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优.选)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1. 引言1.1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简介陶行知(1891-1946),字钧生,号撒泼子,江苏苏州人,中国教育家。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被誉为“中国教育界的活雷锋”。
他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强调学生的情感、性格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陶行知提出了“不要代替孩子做,要让孩子自己做”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勇气和独立性,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道路。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性格培养,重视学生的发展潜能和创造力的培养,倡导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2. 正文2.1 陶行知的“不要代替孩子做,要让孩子自己做”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强调的“不要代替孩子做,要让孩子自己做”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理解。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权,不要过分干涉和指导,而是应该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获得经验和成长。
陶行知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而且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尝试才能充分发展潜力和能力。
他强调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自我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他人的帮助和指导。
只有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孩子才能真正成为有自信心和独立性的个体,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适应和面对挑战。
2.2 陶行知的在实践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陶行知在实践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是他教育思想中的重要方面之一。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家、民主革命先驱、社会活动家。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提倡儿童教育要“因材施教”,强调教育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和发展需求来个性化地进行。
他还强调学校应该是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地方,让孩子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陶行知对儿童教育的思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儿童是天才:陶行知认为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能和创造力,他们可以通过教育的培养和引导来发挥出色。
他曾经说过:“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是天才。
”2. 因材施教:陶行知主张教育要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和需求。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孩子的个性,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他提倡教师要关注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
3. 自由学习:陶行知强调学校应该是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地方。
他主张打破传统的教育体制,让孩子们自由地学习和发展。
他认为学校应该是一个对孩子们课程安排、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有参与权的地方。
4. 实践教育:陶行知倡导实践教育,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他主张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不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
5. 培养社会责任感:陶行知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教育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具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公民。
陶行知的儿童教育思想在当时的中国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并对中国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以及提倡教育的民主、自由和平等。
这些思想在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对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化名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先驱”,他的教育思想被誉为现代教育的一大奇迹,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基于他的教育实践和哲学思考的结晶,它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每一个儿童的个性成长。
本文将对陶行知的儿童教育思想进行探索。
一、以自由为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以自由为本,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得到充分的自由。
他强调,在育人过程中,不应该对儿童施加压力,而是应该让儿童自由地体验、探索和发现世界。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培养“理论高超”的学者和专家,而是要面向未来,培养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的人才。
只有让儿童在自由的环境中自由地体验、探究世界,才能帮助他们进一步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潜能。
二、以情感为先陶行知在儿童教育中强调,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他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建立起与儿童之间的感情联系,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教育工作。
在陶行知的教育中,教育者需要以温情和关爱来对待每一个儿童,建立起和儿童之间的亲密关系,让儿童在这种环境中快乐成长。
三、以细节为重陶行知重视教育的细节,认为教育者需要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全程关注儿童的潜力和发展,并为每一个儿童建立起独特的的成长方案,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在陶行知的教育中,教育者需要以儿童为中心,优先关注儿童的个人差异和发展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需要严格遵守儿童关心和爱护的底线,绝不能侵犯儿童的尊重和隐私。
四、以实践为主陶行知认为,教育必须是实践导向的。
他认为,儿童的学习和成长需要和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
因此,教学内容必须具有现实意义。
在他的课堂上,教育者必须帮助儿童建立实践经验,掌握实践技能,发展自我实践的能力。
通过实践学习,儿童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学习,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其综合素质。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并在儿童教育体系中采用自由、情感、细节和实践等教育策略。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他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儿童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儿童的自由发展和自主学习,鼓励儿童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倡导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陶行知提出的儿童教育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微。
陶行知强调儿童的自由发展。
他认为儿童是有自己的天性和特点的,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兴趣,让他们自由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陶行知主张给予儿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地探索、发现和创造。
他说:“我们要相信儿童们的学习能力,并努力创造环境和条件以利于他们自由发展。
”陶行知倡导儿童的自主学习。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个体的行为,儿童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
他说:“教师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陶行知主张给予儿童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责任,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和经验。
