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中心和认知疗法

来访者中心和认知疗法
来访者中心和认知疗法

摘要:来访者中心疗法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对心理学乃至其他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应用非常广泛。近几年来,虽然没有以前的声势,但是,作为一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深入人心,渗透到各种新兴的理论之中。认知疗法作为上个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新型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正是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心理咨询的目的就是咨询者协助来访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以维护来访者的心理健康,发展来访者的心理潜能,并使来访者的问题行为进行转变。因此,心理咨询师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并在咨访实践中,精通某一种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学会融合其他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善于具体解决某一类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咨询风格。本文结合心理咨询实践,以成功的个案为基础,论述了来访者中心疗法与认知疗法融合的理论基础、实践可能及中国人文化、思维、问题解决方式等特点的需要,证明咨询者可以把二者综合运用到具体的心理咨询实践之中。

关键词:心理咨询来访者中心疗法认知疗法

前言:心理咨询是一项助人自助的有益工作。心理咨询的对象是具有各种不同文化背景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来访者,它对心理咨询者的知识、能力、及个人人格品格要求很高。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者,首先,必须人格完善,个性品质优良,具有自我觉知的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高度的责任能力,能通情达理、欣赏关心他人,并有迅速

建立亲密咨访关系的能力。其次,必须系统掌握咨询理论与各种咨询技术;再次,还应该精通心里咨询理论中某种或几种理论与技术,形成自己独特的咨询风格。本人自学心理学多年,现在又参加了心理咨询师考试培训,在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了心里咨询理论和治疗技术,通过咨询实践,认为来访者中心疗法与认知疗法虽然存在很大差异,但是,作为解决来访者心理障碍的治疗手段,并无根本矛盾和冲突,二者可以兼修并用。

1、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特点与评价

来访者中心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于20世纪4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他的主要观点是任何人都有着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成长的潜力。他的基本假设是:精神疾病的产生在于自我和环境及经验之间产生了不协调,个体无法接纳全部的经验。认为只要给个体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和气氛,给来访者无条件积极关注,他们就能产生自我理解,改变对自我和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导向的行为,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他强调来访者与咨询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因此,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创建,被人们认为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是一次心理疗法的革命,因而,来访者中心疗法在心理咨询中广泛应用。

1.1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特点

第一,在咨询实践中,他强调对来访者的非指导性,要求咨询者对来访者提出的疑问,坚持中立,不给予直接回答,也不给予任何规劝,而是让来访者自主决策,鼓励来访者言尽其意,直抒己见,以创造一种充满真诚、温暖和信任的气氛,使来访者无忧无虑地开放自我。

第二,他主张将最基本的责任放在来访者身上。他认为人都有能力发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并加以改进。心理咨询的目的,不在于操纵一个人的外界环境或其消极被动的人格,而在于协助来访者自省自悟,充分发挥其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而咨询者处于被动境地,只作为跟随者。用罗杰斯自己的话说“我是跟

着他的思路而不是我的思路走”“我仅仅在听,而不是诱导他去接受我的先入之见!”这就是来访者中心疗法的主旨所在。

第三,他不再将前来咨询的人看做患者,即拥有病态心理的人,而是将其视为与我们没有什么区别的活生生的个体。因此,咨询者与来访者的关系就是纯正的人与人的关系:互相尊重;互相交流。来访者在与人的相处中寻求到心理的最佳状态,体会生命的意义。

这种疗法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人际关系哲学。从技术性的治疗转到注重人际关系。正如罗杰斯自己所言“我开创的不是一种新的方法论,而是关于生活和人与人关系的一套独特的哲学观。”

1.2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评价

来访者中心疗法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了咨访关系建立的原则地位,其积极意义和贡献是不可低估的,但他的不足也是很明显的,主要表现为:第一,过于弱化咨询者的作用。来访者中心治疗法把咨询者置于“跟随者”的协助地位,而把来访者放在中心地位,只给来访者无条件积极关注,而未能挑战来访者的问题。

第二,只注重治疗环境和气氛不注重治疗技巧。罗杰斯反对心理精神分析法的“钻心”技术,也认为行为矫正法过分“机械”而失去人性。他批评以前的心理施治者把自己的判断和价

值观强加给病人,叫他们无条件接受,阻碍了病人发挥自己的潜力。因此,最好的技术就是没有技术。但是,来访者的自我觉醒、自我成长受到许多社会环境、个人人知、特殊事件或情景等外界条件的制约,咨询者仅仅注重良好咨访关系中的治疗环境和气氛,往往无法达成心理咨询治疗的目的,起不到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的作用。

正因为此,来访者中心疗法作为一个单独的流派,已不再像十几年前那样声誉隆盛,但它的一些重要思想,如人本倾向、强调咨访关系、自我概念等等,已经被大多数新的治疗体系所吸收,成为整个咨询和治疗学科的共同财富。

2、认知疗法的特点与评价

认知疗法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心理治疗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技术。所谓认知疗法,是根据人的认识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来改变当事人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它是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的是如何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1认知疗法的常用治疗方法

认知疗法的常用且经典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贝克认知疗法与埃利斯合理情

绪疗法。

第一,贝克认知治疗——自动思维歪曲的矫正

贝克的认知治疗的理论基础来自于信息加工之理论模式,认为人们的情感、行为是由对事物的认知所影响和决定。错误的认识引起错误的判断、推论,导致病态的情感与行为。贝克指出,心理障碍的产生并不是激发事件或不良刺激的直接后果,而是通过了认知加工,在歪曲或错误的思维影响下促成的。他还指出,错误思想常以“自动化思维”的形式出现,即这些错误思想常是不知不觉地、习惯地进行,因而不易被当事人认识到。不同的心理障碍有不同内容的认知歪曲,例如:焦虑症则对现实中的威胁持有偏见,过分夸大事情的后果,面对问题,只强调不利因素,而忽视有利因素。因此治疗重点在于矫正患者的思维歪曲。

第二,埃利斯合理情绪疗法(RET)

RET基于这样的假设:非理性或错误的思想、信念是情感障碍或异常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对此,埃利斯提出了“ABC”理论。在ABC理论中,A指与情感有关系的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信念(Beliefs),指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和看法。C代表结果(Consequences)即症状。通常认为,激发事件A直接引起症状C。事实上并非如此,在A与C之间有B的中介因素起作用。A对于个体的意义是否引起症状C受B的影响,即受人们的认知态度、信念决定。埃利斯的ABC理论后来又进一步发展,增加了D和E两个部分,D(disputing)

代表治疗,指对非理论信念的干预和抵制;E(effective)即效果,指指导有效的理性信念或适当的情感行为替代非理性信念、异常的情感和行为。D和E是影响ABC的重要因素,对异常行为的转归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是对ABC理论的重要补充。

2.2认知疗法的主要特点

第一,贝克的认知治疗主要目标是协助当事人克服认知的盲点、模糊的知觉、自我欺骗、不正确的判断,及改变其认知中对现实的直接扭曲或不合逻辑的思考方式。治疗者透过接纳、温暖、同理的态度,避免采用权威的治疗方式,引导当事人以尝试错误的态度,逐步进入问题解决的历程中。

第二,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主要目标是培养更实际的生活哲学,减少当事人的情绪困扰与自我挫败的行为。也就是减低因生活中的错误而责备自己或别人的倾向(消极目标),及教导当事人如何有效处理未来的困难(积极目标)。如前文所述,歪曲的事实威胁偏见、不自信的不合理认知和夸大不利因素和后果等,是焦虑症的重要心理原因之一。

总之,认知疗法把着眼点放在认知上,它不必管看不到、也抓不到的潜意识,只要更正这些可用语言描述的观念、想法、信念,处理好非功能的“认知”即可达到矫正不良行为的目的。既明显,又具体,易取得当事人的理解与协作。

2.3 认知疗法的评价

第一,它把着眼点放在认知上,既明显,又具体,便于取得来访者的了解与合作。

第二,它强调来访者自主自立,自己对自己负责,并帮助来访者找出不合理信念,共同制定矫正不合理信念的行为目标,它依赖来访者的理智和逻辑能力,以问题为中心,以现实合理的途径求得问题的解决;

