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研究综述报告

合集下载

关于记忆的综述

关于记忆的综述
《睡眠和记忆之间关系的研究宋国萍》----苗丹民、皇甫恩
《重复提取胜过细化学习——卡皮克记忆研究进展及其对教学的启示》----赵国庆、郑兰琴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论交替传译中的记忆原则》----吴晓斌
《当代记忆研究与中枢执行机能陈宏》----张明
《自传体记忆的大脑结构基础王凤》----冯正直
《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评述》----张忠仁
《国外群体记忆研究概述》----何莹、赵永乐
综上所述,记忆就是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过程,也是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
记忆的类别
记忆按其内容可以分为形象记忆、情境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和动作记忆。按信息的属性又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一)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在外界刺激下短时间地处理并存储信息的过程。一般又把视觉的瞬时记忆称为图像记忆,把听觉的瞬时记忆叫做声像记忆。
爱因斯坦就把正确的方法纳入成功的要素之中,即:成功=艰苦劳动十正确方法十少说空话。因此,我们应该刻苦地研究记忆的知识和它的规律,通过科学的记忆方法和持之以恒的训练,真正把自己大脑的潜能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记忆:一个实验的与社会的心理学研究》---- 巴特莱特 (Bartlett)
《记忆的奥秘——记忆的最新研究成果 》---- 王卫华
然而,记忆究竟是怎样的?有着什么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呢?对个体甚至人类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什么是记忆呢?
简单来说,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辞海》对记忆的解释则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而从现代的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观点来看,记忆又是人们把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输入大脑并存储起来,在必要的时候再把有关信息提取出来应用的过程。

短时记忆研究综述

短时记忆研究综述

短时记忆研究综述短时记忆(STM)是人类认知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指的是能够暂时存储和处理有限数量信息的能力。

过去几十年来,关于短时记忆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综述将对短时记忆的定义、性质、作用以及相关的神经机制进行综合讨论。

短时记忆的定义:短时记忆是人类认知系统中的一个记忆阶段,相比长时记忆,它的容量和时效性都较为有限。

一般来说,短时记忆可以存储约7个左右的信息单元,并且在信息暂时存储后很快消失。

它与长时记忆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

短时记忆的性质:短时记忆具有容量有限、敏感性高和易受干扰的特点。

容量有限意味着当信息超过其容量时,会导致信息的遗忘或丢失。

敏感性高表示短时记忆对于信息的接收和存储非常敏感,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取和处理信息。

易受干扰意味着当干扰因素存在时,如其他信息的干扰或记忆任务的复杂性增加,短时记忆的性能会下降。

短时记忆的作用:短时记忆在人类认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思维、学习和决策等高级认知任务的基础。

通过短时记忆,人们可以暂时保持和操作大量的信息,以进行认知的高级处理。

例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人们可以在短时记忆中暂时保持和操作相关数字,以便进行计算和推理。

短时记忆的神经机制:短时记忆受到大脑的多个区域和神经网络的共同作用。

其中,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被普遍认为是短时记忆的关键区域之一、研究表明,前额叶皮层在短时记忆任务中起着信息存储和操作的重要角色。

此外,海马体(hippocampus)等其他大脑结构也参与了短时记忆的形成和保持。

此外,一些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节物质也对短时记忆的功能发挥起到关键作用。

例如,多巴胺(dopamine)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与奖励和注意力等认知过程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多巴胺可以影响短时记忆的保持和操作。

总结起来,短时记忆作为人类认知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容量有限、敏感性高和易受干扰的性质。

视觉工作记忆研究综述

视觉工作记忆研究综述

视觉工作记忆研究综述一、工作记忆概述1.工作记忆的概念1974年,Baddeley和Hitch在模拟短时记忆障碍的实验基础上,从两种记忆存储库理论中的短时记忆的概念出发,提出了工作记忆的三系统概念,用“工作记忆”代替了原来“短时记忆”的概念。

Baddeley认为工作记忆指的是一种系统,它为复杂的任务比如言语理解、学习和推理等提供临时的储存空间和加工时所必需的信息。

工作记忆系统能同时储存和加工信息,这和短时记忆概念仅强调储存功能是不同的。

认知心理学把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简称WM)定义为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性加工和存储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Baddeley,2000)。

它具有短暂性、可加工性等特点,区别于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性。

通过该系统,人类进行语言理解、阅读、运算和推理等高级认知活动,完成从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转换。

工作记忆被形容为人类的认知中枢,目前已成为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除了本身是研究热点,而且还渗透到了心理学研究的其他多种领域。

如前瞻性记忆、错误记忆和自传体记忆等领域也开始关心WM的中央执行功能的作用;有人开始用WM的观点重新解释一般智力和和液态智力;WM被新皮亚杰学派看作儿童认知发展的中心结构;在认知老化、神经分裂症、发展性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孤独症的研究上也受到了特别的重视。