他提倡教师充当“学习的朋友”,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互动和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陶行知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他认为创造力是人类思维能力的最高形式,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陶行知主张通过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他提出了“生活性教育”的概念,即通过让儿童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激发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陶行知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全、全面发展的个体,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和技能。
陶行知主张注重培养儿童的品德和情操,让他们懂得爱、责任和友善,并通过教育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他说:“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启迪孩子的灵魂,善待他们,引导他们成长。
”。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陶行知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先驱者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对儿童教育有着独到而深远的思考和贡献。
他的教育思想着重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以及为儿童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
以下是我对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的探微。
陶行知强调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
他认为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尽量少依赖老师和教材,而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获取知识。
陶行知提倡的“自由探索”教育方法,就是要让儿童通过自己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学习。
儿童在这个过程中会慢慢培养起自己的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从而成为独立思考的人。
陶行知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
他认为创造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而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是教育的最重要任务之一。
陶行知主张让儿童在学习和游戏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受限制地去尝试和实践新的想法和方法。
他认为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陶行知强调为儿童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
他认为传统教育中的严格纪律和僵化教学方式会限制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他主张创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给儿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引导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
他认为教育应该尽量避免给儿童施加太多的约束和压力,而要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
陶行知主张把教育和生活结合起来。
他认为教育应该贯穿于儿童的整个生活中,而不仅仅是在学校里进行。
他提倡儿童在生活中通过亲身实践去学习,将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发展儿童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强调儿童应该从小就了解社会和自然,培养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和尊重生活。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近年来,正当创造教育的理论越来越引起我国教育界的广泛重视之时,我们不禁会想起中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这位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从我国国情出发,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合理因素,创立了以生活为基础,以终身教育为纲的人民教育理论,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无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
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具有先进性。
他在艰辛探索和实践与实验基础上提出和建立起来的系统的创造教育理论,对我们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体系的建立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
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
他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恶是枯干”的话,引出他对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
他说“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如何才能保证不枯干呢?这就要求教育过程中的“行动”和“思想”两大要素不可或缺。
陶行知曾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不可”。
所以,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概念,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教育。
这就是他所言之“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的意思。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是在大量实践基础上,使中西方创造教育思想珠联璧合的结果。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就发表了以“创造的教育”为专题的演讲,提出“我们在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他认为“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
此后,陶行知躬行实践,在20世纪40年代初,亲自制订了“创造年”计划,并在育才学校开展“创造月”活动。
为了使育才学校更好地开展此项活动,从而发挥创造精神,鼓励创造生活,陶行知还制订了“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1943年,他又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号召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他主张实施创造的儿童教育。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学前教海陶行知是我国儿童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先驱。
他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儿重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至今他的这一思想对我国学前儿童创造力培养仍有重大的启示。
陶行知的儿童创造教育思想及评价一、成人应保持童心并相信儿童拥有巨大的创造潜力陶行知认为,成人应该陪着小孩子一起创造,也就是要求成人加入儿童的队伍当中。
那么,第一步就是要做到不失赤子之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此外,陶行知还认为,“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人类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才华的精华。
儿童一生下来就秉承了人类的创造潜能,一旦有适合的环境,其创造性就能萌芽、开花、结果。
他的这一思想被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所证实。
可见,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所以,我们要坚持并学会把这一思想运用于实践。
二、儿童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1.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
因此,发展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
其次,中国封建教育一直不让孩子动手,因而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
最后,我们应让儿童用眼睛看事实,让儿童观察和分析大自然、大社会,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关键在于做到“六大解放”。
2.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需要因材施教,但关键在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务必要正确、及时。
美国学者史蒂芬·利汉斯曾说:“2—6岁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培养,那么创造性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再被激发出来。
”陶行知儿童创造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启示一、家长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
