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合集下载

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DK887+649、43〜DK889+358、02 段路基工程观测、检测方案一、观测方案1、路基变形监测控制技术措施高速铁路路基作为变形控制十分严格的土工构筑物,沉降变形监测应作为路基施工中的重要工序,贯穿整个路基施工始终。

路基沉降变形监测主要就是测定每一层填料填筑过程中的地基沉降及整体水平位移与路基成型后的地基沉降及路堤本身的沉降值。

在填筑施工期间,填土速率根据观测情况确定,如地基稳定情况良好可以酌情加快,反之减缓填土速率,当边桩横向位移大于5mm/d,地面沉降超过10mm/d 时,停止填土。

路堤填筑完成后,根据观测的数据绘制时间与沉降曲线,预测总沉降与剩余沉降。

该段路基沉降变形监测主要就是路堤基底沉降监测与路基面沉降监测。

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

2、监测测试项目以路基中心沉降监测为重点,其她包括路基面位移监测、基底沉降位移监测、路堤本体沉降监测、深厚层第四系地层的深层沉降监测另外还有软土或松软土地段的边桩位移监测等。

⑴ 路堤基底沉降监测每10〜100m 设一个监测断面,桥路过渡段必须设置。

每个监测断面预埋1〜3个沉降板(软弱地基时3个)。

路堤填筑前,于路堤基底地面预埋沉降板进行监测,每个监测断面预埋3 个沉降板。

沉降板满足要求 基床表层图1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施工工艺流程图由沉降板、底座、测杆(巾=20mm 钢管)及保护测杆的巾=49mmPVC 塑料管组成。

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与套管亦应相应加高,每节长度不 超过填筑路堤第一层测量放线沉降板及观测桩埋设11不满足要沉降板接长 求基床底层填筑暂停填筑或缓填路基面中心及路肩设观测桩沉降观测期 观测分析满足要求填筑路基 * 观测及分析100cm,接高后的测杆顶面应高于套管上口,在填土施工中应采取措施保护测沉设施。

沉降板安装前应先将地面整平(可铺设0、1m 厚中粗砂),注意保持底板的水平及垂直度。

填土高度小于2、0m时,每两天观测一次,超过2、0m 后,要求每天观测一次,在沉降速率较大的情况下,还应加密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1、编制依据-1-2、工程概况-1-3、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4、监测方法及要求-6-5、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7-6、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8-7、路基工程沉降评估-11-8、过渡段工程沉降评估-12-9、本施工段沉降观测范围-13-附表-14-路基沉降观测方案1、编制依据(1)《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3)《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4]8号);(4)《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5)《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2-2008);(6)娄底至邵阳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设计文件;(7)铁道部有关规定。

2、工程概况3、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3.1观测断面设置原则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一般情况下沿线路方向每间距50m设置一个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软土及松软土和岩溶及采空区地基地段沿线纵向每30m左右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桥路过渡段和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地段应适当加密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及路堑可放宽到100m。

3.2观测点设置原则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偏差不超过土5cm。

沉降监测桩:采用C15混凝土圆桩(直径80mm)。

其中埋设直径16mm钢筋一根,桩长0.8m~l.0m,埋入一定深度,确保稳固和测量的需要。

完成埋设后采用水平仪按二级测量标准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新建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新建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新建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编制:复核:审核: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铁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项目部二○一年月目录一、总则 (3)二、精度及频次要求 (3)三、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布置要求 (6)四、元器件的埋设 (8)五、测量工作的基本要求 (8)六.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 (9)七、附: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布置示意图及断面统计表 (20)新建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实施方案一、总则根据施工图纸要求,路基工程需进行沉降观测及边桩位移观测。

现结合《新建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细则》和铁路路基工点施工图纸,制定以下方案。

二、精度及频次要求1、路基变形测量精度要求路基变形测量包括路堤、路堑变形测量,路基沉降观测控制网的精度要求及观测点频次要求如下:(1)本线沉降变形测量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

(2)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可采用三角形网、导线网、GPS 网和视准轴线等形(当采用视准轴线时,轴线上或轴线两端应设立校核点)。

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本线水平位移监测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软土地基等设计有特别技术要求的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3)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的建立应符合下列规定: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

a、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状或附合水准路线等形式。

b、水准基点应埋设在变形区以外的基岩或原状土层上,亦可利用稳固的建筑物、构筑物设立墙上水准点。

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4)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

版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版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版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一、引言高速铁路是我国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线路运行的安全和顺畅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高速铁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线路的不断延伸,对线路下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实时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方案旨在针对版高速铁路线下工程进行全面、准确的沉降变形观测,为工程的日常运维和维护提供数据参考。

