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学学科的基本框架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层次结构

合集下载

信息科学学科的基本框架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层次结构

信息科学学科的基本框架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层次结构

信息科学学科的基本框架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层次结构作者:王荣良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年第03期摘要通过对近100年来信息科学发展历程的考察,梳理信息科学学科的基本框架,将信息科学分为理论信息学和应用信息学,阐述应用信息学中工具信息学和领域信息学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信息技术课程有关人、信息、工具的三层次课程核心内容。

关键词信息科学;信息技术课程;基础教育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016-03Basic Framework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Wang Rongliang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d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the past 100 years, and analyze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discipline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formation science is composed of Theoretical Informatics and Applied Informatics. We describ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ol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Fiel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the Applied Informatics. We described three-level frame about tools, information and people, and explained the core cont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curriculum.Key words information sci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basic education在基础教育信息类课程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从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的年轻课程,仅10余年历史;上溯到计算机课程,也只有近30年历史。

信息科学学科的基本框架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层次结构

信息科学学科的基本框架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层次结构

信息科学学科的基本框架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层次结构摘要通过对近100年来信息科学发展历程的考察,梳理信息科学学科的基本框架,将信息科学分为理论信息学和应用信息学,阐述应用信息学中工具信息学和领域信息学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信息技术课程有关人、信息、工具的三层次课程核心内容。

关键词信息科学;信息技术课程;基础教育G423 :A :1671-489X(2013)03-0016-03Basic framework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Wang Rongliang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d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the past 100 years, and analyze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discipline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formation science is composed of Theoretical Informatics and Applied Informatics. We describ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ol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Fiel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the Applied Informatics. We described three-level frame about tools, information and people, and explained the core cont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curriculum.Key words information sci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basic education在基础教育信息类课程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从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的年轻课程,仅10余年历史;上溯到计算机课程,也只有近30年历史。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点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点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点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组成。

课程结构如下表: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选择性必修:模块1:数据与数据结构;模块2:网络基础;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模块5:三维设计与创意;模块6:开源硬件项目设计;选修:模块1:算法初步;模块2:移动应用设计;二、课程性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课程围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三、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4.培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四、学科核心素养: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

五:课程目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六、教学评价原则: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图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图

应用数学
《高等代数(下)》、《MATLAB 及应用》。
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具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能力。先修 软件与信息处理
课程:《C 语言程序设计》。
让学生运用此语言进行矩阵运算、绘制函数和图像、实现算法等,并
应用在工程计算、控制设计、图像处理、金融建模设计与分析等领域。 先修课程:《数学分析(上)》、《数学分析(中)》、《数学分析(下)》、
应用数学
学分析(上)》、《数学分析(中)》、《数学分析(下)》、《高等代数(上)》、
《高等代数(下)》。
使学生掌握概率论的基本原理,掌握研究随机现象的方法,并能利用
所掌握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数理统计》课程打 下坚实的基础。先修课程:《数学分析(上)》、《数学分析(中)》、《数
应用数学
应用数学
《高等代数(上)》、《高等代数(下)》。
信息与编码理论方法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
金融投资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学习该课程既掌握数学理论又具备算 软件与信息处理
法的开发能力。先修课程为:《概率论 I》、《数理统计》、《数值分析》、
《高等代数(上)》、《高等代数(下)》等课程。
技术,建立问题模型、设计求解的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形式化、模型 软件与信息处理
化描述和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能力。先修课程:《离散数学》、《C 语
言程序设计》。后续课程《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
目的让学生得到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及创 新的能力的锻炼,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查到并学会所想应用的知识
体育 计算机科学
应用数学 应用数学 软件与信息处理
大学物理 应用数学
体育教学部 理信学院 理信学院 理信学院 理信学院

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方案

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方案

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应对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必要性、目标和内容,并提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案。

一、背景介绍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进行数据处理、信息存储和传输的一门学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应对未来发展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利用的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学生能够掌握信息检索、数据处理和信息安全等基本技能,提高他们获取、评估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课程应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鼓励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设计创新的应用程序等。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引导学生在项目中共同努力、协作配合,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计算机基础知识。

包括计算机的结构、硬件和软件基本知识,操作系统、网络和互联网等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2. 程序设计与开发。

包括编程语言的基础知识,编程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能够编写简单的程序和设计应用。

3. 数据库与信息管理。

包括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的存储和管理,以及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4.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包括多媒体基础知识,图像、音频和视频处理技术,以及多媒体应用的开发与设计。

