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中图版)
高中生物必修三(1-4章)复习提纲(必修)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稳态的生理意义1、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内液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内环境)组织液)淋巴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4、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5、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6、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从而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7、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人体的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后2者合称为神经纤维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细胞的种类和特点2.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3.细胞的功能:营养、呼吸、分泌等二、细胞的生物膜1.细胞膜的结构和组成2.细胞膜的运输功能: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3.细胞膜的功能:保护、选择性通透和信号传导三、细胞的能量代谢1.ATP的合成和分解2.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过程和特点3.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关系四、细胞的遗传与变异1.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2.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3.遗传变异的原因和影响五、生物的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2.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王国植物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六、植物的起源和进化1.植物的起源和发展2.植物的体型特点和进化方式3.植物的适应环境的特点和方式七、生物的生殖1.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特点和过程2.生殖细胞的形成和结构特点3.生殖方式的优劣及其对种群的影响八、人体的调节和控制1.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对人体调节和控制的重要性九、人体的免疫1.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免疫抗原和抗体的形成和作用3.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十、遗传的基本规律1.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和规律2.遗传的分离规律和重组规律3.实际遗传中的修饰规律和突变规律十一、生物技术与人类生活1.基因工程的原理和应用2.转基因生物的概念和争议3.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以上是生物必修3的复习提纲,根据这个提纲进行复习,可以对生物必修3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系统全面的复习。
高中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细胞生活的环境(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2)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二、体液(1)体液的组成及内环境的物质交换:备注:1、淋巴管一端开口2、血管内的血液包括血浆和各种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3、淋巴管内包括淋巴和各种淋巴细胞(2)判断:下列哪些物质或成分属于内环境?胃液、唾液、尿液、血液(×)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唾液淀粉酶等消化酶(×)ATP(×)抗体(√)神经递质(√)递质(3)判断:哪些代谢过程发生于内环境中ATP的水解(×)脂质的合成(×)淀粉的消化(×)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4)红细胞、肌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红细胞(血浆)、肌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5)毛细血管、淋巴管、胃、肺泡都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管壁空气中的氧气进入人体被利用的跨膜层数:11糖类被消化吸收利用的跨膜层数:7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跨膜层数:9(6)血浆的成分:水(90%)、无机盐(Na+、Cl-等占1%)、蛋白质(7%-9%)、葡萄糖、脂质、气体、非蛋白氮(氨基酸、尿素等)、激素、维生素等区别于其它的细胞外液的主要成分:蛋白质(7)随血液流动方向:氧气、养料浓度逐渐降低(8)为什么CO2不能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解释:CO2的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方向),而细胞内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组织液,故CO2不能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①血浆的渗透压=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②血浆的渗透压主要取决于无机盐(Na+、Cl-)和蛋白质(其它细胞外液的主要取决于无机盐Na+、Cl-)③渗透压高低比较:单位体积内的溶质数目(2)酸碱度①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②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取决于:酸碱缓冲对物质酸碱缓冲对物质: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酸碱缓冲对物质的作用机理:体内H+过多的时候(过酸,酸中毒),HCO3-和H+结合生成H2CO3从而产生CO2从肺排出和H2O,从而带走过多的H+,过少H+的时候(过碱,碱中毒),呼入的CO2溶于水生成H+和HCO3-,中和OH-。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复习提纲
必修三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中。
淋巴中有着大量的淋巴细胞与吞噬细胞,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对于这些细胞来说,淋巴就是它们直接生活的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思考:1. 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速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为什么?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人到高原后细胞代谢会出现紊乱2. 请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角度,分析空调病的成因。
空气干燥,导致汗液挥发过快,导致内环境水盐平衡失调室内温度较稳定,长期如此,导致对温度感应能力下降,若突然进入室外,温差过大,导致内环境无法快速调节过来。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到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一个神经元包括细胞体,突起(树突,轴突)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
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高中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
生物必修3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一、稳态的生理意义1、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内液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内环境)淋巴(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2、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二、体温调节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4、体温调节过程:(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三、水平衡的调节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
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的稳态一、稳态的生理意义1、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直截了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内液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内环境)淋巴(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可直截了当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猎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2、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固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坚持内环境在一定范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剂机制——反馈调剂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剂。
二、体温调剂1、体温的概念:指人躯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3、体温相对恒定的缘故: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稳的结果。
产热器官:要紧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4、体温调剂过程:(1)冰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坚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坚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要紧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剂表达三、水平稳的调剂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稳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稳实现的2、人体内水的要紧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