第三,它注重思维和行为,较少直接针对情感和情绪;它强调现在和将来,而不纠缠于过去,重视“怎么办”,而不是“为什么”。

第四,它也重视咨询者和来访者的关系,但它不像以人为中心疗法那样让咨询者采取一种被动、支持的姿态,而允许咨询者更积极主动,更多一些指导。

第五,咨询与治疗可在短期内施行。由于这样一些特点,认知疗法相对容易被各种做人的工作的人员掌握,而不是局限在少数受过专门训练的治疗者手中,由此在高校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3、来访者中心疗法与认知疗法的冲突与融合

来访者中心疗法与认知疗法都是20世纪6-70年代兴起和盛行的心理学理论

与咨询技术,有各自的理论基础和技术特点,二者的冲突明显,但是,认知理论及其技术作为后起之秀,必然吸收前人的理论精髓,特别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精华,因而,二者的融合就有了理论前提。

3.1 来访者中心疗法与认知疗法的冲突

第一,二者的理论基础和假设不同。来访者中心疗法站在人本主义立场,主张人性的善和人有自我发展的能力,主张从健康人的角度来观察人的行为和心理,反对精神分析把病态人格当成其分析的基础和目标,直接深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进行干预的做法,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动物试验性心理研究,认为其把人当成了“下一个小白鼠儿”,因此,他强调把来访者置于中心地位,当成健康人加以尊重、无条件积极关注;认知疗法则建立在信息加工的认知理论基础上,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人的信念、评价和观念等引发的,相信人能够自己对自己负责,矫正其歪曲、错误的认知就可以达到矫正其不良行为与不良情绪的目的。

第二,二者的技术技巧不同。来访者中心疗法主张采取真诚倾听、完全尊重、鼓励、同理等态度和技巧,技术特色不明朗;认知疗法却有明确的技术和技巧,贝克除采用自动思维的识别和矫正技术外,还利用行为主义的角色扮演、果断训练和认知预演等矫正技术,并布置家庭作业,积极主动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障碍或困扰。

第三,咨询者的角色定位不同。来访者中心疗法主张咨询者的协助地位,坚持来访者中心原则,不指责、不评价、不干涉来访者;认知疗法赋予咨询者以积极主动地位,要求咨询者对来访者状态作出正确的诊断,与来访者共同商议作出改变来访者不现实的评价、信条等错误认知。

第四,咨询治疗时间的长短不同。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咨询治疗时间相对来说很长,完全依赖来访者个人的领悟和自我发现;认知疗法由于有咨询者的积极干预和具体的治疗技术和措施,来访者积极参与,具体实施,咨询治疗时间比较短。

基于以上的冲突特点,很长时间以来,在西方国家的心理咨询治疗过程中,咨询者都独立运用以上二种技术,尤其是来访者中心疗法还曾一度处于主导地位,被广泛推尊。

3.2 来访者中心疗法与认知疗法的融合

心理咨询中,咨询者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来访者增强自主性、完善自我认知,

提高来访者应对和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增进来访者的自尊、自信和独立自主的精神,最终帮助来访者解决或减轻现有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为了实现这一主要任务,咨询者接待每一位来访者不但要坚持来访者中心原则,完全尊重来访者、接纳来访者,而且还应该充分利用心理咨询的其他理论与技术,多管齐下,为来访者创造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有利条件。尤其是在我国,我们是一个较重事实、重理性的民族,注重“说理”、务实,所以认知治疗总体而言比较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因此,来访者中心疗法和认知疗法在心理咨询实践中融合运用,既可能又必要。

第一,二者融合有共同的基础,都建立在良好的咨访关系基础上。无论的来访者中心疗法还是认知疗法都强调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尊重、温暖、同理、诚心都是二者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基本要求。

第二,二者咨询治疗的目的具有一致性,殊途同归,最终都是帮助来访者提高问题处理能力和决策水平;发展来访者潜能;改善人际关系;促使行为变化。

第三,二者的理论实质基本一致。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实质是重构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和谐.通过价值条件合理地内化他人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自我观念,消除心理失调,最终达到个体人格的重建。认知疗法的实质积极干预来访者的主观信念,指出来访者的问题行为并非现实生活的诱发事件引起,而是基于其自动思维等的歪曲、夸大等错误信念,改变其错误信念,重构其正确合理的信念,通过来访者与咨询师的亲密合作和认知、行为训练,达到消除来访者心理失调的目的,使来访者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第四,关注的焦点各异但解决的问题基本一致。来访者中心疗法关注的是来访者这个人,认知疗法关注的是来访者的问题。要解决来访者的问题,作为咨询者既要看到来访者这个人也应该积极关注来访者的问题,既要肯定来访者个人的发展性,也要帮助来访者矫正错误的信念、歪曲的评价以及夸大或缩小等错误思维,让来访者领悟并学会评判,最终纠正不良情绪和行为。因此,咨询者坚持以来访者为中心,娴熟地运用认知疗法的各种技术,形成自己个人的心理咨询风格,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

4、一个综合利用二者成功缓解考试焦虑症的个案

4.1 一般资料

女,18岁,未婚,高三学生,没有任何宗教信仰。身体无躯体疾病,无家族精神病史,以前未进行过心理咨询与治疗,母亲建议她到高校心理咨询来求助,2010年4月25日下午来访。

4.2 主诉个人问题

进入高三以来,她感到学习没劲,提不起精神,烦躁、郁闷、不想活动、不想做作业、不想看书,甚至不想上学、不想参加高考,甚至想到自杀。

上学期末,有一天晚上在家做作业,突发呼吸急促,两手抽筋,心悸,直冒冷汗,头痛,口干,大概持续半个多小时恢复正常。后来,去市级医院神经内科检查,做MRI,发现脑血管有阻塞现象,后又到某知名医院神经内科复查,教授认为,可以继续观察,大概与考试焦虑有关,暂无须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今年3月中旬,在学校上课时又发作过一次。

4.3 观察与初步会谈

咨询者观察到该女生语速平抑低沉,双手不停地摩擦下衣襟,两眼侧视或朝地看,面无表情,不愿多说。经过初步会谈,得知:该女生一直以来成绩优秀,担任班级或学校的学生干部多年,道德品质优秀,人际关系协调,一直在本市的名校就读。高一仅差一分进名校实验班。高二以后,经常失眠、多梦,头痛。心情也莫名其妙第郁闷、烦躁,但还能坚持学习,考试成绩在班级前20,自认为成绩下降,不满意,考数学、物理有点担心、害怕,成绩不理想。每次考完之后,对答案时又会做,很懊恨自己。认为自己很蠢、很失败,处处不如别人,没有自信。但是,一直理想目标很高,非重点大学不读,将来还想出国深造。

4.4 评估与诊断

因为有正规医院的检查,惊恐发作也不具有连续性,咨询者首先排除了该生身体疾病的可能,根据CCMD-3关于焦虑症的临床症状与诊断标准,该生符合考试焦虑症病症。

4.5 来访者的主要问题

咨询者与来访者进一步交谈,共同列出了如下问题与困惑:

第一,来访者情绪低落,烦躁、郁闷,没劲、活动能力减少。

第二,认为自己很蠢、很失败,比不上别人,没有自信。

第三,害怕最次发作惊恐,害怕考试

第四,害怕参加高考,怕考不上重点大学

第五,不想做作业、不想复习、看书等行为障碍。

4.6 咨询目标的制定

咨询者始终坚持以来访者为中心,完全尊重来访者,让来访者充分讲述她的理想、老师同学对她的看法及她自己的学习考试方面的感受,来访者自己也知道因为学习任务重、高考压力大,也有部分同学产生了焦虑恐惧,有的心理问题还比较严重,有的也出现了失眠、多梦、烦躁、头痛而哭闹、喝酒等不良行为。所以,咨询者向来访者解释了考试焦虑症的症状,指出考试焦虑是青年学生面对考试尤其是每年一度的高考的一种普遍现象,而惊恐发作则是焦虑比较严重的一种表现,鼓励来访者不要担心、害怕,要根据自己的实践情况制定合理的预期,适当放松自己。

