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区都市圈和都市带的概念界定与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 谢守红 (1966—) ,男 ,湖南邵阳人 ,江南大学商学院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西南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 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城市经济 、旅游管理 。
〔基金项目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 (20070421145) 。 〔收稿日期 〕 2007 - 10 - 23 〔修回日期 〕 2007 - 12 - 27
也译为大都市区 。美国是最早采用都市区概念的国 家 。1910年 ,美国人口普查局首次采用“大都市区 ” (metropolitan district)这一概念进行人口统计 ,规定 大都市区包括一个 10 万以上人口的中心城市及其 周围 10英里以内的地区 ,或者虽超过 10英里但与 中心城市连绵不断 、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英里 150 人以上的地区 。此后 ,都市区的名称和标准做了几
法和研究结论相差很大 ,甚至在概念理解和名称使 用上发生分歧 ,混淆不清 。本文借鉴国际城市科学 的有关理论和成果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对都市区 、 都市圈和都市带概念及其特征进行了探讨 。
一 都市区 、都市圈和都市带的概 念界定
1. 都市区概念 “都市区 ”一词来源于英文“metropolitan area”,
3. 都市带概念 1957年 ,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研究美国东北 部大西洋沿岸的城镇密集地区时 ,借用原意为巨大 城邦的古希腊语“m ega lopo lis”来描述这种巨大的城 市化区域 ,在我国一般翻译为“都市带 ”或“大都市 带 ”。戈特曼认为 ,大都市带是城市街区大片地连 在一起 ,消灭了城市与乡村明显的景观差别的地区 , 居民过着现代城市方式的生活 。大都市带的形成有 5个基本条件和标准 :一是区域内有较密集的城市 ; 二是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 ;三是有 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核心城市连接起来 ,各都市 区之间没有间隔 ,联系密切 ;四是必须达到相当大的
总之 ,都市区是一个比较明确的概念 ,指一个大 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 的 、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 。都市区在 西方国家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是目前国际上 通用的进行城市统计和城市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 。 西方都市区的概念都是在官方定义的基础上不断修 改完善的 ,建议我国政府部门 (如国家统计局或建 设部 )组织专家研究 ,尽早确定和推广都市区概念 。
表 1 人口规模 空间尺度 社会经济特征
空间结构特点
都市区 、都市圈和都市带若干特征比较
都市区 (Metropolitan A rea, MA )
都市圈 (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2 gion, MCR)
都市带 (Megalopolis)
中心城市人口大于 50万 。
二 都市区 、都市圈和都市带的比 较分析
从全球范围来看 ,都市区 、都市圈和都市带的形 成和发展是 20世纪世界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是 大城市地域空间组织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 。本 文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尝试对都市区 、 都市圈和都市带在人口规模 、空间尺度 、社会经济特 征 、空间结构特点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 (表 1) 。