5. 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

包括信息安全基础知识,网络安全的概念和技术,以及网络攻击和防御的方法。

四、课程设置方案根据上述目标和内容,我们可以制定以下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方案:1. 初中阶段。

大一信息技术知识点框架

大一信息技术知识点框架

大一信息技术知识点框架在大一的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编程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点框架对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应用更高级的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大一学生提供信息技术知识点框架,帮助你系统地学习这门课程。

一、计算机基础1. 计算机体系结构- 计算机硬件组成-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内存与存储2. 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的概念与分类- 进程管理和线程管理- 文件系统与输入输出3. 计算机网络- 网络的分类与拓扑结构- TCP/IP协议与网络层次模型 - 网络安全与数据传输二、编程语言1. C语言- 基本语法与数据类型- 控制流程与函数调用- 指针与数组2. Java语言- 面向对象编程思想- 类与对象- 异常处理与多线程3. Python语言- 变量和数据类型- 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 文件操作和函数定义三、数据结构与算法1. 数据结构- 数组与链表- 栈与队列- 树与图2. 算法- 查找算法- 排序算法- 图算法与动态规划四、数据库与SQL1. 数据库概念-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数据库的组成与分类-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2. SQL语言与操作- SQL语句的基本语法- 数据库的增删改查- 数据库事务与安全性五、Web开发基础1. HTML与CSS- HTML标签与页面结构- CSS样式与布局- 响应式网页设计2. JavaScript与前端框架- JavaScript基础语法与DOM操作 - 常用JavaScript框架与库- 前后端交互与AJAX技术六、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1. 软件工程基础- 软件开发流程- 软件需求与规格- 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2. 项目管理- 项目生命周期与团队协作- 项目计划与进度控制- 风险管理与问题解决以上是大一信息技术知识点的一个框架,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进行编程实践与项目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从项目中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框架图

《信息技术》框架图
学 科 知 识 和 能 力 结 构 框 架 ( 或 概 念 图 、 思 维
插入剪贴画 保存与另存为区别 1.3 另存文件 打开文件 插入分页符 另存为 1.2 设置格式 1.1 输入并保存 文字输入 文件保存 新建、打开、保存 文件 字体设置 段落设置 Word 基础知识 启动、退出、窗口组成及功能 汉字输入 标点符号输入 复制、粘贴 回车键的用法 双字符键用法 选定对象 Word 基础知 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 查找图片的方法
改变文字“环绕方式” 调整图片位置、大小
插入艺术字的方法 制作封面标题 调整、 修改艺术字 1.5 插入艺术字 插入页眉页脚 打印预览 工具栏中工具按钮的功能及使用 方法。

信息科技课程内容6条逻辑主线

信息科技课程内容6条逻辑主线

信息科技课程内容6条逻辑主线
1. 计算机基础知识:这条主线主要涉及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硬件与软件、操作系统、网络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2. 编程语言和算法:这条主线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编程语言和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网络与信息安全:这条主线主要涉及网络技术、网络通信协议、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网络和信息安全的认识和保护能力。

4. 数据库与数据管理:这条主线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掌握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对数据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 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这条主线主要涉及软件开发的流程与方法、软件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能力。

6.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这条主线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及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结构

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及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结构

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及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结构?南召现代中学董麒麟信息技术课在高中新课程结构中作为独立科目与通用技术共同归属于八大学习领域,标志着信息技术教育得到了新课程改革的肯定,也意味着信息技术的课程地位在中学教育中得到了确认,并且把“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并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人们意识到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是十分必要与迫切。

提高信息素养的课程理念也正标志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已经由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体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已经由被动盲从转变到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变化、主动适应信息技术的新发展的轨道上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应对未来信息社会的挑战奠定了基础。

信息技术的教育理念的改革,使信息技术课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人们根深蒂固的印象中,信息技术课就只是电脑课,无非就是打打字而已,其实这种看法已经非常落伍了,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基础工具学科,学生除了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术外,还应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因此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实际教学中应做到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而这一点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更显重要,新课程以“非零起点”的标准,在内容上有较大的扩充与深化,分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必修模块强调从文化思想上的挖掘,选修则侧重于超越简单的技术操作。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我们掀启了崭新的一页,他年青,充满活力,但却缺少经验,而且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他需要在实践中成长,在学习中成熟。