来访者说,前不久,看电视《灿烂的遗产》有一段故事情节——尚美的妈妈去跳楼自杀,尚美发现后,悲伤绝望地劝说妈妈不要抛弃她,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如果没有了她,也会伤心而活不下去,所以,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再也不会想死了。可见,来访者容易受感染,有比较良好的领悟力和接受性,是可以短期内成长并建立自信,消除症状的。

于是,咨询者根据来访者的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决定采用认知疗法帮助来访者减轻考试压力、缓解考试焦虑。首先,咨询者向来访者介绍了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让来访者积极配合进行治疗。其次,根据以上的问题,确定焦虑的不同程度;最后,指出来访者的所有症状包括惊恐发作都是其错误的,被歪曲的自动思维所导致的。经过协商,来访者与咨询者共同确定了近期和长期的咨询目标:

4.6.1 近期目标:改变惊恐发作的担心,进行放松法训练;

4.6.2 中期目标:对高考之后的出路问题。与家长进行协商,设计多条出路。人生成功与辉煌不就是上重点大学,即算要上重点大学,今年、明年都有机会和可能。

4.6.3 长期目标:改变错误的、歪曲的自动思维,建构正确的认知,增强自信,消除考试焦虑,培养良好的考试心态,最终消除所有的焦虑症状,恢复健

康。

4.7咨询方案

由于来访者是一个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时间不多了。咨询者始终坚持用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和谐在场、真诚交流、积极关注和同理的态度和理念,创造和谐温馨的咨访气氛,建立相互的信任,替来访者保密,并运用认知疗法的技巧,做好肌肉放松和深呼吸放松的训练,严谨布置家庭作业,做好日常活动计划表,切实帮助来访者在短时内成长。来访者必须对自己负责,遵守咨访时间与原则,双方约定共五次咨访,每周五晚上7:30—9:00,不超过一个半小时。高校咨询,完全免费。

4.8 咨访过程

五次咨访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次咨询4月15日),初次会谈,充分陈述基本情况和所有问题,明确所有咨询的基本理论与技巧,并跟随咨询者学习放松法,进行放松训练。布置家庭作业,每天进行肌肉放松训练5次左右,每次连续五分钟,规定上午课间休息、中午午睡前、下午第6节课后,晚自习前,和晚上睡前做,至少保证每天2次。目的是明白其所有症状和问题都是错误的被歪曲的自动思维造成的,进行放松训练,减缓压力,防止再一次惊恐发作。

第二阶段(第2次咨访,4月23日),首先,来访者反馈一个星期以来的情绪状态和学习情况。来访者话语明显多了。有了一些表情,会微笑,并正视咨询者,说晚上入睡早了一些,精神也好多了。

咨询者邀请其母亲来,向其母亲说明了认知疗法的目的和意义。并请她与来访者共同商议,如果高考成绩不理想,上不了重点大学,怎么办?

来访者的母亲也很理智,积极配合,用身边熟人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来访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一次高考没有考好没关系,关键是自己有理想、有目标,肯定了来访者近几年来取得的优异成绩,肯定来访者想上重点大学有高标准、严要求,好,但是,不能过分的苛刻自己,自己给自己加压力。并与来访者共同设计了四条具体途径:上二本、复读、学英语,准备ACT考试和边上大学边自学英语,参加托福考试,转学到国外学习。为来访者解除了后顾之忧,来访者明显的高兴起来了。

布置家庭作业:注意收集同学、老师对来访者的看法与评价。

第三阶段(第3-5次,4月30日、5月7日、14日晚)

这一阶段的目标主要是矫正错误的自动思维,去注意,找正确的感受,形成自信和建构正确的认知。

经过进一步的会谈,咨询者发现,来访者不想读书学习只是相对的,间断的,时间不到2个月。也仅仅是放学回到家里不再去上晚自习,在家看电视,不想动而已。看电视不快乐、烦躁、容易发火,自己找不到原因。第3次,咨询者采用ABCDE技术,帮助来访者列出了一些自动错误思维。

一个日常活动计划表:

要求来访者对自己所有的自动思维进行合理和不合理的分析,并说出感受、计分。

不合理、合理分五种①很不好,②不好,③一般,④良好,⑤很好不同体验进行计分,合理的计正分1-5分,不合理的反向计分。

家庭作业就是继续完成《日常活动计划表》,督促自己完成。

第4次,检查来访者的《日常活动计划表》,对其正确的态度和感受进行鼓

励,得分越高,表明状态越好,给予肯定、表扬、击掌的奖励。并进行去注意化的工作,引导来访者说出同学老师对其的评价,她说她的女朋友好几个都说她长得好,大方、热心助人、能干,成绩较好。她自己就是不相信,他们说的是真的;有个男生与她同桌聊天时说到对她的印象:温柔、能干、成绩较好,受人尊重、气质好,不敢怠慢。说明来访者夸大了自己不自信的负性情绪,注重别人的看法又不信任别人。因此,应该继续去除来访者的歪曲、夸大的错误认知,减轻其心理防御,让来访者学会相信他人,继续做好《日常活动计划表》的家庭作业。

第5次,检查来访者的家庭作业,发现和肯定来访者的进步。让来访者自己总结近段时间以来的情绪表现、行为活动、对自己的看法等方面,进一步肯定来访者的进步和变化。

4.9 咨访效果评估

第5次咨访时,来访者明确地告诉咨询者:近两个月里,惊恐未再发作,睡眠、头痛有一定改善,不再担心惊恐发作,不再那么急躁,心情平和了些,自己感觉轻松了许多。《半截人人生》的事迹,坚定了来访者战胜高考及生活中艰难困苦的决心,自信心有点增强。要抓紧现在,学习复习主动多了,梳理了一下重点知识,有重点的分别复习,提高学习效率,努力备战,迎接高考,力争发挥正常水平,不去想高考失败的事情,会接受高考之后的四条出路之一,选择应对。

来访者的自评,已充分说明了来访者考试焦虑症症状减缓,建立了对高考的一些正确认知,产生了一定的自信,对高考失败进行了预测并找到了一些出路,不再有自杀念头。达到了5次咨询的目标。

由于时间宝贵,临近高考,咨询师和来访者都尽可能地节约时间,一切为了来访者的利益,关爱来访者。因而没有做焦虑、抑郁等方面的具体测量,咨询结束时也无法重测,这是本案的遗憾。

总之,本案中,咨询者坚持以来访者为中心,充分利用了鼓励、同理、启发、引导等基本咨询技术,最有特色的就是运用了认知疗法的自动思维矫正技术,纠正了来访者“高考一次考试定成败”的错误信念,纠正了对自己不利因素夸大歪曲的自动错误思维,让来访者学会肯定自己的成绩和优点,喜欢自己,建立一定的自信。减缓了烦躁、害怕、不想动等明显的不良行为。

5、总结

通过咨访实践,咨询者认识到,咨询者熟练掌握各种心理咨询理论和技巧,是使一个个案成功咨询的先决条件。咨询者对待每一个来访者都应该尽可能综合利用各种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以便帮助来访者解决具体的心理问题和困惑。而来访者中心疗法与认知疗法的综合运用,既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内涵要求,也符合中国人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有心理咨询理论又有实在凸显的专业技术,是咨询者比较容易掌握和来访者能接受的首选。以人为本、以来访者为中心的人本主义,作为咨询者进行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态度,也是咨询者不断深入学习,精通认知疗法,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登峰、谢东编著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时代文化出版公司,1993.

[2]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赫根汉.人格心理学导论.[M]何瑾,冯增俊译.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

[4]张雨新.行为治疗的理论和技术.[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49.60,

126—154.168—175.

[5]罗杰斯.个人形成论.[M]杨广学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赵冰洁.来访者中心疗法的“价值中立”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7.29(4).

[7]徐红.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沟通[J].心理科学,2000(1).