中国学者对都市圈的研究始于 1990年代 ,高汝 熹 、顾朝林 、杨建荣 、王建 、周牧之 、袁立冬 、董晓峰等 先后探 讨 了 都 市 圈 的 概 念 及 发 展 战 略 问 题 [ 5 - 7 ] 。 2002 年 ,江苏省制定了南京 、苏锡常 、徐州三大都市 圈规划 ,张京祥 、邹军 、张伟等对都市圈概念和空间 规划 进 行 了 较 详 细 的 阐 述 [ 8 - 9 ] , 认 为“都 市 圈 ” (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是指一个或多个核 心城市以及与核心城市具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 、 具有一体化倾向的临接城镇与地区构成的圈层式结 构 ,其界定标准是 : 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在 100 万以 上 , 且邻近有 50 万人口以上城市 ; 中心城市 GDP 中心度大于 45 % ; 中心城市具有跨省际的城市功 能 ;外围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率不小于本身人口 的 15 %。
内。
里。
中心城市与外围县市形成紧密联系
的有机整体 ;外围县市非农化水平较 高 (非 农 业 增 加 值 占 GDP 比 重 在 75%以上 ,非农业就业人口占就业总 人口比重的 50%以上 ,城镇人口比重 占 40%以上 ) 。
外围城市与中心城市具有密切的合 作关系 ;有发达的联系通道 ; 中心城 市 GDP中心度大于 45% , 具有跨省 际的城市功能 。
综上所述 ,都市带是由若干相互连接的都市区 共同构成的 、在社会经济方面存在密切联系的巨大 的带状城市化地域 。都市带空间规模庞大 ,内部结 构复杂 ,具有高度密集的人口和频繁的城市经济活 动 ,在国家政治 、经济 、文化 、金融 、贸易等活动中发 挥重要作用 ,是国家对内联系和对外联系的重要枢 纽。
城市间有密集的相互作用 ;区域城市 化水平高 ,城乡融合 ;国家政治 、经济 和文化的核心区域 ;中心城市具有国 际性功能 。
城市科学
·19·
《城市问题 》2008 年第 6 期
都市区 、都市圈和都市带的概念界定与比较分析
次修改 。1990年 ,美国开始采用“M etropolitan A rea” 这一名称 ,规定每个大都市区应有一个人口 5 万以 上的城市化地区 ( urban area)作为核心 ,围绕这一核 心的都市区地域为中心县和外围县 。中心县是该城 市化地区的中心市所在的县 ,外围县则是与中心县 邻接且满足以下条件的县 :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劳动 力至少占全县劳动力总量的 75%以上 ;人口密度大 于 50人 /平方英里且每 10年人口增长率在 15%以 上 ;至少 15%的非农业劳动力向中心县以内范围通 勤或双向通勤率达到 20%以上 [ 1 ] 。
1983年 ,于洪俊 、宁越敏首次用“巨大都市带 ” 的译名向国内介绍了戈特曼的思想 ,此后 ,崔功豪 、 宁越敏 、顾朝林 、姚士谋等对长江三角洲都市带做了 比较深入的研究 。1991年 ,周一星提出了与西方都 市带 相 对 应 的 、具 有 中 国 特 色 的“都 市 连 绵 区 ” (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 , M IR ) 概念 , 他认 为 ,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 ,以若干 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 切社会经济联系 ,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 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他指出 ,当时中国已形成长江 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和珠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 ,京津 唐 、辽中南地区也有都市连绵区的雏形 [ 10 ] 。
〔关键词 〕 都市区 ;都市圈 ;都市带 ;城市空间组织 〔中图分类号 〕 F290 〔文献标识码 〕 A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城市化 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从 1978 年的 17. 9%上升到 2004 年的 41. 7%。与此同时 ,我国 大城市发展迅速 ,经济实力和辐射扩散能力大大增 强 ,城市地域范围不断扩张 ,并向城市群体空间演 进 ,出现了都市区 、都市圈和都市带等新的城市空间 形态 。城市群体空间既是城市地域空间的自组织形 式 ,又是人们组织城镇的一种手段 ,并将成为中国区 域发展的基本组织单元和城市化的重要模式 ,代表 着中国未来城市化的基本方向和趋势 。我国在“十 一五 ”规划中明确指出 ,“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 化的主体形态 ,逐步形成以沿海及京广京哈线为纵 轴 ,长江及陇海线为横轴 ,若干城市群为主体 ,其他 城市和小城镇点状分布 ,永久耕地和生态功能区相 间隔 ,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在学 术界 ,关于大城市地域空间组织形式和城市群体空 间的探讨已经展开 ,但是 ,不同学科和学者的研究方