而课堂显然成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的主要战场,如何提高课堂效果成了众多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方向,对于笔者本人也不例外,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着,实践着,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以下便是笔者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了当今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

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帮助他们适应现代社会对技术知识的需求。

本文将就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内容进行论述,探讨其在学生技术能力和综合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部分是计算机基础知识。

在这个部分,学生会学习到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例如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等。

他们也会了解到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和操作系统,以及常用的办公软件和应用程序。

除此之外,学生还会学习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包括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

二、程序设计与编程信息技术课程还包括程序设计与编程的内容。

这部分主要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编程语言,如Python、Java等。

学生将了解到程序的基本结构和编写方法,以及不同类型的算法和数据结构。

通过编程实践,学生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软件和应用程序。

三、信息系统与数据库信息系统与数据库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另一个重要部分。

在这个部分,学生将学习到如何设计和管理信息系统,并了解到数据库的概念和使用。

他们将学习到关系型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和SQL查询语言,以及数据库安全和备份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项目,学生可以学习到信息系统的开发流程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多媒体技术与图形设计多媒体技术与图形设计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学生将了解到数字图像处理和编辑的基本方法,以及音频和视频处理的技术与工具。

学生将学习到使用图像编辑软件和视频剪辑软件,可以制作出精美的图片和视频作品。

此外,他们还会学习到网页设计和交互设计的原理和实践技巧。

五、信息安全与网络信息安全与网络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部分,学生将学习到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到网络攻击和防御的技术与策略。

学生还会学习到网络通信协议和网络配置与管理,掌握到网络设置和故障排除的方法。

新课标信息通用技术课程设置结构概括表(新)

新课标信息通用技术课程设置结构概括表(新)

新课标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结构概括表
说明:各模块的其它具体要求、教学策略、装备建议、测试评估等见《17版信息技术新课标2020年修订》
1、满足毕业学分的教学建议:从22级高一开始新课程实施后,即可如此循环:即高一上开设信息技术必修1,高一下开设通用技术必修1,高二上开设信息技术必修2,高二下开设通用技术必修2,这样可以确保学生技术课必修的学分完全可以获得。

或者采取每学期以期中考试为界限,上半学期上信息技术,下半学期上通用技术,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可以同时获得各一个必修模块的学分,两年达到目标学分。

2、选择性必修建议:通用技术类:智能家居、机器人设计与制作、产品三维设计与制造(需要学校根据相关标准建设通用技术实践/制作室、设计/探究室、器材准备室、作品展示室等)
信息技术类:网络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三维设计与创意、开源硬件项目设计(同样需要建设相关实验室)
新课标通用技术课程设置结构概括表
说明:各模块的其它具体要求、教学策略、装备建议、测试评估等见《17版通用技术新课标2020年修订》。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设置方案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设置方案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设置方案:分阶段、模块化、注重实践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设置方案应该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设置。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方案:一、课程目标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计算机基础、网络通信、多媒体技术等。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课程内容计算机基础:介绍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硬件组成、操作系统等基础知识。

网络通信:讲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协议、网络安全等知识,培养学生网络应用和信息获取的能力。

多媒体技术:介绍多媒体文件格式、处理方法和多媒体应用开发的基本知识。

编程语言:教授一种流行的编程语言,如Python、Java 等,让学生了解编程思想和技能。

数据库管理: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应用开发的基本知识。

信息技术应用:通过案例和实践,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等。

三、课程安排按照年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课程内容分为不同的阶段,如初中、高中等。

在每个阶段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课程内容分为不同的模块,如计算机基础、网络通信、多媒体技术等。

每个模块的课时安排应该合理,并且要注重实践和应用,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上机操作和实践。

在课程安排中,应该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数学、物理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演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课外活动和竞赛,如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编程竞赛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培养其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五、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品评价、口头报告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

信息科技 内容模块与内容要求

信息科技 内容模块与内容要求

信息科技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推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信息科技内容模块及内容要求多方面包括以下几点: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等内容。

对于学习信息科技的人员来说,了解这些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其中,计算机硬件包括CPU、内存、硬盘等各种硬件设备的构成,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Linux、MacOS等各种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网络技术包括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协议、网络安全等内容,数据库管理包括数据库系统的概念、数据库设计、数据库操作等方面。

2.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包括计算机软件、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技术、互联网应用等内容。

在信息技术应用模块中,学习者需要了解各种常用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包括办公软件如Microsoft Office、Adobe Acrobat等;多媒体软件如Photoshop、Premiere等;互联网应用如浏览器、邮件、社交媒体等。

