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24: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练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之为“发现的时代”,是一个“人”被发现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导致这些发现的共同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B.天主教的传播和发展
C.中国四大发明的传播和运用
D.人们追求世俗的生活享受
『解析』解答本题需注意“根本原因”一般是经济因素或生产力因素。

B项是思想因素,C项是条件,D项是人文主义的内容,均排除。

『答案』 A
2.安德烈·夏斯特尔称:“文化仿造的一件大事……为了要重新发现古代,它创造了完全不同的东西。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同希腊古典文化的关系是()
A.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B.发展了古希腊、罗马文化
C.借助古典文化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D.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另一种形式
『解析』文艺复兴是思想家们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其实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 C
3.“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

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

”据材料,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
意义在于()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C.冲破了封建等级观念
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材料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答案』 A
4.(2018·江苏南京期中)瑞士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曾说,“一个奇怪的事实是:这个新文化的某些最热心的提倡者是最虔诚地敬上帝的人乃至是禁欲主义者……所有这些倾向的结果就是:佛罗伦萨的柏拉图学园有意识地以调和古代精神和基督教精神作为它的目标,这是那个时代的人文主义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绿洲。

”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
A.主张信仰得救,倡导王权至上
B.追求民主法治,反对禁欲苦行
C.体现新旧交融,彰显人性价值
D.抨击君主专制,提倡信仰自由
『解析』“……最虔诚地敬上帝的人乃至是禁欲主义者”“……调和古代精神和基督教精神作为它的目标”体现了新旧交融,彰显人性价值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特点,故C项正确。

『答案』 C
5.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国抱在怀里。

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

这正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一切。

”这句话反映的实质是()
A.强调个人的幸福
B.强调现世的幸福
C.强调个人与国家幸福相统一
D.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基督教神学的束缚
『解析』题中的引文体现了强调以人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思想,其产生的背景是资本主义萌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基督教神学束缚的要求。

『答案』 D
6.(2018年7月北京普通高中会考)马丁·路德主张“直接与上帝沟通,而不是通过炙手可热的各级神职人员”。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①宣扬因行称义②强调信仰自主③维护教皇权威④促进思想解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马丁·路德宣扬因信称义,①错误;材料信息“直接与上帝沟通”否定了教皇权威,强调信仰自主,有利于思想解放,②④正确,③错误。

『答案』为D。

『答案』 D
7.教皇代理人在致教皇的信中写道:“每一块石头和每一棵树都喊出路德的名字。

”这句话表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A.在社会层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B.使欧洲出现宗教信仰全面危机
C.彻底动摇了基督教的神学统治
D.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每一块石头和每一棵树”分析可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响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答案』为A项。

B、C两项都与史实不符,D项与题干材料不符。

『答案』 A
8.赫乔·威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解析』材料认为教皇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所以是想说明宗教改革是
一场反对封建世俗的君主的政治斗争;A、B、C均不是宗教改革的本质。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安人郑允桓的未婚妻郭氏,名宜娘,自幼贤淑。

郑允桓前往安南(越南),无法回来,写信回来请郭氏改嫁。

郭氏曰:“夫纵不返,氏终为郑家妇。

”遂入门,躬绩养老姑。

郑允桓最后病殁于安南,“允(桓)子归,宜娘抚之。

郭氏现年六十四,盖生平不识夫而终妇道焉”。

——(清)据《泉州府志》材料二从前有一条严酷的法律,妇女犯通奸罪,一律活焚。

美貌多情的菲莉芭在法庭上受审时,却神色从容,侃侃而谈,以满足生理需求为理由进行申诉。

本来是个犯妇,反而成了控诉者,指责法律对于妇女的不公平。

她不但逃过了惩罚,而且那条残酷的法律,经过她的指责,从此作了修改。

——据《十日谈》从两则材料中提炼出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对其进行解读。

(要求: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解读;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解析』材料一反映了清代一女性未婚却入夫家养老抚幼的事例,材料二《十日谈》中讲述了因女性犯通奸罪将受到严惩的一女子在法庭上控诉法律对女性的不公而胜诉,从而维护了个人和女性的权利。

解题时首先根据审题明确试题的要求,在分析理解材料的基础上,从两则材料中提炼出任意两个角度,并对其加以解读;其次围绕“女性婚姻地位”的中心问题,从背景、原因、立场和影响等方面,任选两个角度并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解读,表述成文;最后本题为历史小论文类型的试题,要求史论结合、语言准确、层次清晰、逻辑严谨等,『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答案』可以从背景、原因、立场和影响等方面,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解读。

角度一材料一发生于封建专制和礼教盛行的明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以理杀人,压制人性。

材料二发生于文艺复兴时期,以商品经济为基础,提倡思想自由,为资产阶级服务。

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

角度二古代中国和西方的女性地位较低。

共同原因是法律的规定,如中国王朝的提倡和法律规定,西方对不贞女子惩罚的规定。

但中国儒家的三纲纳入了法律,程朱理学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们束缚得更紧了,郭氏主动为未婚夫守节,即为例证。

角度三《泉州府志》认同并赞赏女子为男子守节,这种赞美容易形成对女性的道德压力,违背了人性;而对男子的贞洁不作要求,如郑允桓可以在外生子。

《十日谈》同情受压迫的妇女,主张尊重人性和生理需求,并从国家立法的角度抨击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很有见地。

后者的立场较前者更具有人性化。

角度四《泉州府志》以官方史书、国家政策(旌表)的形式,表彰妇女的贞节观,剥夺了女性的爱情婚姻权利,巩固了封建纲常秩序。

《十日谈》赞扬妇女的机智斗争,有利于思想解放和女性地位的提高。

后者较前者更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