致谢

首先,我感谢中南大学胡凯教授,是她引领我进入心理学学习和心理咨询治疗这个行业,并在教学和咨询实践中给予我许多具体指导和帮助;其次,感谢我

所参加的本次心理咨询师考试培训班的全体师生,同学们的勤奋好学和友善,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和渊博的心理学知识,滋养了我,我掌握了以前没有掌握的许多心理学理论和实践中的咨访技术,特别要感谢培训中心的三位老师,三位老师的全程服务和时刻关注,让我感到很温馨、很满意,尤其是文老师在论文格式及其写作方面给予我无私的指导;另外,我还要感谢我的亲人,是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全力支持我来学习和实习。总之,有了这些老师、朋友和亲人的支持、关爱,我今后一定更勤奋地学习、努力地工作,做一个优秀的咨询师。

贝克认知疗法(个人整理版)

大纲 认知疗法的产生 一、贝克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认知疗法的理论构成 常见的几种认知歪曲情形 建立治疗关系 确定治疗目标 确定问题 二、认知疗法的咨询过程检验表层错误概念 纠正核心错误概念 认知的进一步改变 新观念的巩固 识别自动性思维 识别认知错误 三、认知治疗技术真实性检验 去中心化 监控忧郁或焦虑水平 联系四、贝克认知疗法与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的比较 区别 认知疗法的适应范围 五、认知疗法的应用认知治疗法应用实例 认知疗法对抑郁的处理

贝克认知疗法 一、贝克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 (一)认知疗法的产生 贝克认知疗法由美国临床心理家A.T贝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立。它具有一系列独特的原理和技术,诸多实践经验也证实它“是一种比较成熟,最为重要的认知疗法”,贝克也因此被称为“认知治疗之父”。 贝克认知疗法的创立受到了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其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相互结合与补充。但主要来源于他对抑郁症的临床研究。同艾里斯一样,贝克起初是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的。在运用精神分析治疗抑郁症的过程中,他逐渐发现,消极认知是导致抑郁的根本原因。于是,在研究抑郁症的基础上,贝克发表了《抑郁:临床、实验和理论》一文,充分论证认知在治疗抑郁症中的重要作用。 (二)认知疗法的理论构成 ?信息加工 信息加工理论是从心理病理学角度解释了个体认知导致心理障碍的过程。这种理论认为,有机体在生存过程中有一种无意识的,自动行的信息选择和加工过程,既认知过程。 ?自动思维 自动思维时贝克疗法中的核心概念。它指个体产生的,习惯化的,平时不能意识到的想法。贝克认为,人们不能意识到自动思维,但它确形成他们的歪曲信念和认同,导致不良情绪和行为。 ?认知图式 图式是我们看待问题的习惯方式。贝克把决定个体自动思维的深层次信念称为认知图式,它由以往积累的经验和有组织的知识构成。同样也指引着个体对信息的评价,预测和处理,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和行为。 ?认知歪曲 贝克将个体信息加工过程中的推理错误称为认知歪曲,认为它决定了一个人的信念即认知图式。 ?咨询关系理论 贝克认知疗法以一种“协同共建”的方式,通过咨询师和来访者的齐心协作来改变认知歪

求助者中心疗法

求助者中心疗法 求助者中心疗法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罗杰斯的基本假设是:人们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他们有很多的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无需咨询师进行直接干预,如果他们处于一种特别的咨询关系中,能够通过自我引导而成长。 从一开始,罗杰斯就把咨询师的态度和个性以及咨询关系的质量作为咨询结果的首要决定因素,坚持把咨询师的理论和技能作为次要因素。 一、确定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咨询目标 在咨询过程中求助者所发生的变化,有以下5条: 1、求助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 2、求助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协调 3、求助者更加信任自己 4、求助者变得更适应了 5、求助者愿意使其生命过程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 以上5点,既是求助者中心治疗的结果,也是这一治疗流派的治疗目标。从根本上来说,以求助者中心疗法的目的就是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使其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二、掌握求助者中心疗法的主要咨询技术 罗杰斯认为咨询关系是求助者发生积极改变的充分必要条件。这种关系被表述为: 1、两个人有心理意义上的接触。 2、第一个人,我们称其为求助者,处于不一致的状态,具有攻击性或处于焦虑中。 3、第二个人,我们称其为咨询师,他在这种关系中是一致的或处于内部整合的状态。 4、咨询师无条件地接受和关注求助者。 5、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经历表示共情,并努力与求助者交流。 6、咨询师对求助者表达的共情交流和无条件关注是最基本的。 在求助者中心治疗中,关系是最根本的,它是咨询过程的开始,是咨询中的主要事件,也是咨询的结束。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关系应是安全和相互信任的,而且一旦建立了一种安全和相互信任的气氛,就能促进咨询关系的发展。 由于求助者中心疗法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以关系为导向的方法,因此在罗杰斯的治疗策略中并不包括为求助者做什么的技术,取代它们的就是对这种关系体验的促进策略。求助者中心疗法的技术有以下三种: 1、促进设身处地的理解的技术 促进设身处地的理解技术包括关注、设身处地的理解的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以及使用沉默的技术等。 2、坦诚交流的技术 艾根的帮助技巧系统是来源于罗杰斯的理论的。按照艾根的观点,对坦诚的交流包括: a)并不固定角色 b)自发性 c)无防御反应 d)一致性 e)自我的交流 3、表达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 有各种叫法,如接受、尊重、关心以及珍视,艾根将无条件积极关注称为尊重。 在艾根看来,咨询师可以不同方式向求助者表示对他们的尊重: a)表现为是从求助者的人性和发展的潜力这一基础上而对他的尊重

认知疗法(情绪ABC理论案例)

ABC理论自我分析 案例 毕业季到来,大家都处于各种压力综合的高压状态,因此情绪都比较浮躁,遇事都不够冷静。有一天A老师找我帮他整理了一些发票,我非常认真细致地完成了,老师说我很较真。后来选导师的时候我抽签抽到A老师,可是我把名额让出去了。后来该老师和其他同学说“XXX啊,别再给我提她了,较真的很。”以至于我再也不敢去见这位老师。 后来导师选定了,是大三的时候某专业课的一个男老师B。当年上课时他的穿着打扮比较中性化,言谈举止有点女性化,因此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X娘娘”。有一次我们没完成作业,他当着班上同学发了火,一副很讽刺的表情,很讽刺的哼哼了几声,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尖酸刻薄的印象。 前段时间“X娘娘”让我们几个同学帮他校对一些文字,我又非常认真的把每一个细小语病都揪出来,并注明错误原因。其中一处标注“严重语病问题”,写过之后我就后悔了。开会时老师看了我一眼,回去之后我越想越不对,好像老师当时是白了我一眼,一定是不满我昨天的话。再联想,以前A老师认为我太较真了,这次“X娘娘”被我说严重语病肯定会认为我较真的,肯定会和同学们说:“不要再给我提XXX了!”我都可以想象他的那种哼哼的语气,肯定恨死我了。以后毕业论文有问题需要请教,他一定会用鼻子哼哼回答。最后肯定也不会让我论文通过了。我最后肯定比不了业了。真是越想越恐怖,都不敢再去开会了,翻来覆去一晚都睡不着,做事更是毛焦火辣的。 情绪ABC理论分析 A:诱发事件。 我给老师B批注“严重语病问题”,老师B开会时看了我一眼。 B: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过分概括的评价:认为所有老师都不喜欢较真的学生;认为老师B对所有的事都会出言讽刺。糟糕至极的结果:认为只要有一点不和老师心意就会被老师讨厌,只要被老师讨厌就毕不了业、前途无望了。 C: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第五章来访者中心疗法