3.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内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对于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来说,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是非常重要的。

云计算技术可以在互联全球信息站提供各种计算资源和数据存储服务;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复杂任务的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各种设备的互联互通。

4.信息技术安全信息技术安全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安全等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安全问题也日趋严峻,各种网络攻击、数据泄露事件层出不穷。

学习者需要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加密等内容,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和数据安全。

信息科技内容模块及内容要求涵盖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安全等多个方面,希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了解相关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高中信息科技教材介绍

高中信息科技教材介绍

高中信息科技教材介绍1、高中信息科技教材框架结构的特点说明按照本学科《课程标准》高中学段的要求,高中基础型教材分成上、下两册。

上册为统一模块的内容,下册为选学模块(数据管理)的内容。

统一模块编写方案以新的《课程标准》高中学段要求为线索,分成五章内容,其章节目录的设计采用了与高中学生相适应的比较严谨的形式,分别是“信息的数字表达”、“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与社会”。

基本构思是以前二章作为计算机理论知识的阐述,后二章为结合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最后一章则从社会学角度看技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数据管理模块中则结合一个比较生活化的课题--旅行社业务管理数据库及其应用,来让学生学习、体验数据管理。

在旅行社业务管理中,存在着对旅游景点、旅行线路、导游、游客、业务员等数据的管理。

在本教材中,在模块划分上以知识、技能引领。

在模块中,则尽可能安排相应的项目、社会调查、辩论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自主地学习、使用知识和技能,并注意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这样做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成效,做到学习效率与效果的有机统一。

2、内容组织策略本教材在内容设计上,努力体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设计目标。

总体设计为知识与技能密切关联,以少量理论为铺垫辅之以多项活动。

从实践中进行学习、探讨,力争做到易教、好学,学得活、记得牢,并具有注重公益、节约、协作、严谨、创新、反思等学生品格和价值观培养的教育意义。

●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采用了与高中学生相适应的比较严谨的形式,而不是类似初中、小学的活泼形式。

●力图做到在内容深度上较之初中教材有质的变化,但是在学习上仍符合循序渐进原则,重在信息素养的培养。

●每个章节均有与知识序列密切相关的实验或实践项目,引导师生积极思维,发挥创造性才智,从科学态度和科研能力上进行学习,提高信息素养。

●每个实验或实践项目,在设计上注重公益、节约、协作、严谨、创新、反思等学生品格和价值观的培养,力图使项目不仅具有教学意义,更具有教育意义。

信息科技学科基本框架与核心内容——基础教育信息类课程建设的思考

信息科技学科基本框架与核心内容——基础教育信息类课程建设的思考

信息科技学科基本框架与核心内容——基础教育信息类课程
建设的思考
柳栋;武健;魏宁
【期刊名称】《中国电化教育》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为了促进基础教育领域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建设,需要从学科的角度对学习内容进行筛选.本文对信息科技学科领域的基本框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原则、基本方法与工具进行梳理,给出了一类认识信息科技学科的逻辑框架;指出了信息科技学科的核心方法是“建模—算法”,信息科技是一类基础型的科技领域,它的上位学科是系统科学;就基础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提出初步的看法.这些阶段性的认识与讨论为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建设提供了直接的参考.
【总页数】5页(P6-10)
【作者】柳栋;武健;魏宁
【作者单位】上海市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上海200082;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九条小学,北京 100007;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34
【相关文献】
1.信息的定义与知识谱系中的信息科技——基础教育信息类课程建设的思考之一
2.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行为研究——以上海市"862"课程资源中信息科技学科探索实践课为例
3.中国统计学科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一)基本框架问题研究
4.信息类研究生《现代数字信号处理》优质课程建设及思考
5.基础教育学科课程建设的现实问题与理论审思(笔谈)--学科课程建设的立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三章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

第三章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

第三章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确定原则2.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体系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授课学时:教学过程:一、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组织及原则(一)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组织线索(P62)1.以知识为主线2.以工具为主线3.以主题活动为主线4.以工作为主线(二)利用STS的方法建构和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STS的观点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al)”的简称,是一种从“科学-技术-社会”三方面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审视课程的价值,界定课程的内容结构及其逻辑关系的方法。

