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方案指导原则

合集下载

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方案

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方案

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方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心血管健康联盟、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同意在我院建设“XX医院胸痛中心”。

为做好此项工作,按照胸痛中心认证评分细则要求,结合本院专科发展规划,制定胸痛中心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医院通过胸痛中心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为急性心梗、主动脉夹层等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

采用快速、标准化的诊断方案为胸痛患者提供更快更准确的评估和诊疗,显著降低胸痛确诊时间、降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塞再灌注治疗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再次就诊和再住院次数,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二、建设目标XX年通过基层胸痛中心认证三、组织管理(一)XX医院胸痛中心委员会主任委员:XXX副主任委员:XXX、XXX委员:XXX、XXX职责:1、制定胸痛中心建设方案和管理办法;2、设立专项资金,纳入医院预算;3、制定急性胸痛救治流程,并监督实施;4、定期评估建设效果,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和管理办法;5、制定培训方案、计划、并监督实施;6、确定建设目标,制定标准、定期考核、建立奖惩机制。

主任委员负责胸痛中心建设的全面工作,主持胸痛中心建设和重大决定,协调医院及上级部门的资源投入,确保胸痛中心正常高效的运行;副主任委员根据原工作分配,协助主任委员做好相应工作。

设立胸痛中心委员会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内一科,办公室主任由左明负责,负责胸痛中心组织实施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胸痛中心运行及医疗组长、协调员及各专业组:1、技术总监:XXX职责:(1)全面负责胸痛中心技术方面工作,直接对接胸痛中心委员会(2)制定胸痛中心发展战略和计划(3)负责技术团队的组建及管理(4)加强各学科合作,提供技术支持(5)制定胸痛中心的工作流程、目标和方案(6)进行技术分析和质量分析,制定预防和纠正措施(7)参与制定与胸痛中心关键要素的战略规划及财政预算2、行政总监:XXX职责:(1)全面负责胸痛中心的日常行政管理,直接对接胸痛中心委员会(2)主持胸痛中心发展的制定,参与培训计划的制定并组织实施(3)参与制定并组织胸痛中心的工作流程,目标和计划(4)负责联合例会的组织工作,对会议的讨论的重大问题组织调查并提出报告(5)根据工作计划和目标责任指标,定期组织检查落实情况,及时向胸痛中心委员会及其他科室反馈3、联络员:XXX(1)配合技术总监及行政总监做好日常管理及主要科室间的协调工作(2)参与制定胸痛中心的工作流程、目标和计划(3)定期进行技术与质量分析工作,并将相关文件汇总留档四、实施步骤(一)建制立规阶段(XXXX年元月)。

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系统指导原则(试行)(借鉴参照)

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系统指导原则(试行)(借鉴参照)

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胸痛患者救治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有关医疗机构可以参照《指导原则》进行建设和管理。

一、三级医院胸痛中心(一)基本条件。

1.三级综合医院或相关专科医院。

2.设置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胸外科、急诊医学科、医学影像科等与胸痛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

3.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4.设置重症监护室(ICU)或收治危重胸痛患者的病床。

5.具备开展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张力性气胸紧急持续性引流及外科手术治疗的相关条件。

6.具备开展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急诊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的相关条件,或与具备条件的医院建立转诊机制。

7.具备胸痛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

(二)组织管理。

1.成立由院长或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负责、相关科室和管理部门参与的胸痛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明确工作制度并负责胸痛中心的日常管理。

2.成立针对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胸痛患者的救治小组,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预案和工作协调机制。

3.与所在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区域内院前急救中心(站)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胸痛患者协同救治协议,建立分工协作机制。

4.建立专人负责的胸痛患者信息登记、诊疗数据记录、随访管理、健康宣教制度,并对胸痛患者诊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改进措施。

(三)建设要求。

1.建立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见附件1)。

2.建立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及时接诊胸痛患者。

3.急诊科设置胸痛诊室,建立急性胸痛优先就诊机制。

对于需要紧急救治的胸痛患者,实施“先救治、后付费”。

4.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和转诊流程。

5.建立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流程,经院前急救中心(站)救护车转运和基层转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后直接送达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胸痛中心管理制度

胸痛中心管理制度

胸痛中心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胸痛中心的定义胸痛中心是医院内设立的特地处理胸痛患者的机构,旨在供应高质量的胸痛诊断与治疗服务,并确保患者安全与满意度。

第二条胸痛中心的任务胸痛中心的任务是: 1. 及时识别胸痛患者的病情; 2. 快速进行胸痛患者的初步诊断和治疗; 3. 订立全面的胸痛患者管理计划; 4. 予以胸痛患者全程、全方位、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5. 供应胸痛患者的健康宣教,促进病愈。