高中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定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体液的组成(注意:消化液、泪液、汗液、尿液等不属于体液)细胞内液(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内环境)淋巴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左右(一般波动不超过10C )。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2、内环境稳态温度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渗透压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而多)、轴突(长)构成。
轴突与髓鞘构成神经纤维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生物必修人教版
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生物必修人教版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组织液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溶液浓度有关,浓度越高渗透压越高,反之,浓度越低渗透压越低。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自于Na+和Cl-。
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不是固定不变)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包括肌肉和腺体)兴奋的传导形式:电信号,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神经纤维上特点:双向传导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外负内正)→电位差→局部电流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导)特点:单向传导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脑(包括大脑、脑干和小脑)和脊髓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4、大脑(最高级中枢)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高中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
高中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细胞生活的环境(1)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3)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本质是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渗透压:770kpa, 相当于0.9的生理盐水PH :7.35~7.45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2)稳态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3)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生物体维持PH 稳定机制的实验。
(见书9)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细胞外液体液细胞内液淋巴(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协助机体抵御疾病)(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4)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5)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4、激素调节的发现(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人生物必修全三册复习提纲
生物必修1复习提纲第一章走近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
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不是所有的鱼)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1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2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4=5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2)2=5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
高中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一、植物的激素调节1.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1)生长素的发现拓展:①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什么部位合成?【胚芽鞘尖端】②生长素的合成是否需要光?【不需要】③胚芽鞘中什么部位感受光的刺激?【胚芽鞘尖端】④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是什么部位?【胚芽鞘尖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⑤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什么部位?举例。
【相对集中能够分布在于植株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⑥胚芽鞘向光弯曲和生长的是什么部位?【靠近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⑦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什么?【吲哚乙酸】(2)如何通过实验证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胶小块作为供应块,放在切去顶端的燕麦胚芽鞘上端,把另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胶块作为接受块,放在燕麦胚芽鞘切面的下端。
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接受块的琼胶里含有生长素。
但是,如把这段胚芽鞘倒转过来放臵,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发现接受块不含生长素。
】(3)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单侧光刺激胚芽鞘的尖端,会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发生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的运输,从而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
】拓展:①横向运输的发生在什么部位?【胚芽鞘尖端】②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什么?【单侧光照、重力影响等单方向的刺激】(4)生长素有哪些生理作用?【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较高时则抑制生长,浓度过高甚至会杀死细胞,即两重性。
如向光性和顶端优势】拓展:①植物为什么能显示出向光性呢?【①外界刺激:单侧光②单侧光引起横向运输使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侧较多③背光侧细胞纵向伸长较快→弯向光源生长】②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③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什么有关?【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
高中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老师用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的稳态一、稳态的生理意义1、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2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内液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内环境淋巴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2、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二、体温调节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4、体温调节过程:(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三、水平衡的调节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四、无机盐平衡的调节1、人体内无机盐的动态平衡是靠无机盐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2、人体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来自饮食;通过尿液、汗液、粪便将无机盐排出体外3、人体需要的无机盐有多种;如Na+、K+、Ca2+、Zn2+、Fe3+、I- 等4、无机盐调节:负反馈过程:血钾升高、血钠降低→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吸钠、增加排钾→血钾降低、血钠升高总结:无机盐调节主要是在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醛固酮;它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主要功能是吸钠排钾..五、血糖调节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3、调节血糖的激素: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作用机理: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4、血糖平衡的调节:负反馈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5、血糖不平衡: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6、糖尿病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六、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免疫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免疫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2、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第二道防线:吞噬作用、抗菌蛋白和炎症反应..