二、观测目标1.在各关键节点上设置监测点,全面观测沉降变形情况;2.实时监测线下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3.提供沉降变形数据,为工程的运维和维护提供参考。

三、观测方法和设备1.观测方法:(1)采用连续观测和定期点观测相结合的方式;(2)连续观测通过现场安装的多个测点,采用自动监测系统进行实时监测;(3)定期点观测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和频率进行,采用手动测量方法。

2.观测设备:(1)连续观测设备包括自动沉降仪、全站仪等;(2)定期点观测设备包括水平仪、测距仪等。

四、观测方案1.确定监测点位置:在版高速铁路线路下工程的关键位置,比如桥梁、地下通道等地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设置监测点。

2.连续观测部分:(1)在各监测点上设置自动沉降仪,通过自动沉降仪实时记录土体的变形情况;(2)自动沉降仪读取的数据将通过数据采集系统上传至中心监控室,实现远程监测;(3)设立监测预警值,一旦数据超出预警值范围,立即启动应急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3.定期点观测部分:(1)按照计划和频率,对各监测点进行手动测量;(2)利用水平仪、测距仪等设备,记录土体在不同时间点的沉降变形情况;(3)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变形的趋势和规律,并记录至工程监测数据库。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连续观测数据:(1)连续观测数据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实时上传至中心监控室;(2)中心监控室对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生成沉降变形曲线和图表;(3)根据数据的变化趋势,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

2.定期点观测数据:(1)定期点观测数据由监测人员手动记录,并进行整理与存档;(2)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生成各监测点的变形报告;(3)根据报告的分析结果,评估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提出相应的修复或加固措施。

京沪高铁路基和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京沪高铁路基和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京沪高铁路基和桥梁沉降观测方案一、工程概况监理一组沉降观测里程范围DK665+108.54~DK700+026。

路基3段DK672+823.25~DK673+335.00、DK673+565~DK675+238.82、DK681+870.88~DK682+497.98;涵洞7座:DK673+670、DK673+850、DK674+023.1、DK674+110、DK689+000、DK689+199.8、DK688+220;特大桥4座:后八丁特大桥DK665+108.54~DK672+823.25、京杭运河特大桥DK682+498~DK687+894、陈山特大桥DK675+283~DK681+870.88、濉河特大桥DK689+860~DK700+030;徐州东站:DK687+899.01~DK689+860;龙山明洞:DK673+335~DK673+565。

二、测量依据1、设计图纸;2、设计院交桩成果;3、已批复的CPI、CPII复测成果及加密点测量成果。

4、已批复的沉降变形监测网。

三、执行主要技术标准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2、《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4、《京沪高速铁路TJ-Ⅳ标段精测网技术交底报告》;5、《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四、观测目的和范围观测目的是通过平行观测,和施工单位的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沉降观测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及时进行分析并解决。

确保沉降观测工作顺利进行和通过评估。

为CPⅢ及下一步的施工做好准备。

根据《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要求,监理平行沉降观测地段集中选择关键地段进行,由于监理组范围内路基、桥涵、特大桥、明洞、站场都存在,分别选定平行观测地段,特大桥选择为濉河特大桥177#墩—243#墩,里程为DK694+608.73—DK697+792.31,处于黄河故道,全部为摩擦桩,容易发生沉降,其中路基里程为DK682+000—DK682+400,共400米,龙山明洞DK673+135—565,共400米,对于未选定的地段,监理组定期对工区及梁场沉降观测人员、仪器进行检查,核查沉降观测资料,对沉降观测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及时处理。