第三条胸痛中心的管理原则胸痛中心的管理遵从以下原则: 1. 以患者为中心,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2. 高效管理,确保胸痛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定时、按质地完成; 3. 优质服务,供应温馨、人性化、专业的医疗护理; 4. 团队合作,形成胸痛中心内外的协同合作机制; 5. 连续改进,不绝提升胸痛诊疗水平。

第二章胸痛中心的组织与职责第四条组织体系胸痛中心由以下部门构成: 1. 门诊部门,负责接待、登记胸痛患者; 2. 检验科室,负责进行胸痛患者体检、试验室检查等; 3. 影像科室,负责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 4. 心内科,负责胸痛患者的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 5. 胸外科,负责胸痛患者的外科手术诊疗;6. 医务管理部门,负责胸痛中心的组织管理与运行监督。

第五条职责分工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如下: 1. 门诊部门:—接待胸痛患者,并进行登记和初步诊疗评估;—布置并引导患者进行必需的检查;—依据医生诊断结果,订立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检验科室:–依据医生的开单,完成胸痛患者的试验室检查;–确保试验室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做好试验室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3.影像科室:–依据医生的开单,完成胸部影像学检查,如X线片、CT等;–对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准确解读和记录;–做好影像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4.心内科:–负责胸痛患者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冠脉造影、心脏介入手术等相关操作;–订立胸痛患者的治疗方案,并进行定期随访。

5.胸外科:–负责胸痛患者的外科手术治疗;–进行胸腔镜、开胸手术等相关操作;–订立手术方案,并进行术后管理和病愈引导。

胸痛精选中心建设与管理优质方案指导原则

胸痛精选中心建设与管理优质方案指导原则

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为进一步规范和提升胸痛患者救治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拟定《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相关医疗机构能够参照《指导原则》进行建设和管理。

一、三级医院胸痛中心(一)基本条件。

1.三级综合医院或相关专科医院。

2.设置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胸外科、急诊医学科、医学影像科等与胸痛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

3.装备拥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4.设置重症监护室( ICU)或收治危重胸痛患者的病床。

5.具备睁开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和溶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张力性气胸紧急连续性引流及外科手术治疗的相关条件。

6.具备睁开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急诊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的相关条件,或与具备条件的医院建立转诊体系。

7.具备胸痛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

(二)组织管理。

1.建立由院长或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负责、相关科室和管理部门参加的胸痛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明确工作制度并负责胸痛中心的平常管理。

2.建立针对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胸痛患者的救治小组,依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拟定各样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方案和工作协调体系。

3.与所在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地域内院前抢救中心(站)和基层医疗卫活力构签订胸痛患者共同救治协议,建立分工协作体系。

4.建立专人负责的胸痛患者信息登记、诊疗数据记录、随访管理、健康宣教制度,并对胸痛患者诊疗数据进行统计解析,提出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改进措施。

(三)建设要求。

1.建立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结合诊疗模式(见附件1)。

2.建立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及时接诊胸痛患者。

3.急诊科设置胸痛诊室,建立急性胸痛优先就诊体系。

对于需重要抢救治的胸痛患者,推行“先救治、后付费”。

4.依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拟定各样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和转诊流程。

5.建立院前院内无缝连结流程,经院前抢救中心(站)救护车转运和基层转诊的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后直接送到介下手术室(造影室)。

胸痛中心医疗设施建设方针

胸痛中心医疗设施建设方针

胸痛中心医疗设施建设方针1. 引言胸痛中心的建立旨在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高效、专业的医疗服务,以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为了确保胸痛中心的建设达到国际标准,本方针将对医疗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及运行进行详细阐述。

2. 设施规划2.1 场地选择胸痛中心应选择交通便利、地处城市中心的地段。

根据实际情况,可考虑改造现有医疗机构或新建设施。

2.2 规模与布局胸痛中心的规模应根据所在地区的医疗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合理规划。

内部布局应遵循功能分区明确、流程合理、便于管理的原则。

2.3 设施配置胸痛中心应配置以下基本设施:- 急诊科:包括急救床位、抢救设备、检查室等;- 心电图室:包括心电图机、远程会诊系统等;- 心血管内科:包括病房、手术室、介入室等;- 影像学检查室:包括CT、MRI等设备;- 实验室:包括血常规、心肌酶谱等检查项目;- 专科门诊: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门诊;- 学术交流室:用于举办学术会议、培训等活动。

3. 医疗技术3.1 诊疗技术胸痛中心应具备以下诊疗技术:-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急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 急性胸痛的鉴别诊断。

3.2 心血管介入技术胸痛中心应具备以下心血管介入技术:-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脏起搏器植入;- 室速消融术;- 心脏瓣膜介入治疗。