第五章来访者中心疗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 therapy)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 C,1902~1987)于1940年代创立,强调调动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其潜能,不主张给予疾病诊断,治疗则更多地是采取倾听、接纳与理解,即以来访者为中心或围绕来访者的心理治疗。1974年,罗杰斯又提出将此疗法进一步延伸,改称为人本疗法(personal-center therapy),更强调以人为本,而非来访者,进一步突出被治者为正常人、为心理发展过程中潜能未尽发挥或暴露的阶段性逆遇或问题,治疗本身就是指导被治者认识和了解自我、发挥潜能。以人为中心疗法被称为是心理治疗理论的“第三种势力”(第一种势力——经典精神分析;第二种势力——行为主义)。 第一节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理论基础 一、罗杰斯的人性理论 (一)人的主观性 罗杰斯认为:“人基本上是生活在他个人的和主观的世界之中的,即使他在科学领域、数学领域或其他相似的领域中,具有最客观的机能,这也是他的主观目的和主观选择的结果。在这里,他强调了人的主观性,这是在咨询与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个基本特性。人所得到的感觉是他自身对真实世界感知、翻译的结果。来访者作为一个人也有自己的主观的目的和选择,这也是导致来访者中心一词出现的原因。 罗杰斯认为当一个人发怒的时候,总是有所怒而发,决不是受到肾上腺素的影响;当他爱的时候,也总是有所爱而爱,并非盲目地趋向某一客体。一个人总是朝着自我选择的方向行进。因为他是能思考、能感觉、能体验的一个人,他总是要实现自己的需要。 由于罗杰斯相信每个人都有其对现实的独特的主观认识,所以他进一步认为人们的内心是反对那种认为只能以单一的方式看待真实世界的观点的。因此,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或来访者中心治疗强调了人的主观性的特性,为每个来访者保存了他们的主观世界存在的余地。 (二)人的实现的倾向 实现的倾向是一种基本的动机性驱动力,它的实现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不但在人身上,而且在一切有机体身上都表现出先天的、发展自己各种能力的倾向性。在这一过程中,有机体不但要维持自己,而且要不断地增长和繁衍自己。这种实现的倾向操纵着一切有机体,并可以作为区分一个有机体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鉴别标准。 罗杰斯在其早期的著作中就认为人类有一种成长与发展的天性,心理咨询与治疗应趋向于此种人类的天性。以后,他更加坚信人类的发展是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迈进的,具有实现的倾向。他从其对个体和小组治疗的经验中得到这样的启示:“人类给予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事实似乎就是其有方向性的那种倾向性,倾向于朝着完美,朝着实现各种潜能的方向发展。”[3]基于他的这种观点,他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核心理论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核心理论及在实践 中的应用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是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 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首 创非指导性治疗,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关 于自我的理论是罗杰斯人格理论的核心,也是他的心理治疗理论和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 罗杰斯用“无条件积极关注”来解释自我发展的机制: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一种没有价值条件的积极关注体验.即使自 我行为不够理想时,他觉得自己仍受到父母或他人真正的尊重、理 解和关怀。罗杰斯认为:如果一个人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 在婴幼儿时期得到了无条件积极关注,就会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无 拘束地发展一切潜能,并成为一个健康人格的人。后来,罗杰斯把 这一原理应用于心理治疗,提出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态度也应该 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这样才有利于来访者克服障碍,解决存在的 问题。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来,在面对来访者时一直使用“无条件 积极关注”的心理咨询理念。正如罗杰斯所言:咨询师并非专家, 并不比来访者更了解他们自己的问题。因此,咨询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咨询师的态度,以及气氛的创造和咨访关系的建立。作为度麦 学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我们只需要为来访者创设一种温暖、接纳、真诚的氛围,就能使来访者享受到被尊重的体验。无数成功的案例 证实:来访者的信任与配合才是咨询效果的有力保证,而“无条件 的积极关注”就是获得来访者信任与配合的最佳途径。 在此,我想分享一个让我记忆犹新的案例。那是一个年轻的男孩,他来到度麦学苑心理咨询室的时候,整个人的感觉像缩成一团

的刺猬,带着强烈的防备。我请他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并轻声询问 他来这里想要解决的问题。看得出来,他很想回答,却几番犹豫不 敢说出口。我没有催促他,只是静静地等待着。他一会儿看我一眼,一会儿又低下头想想,终于在五分钟后猛然抬头问了我一句话: “老师,你不会骂我吧?” 感受到他的紧张不安和恐惧,我坚定地摇了摇头,轻轻地说:“不会。” 他明显地放松了一点,但下一秒又紧张起来,再一次确认: “我说什么你都不会骂我?” 我用更坚定的语气告诉他:“不会,无论你说什么都不会。” 他沉默了。在安静的等待中,我能感觉到他的紧张和抗拒在慢 慢消失。直到他再一次抬起头看着我,我才轻声地问:“有谁骂过 你吗?” 他犹豫了一下,小声地说:“我上次找的咨询师,他指着我的 鼻子说‘你有病’!”说完这句话,他紧张地看看我,发现我依然 保持认真倾听的姿势,他才慢慢地放松下来。 接下来,咨询顺利地进行下去了。我能感觉到他对我的信任一 点点增加,而他也越来越放松。 这个案例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对来访 者“无条件积极关注”的重要性。罗杰斯在其人格理论中提出了 “机能健全的人“的概念,意指那些获得无条件积极关注的人。 这样的人有这样一些特征: 1、经验的开放性。对一切经验采取开放态度,个体毫无拘束地 体验所有的情感和经验,他们不封闭自我。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1.阿伦?贝克的认知疗法。 贝克(A.T.)生于l921年,l946年在耶鲁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53年获美国神经和精神病学会颁发的精神病学证书。此后,贝克从事精神分析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并于l958年在美国精神分析学院毕业。目前任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和认知治疗中心主任,《认知治疗与研究》主编。其主要著作有《抑郁症:原因与治疗》、《认知治疗与情绪困扰》等。 贝克是认知疗法的重要代表人之一,在他的理论中有几个重要概念:共同感受( ),自动化思维( )及规则()。 所谓共同感受就是指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它常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包括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等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如果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使上述过程产生局限,造成认知歪曲,从而导致错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的行为。 但是,人们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时,常常因不加注意而忽略了上述认知过程。因此,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是模糊、跳跃

的,很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这就是贝克理论中“自动化思维”的含义。这样,思维过程中一些错误观念也因个体不加注意而忽略了,并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而被保存下来,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这就需要咨询师运用细致的分析技术,帮助求助者分辨并改正这种错误的、习惯化的认知过程。 贝克还认为个体在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则。它们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个体依据它们评价过去,预期未来,并用它们来指导现在的行为。但是贝克进一步指出,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也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环境相协调,从而导致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 综上所述,贝克认为如果个体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中某些错误观念不能加以内省,或是过分按规则行事,无论哪种情况,都会造成认知歪曲,产生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行为问题。 贝克指出求助者的“自动想法”是一些个人化的观念,它们由一个特定刺激引发并可导致情绪反应。贝克坚信有情绪困难的人倾向于犯一种特有的“逻辑错误”,即将客观现实向自我贬低的方

来访者中心疗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特点 (1)追求平等的咨访关系。 (2)以来访者为中心,重视来访者的主观经验世界。 (3)充分相信来访者有自我实现的潜力。 (4)强调动员来访者自身潜力,而不是靠挖掘潜意识或改变反应形式来纠正不正常行为。 (5)咨询时咨询师采用非指导性技巧,反对操纵和支配来访者,很少提问题,避免代替来访者作决定,什么好,什么不好,从来不给予正面回答。 (6)由来访者主导治疗过程。 (7)不是把重点放在来访者的过去,而地直接处理来访者现在的情况,尤其要以当前的情绪状况为重点。 (8)咨询时集中在来访者的思维和情感上,耐心倾听,注意共情。 (9)咨询关心的是人格改变的过程,而不是人格的结构。(10)把咨询关系看成是建设性人际关系的特例,强调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一般的人际关系等。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主要步骤 一、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目标 罗杰斯认为,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让来访者的人格得到成长、发展和改变,使来访者真正成为一个机能完善者,它的最终效果在

于人性的自我 实现和人格的改变。 二、来记者中心疗法的条件 第一,来记者自身存在并认识到自我概念上的矛盾之处。 第二,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存在良好的关系。 除了以上两个必要条件外,咨询师在人格与态度上还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真诚一致 2.无条件积极关注 3.共情 三、来访者中心疗法的若干阶段与步骤 1.人格改复的7个阶段 第1阶段: 这个阶段个人的体验是凝固的而且是冷漠的,此时当事人不可能自愿地来寻求治疗。 第2阶段: 当处于第1阶段的当事人被置身于理想的治疗条件下,即他体会到咨询师对他的积极关注和共情,以及真诚的态度相待,以致他能够产生被接受 的感觉,他就进入了第2阶段. 第3阶段: 假如第2阶段稍稍有点松动、有点流动的情况能够继续而不受阻

认知疗法理论与技术

认知疗法的基本理就 与操作技术 杭州市教科所孙义农 20世纪50年代艾利斯创立了他的“理性1 疗法”。1975年贝克首次提出了“认知疗法” 专业术语,并进行了更趋完备的研究与实践,之成为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后的第三大心理疗理论,并推动了全球性心理治疗方法朝着黑和灵活多样的方向发展。

认知治疗的定义 认知治疗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情丿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技术和行: 技术来改变病人不良认知,使病人的情3 与行为随之改变,社会适应 能力得到增f 的心理治疗方法。,郭沬若为女青年解忧 女青年的对联 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 春在哪里? 郭老改后的对联 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 春在心中!

