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投行巨头崩溃原因分析——从经营方式出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投行巨头崩溃原因分析——从经营方式出发成十2009.12.10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总第277期

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席卷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机中,美国金融机构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而华尔街投资银行巨头则全面崩溃,在全球引发了“金融海啸”,极大地冲击了世界金融体系。华尔景,它不仅反映了资本全球化下国际金融危机的新特点,而且反映了传统的世界金融体系、金融经营方式与日益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新的世界经济格局,新的经济活动方式,新的金融产迫使传统的世界金融体系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和重组,而且还将促使传统的金融经营方式发生重大转变。

美国投行巨头的全面崩溃

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华尔街的投行巨头首当其冲,遭到了“灭顶之灾”。

(1)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倒闭。首先崩溃的是名列第五大投行,有着85年历史的贝尔斯登(Bear Steams)。由于市场的恐慌,在48小时之内,它被一下提走了170亿美元的现金,几乎是在它被摩根大通银行(J.P.Morgan Chase & Co.)收购。

(2)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破产。第二个崩溃的是排行第四,成立于1850年的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 Inc.)。在危机中,雷曼面临巨额亏损,流动性枯竭不得不于2008年9项破产案,总资产超过6300亿美元,远远超过了2002年电信巨头WorldCom申请破产时1040亿美元的资产。

(3)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出售。拥有94年历史的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 & Co.),为了避免重蹈贝尔斯登和雷曼的覆辙,于2008年9月14日(周日)雷曼公司宣布破产的当晚,闪电般同意(Bank of America Corp.)。

(4)第一,第二大投资银行高盛、摩根土丹利转型。世界投行巨擎,第一大投行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和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一直是世界投行领域的佼佼者,也是华也无法全身而退。2008年9月22日,美联储宣布,批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成为银行控股公司的申请。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变为商业银行标志着华尔街传统的、“独立”的投行巨头的全面崩溃。

美国投行巨头崩溃的原因

为什么美国投行巨头会在危机中惨遭“滑铁卢”,全面崩溃?其中的原因很多,这里主要从它们的经营方面进行分析。

1.“全球化”经营模式导致“一个也躲不了”

世界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世界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给世界金融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美国投资巨头通过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特别是金融“证券化”,纷纷大力推行“全球化”经营。它使场。“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市场规模显示了其巨大无比的威力。美国投行巨头们正是通过“全球化”,将自己的金融产品打入世界市场,伸向每一个国家,使自己的规模急剧扩大,建立了庞大的金头们不断“创新”,推出了许多“有毒”金融产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些“有毒”金融产品也遍布世界市场。虽然“全球化”给美国投行巨头们带来了惊人的收益,但是,巨大的规模的经营管理更加的产业带来的杀伤力也非常可怕。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全球化”不但使所有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卷入此次危机中,而且使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也得以进入美国金融业,参与危机之中。“全个也躲不了”的“全球参与”现象。在世界金融危机中,积极推行“全球化”经营的美国投资巨头也无一例外,遭到全军覆没。

2.“证券化”创新工具导致过高风险敞口

起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证券化”原本并没有像现在这样流行,对金融产业的影响也没有这么大。然而,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下,“证券化”对世界金融体系,金融市场的影响就完全不

个金融创新工具,被认为是一个更为安全的模式。它可以转移投资风险,特别是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发行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贷款—证券化”(originate—to—distribute)模式放大杠杆效应和模糊风一个极大的诱惑。因此,在全球金融界掀起了一场“证券化”浪潮,其中,华尔街投行巨头是主力军。正是在这些投行巨头的大力推动下,金融“证券化”才在全世界得以迅速发展、扩散。在金融“巨头们。世界金融的“证券化”为投行巨头们带来了极为丰厚的利润,其资产也迅速膨胀。例如雷曼公司,20世纪80年代,在富尔德的领导下,证券部为雷曼兄弟带来的收益竟占到整个公司收益曼不断扩张,成为美国四大投行之一。由于“证券化”可以转移风险,华尔街投行巨头不惜降低发放条件,将劣质贷款设计为复杂的衍生产品,极力推动,发展“证券化”,以期将风险转移给他人,华尔街投行巨头们都占有很大的份额。2006年,美林在“有毒”的担保债务凭证(CDO)市场中名列第一。然而,“证券化”是一柄双刃剑。它不但可以带来惊人的利润,也同时带来巨大的商业风险。险,相反,一旦出现问题,它给证券发行机构带来的极高风险敞口会反过来给予这些金融机构以毁灭性的打击。例如,在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上,投行巨头们将大量房地产贷款“打包”成各种证券也给投行巨头们带来极高的风险敞口。当房地产市场出现问题时,这些风险敞口立即变为巨额亏损,过去盈利的证券变为“有毒”,反过来给投行巨头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2008年7月,美林被美元的有关房产债权抵押证券(CDO)。正是过度的房地产贷款“证券化”带来的巨额亏损直接导致了投行巨头的崩溃。因此,危机爆发以后,首先受到打击,损失最大的就是大力推动“证券化”的美体化,投行巨头的庞大资产瞬间消失,最终不得不走向崩溃。

3.高度依赖市场信用的融资方式导致流动性枯竭

美国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在经营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差别之一在于融资的方式不同。投资银行是通过市场筹款来完成大宗交易。它们依靠在中短期货币市场发行各种证券、债券来为依靠更为稳定的客户存款作为自己的流动资金。因此,投资银行的经营依靠市场的高度信用,它们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市场信任、贷款机构和投资者的信任、对冲基金和其他大客户的的信任。

表1 美国投资银行巨头的短期借款占总债务的比率(2008年5月)

资料来源:华尔街日报,2008年05月09日。

因为,只有在市场高度信任的条件下,它们才能“借”到钱,完成自己的金融交易。反之,一旦市场对投行失去了信心,它们也就失去了客户、交易伙伴,无法

筹集到资金,最终导致流动性迅速枯竭,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失去生存能力。贝尔斯顿、雷曼、美林的垮台都是这样。当客户和交易对手对贝尔斯顿失去信心,

撤出该投行后,其流动性迅速枯竭,贝尔斯顿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走向了崩溃。这一点,连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这样的顶级投行巨头也不例外。雷曼破产的第二

天,它们的市场信用急剧下降,股价双双下跌。摩根士丹利股价早盘暴跌28%,因为投资者认为该公司将沦为雷曼兄弟破产之后的下一个牺牲晶。最后收盘,

摩根士丹利股价下跌了24%,而市值最大的投行高盛也下跌了14%。从9月12日到19日的一周内,由于市场恐慌,客户纷纷将资产转移到认为比较安全的大

型商业银行,摩根士丹利的优质机构经纪业务流失了大约1/3的资产。在危机中,由于流动性短缺,投行只有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通过借新债,还老债。

但是,一旦失去市场信用,这些融资手段就无法实施,投行也就面临流动性枯竭困境,不得不走向崩溃。

相比之下,由于商业银行有客户的存款做后盾,资金比较充裕,在危机中占据优势。因此,在金融危机中,投资银行更容易遭受打击。它们一旦信用出现危

机,将立即面临流动性枯竭的威胁。

4.“超高杠杆”举债经营方式导致负债累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