4. 人才队伍建设4.1 医护人员胸痛中心应配备一支专业、高效的医护人员队伍,包括心血管内科医生、护士、技师等。

4.2 培训与学术交流胸痛中心应定期举办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

5. 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5.1 质量控制胸痛中心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5.2 安全管理胸痛中心应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安全防护,保障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安全。

6. 运营与管理6.1 财务管理胸痛中心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合理使用资金,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

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

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胸痛患者救治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有关医疗机构可以参照《指导原则》进行建设和管理。

一、三级医院胸痛中心(一)基本条件。

1.三级综合医院或相关专科医院。

2.设置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胸外科、急诊医学科、医学影像科等与胸痛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

3.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4.设置重症监护室(ICU)或收治危重胸痛患者的病床。

5.具备开展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张力性气胸紧急持续性引流及外科手术治疗的相关条件。

6.具备开展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急诊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的相关条件,或与具备条件的医院建立转诊机制。

7.具备胸痛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

(二)组织管理。

1.成立由院长或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负责、相关科室和管理部门参与的胸痛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明确工作制度并负责胸痛中心的日常管理。

2.成立针对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胸痛患者的救治小组,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预案和工作协调机制。

3.与所在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区域内院前急救中心(站)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胸痛患者协同救治协议,建立分工协作机制。

4.建立专人负责的胸痛患者信息登记、诊疗数据记录、随访管理、健康宣教制度,并对胸痛患者诊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改进措施。

(三)建设要求。

1.建立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见附件1)。

2.建立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及时接诊胸痛患者。

3.急诊科设置胸痛诊室,建立急性胸痛优先就诊机制。

对于需要紧急救治的胸痛患者,实施“先救治、后付费”。

4.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和转诊流程。

5.建立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流程,经院前急救中心(站)救护车转运和基层转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后直接送达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胸痛中心建设和管理指导原则(试行)

胸痛中心建设和管理指导原则(试行)

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胸痛患者救治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有关医疗机构可以参照《指导原则》进行建设和管理。

一、三级医院胸痛中心(一)基本条件。

1.三级综合医院或相关专科医院。

2.设置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胸外科、急诊医学科、医学影像科等与胸痛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

3.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4.设置重症监护室(ICU)或收治危重胸痛患者的病床。

5.具备开展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张力性气胸紧急持续性引流及外科手术治疗的相关条件。

6.具备开展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急诊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的相关条件,或与具备条件的医院建立转诊机制。

7.具备胸痛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

(二)组织管理。

1.成立由院长或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负责、相关科室和管理部门参与的胸痛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明确工作制度并负责胸痛中心的日常管理。

2.成立针对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胸痛患者的救治小组,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预案和工作协调机制。

3.与所在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区域内院前急救中心(站)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胸痛患者协同救治协议,建立分工协作机制。

4.建立专人负责的胸痛患者信息登记、诊疗数据记录、随访管理、健康宣教制度,并对胸痛患者诊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改进措施。

(三)建设要求。

1.建立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见附件1)。

2.建立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及时接诊胸痛患者。

3.急诊科设置胸痛诊室,建立急性胸痛优先就诊机制。

对于需要紧急救治的胸痛患者,实施“先救治、后付费”。

4.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和转诊流程。

5.建立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流程,经院前急救中心(站)救护车转运和基层转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后直接送达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医院胸痛中心的建设实施策略

医院胸痛中心的建设实施策略

医院胸痛中心的建设实施策略一、引言胸痛中心的建设是医院提升心血管疾病救治能力、优化救治流程的重要举措。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套专业、系统的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实施策略,为医院提供指导。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 提高胸痛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 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2. 原则- 遵循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符合国家标准。

- 以患者为中心,注重救治效果。

- 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多学科协作。

- 持续改进,不断提高。

三、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1. 组织架构胸痛中心应设立领导组、管理组、医疗组、护理组、科研教学组等五个核心组别。

2. 职责分工- 领导组:负责胸痛中心的整体规划、资源调配和政策制定。

- 管理组:负责日常运营、制度落实、质量控制和数据分析。

- 医疗组:负责患者救治、病例讨论和学术研究。

- 护理组:负责患者的护理工作、救治流程的优化和护理培训。

- 科研教学组:负责胸痛相关的科研项目申请、成果推广和学术交流。

四、救治流程优化1. 急性胸痛患者的识别与分诊- 建立急性胸痛患者识别机制,如佩戴绿色通道手环。

- 设置专门的急性胸痛分诊台,优先处理。

2. 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绿色通道- 制定救治绿色通道流程,确保救治环节畅通无阻。

- 加强与急诊、心血管、放射等相关科室的沟通与协作。

3. 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流程- 制定急性胸痛患者救治标准化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时间节点。

- 强化医疗团队间的配合,提高救治效率。

五、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1. 质量控制- 建立质量控制小组,定期对救治流程、救治质量进行检查。

