耕地总面积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1/3。

【学习实践】首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衣食之源教案

【学习实践】首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衣食之源教案

首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衣食之源教案第一单元我们的衣食之源单元教材分析教学主题:主题一生活离不开农业主题二探访农作物的家主题三农业博物馆里的发现主题四走进北京新农村单元特点:、外延大、跨度大;2、开放性明显;3、突出北京特色。

课标要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P14:9.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某种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农民为些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教材分析:主题一生活离不开农业本主题包括“识五谷,知农业”、“衣食住行与农业”、“各行各业与农业”三个学习活动。

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北京的先农坛入手,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五谷”,通过猜谜语的游戏活动和学生的日记,认识五谷,了解五谷的特征。

再通过衣食住行与农业的关系,各行各业与农业的关系,让学生理解我们的生活与农业息息相关。

主题二探访农作物的家本主题包括“从五色土说起”、“这方水土这方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三个课题。

主要是借用中山公园中的五色土,从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国家,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人们长期以来对土地有一种依赖,并认识中国现有的土壤。

引导学生认识到农作物的生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

主题三农业博物馆里的发现本主题包括“远古农业的出现”、“农业工具的演变”、“农学思想的初绽”三个课题。

通过中国农业博物馆的参观活动,知道我国农耕文明出现的情况,远古农业的状况。

知道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过程以及现代农业机械使用的情况。

并对中国历史上关于农事记载的农书、二十四节气等有认识和理解。

主题四走进北京新农村本主题包括“京郊农业的发展”、“科技支农到田间”、“美丽乡村展新颜”三个课题。

通过认识京郊农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科技农业的发展与变化,现代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等,认识当代新农村的建设,党的三农政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中的巨大作用。

课时分配:本单元共8课时,其中单元检测1课时。

主题三 农业博物馆里的发现

主题三  农业博物馆里的发现

第三课农业博物馆里的发现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我国农耕的出现以及种植、养殖技术的发明对人类生活的产生积极影响,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2、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农具的发明和演变以及传统农具在农业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而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3、知道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农耕和畜牧养殖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研究规律,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农学思想,对我国农业发现有着深刻的影响以及对今日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第一课时:原始农耕教学目标:初步了解我国农耕的出现以及种植、养殖技术的发明对人类生活的产生积极影响,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我国农耕的出现以及种植、养殖技术的发明对人类生活的产生积极影响。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从博物馆或者农业博物馆网站重寻找素材。

教学过程:一、探究导入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你觉着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等等)那么要想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自己种植、自己养殖)所以说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二、交流新知1、课前老师号召同学们去参观中国农业博物馆或登陆中国农业博物馆的网站,看看有你什么发现或体会,现在请同学们先小组交流。

(网址/)小结: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由生食采集的食物和猎取的动物,逐渐学会用火,开始吃熟食,进而发现了落地的种子竟可以发芽、生长、结出果实,一时吃不完的猎物还可以养起来,于是从无意到有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逐步形成了农业。

2、关于农耕的出现还有许多传说呢,那么哪位同学把你收集到的传说说给大家听听。

【备课资料】河姆渡氏族遗址河姆渡遗址于1973年,在距宁波市以西25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的河姆渡口北面被发现。

遗址总面积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深度有四米,用碳-14法测定,第四层距今约7000年,第一层距今约5000年。

经两期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有6700余件。

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 农业博物馆里的发现教案 首师大

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 农业博物馆里的发现教案 首师大

农业博物馆里的发现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传统农具的发明与演变过程,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通过了解我国农耕的出现以及种植养殖技术的发明对人类生活的积极影响,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2.技能:通过了解我国传统农具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并做适当分析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调查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3.知识:初步了解我国农耕的出现以及种植、养殖技术的发明对人类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农具的发明和演变以及传统农具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知道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农耕和畜牧养殖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研究规律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农学思想,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以及对今日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初步了解我国农耕的出现以及种植、养殖技术的发明对人类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2.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农具的发明和演变以及传统农具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3.知道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农耕和畜牧养殖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研究规律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农学思想。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农具的发明和演变以及传统农具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1.师生调查相关的资料。

2.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一、引入新课(2分)1.出示几幅农耕图片,学生观察,说出图中的内容。

2.教师导入:几千年前,甚至是更早以前,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就出现了农业,今天,我们就走进农业博物馆,参观农业的历史。

(板书课题:三农业博物馆里的发现)学生齐读课题。

二、探究问题,交流研究(35分)1.学生质疑:如果真的能走进农业博物馆里,你想参观到哪些内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整理。

(预设:最早的农业是什么样的?什么人发明了农业?……)2.了解农业的出现。

•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了解到了农业的出现情况。

•师出示一些人物的图片:炎帝(神农氏)、后稷,介绍相关的传说。

•学生阅读教材P18页《农耕的出现》一文,谈自己了解到的内容。

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 农业博物馆里的发现教案 首师大版(1)

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 农业博物馆里的发现教案 首师大版(1)

农业博物馆里的发现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传统农具的发明与演变过程,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通过了解我国农耕的出现以及种植养殖技术的发明对人类生活的积极影响,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2.技能:通过了解我国传统农具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并做适当分析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调查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3.知识:初步了解我国农耕的出现以及种植、养殖技术的发明对人类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农具的发明和演变以及传统农具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知道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农耕和畜牧养殖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研究规律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农学思想,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以及对今日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初步了解我国农耕的出现以及种植、养殖技术的发明对人类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2.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农具的发明和演变以及传统农具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3.知道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农耕和畜牧养殖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研究规律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农学思想。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农具的发明和演变以及传统农具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1.师生调查相关的资料。