个体的认知 人S 可畏, I I -1 认知治疗的主要特点 限时、短程(会谈时间、频率) 定式化会谈(回 顾、讨论、小结) 围绕问题和不纠缠过去(强调 此时此地) 讲求科学方法(资料、假设、验证、 评价) 平等合作的医患关系(商谈与指导) 苏格 拉底式逻辑提问(设计一系列问题) 家庭作业 (巩固会谈效果) 社 会 共 识 相辅相成 个体经验 走自己的路, > |?口订 I

長什么导政了个体的反应? 错误认知导致长期痛苦的案例 一位高中女生向辅导员哭诉: “在我四、五岁的时候,一个男孩子摸了我的 这件事让我一想起来就浑身打颤。当时我为什么浅抗?现在我留下了这么一个污点,叫我怎么在别人抬得起头?我一看见男生就害怕,就讨厌,虽然我自己的耻辱与他们并没有什么关系。”

认知治疗的几个支派 1、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治疗的基本理论为ABC理论这一理论的要点就是情绪(Gconsquence) 非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XA-action)所弓[起 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6^ 如理I土口砧- ?个令人痛心的案例 丹是美国五年级学生。丹的美术教师发]课堂上作完画后总是将作品撕掉,从不上交丹解释说“我不满意的作业绝不交给老, 老师告诉他: “你这样苛求自己会有大麻烦

以人为中心疗法理论

以人为中心疗法 以人为中心疗法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最初称为“非指导性治疗”,后称为“来访者中心治疗”。20世纪70年代起称为“以人为中心治疗”。以人为中心疗法被称为是心理治疗理论的“第三势力”。 第一节以人为中心疗法概述 一、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历史发展 1.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是20世纪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他于1902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附近的一个清教徒家庭。 2.以人为中心理论的发展 对于以为中心疗法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20世纪40年代,以罗杰斯的《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的出版为标志。他提出“非指导性治疗”。 第二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访者中心疗法》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在这一阶段中,罗杰斯强调来访者主观世界的重要性。 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罗杰斯的《成为一个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这一阶段取向的重点放在“成为一个忠于自我的人”。 第四阶段是在1970年至1980年月日。由于罗杰斯的影响日益扩大,他的理论也改变为“以人为中心取向”。 第二节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 一、人性论 1.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这种实现倾向是人类有机体的一个中心能源,它控制着人的生命活动。它不但维持着人的有机体,而且还要不断地增长与发展。 这种实现倾向是一种独立的、基本的人类动因,是整个有机体的机能。不但存在于人身上,而且存在于一切有机体,体现了生命本质。任何生物,只要被赋予了生命,他(它)就一定会出现强烈生长的趋势。罗杰斯说:“人类给予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事实,似乎就是其朝着有方向性的那种潜能的方向发展。” 这是罗杰斯积极人性观的理论前提,也是本疗法理论的核心。 柏瑞德利阐述了自我实现的趋势是一个引导人们努力认识、实践、自治、自我决定、完善的过程。个体有远离不适当调节并趋向心理健康的内在能力,个体内部的成长力量提供了治愈的内部资源。求助者是处于根本的地位,有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引导引起态度和行为改变的能力。 2.人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 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是罗杰斯理论中的一个独特的概念。罗杰斯假定有机体自身拥有一种评价经验的能力,它称之为“机体智慧”,其表现就是“有机体评价过程”。他认为,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地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于某种外部的标准,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回避的态度。 他认为个体自身的满足感是与自我实现倾向相一致的,也就是说,有机体的评价标准是自我实现倾向的。凡是符合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喜欢,所接受,成为个体成长发展的有利因素,而那些与自我实现倾向不一致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回避和拒绝。而且,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个体当时的需要状态不同而不同。 在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中,经验总是被准确地接受,较少歪曲,把个体的经验与自我实现有机地协调配合,使人不断地迈向自我实现。 强调人的主观选择能力,这就是此疗法的只有求助者最了解自己,只有他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的认识前提。 3.人是可以信任的。

当事人中心疗法

当事人中心疗法(一) 咨客中心疗法(—)是人本主义心理疗法中的主要代表。人本主义心理疗法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心理疗法,其指导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个疗法不是由某个学派的杰出领袖所创的,而是由一些具有相同观点的人实践得来的,其中有患者中心疗法、存在主义疗法、完形疗法等。在各派人本主义疗法中,以罗杰斯(C·R·)开创的咨客中心疗法影响最大,是人本主义疗法中的一个主要代表。咨客中心疗法认为,任何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有着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的成长潜力。如果人的自身体验受到闭塞,或者自身体验的一致性丧失、被压抑、发生冲突,使人的成长潜力受到削弱或阻碍,就会表现为心理病态和适应困难。如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能够和别人正常交往、沟通,便可以发挥他的潜力,改变其适应不良行为。 咨客中心疗法的倡导者和创始人卡尔·罗杰斯,1902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攻读过农业、生物、物理和神学,以后又学习了心理学,接触了行为主义的理论并接受了弗洛依德学派的心理分析训练,他作为心理治疗专家曾在一个儿童行为指导中心工作了12年。早在1939年,他就提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设想:“假如我不去考虑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那么我觉得依靠来访者来完成这个治疗过程更好……,来访者了解自己的问题,了解应向什么方向努力,了解什么问题最重要,了解自己隐藏着什么体

验。”他在心理治疗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的经验,于1942年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提出了自己新的心理治疗观,1951年,他又出版了《咨客中心治疗》一书,为患者中心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罗杰斯在数十年的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同那些有各种烦恼的人直接接触中,得到了许多知识并积累了许多经验。简言之,有以下几点: (1)他发现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不能长时间装假。如:当自己生病时,不能装成正常人。 (2)在他承认自己不完善,接受别人的真实感情时,他才能有所改变,和别人相处也会更有效些。 (3)对别人理解越深,自己和被理解人的关系越会有所改变。罗杰斯说,他从了解患者的各种体验中学到了改善自己的方法,使自己成为一个更有责任心的人。 (4)用他的态度创造一种安全的关系和自由的氛围,能减少和别人之间的隔阂,才能互相公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5)能接受别人的感情、态度,包括愤怒的感情和仇视的态度,才能助人成长,因为这才是他真实的、要害的部分。 (6)他不急于叫别人照他的意愿去做。即不去塑造别人,越是如此,就越发现自己和别人都在成长变化。 (7)应当相信自己的经验。别人评价好的对自己不一定有用,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例如:罗杰斯不是医生却在做心理治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各理论流派之认知疗法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各理论流派 认知疗法 一、认知心理学观点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种潮流,并非学派。由于它通过实验证明, 认知领会对环境条件、刺激强度情绪发生、发展和行为方式起调节作用,所以在心理咨询中和治疗中,可以被用来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S----C----R ?S----刺激 ?C---认知 ?R---反应 认知影响与健康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加深,健康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在1988年国际心理卫生协会年会上,与会代表们又为健康补充了新的内容:“健康的定义还必须包括提高道德品质。因此,健康应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后三者为心理卫生的任务。”正是这一健康的新定义,促使人们的健康观发生了变化,结束了“无病就是健康”的旧观念。理论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关心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也逐步重视起了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二、认知心理学与心理咨询 认知:一个人对某一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件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或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预期。同情感、意志、动机和行为相联系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认知理解对环境条件、刺 激强度、情绪发生、发展和行为方式起调节作用,在心理咨询和治 疗中,可被用来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认知过程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1)接受和评价信息的过程; (2)产生应付和处理问题方法的过程; (3)预测和估计结果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观点与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的不同之处。 认知心理学观点和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不同,后者认为外部刺激进入大脑以后的内部加工过程是不重要的,是不可探索的“黑箱”;而认知心理学则认为,恰恰是“黑箱”中的信息加工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认知疗法与精神分析比较 ?认知疗法乃是针对心理分析疗法的缺陷而发展起来的。因为在心理分析 治疗时,常着重于心理与行为的潜意识和情感症结,而这种潜意识的欲望或情感,往往只是施治者的分析推测,不容易向患者解释,也不容易被患者接受,更不易作为治疗的着眼点来操作。治疗把着眼点放在认知上,它不必管看不到、也抓不到的潜意识,只要更正这些可用语言描述的观念、想法、信念,处理好非功能的“认知”即可。既明显,又具体,易取得患者的理解与协作。