- 实施质量改进项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优化。

2. 持续改进- 定期对救治数据进行分析,为改进工作提供依据。

- 鼓励医护人员参加相关学术活动,提升专业素养。

六、培训与宣教1. 内部培训- 定期组织胸痛救治相关培训,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技能。

- 开展模拟演练,提升救治团队的应急反应能力。

2. 公众宣教- 制定胸痛防治手册,向患者及家属普及胸痛知识。

医院胸痛中心构建的工作实施方案

医院胸痛中心构建的工作实施方案

医院胸痛中心构建的工作实施方案背景胸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征兆。

为了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我们决定构建一个专门的胸痛中心,以提高对胸痛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质量。

目标- 提供快速、准确的胸痛诊断服务- 提供及时、有效的胸痛治疗服务- 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实施方案1. 设立胸痛中心- 成立一个专门的胸痛中心,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和护士组成。

- 中心应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工具,以支持胸痛的诊断和治疗。

2. 建立诊断流程- 制定一套标准的胸痛诊断流程,包括评估患者症状和风险因素、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实验室测试等。

- 配置必要的设备和技术,如心电图、血液检测等,以支持诊断过程。

3. 建立治疗流程- 制定一套标准的胸痛治疗流程,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诊断结果,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 配置必要的药物和设备,如抗凝剂、血管扩张剂等,以支持治疗过程。

4. 培训医护人员- 为胸痛中心的医生和护士提供专业的培训,使他们了解最新的胸痛诊断和治疗方法。

- 定期组织病例讨论和学术交流,促进医护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提高。

5. 提供患者教育- 开展胸痛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患者对胸痛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 提供患者教育资料和指导,帮助患者了解胸痛的原因、治疗方法和生活调整建议。

6. 建立胸痛数据库- 建立一个胸痛数据库,用于记录患者的病历信息和治疗效果。

- 分析数据库中的数据,评估胸痛中心的工作效果,并进行持续改进。

预期效果通过实施以上工作方案,我们预期能够实现以下效果:- 提高胸痛患者的就诊便捷性和诊断准确性。

- 提升胸痛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

- 增强医院胸痛中心的声誉和竞争力。

---请注意,以上方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实施方案:医院胸痛中心建设

实施方案:医院胸痛中心建设

实施方案:医院胸痛中心建设背景胸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是心脏疾病等严重疾病的征兆。

为了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我们决定建设一个专门的胸痛中心。

本文档将概述我们的实施方案。

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个高效、专业的胸痛中心,提供准确、及时的胸痛诊断和治疗服务,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医疗满意度。

实施步骤1. 确定胸痛中心的位置:选择一个距离患者方便且易于访问的位置,确保患者能够快速到达中心接受治疗。

2. 设立胸痛中心团队:组建由心脏专家、急诊医生、心电图技术人员等组成的专业团队,确保中心能够提供全面的胸痛诊断和治疗服务。

3. 购置必要的设备和工具:为胸痛中心提供必要的医疗设备,如心电图机、血液分析仪等,以支持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4. 制定胸痛诊断和治疗流程:根据国际标准和指南,制定胸痛诊断和治疗的流程,确保每个患者都能够得到规范化的医疗服务。

5. 培训医务人员:为胸痛中心的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包括心脏病诊断和治疗的最新知识和技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6. 建立胸痛中心数据库:建立一个胸痛中心的数据库,记录患者信息、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以便于后续的研究和分析。

7. 宣传和推广:通过医院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等渠道,宣传和推广胸痛中心的服务,吸引更多的患者前来就诊。

预期效果通过实施以上步骤,我们预期胸痛中心将带来以下效果:1. 提高胸痛诊断的准确性:专业的团队和先进的设备将有助于提高胸痛的诊断准确性,减少误诊率。

2. 缩短治疗时间: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流程将帮助医务人员更快速地进行胸痛的治疗,缩短患者的就医时间。

3. 提高患者满意度:高效、专业的服务将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增强医院的声誉。

4. 促进医学研究和知识分享:胸痛中心的数据库将为医学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来源,并促进知识的分享和交流。

总结建设医院胸痛中心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

通过确定位置、组建专业团队、购置必要设备、制定流程、培训人员、建立数据库以及宣传推广等步骤,我们将实现高效、专业的胸痛诊断和治疗,提升患者满意度并推动医学研究的发展。

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

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

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胸痛患者救治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有关医疗机构可以参照《指导原则》进行建设和管理。

一、三级医院胸痛中心(一)基本条件。

1.三级综合医院或相关专科医院。

2.设置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胸外科、急诊医学科、医学影像科等与胸痛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

3.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4.设置重症监护室(ICU)或收治危重胸痛患者的病床。