高铁沉降观测方案

高铁沉降观测方案

➢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 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基准点或工作基点变形监 测网。
➢ 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时,应符合现行全球卫星 定位系统铁路工程测量技术的有关规定。
1 高铁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 沉降变形测量一般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 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
隧道沉降布设形势: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 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原则上设于高于水沟盖板0. 3m处
3 高铁沉降测量点的点位布置要求
3.5 路基沉降观测 路基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 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 测示意图如图3.6所示:
图3.6 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
高速铁路线下工程 沉降变形测量方法
高铁线下工程沉降变形测量方法
➢1 高铁沉降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2 高铁沉降测量监测网技术要求 ➢3 高铁沉降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4 高铁沉降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5 高铁连续梁的线性监测
高铁沉降变形测量
➢ 1、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路基、隧 道等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 路基(含过渡段)、桥涵、隧道工点具体要求确定。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在区域沉降地区应根据沉降速率适当增加复测次 数,每季度进行一次复测。
沉降变形点的监测频率应根据最新的沉降测量规 范实施
3 高铁沉降测量点的点位布置要求
➢ 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
1
的稳定位置。
650 2
300
新增水准点标石及标心与CPI、CPII相同。埋石 在现场浇灌,挖坑后底部要夯实,先浇灌底部, 待基本凝固后再用模板浇灌上部,并插入不锈钢 标心,保持标心垂直和半球露出混凝土(约1~2 厘米)。每个水准点埋设后,绘制点之记图。在 水准点标石埋石中应对部分标石的坑位、标石浇 灌进行照相记录。影像文件名与水准点号对应。 标石编号用字模压制,字头朝前进方向,即朝上 海方向,并用红油漆填写字体。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评估方案编制:复核:审批: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目录一、编制依据 (3)二、观测范围及主要内容 (3)三、沉降观测的组织及设备配备 (14)3.1成立沉降观测专题小组 (14)3.2主要设备配备 (14)四、沉降观测频次 (14)五、技术方案的实施 (15)5.1沉降监测网布设 (15)5.2沉降变形观测方法和基本要求 (16)5.3沉降观测基本要求 (17)六、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 (17)七、综合评估与资料整理 (18)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一、编制依据1.1TB10101-99《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1.2《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1.3《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1.4TZ212-2005《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1.5JGJ/T 8-9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1.6GB 50026-93《工程测量规范》;1.7GB 12897-9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1.8GB/T 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二、观测范围及主要内容根据《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规定: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应大于50m,地势乎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

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路基填方的分布范围及设置计划见表1:表1填方的分布范围及设置计划3 / 18总计需要设置651个路基面沉降观测断面。

路基基底沉降观测等级为国家二等水准(工程测量规范中垂直位移监测网二等),沉降观测的观测精度为W±1mm,读数取位至0.01mm,仪器选择满足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使用DS03精度的精密电子水准仪,配套电子水准仪配编码水准尺。

路基两侧边桩位移观测等级为建筑变形测量二级。

沉降观测测点的设置见图1:13 / 18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路肩观测桩路基观测桩路基观测桩三、沉降观测的组织及设备配备3.1成立沉降观测专题小组沉降观测专题小组由12人组成,组长1人,副组长2人。

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路基沉降观测激光位移测量法

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路基沉降观测激光位移测量法

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路基沉降观测激光位移测量法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了我的笔记本上,又是一个忙碌的日子。

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一份详细的“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路基沉降观测激光位移测量法”。

想到这里,我不禁陷入了回忆,那些年,我在工程一线奋斗的日子。

一、项目背景本项目位于我国某重要的高速公路上,由于地质条件复杂,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成为了一个关键环节。

为了保证道路的安全畅通,减少路基沉降对车辆行驶的影响,我们决定采用激光位移测量法进行观测。

二、观测目的1.实时掌握路基沉降位移变化情况,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

2.确保路基沉降在可控范围内,保障道路安全。

三、观测方法1.激光位移测量法:利用激光测距仪,对路基表面进行非接触式测量,实时获取路基沉降位移数据。

2.观测点布置:在路基表面布设一定数量的观测点,形成观测网。

观测点应均匀分布,且避开障碍物。

3.观测周期:根据路基沉降发展趋势,确定观测周期。

初期可加密观测,待沉降稳定后,逐渐延长观测周期。

四、观测步骤1.准备工作:检查激光测距仪、三脚架等设备,确保设备性能良好。

2.设立观测点:在路基表面布设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设立一根标尺,用于测量沉降位移。

3.测量沉降位移:将激光测距仪对准观测点,测量距离,记录数据。

4.数据处理:将测量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绘制沉降位移曲线。

5.分析沉降趋势:根据沉降位移曲线,分析路基沉降发展趋势,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

五、观测注意事项1.观测过程中,要确保设备稳定,避免因设备晃动导致数据不准确。

2.观测时要避开阳光直射,以免影响测量精度。

3.观测数据要及时记录,避免因遗漏导致观测结果失真。

4.观测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六、项目成果1.完成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观测数据、沉降趋势分析等。

2.根据观测结果,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确保路基沉降在可控范围内。

3.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提高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质量。

高铁大桥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高铁大桥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高铁大桥工程沉降观测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斜射在桌面上,我的手指轻轻敲打着键盘,思绪如流水般涌动。

想起过去十年,那些关于方案写作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眼前。

今天,我将用我的经验,为大家详细阐述一份高铁大桥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一、项目背景高铁大桥作为我国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稳定性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大桥在运营过程中不出现沉降,我们需要对桥梁进行沉降观测,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二、观测目的1.掌握桥梁沉降发展趋势,为桥梁安全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2.确保桥梁在运营过程中的稳定性,降低事故风险。