因此,在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方面,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以下是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界的优秀代表之一,他的理念和思考对中国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注重儿童的主体性,通过提高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来启发他们的潜力,同时注重培养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成为积极向上的人类公民。
陶行知对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认为,传统的书本教育会限制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我们想要培养有更多创意的人才,就必须采取新的教育模式。
他提倡将“学习”从学校中解放出来,通过在野外、乡村和社区环境中学习,鼓励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思维和创造力。
这种教育模式强调让学生成为实践中的动力和主体,而不是束缚于传统的书本中,这与西方比较流行的“体验式教育”和“项目式教育”类似。
陶行知注重培养儿童的情感和性格,提倡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学科的教育,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建立起科学的师生关系,注重情感交流,避免单向的灌输式教学。
他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老师能够引导,孩子的知识和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
他认为,儿童的成长应该做到“心灵自由,体能自由”,即发展儿童的内在自由,同时也应注意身体的锻炼和活动。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重视儿童的创造和自我发展。
他主张“从儿童的实际出发,以创造为本,培养各种能力”,通过培育学生探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等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想法和生活理念。
同时,陶行知对自然学科的重视也很高,他强调在自然中探索学习、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独特的创造思维。
除了这些,陶行知还认为,教育应该为孩子们提供平等的机会,解决贫困问题、克服差距,为所有儿童提供同等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条件。
他主张打破条条框框和僵化的制度,要把教育视为人生的一个整体,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让孩子们得到全方位的成长和发展。
总的来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充满着人文主义的情怀,在注重科学基础上强调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注重创造性和实践性,通过教育培养充满热情和活力的人才。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陶行知是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是一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和独特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教育改革,并为后来的教育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本文将对陶行知的儿童教育思想进行探微。
陶行知提出了“循序渐进、由教到学”的教育原则。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的兴趣和能力为出发点,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让儿童在学习中自主发展。
他反对一切过度强调知识传授和应试教育的做法,主张培养学生的兴趣、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陶行知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实践活动,让儿童亲身参与、观察、思考和实践,从中获得知识和体验,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提倡以生活为教材,将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纳入教育中,使学生能够从实践中学习。
陶行知非常重视儿童的个性和情感发展。
他认为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应该根据每个儿童的兴趣、能力和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他主张建立和谐、温暖的教育环境,尊重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主性,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和社交能力。
陶行知提倡全面发展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智能、体魄、美感和劳动能力等。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造力,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才。
陶行知提出了“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应用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他反对纸上谈兵和空洞的知识教育,主张教育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陶行知的儿童教育思想以其独特性和前瞻性受到广泛关注。
他的教育思想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倡从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出发,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和情感培养,提倡全面发展教育和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这些思想对于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儿童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的教育思想被称为“陶行知教育思想”。
他提出并倡导了自由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家。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自由
教育、自我教育、情理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方面。
陶行知提出了“自由教育”的概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兴趣,注重培
养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他主张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和选择的机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
兴趣和能力进行学习。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独立、自主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而
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和技能。
陶行知强调了“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的过程,儿童应该通过自我思考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和经验。
他主张培养儿童主动学习和自我发现的
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接受外界的指导和教育。
他提倡让儿童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来学习,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陶行知还倡导了“情理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培养儿童的情感和道德素养,注
重培养他们的感情和思维能力。
他主张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内心出发,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
和心理发展。
他提倡培养儿童的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让他们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建立
良好的情感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以其一生倡导的“以生为本,以学为辅”的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影响了无数的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的家长。
陶行知曾在其著名的《实践教育》中提出过,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出坚强的意志,以及积极探究的健康心态,而且他认为,学生需要从实践经验中获取知识,而不是仅仅依靠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
也就是说,他主张学生应该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而非空洞的理论知识。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而不单单只是知识的传输。
这种方式不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他认为,应该注重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有能力去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
因此,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教育人”的作用,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学生的高成绩。