人本主义与来访者中心疗法

人本主义理论与来访者中心疗法 杨慧慧 一、人本主义理论流派的简介 1、发展历史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又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在人本心理学家看来,精神分析学说受原始的性冲动的支配,行为主义理论的许多结论来源于对简单动物行为的研究,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人看作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失掉了人的最主要性。人本主义是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总之,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给人的心理本质做出了新的描绘,为心理治疗领域孕育了一条创新的人本主义路线和方法。不过人本主义理论不能用实验来加以证明,它主要是理论上的推测,运用的是一种思辨的方法,风格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 2、代表人物 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五个层次,就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到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

来访者中心和认知疗法

摘要:来访者中心疗法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对心理学乃至其他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应用非常广泛。近几年来,虽然没有以前的声势,但是,作为一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深入人心,渗透到各种新兴的理论之中。认知疗法作为上个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新型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正是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心理咨询的目的就是咨询者协助来访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以维护来访者的心理健康,发展来访者的心理潜能,并使来访者的问题行为进行转变。因此,心理咨询师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并在咨访实践中,精通某一种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学会融合其他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善于具体解决某一类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咨询风格。本文结合心理咨询实践,以成功的个案为基础,论述了来访者中心疗法与认知疗法融合的理论基础、实践可能及中国人文化、思维、问题解决方式等特点的需要,证明咨询者可以把二者综合运用到具体的心理咨询实践之中。 关键词:心理咨询来访者中心疗法认知疗法 前言:心理咨询是一项助人自助的有益工作。心理咨询的对象是具有各种不同文化背景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来访者,它对心理咨询者的知识、能力、及个人人格品格要求很高。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者,首先,必须人格完善,个性品质优良,具有自我觉知的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高度的责任能力,能通情达理、欣赏关心他人,并有迅速

建立亲密咨访关系的能力。其次,必须系统掌握咨询理论与各种咨询技术;再次,还应该精通心里咨询理论中某种或几种理论与技术,形成自己独特的咨询风格。本人自学心理学多年,现在又参加了心理咨询师考试培训,在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了心里咨询理论和治疗技术,通过咨询实践,认为来访者中心疗法与认知疗法虽然存在很大差异,但是,作为解决来访者心理障碍的治疗手段,并无根本矛盾和冲突,二者可以兼修并用。 1、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特点与评价 来访者中心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于20世纪4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他的主要观点是任何人都有着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成长的潜力。他的基本假设是:精神疾病的产生在于自我和环境及经验之间产生了不协调,个体无法接纳全部的经验。认为只要给个体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和气氛,给来访者无条件积极关注,他们就能产生自我理解,改变对自我和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导向的行为,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他强调来访者与咨询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因此,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创建,被人们认为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是一次心理疗法的革命,因而,来访者中心疗法在心理咨询中广泛应用。 1.1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特点 第一,在咨询实践中,他强调对来访者的非指导性,要求咨询者对来访者提出的疑问,坚持中立,不给予直接回答,也不给予任何规劝,而是让来访者自主决策,鼓励来访者言尽其意,直抒己见,以创造一种充满真诚、温暖和信任的气氛,使来访者无忧无虑地开放自我。 第二,他主张将最基本的责任放在来访者身上。他认为人都有能力发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并加以改进。心理咨询的目的,不在于操纵一个人的外界环境或其消极被动的人格,而在于协助来访者自省自悟,充分发挥其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而咨询者处于被动境地,只作为跟随者。用罗杰斯自己的话说“我是跟

《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我读的书是《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这本书非常实用,内容全面,介绍了很多CBT的技术与特殊情况的处理方式,但也导致其内容排序有点混乱。接下来我将大致从五个方面总结我所学习到的内容。 一、理论基础 认知疗法是基于这样一个认知解释:情境本身并不决定人们的感受和行为,情绪反应是由人们对情境的知觉所调节,感受更取决于人们如何解释这一情境,即一个特殊的心理障碍有其特有的信念和行为策略。所以CBT是以矫正人的功能不良思维进行治疗,通过认知上的改变带来情绪和行为持久的改变。治疗师帮助患者识别关键认知,采用更现实、更适应的方式理解消极信息,以更直接的方式加工积极信息,使得患者在情绪上感觉更好,在行为上更具功能性,减少过度的生理唤起。CBT的最终目的是让患者成为自己的治疗师。 二、治疗过程 认知治疗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在治疗的开始阶段,治疗师要建立强有力的治疗联盟;识别并确认患者的治疗目标;解决问题;教育患者了解认知模式;对患者进行行为激活;教育患者了解他们自身的心理障碍;训练患者识别、评估自动思维,并对自动思维做出反应;帮助患者进行治疗的社会化(做家庭作业,设置治疗议程,给出反馈);以及教授患者应对策略。在治疗的第一阶段,治疗师通常引领着患者安排家庭作业; 2、在治疗的中间阶段,治疗师应继续朝向目标而努力,但同时也要注意识别、评估并矫正患者的不良信念。治疗师要和患者一起分享对患者的概念化,并应用“理性的”和“情感的”技术去促进信念的矫正。治疗师还应教授患者达到这些目标所需的技能; 3、在治疗的最后阶段,治疗重点应转移到准备结束治疗和预防复发上。患者此时在治疗中已变得非常积极,会主动设置议程,提出问题解决的办法,记录治疗笔记以及设计家庭作业。 值得注意的是从治疗开始,就要为患者结束治疗和复发预防做准备。治疗师可以通过治疗进展图向患者强调病情的反复或困难,为病情反复做好准备,告知患者在意识到自己有过度情绪化或者功能不良的反应的任何时候使用治疗中学会的工具和技术。在治疗即将结束时也要提前做好准备,一旦患者症状减轻并且掌握了基本的技能,治疗师可以在征得患者同意配合前提下逐步降低治疗频率,在治疗结束后也可以安排“强化”治疗。 认知治疗的具体流程可分成三种类型: 1、第一次评估的流程。第一次评估患者可以有亲友的陪伴,亲友可以提供额外的信息也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但要治疗师要注意询问患者是否愿意让家人参与会谈。在评估中要了解患者现在及过去的多方面的经历,注意患者的自杀风险,另外也要询问患者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让患者描述自己典型的一天,这样可以给治疗师一些额外的角度看待患者的日常经历也有助于第一次治疗会谈的具体目标设定。在整个评估阶段治疗师应对阻碍患者投入治疗的不确定性因素保持警觉。在评估的最后可以追加询问患者是否还有治疗师需要知道的其他重要信息。治疗师可以向患者进行目标设定和治疗计划的介绍; 2、第一次会谈的流程。治疗师一开始可以先问候患者,然后设置议程,并给出这样做的理由。接下来进行心境检查(例如让病人做量表),治疗师要将心境检查得分与上次的得