3.为类似工程提供沉降观测经验。

三、观测内容1.桥梁主体结构沉降观测:包括桥墩、桥台、梁体等关键部位。

2.桥梁附属结构沉降观测:包括桥梁引道、防护工程、排水设施等。

3.桥梁周边环境沉降观测:包括桥梁附近的地表、地下水位、土体位移等。

四、观测方法1.静态观测:采用水准仪、全站仪等仪器,对桥梁关键部位进行高精度测量。

2.动态观测:利用加速度计、位移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桥梁振动、位移等参数。

3.遥感观测: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手段,对桥梁周边环境进行观测。

五、观测频率1.施工阶段:每周进行一次全面观测,关键时期可加密观测频率。

2.运营阶段:每月进行一次全面观测,特殊时期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密观测频率。

六、数据分析与处理1.建立沉降观测数据库:将观测数据整理归档,便于查询和分析。

2.数据处理与分析:利用专业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沉降发展趋势。

3.预警与评估:根据分析结果,对桥梁沉降情况进行预警,评估桥梁安全风险。

七、观测组织与管理1.成立沉降观测小组:负责观测方案的制定、实施和数据分析等工作。

2.明确观测人员职责:观测人员要严格按照观测方案进行操作,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3.定期汇报观测情况:观测小组要定期向项目管理部门汇报观测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观测方案。

八、观测设备与人员培训1.配备先进观测设备: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提高观测效率。

铁路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铁路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铁路沉降观测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铁路线路的沉降观测是指通过对于铁路路基、桥梁、隧道等结构变形进行定量观测,以及分析、评估结构变形导致的安全隐患和对列车运行的影响。

这对于保证铁路线路的安全运营、提高铁路线路运输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铁路沉降观测实施方案十分必要。

二、观测目的1.确定铁路线路沉降的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解决安全隐患;2.分析铁路沉降对列车运行的影响,为运输计划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3.评估铁路线路的安全状况,确保安全运营。

三、观测内容1.铁路线路各关键区段的路基、桥梁、隧道等结构的水平和垂直位移观测;2.铁路线路沉降监测点的选择和布设;3.按照观测点布设,进行观测设备的安装调试;4.观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5.观测数据的分析、评估和报告编制。

四、观测方法1.设计观测点:依据铁路线路的特点和重要区段,确定观测点的位置和数量。

观测点应覆盖不同类型的结构,如路基、桥梁、隧道等。

观测点的数量要充分体现观测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2.观测设备的选择和布设:根据观测内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观测设备。

观测设备应具有高精度、稳定性好等特点。

观测设备的布设应考虑到易于安装、调试和维护。

3.观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按照观测周期进行定期的观测数据采集。

观测数据采集的频率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通常可以选择每月或每季度进行观测。

观测数据采集后,应及时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关键指标,如沉降速率、变化趋势等。

4.观测数据的分析、评估和报告编制: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结果,编制相应的报告。

报告应包括观测结果的说明、结论和建议等内容,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五、观测质量控制1.观测设备的校准和维护:观测设备在安装前需要进行校准,保证其测量精度和准确性。

观测设备的维护和保养要定期进行,确保其正常工作。

2.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控制:观测数据采集应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方法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观测数据的处理要科学合理,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优秀工程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优秀工程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优秀工程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键盘上,敲击声伴随着我的思考,一幅路基沉降观测方案的画面在脑海中逐渐浮现。

下面,就让我用这十年的经验,为你展现一份优秀工程方案吧。

一、项目背景这是一条新建的高速公路,全长120公里,途径多个城市,是我国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确保工程质量,预防路基沉降带来的安全隐患,我们需要对路基进行沉降观测。

二、观测目的1.掌握路基沉降变化情况,为施工调整提供依据。

2.验证路基设计参数的正确性,提高设计水平。

3.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提高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质量。

三、观测内容1.路基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根据路基宽度、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因素,合理布置观测点。

2.观测设备:采用高精度水准仪、全站仪、卫星定位仪等设备,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3.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三角测量、卫星定位测量等多种方法,全面了解路基沉降情况。

四、观测步骤1.准备工作:对观测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他们熟悉观测设备和方法;检查观测设备,确保其正常工作。

