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投行不归路

合集下载

投资银行灭亡了吗?没有,影子银行体系正逐渐瓦解

投资银行灭亡了吗?没有,影子银行体系正逐渐瓦解

投资银行灭亡了吗?没有,影子银行体系正逐渐瓦解(总结一些经济和金融学家的分析)2008年9月14日至9月21日的8天,是否标志着投资银行的灭亡?雷曼(LehmanBrothe rs)破产了,美林(Merrill Lynch)出售了,高盛(Goldman Sachs)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 ley)变成了受监管的银行。

这是自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缔造了投行以来,投行所遭遇的最具灾难性的转变的一部分。

未来,bulge bracket(大型投行——美国精英投行的标签)等人们熟悉的名称需要重新定义,年终排行榜将改头换面,而客户和管理层需要适应新的基本规则。

然而,尽管有这些变化,如果投行能从当前的危机中幸存下来,它们也有可能是作为新组织内的熟面孔而存在,而投资银行业的有效性也会增强。

高盛1999年上市后,通过拓展交易和本金投资活动,跨出了投资银行业的范畴,到200 7年,其税前利润仅有不足15%来自投行业务。

摩根士丹利1997年与消费者金融公司添惠(Dean Witter)合并后,就不再是一家独立的投资银行。

事实上,纯粹的投行早就不复存在。

将一些知名的老品牌纳入银行之中,以及将一些其他品牌重新定义,几乎不会影响客户服务或市场份额。

至于作为投资银行的绩效,这些金融集团是否将银行业务与其它各项业务并列只是个一个符号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会有太大改变。

我们视为投资银行的公司已经变成大型金融综合集团。

然而,市场的混乱将带给其它机构进入投资银行业务领域的机会。

近年来,私人股本公司、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的金融服务呈现趋同趋势。

拥有私人股本和对冲基金业务的高盛并不比收购公司百仕通(Blackstone)更像一家投行。

百仕通亦拥有咨询专家和另类投资基金。

这些差别的模糊已引领另类投资公司进入了投资银行领域。

随着现有投行的重新调整,百仕通、KKR及其它对冲基金公司无疑会看到更多机会。

华尔街空手套白狼经典案例

华尔街空手套白狼经典案例

华尔街空手套白狼经典案例案例背景:某年某月,华尔街国际投行方案咨询部门负责为一家全球知名科技公司制定海外市场拓展策略。

该科技公司在国内市场占有稳固地位,但希望进一步扩大海外业务,提高全球影响力。

案例问题:科技公司希望了解如何进入北美市场,并且寻找战略合作伙伴,以加强市场竞争力。

华尔街国际投行方案咨询部门受托为该公司提供全面的市场研究和战略规划。

解决方案:1. 市场调研:华尔街国际投行方案咨询部门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确定了北美市场对于该科技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潜力。

调研显示,北美市场对科技公司的相关产品有充分需求,并且有多个潜在竞争对手存在。

2. 竞争对手分析:为了帮助该科技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华尔街国际投行方案咨询部门对竞争对手进行了综合分析。

通过分析竞争对手的产品特点、市场份额和品牌形象,华尔街国际投行方案咨询部门为该科技公司提供了在北美市场建立竞争优势的建议。

3. 合作伙伴寻找:为了加强市场竞争力,华尔街国际投行方案咨询部门提出了寻找战略合作伙伴的建议。

通过全面调研潜在合作伙伴,华尔街国际投行方案咨询部门为该科技公司推荐了一家在北美市场具有良好口碑和广阔业务网络的企业,以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4. 市场进入策略规划:在了解北美市场需求、竞争对手情况和合作伙伴的背景后,华尔街国际投行方案咨询部门与该科技公司合作制定了具体的市场进入策略。

策略包括产品定位、定价策略、市场推广和销售渠道等方面的规划,以确保该科技公司在北美市场取得成功。

结果和成效:通过华尔街国际投行方案咨询部门的市场研究和战略规划,该科技公司成功进入北美市场并与合作伙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在几年的发展中,该科技公司在北美市场取得了显著增长,不仅扩大了市场份额,还提高了全球影响力。

美国金融危机中华尔街独立投行的变迁及其启示

美国金融危机中华尔街独立投行的变迁及其启示

Financial Forum
所涉及的金融产品 ( 主要是金融衍生品 , 包括房产抵押 和资产抵 押债券 ) 种类较多 , 定价 非 常 复 杂 , 加 上 投 行 本身不愿主动透露其持仓和交易情况 , 市场对投行的 真正风险状况并不清楚 。 例如 , 雷曼兄弟破产时 , 其交 易簿上仅利率互换合同 (IRS ) 就达 200 多万条 。 因此 , 投行交易方面的不透明 , 也是造成其风险太大 , 监管失 败的重要原因 。 四 、 我国证券公司与五大投行运作模式的对比 美国投行的运作模式曾经是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的 蓝本 , 比较我国证券公司与五大投行的运作模式 , 可以 发现我国证券公司经营中的潜在问题 。 从收益结构来看 。 中信证券作为我国证券行业的 龙头企业 , 其 2008 年 3 季 报 显 示 , 收 入 来 源 中 佣 金 收 入占比最高 , 为 54% ; 其次为投资收益和 承 销 收 入 , 分 别 为 29% 和 5% ; 其 他 业 务 收 入 占 比 最 低 , 仅 为 12% 。 这种收入结构与美国投行相比 ( 见表 1 美国投行的收 入构 成 ), 反映了我国 证 券 业 的 收 入 仍 然 依 赖 传 统 业 务 。 我国证券公司投资收益占比较高 , 且缺乏相应的风 险对冲工具 , 因此我国证券公司面临比美国投行更高 的投资风险 。 从收益水平来看 。 中信证券 2008 年 3 季度资产收
"# )# )>? ?# )# $%&’( $% ./01234567 :;@ ABCD E; FGHIJKL. Q%R UNVWX JY ) 8 )) )"# > 的杠杆率对比 一 是 投 行 持 有 的 相 当 部 分 证 券 资 产 属 于 MBS 和