对于儿童教育,陶行知提出了“五育”教育理论,即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及品德教育。
智育是指智力方面的培养,体育是指身体方面的锻炼,美育是指审美能力的培养,劳动教育是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品德教育则是强调学生应该有良好品质和价值观念。
这五个方面的教育应该是平衡和全面的,而非某一个方面过份强调。
另外,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注重情感教育的作用,并尝试通过自然、园艺、手工等活动让孩子们得到身体、情感上的满足。
他倡导“以感人之情激励人之思”,认为教育的教育内容应该富翁人文情怀,而非冷酷的学习成果或单纯的技能。
陶行知的教育方法也强调运用“启发式教育”和“体验式教学”等方法,尽可能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获取知识和体验。
同时,他也主张对每个孩子给予不同的培养和关注,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需要的教育方式也不同。
总的来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一种全面、平衡、有人文情怀的教育。
在现代教育时代,我们也要以陶行知的思想为引领,用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探析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探析摘要: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极其丰富。
本文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之创造教育的目的、创造教育的手段、创造教育的三个关键进行阐述,进而对探讨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小学教育陶行知,我国20世纪的一位杰出教育家、教育思想家, 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他的一生, 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 创造教育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精髓,其创造教育实践更是贯穿于他整个教育活动之中。
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结合中国教育实际,在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一种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新的教育理论。
一、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一)创造教育的目的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目的,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看。
就学生而言,创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手脑双挥”、“手脑联盟”、“手脑双全”--这就是创造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实现创造教育的手段。
陶行知曾经说过,“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就教师而言,教师的创造,不像宗教家、恋爱至上主义者、美术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教师“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他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先生、学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二)创造教育的手段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并认为“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
”1。
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去思考。
2。
解放儿童的双手, 给他动手的机会. 3.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对大自然、大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
4。
解放儿童的嘴,让他有说的自由. 5。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位杰出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对儿童教育的贡献是
深远而持久的。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由教育、综合教育和人本主义教育。
陶行知主张自由教育。
他坚信儿童天性好奇、求知欲旺盛,在教育中应该给予他们充
分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他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将学生束缚在封闭的教室里,被动地接受
知识灌输,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
他提倡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
主动发现、探索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陶行知强调综合教育。
他认为知识应该是综合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的、片面的。
他反对传统教育的分科教学,主张开设综合课程,将各科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他提
出了“活生活教育”和“生活实践教育”的概念,主张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
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真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陶行知倡导人本主义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儿童的个体需要和发展出发,关注培养
儿童的人格、情感和自主管理能力。
他提出了“以人为本”和“教育人的整体性”的观点,主张注重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社交能力,关注儿童的情感健康和人格发展。
他
也强调教育应该与社会联系起来,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陶行知的儿童教育思想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革新和完善,突出了个体发展和全面素质
培养的重要性。
他的教育思想为中国的现代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培养新一代的人
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先驱者之一,他的儿童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陶行知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性。
他提出“教育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让
他们成为思维的奴隶”。
他认为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有自己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教师应
该给予他们适当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陶行知主张注重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
他认为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来学习是最为有效的
方式。
他提倡“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儿童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只是灌输知识,更要培养儿童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陶行知重视培养儿童的良好品德。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儿
童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他提出“德育第一”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应该成为儿童品德的
榜样,注重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和道德观念。
陶行知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儿童的个性发展。
他认为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兴趣,
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差异性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他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认为教
师应该根据儿童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教学,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陶行知的儿童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实践能力、良好品德和个性发展,这
些思想对于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并落实陶行知的
教育理念,为培养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新时代青少年做出努力。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陶行知是中国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他不但是一位教育家,而且是一位为人师表的教育实践家。
他所倡导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以他的名字为代表,被称为“陶行知式教育”。
陶行知式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即以孩子的发展需求和个性为出发点,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