2.布设观测点:在路基上按照设计要求布设观测点,并做好标记。

3.进行观测:按照观测方案,定期对观测点进行观测,记录数据。

4.数据分析:将观测数据进行分析,了解路基沉降变化情况。

5.施工调整:根据观测数据,及时调整施工方案,确保工程质量。

五、观测周期根据路基沉降规律,观测周期分为初期观测、中期观测和长期观测。

1.初期观测:在路基施工期间,每周进行一次观测。

2.中期观测:在路基施工完成后,每月进行一次观测。

3.长期观测:在路基使用期间,每季度进行一次观测。

六、质量控制1.观测数据: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对观测数据进行校核。

2.观测方法:采用多种观测方法,相互验证,提高观测数据的可靠性。

3.施工调整:根据观测数据,及时调整施工方案,确保工程质量。

七、成果整理1.观测报告:整理观测数据,编写观测报告,为工程验收提供依据。

3.技术交流:参加行业内技术交流活动,分享观测成果,推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技术的发展。

最新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最新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最新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施工方案目录1、编制依据 01.1 施工规范、标准 01.2设计文件 01.3相关文件 02、工程概况 02.1线路概况 02.2主要技术标准 (3)2.3工程特点 (3)3、工程重难点分析 (4)4、沉降变形观测 (6)4.1工艺流程 (7)4.2施工准备 (8)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8) (9) (10)4.3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 (12)及点的设置 (12)及点的设置 (16)观测元件的选取、埋设 (30)观测元件的选取、埋设 (32)4.4观测桩观测要求及频次 (35) (35) (37) (40)观测要求及频次 (42) (42)4.5变形监测数据采集与整理 (44) (44) (45) (47)4.6 综合评估与资料整理 (47)5、观测点元件的保护 (48)6、沉降观测设备和人员组织 (49)6.1沉降观测设备 (49)6.2人员组织分工及职责 (49)相关人员资质证书和仪器设备检定证书见附件。

(50)6.3测量人员岗位职责 (50)7、其他保证措施 (51)7.1仪器管理 (51)7.2监控量测内业工作技术要求 (53)7.3资料分析过程及质量控制制度 (53)7.4监控量测审核和审定制度 (53)7.5质量控制制度和检查措施 (54)7.6现场测试技术质量控制制度 (56)7.7资料分析过程质量控制制度 (57)7.8安全风险信息处理的管理控制措施 (57)7.9安全风险预警的管理控制措施 (57)7.10监控量测信息报送与反馈制度 (58)8、安全保证制度 (58)9、附件 (60)9.1测量主要人员资质证书 (60)9.2仪器设备检定证书 (60)1、编制依据1.1 施工规范、标准(1)《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3)《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规程》(Q/CR9602-2015)(4)《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 10302-2009)(5)《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1-2010)(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7)《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8)《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9) 高速铁路施工技术《施工测量分册》1.2设计文件(1)《个别路基设计图》(第一册)(2)《个别路基设计图》(第十三册)(3)新香坊北站路基横断面图(4)桥涵变形观测及观测标安装图(哈牡桥通-Ⅴ-02)1.3相关文件(1)新建XXX至XXX铁路客运专线站前工程施工总价承包招标文件招标编号:JS2015-015;(2)本公司积累的施工经验,拥有的技术装备力量、管理水平、工法及科技成果;(3)现场调查获得的有关资料、数据以及现场实际情况。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方案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方案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方案1. 引言高速铁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于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由于复杂的地质条件和运营压力,高速铁路的沉降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挑战。

沉降观测是评估、监控和预测高速铁路沉降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种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方案,旨在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方法。

2. 观测设备和方法2.1 观测设备在高速铁路沉降观测中,需要使用先进的设备来实时监测和记录沉降情况。

常用的观测设备包括:•沉降标杆:用于标定铁路沉降的基准点,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标杆固定在地面上。

•基线测量仪:用于测量沉降标杆的高度变化,通过测量仪的精准测量能力,可以获取高精度的沉降数据。

•倾斜仪:用于检测铁路的倾斜情况,通过倾斜仪的数据可以判断铁路的稳定性,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防止沉降加剧。

•GNSS 接收器:用于记录高速铁路位置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可以提供高精度的空间坐标,用于精确定位沉降点。

2.2 观测方法高速铁路沉降观测需要选择适当的观测方法,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用的观测方法包括:•静态观测法:在固定的时间段内对沉降标杆进行高精度的测量,通常使用基线测量仪进行,可以获得较为精确的沉降数据。

•动态观测法:通过实时监测铁路的倾斜情况,并结合定期检查沉降标杆的高度变化,可以掌握铁路的实时沉降情况。

•远程监测法:利用遥感技术或无人机进行高空拍摄,通过图像处理和分析,得到整个铁路线路的沉降情况。

3. 观测数据处理和分析观测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出有用的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决策。

处理和分析观测数据的方法包括:•数据筛选:对观测数据进行筛选,剔除异常值和误差较大的数据,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趋势分析:通过绘制沉降数据的时间变化曲线,分析沉降的趋势和速率,判断沉降的变化趋势,并提前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空间分析:将观测到的沉降数据与铁路线路的空间信息结合起来,分析沉降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为铁路线路的维护和修复提供参考。