该方法缘起于20世纪80年代,已经成为一种被普遍采用的课程建构和课程分析方法。

STS关系图:见PPT通过分析关系图回答以下问题:从科学角度:内容界定:信息技术课上应让学生学习哪些信息技术的科学知识?分学段内容规划:小学学什么?初中学什么?适合的教-学方式:对于知识性的内容,适合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从技术角度:内容界定:哪些信息技术操作和实践活动适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分学段的技术及其素养:小学和初中阶段,分别应引导学生掌握哪些技术操作和技术实践能力?哪些是立足现实需要的基础性技术能力?哪些是面向其未来发展的可迁移的素养?适合的学习-教学-评价方式:对于技术操作和技术实践,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如何技术类的学习过程与结果?从社会角度:内容界定:小学和初中阶段,主要涉及哪些与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社会问题?适合的教育教学式:对于社会问题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部分的内容,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分阶段教育和引导:小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应如何引导?初中学生的心理和社会化发展有什么新的特点,又应如何引导和组织?(三)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1.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衔接——“小初高一贯”小学基本完成应用软件学习;初中的“双衔接”(承前启后):初中不再“零起点”,与小学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衔接——2007年,义务教育新课程冲击下高中课标修订。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组织的三层架构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组织的三层架构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组织的三层架构[摘要] 以工作主线组织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有没有更具操作性的组织方式?“技术工具—技术活动—技术思想”的三层架构可以作为该问题的一个简要回答。

所谓“三层架构”,是指以技术工具(相关基础知识及技术工具的操作技能)为基础、以技术活动(利用工具及其操作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为核心、以技术思想为归宿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组织线索。

其中,如何设计具有聚类特征的情境化技术活动成为课程和教材开发的关键,以功能、目标、思想为依据的聚类模式可供参照。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组织线索;工作主线;三层架构;聚类模式关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组织线索的讨论由来已久,我们更是在相关杂志上连续有多篇文章对其进行探讨。

[1][2][3][4]随着实践日久、观察日深,我们开始感觉到,仅仅从单一的某种线索出发,已经不能很好地支持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组织问题。

因配合龙芯计算机(使用Linux操作系统)的推广工作,我们围绕任务的完成,确定了一个“龙芯—Linux教育发展计划”,再次系统地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组织问题重新展开了认识,在对宏观的课程内容体系建设进行思考[5]的基础上,对微观的课程内容组织形成了一个“技术工具—技术活动—技术思想”的三层架构。

经过一段时间的辨识,也经过具体教材开发中的尝试,更基于与诸多一线优秀教师的交流,我们确定信心,形成此文。

一、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组织线索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最早是采用经典的知识点方式来组织和实施的,以知识点作为课程体系建构的核心思路,我们姑且称之为知识点主线,特别体现在早期程序设计语言的课程与教学,重视语法和词汇等程序设计语言本身的知识内容。

知识点主线在我国计算机教育启蒙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精英主义教育取向和远离生活实际的局限日益受到人们的强烈批判,被视为“大学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简单下放”。

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在对知识点主线反叛的基础上,人们提出了“工具论”,主张以软件工具的应用作为计算机课程体系建构的主体思路,我们姑且称之为工具主线。

新课标视域下信息科技课程结构特点分析

新课标视域下信息科技课程结构特点分析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顺利开展的依据.2022年4月,勺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旗布,°信息技术”更名为“信息科技”,并成为独立科目。

本文从最新的课程标准出发,结合课程逻辑主线、课程内容构成横纵两向综合分析信息科技课程结构的特点,从课程的结构视角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课标。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介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此轮课程设置中,原作为选修课的“信息技术课"被正式从1•综合实践活动"中独立,落实为全国统一开设的独立课程科目,并更名为“信息科技,实现了从。

到1的巨大转变。

把“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这一个名词的变化带来的是教育思维的揖大变革。

“技术”的导向,关注操作和知识点,培养重点是熟练程度和技巧,它会导致我们的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科技•的导向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是面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⑴.在2003年,制定高中的信息学科课标时,我们的学生是信息技术的初学者,他们接触并使用信息技术远没有现在便捷,技术基础也比较薄弱。

现如今的孩子们可以说是“数字原住民・,从出生开始,他们的生长环境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数字时代的工具、智能化的终端、受到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所以信息科技课程面临着学生从“技术初学者”到“数字原住民”的新挑战,这种挑战要求我们将原先的信息素养更加聚焦在数字环境下学生要具有的素养和技能,这是需要我们更加关注的,也是学生未来需要发展的。