华尔街投资银行神话是如何破灭的

华尔街投资银行神话是如何破灭的

华尔街投资银行神话是如何破灭的?2008年9月15日至21日是华尔街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周。

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被美洲银行收购、摩根士丹利与高盛宣布转为银行控股公司。

再加上2008年3月被摩根大通收购的贝尔斯登,曾经风光无限的华尔街五大投行集体消失。

我们不禁要问,华尔街投资银行神话是如何破灭的?福兮祸所倚。

导致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陷入深渊的因素,恰好是使得这些银行在过去一二十年间赚得盆满钵溢的因素。

简言之,投资银行之所以在天堂与地狱之间摇摆,有三个典型经营特征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第一个特征是,投资银行过度依赖短期货币市场进行融资。

和商业银行能够获得稳定的居民存款作为融资来源不一样,投资银行要募集资金,传统上只能依靠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银行贷款等途径。

然而过去10余年来,投资银行越来越依赖短期货币市场进行融资。

一方面,投资银行可以通过发行期限为3个月至9个月不等的商业票据(Commercial Papers)进行融资;另一方面,投资银行也可以通过到期日更短(通常为隔夜)的债券回购市场(Repo)融通资金。

通过短期货币市场进行融资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发行商业票据或债券回购的成本要明显低于发行债券或银行贷款的成本。

而且,在过去10年来,随着中国等持有高外汇储备的新兴市场国家进入全球金融体系,短期货币市场充满了流动性,融资成本不断降低。

然而,过分依赖短期货币市场,使得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出现严重的期限错配。

一旦短期货币市场出现流动性短缺,则投资银行的融资成本将显著上升,甚至不能获得新的资金。

而为了偿付当期的商业票据,投资银行将不得不通过抛售到期日更长的资产来获得资金。

这种集体抛售资产的行为无疑会造成账面亏损,进一步加剧投资银行在短期货币市场的融资难度。

这正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金融市场反复上演的事实。

第二个特征是,投资银行普遍实施了在险价值(V alue At Risk,V AR)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而这种模式将财务杠杆的变动内生化。

华尔街的投资银行

华尔街的投资银行
收购完成后,美林的损失成为拖累美国银行业绩的一大因素。 今年2月,在一份提交给美国证交会(SEC)的文件中,美林方面表 示其2008年第四季度亏损额高达158.4亿美元,当时有分析人士 称,更多的资产冲减将导致美林的损失额不断攀升。
摩根士丹利
摩根士丹利原是JP摩根中的投资部门,1933年 美国经历了大萧条,国会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 法》(Glass-Steagall Act) ,禁止公司同时提供 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服务 。 迫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压力 , 70多年前的1935年春天,在缅因州岸边的小岛农 场里,摩根财团做出了不可变更的决定:将摩根 银行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JP摩根,继续从事 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另一部分被分离出成立一 家完全独立的投资银行,名叫摩根士丹利。
美林证劵
案件背景
•美瑞尔(Charles E. Merrill)于1914年创办了美林证券,经 过多年的发展,该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管 理咨询公司之一并拥有17000名财务顾问。 •2008年,受次贷危机拖累,美林证券已经蒙受了超过 500亿美元的损失以及资产减计。 •2008年9月,该公司决定接受美国银行提出的竞购请求, 以避免面临破产的命运。 •标志着信贷风险已经从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逐渐扩展到 整个抵押贷款市场,危及全球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雷曼破产原因分析
资产证券化带 来的潜在风险 次贷危机导致 的金融动荡
外 在 原 因
内 在 原 因
高杠杆经营 高风险业务 占主导地位
雷曼是以债券和债券衍生品为主要业务方向。 2006 年,雷曼居次级债券承销商之首,大约占到全美抵押债券市场份额的11%, 2007 年上升到12.1%,成为华尔街打包发放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最多的银行。 对固定收益类业务的过分依赖使得雷曼在整个金融环境极为不利的情况下难以脱 身。

五大投行命运多舛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只剩高盛与摩根

五大投行命运多舛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只剩高盛与摩根

五大投行命运多舛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只剩高盛与摩根『五大投行命运多舛』專業的金融知識、靈活的財務操作手法與金融創新的能力,常是投資銀行給予大眾的印象,投資銀行從業人員的高薪與地位曾廣受推崇,往往是名校學生所嚮往進入的行業之一;然而2008年的一場金融海嘯卻讓這些菁英們重重的栽了跟斗,具有百年歷史的Bear Stearns、Lehman Brothers等都因不堪虧損而宣告破產,市場甚至一度不看好投資銀行能夠繼續存活。

目前美國五大投資銀行只剩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與高盛(Goldman Sachs)以申請轉型商業銀行來熬過衝擊。

美國五大投資銀行現況這一場大海嘯讓金融機構的風險控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也讓華爾街與全球的金融菁英們重新評估風險之於利潤孰輕孰重。

筆者即將推出的「現在投資銀行」第三版完整的介紹投資銀行的業務內容與運作模式,書中對於投資銀行實務與時事知識的整理,更是讓讀者能在理論知識外,能對國際金融市場與我國投資銀行業務的現況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這次的改版除了以金融海嘯後的投資銀行做為重點,介紹金融海嘯的成因–資產證券化和金融海嘯,其對於投資銀行業務衝擊如此嚴重的原因,以及風暴過後投資銀行的新發展方向等。