Baddeley和Hitch在其模型中把工作记忆分为三个子系统,分别为:语音回路(phonological loop)、视觉空间模板(visuo-spatial sketchpad)和中央执行系统(the centra lexecutive),见图1。

即把工作记忆分为一个负责加工协调计划以及监督管理的执行性控制系统一个分别储存不同信息的存储系统在Baddeley的工作记忆模型中注意主要与执行性控制有关而与存储无关存储被认为是一个自动起作用的过程。

图1 Baddeley的工作记忆三成分模型①语音回路:亦称为语音环路或发音环路,主要负责以声音为基础的信息的储存与控制,包含语音储存和发音控制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语音储存,能保持语音信息1至1秒,其中的项目均由语音结构来表征;另一部分是发声控制,类似于内部语言,能通过默读重新激活趋于消退的语音表征,防止衰退。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内隐记忆是指无意识地获取和使用过去知识和经验的能力。

与显性记忆相比,内隐记忆是一个不受意识控制和自觉回忆影响的记忆系统。

内隐记忆广泛存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各种行为和表现方式展示出来。

本综述将概述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类型和应用领域。

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间接测试和任务特征寻找。

间接测试是通过测量参与者的反应时间、错误率等来判断内隐记忆,例如显示-隐藏词汇测试和隐含联想测试等;任务特征寻找则是通过识别参与者在任务中未自觉使用的知识和策略来研究内隐记忆,例如序列学习任务和镜像阅读任务等。

内隐记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过程性记忆、条件反射、情绪联想和心理伴侣效应等。

过程性记忆是一种基于习惯和技能的内隐记忆,例如骑自行车、打字等;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自动响应,例如贝利实验;情绪联想是指情绪状态对信息加工和记忆的影响,例如心情好时更容易记住积极的事情;心理伴侣效应是指在判断配对物体时,配对的相关物体会比无关物体被更快地辨认出来。

内隐记忆的研究还包括一些应用领域,例如临床医学、教育和广告等。

在临床医学中,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疼痛管理和运动康复等;在教育中,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教学方法和评估工具的优化;在广告领域,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广告效果评估和消费者行为研究。

尽管内隐记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内隐记忆仍然缺乏一个明确定义和操作性的测量标准。

其次,内隐记忆的神经基础和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来揭示。

此外,内隐记忆的伦理问题也需要注意,例如潜意识的操控和潜在的道德影响。

总体而言,内隐记忆是一个重要的记忆系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内隐记忆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记忆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错误记忆的研究综述(整理版)

错误记忆的研究综述(整理版)

错误记忆的研究综述【学号:H20814014 姓名:张政】摘要在记忆研究的历史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发现就是,人们会错误地回忆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件或者回忆出来的事件与其经历过的真实情况完全不同。

大量研究的结果表明,人类的记忆并非想象中那样可靠,不仅容易逝去,还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信息的误导,甚至更会自发地发生改变,记忆中的错误无时无处不在,它提醒我们记忆并非是对经历过的事件的精确复制。

关键词:记忆错误记忆记忆扭曲 DRM范式绪论人们会错误地回忆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件或者回忆出来的事件与其经历过的真实情况完全不同。

任何经历过的事件都不是完全按照其最初的面貌进入人们头脑的,而是与个人的知觉、思想、态度、行为甚至想象等混合在一起。

我们无法将过去经历过的事件像录像机一样完整而毫无偏差的记录在头脑中,而只能根据个人的标准来保持着对事件的编码。

可以说,记忆与经历过的事实有关,却又不是它的孪生物。

这一方面标明了记忆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预示了记忆研究的独特魅力。

为何我们无法对经历过的事实进行正确的复制?这是一个需要经过长期无数的实证研究的验证才能解答的问题,也正是记忆研究最吸引人的方面。

正文一.错误记忆的早期研究追溯错误记忆研究的历史,最早对错误记忆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的那个人就非Bartlett莫属了。

F.C.Bartlett(1932)通过其系列实验研究的考察指出,记忆并不仅仅是痕迹的重新兴奋过程,而是可想象的重构或建构。

这样,他第一次强调了记忆过程中的主动性作用,使得人们对记忆中存在的基本错误类型的认识从单纯的遗忘扩展到另一种—替代性错误,而替代性错误的表现即是,人们会错误地记住没有发生过的事件,或者对它们的记忆与真实情况不同。

继Bartlett之后,Loftus等(1974)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干扰性信息所导致的记忆重构。

Bartlett(1932)的系列研究中最著名的是“幽灵的战争”实验。

在实验中,他向被试阅读一个印第安民间故事—“幽灵的战争”,然后让被试在不同时间间隔下重复地对该故事进行回忆。

(完整版)记忆研究综述报告

(完整版)记忆研究综述报告

记忆研究综述摘要记忆是大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家对大脑的记忆的机理进行大量地研究,取得很多成就,但仍然存在很多未知。

海马是形成记忆的必不可少的组织,海马的不同部位在记忆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海马的损害会导致记忆障碍。

