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陶瓷沿革述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州陶瓷沿革述略

本文档由杯子客 整理提供分享,供学习交流之用。版权归著作公司所有,谢谢合作

潮州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早在四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聪明的潮州先民就已能制造有印花刻纹的硬、软质瓷器,多为壶、罐器型,饰有简单的绳纹、方格纹、篮纹,也有较复杂的夔龙纹。潮州陈桥村贝丘遗址出土的文物,就有这一类陶器,主要为圆底的釜、罐、钵,表面抹平,多刻纹,还有贝壳类印的纹饰;口沿或颈部往往涂赭红色宽带彩纹,富有地方特色。

潮安归湖石头垸、铁铺里高山出土有商周时期的制作别致、造型巨大的陶瓷,式样多样,硬度也较高。饶平县在1974年发掘的二十四座商周墓葬中,也出土了一批酱黄釉和酱里釉陶瓷。器型有各种大口圆底尊、圈足盘、平盘或圆底罐等,有些外壁印条纹、方格纹或在器肩刻划各种简单的文字符号,烧制火候一般约为900—1000度左右,比新石器时期有所发展。据专家鉴定,陶制品的器型和纹饰,与同一时期文化发达的中原陶器极为相似。这说明潮州陶瓷工艺与中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由此也可看出潮州烧制原始瓷器历史的悠久。

考古资料表明,潮安庵埠梅林贝丘遗址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两种陶器,一种是灰黑色夹砂粗陶,一种是灰黑色硬陶,与潮州陈桥村贝丘遗址所出土陶器颇为相似,但与之相比又有所进步。

西汉时期的陶器,在潮州境内也有所发现:潮州与揭阳交界的深坑三虎山遗址和潮安归湖金舟二塘龟山遗址。二塘龟山遗址的陶片具有硬度很强、印纹多样的特点。从这些陶片看,主要器型有罐、盒、钵和盒盖等。

两晋南北朝时期,潮州开始出现瓷器,陶瓷工艺有了明显的提高。1982年从潮安归湖塘埔乌石岭南坡“黄蜂采花”东晋墓(泰元十一年,公元386年)中出土有陶碗、陶盂、陶钵和陶纺轮,其中陶碗有施青釉和内划弦纹的痕迹。这些出土的陶瓷器,造型多样,雕塑精巧,青釉纯净,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这说明了当时已开始烧制瓷器。

唐代,受长江流域灿烂文化的影响,潮州陶瓷古窑悄然兴起。广东烧制的日用陶瓷主要采用馒头窑,这类窑在潮州,兴梅等地均有发现,尤以潮州发现较多,已出土三十多座。出土陶瓷多为青釉瓷,器形品种有碗,碟,壶,罐,盆,军持等。器物外壁施釉均与江浙一带类同。解放初期,考古专家顾铁符,商承祚,候过,陈万里等诸位教授均亲临潮州对古代窑址进行考察,并鉴定印证唐代潮州陶瓷盛极一时,种类繁多。1971年8月发掘的潮州唐代“仪凤四年”(公元679年)墓,出土了青釉平底碗和四耳罐等刻印陶和彩陶,堪称为潮州古陶文化的代表作。

由唐入宋,潮州陶瓷处于飞跃发展的阶段。瓷窑分布在东郊的笔架山,南郊的洪厝埠和竹园墩,西郊的凤山、北郊的田东园、翁片山、竹竿山和象鼻山等,方圆约十五公里。其中以东郊笔架山窑址最为密集。当时瓷窑进行了全面改革,普遍采用龙窑和阶级窑烧瓷,规模很大,窑址分布甚广。据考古记载:当时笔架山的龙窑,一般长几十米至上百米,每窑烧制的瓷器甚多。以出土的笔架山一号窑为例,窑体长25.64米,宽2.6至2.9米,每窑可烧制瓷器55400件至61600件。此时,潮州陶瓷业空前鼎盛,以影青瓷最著名,陶瓷生产遍及潮州四郊,方圆约十五里。潮州东郊笔架山一带是当时最大的制瓷中心,共有瓷窑九十九座,