另一個重點則在於國內投資銀行業務發展的討論,自再版以來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腳步變化快速,許多投資銀行業務在這幾年中開始成為熱門話題,如台商回台發行TDR之承銷業務、融資收購(Leverage Buyout)案件、專案融資案例-高鐵BOT案件以及我國金融資產證券化發展等。

雖然全球的金融機構(特別是從事投資銀行業務比重較高的金融機構),在此次的金融海嘯中受創慘重,紛紛採取保守的策略,並致力於去槓桿化等政策,但仔細檢視金融機構的業務內容後,可以發現投資銀行業務並未因此而消失,各種金融商品的交易與創新、為法人客戶提供的承銷、顧問服務等活動仍持續進行,並未因此停歇;在歷經一段時間的休養與回復後,2009年下半年以來隨著各個國家逐漸出現復甦的訊號下,投資銀行相關業務也隨著景氣的腳步再度活躍。

案例分析雷曼兄弟破产

案例分析雷曼兄弟破产

当以次级房贷为基础旳次级债证券旳市场价值急剧下降,市场 对整个以抵押物为支持旳证券市场价值出现怀疑,优先级债券旳 市场价值也会大幅下跌。次级债证券市场旳全球化造成整个次级 债危机变成一种全球性旳问题。
这一轮由次级贷款问题演变成旳信贷危机中,众多金融机构因 资本金被侵蚀和面临清盘旳窘境,这其中涉及金融市场中雄极一 时旳巨无霸们。贝尔斯登、“两房”、雷曼弟兄、美林、AIG 皆 面临财务危机或被政府接管、或被收购或破产收场,而他们曾是 美国前五大投行中旳三家,全球最大旳保险企业和大型政府资助 机构。在支付危机暴发后,除了美林旳股价还占52 周最高股价 旳1/5,其他各家机构股价均较52 周最高值下降98%或以上。 六家金融机构旳总资产超出4.8万亿美元。贝尔斯登、雷曼弟兄 和美林旳在次贷危机中分别减值32 亿、138 亿及522 亿美元, 总计近700 亿美元,而全球金融市场减记更高达5,573 亿美元。 因减值造成资本金不足,所以全球各主要银行和券商谋求新旳投 资者来注入新旳资本,试图度过难关。
外篇 外国旳金融风险案例
• 案例案例:雷曼弟兄破产
• 一、案情
• 2023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 弟兄按照美国企业破产法案旳有关要求提交了 破产申请,成为了美国有史以来倒闭旳最大金 融企业。
• 拥有158年历史旳雷曼弟兄企业是华尔街第 四大投资银行。2023年,雷曼在世界500强排 名第132位,2023年年报显示净利润高达42亿 美元,总资产近7 000亿美元。从2023年9月9 日,雷曼企业股票一周内股价暴跌77%,企业 市值从112亿美元大幅缩水至25亿美元。第一种 季度中,雷曼卖掉了1/5旳杠杆贷款,同步又用
2.提升企业旳内部管理和抗风险能力:雷曼弟兄作为一种生存 了158年旳企业,我相信其内部管理已经到达了相当规范旳程度, 但其仍在困境中破产,阐明企业旳抗风险能力是一种综合旳原因, 所以我们在做企业旳过程中,不但要加强企业旳内部管理,同步 也要提升企业在困境中生存旳能力,企业家要随时准备好面对引 起企业倒闭旳困境。

华尔街投行法律案例分析(3篇)

华尔街投行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华尔街,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代名词,汇聚了众多世界顶尖的金融机构。

其中,投行(投资银行)作为华尔街的重要一环,承担着企业融资、并购、资产管理等重要职能。

然而,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华尔街投行也面临着诸多法律风险。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华尔街投行法律案例的分析,探讨投行在法律风险防范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二、案例分析1. 案例简介2015年,美国一家知名投行(以下简称“A投行”)在参与一家中国科技公司的并购案中,因涉嫌违反美国证券法而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调查。

经调查,A 投行在该公司上市过程中,存在以下违法行为:(1)未披露公司关联交易信息;(2)向投资者提供误导性信息;(3)未在招股说明书中充分披露公司风险。

2. 案例分析(1)关联交易信息披露问题在此次并购案中,A投行未披露公司关联交易信息,导致投资者无法全面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

根据美国证券法,上市公司应披露关联交易信息,以便投资者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A投行此举违反了美国证券法相关规定,给投资者带来了风险。

(2)误导性信息问题A投行在向投资者提供的信息中,存在误导性内容。

这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价值判断产生偏差,从而影响了投资决策。

根据美国证券法,上市公司应向投资者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以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风险披露问题A投行在招股说明书中未充分披露公司风险,导致投资者对风险认知不足。

根据美国证券法,上市公司有义务披露公司面临的风险,以便投资者充分了解投资风险。

三、经验与教训1.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华尔街投行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业务合规。

案例中A投行的违法行为,正是由于对法律法规的忽视所致。

2. 加强内部监管投行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管机制,对员工进行法律风险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

同时,加强对业务的审核,确保业务合规。

3. 增强信息披露透明度投行应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确保投资者充分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和风险状况。

五大投资银行“变脸”原因解析

五大投资银行“变脸”原因解析

五大投资银行“变脸”原因解析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美国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而首当其冲的则是投资银行,这首先是由投资银行特殊的性质决定的,与传统商业银行不同,投资银行主要服务于资本市场,从事有价证券的投资、房地产、保险、金融则是这几家投行主要投资的板块。

本文通过对五大投行进行分析,从而找出他们失败的原因,给今后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借鉴意见。

标签:次贷危机;倒闭;投资银行1五大投行“变脸”原因分析1.1过于依赖高的财务杠杆在利率的驱使下,投行的精英们痴迷于设计复杂的衍生品,致使投行的盈利模式不是建立在健康的实体经济和基础资产上。