记忆形成的过程包括编码、储存、提取三个阶段。

根据记忆的时间长短和记忆阶段,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期记忆。

长期记忆的表现形式有外显式和内隐式。

提出一些模型来解释,但并不完善。

遗忘是记忆的一个特征,大脑某些结构损伤后,会产生遗忘症。

1.记忆的生理结构基础1.1神经细胞大脑是由神经细胞构成的,神经细胞分为树突、细胞体和轴突三部分。

轴突于树突之间的相接处叫突触,突触是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突触就会生长、增加,使之与相邻的神经细胞联结、沟通。

接受同样的刺激次数越多,其联结就越紧密而形成了定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记忆。

1.2海马[1]海马区是大脑皮质的一个内褶区,在侧脑室底部绕脉络膜裂形成一弓形隆起,它由两个扇形部分所组成。

早期科学家发现,因癫痫而行双侧颞叶包括海马结构切除的病人记忆发生障碍,表现为不能记住刚看过的文字内容,他们认为他对新知识经验的保持只能持续5秒钟,但切除以前已经保持的记忆没受影响。

神经科学家们开始相信,不同的脑部结构在记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内侧颞叶系统是由海马及相邻有关皮层组成,包括内嗅皮层、外嗅皮层和海马旁回。

海马是内侧颞叶记忆系统中与学习记忆最密切相关的结构。

临床上也陆续发现,海马及边缘系统其他部位的一过性缺血,可导致一过性的遗忘症。

海马及周围结构的很小损害,都可引起明显的记忆障碍。

此外对动物的海马也进行了积极研究。

海马是正常记忆必不可少的结构基础。

海马的损害会导致记忆的障碍,而且似乎主要是近记忆的障碍。

海马区在脑中为发作阈值低的部位。

因为几乎所有癫痫患者的发作皆由海马区所起始,像这类以海马区为主的发作,有许多的情形是很难以药物治疗的。

集体记忆研究文献综述

集体记忆研究文献综述

集体记忆研究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集体记忆,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集体记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梳理其发展历程、主要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以期对集体记忆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在综述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关注集体记忆的概念界定、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功能作用以及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表现形式。

我们还将对集体记忆研究的方法论进行探讨,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在集体记忆研究中的应用及其优缺点。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集体记忆研究框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也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推动集体记忆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集体记忆的理论框架集体记忆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理论框架涵盖了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观点。

在集体记忆的理论框架中,有几个核心概念值得深入探讨。

集体记忆被定义为一个特定群体或社会共享的记忆系统。

这种记忆不仅仅是个人记忆的简单叠加,而是经过群体内部交流、协商和认同的过程后形成的。

集体记忆的核心是群体的共同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它们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如教育、传媒、仪式等)得以传承和强化。

集体记忆具有建构性和动态性。

这意味着集体记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而是由群体成员根据现实需要和文化背景进行建构的。

同时,集体记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运动而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表现为记忆内容的增减、记忆重点的转移以及记忆解读的多样化。

在集体记忆的理论框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记忆的遗忘与重构。

遗忘并不是记忆的缺失,而是记忆选择性的结果。

某些记忆可能因为不符合群体利益或价值观而被刻意遗忘或压制。

而重构则是对记忆进行再次解读和加工的过程,它可能使原有的记忆得到强化或弱化,甚至产生全新的记忆内容。

对记忆的最新研究报告

对记忆的最新研究报告

对记忆的最新研究报告一、引言人类记忆作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认知科学的深入研究,对记忆的认识不断深化,使得记忆研究在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立足于当前记忆研究的前沿,针对记忆的机制、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策略等方面展开探讨。

研究的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记忆作为人类心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其次,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记忆衰退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记忆对于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最后,记忆研究在神经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本报告旨在提出以下研究问题:记忆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影响记忆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有效提升记忆能力?为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研究假设:记忆效果受到个体差异、记忆策略、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优化这些因素,可以提升记忆能力。

研究范围与限制方面,本报告主要关注以下方面:研究对象为正常成年人,年龄范围为18-60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记忆的机制、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方法以实验研究、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为主。

本报告将从实际出发,系统梳理记忆研究的最新成果,为提升个体记忆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本报告的简要概述:首先,介绍记忆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其次,分析影响记忆效果的各种因素;接着,探讨提升记忆能力的有效策略;最后,总结研究结论,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二、文献综述记忆研究历史悠久,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记忆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理论框架方面,经典的理论包括Atkinson-Shiffrin的多存储模型、Baddeley的工作记忆模型等。

这些理论为理解记忆的内在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前人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记忆可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者之间存在相互转化关系;其次,记忆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过程对记忆效果具有关键影响;此外,个体差异、记忆策略、情绪状态等因素对记忆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动作记忆研究综述