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及过程

以人为中心疗法 一、概述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产生背景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体系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将近60年的临床实践中身体力行,不断提炼总结经验一手发展起来。由“人本主义学派”的鼻祖罗杰斯(提出“咨客中心”)及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等所创,又由弗兰克(提出“存在主义”)和皮尔斯(提出“格式塔”)等一些具有相同或相似观点的学家力行实践总结出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亦称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是在反对当时西方心理学中最主要的两大势力即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应运而生的。“以人为中心疗法”在当代心理咨询和发展历史上享有特别的声誉。这种疗法取向以个人为中心,致力于人格的完善与和谐均衡发展,在当代心疗领域中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二、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的发展 卡尔·罗杰斯在1955年发表了一篇杰出的论文《是人还是科学?》,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出这种疗法不但在人道主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治疗人性和内存和谐发展方面也有非常出色的效果。并指出,这种方法在科学上也是可行的。罗杰斯在文章里呼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科学方法的实践效用,而抛弃其他的观念,在科学的基本原理的客观认识中会获得更多建设性行为,这些行为作用于有机体的生成进程!在文章中罗杰斯表述了两项关于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本质的原理:(1)大部分人对自身的经历采取一种乐观的态度,这些人对于社会是具备可塑性的;(2)个体的内在动机对个体发生改变起作用,改变的方向使人们对经历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使人们的行为与自身和社会都有益,乃至与宇宙的振动一致。 其中一个关键思想:只有当事人才能够充分、深刻地了解自己。治疗师的角色就是帮助当事人学会且更理智成熟的方式将自己与另一个人联系在一起,主要依靠当事人来指导治疗过程。由治疗师主导一切的倾向。这种非指导性治疗关系的建立给为类提供了一个相互关心理解、自由宽容和接受的典范,建立在这种程度的理解能够使其鼓起勇气,向新的目标迈进。 直至《当事人为中心疗法》的出版为标志。罗杰斯的体系一直叫“当事人为中心疗法”,当事人为中心是什么意思呢?它表达出了整个职业生涯的基本主题,该主题已经在经验、与他人的互动和研究中得到了认识。该主题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并被证明效果良好。其中,关于人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与机体经验的关系等理论问题得以更深入精析探讨。这种疗法的核心假设简述如下:个体在其自身内部有着无限的潜力可用于自我理解,改变自我概念、自我理想、自我形象、自我尊重和自我导向的行为——并且只要向其创造一种具有促进作用的可界定氛围,那么这种潜力就能被开发出来。 无论在治疗师与当事人的关系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领导与小组成员的关系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中,还是管理者与同事的关系中,营造适宜改变的氛

第九章 认知治疗的理论与方法

第九章认知治疗的理论与方法 认知疗法(CognitiveTherapy)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认知治疗高度重视研究患者的不良认知和思维方式,并且把自我挫败行为(Self_defeating Behacior)看成是患者不良认知的结果。所谓不良认知,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思想,往往导致情绪障碍和非适应行为。治疗的目的就在于这些不合理是认知,从而使患者的情感和行为得到相应的改变。认知疗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疗法,因为它不仅重视适应不良性行为的矫正,而且更重视改变患者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同样,认知疗法也不同于传统的精神分析法,因为它重视目前患者的认知对其心身的影响,即重视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潜意识,而精神分析则重视既往经历特别是童年经历对目前问题的影响,重视对潜意识的分析。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治疗者的任务就是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认知,使患者的认知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患者的真理障碍亦逐步好转。 一、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 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是阿龙·贝克(Aron T·Beck)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他认为,心理问题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它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例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的信息作出错误的推论,以及像不能妥善地区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等等。他提出,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世界,处世的方式或方法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内心体验和反应。 认知理论的出发点在于确认思想和信念是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 贝克论证说,抑郁症患者往往由于做出逻辑判断上的错误而变成抑郁,歪曲事情的含义而自我谴责,一件在通常情况下很小的事情会被他看成生活以完全绝望的表现。因此抑郁症患者总是对自己作出不合逻辑的推论,用自我贬低和自我责备的思想去解释所有的事件。 贝克把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常见的认知歪曲归纳为五种形式: (1)、任意推断(Arbitary Inference):即在证据缺乏或不充分时便草率地作出结论。 (2) 选择性概括(Selectinve Abstraction):仅依据个别细节而不考虑其他情 况便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这是一种瞎子摸象式是,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 (3) 过渡引伸(Overgeneralization):或称过渡泛化,是指在单一事件的基 础上作出关于能力、操作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也就是从一个琐细事件出发印伸作出的结论。 (4)夸大或缩小(Magnification or Minimization):对客观事件的意义作出歪 曲的评价。 (5)走极端的思维(All_or_none Thinking):即要么全对、要么全错,患者往 往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的单色世界,没有中间色。 虽然认知疗法的历史比较短,仅仅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他它的发展很快,技术种类也很多。主要有:阿伯特·艾里斯(Albert Ellis)五十年代提出的“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RET);迈肯鲍姆(Meichenbaum)在七十年代倡导的“自我指导训练”(Self_instructional

来访者中心疗法

1.3.1 主动倾听用坦诚和谐的态度用心倾听患者的主诉,设身处地地感受患者内心想要表达的内容并作出适当的反应,引导其说出内心的希望、要求、痛苦、郁闷和压抑,在患者感受到被重视、被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信任与合作的护患关系,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多想高兴的事,乐观看待疾病,积极对待困境,珍惜生命存在的意义。232 例高血压中,除了语言沟通障碍及智力障碍者外,采用主动倾听的方法与患者沟通,患者都能表达出自己的症状,说出自己的担心和焦虑。针对患者的担忧,采取对症处理的方法,对担心经济的主动介绍医保政策和收费政策,对经济确实困难的向领导汇报予以适当的减免;对担心因病导致家中家务无人问津的,主动与其子女沟通,分担家务,让患者安心住院;对特别担心病情,害怕将来会瘫痪在床或有猝死隐忧的,向其讲解高血压的发病原理,介绍治愈或好转的案例,激发战胜疾病的信心。 1.3.2 无条件积极关注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允许患者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谈论感受,护理人员不干涉、不评判并表示出尊重、关怀、温暖和理解的态度,让患者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担忧、紧张、恐惧等情感,更加开放地体验自己,关注自己。当患者的情感得到释放,对医护人员没有了隔阂,就更愿意接受治疗。尤其是对焦虑、恐惧、悲观、抑郁的患者,帮助患者了解疾病发病的原因及病程,鼓励患者表达对所患疾病感受,承认“患病”这一客观现实,让患者尽快进入角色,理智的面对疾病,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增 加对疾病治疗的依从性[4]。 1.3.3 准确共情即感情移入性理解。用患者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问题,洞悉患者的心理所需、所感,感受并理解患者,表达出尊重、关注患者的愿望,发现患者自身的潜力,并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本组1 例94 岁老年男性患者,血压高达24.9 /15.8kPa,但患者不肯吃药,认为药里有毒,家属的劝说也不起作用。他曾经历过万里长征,参加过抗日战争,对那时的每一件事都记忆深刻,非常怀念部队首长。从咨询中得知他的经历后,决定用他的思

认知疗法要点及案例.docx

认知疗法( CognitiveTherapy )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训练 和指导改变来访者适应不良的认知,从而达到改善和矫正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以便促进个体对社会的适应。 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 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 最为关键。 例如:两个儿童一起走在路上,迎面碰到一个认识他俩的人,但对方没与他们打招呼,径自走过去了。对此,其中一名儿童是这样想的:“他可能正在想事情,没注意到我们;就算是看到了我 们而没理我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而另一名儿童可能想:“他可能是故意这样做的,就 是不想理我。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这样他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就会不同,前者可能觉得无 所谓,而继续干自己的事;而后者则可能觉得不安,而无法平静下来做自己的事。 一、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 RET是艾利斯在20 世纪 50 年代创立的,认为情绪障碍是由于非理性信念、绝对性思考和错误评价所形成的。 认知疗法即是使来访者改变非理性信念,代之以理性的生活哲学,则可以促使来访者的情绪 好转。 核心:改变认知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 该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于 20 世纪 50 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体系,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他认为外界事件为 A ,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 ABC 理论。常 见的非理性思维 对自己、对他人和对周围环境事物的绝对性要求和信念。 ①人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喜爱和赞许;②一个人就应该在各方面都能力十足;③犯了错误,就一切都完了,应该受到惩罚;④任何事情都要按自己意愿发展,否则就太糟了; ⑤情绪是由于外部事件决定的,自己无法控制;⑥总是担心灾祸降临;⑦逃避困难和责任比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