伴随信用链条的拉长、产品复杂度的增加,这些投行愈加脆弱。

这些独立的投资银行都过度依赖杠杆,而且没有为它们的投资(从商业抵押贷款到非美国股票)留出足够的现金。

次贷危机爆发前,国际金融机构大肆盲目利用证券化、衍生工具等高杠杆率结构性产品追求投行式收益,整个金融业都沉浸在高杠杆率带来的财富盛宴的欢欣之中,而忘却了金融创新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市场泡沫终会破灭。

次贷危机实际上就是过度扩张信用的产物。

各种信贷大肆扩张,置实际承受能力于不顾。

以雷曼为代表的投资银行与综合性银行(如花旗、摩根大通、美洲银行等)不同。

它们的自有资本太少,资本充足率太低。

为了筹集资金来扩大业务,它们只好依赖债券市场和银行间拆借市场;在债券市场发债来满足中长期资金的需求,在银行间拆借市场通过抵押回购等方法来满足短期资金的需求(隔夜、7天、一个月等)。

然后将这些资金用于业务和投资,赚取收益,扣除要偿付的融资代价后,就是公司运营的回报,就是说,公司用很少的自有资本和大量借贷的方法来维持运营的资金需求,这就是杠杆效应的基本原理。

借贷越多,自有资本越少,杠杆率(总资产除以自有资本)就越大。

杠杆效应的特点就是,在赚钱的时候,收益是随杠杆率放大的;但当亏损的时候,损失也是按杠杆率放大的。

杠杆效应是一柄双刃剑。

近年来由于业务的扩大发展,华尔街上的各投行已将杠杆率提高到了危险的程度。

浅谈华尔街投资银行与金融危机成因的反思

浅谈华尔街投资银行与金融危机成因的反思

浅谈华尔街投资银行与金融危机成因的反思浅谈华尔街投资银行与金融危机成因的反思2007级会计9班鲍俊优 07020937【摘要】在愈演愈烈的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不断传来华尔街上著名投资银行的坏消息。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主要分析了华尔街投资银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此次危机给我们的启示,并对投资银行如何做才能有利于我国投资银行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投资银行;全球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制度;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华尔街的投资银行们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华尔街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和对次贷危机的估计不足终酿苦果。

一、投资银行概述首先,商业银行的首要任务是吸纳存款人的存款,但是投资银行从未参与过这种业务;其次,商业银行的模式是以贷款和存款的利差作为自己收益的主要源泉,而华尔街的投行也不从事这种商业贷款业务。

从商业模式上来讲,华尔街的独立投行和商业银行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便它们的名字上仍然保持了银行的名字从行业的角度来看,行主要从事四项核心业务:第一个是证券经纪业务,即股票的交易买卖,佣金是其主要收益来源。

第二个是IPO,公司上市时必须要找投资银行做承销商,或是主承销商或是合作的承销商,这是IPO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第三是并购顾问,也就是说在企业出现并购时,双方都要找一个行作为金融顾问,投行的专长在于对公司报表和公司价值的深入研究,无论是公司上市还是公司并购,投行的建议和意见都是不可或缺的。

第四个是自营业务,也就是说投资银行把自己的钱拿出去投资。

在这四项主营业务中并没有吸纳存款这项,也没有放款这项银行的传统业务。

二、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所扮演的双重角色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等华尔街投资银行最终难逃此劫,其终极问题就在于投资银行所扮演的双重角色。

一方面,他们是裁判,以其研究报告来左右全球热钱资金的流窜动向;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球员,创造并且参与各式各样高风险高回报又极其复杂的金融产品买卖。

链接6-1高盛大摩被迫改制 华尔街独立投行

链接6-1高盛大摩被迫改制 华尔街独立投行

高盛大摩被迫改制华尔街独立投行"神话"终结出处:上海证券报华尔街一个时代宣告落幕作为昔日华尔街五大行中硕果仅存的两家独立投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同业们已经历的厄运。

21日,这两家华尔街的“金字招牌”无奈地宣布,将由当前的投资银行改制为银行控股公司,这意味着两家公司将告别以往“高风险高收益”的运作模式,转而像众多商业银行一样主要立足于储蓄业务。

转为银行之后,高盛和大摩也可以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更容易地获得美联储的紧急贴现融资,这对于急需补充新资本的两家公司来说无疑是好消息,不过代价就是要接受更为严厉的监管。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五大行”的相继倒闭、出售或是改制,现代华尔街引以为傲和赖以立足的独立投行业务模式已走到尽头,也标志着自上世纪30年代美国立法将投行从传统银行业务分离以来,华尔街一个时代宣告落幕。

转型只为换得便利融资当地时间21日晚,美联储发布声明宣布,该委员会已批准了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至今幸存的最后两大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提出的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

根据法律,该决定要在五天的反垄断等候期后才能最终生效。

继五大投行中的三家——贝尔斯登、雷曼和美林——相继落难之后,高盛和大摩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

投资人和客户也愈加担心这两家公司的命运。

上周,大摩的股价一度暴跌69%,最终收跌27%,高盛股价上周累计跌16%。

知情人士称,高盛和大摩考虑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的想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不过最近几周这种需要变得尤为迫切。

随着股价近几天来持续下挫,政府官员对高盛和大摩的财务状况也更为警惕。

21日晚9时,美联储紧急召开会议,讨论上述两家公司的命运,最终当局决定批准高盛和大摩提出的转型申请。

在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之后,高盛和大摩今后可以设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吸收存款,并可像其他商业银行一样永久性地获得从美联储申请紧急融资的资格。

今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因濒临破产而被摩根大通收购后,美联储授予投资银行从美联储获得紧急贷款的权利,但这一授权只是暂时的。