动作记忆研究综述

动作记忆研究综述1动作记忆的定义动作记忆是一种生物学重要的记忆方式,它是人们经过训练后学习一种新能力,存储和重新检索新的运动技能的过程。

动作记忆可以用来描述一系列动作序列,也可以表示身体运动技能的发展过程。

它可以被细分为短期动作记忆和长期动作记忆两部分,短期动作记忆指的是被记忆的动作,而长期动作记忆指被记忆的动作所激发的特定反应。

2研究简述近年来,动作记忆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主要是通过模拟生物机制来研究动作记忆的演化和发展过程。

考察动作记忆的过程对于分析人类行为的认知复杂性和不同动作用途之间差异有着重要意义。

各个研究报告研究者一致认为,动作记忆可以用状态切换机制来描述,表现为从“知道”到“学习”的状态变化,也就是说,有一系列过程用于将新的动作记忆转化为熟记密码。

这种机制可以用来解释人们需要接受实践和反复练习,从而获得自己的动作技能的原因,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动作记忆的机制。

此外,动作记忆的研究还受益于仿生学的发展,研究者运用仿生学的方法,将这种动作记忆的能力应用于人工智能,从而提高人工智能计算机对于不同任务的执行能力。

3动作记忆的研究方法研究动作记忆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病例与数据分析法。

实验研究可以用来检测受试者在动作记忆任务中的表现,以确定动作记忆的发展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而病例研究法更多的是用来探讨动作记忆损伤后对受试者行为的影响情况。

数据分析法则是利用现有的观察数据来进行分析,以考查动作记忆中某些趋势和方面的发展。

4动作记忆的重要应用动作记忆是一种极其重要且延伸广泛的记忆行为,它具有预测、规划等多种功能,这两种功能也在运动技能训练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们运用动作记忆能力可以更准确地控制自己的运动节奏和形式,而实施运动技能训练时也时常受到运动记忆能力的调节。

这种调节过程也可以运用于机器人领域,机器人可以通过实现动作记忆的能力,来实施聪明化的行为控制,大大增强它们的对于任务的执行能力。

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综述

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综述

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社会记忆理论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旨在探讨集体记忆的形成、传播、维持和变迁过程。

它关注的是社会成员如何共同构建和分享过去的历史和经验,以及这些记忆如何影响社会的现在和未来。

本文旨在对社会记忆理论的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分析其主要理论观点、研究方法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践。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我们期望能够为社会记忆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更为清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

在综述过程中,我们将首先介绍社会记忆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阐述其重要性和研究价值。

接着,我们将分析社会记忆理论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集体记忆的形成机制、记忆的选择与遗忘、记忆的传播与分享等方面。

我们还将探讨社会记忆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践,如历史研究、文化传播、社会认同等。

我们将总结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社会记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社会记忆理论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论资源,同时为社会实践者提供一个理解社会记忆、运用社会记忆的理论工具。

我们相信,随着社会记忆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将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记忆理论的历史发展社会记忆理论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其根基可追溯到古代社会对于集体记忆和文化传承的初步理解。

然而,直到20世纪中叶,随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社会记忆理论才开始真正崭露头角。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对社会记忆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和评价。

早期社会记忆理论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集体记忆的概念。

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论集体记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集体记忆的概念,并指出集体记忆是社会成员共同构建和分享的记忆,它不仅仅是个人记忆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社会交往和文化实践不断塑造和重构的过程。

哈布瓦赫的理论为社会记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记忆理论逐渐扩展到了文化记忆、历史记忆和政治记忆等领域。

儿童记忆发展的研究综述

儿童记忆发展的研究综述

儿童记忆发展的研究综述摘要:记忆的研究一直以来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记忆的发展被归因于四方面:基本加工和容量、策略、元认知以及内容知识,并且儿童记忆是随着这四个方面的增长而发展的。

这篇文章阐述了儿童记忆发展的规律及其机制,以其能够更好的了解人类记忆的发展。

关键词:基本加工和容量策略元认知内容知识自从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开创了人类记忆研究以来的100多年的历程中,科学家们去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使得人们对人类记忆有了一定的认识。

伴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心理学家不再仅仅将记忆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存储信息的系统,而是强调记忆在人的心理加工全工程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人高级心理活动的体现。

儿童记忆的发生和发展一直是记忆研究中的核心,研究儿童的记忆特点及其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只有详尽了解儿童记忆发展的各个成分、各个侧面,从产生到成熟及其原因才有可能对人类记忆有全面地了解。

一、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儿童记忆的各个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但不同记忆类型出现的时间、达到顶峰的时间和发展的速度是不同的。

国内学者周世杰、龚耀先的研究发现,学龄期儿童记忆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1)对言语材料的听觉记忆能力在整个学龄阶段(7~15岁)持续上升,其发展峰值在13岁左右;(2)对非言语材料视觉记忆能力在7~11岁发展较快,在11岁左右达到峰值后不再有明显的上升;(3)再认记忆能力虽然在学龄阶段有上升但上升幅度很小。

二、记忆发展中什么在发展儿童的记忆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这一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心理学家试图给出自己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认为年长儿童有着比较优越的基本加工(Basic Processes)和容量(Capacity)。