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一、引言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是对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或运营过程中路基沉降、变形等问题进行监测和评估的重要手段,能够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为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针对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1.沉降观测点布设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确定沉降观测点的布设位置。

通常情况下,观测点要覆盖整个路基范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观测。

观测点要均匀分布,覆盖各种地质条件和工程环境。

2.观测点标志设置在观测点处设置具有固定位置的标志物,如地脚螺栓等,确保观测点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标志物要固定可靠,不受外力影响。

3.观测设备选择根据观测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沉降观测设备。

常用的观测设备有测水管、水准仪、全站仪等。

在选择设备时要考虑设备的测量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并进行校准和养护。

4.观测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常用的观测方法有静态观测、动态观测、连续观测等。

观测方法要与设备配套,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观测频率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监测的需要,确定观测的频率。

通常情况下,初期观测频率要高,随着工程的进行,观测频率可以逐渐降低,但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1.观测点布设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确定变形观测点的布设位置。

观测点要能够反映工程变形的情况,覆盖整个工程范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观测。

2.观测点标志设置在观测点处设置具有固定位置的标志物,确保观测点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标志物要固定可靠,不受外力影响。

3.观测设备选择根据观测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变形观测设备。

常用的观测设备有测距仪、全站仪、测角仪等。

在选择设备时要考虑设备的测量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并进行校准和养护。

4.观测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常用的观测方法有静态观测、动态观测、连续观测等。

观测方法要与设备配套,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观测频率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监测的需要,确定观测的频率。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实行方案一、总则根据玉铁施工图纸规定,需进行路基沉降观测及边桩位移观测。

现结合《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和玉铁施工图纸,制定如下方案。

二、精度及频次规定1、路基变形测量精度规定路基变形测量包括路堤、路堑变形测量、滑坡监测和裂缝监测,路基沉降观测控制网旳精度规定及观测点频次规定如下:(1)根据《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旳规定,变形观测等级及精度应符合表2.1旳规定。

表2.1 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规定(2)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可采用三角形网、导线网、GPS 网和视准轴线等形。

当采用视准轴线时,轴线上或轴线两端应设置校核点。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旳重要技术规定,应符合表2.2 旳规定(3)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旳建立应符合下列规定:a、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状或附合水准路线等形式。

b、水准基点应埋设在变形区以外旳基岩或原状土层上,亦可利用稳固旳建筑物、构筑物设置墙上水准点。

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旳重要技术规定应符合表2.3旳规定:(4)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水准观测旳重要技术规定,应符合表2.4旳规定。

(5) 滑坡监测旳精度, 不应超过表2.5 旳规定(6)裂缝监测可采用游标卡尺进行量测,量测应精确至0.1mm。

(7) 沉降观测外业测量按四等水准规定进行测量,测量时读数至0.1毫米,计算高差取位至0.1毫米,沉降量精确到1毫米。

位移观测旳控制原则为边桩水平位移5毫米/天,竖向位移10毫米/天,路基中心沉降板沉降量10毫米/天。

其工后沉降量不能不小于50毫米。

在填筑过程中出现沉降速率不小于以上值时,则规定施工单位停止填筑,同步加大观测频次,观测其沉降量。

若沉降量急剧增长,则需同设计单位联络,对此处地质进行复核。

2、观测频次规定在路堤填筑期间,应每天观测一次(松土及松软土早晚一次),多种原因临时停工期间,前2天每天观测一次,后来每三天观测一次。

施工完毕后,前15天内每3天观测一次,第15-30天每星期观测一次,第30-90天每15天观测一次,后来每月观测一次。

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施工方案1. 概述本文档旨在提供一种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施工方案,帮助工程人员进行高铁路基沉降观测的相关施工工作。

该方案包括设备准备、施工流程、质量控制等内容。

2. 设备准备在进行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施工之前,需要准备以下设备:•沉降观测仪:选择一种精度高、可靠性强的沉降观测仪器,用于测量路基沉降情况。

•测量工具:包括测量尺、水平仪、经纬仪等,用于辅助沉降观测仪的安装和调整。

•电源设备:确保观测仪器能够正常工作,需要准备充足的电源设备。

•通信设备:为了实时传输观测数据,需要准备稳定的通信设备,如手机、无线网络等。

•安全设备:施工过程中需要确保人员的安全,包括安全帽、安全绳等。

3. 施工流程以下为高铁路基沉降观测的基本施工流程:3.1 设备安装首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观测点,并进行必要的测量。