这种教育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它把关注点放在学生身上,让学生的天真、热情、潜力得以充分发挥。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五点: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如诚信、勇气、自律、责任感和正义感等,认为优秀的品质是学生成功的基础。
二是关注学生的表现和进步,而不是结果。
他认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过程和经历,这对他们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三是注重学生的启发,而不是灌输。
陶行知认为教师应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并引导他们学会探究、创新、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而非一味地告诉他们答案。
四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兴趣、爱好和特长制定教育方案和活动安排。
这是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需要个性化的、差异化的教育方法。
五是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认为教学需要建立在相互了解、尊重、信任和关怀的基础之上,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陶行知式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以理解和尊重学生为前提,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家庭情况、性格、兴趣、特长等,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育手段,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成功和成长,并形成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陶行知式教育的实践方法有:尊重学生的自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决定、实践和评价行动;注重教学实践,借助生活、游戏、实验和观察等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领悟知识和学习方法;关注学生情感需求,重视情感教育和亲师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差异化教学,个性化设计教学方案和活动,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智力和兴趣,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促进个性化发展;注重实练结合,贯穿实践和理论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问题,不断尝试和改进,以创造和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优.选)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刘洁(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412282032)摘要: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界的先驱,也是我国近代创造教育的开拓者。
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经过他自己发展,使得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成为重要的教育思想资源。
本文从陶行知本人对创造教育论述的著作中,总结出其创造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线索及其思想体系。
虽然这一思想的提出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我们经过对陶行知这一思想的再回顾和再研究发现,这一思想的超前性和预见性使其在今天仍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对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研究也能够为强调教育改革的今天提供巨大的帮助。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历史演进;依据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的陶行知在1943年发表的《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弟,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他反对“沿袭陈法”与“仪型他国”的旧教育,强调教育要有创造精神。
开发人民大众和儿童的创造力,可以说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点,教育不是死读书,而是要培养出生活创造力的能力,这就是生活教育的目的。
创造精神贯穿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始终,生活教育的基本理论就是创造教育的理论。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概念释义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提到“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着创造力。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
”在陶行知看来,创造能力先天存在于人的身上,而不是说通过教育可以后天赋予人以创造力,教育,就是目的而言,应是立足于使人身上的创造力得以发挥出来。
如是,我们便可以明确创造教育的涵义。
创造教育,应是一种教育方式,他本身无所谓创造什么,而是在人自身的基础之上,利用环境对人的影响,培养加强发挥人身上已存的创造力,使其得以成长。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历史演进(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演进考察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思想非常明显的具有中西结合的特征。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位杰出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有着独特的儿童教育思想,提出了“教育之道,唯仁至孝”、“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的儿童教育思想以“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情感”、“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发展规律”、“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和体验性”为特点,深受人们赞誉。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陶行知的儿童教育思想进行探微,希望能为读者深入了解和认识陶行知的儿童教育思想提供帮助。
一、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情感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情感,他强调“教育之道,唯仁至孝”。
在陶行知看来,一个人的品德和情感对其整个人生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的品德和情感,使他们成为有道德和情感的人。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陶行知提出了一整套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以期通过教育的方式影响孩子的情感和品德。
陶行知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是非常具体和有效的。
他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情感丰富的人,才能激发学生的善良和情感;他主张教师要言传身教,要借助言语和行为来传递正面的价值观和情感,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和情感;他主张教师要以榜样示范,需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点,以其喜欢的方式和方式去影响他们的品德和情感。
这些方法和技巧都使得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备受人们的推崇,成为中国教育的宝贵遗产。
二、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发展规律陶行知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发展规律,教育者必须尊重和重视这一点。
他主张“德育为先”,强调个性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个性是人格的核心,是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教育者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以期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独特的呈现。
陶行知的儿童教育思想对于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发展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它使得教育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儿童的发展,使得教育更加科学和人性化。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儿童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儿童的个性、情感和智慧,注重培养儿童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在他的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本文将就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进行探微,为读者详细介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其实践要点以及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性教育陶行知注重培养儿童的个性和情感,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和潜能,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