5.具备开展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张力性气胸紧急持续性引流及外科手术治疗的相关条件。

6.具备开展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急诊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的相关条件,或与具备条件的医院建立转诊机制。

7.具备胸痛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

(二)组织管理。

1.成立由院长或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负责、相关科室和管理部门参与的胸痛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明确工作制度并负责胸痛中心的日常管理。

2.成立针对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胸痛患者的救治小组,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预案和工作协调机制。

3.与所在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区域内院前急救中心(站)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胸痛患者协同救治协议,建立分工协作机制。

4.建立专人负责的胸痛患者信息登记、诊疗数据记录、随访管理、健康宣教制度,并对胸痛患者诊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改进措施。

(三)建设要求。

1.建立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见附件1)。

2.建立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及时接诊胸痛患者。

3.急诊科设置胸痛诊室,建立急性胸痛优先就诊机制。

对于需要紧急救治的胸痛患者,实施“先救治、后付费”。

4.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和转诊流程。

5.建立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流程,经院前急救中心(站)救护车转运和基层转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后直接送达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指导原则》的 - 中国胸痛中心

《指导原则》的 - 中国胸痛中心
截止3月26日数据
43 41 38 36 25 25 22 21 20 20 17 16 16 14 13 11
20 34 22 26 20 18 16 17 14 6 15 14 14 14 11 10
23 7 16 10 5 7 6 4 6 14 2 2 2 2 1
重庆 内蒙古 福建 湖南 云南 吉林 江西 辽宁 甘肃 北京 宁夏 安徽 青海 海南 西藏 总计
各级医疗机构
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要按照《指导原则》积极开展胸痛中心建设,建立以胸痛中心 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尚不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强相关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做好胸痛患者的接 诊和转诊工作,保障胸痛患者生命安全
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
两个层次
三级医院 二级医院
•持续改进
•保持持续改进的机制,改进效果
依据189号文件,各省市卫生行政部门出台 具体政策推动胸痛中心的快速发展
广东省卫计委
武汉市卫计委
天津市卫计委
江苏省卫计委
新疆卫计委
苏州“531”工程
四川标准版 基层版 省份 通过认证数 标准版 基层版
河北 江苏 河南 广东 湖北 天津 四川 黑龙江 浙江 贵州 山西 山东 广西 上海 陕西 新疆
•持续改进
•以缩短STEMI总缺血时间为目标,强调逐步改进流 程
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
五大要素
•基本条件与资质
• 接诊量、基本急救及心血管条件、转运条件
•对急性胸痛患者的评估和救治
•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 •培训与教育
• 传输ECG、现场分诊、直达PCI医院或溶栓场所
•医院全员、社区医院、社区大众教育与培训 • 30min:转出/溶栓/PPCI,与PCI医院的联络机制

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

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

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引言胸痛是一种常见症状,可能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表现,也可能是其他非心血管疾病引起的。

为了更好地应对胸痛患者的需求,建设和管理胸痛中心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胸痛中心建设和管理的指导原则。

胸痛中心建设1. 定位明确:胸痛中心应明确其定位,即专门为胸痛患者提供服务的医疗机构。

它应与急诊科、心脏科等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协同工作的团队,以提供高质量的胸痛管理服务。

2. 建立完善的设施:胸痛中心应有适宜的设备和设施,如心电图、血液检测仪器、有创和无创监测设备等,以便能够快速、准确地对胸痛患者进行评估和诊断。

3. 培训人员:胸痛中心应有经过专门培训的医生和护士团队,他们应具备较高的胸痛诊断和治疗水平,并具备与其他相关科室进行紧密协作的能力。

4. 系统化管理:胸痛中心应建立起完整的管理体系,包括病人流程、数据收集和分析、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规范,以保证胸痛患者得到专业的、高效的管理和治疗。

胸痛中心管理1. 快速评估和治疗:胸痛中心应尽可能减少患者等待时间,并采取快速而准确的评估方法,以便迅速确定患者的病情,及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2. 制定标准化诊疗方案:胸痛中心应制定标准化的诊疗方案,包括评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标准,以保证胸痛患者得到一致的诊疗水平。

3. 紧急情况应急准备:胸痛中心应具备应对突发紧急情况的应急准备措施,如心肺复苏设备的准备、心脏介入手术的紧急安排等,以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解决问题。

4. 多学科合作:胸痛中心应与心脏科、急诊科、放射科等相关科室进行紧密合作,形成一个多学科协作的团队,以提供全面的、个体化的胸痛管理服务。

结论胸痛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是为了提供更好的胸痛管理服务,减少胸痛患者的误诊和延误治疗的风险。

建设和管理胸痛中心需要定位明确、设施完善、人员培训和管理规范。

希望本文提供的指导原则能够对胸痛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有所帮助。

急诊胸痛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急诊胸痛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急诊胸痛中心建设实施方案胸痛是急诊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最具挑战性的病情之一。