然后,按照观测点的位置和要求,安装沉降观测仪器。

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使用测量工具进行调整,确保观测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2 数据采集安装完成后,开启沉降观测仪器,开始采集数据。

观测仪器应能够自动记录数据,并实时传输到数据中心。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确保观测仪器的正常运行,并对数据进行监测和校准。

3.3 数据分析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数据中心后,进行数据分析。

根据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绘制出相应的沉降曲线和统计图表。

同时,还需要进行数据的质量控制,排除异常值和噪声干扰。

3.4 结果报告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编制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报告。

报告应包括观测点位置、观测数据、数据分析结果以及相关结论。

报告需以清晰简洁的方式呈现,便于工程人员和相关方面进行参考和决策。

4. 质量控制为了确保高铁路基沉降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质量控制措施:•规范操作:在施工过程中,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执行,避免操作不当引起误差。

•定期校准:定期对观测仪器进行校准,保证其测量准确性。

•数据监测:实时监测观测数据,排除异常值和噪声干扰。

我的--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我的--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引言自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诞生以来,世界各国重视铁路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始终在为提高列车的行车速度作不懈的努力。

在我国铁路“十五计划”编制中已明确指出,要加强快速客运专线的建设,逐步建成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连接各省会城市和其它大型城市间铁路快速客运系统。

高速铁路对轨道的平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路基是铁路线路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承受轨道结构重量和列车荷载的基础,它也是线路工程中最薄弱最不稳定的环节,路基几何尺寸的不平顺,自然会引起轨道的几何不平顺,因此需要轨下基础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小的永久变形,以确保列车高速、安全、平稳运行。

从德、法、日三国针对我国高速铁路设计咨询结果来看,德、法强调控制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其追求沉降的目标是不均匀沉降为零。

工后沉降的指标相对而言较为严格,如何确保路基沉降变形满足质量标准要求成为路基工程的重点课题。

我国从很早开始对高速铁路基础关键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借鉴国外高速铁路大量理论、试验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相继制定了相关设计暂行规定和设计指南,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

2005年1月5日,国务院批准了《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从此拉开了高速铁路建设的序幕。

本设计是根据铁道部建设司2006年4月10日下发的《关于尽快开展〈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编写工作的通知》[1]的要求和《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2]中对线下构筑物的变形测量提出的相关规定,借鉴国外高速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相关评估技术要求,进行编制的。

1 哈大客运专线四平段概述1.1 工程概况哈大铁路客运专线被列为我国“十一五”期间东北地区铁路建设重点工程,是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中“北京~沈阳~哈尔滨(大连)”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约900公里。

中铁十九局集团哈大客运专线管段位于吉林省四平市境内,为新建铁路哈尔滨至大连客运专线站前土建工程Ⅲ标DK579+140~DK602+407.3段工程,线路全长23.2667km,其中桥梁长13.77807km,占59.22%,路基长9.48923 km,占40.78%。

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计划方案

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计划方案

高铁线下项目沉降变形观测评价实施方案第一章总则为指导某高速铁路无砟轨道铺设,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等离线工程的沉降变形进行了观测,并对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包括施工后沉降预测。

,以评估无砟轨道的铺设条件,从而确定无砟轨道铺设的合理时间,保证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价的重点应该是离线工程的沉降变形。

评标应综合考虑沿线各构筑物的沉降变形关系,以标段为单位实施。

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本指导方案,以标段为单位制定沉降观测设计方案。

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价数据必须通过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获得,必须真实可靠,充分反映工程实际情况。

沉降变形的观测与评价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砟轨道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

要加强“零观测”(即初值)的过程控制。

一、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高速铁路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施工过程中沉降变形的观测与评价。

二、工作基础1.《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价技术导则》(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 06]189号);3、《国家一、二级水准仪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 83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导则》(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程》(GB0026-93);8.《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9.《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设计导则》(铁建设函[2005]754号);10、高速铁路工程设计文件一份;11、铁道部有关规定。

第二章组织管理一、职责分工高铁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施工各方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观测数据和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一)建设单位建设单位负责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价的领导和协调,并对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1. 简介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是指对铁路路基沉降情况进行定期观测和监测,以保证铁路线路的稳定和安全。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是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铁路路基沉降而制定的一系列操作指南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观测目的、观测方法、观测频率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2. 观测目的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监测铁路路基沉降情况,及时发现路基沉降问题;•分析沉降变化规律,评估沉降对铁路线路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指导路基维护和修复工作。

通过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路基沉降问题,确保铁路线路的稳定和安全运营。

3. 观测方法铁路路基沉降观测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野外观测:在路基上布设观测点,定期测量观测点的沉降情况。