他提倡“尊重孩子的个性,按照孩子的天赋、兴趣和特长,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关爱每一个孩子,建立起一种尊重孩子的和谐氛围。
”2. 创造教育陶行知主张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他认为创造力是培养未来人才的核心。
他提出“学校应该是个创造的地方,学习应该是创造性的活动,老师应该是创造的引导者。
”他鼓励学生大胆去想象、探索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3. 自主学习陶行知主张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主体性的、参与性的和自主性的。
他说:“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会自学,学会主动思考,学会自主解决问题。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提倡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育方法陶行知提出了一套科学的教育方法,包括“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因材施教”等原则。
他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他创办了南京燕园学校,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办学理念,倡导了一种“生活就是学校,学校就是生活”的教育模式。
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倡“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学习知识,通过实践创造新知识”。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摘要】陶行知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儿童教育思想深受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他对儿童自主学习和人格发展的关注。
通过分析陶行知的实践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在儿童教育方面的贡献。
在我们将总结陶行知的儿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探讨他的影响和价值。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对于当今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陶行知的儿童教育思想,以及其对现代教育的积极影响和价值。
【关键词】陶行知、儿童教育、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自主学习、人格发展、实践案例、现代教育、启示、影响、价值、总结。
1. 引言1.1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强调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倡导通过体验和实践来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而非单一的知识技能。
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应该得到尊重和关爱,并且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陶行知的教育方法包括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倡导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和合作共同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成为有独立人格和价值观念的社会成员。
陶行知对儿童自主学习的重视体现在他提倡学校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环境,给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机会,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陶行知对儿童教育思想的探微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富有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的教育范式,也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方向。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培养健康、有活力、有才干的下一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推广。
2. 正文2.1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1. 尊重儿童个体差异。
陶行知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自己独特的兴趣、能力和潜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近年来,正当创造教育的理论越来越引起我国教育界的广泛重视之时,我们不禁会想起中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这位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从我国国情出发,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合理因素,创立了以生活为基础,以终身教育为纲的人民教育理论,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无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
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具有先进性。
他在艰辛探索和实践与实验基础上提出和建立起来的系统的创造教育理论,对我们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体系的建立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
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
他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恶是枯干”的话,引出他对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
他说“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如何才能保证不枯干呢?这就要求教育过程中的“行动”和“思想”两大要素不可或缺。
陶行知曾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不可”。
所以,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概念,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教育。
这就是他所言之“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的意思。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是在大量实践基础上,使中西方创造教育思想珠联璧合的结果。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就发表了以“创造的教育”为专题的演讲,提出“我们在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他认为“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
此后,陶行知躬行实践,在20世纪40年代初,亲自制订了“创造年”计划,并在育才学校开展“创造月”活动。
为了使育才学校更好地开展此项活动,从而发挥创造精神,鼓励创造生活,陶行知还制订了“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1943年,他又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号召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他主张实施创造的儿童教育。
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
他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号召“创造之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1944年,陶行知又发表了《创造的儿童教育》,提倡要认识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创造力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他无论是在育才学校,还是在晓庄师范,抑或是在山海工学团,他都在进行探索研究。
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创造教育理论体系,为我国的创造教育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二、创造教育的目的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目的,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看。
就学生而言,创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手脑双挥”、“手脑联盟”、“手脑双全”——这就是创造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实现创造教育的手段。
陶行知曾经说过,“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早在1927年,他就提出了“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的主张。
可以这样说,“手脑双挥”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精髓。
他在《手脑相长歌》中写到:“人生两块宝,双手和大脑。
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
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