即它的绝对容量或运算速度;第二种解释强调策略(Stategies),年长儿童之所以比年幼的儿童有着个更好的记忆是因为他们更擅长使用策略,且能更有效、更灵活的使用。

第三种解释强调元认知(Mete-congnity)即个体关于自己记忆活动的知识。

记忆文献综述

记忆文献综述

记忆文献简介儿童的工作记忆和句子回忆前言研究成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语音记忆和语义知识,语音记忆是由语音存储和关节的控制过程,是一种语音回路的一部分。

而语义知识的研究则是与句子回忆有关,语义知识对于句子回忆的贡献已经得到证实,我们对于句子的理解也能够影响对于句子的记忆。

另外,根据以前研究,信息保存在工作记忆中也只有有限的一段时间,但是延迟时间是超过2秒的,所以工作记忆可以维持原句起码2秒钟。

简介本研究是来研究语音记忆和语义知识和工作记忆一样对于句子回忆的贡献。

被试8到10岁的158名儿童,百分之54是男孩,通过一些简单的测试,确定这些孩子都具有这个年龄应该具备的语音记忆能力,并且都征得儿童的监护人的同意。

材料一个有51个句子的清单,20个句子长度是10到12个单词,材料都被在附录中展示,这些材料是用在成人研究中的修订版,音调等都更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记忆测量是根据AMWA测量的。

实验过程分为口头和文字两组,每组分为韵律组,语义组,无意义组和普通组,然后呈现给每个儿童,然后一段时间后再对他们进行回忆测量,呈现过程都是单独进行的。

结果结果发现无意义组的记忆水平和语义组的记忆水平是有所差异的,但是有意思的是发现无语义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这就说明我们对于无意义句子的记忆是没有方法的,就是死记硬背。

韵律组的测量得分更高,说明孩子的记忆更适合有韵律的句子的记忆。

口头组的总体得分也比文字组的得分高,且有明显差异,这说明语音记忆对于儿童的工作记忆更有贡献。

在口头组中的韵律组比语义组得分高,且有显著差异,这说明,语音记忆过程中,语音的影响比语义影响更大。

而在文字组中,语义组比韵律组的得分高,且差异显著,这说明在视觉加工中,语义的影响更大于韵律,语音的影响会减小。

结论讨论在儿童的工作记忆中,语音记忆和语义知识都会对工作记忆产生影响,这就说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儿童进行背诵活动的时候,可以用更多的语音刺激和加深语义理解来帮助儿童进行更深一步的记忆,而且能够产生更好的记忆效果。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朱婷婷2007141058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学者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内隐记忆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和实验研究作一综述.关键词:内隐记忆实验研究1.引言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却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1993)。

人们为了研究的方便,给出了内隐记忆的操作定义:是指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回忆的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raf&Schacter,1985)。

[1] .1968年英国的Warrington和Werskrantz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遗忘症患者不能回忆或再认近期的学习项目,但能够在一些间接的记忆测验中表现出对这些项目的记忆效果.[2]Schacter(1987)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含义作了更明确的解释和区分。

他指出.被试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并不一定都能明确地意识到。

有些信息尽管不能在回忆与再认这类铡验中表现出来.但可以在完成其他任务中表现出来.诸如残词补全(fragment completion)、词干补笔(word stem tom—pletion)、词汇判断(1exical decision)等。

[3]一般来说,国内内隐研究是以朱滢(1989)、杨治良(199o)等为首的一批学者于2o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展的一系列有关内隐记忆的研究为起始点的。

此后,有关内隐学习、内隐认知及内隐研究方法的研究工作相继展开。

在十几年的发展中,我国的内隐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2 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2.1任务分离范式任务分离范式是由心理学家Tulving(1983年)提出来。

他是指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造成两种记忆任务(间接测验与直接测验),再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加工过程的分离。

但该范式中出现分离现象有可能是任务间外部形式差异引起的。

【研究】短时记忆研究综述

【研究】短时记忆研究综述

【关键字】研究短时记忆研究综述摘要:记忆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短时记忆是记忆研究中最有意义的部分。

综述短时记忆的广度、编码方式、神经网络模型、提取方式、遗忘。

为进一步进行短时记忆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短时记忆;记忆广度;编码方式;神经网络模型;遗忘。

一、短时记忆广度短时记忆的突出特征是其信息容量的有限性和可扩充性,对信息的保持具有短暂性和动态性.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但是可以通过加工方式组块化.组块就是将若干小单位联合为大单位的信息加工,亦即把若干小的组块组成数量更少而体积更大的组块,通过增加组块中信息的方法使短时记忆的容量得到扩充和增加.“口译记忆中的组块不是按词组、短语或句子之间的句法关系组织的,而是根据整个话语信息所包含的意义单位来组织的”,“组块的过程就是对话语信息进行主动的分析、归纳、整理的过程.组块外在的记忆标志就是从各层意思中提取的关键词”,“不管组成的块是大还是小,其标志性的特征就是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这正是组块对于记忆的作用所在”(芮敏,2002:199).记忆广度任务是评价短时记忆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人们发现不同材料的记忆广度有很大的差别, 比如数字广度一般会大于单词广度。