下面笔者将从最新的课程标准出发,分析信息科技课程结构设置及特点分析,希望从课程的结构视角,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课标,引导学生用符合数字时代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处理数字时代的一般问题。

一、课程内容构成(课程纵向结构)(一)课程内容结构博于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介绍,信息科技课程以六条线索为框架,与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及学段目标进行整合,形成了如下递进式、螺旋上升式的课程结构,共划分四个学段,每个学段对应梳理出具体的课程内容模块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科学学科的基本框架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层次结构摘要通过对近100年来信息科学发展历程的考察,梳理信息科学学科的基本框架,将信息科学分为理论信息学和应用信息学,阐述应用信息学中工具信息学和领域信息学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信息技术课程有关人、信息、工具的三层次课程核心内容。

关键词信息科学;信息技术课程;基础教育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016-03basic framework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wang rongliang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d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the past 100 years, and analyze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discipline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formation science is composed of theoretical informatics and applied informatics. we describ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ol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fiel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the applied informatics. we described three-level frame about tools, information and people, and explained the core cont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curriculum.key words information sci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curriculum; basic education在基础教育信息类课程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从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的年轻课程,仅10余年历史;上溯到计算机课程,也只有近30年历史。

作为一门年轻课程,学什么、教什么,一直在探索与实践。

本文从信息科学发展视角讨论信息科学学科的基本框架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

1 信息科学发展历史考察信息科学就是研究信息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阐明信息过程的机制和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特别是其中的智力功能为主要研究目标的一门科学[1]。

在信息科学的发展史中,香农(c.e.shannon)于1948年发表《关于通信的数学理论》是现代信息科学开端的标志性事件。

尽管“信息”一词早已有之,但人们开展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当时为实现讯号通信而发现效益与可靠性之间存在一种理论上的极限,电讯通信的实践促使相关数学理论的发展。

1928年,哈特莱(r.v.l.hartley)提出有可能用信号数的对数来作为信息的度量,信息是可测的,可以用数学方法对信息从数量上加以测度。

香农以“信源—信道—信宿”为模型,提出信息传输和度量的数学描述,也有力地支持了通信技术的发展。

当然,香农的信息论是狭义的信息论,只考虑了信息的形式与消除不确定性的范围;只涉及统计信息与信息传递,不考虑信息的含义与价值;不分析模糊现象与非统计信息;未揭示更广泛更重要的其他信息过程的原理和规律[2]。

信息论有待进一步发展。

与香农狭义信息论几乎同步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因其对数据处理具有高速、自动等特征,能够有效地完成信息的传输、存储、加工、控制等功能,成为信息处理工具。

至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开始应用于科研、军事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等各领域,信息学研究也涉及多方面的应用领域。

典型的应用有:20世纪50年代dna发现后,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和工具,同时采用数学、统计学的模型、模拟研究方法开展研究,促进生物信息学高速发展;60年代,计算机在文献检索方面闪露曙光,极大地刺激了图书馆学的发展;70年代出现了以医学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医学信息的运动规律及其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扩展医务工作者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研究目标的医学信息学。

人们在解决信息处理的“个性”应用时,也开始研究对一切信息现象、对每一门信息学科都适用的公共理论,以通用于解决每一个具体领域的信息理论问题,成为信息科学的基础和核心。

19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子工程学院首次提出“信息科学”的概念,用来代表一组计算机方面的课程,计算机走进课堂,并用来解决各领域内各种具体的信息处理问题。

这一概念既包含了信息理论,也包含了信息技术。

20世纪80年代,在香农信息论的基础上,美国哈佛大学的雷斯尼科夫(l.h.resnikoff)和我国北京邮电大学的钟义信教授等学者先后创立了自己的信息科学理论,分别在模糊信息、概率与非概率信息、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问题被突出,人类尝试用电子装置去完成人脑的某些信息处理、认识和思维过程,人的因素引入到信息理论研究之中,使得信息问题的研究更加普遍化和复杂化。

信息论的另一创始人维纳(n.wiener)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超越狭义信息论的经典命题:“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就是信息。

”第一次将信息论映射在哲学上。

20世纪80年代以后,邬焜教授等学者开展对信息哲学的研究,从而使信息的知识体系形成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包含了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两个大的类别。

考察信息科学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现代信息科学主要经历了以下过程:信息通信、信息工具、多领域信息应用、信息理论、信息哲学。