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抗力——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细胞免疫3、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出记忆细胞→同一抗原再次刺激时增值分化为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抗体清除抗原4、细胞免疫:通过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靶细胞被抗原入侵的细胞或吞噬了抗原的巨噬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出记忆细胞→同一靶细胞再次刺激时增值分化为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效应T细胞释放某些细胞因子如干扰素增强免疫细胞的效应↓被释放至体液中的抗原被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清除5、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共同点: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1病的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2病原体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遗传物质是2条单链RNA3发病机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4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人体的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后2者合称为神经纤维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组成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传出神经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4、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 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3) 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树突细胞体 轴突神经末梢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6、人脑的高级功能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性语言中枢→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视觉性语言中枢→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二、人体的激素调节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第三节动物激素的调节◆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在生产中往往应用的并非动物激素本身;而是激素类似物1、催情激素提高鱼类受孕率:运用催情激素诱发鱼类的发情和产卵;提高鱼类的受孕率..2、人工合成昆虫激素防治害虫:可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引诱剂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雌雄性昆虫间的正常交配..3、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对某些肉用动物注射生长激素;加速其生长..对猪阉割;减少性激素含量;从而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4、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可人工喷洒保幼激素;延长其幼虫期;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第四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的试验:实验过程:①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③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④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2温特的试验:试验过程: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3郭葛的试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3个试验结论小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2、判断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均匀:直立生长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3、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浓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标准..●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见右图●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5、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实验;●防止落花落果;●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子番茄;●控制性别分化促进花芽向雌花分化;从而提高产量7、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数量特征年龄结构性别比例2、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空间特征遗传特征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标志重捕法:4、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 t= N0λt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5、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6、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足;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1、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得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2、生物群落的结构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3、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1、原生演替:(1)定义: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2)过程: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1)定义: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2)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自然因素: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人类活动主要因素: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完全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3、植物的入侵繁殖体包括种子、果实等的传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础..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群落和非生物成分无机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3、生态系统类型: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4、生态系统的结构1成分: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温度、水等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生物成分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稳态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1、过程2、特点:●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碳循环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的循环形式是CO2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3、过程:三、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2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3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4营养信息:食物的数量、种类等..如食物链、食物网..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4、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6、制作生态瓶时应注意:①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②生态瓶中投放的生物之间要构成营养关系;数量比例要合理;③生态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留出一定的空间;储备一定量的空气;④生态瓶要密封;⑤生态瓶要放在光线良好;但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⑥研究结束前不要再随意移动生态瓶..第五章生态环境的保护1、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3、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的基础;对生物进化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5、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3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4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一、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植物的向性运动概念: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如向光性、向重力性。
原因:与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调节作用有关§2、植物生长的向光性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此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生长得快,表现为向光弯曲生长。
★光不是产生生长素的因素,有光和无光都能产生生长素,光只是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
(生长素化学本质:吲哚乙酸)。
§3、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产生部位:主要合成部位是嫩叶、叶原基和发育中的种子分布部位:分布广泛,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运输运输方式:主动运输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发生在顶端分生组织极性运输: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应用1、生长素的二重性表现: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根最适浓度是10-10mol/L,芽的最适浓度是10-8mol/L,茎的最适浓度是10-4mol/L。
体现两重性的现象根的向重力性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
打顶或摘心使侧芽生长素降低,打破顶端优势2、生长素的功能应用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不久长出大量的根。
②促进果实发育: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无籽果实。