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这是他创造教育的目的的集中体现。
就教师而言,教师的创造,不像宗教家、恋爱至上主义者、美术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
教师“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他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先生、学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又说,教育者也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教师创造教育的目的,是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和创造的理论与技术。
三、创造教育实施的条件陶行知为了实现创造教育目的,提出了实施创造教育的两个基本条件即“民主化”和“劳力上劳心”。
(一)民主化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
所谓民主,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民主平等、宽容和了解的态度参与教育过程,充分发扬民主,而不对学生施加权威性的影响。
他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在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有表现。
那仅是跟于少数,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
但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
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绝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民主对于创造教育的重要作用缘由以下原因。
第一,民主可以使教育机会均等。
只有教育机会均等,才能使所有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二,民主可以使教育得到宽容和了解,而宽容和了解则又使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因此,陶行知号召教育者要像爱迪生的母亲宽容和了解爱迪生那样去宽容学生,了解学生,宽容与了解是教师保护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桥梁。
(二)在劳力上劳心。
这也是陶行知倡导的实现创造教育的条件之一。
陶行知把世界上的人分为四种:即:劳心的人,劳力的人,劳心兼劳力的人,在劳力上劳心的人。
他认为前三种都不能实现创造教育,只有第四种人才能实现创造教育。
他说:“劳力而不劳心,则一切动作都是囿于故常,不能开创新的途经;劳心而不劳力,则一切思想难免弃之又去,不能印证于经验”。
而劳心与劳力并重的人则是心与力都是劳而没有意识的。
所以只有“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的人才可以实现创造教育。
因此陶行知指出,“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
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
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便可无阶级。
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是立在同一的哲学基础上的,这个哲学基础便是劳力上劳心”。
由此可见,陶行知的教育,就是要把劳心者、劳力者及劳心兼劳力者转化为劳力上劳心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实施创造教育。
因为,“唯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才能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也唯独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
四、创造教育的方法陶行知以既勇于百折不挠,大胆创新,又善于坚持真理、细心探索的科学态度,躬行于实践之中,创造了一系列创造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精神。
陶行知认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这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
只有承认儿童创造力,才能谈得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所以,教育者要启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真诚地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他提倡的“教学做合一”实际上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他提出要编出引导人去做,引导人去想,引导人产生新的价值的,有助于培养创造性的新的教科书来。
教学中,育才学校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引导,因材施教。
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了儿童创造力“六大解放”的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撕掉束缚儿童创造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的层层裹头布,让儿童去想、去思考,解放儿童的双手,打破封建教育不让儿童动手,摧残儿童创造力的旧传统,给孩子以动手的机会,使他们在手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解放儿童的眼睛,不要让儿童“带上封建的有色眼镜,使眼睛能看事实”。
教育要破除封建教育使儿童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做法,应培养儿童对大自然界、大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养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儿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解放儿童的嘴,陶行知认为“儿童应当有言论自由,有话直接和先生说,而且高兴和心甘情愿和先生说。
首先先生知道儿童们的一切痛苦”。
儿童只有有了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1924年,他在《每事问》一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
人工胜天工,只有每事问。
”发明创造的起点就是问;解放儿童的空间,因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鸟笼式的学校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解放儿童的时间,“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时间的解放,可以使儿童有时间从容地消化、思考所学知识,去接受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积极去创造”。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是为了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力。
如何培养?陶行知提到了充分的营养、良好的习惯及因材施教三点:首先要为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体力的与心理的充分的营养,包括健康的体魄,清醒的头脑,渊博的知识,创造的欲望,事业心以及意志、求知欲、自我批评精神等个性特征,因为创造力是架在个性与才能之间的桥梁。
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学习和思维,以利于发挥创造力。
再次要注意“因材施教”,这犹如“松树和牡丹所需的肥料不同。
”他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指出“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处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育才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特长进不同的专业组。
育才中学施教的原则至今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第二,善于组织集体生活,培养创造能力。
陶行知认为培养、创造有创造力的学生集体,既有“自动的能力”、又有“自觉的纪律”来影响和引导着全体学生,它能够以集体的努力共同探讨追求真理,以集体的力量培养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1941年6月,他在《育才二周岁前夜》一文中,论述了他在育才学校所实施的有关丰富集体生活的措施:(1)采用民主集体制,培养学生的集体自治精神。
推行集体的“五路探讨”即“体验、看书、求师、访友、思考”。
(2)在集体创造上学习创造。
1941年6月,他提出开展“集体创造月”活动,进行四大创造活动即:创造健康之堡垒;创造艺术之环境;创造生产之园地;创造学问之气候。
这种注重集体学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的教育观念中已含有了许多诸如主体性教学、合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的理念,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动力,注重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探求。
尽管陶行知十分强调集体创造,但他更清楚的是,进入创造过程后创造是学生个体或团体本身的自动。
他动、他助和他导,都是服从自动的,是处于次要地位的。
陶行知之所以注重自动的创造教育方法是因为创造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必须有从自己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做根,然后别人相类的经验才能接上去。
倘使自己对于某事毫无经验,我们决不能了解或运用别人关于此事之经验。
人类全体的经验和个人经验有些分别,但是我们必须有个人经验做基础,然后才能了解或运用人类的全体经验”。
他认为凡不是自己经验里发出来的知识,都不是创造。
所以,他强调学生是创造的主体,创造教育的方法,必须使这个主体自动,身体力行,躬亲实践。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动力,使学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知识?陶行知指出,学生的创造“倘使都能自动,不是自发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