因此,建设一个高效的急诊胸痛中心对于提高急诊科的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急诊胸痛中心的建设实施方案进行探讨。

首先,急诊胸痛中心的建设需要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应该是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胸痛患者的诊疗效率和准确性为核心,同时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

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集诊断、治疗、救治为一体的急诊胸痛中心,实现对胸痛患者的全程管理。

其次,急诊胸痛中心的建设需要明确的工作内容和重点任务。

工作内容包括建立规范的诊疗流程、制定胸痛患者的快速诊断和治疗方案、建立胸痛患者的远程会诊平台等。

重点任务包括建立胸痛患者的绿色通道、建立急诊胸痛中心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急诊胸痛中心的学术研究平台等。

在建设实施方案中,急诊胸痛中心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和技术手段。

可以通过建立胸痛患者的电子病历系统,实现对患者信息的快速获取和共享;建立远程会诊平台,实现对胸痛患者的远程会诊和指导;建立胸痛患者的快速检查通道,实现对患者的快速检查和诊断。

此外,急诊胸痛中心的建设还需要加强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

可以通过建立胸痛中心的多学科团队,实现对患者的全方位诊疗;建立胸痛中心的培训体系,实现对医护人员的胸痛诊疗技能培训。

最后,急诊胸痛中心的建设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可以通过建立胸痛中心的医疗质量评估体系,实现对胸痛患者诊疗效果的监督和评估;建立胸痛中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实现对医护人员工作绩效的考核和激励。

总之,急诊胸痛中心的建设实施方案需要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明确的工作内容和重点任务,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和技术手段,加强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希望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能够提高急诊科对胸痛患者的诊疗效率和准确性,提高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胸痛中心医疗设施建设方针

胸痛中心医疗设施建设方针

胸痛中心医疗设施建设方针目标本文档旨在提供胸痛中心医疗设施建设方针,以确保高效、安全和优质的胸痛患者护理。

建设原则1. 独立决策:建设过程中的决策应独立进行,不依赖于用户的帮助或干预。

2. 充分发挥法律专业优势:以法学硕士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制定简单明了、没有法律复杂性的策略。

3. 确认可证信息:不引用无法确认真实性的内容。

建设方针为了达到胸痛中心医疗设施的建设目标,我们应采取以下方针:1. 便利的地理位置选择建设胸痛中心医疗设施的地理位置时,应考虑到易于患者访问的因素。

地理位置应尽可能靠近人口密集区,交通便利,且能够满足胸痛患者的急救需求。

2. 先进的医疗设备胸痛中心医疗设施应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以确保对胸痛患者进行准确和及时的诊断。

设备应符合国家的医疗设备标准,并经过定期的维护和检修,以确保其可靠性和性能。

3. 专业的医疗团队胸痛中心医疗设施需要组建一支专业的医疗团队,包括心脏病专家、急诊医生、心电图技师等。

团队成员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迅速、准确地对胸痛患者进行评估和治疗。

4. 高效的协调机制建设胸痛中心医疗设施时,应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确保医疗团队之间的紧密合作和信息共享。

协调机制应包括定期的团队会议、病例讨论和培训活动,以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5. 完善的救治流程胸痛中心医疗设施应建立完善的救治流程,以确保胸痛患者能够及时获得适当的治疗。

救治流程应包括胸痛患者的快速评估、紧急处理、诊断和治疗计划制定等环节,以提高救治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6. 持续的质量改进建设胸痛中心医疗设施后,应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工作,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质量改进工作应包括定期的绩效评估、问题分析和改进措施的制定等,以保持医疗设施的优势和竞争力。

结论胸痛中心医疗设施的建设方针需要考虑地理位置的便利性、医疗设备的先进性、医疗团队的专业性、协调机制的高效性、救治流程的完善性和质量改进的持续性。

通过遵循这些方针,我们可以为胸痛患者提供高效、安全和优质的护理服务。

胸痛中心建设方案

胸痛中心建设方案

胸痛中心建设方案第1篇胸痛中心建设方案一、背景胸痛中心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防治机构,旨在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治疗,降低死亡率。

我国胸痛中心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提高我国胸痛救治水平,根据《关于推进胸痛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制定本方案。

二、目标1. 提高胸痛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2. 提高胸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能力。

3. 推广胸痛中心建设模式,提升区域胸痛救治水平。

三、建设原则1. 合法合规: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建设过程合法合规。

2. 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救治效率。

3. 标准化:按照胸痛中心建设标准,规范中心建设和管理。

4. 持续改进:不断优化胸痛救治流程,提高救治质量。

四、建设内容1. 组织架构(1)成立胸痛中心领导小组,负责胸痛中心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

