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企业定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社会企业的概念
社会企业的概念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蒂埃里·让泰在1998年提出[1],他认为社会企业不是以人们衡量资本主义经济的办法,即工资、收益等来衡量的,它的产出是把社会效果和间接的经济效益结合在一起。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社会企业已在各国得到一定的实践,但在学术界还未对社会企业形成统一的定义。

社会企业,不是纯粹的企业,亦不是一般的社会服务,社会企业透过商业手法运作,赚取利润用以贡献社会。

它们所得盈余用于扶助弱势社群、促进小区发展及社会企业本身的投资。

它们重视社会价值,多于追求最大的企业盈利。

而由于各地域文化及社会发展状况的不同,对社会企业的理解也因此不同。

以下是本文列举的具有对社会企业理解的代表性的定义。

1.1欧洲对社会企业的定义
欧洲委员会认为社会企业是合作社(co-operatives)与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s)的交叉组织(crossroad),其中合作社包含劳动者合作社(workers’ co-ops)及使用者合作社(users’co-ops),而非营利组织包含生产型非营利组织(production oriented NPOs)及倡议型非营利组织(advocacy oriented NPOs),而社会企业偏向劳动者合作社与生产型非营利组织的混合体。

同时,欧洲委员会下的社会企业网络(EMES),也设定有关“社会企业”的社会指标,它们是:由一群公民首创;以资本所有权为基础;牵涉到受活动影响的人们的参与;有限的利润分配;以及施惠于社区的清楚目标[2]。

英国政府将社会企业定义为“拥有基本的社会目标而不是以最大化股东和所有这的利益为动机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都再投入到企业或社会之中。

”英国社会企业的代表机构—英国社会企业联盟(The UK-based Social Enterprise Coalition)认为最简单的社会企业定义为“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这实际上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解释空间,同时在实际操作层和学者之间对于社会企业的准确定义也产生了更大范围的分歧。

1.2美国对社会企业的定义
美国学术界倾向于用“社会企业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来代替“社会经济”(social economy)这一概念[3]。

在美国可以确定的两个主要思想流派[4]:“赚取收入”流派(The "earned income" school of thought)和社会性创新”流派(The "social innovation" school of thought)
1.2.1“赚取收入”流派(The "earned income" school of thought)
为了区分之前的注重“非盈利”的“商业化非盈利方式”("commercial non-profit approach")的观点 ,这一流派以更广泛的视角,包含了更多的商业形式,称其为“社会性目的的经营方式”("social-purpose business approach")。

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亦被包含其中。

这也就是所谓的有研究说明,考虑到经济利益、社会责任的,具有“多重目标”的企业的效率,比单纯的营利导向的企业要来的高。

例如丹尼斯·杨(Dennis R Young)就认为。

社会企业是指采取企业的方案及商业活动,它以促进社会进步(social cause)或对公共财政有所贡献为目标,若再迸一步从结构决策(8tmctumI decisions)的角度分析,社会企业包含两种界定方式,其一为营利的商业组织对于公共财政的贡献.其二为非营利组织透过商业化手段赚取盈收[5]。

狄兹(J.Grery Dees)指出,社会企业一词并非单纯为财政目标而存在,而是一种多元混合的综合体(Hybrid),他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企业光谱”概念[6]。

部分研究者提出“双重价值创造”(double value creation)的观点。

这种理念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企业应该是一种混合性的组织(Hybrid),它同时兼具“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同时它由两种力量所驱动。

其一,社会变革本身是受益于“创新理念”、“企业家精神”、“企业式解决方案”;其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样化的筹资模式,通常包括“可获得性收入”(earned income)。

这种观点实际上缩小了这种学派和下面将要提到的第二种学派
之间的分歧。

1.2.2“社会性创新”流派(The "social innovation" school of thought)
在这一思想流派中,最广泛地被提及的就是Dees的定义:“在社会中,通过接受创造和保持社会价值的使命,认识并且坚持不懈地追求为该使命服务的新机会,参与到持续性的创新过程当中,不断地适应和学习,不受现有资源限制而大胆地行动,最终体现出为所服区域以及所创造的结果的高度责任感。

”[7]这一定义强调了社会创新方面。

1.3 国际联盟及非盈利组织对社会企业的定义
OECD(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社会企业是“任何为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私人活动, 它依据的是企业的战略, 但其目的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以及社会目标, 而且它具有一种为社会排挤和失业问题带来创新性解决
办法的能力。

”[8]
罗伯特流浪者经济发展基金会(The Roberts Foundation Homeless Economic Development Fund)就对社会企业做了界定,“社会企业成立的目的是对低收入群体创造经济发展机会,但同时必须满足财政收入的底线。