美国投资银行

美国投资银行

华尔街金融风暴标志美国独立投资银行模式终结2008年09月28日 09:21 来源:法制日报发表评论2008年是华尔街的多事之秋。

3月16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BearStern)被摩根大通(JPMorganChase)收购;9月15日,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LehmanBrothers)向美国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MerrillLynch)被美国银行(BankofAmerica)收购;9月21日,硕果仅存的两大投资银行高盛(GoldmanSachs)和摩根斯坦利(MorganStanley)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

对于熟悉美国金融体系的专业人士来说,如此巨变可谓“天翻地覆慨而慷”!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因此,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后果。

从金融制度的角度来说,这场风暴标志着美国独立投资银行模式的终结。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美国银行业经历了从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再到混业经营的演化过程。

大萧条(greatdepression)之前,美国银行业实行混业经营。

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化、公众公司以及证券市场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一批金融寡头型的全能银行;其典型代表就是摩根财团。

大萧条之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在银行业实行分业经营。

由此导致了全能银行的解体。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对一站式金融服务的要求,从而进一步提高美国金融机构的全球竞争力,美国银行业又回到了混业经营的模式;其典型代表就是JP摩根。

即便如此,上述五大投资银行仍然坚守分业经营的模式。

随着这些独立投行先后申请破产保护、被收购或转型,寄托了几代人光荣与梦想的美国传统投资银行模式最终烟消云散。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投资银行有着不同的称谓:在美国被称为“投资银行”(investmentbank)、在英国被称为“商人银行”(merchantbank),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则被称为“证券公司”(securitiescompany)。

华尔街的投资银行路径第二篇

华尔街的投资银行路径第二篇

华尔街的投资银行路径第二篇华尔街投行近百年的历史表明,投资银行无论是分业还是混业经营,作为开拓创新、高利润的代名词永远不会消失,只是需要在不断的挫折中寻找更适合市场环境的组织形式和商业模式。

王欧自2008年3月贝尔斯登轰然倒地,到当年9月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主动申请成为银行控股公司以后,传统意义上的华尔街全能型投行至此已全军覆没。

经过上百年的锤炼,华尔街投资银行历经沧桑,然而从未遭此浩劫。

从早期以批发承销业务为主到经纪、投行、自营的全能型转变,从合伙制到上市公司,从轻资产到高杠杆,投行永无止境的创新图存,最终为何变成了一条不归之路?投资银行的发展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全能型投行的出现,是与商业银行、全能银行竞争、融合的产物。

金融服务的核心内容,概而言之,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制造(originating)、销售(distributing)和持有(holding)金融产品。

传统上,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各取其二:投资银行负责制造和销售,商业银行专于制造和持有。

传统投行的职能是制造一个有价证券,并把它销售出去。

事实上,早年的顶尖投行根本不做零售,只集中于批发业务,面对的只是些大客户,有价证券主要来自那些大的企业发行人,销售的对象也是大投资人,投资银行和证券经纪公司实际上是两类机构。

对投行来说,这种模式对于资本金的要求非常小,也无需承担额外的资金负担,更谈不上高杠杆融资。

因此,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几乎所有的华尔街投行都是合伙企业,更注重“知本”而非“资本”。

商业银行的模式是“制造并持有”。

最典型的产品是贷款,制造贷款的目的是持有到期,获取息差。

这一商业模式的直接结果有两个:一是银行持有庞大规模的资产,二是短存长贷导致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的严重不匹配。

事实上,银行的短存长贷,是以自身承担资金期限不匹配风险的方式,保证实体经济实现“长存短贷”并得以顺畅运行。

这种资金期限的不匹配,使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但也使挤兑成为银行历来挥之不去的梦魇。

投行女亲述华尔街煎熬:受虐超想象下属就是替罪羊

投行女亲述华尔街煎熬:受虐超想象下属就是替罪羊

投行女亲述华尔街煎熬:受虐超想象下属就是替罪羊来源:新浪财经作者:班妮《Monkey business》向我们揭示了华尔街疯狂加班的可怕程度,每周30到50小时的文字处理工作,80%的文案会被否定,连续72小时不合眼的加班,8天路演,飞行12000英里,穿越7个国家8个时区,他们的受虐程度都超常。

新浪财经专栏作家班妮,《亲历投行》作者。

华尔街的加班反映了这些华尔街核心人物的焦虑症:他们不到项目开会讨论或招股书付诸印刷的最后一刻决不定稿,他们是偏执狂,也是完美主义者,他们靠折磨下属缓解他们的长期工作压力。

逼着所有的投行助理加班只因为一件事——加班已经成了行规。

如果你因为这些描述认为投行生活很恐怖,恭喜你,在这个环节,中国的投行胜出了——我们稍有人情味儿。

在中国,根据你的职位、能力,还有项目的具体情况,投行加班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容和意义。

我刚到投行工作的第一个项目是上市公司再融资,那时的我对投行一无所知,连上“巨潮资讯”查上市公司公告这种弱爆了的事情都是同事教我的。

当时项目上一共四个人,我,一个同组的女同事,另一个女同事因为在项目上时间比较长算主要项目成员,还有一个保荐人全面负责整个项目。

第一次加班是因为我们在做材料的过程中发行人律师猛然发现该企业不符合证监会要求的配股条件,我们必须将再融资方案改为非公开发行,于是那天晚上我们就熬夜改公告和股东大会文件。

我刚来屁也不懂,没有人教我。

我很想做些什么但真的什么都不会做,于是整夜只能在那里检查文件里的错别字,看着别人在那里改文件忙得团团转。

按说我做过律师应该擅长这种格式文本,但他们似乎也没有把东西交给我来尝试的兴趣。

于是,我只好干坐着陪他们加班,很不好意思自己帮不上什么忙。

我想,一定有很多投行人员在菜鸟阶段有过与我相似的经历,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投行老手们通常都自己操刀,以便按时赶出符合要求的文件。