2.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一、引入新课(2分)1.出示几幅农耕图片,学生观察,说出图中的内容。

2.教师导入:几千年前,甚至是更早以前,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就出现了农业,今天,我们就走进农业博物馆,参观农业的历史。

(板书课题:三农业博物馆里的发现)学生齐读课题。

二、探究问题,交流研究(35分)1.学生质疑:如果真的能走进农业博物馆里,你想参观到哪些内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整理。

(预设:最早的农业是什么样的?什么人发明了农业?……)2.了解农业的出现。

•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了解到了农业的出现情况。

•师出示一些人物的图片:炎帝(神农氏)、后稷,介绍相关的传说。

•学生阅读教材P18页《农耕的出现》一文,谈自己了解到的内容。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社整理复习1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社整理复习1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社整理复习1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复习材料第一单元我们的衣食之源主题一生活与农业密不可分。

农业,我们食物和衣服的来源2、人类的文明首先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

3.现在“五谷”主要指水稻、小麦、高粱、大豆和玉米。

4.农业包括种植(种植大豆、玉米等)、林业(种植果树、其他树木)、水产养殖(养殖鱼、虾等)和畜牧业(养殖牛、羊、鸡等)。

5、农业生产就是人们从事的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的生产活动。

6、衣、食、住、行等方面与农业的关系,举例说明。

答:农业是服装、食品、住房、交通和使用的主要来源。

它解决了人类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如吃饭、穿衣、居住和旅行。

食品、服装、住房和交通与农业密不可分。

(详见下表)原料与农业的关系牛奶面包吃鱼块服装生活和旅行服装家居家具自行车和汽车轮胎牛小麦鱼棉花丝绸,大芯板制成的毛皮和玉米芯木材橡胶牛养殖畜牧业种植小麦养殖鱼类养殖种植棉花种植/家蚕养殖畜牧业种植玉米种植树木林业种植橡胶树林业7。

农业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为各行各业提供必要的原材料,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农业。

同时,各行各业也为农业生产提供支持。

8、北京有一个著名的先农坛,是古代人祭祀先农的地方。

主题二参观农作物之家1、我国主要土壤类型有:红壤、棕壤、褐土、黑土、黄土。

2、土壤是农作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家。

3.中国的土壤特征、主要分布区域和适宜作物。

东北地区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黄土褐土和棕壤。

土壤特征是最肥沃的作物,适合种植小麦、玉米、高粱、大豆谷子、小麦、玉米、高粱小麦、棉花、玉米、,苹果北部和西北部的高粱(黄壤均匀,高原地区最典型的是疏松的多孔土壤)淮河北部和中部的腐殖质积累相对丰富。

4.中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和印度。

然而,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只有1.39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居世界第126位。

(中国耕地总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耕地仅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耕的出现,有许多古老的传说。
2021
炎帝发明农耕 后稷教稼
2021
我国是最早种植粟和稻的国家 之一。
浙江省河姆渡遗址中 陕西省半坡遗址中出土的 出土的碳化稻 2021 碳化粟和储存粟的陶罐
在全世界667种主要栽培植物 中,起源于我国的有136种,占 20%以上。我国是世界上培育出农 作物最多的国家。
三、农学思想的初绽
• 农时:农作物的播种、管理、收获都有 一定的时段,就把它叫做“农时”。
• 关于农业的书:《农政全书》、《齐民 要术》、《吕氏春秋》。
2021
古时农学思想
谷雨前后,点瓜种豆。
春分早,谷雨迟, 清明播种正当时。
2021
探究
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表现出来 的聪明智慧。 1、收集农业谚语及有关农耕小故事,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交流。 2、可结合学校春游或请家长带领到北 京农历广场参观。
2021
想一想
参观博物馆中远古农 业展室你有哪些发现?
2021
二、农业工具的演变
原始农业工具 青铜农具 铁制农具 农业机械
刀耕火种
太贵,数量不多, 仍靠人力耕种。
农业生产巨大发展的突出标志!特别 是铁犁的出现,开始人力畜力并用。 曲辕犁、筒车、连击石碓、耧车
燃油或电力驱动,节省 人力、提高效率
2021
2021
农业谚语
• 不刮春风,难得秋雨。 • 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 • 雷打正月节,二月雨不歇, • 三月桃花水,四月田地裂。 • 八月南风两天半,九月南风当天转。 • 年怕中秋月怕半,天怕吃了晌午饭。
2021
2021
农业博物馆里的发现
2021
一、远古农业的出现
2021
中国农业博物馆
• 这里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博物馆。 • 它坐落在北京市东三环北路16号,五十年
代北京十大建筑——全国农业展览馆内, 属北京市朝阳区。 • 馆内苍松翠柏,繁花绿草,与回廊楼阁、 碧瓦朱檐交相辉映,环境十分幽雅。具有 西式仿古建筑特色的十座展厅分布其间, 是北京市的“园林式单位”。
2021
中国农业博物馆 收藏文物标本1万多 件,其中珍贵的农 业文物2000多件, 传统农具2000多件, 土壤标本123个亚类、 230多件,馆藏图书、 古籍50000余册,保 存各种图片一万多 幅。
2021
农耕的出现
我们的祖先最初是靠采集食物和猎取动物, 逐渐学会了用火,吃熟食。进而发现了种 子落地会发芽、生长、结出果实,吃不完 的猎物可以饲养起来,从无意到有意,从 “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逐渐形成 了第一个生产部门——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