NESsT(Non-Profit Enterprise and Self-sustainability Team )对社会企业的界定为,“企业家集团或者非赢利组织运用经济自给的方式来创造一些收入,以此来支撑他们的社会目标”
“非赢利实践指导组织”(The Nonprofit Good Practice Guide)对于社会企业提供了一个一般性的定义,即“社会企业是一种非赢利事业,它融合自律性社会责任的热情、创新的意识和赢利性的商业操作于一体”[9]。

1.4 中国学者对社会企业的定义
国内对社会企业的研究在台湾、香港等地区较早展开,在大陆稍晚,但近年来的关注度和研究热度都很高,提出了不少有创新意义的见解。

王名、朱晓红,结合了国外以及国内大陆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学者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从两个不同维度出发, 一是现象维度, 二是本质维度,比较全面地给出了社会企业的定义:“社会企业可以定义为一种介于公益与营利之间的企业形态, 是社会公益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产物。

这种企业形态可以从现象和本质两个维度来把握从现象上看, 社会企业是企业,有明确的营利动机、风险意识、竟争取向、创新精神和不断扩大规模的资本积累冲动同时, 社会企业也是非营利组织, 有明确的公益目标和宗旨, 非营利的利润分配机制, 富于
参与互动的治理结构, 以及面向不特定多数人群或弱势群体的广泛的受益面。

在这种意义上, 社会企业可以理解为企业的一种特殊形式, 也可以理解为非营利组织的一种特殊形式。

但从本质上讲, 社会企业既不是企业也不是非营利组织, 它是对企业的营利机制的否定和超越, 也是对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机制的否定和超越”[10]。

1.5 小结
尽管社会企业的概念存在争议,但社会企业通常包括以下特征[11]:一个持续的生产产品或服务的活动、高度自主、有显著的经济风险、最低数量的付薪工作者、使社区收益的明确目标、一群公民发起的行动、不是基于资本所有权来进行决策,所有受影响的人都参与活动、有限的利润分配。

因此,社会企业是基于环境与社会需要进行社会创新,并具有社会性与企业性、公益性与盈利性的特性。

2.社会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2.1 英国
2.1.1英国社会企业的兴起背景
目前在全世界,英国已普遍被公认为社会企业较发达国家。

在数量上,英国迄今至少有5万5千家社会企业。

随着“日不落”帝国的瓦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以及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失业、犯罪、贫困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层出不穷,导致传统福利国家体制衰落[12],社会企业应运而生;同时英国慈善活动的传统在社会企业的兴起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非营利组织筹资环境的复杂化,非营利组织倾向于追求更高的效率和财务独立,同时非营利组织采取适当的市场运作也使社会企业的长足发展成为可能[13]。

2.1.2英国社会企业的发展历程
80至 90年代,英国政府为了解决高失业率,非政府组织与当地政府合作提供低工资及兼职的机会,让弱势失业者进入组织中工作,同时进行职业训练,协助弱势者能转至一般劳动市场就业。

1997年以前,社会企业的运作对于经济和小区发展仍不甚重要。

直至2000年,英国政府开始追随美国和其它国家先例,宣布支持由地方行动发起社会企业。

2002年,政府颁布「社会企业:成功的策略」(Social Enterprise, a strategy for success)报告,概述了透过社会企业满足小区需求、创造有利环境、以及提倡更有效率的商业手段等问题。

同年,政府在工商部 (DTI) 设立社会企业单位(Social Enterprise Unit),做为社会企业发起运动的联络窗口和协调者,并解决不利其发展的障碍、广为宣传成功案例。

2006 年 5 月,英国首相宣布:合并附属于内政部的行动小区理事会(Active Communities Directorate, ACD )及附属于工商部的社会企业单位,在内阁办公室之下成立「第三部门公署」(The Third Departmant Office )。

同时提出社会企业行动方案(Social Enterprise Action Plan: Scaling heights ),藉由鼓励参与或投资、提倡一个完善的环境,以促使社会企业良好发展[14]。

英国的社会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在过去10年里,社会企业迅速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目前在英国,社会企业和从业人数数量巨大,分布广泛,支持机构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多,法律形式多样化。

在这众多的社会企业中涌现出了诸如“Bmmlevby Bow社区中一心"、“万花戒毒康复中一心”以及“Track2000”等杰出的组织,为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5]。