③防止落花落果:④作为除草剂:如一定浓度的2,4—D可除去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
§5、其他植物激素1、植物激素指由植物体内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二、动物稳态的调节 §1、内环境细胞内液(细胞内部的液体,约占2/3) 1、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细胞外部的液体,约占1/3) 组织液淋巴 2、内环境的成分 无机物:水、无机盐有机物: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等)、血浆蛋白、激素、抗体、代谢废物 (尿素)等3、内环境的意义内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媒介。
§2、稳态1、概念: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如:血浆pH 、血糖含量、水的含量、无机盐的含量、内环境的温度 2、稳态维持机制: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系统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稳态的意义维持细胞的 ,保证细胞行使正常的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血浆pH 的调节 血浆pH :7.35~7.45原因:血浆中含有很多的缓冲对,其中含量最多的是 H 2CO 3/NaHCO 3若机体产生乳酸:HL (乳酸)+NaHCO 3→NaL (乳酸钠)+H 2CO 3 H 2CO 3→H 2O+CO 2 若机体摄入大量Na 2CO 3:H 2CO3+ Na 2CO 3→2NaHCO 3§3、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平衡食物 CO 2+H 20+能量(主要去路)肝糖元 糖元(肝糖元/肌糖元)氨基酸等非糖物质 氨基酸等非糖物质 >160~180mg/dL 2、血糖平衡的调节⑴ 特点:激素(体液)调节为主,神经调节为辅肾上腺 胰岛素 胰岛A 细胞 下丘脑 另一区域3、血糖平衡的意义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进而保持人体的健康。
4、糖尿病病因:胰岛B 细胞受损, 胰岛素 分泌不足。
病症及原因 葡萄糖随尿液流失,同时带走过多的水分体重减少 :脂肪及蛋白质分解加速 §4、水盐平衡的调节1、水的平衡: 来源:食物、饮水、(主要来源)代谢产生的水 去路:经肾脏、肺、皮肤、直肠排出体外2、Na +、K +的平衡:来源:食物。
去路:经肾脏、皮肤、直肠排出体外肾脏对Na +的排出原则: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肾脏对K +的排出原则: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3、水平衡的调节 分解合成合成 转化消化吸收 氧化分解4、Na +、K +5、水盐平衡的意义维持了内环境中渗透压等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对于机体完成各种生命活动是必需的。
大量丢失Na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进而导致血压下降、 心率加快 、四肢发冷等。
大量丢失K +, 细胞内液渗透压下降,心脏自动节律会出现异常,导致 心律失调 。
§5、体温调节1、体温的概念:体温指人体内环境的温度。
2、恒温的维持——是产热和散热保持 动态平衡 的结果器官 代谢所产生的热能,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骨骼肌、肝脏、 脑 。
85%) ——通过皮肤血管的血流将热量带到体表再散发到外界环境。
间接散热/蒸发散热——与汗液分泌有关,外界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唯一的散热方式。
3恒温的意义: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 新陈代谢 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4、体温调节的过程⑴ 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神经调节,神经—体液调节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 寒冷刺激 冷觉感受器骨骼肌战栗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⑵ 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神经调节汗腺分泌加强炎热刺激 温觉感受器 增加散热皮肤血管舒张 三、神经调节§1、膜电位的产生与维持生物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不同,以及离子的跨膜运输造成的。
膜内外离子浓度的差别主要是由于膜上的“钠—钾”泵产生和维持的。
§2、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减少散热 促进代谢,增加产热1、静息电位:钾离子外流→膜外为正,膜内为负2、动作电位:钠离子内流→膜外为负,膜内为正§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传导§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传递1、突触的概念: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该结构与其他神经元的、树突或肌肉细胞等接触,共同构成突触。
2、突触的结构3、传递过程:当神经冲动沿着轴突传导至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至突触间隙,该物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相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或抑制。
4、特点:单向传递具该特点的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5、人脑的高级功能1、第I躯体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①除头面部以外,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是上下倒置关系特点②支配对侧躯体的随意运动和功能③皮层代表区大小与所支配器官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2、言语区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 S 区),若受损会出现运动性失语症(听懂看懂但不会说)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V区),若受损失去阅读能力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若受损会出现听觉性失语症(听到但是听不懂)书写中枢:(W区),若受损不能书写文字和绘画等四、体液调节§1、概念体液调节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 CO2、组织胺等)通过体液途径(血浆、组织液、淋巴)到达全身或局部的组织器官,从而引起这些组织器官产生相应的反应。
其中激素是体内最重要的体液调节物质。
§2、内分泌腺及激素1、激素的概念:激素是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
2、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突触前膜轴突线粒体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3、激素的产生部位、生理作用及化学本质4、激素分泌的调节神经调节——最普遍的调节方式——直接作用于内分泌腺通过下丘脑—垂体系统间接调节内分泌腺活动★反馈调节五、免疫调节§1、免疫的种类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具有,不针第一道防线:由人体的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构成对特定病原体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针对特定的病原体,主要由淋巴细胞和杀菌物质组成第三道防线§2、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主要包括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场所):脾脏、扁桃体、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所有参加免疫反应的细胞,如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各种细胞因子和抗体§3、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细胞T 细胞 少量转移至免疫器官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记忆细胞发育成B 细胞 少量转移至免疫器官 效应B 细胞§4、抗原与抗体 1、抗原概念:可以引起人体内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殊物质,包括各种病原体,外源器官、组织、细胞,自身癌变的细胞和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等。
特异性:表面具有抗原决定簇,每种只能与特定的抗体或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 2、抗体概念:机体受到抗刺激后由效应B (浆)细胞产生的,并且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分布:主要在血浆、淋巴中,少量分布在组织液和 外分泌液 中。
§5、特异性免疫B 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阶段 效应阶段:效应淋巴细胞发挥免疫效应的阶段抗原 吞噬细胞 T 细胞 B B 细胞 抗体 抗体抗原结合感应阶段 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使其失去侵入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 免疫效应的实现 抗体可中和某些病原体产生的毒素,使之丧失毒性抗体可以与相应抗原结合,使其失去溶解性而沉淀或凝集成细胞团 2、细胞免疫记忆细胞抗原 吞噬细胞 T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靶细胞裂解效应T 细胞 分泌细胞因子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 ★细胞因子的作用:作用于多种免疫细胞,增强多种免疫细胞的免疫功能 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既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体液免疫主要针对细胞外的多数 呈递呈递摄取处理 呈递病原体及其产生的有毒物质,对于已经进入细胞内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由于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内,这就需要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才能消灭这些病原体。
4、二次免疫记忆细胞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二次免疫特点:更快更强(产生抗体更快更多)§6、免疫细胞的来源与功能§7、免疫失调与人类健康1、过敏反应⑴过敏反应的特点: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②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⑵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2、自身免疫疾病概念:当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操作并出现了炎症,即称为自身免疫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溶血性贫血、重症肌无力等3、免疫缺陷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由HIV引起,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