在中国投行,通常投行人员都是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做业务的能力,没有什么所谓的系统培训,因此,中国投行喜欢有经验的律师和会计师,而不是像华尔街那样偏爱商学院的优等生。

企业现金流断流与华尔街投资银行危机——基于贝尔斯登破产的案例研究(1)

企业现金流断流与华尔街投资银行危机——基于贝尔斯登破产的案例研究(1)

企业现金流断流与华尔街投资银行危机———基于贝尔斯登破产的案例研究[摘 要]始自次贷危机的金融风暴正在全球肆虐,众多声誉卓著的世界知名公司轰然倒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的消失。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严重的后果?通过选取投资银行倒闭案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贝尔斯登案例进行研究,发现投资银行消亡的直接杀手是现金流断流。

而在这一直接原因的背后存在着鲜为人知的“幕后杀手”。

通过使用案例研究以及由具体到一般的研究策略,探寻出了企业现金流管理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金融危机;现金流断流;贝尔斯登破产;现金流管理[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833(2010)05005407一、引言当我们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还记忆犹新时,从美国起源的“金融海啸”已席卷全球。

“金融海啸”使得美国多数金融机构的贷款无法收回、现金流紧缺甚至断流,不但使美国金融体系遭受重创,而且引发了全球性经济衰退。

2008年3月15日,贝尔斯登率先宣布破产,被摩根大通收购。

2009年9月15日清晨,雷曼兄弟宣布破产。

当日晚间,美国银行宣称已与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公司达成协议将以总价500亿美元的交易额收购美林证券公司。

稍后,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也随之宣布转变为金融控股公司。

金融危机像瘟疫一样在美国华尔街肆虐,曾经被世人所津津乐道、风光无限的五大投资银行一夜之间集体遭遇“滑铁卢”,华尔街时代也随之宣告结束。

本文选取了业已消亡的五大投资银行中较具代表性的贝尔斯登公司的破产一案进行案例研究,希望本研究能在理论上丰富金融机构现金流管理理论,为金融机构有效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一种思路,在实践上识别致使金融机构陷入危机的诱因,指出金融机构在应对危机时应该特别关注的关键点。

同时,也希望本研究能就金融机构如何加强现金流管理,有效应对现金流风险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建议和可行的措施,从而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防范现金流运行风险的能力。

华尔街投行法律案例分享(3篇)

华尔街投行法律案例分享(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华尔街,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吸引了众多顶级投行入驻。

然而,在这片繁华的背后,也隐藏着无数法律风险。

本文将分享一起华尔街投行法律案例,旨在为业内人士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案例概述2015年,某知名华尔街投行(以下简称“投行”)涉嫌违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规定,涉嫌操纵市场价格。

经过调查,SEC发现投行在多个交易中涉嫌内幕交易、虚假陈述等违法行为。

最终,投行被SEC罚款1亿美元,并同意接受监管部门的调查。

三、案例分析1. 违法行为分析(1)内幕交易内幕交易是指利用未公开的、对证券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进行证券交易的行为。

在本案中,投行涉嫌利用未公开的内部信息进行交易,操纵市场价格。

这种行为违反了美国《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的相关规定。

(2)虚假陈述虚假陈述是指故意或过失地向投资者提供虚假、误导性信息的行为。

在本案中,投行在向投资者提供研究报告时,涉嫌隐瞒或篡改关键信息,误导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

这种行为同样违反了美国相关法律法规。

2. 案件影响(1)对投行的影响本案中,投行被SEC罚款1亿美元,并接受监管部门的调查。

这对投行的声誉、业务发展以及投资者信心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此外,投行还可能面临诉讼风险,承担巨额赔偿责任。

(2)对行业的影响本案的发生,使得华尔街投行再次陷入信任危机。

监管部门对投行的监管力度加大,对内幕交易、虚假陈述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这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投资者权益。

四、案例启示1.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华尔街投行作为金融行业的领军企业,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自身合规经营。

在开展业务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法律法规,避免违法行为。

2. 加强内部管理投行应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合规意识。

对关键岗位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合规操作能力。

3. 增强风险意识华尔街投行在开展业务过程中,要增强风险意识,对潜在的法律风险进行全面评估。

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法律风险,避免因违规操作而遭受损失。

消失的贵族——美国华尔街投资银行衰亡史

消失的贵族——美国华尔街投资银行衰亡史
‘ 1业 银行 和 保 险 公刊被 祀许进 f j i 八 授 谥 银 { 领 域 之 .投 铤 } 中 的 , I _ =
供应商 ,请把它吾做

他竞争青.而卟是血统商黜的墟弱的世
i 撤 蹦 底 . 盘 融 服 静 是 『 = 1 I 种商
史比摩搬家旌还坚悠 , 足 自敞 + 个 受赫 受做 了 些 见 不得 地 曲事情 暴 光 之
的每 个 角落 现 在 .他 们 舶后 懿 者髓
j京零售经纪商的c j l j 舯 3 根家族 过去 的絮鹰 之 ! 个 畀 蛮 在太 疯 狂 这 比起 琊 靶蛐倒 的 字.所
门、 史翥 斯和 巴尔 这 十 舵 氏 已野 是
水们主 扯步、 触 r 栏学的发展和人们理 念的转蹙.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盘订 5 矗、 升 业锌 与f忭 、 务柏 界 l 【 { l , _ 1
当Ⅱ 谁 ̄4 能卡 巍2 之后会发 于 1 - 1 ; } = 0# 什么 转1之 旧.所 门先是成为了 I I 零 公 |f 收 I对 象 ,然 后 艾 髓 纪 _; 哟 i: 】】
为 r 象 m I " 舳 收脚 对象 , 般 … 银 E的 幺 } 啵抹 排 丁;曾 终被 认为 永 = 啮
维普资讯