(2)设立胸痛中心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

(3)成立胸痛中心专家委员会,负责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培训等工作。

2. 人员配置(1)胸痛中心负责人: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负责胸痛中心的全面工作。

(2)医护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数量充足,满足救治需求。

(3)培训人员: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胸痛救治能力。

3. 设施设备(1)设置胸痛专用诊室,便于患者就诊和救治。

(2)配备必要的检查设备,如心电图机、心脏超声等。

(3)完善信息化建设,实现救治信息的实时共享。

4. 救治流程(1)制定胸痛患者就诊流程,确保患者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2)建立胸痛患者救治绿色通道,提高救治效率。

(3)制定胸痛患者转运流程,确保患者安全、迅速转运。

5. 质量控制(1)制定胸痛中心质量控制指标,定期对救治质量进行评估。

(2)建立胸痛中心质量改进机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改进。

(3)加强胸痛中心内部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救治能力。

6. 区域协同(1)建立区域胸痛救治网络,实现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

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

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背景介绍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心血管疾病的增加,胸痛病人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为了提供高效、规范的胸痛病人救治服务,胸痛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介绍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的指导原则。

建设指导原则1. 选择合适的地点:选择位置靠近医院核心区域的地点,方便病人就医并得到及时救治。

同时要考虑到交通便利和与其他专科科室的紧密合作。

2. 配备专业设备:胸痛中心应该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包括心电图仪、血压监测仪等。

设备应具备高精度和高灵敏度,能够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

3. 建立胸痛病人快速诊断流程:胸痛病人需要尽快得到诊断和治疗。

建立一套快速诊断流程,包括临床评估、心电图检查、血液检查等环节,以减少等待时间,提高救治效率。

4. 培训专业团队:胸痛中心的医护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掌握胸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能。

同时,要建立起跨专科的合作机制,使不同专科的医生能够协同工作,提供全面的治疗方案。

管理指导原则1. 设立胸痛中心管理团队:胸痛中心的管理工作应由专门的团队来负责。

该团队应由医院高层领导、专科主任和相关医务人员组成,制定工作计划并负责执行。

2. 制定规范管理流程:胸痛中心的管理流程应建立规范且易于操作。

包括胸痛病人登记、病例记录、医疗费用管理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胸痛中心的运作顺畅。

3. 定期进行质量评估:胸痛中心应定期进行内部质量评估,包括病例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等方面的评估。

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4. 加强科研与学术交流:胸痛中心应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与其他胸痛中心或相关专家进行合作,分享经验和研究成果,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结论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是提高胸痛病人救治效率和质量的关键。

通过选择合适的地点、配备专业设备、建立快速诊断流程和培训专业团队,胸痛中心能够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同时,通过设立管理团队、制定规范管理流程、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加强科研与学术交流,胸痛中心的管理工作能够更加高效和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
(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胸痛患者救治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有关医疗机构可以参照《指导原则》进行建设和管理。

一、三级医院胸痛中心
(一)基本条件。

1.三级综合医院或相关专科医院。

2.设置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胸外科、急诊医学科、医学影像科等与胸痛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

3.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4.设置重症监护室(ICU)或收治危重胸痛患者的病床。

5.具备开展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张力性气胸紧急持续性引流及外科手术治疗的相关条件。

6.具备开展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急诊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的相关条件,或与具备条件的医院建立转诊机制。

7.具备胸痛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

(二)组织管理。

1.成立由院长或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负责、相关科室和管理部门参与的胸痛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明确
工作制度并负责胸痛中心的日常管理。

2.成立针对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胸痛患者的救治小组,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预案和工作协调机制。

3.与所在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区域内院前急救中心(站)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胸痛患者协同救治协议,建立分工协作机制。

4.建立专人负责的胸痛患者信息登记、诊疗数据记录、随访管理、健康宣教制度,并对胸痛患者诊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改进措施。

(三)建设要求。

1.建立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见附件1)。

2.建立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及时接诊胸痛患者。

3.急诊科设置胸痛诊室,建立急性胸痛优先就诊机制。

对于需要紧急救治的胸痛患者,实施“先救治、后付费”。

4.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和转诊流程。

5.建立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流程,经院前急救中心(站)救护车转运和基层转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后直接送达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6.建立针对本院、院前急救中心(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培训教育体系,提高相关人员的协同救治能力。

(四)服务要求。

1.建立胸痛患者早期快速识别和分诊机制,对胸痛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

2.不断改善医疗服务流程,提升胸痛患者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能力,建立多学科诊疗模式,重点提升STEMI、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栓塞、张力性气胸等死亡率较高的胸痛相关疾病的综合救治能力。

3.急诊科能够开展24小时床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肌钙蛋白和D-二聚体等快速检测。