另一个短时记忆任务-斯腾伯格再认任务也有类似的特点。

斯腾伯格再认任务[1]是给被试呈现一串数字, 称为反应集, 让被试记住, 接着出现一个测试刺激, 要求被试判断是否是反应集中的一个。

随着反应集项目的增多, 被试作出正确反应的时间呈线性增加。

斯腾伯格认为, 这反映了短时记忆中项目的搜索是系列终竭扫描方式。

搜索速度( 即每个项目的扫描时间) 可以通过反应时间和反应集大小的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来估计。

很多研究表明, 记忆广度大的材料的扫描时间更短。

Cavanagh 收集了七类不同刺激材料的记忆广度和搜索速度的有关文献, 发现短时记忆的这两个指标呈反比关系。

记忆广度越大的材料, 每个项目的扫描时间越短。

记忆规律研究综述

记忆规律研究综述

记忆规律研究综述摘要:记忆是学习的基础,它的研究对学习者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现有的记忆规律、记忆的生理机制、记忆的科学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记忆的界定记忆的分类记忆的生理机制记忆的科学方法记忆和学习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良好的记忆力是成才的先决条件。

我们都深有体会:学习的过程就是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

那么究竟什么是记忆?它又有什么规律呢?一、记忆的界定从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1885年采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记忆过程以来,学习和记忆一直是心理学、神经生物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中最为活跃的方向之一,不同的学派对学习和记忆的现象和规律也有着不同的论述和研究。

以艾宾浩斯为代表的学派所涉及的研究多是可以容纳大量材料,并可以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因此,他们对记忆的限定只局限于长时记忆。

二次大战后,心理学家开始重视只容纳有限几个项目并保持短暂时间的记忆的研究。

由此,人们对记忆开始新的认识,即人的记忆不仅包括长时记忆,也包括短时记忆。

目前,国内不同权威版本的《普通心理学》对记忆的定义如下:A.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叶奕乾等, 《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204)。

B.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C.记忆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3](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

D.记忆是对因经验所学得并保留之行为,在需要时不加练习即可重现的心理历程[4]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

国外关于记忆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1)在一定的时间内维持信息的能力 (Matlin, 1998);(2)获取信息并在一定的时间内使之保持或修复的心理过程 (Ashcraft, 1994)。

(3)“我们叫做记忆的东西,乃是在人们的头脑中重现无意识内容的能力,并且它还是我们可以清晰地辨别我们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内容联系的第一种功能。

儿童记忆发展的研究综述

儿童记忆发展的研究综述

儿童记忆发展 的研究综述
江瑞 芬 唐 艳 灿 ( 南 师范 大 学教 育 科学 学 院 湖 南 长 沙 湖 4 0 1) 1 8 0

要 :记 忆 的研 究一 直 以来 是 心理 学研 究的 重 点 。记 忆的发 展 被 归 因 于四 方 面 :基 本 加工 和 容 量 、策略 、元认 知 以及 内容知 识 ,并
多年 的 历 程 中 ,科学 家 们 去 取 得 了众 多 的研 究 成 果 ,使得 人 们 对
儿 童 的记 忆 特 点 及 其规 律 具有 重 要 的理 论 和实 践 意义 。只有 详 尽 的记 忆 是 因 为他 们 有着 丰 富 的 关于 记 忆 材料 的知 识 ,可 以使 用 有 了解儿 童记 忆 发 展 的各 个 成 分 、各 个侧 面 ,从 产 生 到成 熟 及 其 原 效 的策 略 ,调 节 自己 的记 忆活 动 ,合 理 的 分 配时 间 。第 四种 解 释 认 为 ,年长 儿 童有 着 丰 富 的知 识 经 验 。这 些 知识 经 验 可 以 帮 助他 因才 有 可 能 对 人 类 记 忆 有 全 面 地 了 解 。
且 儿 童记 忆是 随着 这 四 个 方 面 的增 长 而 发展 的 。这 篇 文章 阐述 了儿 童记 忆发 展 的 规 律及 其机 制 , 以其 能 够 更好 的 了 解人 类记 忆的 发
展。 关键 词 :基 本 加 工 和 容 量
策略
元 认 知 内容知 识
自从 德 国心 理学 家艾 宾 浩 斯 开 创 了人 类 记 忆 研究 以来 的 1 0 的 ,心理 学家 试 图 给 出 自己 的解 释 。第一 种 解 释认 为 年长 儿 童 有 0 着 比较优 越 的基本 加工 ( ai P oess B s rcse )和容 量 ( aai ) c C pct o即 y 人类 记 忆 有 了一 定 的认 识 。伴 随着 认 知科 学 的兴起 ,心理 学 家 不 它 的绝 对容 量或 运 算速 度 ;第 二种 解 释强 调 策 略 ( ttge ) Sae is ,年 再 仅仅 将 记 忆 看 作是 一 个 独 立 的存 储 信 息 的系 统 ,而 是强 调 记 忆 长儿 童 之 所 以 比年 幼 的儿 童 有 着个 更 好 的记 忆 是 因为他 们 更 擅 长 在 人 的 心理 加 工 全 工程 中的 独立 性 和 创 造性 ,是人 高 级 心理 活 动 使用 策 略 ,且 能 更有 效 、更灵 活 的使 用 。第 三 种 解 释强 调 元 认 知 M t- ogi ) y 的体现 。儿 童记 忆 的发 生 和发 展 一 直是 记 忆 研 究 中 的核 心 ,研究 f ee cn nt 即个体 关于 自己记忆 活 动 的知识 。年长 儿 童能 更好