由此可见 ,都市圈是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特大 城市以其强大的扩散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大中小城市 发展 ,从而形成具有一体化特征的城市功能区 。都 市圈属于城市群体组合空间形态 ,是城镇密集区的 一个发展阶段和一种空间表现形式 ,是城市群体之 间强烈的空间相互作用的产物 ,是以空间联系和分 工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
中国的都市区形成于改革开放以后 。 1986年 , 周一星首次提出了建立“城市经济统计区 ”的设想 。 2000年 ,胡序威 、周一星等正式提出了中国都市区 的界定方案 ,主要内容包括中心市非农业人口在 20 万人以上 ,外围地区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全县 (或 县级市 )的 GDP中来自非农产业的部分在 75%以 上 ;全县 (或县级市 )社会劳动力总量中从事非农业 经济活动的占 60%以上 [ 2 ] 。这一方案是对中国都 市区概念的探索和突破 ,但也有学者存在不同看法 。 笔者认为 ,由于通勤联系不是中国城乡社会经济联 系的主要方式 ,因此 ,采用适当的外围地区非农化水 平指标来界定都市区范围是可行的 。外围地区非农 产值占 GDP比重确定在 75%以上是恰当的 ,但社会 劳动力中非农劳动力比重可以规定在 50%以上 ,因 为一个区域非农劳动力比重超过 50% ,说明其经济 活动的城市性比农村性强 ,符合大都市区郊区的基 本涵义 ,而且我国对非农劳动力的统计口径普遍偏 小 。此外 ,还可以增加城镇人口比重这一指标 ,用来 反映外围地区城镇化发育程度 ,当外围县 (市 )城镇 人口比重在 40%以上时可以划入都市区范围 [ 3 ] 。
2. 都市圈概念 1960年 ,日本提出了“都市圈 ”概念 ,规定都市 圈的中心市人口规模须在 10万以上 ,且外围地区到 中心市的通勤率须在 5%以上 ,其中 ,大都市圈要求 中心市为中央指定城市或人口规模在 100万以上的 城市 ,且邻近有 50 万人以上的城市 ,外围地区到中
心城市的通勤人口不低于本地人口的 15% ,大都市 间的货物运输量不得超过总运输量的 25% [ 4 ] 。日 本政府根据人口指标把都市圈分为大都市圈和地方 都市圈两类 ,地方都市圈的概念类似于美国的都市 区 ,而大都市圈的概念则类似于城市群 ,在空间尺 度 、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上已不同于都市区 。1980 年 ,日本全国确定了八大都市圈 ,即首都圈 、近畿圈 、 中部圈 、北海道圈 、九州圈 、东北圈 、中国圈和四国 圈 。其中 ,最著名的首都圈包括一都三县 ,即东京 都 、神奈川县 、崎玉县和千叶县 ,面积 13500 多平方 公里 ,人口 3131万 。
总第 155 期 〔文章编号 〕 1002 - 2031 (2008) 06 - 0019 - 05
城市问题
2008 年第 6 期
都市区 、都市圈和都市带的概念界定与比较分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谢守红
〔摘 要 〕 鉴于当前学术界关于大城市地域空间组织若干概念的分歧 ,针对都市区 、都市圈和都市带的概念进行了界 定 ,认为它们分别处于城市化的不同发展阶段 ,是大城市地域空间组织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级到高级演变的结果 。并进一步 对都市区 、都市圈和都市带在人口规模 、空间尺度 、社会经济 、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 。
总人口大于 500万 ,中心城市人口大 于 100万 ,次级城市人口大于 50万 。
总人口大于 2500 万 ,中心城市人口 大于 400万 ,次级城市人口大于 100 万。
空间范围较小 ,无特别规定 。
空间范 围较大 , 半 径 在 100 公 里 以 空间范围庞大 ,面积 5 - 15 万平方公
·20·
城市科学
《城市问题 》2008 年第 6 期
都市区 、都市圈和都市带的概念界定与比较分析
规模 ,人口在 2500 万人以上 ;五是具有国际交往枢 纽的作用 。1961年 ,戈特曼指出当时世界上有 6个 大都市带 ,包括美国东北海岸地带 、欧洲巴黎 —阿姆 斯特丹 —鲁尔三角区 、东南英格兰地区 、美加五大湖 地区 、日本东部太平洋沿岸 、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