2.2 美国
2.2.1美国社会企业的兴起背景
美国的社会企业发展跟欧洲有很大不同。

有学者认为,在1970年代由于政府大幅缩减了对非营利组织的财政支持,逐渐改变非营利组织的结构朝着“市场化”(Marketization)迈进,非营利组织转向另一个替代方案:市场。

到了80年代,商业收入不仅是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而且商业企业也利用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投入到社会福利领域。

正是因为如此,美国社会企业的发展时正值政府大规模削减用于社会项目的拨款,所以对社会企业发展的支持更多来自私营部门,即商业部门。

2.2.2美国社会企业的发展历程
美国政府对社会企业的支持是有限和间接的。

部分支持来自社区再投资法,此法为弱势人群自己购买居所及为小型企业的商业贷款提供了信贷的保证。

此外,各州政府和联邦政府也会预留某个百分比的购买合同给少数民族企业及社会企业。

美国人偏向使用“社会企业家”(social entrepreneurship),并按照社会企业家的身份以及时间发展顺序将社会企业发展大致分为三代。

美国的第一代社会企业家基本都是大学教师,主要以理论为主。

如1993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成立了社会企业发展中心(the Initiative on Social Enterprise),其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创造和分享,帮助个人和组织在非营利部门、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创造社会价值,由于社会企业面临更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挑战,需要更好的治理和策略。

哈佛大学至今还在举办社会企业年会。

斯坦福大学也在1997年成立了社会企业家发展中心。

第二代社会企业家则是那些白手起家、活跃在现场的中年实干家。

这些人大多经历过20世纪60年代反对越南战争一类的市民运动,其后便退隐“山”中,过起LOHAS式(乐活,注重健康与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的生活,直到被人们称作是“社会企业家”。

目前美国的第三代社会企业家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大多出身哈佛、耶鲁等名校,毕业后则都曾在摩尔根斯坦利、麦肯锡之类著名企业中工作,有过一段全力追求商业利益的经历,但若干年后忽然开始对现实感到不满,从而结束了此前的职业生涯,转而成为“社会企业家”。

因此,就美国而言,社会企业家更多地来自商业部门,而不像英国那样主要来自公共部门。

[16]
2.3 中国
社会企业的概念在2004年才开始引入中国。

在中国,社会企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社会企业的研究大多限于从社会学、公共管理学方向来研究。

根据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报告,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整体水平低下,国企的社会责任感要高于民营企业[17],这说明了中国目前发展社会企业的环境还不够成熟。

虽然社会企业的概念和理论研究目前在中国越来越普遍,社会企业的实践却仍然落后,除了个别成功的例子外,大部分都艰难经营。

根据2008年中国社会企业调查报告,制约社会企业在中国发展的最大因素是资金和法律障碍[18]。

没有风险慈善基金的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它的发展。

此外,在中国,社会企业缺乏法律支持,不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也影响了社会企业的发展。

理论界认为,社会企业是中国的非盈利组织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主要改革方向;这些企业的变革是社会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法律与税收政策、社会企业家的培育、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社会舆论导向等社会企业的创建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敏.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0,28(1):93-97.
[2] EMES.Targeted Socio-Economic Reasearch.EMES,1996.
[3]Van Til,Jon.Growing Civil Society:From Nonprofit Sector to Third Space[M].Indian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0:13.
[4]Defourny, J. and M. Nyssens. Conceptions of Social Enterprise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nvergences and Divergences. Journal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2010,1(1): 32-53.
[5]Young, D.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trategic and structural implications. 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2001,12(2): 139-157.
[6] Dees, J. New Definitions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ree Eye Exams and Wheelchair Drivers,2003.
[7]Dees, J. The meaning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dea 1998
[8]刘继同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节选载于中国社会工作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
[9]/Page_Show.asp?Page_ID=416
[10]王名、朱晓红,社会企业论纲.中国非营利评论 (2010).
[11]丁敏.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0,28(1):93-97.
[12]朱明,李攀,赵盟.英国“社会企业”新经验[J].21世纪商业评论,2007(17):109.
[13]杨凤禄,孙钦钦.非营利组织的商业化探讨[J].山东大学学报,2007(5):60.
[14] 林怡君:《英国社会企业发展之研究》,作者整理自台湾劳委会职训局委托研究报告《推动社会企业促进就业政策规划建议书》,2007年
[15]卞涛,周成礼,岳爱东.英国社会企业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环球瞭望,2009.
[16]蔡凌萍. 新的企业模式――社会企业初探. 硕士, 天津大学, 2010.
[17]黄群慧,彭华岗,钟宏武,张蒽.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状况评价[J].财会月刊,2010(1).
[18]社会企业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社会企业调查报告.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