自传体记忆研究综述

自传体记忆研究综述

标相连 的其 他重 要刺激 的一 般知识 ,并且可 能表征 个 人生
地验 证 , 自传 体 记 忆 的 研 究 一直 没 有 更大 的发 展 。本 世 活主 题 区别 物 f 如丈 夫 、父 亲、 足 球运 动 员等 ) 。与 生 活
纪7 0年代 ,对 自传 体 记 忆研 究 的兴 起 来 源于 T u l v i n g 对 周期相 反 ,一般 事件构 成 自传性事 件 的一个 更为 具体 的水 长时 记忆 的 区分 。T u l v i n g ( 1 9 8 3 ) 成功 地 区分 出情 节记 忆与 平 。一般事 件是 一种 重复事 件 的概括化 形 式,有 关术 语包 s u m ma r i z e d e v e n t s ) 、情节 与事 件 ( e p i s o d e s 语义 记忆 。他认 为语 义记 忆是基 于 网络 、范畴 、 图式 、脚 括概 括 化事 件 ( 本 或一般 知识 系统 而组织 的 ,而情节 记忆 储存 暂时有 时 限 a n d e v e n t s ) 以及情 节等概 念 。一般 事件 可 能是 围绕其 他较
忆 是有 关 自我 信 息 的记 忆。 自我 信 息不 仅包 括 个人 记忆 ,
共 都 是 自传体 记 忆 ,情 节 记 忆 仅是 自传 体 记 忆 的一 种 特 殊 件 下被 试能 够最 快提 取一般 事件 且 前者 结果 更为 可靠 ( 形式 : 个人 记忆 ( p e r s o n a l m e mo r y ) 。B r e w e r 提 出 自传 体 记 有 五种 实验 条件 : 自由 回忆 、顺 向回忆 、逆 向 回忆 、兴趣
生 活 事 件 的 记忆 。 有关 自传 体记 忆 研 究 的 历 史可 以追 溯 合 ( t h e c o l l e c t i v e s o f a u t o b i o g r a p h i c a l k n o w l e d g e b a s e ) 。 到G a l t o n 和F r e u d 。他们 都是从 心理 学 的角度 来研 究有 关

脑神经可塑性与学习记忆机制研究综述

脑神经可塑性与学习记忆机制研究综述

脑神经可塑性与学习记忆机制研究综述近年来,脑神经可塑性与学习记忆机制的研究在神经科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人们对于这一领域的深入探索不仅能够揭示人类大脑的奥秘,还有望为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对脑神经可塑性和学习记忆机制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脑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中神经元之间连接权重的可变性,它是一种生物学现象,也是学习和记忆形成的基础。

研究发现,大脑的可塑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结构可塑性和功能可塑性。

结构可塑性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可以呈现出动态变化,包括突触增长、塑形和消退等。

功能可塑性指神经元活动的变化,即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受体的调节等机制来实现。

这两个方面的可塑性相互影响,共同参与了神经网络的重构和学习记忆的形成。

学习和记忆是脑神经可塑性的最重要表现之一。

学习是指通过经验和实践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而记忆是指将学过的内容存储在大脑中,以备后续使用。

学习记忆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编码、存储和检索。

编码是指将外界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可以处理和存储的形式,存储是指将编码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储存起来,检索是指在需要的时候重新获得已经存储的信息。

在脑神经可塑性与学习记忆机制的研究中,帕金森综合症、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等神经系统相关疾病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对象。

比如,帕金森综合症是一种影响运动能力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病因与脑神经可塑性关系密切。

研究发现,帕金森综合症患者在学习和记忆能力上存在问题,主要是由于脑神经可塑性受到了抑制。

而阿尔茨海默病则是一种以记忆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生与脑神经可塑性的丧失有关。

因此,通过对这些疾病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脑神经可塑性与学习记忆机制的关系,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脑神经可塑性与学习记忆机制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神经科学领域,脑机接口和人工智能等领域也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通过脑机接口技术,人们可以实现直接通过大脑活动来控制外部设备,这在临床上可以为残疾人群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忆研究综述摘要记忆是大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家对大脑的记忆的机理进行大量地研究,取得很多成就,但仍然存在很多未知。