■●人・ I H ma n n a i n I 口 u n a d Ih b a t I t

维普资讯
投资 银行 的 交易 务实 力 M足 所 罗 门 l
竹 一 个零 罢 j.
后, 它就 潲 失 丁. 挂鳃 怕收 崎 者 敲
论 埕投碳 键 {还 足 商业 锻 " ,销
垲} 僳酎三 “卜 苤个 流”蚋名字 状尼一 瑞锪昆劣 个 盘的名 .f 足门从硅 n 瑞钡收呐之后.‘ 已糯再也不 为八担。迁 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尔街投行不归路华尔街投行近百年的历史表明,投资银行无论是分业还是混业经营,作为开拓创新、高利润的代名词永远不会消失,只是需要在不断的挫折中寻找更适合市场环境的组织形式和商业模式自2008年3月贝尔斯登轰然倒地,到当年9月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主动申请成为银行控股公司以后,传统意义上的华尔街全能型投行至此已全军覆没。

经过上百年的锤炼,华尔街投资银行历经沧桑,然而从未遭此浩劫。

从早期以批发承销业务为主到经纪、投行、自营的全能型转变,从合伙制到上市公司,从轻资产到高杠杆,投行永无止境的创新图存,最终为何变成了一条不归之路?投资银行的发展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全能型投行的出现,是与商业银行、全能银行竞争、融合的产物。

金融服务的核心内容,概而言之,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制造(originating)、销售(distributing)和持有(holding)金融产品。

传统上,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各取其二:投资银行负责制造和销售,商业银行专于制造和持有。

传统投行的职能是制造一个有价证券,并把它销售出去。

事实上,早年的顶尖投行根本不做零售,只集中于批发业务,面对的只是些大客户,有价证券主要来自那些大的企业发行人,销售的对象也是大投资人,投资银行和证券经纪公司实际上是两类机构。

对投行来说,这种模式对于资本金的要求非常小,也无需承担额外的资金负担,更谈不上高杠杆融资。

因此,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几乎所有的华尔街投行都是合伙企业,更注重“知本”而非“资本”。

商业银行的模式是“制造并持有”。

最典型的产品是贷款,制造贷款的目的是持有到期,获取息差。

这一商业模式的直接结果有两个:一是银行持有庞大规模的资产,二是短存长贷导致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的严重不匹配。

事实上,银行的短存长贷,是以自身承担资金期限不匹配风险的方式,保证实体经济实现“长存短贷”并得以顺畅运行。

这种资金期限的不匹配,使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但也使挤兑成为银行历来挥之不去的梦魇。

在美国历史上,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一直泾渭分明:商业银行是一种资金庞大、利润率相对较低、承担风险也相对较低的金融工厂;投资银行则素来是以人为本、四两拨千斤的金融贵族。

即使在1933年以前的混业时代,美国商业银行可以经营投资银行的业务,但投行从来不参与商业银行的业务,比如吸储和放贷。

然而,在过去的20多年里,金融服务业越来越强调所谓的“一站式服务”(one stop shopping),即一家金融机构同时制造、销售和持有金融产品,提供三种服务,也从三个环节盈利。

可以想见,这对金融机构的要求大幅提升:首先它服务的门类要全,同时要关注零售和批发业务,既要兼顾投资也要兼顾销售;其次必须有庞大的资金规模,从依靠“知本”到依赖“资本”。

投资银行的这一转变,是基于经济形势、客户和竞争对手的调整,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投资银行要维持其高利润的“精品店”形象,必须脱胎换骨。

首先,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调整,从所谓智力的游戏变成资金的赌博;第二,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在大型投行中,古老的合伙制完全消亡,变成了清一色的上市公司;第三,薪酬机制也因之改变,从合伙机制到股份激励,这直接改变了投行的决策行为,制造了大量风险与收入不匹配的业务。

总而言之,全能型投行早已不是传统的轻资产型投行,也不再是基于合伙机制的投行,而是短贷长投、高杠杆运作、资金庞大的“巨兽”,与商业银行的区别越来越小。

然而,与此同时,对于投资银行的监管和保护却未形成类似商业银行的机制,这为此次金融危机深深地埋下了种子。

投行的这一历史性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如何检讨其间的利弊得失?新的模式是怎样逸出了风险控制的轨道?在转型初期,投行因其体量的变大一时间呼风唤雨,然而,缘何只因小小的次贷市场而变得噤若寒蝉?投行的监管机制出现了什么样的制度性缺失?未来的华尔街版图将会怎样?“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事实上,华尔街投行近百年的历史表明,投资银行无论是分业还是混业经营,作为开拓创新、高利润的代名词永远不会消失,只是需要在不断的挫折中寻找更适合市场环境的组织形式和商业模式。

从批发到零售上世纪初,华尔街投行的金字招牌要远多于现在,比如Dillon Read等,早就随着一轮轮的并购和破产烟消云散。

这一业态变化,与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13日本文见《金融实务》2009年第4期∙封面文章∙当期杂志美国的独立投行真正诞生,是在1920年以后、“大萧条”之前。

当时的混业是单向的,即商业银行都可以做投行的承销业务,但投行做不了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经纪业务刚刚诞生,规模很小。

然而,“大萧条”改变了一切。

从1933年开始,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包括证券法、证券交易法、银行法(即格拉斯-斯蒂尔法案),此后又制定了投资公司法和投资顾问法等。

这些法律使得资本市场从没有监管、自生自灭的状态,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立法最为密集、监管最为严厉的领域。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格拉斯-斯蒂尔法案,将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严格区分开来,直到1999年才被废止。