4.能够24小时开展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的急诊CT血管造影检查。

5.向签订协同救治协议的医疗机构提供远程会诊和远程教育,建立患者信息共享平台。

6.开展面向社会大众的急救及健康宣教工作,提高公众健康意识、急救和自救能力。

二、二级医院胸痛中心
(一)基本条件。

1.二级综合医院或相关专科医院。

2.设置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胸外科、急诊医学科、医学影像科等与胸痛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

3.具备开展胸痛患者救治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

4.设置ICU或有收治危重胸痛患者的病床。

5.具备开展急性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和张力
性气胸紧急持续性引流治疗的能力与条件。

6.具备胸痛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

(二)组织管理。

1.成立由院长或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负责、相关科室和管理部门参与的胸痛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明确工作制度并负责胸痛中心的日常管理。

2.成立多学科联合的胸痛患者救治小组,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预案和工作协调机制。

3.与所在医联体内的三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区域内院前急救中心(站)签订胸痛患者协同救治协议,建立分工协作机制。

4.建立专人负责的胸痛患者信息登记、诊疗数据记录、随访管理、健康宣教制度。

(三)建设要求。

1.建立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

2.建立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及时接诊胸痛患者。

3.急诊科建立急性胸痛优先就诊机制。

对于需要紧急救治的胸痛患者,实施“先救治、后付费”。

4.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和转诊流程。

5.开展PCI的医院,应具备符合要求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设施。

6.建立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医疗服务流程,在能够开展直接PCI的医院,经院前急救中心(站)救护车转运和其他医疗机构转诊的STEMI患者,入院后直接送达导管(介入)室;不能开展直接PCI的医院,应结合实际,明确转运PCI 和溶栓后转运的流程,实现快速转诊。

7.建立针对本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培训教育体系,提高相关人员的协同救治能力。

(四)服务要求。

1.建立胸痛患者早期快速识别和分诊机制,对胸痛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

2.不断改善医疗服务流程,提升胸痛患者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能力,建立多学科诊疗模式,重点提升STEMI、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规范化溶栓治疗能力。

3.急诊科能够开展24小时床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肌钙蛋白和D-二聚体等快速检测。

4.与签订协同救治协议的医疗机构搭建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和患者信息共享平台。

5.开展面向社会大众的急救及健康宣教工作,提高公众健康意识、急救和自救能力。

附件:1.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图
2.胸痛中心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

胸痛中心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分为基础指标和分类指标,基础指标适用于所有胸痛中心,分类指标分别适用于具备介入或手术能力的胸痛中心和不具备相应能力的胸痛中心。

一、基础指标
(一)胸痛患者首诊时心电图检查比例。

(二)从就诊到完成首份心电图的时间。

(三)经院前急救中心(站)救护车转运的STEMI患者,从急救现场远程传输心电图至胸痛中心的比例。

(四)全部STMI患者中接受早期再灌注的比例。

(五)肌钙蛋白、D-二聚体、脑钠肽、血气分析等即时检测项目从抽血到获取报告的时间。

(六)D-二聚体和肌钙蛋白等联合检测的比例。

(七)怀疑肺栓塞患者完成超声心动图或肺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的时间。

(八)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肺栓塞、急性主动脉夹层和张力性气胸患者的诊断符合率。

(九)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规范治疗的比例。

(十)接诊中低危胸痛患者6小时内分流(出院或转专科门诊)的比例。

二、分类指标
(一)具备介入或手术能力的胸痛中心。

1.进行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从进入医院到进行球囊扩张的月平均时间(D-to-B时间)。

2.进行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从医院医务人员接诊到球囊扩张的月平均时间(FMC-to-B时间)。

3.导管室从接到通知到准备就绪可以开展PCI的时间。

4.危重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从入院到开始静脉溶栓的时间;存在溶栓禁忌证的,从入院到开始实施导管碎栓、溶栓或手术取栓的时间和手术率。

5.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从入院到开始实施外科手术的时间和手术率;不稳定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从入院到开始实施介入或外科手术的时间和手术率。

6.张力性气胸患者,从入院到实施外科手术的时间和手术率。

7.危重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的静脉溶栓率。

(二)不具备介入或手术能力的胸痛中心。

1.需要转诊治疗的患者转诊率。

2.危重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的静脉溶栓率。

3.对于不能在120分钟内完成转运PCI的胸痛中心,适合溶栓的胸痛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比例;接受溶栓治疗的全部STEMI患者,入院至开始溶栓的时间;患者溶栓后转运
的比例。

4.对于120分钟内能够完成转运PCI的胸痛中心,既往6个月,实施转运PCI的STEMI患者比例和向接诊医院传输心电图的比例;需要实施转运PCI的STEMI患者,从入院到转运出院的月平均时间(DIDO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