其中,各过程也是交替发展。

2 信息科学框架分析归纳信息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把信息科学分为两大部门:理论信息学和应用信息学。

理论信息学是对一切信息现象、对每一门信息学科都适用的公共理论,它能用于解决每一个具体领域的信息理论问题,是信息科学的基础和核心。

在应用信息学中,信息科学几乎涉及所有的学科应用领域,所以也可以把这些具体领域的应用统称为领域信息学。

随着应用的拓展,领域信息学也在不断扩容。

同时,计算机科学、控制理论和通信理论地位特殊,因为这些学科是以信息处理为研究目标的,同时又在其他学科领域中得到应用,使相应的学科信息化、智能化。

因为三个学科具有信息处理工具属性,可归为工具信息学范畴,所以应用信息学可分为领域信息学和工具信息学(图1),工具信息学与领域信息学中每个领域有交叉。

纵观完整的信息科学体系,由信息哲学、理论信息学、应用信息学三部分组成其学科群,按学科抽象程序的高低和发展的先后顺序,形成如图2所示知识体系层。

分析信息科学基本框架,可能得出下面的结论。

结论1:应用信息学是在理论信息学之前发展起来的信息学科,它主要是信息技术及其在特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的知识体系。

信息理论学是信息科学的理论核心,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往往是抽象的,而信息技术与相关应用都属于应用领域,是回答“怎么样”或“如何做”的问题,通常是具象的。

应用信息学的发展需要理论信息学的指导和支持,并促进了理论信息学的发展。

研究信息科学领域的学者非常清楚理论信息学和应用信息学的关系,以及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关系。

在高校院系设置中,基于一般理论和方法研究的信息学专业并不设立在信息学院,而信息学院下设的计算机系、通信系等都属于应用信息学特别是工具信息学的范畴。

在基础教育中,因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演变过程,造成相关人员认为计算机技术就是信息科技的误解。

结论2: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领域中信息的个性特征和运动变化的特殊规律,以及贯穿一切信息领域的信息共性和共同规律。

工具信息学的发展促进领域信息学的发展,并形成应用信息学。

领域信息学涉及生产、生活各方面,并不断拓展。

因此,信息科学技术已不再是与数、理、化、天、地、生平行的一门学科,不再是主要以研究信息获取、存储、处理为主的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是更加强调与社会、健康、能源、材料等其他领域的紧密联系,它的外延涉及各个学科[3]。

结论3:工具信息学所研究的是信息在机械中的存在、传输、变换、行为及处理规律,工具即处理信息的机械。

在工具信息学中,通信只是控制和计算的基础,目的是控制,信息过程的核心是计算。

通信机械的主要目的在于信息的传输和再现,计算机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信息的处理和再生。

同时,具备通用性和智能化的计算机,可以依据通信理论和控制理论,实现信息的通信和控制。

显而易见,在三个学科中,计算机科学处于核心地位。

3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层次架构基础教育的信息类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中自如地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应该在信息科学基本框架下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构建相应课程。

源于信息科学的信息技术,恰好能够有效地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以及结论1可知,在具体的应用信息学和抽象的理论信息学之间,信息技术课程除了涉及少量的、必须的信息科学基础知识以外,应聚焦应用信息学。

根据结论2可知,由于领域信息学种类繁多,且需要相关专业知识背景,信息技术课程宜聚焦具有通用属性的工具信息学,并以学生学习生活作为领域应用背景。

工具或信息处理机械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关注重点。

根据结论3,所谓工具是指实施信息通信、计算和控制的电子装置及其相关规则和程序,计算机和网络是典型的、通用的信息通信、计算和控制工具,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对象和载体。

由此,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围绕人、信息、工具三者的关系展开(图3),信息是研究的对象,人是主体,可以处理信息,工具位于人与信息之间,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帮助和替代人处理信息。

信息技术课程可以围绕以下三个层次展开教学:人是如何处理信息的;人是如何运用工具处理信息的;工具是如何处理信息的。

第一层次,“人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反映了人与信息的最基本关系,也是信息技术课程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该层次属于人类信息学范畴。

人类信息学是研究信息在人类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传播和交流规律,人类信息学所关注的信息是迄今为止所有类型信息中人们使用得最多的一种,涵盖了信息的一切原始含义[4]。

信息技术课程只能涉及其中一小部分,由于人们处于信息社会庞杂的信息包围之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信息处理的一般方法以后,更主要的是解决第二层次“人是如何运用工具处理信息的”,以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