早期的投行业务不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主要依赖掌握技术和大客户资源的人力资本。

但“二战”以后,一些基础性的环境开始改变。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出现大量散户,小投资人数量日益庞大,零售经纪商应运而起。

当时,零售经纪商还不能对所谓一流投行形成挑战,在Kidder Peabody、第一波士顿以及Dillon Read等老牌投行巨头看来,Paine Webber、贝尔斯登、Smith Barney和美林等经纪商做的都是不入流的业务。

然而,随着战后牛市,尤其是“咆哮的60年代”的到来,老牌投行逐渐感觉到市场发展对资本金需求的压力。

首先是散户的力量持续增大,1962年到1970年有一个统计数据,显示美国资本市场上散户的数量增加了1倍,从1650万增加到3100万。

以当年美国人口的数量来看,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当时散户的平均持股市值少于2.5万美元,却占据了纽交所市场交易额的79%,这个数字到上世纪70年代共同基金鼎盛时期才降到了65%。

与此同时,共同基金、保险公司等专业机构投资者快速发展起来,对美国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至此,为了满足发行人和投资人不同的需求,华尔街投行不得不去创造很多新的投资工具。

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科技,使得投行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牛市到来之后,经纪公司开始涉足承销业务。

上世纪60年代初,以散户客户为基础的四大经纪商美林、所罗门兄弟、雷曼兄弟、Blyth(当时被称为华尔街“所向披靡的四兄弟”)开始向以大公司客户为基础的老牌投行发起挑战。

摩根士丹利和Dillon Read由于没有零售网点,在新的市场条件下越来越无力应对“四兄弟”的挑战,单靠证券批发业务已经不足以维持自身的发展了。

就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面,美国的承销业务市场就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美林、所罗门兄弟开始进入“十强”(TOP10)行列。

放弃合伙制进入上世纪70年代,美国陷入高通胀、高利率的泥沼,这也改变了金融市场的整体格局,进而改变了华尔街投行的业务范围。

在这个过程当中,原本用于农业的期权、期货等衍生品开始进入金融市场,金融期货、期权开始大量出现。

金融创新是横贯整个70年代最重要的主题,也引发了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间的激烈竞争。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13日本文见《金融实务》2009年第4期∙封面文章∙当期杂志一个典型的创新产品,就是1977年美林发明的CMA账户,也就是所谓的“现金管理账户”。

当时,利率大幅上扬,投行发明了这种与银行相竞争的储蓄替代产品,快速入侵商业银行的传统领域,使得银行的竞争力严重受损。

CMA账户的原理其实很简单,投资人在美林开一个CMA账户,只要在账户里面有现金,就可以开出支票或者提取现金。

它的优势在于可以按照货币市场利率累计付息,因而规避了当年美联储对银行储蓄利率上限的管制,使其利率要远高于银行储蓄利率,而且基本上没有风险。

因此,大量储户把自己的储蓄拿出来放到CMA账户里。

此后,华尔街投行蜂拥而上,提供了更多的储蓄替代品,而商业银行为了回击投行的这种进攻,开始尝试提供证券经纪业务,这标志着美国在格拉斯-斯蒂尔法案后,商业银行和投行的业务开始走向混合。

与此同时,投行业务也越来越依赖资本了。

上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的企业开始希望投资银行能够为它们取得贷款或者提供资金担保,以保证他们规模日益庞大的并购交易和证券发行能够顺利完成。

投资银行在做传统的投资服务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为客户提供过桥贷款或替代贷款的业务。

这样一来,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合并便显得是一种优势互补。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这可以在批发和零售两个层次上为客户提供更广泛的金融服务,改善商业银行较低的股本收益率;对于投资银行来说,可减少收益的波动性和增加基本实力。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的发展,基于经纪业务的投行新贵,包括美林、Dean Witter等凭借巨大的零售网点和相对雄厚的资金实力,更为激进地向老牌投行发起挑战。

至此,合伙制已经开始感受到新模式带来的压力。

从1970年到1999年,华尔街的投行纷纷放弃了合伙制成为上市公司。

尽管事后人们发现,上市后存在着激励不相容的问题,但放弃合伙制并非心血来潮。

合伙制企业核心的弱点是资本金的短缺。

由于账面上没有足够的资本,投行不能做足够的项目,也不能够对它的客户施加足够的影响力。

即使在合伙企业账面上有钱的情况下,它仍然处在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状态之下,因为当合伙人退休的时候,通常会抽走资本金。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收入的增长,华尔街投行合伙人变现的愿望也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合伙人希望尽早退休,而投行显然不能再依赖这种传统的不固定的合伙形式来保证企业的发展。

除了资本金限制,合伙制的运营效率也有弊端。

在上市前,美林有117位合伙人,那是一个庞大而笨拙的组织结构。

每当美林需要新增资金的时候,管理合伙人(Managing Partner)就需要去敲每一个合伙人的门,跟每一个合伙人谈增资,这显然是一个非常耗时耗力的过程。

1970年,DLJ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投行,一年以后美林上市。

当美林上市以后,资本金超过了50亿美元,迅速成为投行界的龙头。

由于网点、资金的优势,美林在证券承销上的排名迅速提前。

当时的美林拥有250家营业部、50多万客户、2万名雇员,这三个指标远远超过华尔街其他任何一家投行。

“大即是美”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传统华尔街投行更加难以为继。

“围剿”来自几个方面。

首先,华尔街的金融壁垒最终被打破,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传统投行开始直接面对来自大型的非同行机构的竞争。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13日本文见《金融实务》2009年第4期∙封面文章∙当期杂志在90年代,随着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全球化,投行在全球范围内开始扩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