观测点的选择应考虑路基的主要特征和潜在的沉降风险。

观测点的布设应均匀分布于路基上,覆盖整个路段。

•高精度测量仪器:采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对观测点进行测量,以实现对路基沉降的精确观测。

常用的测量仪器包括全站仪、水准仪等。

•数据记录与上传:观测数据应及时记录和上传至中心数据库,以便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4. 观测频率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应定期进行,观测频率主要根据以下几个因素确定:•路基类型:不同类型的路基沉降速率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观测频率。

•路段状况:路段的使用情况和周围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路基的沉降情况,需要根据路段状况进行调整。

•紧急情况:在发生紧急情况(如地震、洪水等)时,需要增加观测频率,及时监测和评估路基的变化情况。

一般情况下,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的频率为每年一次,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5. 数据处理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数据整理: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和管理,包括数据的归档、统计和存档等工作。

•数据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沉降速率的计算、沉降趋势的分析等。

•结果评估: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评估路基的沉降情况和对铁路线路的影响,判断是否需要采取修复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K887+~DK889+段路基工程
观测、检测方案
一、观测方案
1、路基变形监测控制技术措施
高速铁路路基作为变形控制十分严格的土工构筑物,沉降变形监测应作为路基施工中的重要工序,贯穿整个路基施工始终。

路基沉降变形监测主要是测定每一层填料填筑过程中的地基沉降及整体水平位移和路基成型后的地基沉降及路堤本身的沉降值。

在填筑施工期间,填土速率根据观测情况确定,如地基稳定情况良好可以酌情加快,反之减缓填土速率,当边桩横向位移大于5mm/d,地面沉降超过10mm/d时,停止填土。

路堤填筑完成后,根据观测的数据绘制时间和沉降曲线,预测总沉降和剩余沉降。

该段路基沉降变形监测主要是路堤基底沉降监测和路基面沉降监测。

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

2、监测测试项目
以路基中心沉降监测为重点,其他包括路基面位移监测、基底沉降位移监测、路堤本体沉降监测、深厚层第四系地层的深层沉降监测,另外还有软土或松软土地段的边桩位移监测等。

⑴路堤基底沉降监测
每10~100m设一个监测断面,桥路过渡段必须设置。

每个监测断面预埋1~3个沉降板(软弱地基时3个)。

路堤填筑前,于路堤基
底地面预埋沉降板进行监测,每个监测断面预埋3个沉降板。

沉降板
满足要求
图1 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施工工艺流程图
由沉降板、底座、测杆(ф=20mm钢管)及保护测杆的ф=49mmPVC 塑料管组成。

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与套管亦应相应加高,每节长度不超过100cm,接高后的测杆顶面应高于套管上口,在填土施工中应采取措施保护测沉设施。

沉降板安装前应先将地面整平(可铺设0.1m厚中粗砂),注意保持底板的水平及垂直度。

填土高度小于2.0m时,每两天观测一次,超过2.0m后,要求每天观测一次,在沉降速率较大的情况下,还应加密观测。

地面沉降量用仪器测量,精度要求准确到±1mm。

每天的观测数据都要及时整理并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

⑵路基面沉降监测
路堤地段每50m设一个监测断面,桥路过渡段必须设置,且应加密。

每断面3个监测点。

分别于路基中心、两侧路肩各设一个监测桩(包桩),路基成形后设置。

监测桩采用C15混凝土方桩或圆桩(边长或直径0.1m),其中埋设ф16mm钢筋一根,桩长0.6m,埋入基床表层以下0.55m。

⑶测量的精度及频度
观测频率应与位移速率相适应,位移越小,观测频率也可减慢,反之位移越大,观测频率越要加快。

当位移曲线骤然变大时,更要跟踪观测,分析原因,并考虑是否需要采取措施。

测量精度按二级水准测量标准;测量频度:在路堤填筑期间,每天监测一次,各种原因停工期间,前2天每天监测一次,以后每3天测试一次。

填筑施工完成后,前15天内每3天监测一次,第15~30天每星期监测一次,第30~90天每15天监测一次,以后每个月监测
一次。

雨后应加密监测。

⑷施工期间的保护措施
测点保护工作十分重要,施工时要防止施工机械碰撞,还应考虑现场环境、人为因素的损坏,务必使观测工作能善始善终,取得满意成果。

施工前进行专题技术教育,培训对象是参加施工的管理、技术、测量、试验、安质、专业人员、施工人员等,培训内容是关于沉降板和观测桩的工作原理,配备专人负责保护沉降板和观测桩;沉降板钢管周围套PVC管,保证沉降板自由沉降;埋有沉降观测装置的周边不能碾压的部位,采用冲击夯进行夯实。

二、检测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