号称“百窑村”。是时韩江两岸,烟囱林立,真是“沿江十里,烟火相望”,蔚为壮观。著名陶瓷考古专家曾广亿在《潮州笔架山宋代瓷窑分析研究》一文中说:“潮州早在北宋时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瓷都”。

这一时期,烧制的日用瓷和美术瓷,品类繁多。其中有喇叭呱棱腹长流把壶,凸雕莲花炉,刻花碗碟,高鼻卷发西洋人头像,矮身短垂耳西洋狗和无耳直流的军持壶等都有是当时的外销商品。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省博物馆的潮州笔架山瓷窑烧制的四尊白胎瓷释迦牟尼佛像,就是这一时期的力作。四座佛像分别刻有“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熙宁元年五月”(公元1068年),“熙宁元年六月”,“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铭文并刻有潮州的地名,窑名,供奉人和工匠姓名等五类铭文具备的宋瓷佛像,在国内仅此四尊,其艺术价值之高由此可窥见一斑。

1974年,新西兰作家露易·艾黎为了编著一本的关中国陶瓷的书,曾亲自到潮州笔架山下的古窑址考察,发现一种青瓷碗碎片,与他曾经在开罗博物馆见到的古代青瓷碗一样。艾黎激动地说;“这东西多年前在埃及开罗看过。在开罗,他们说是他们的。呵!却原来是潮州的。”由此可见,潮州笔架山下的“百窑村”烧制的瓷器已在一千年前就远销欧洲,到过埃及,在国外享有盛名。

南宋末年,由于兵祸四起,外族入侵,潮州东郊“百窑村”大部分瓷窑被荒毁,很多制瓷工人离乡别井到饶平高陂、丰顺一带谋生,重操瓷业。潮州陶瓷发展史备受重创。

迨至元代,社会动荡,社会经济及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潮州陶瓷业空前衰落,产品也很粗糙。

明代,潮州陶瓷业再度崛起。当时生产规模较大的应数饶平西北部的九村。九村与大埔县陶瓷主要产区高陂仅一山之隔。这里瓷土资源丰富,燃料充足,从元代已开始烧制瓷器。九村窑址分布密集,沿九村溪两岸,村村有窑,当时也有“百窑村”之称,是明代潮州青花瓷的主产地。近年考古发现,元末至明嘉靖年间,九村窑生产青白瓷、青瓷。这一时期的瓷器,以盘、碟、碗、杯、汤匙、小瓶等日用瓷器为主,胎骨较薄,质坚色白,器型制作精巧,陶瓷烧制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九村青花瓷除供本地使用外,大都远销东南亚等地。

清代以降,潮州陶瓷业中心移至近郊枫溪一带,并保持一定的生产规模,逐渐成为潮州新的陶瓷生产中心。清《砚山斋杂记》卷四载“广东窑出潮州府,其器与饶器类”。这里所说的饶器指景德镇瓷器,可见当时枫溪瓷之被看好。清朝又重开海禁,允许沿海人民用五百石以上船只出洋贸易,故潮州瓷器得以大量输出。饶平九村由于处于多山地区,交通不便,大部分瓷器产品运往毗邻的大埔县高陂镇,再沿韩江出海。据清代文献《瀛环志略》婆罗州条载有:“每年广、潮二府有数船入港贸易,获利甚厚。”史载,潮州“南洋交通畅达,日用粗瓷大旺。”同治三年,潮州对外输出额为168673元,可见清代广东省外销瓷中,潮州陶瓷器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时,瓷器制品除普通日用食器外,还有美术玩具,观音佛像,挂壁花瓶,文房杂品等美术瓷。

本文档由杯子客 整理提供分享,供学习交流之用。版权归著作公司所有,谢谢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