海马是形成记忆的必不可少的组织,海马的不同部位在记忆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海马的损害会导致记忆障碍。

记忆形成的过程包括编码、储存、提取三个阶段。

根据记忆的时间长短和记忆阶段,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期记忆。

长期记忆的表现形式有外显式和内隐式。

提出一些模型来解释,但并不完善。

遗忘是记忆的一个特征,大脑某些结构损伤后,会产生遗忘症。

1.记忆的生理结构基础1.1神经细胞大脑是由神经细胞构成的,神经细胞分为树突、细胞体和轴突三部分。

轴突于树突之间的相接处叫突触,突触是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突触就会生长、增加,使之与相邻的神经细胞联结、沟通。

接受同样的刺激次数越多,其联结就越紧密而形成了定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记忆。

1.2海马[1]海马区是大脑皮质的一个内褶区,在侧脑室底部绕脉络膜裂形成一弓形隆起,它由两个扇形部分所组成。

早期科学家发现,因癫痫而行双侧颞叶包括海马结构切除的病人记忆发生障碍,表现为不能记住刚看过的文字内容,他们认为他对新知识经验的保持只能持续5秒钟,但切除以前已经保持的记忆没受影响。

神经科学家们开始相信,不同的脑部结构在记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内侧颞叶系统是由海马及相邻有关皮层组成,包括内嗅皮层、外嗅皮层和海马旁回。

海马是内侧颞叶记忆系统中与学习记忆最密切相关的结构。

临床上也陆续发现,海马及边缘系统其他部位的一过性缺血,可导致一过性的遗忘症。

海马及周围结构的很小损害,都可引起明显的记忆障碍。

此外对动物的海马也进行了积极研究。

海马是正常记忆必不可少的结构基础。

海马的损害会导致记忆的障碍,而且似乎主要是近记忆的障碍。

海马区在脑中为发作阈值低的部位。

因为几乎所有癫痫患者的发作皆由海马区所起始,像这类以海马区为主的发作,有许多的情形是很难以药物治疗的。

而且,海马区中有一部分,尤其是内嗅皮质,为阿尔兹海默氏症最先产生病变的地方,海马区也显示出容易因贫血、缺氧状态而受伤害。

1.3杏仁核1杏仁核位于前颞叶背内侧部,附着在海马的末端,呈杏仁状,是边缘系统的一部分。

杏仁核分为两部,即基底外侧核群和皮质内侧群。

皮质内侧核群形成杏仁核的背内侧部,基底外侧核群是杏仁核的非嗅觉功能区。

杏仁核是情绪学习和记忆的重要结构。

1.4 颞叶颞叶位于外侧裂下方,由颞上沟和颞下沟分为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

隐在外侧裂内的是颞横回。

在颞叶的侧面和底面,在颞下沟和侧副裂间为梭状回,侧副裂与海马裂之间为海马回,围绕海马裂前端的钩状部分称为海马钩回。

负责处理听觉信息,也与记忆和情感有关。

其中,主要内侧颞叶与记忆相关。

2.记忆的分类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是指过去对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个时间引起的情绪体验,以及进行过的动作操作。

这些经验都可以以映像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像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记忆按按其内容可以分为5类: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感记忆,语义记忆,逻辑记忆,动作记忆[2]。

形象记忆,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它是直接对客观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声音、气味等具体形象的记忆。

具有直观形象性。

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或情景的记忆,它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

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当某种情境或事件引起个人强烈或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时,对情境、事件的感知,同由此而引发的情绪、情感结合在一起,都可保持在人的头脑中。

语义记忆,是运用语言所必需的记忆,它是一个心理词库,是一个人掌握的有关字词或其他语言符号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语义记忆使用语义编码。

动作记忆,是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机能的记忆。

2.1情绪记忆2.1.1 情绪性增强效应[3][4]情绪性唤醒事件较中性事件更容易被记住,称为记忆情绪性增强效应(EEM)。

根据记忆调节理论,EEM是基于杏仁核对内侧颞叶记忆系统的调节口。

情绪增强效应主要与杏仁核和海马密切相关。

通过行为学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检测杏仁核和海马激活情况。

实验材料为彩色情景图片。

实验过程分为编码和提取两个阶段,编码阶段要求受试者观看图片并记住,编码的同时进行fMRI,提取阶段将新旧图片随机呈现,要求受试2者通过按键尽快地判断新、旧图片,记录行为学成绩。

采用SPM2分析软件对功能成像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受试者对情绪图片的记忆成绩比中性图片的记忆成绩低。

功能成像显示,双侧杏仁核和海马与增强效应显著相关。

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情绪增强效应主要与杏仁核和海马密切相关,说明内侧颞叶在情绪记忆中具有重要作用。

情绪性增强效应的两阶段模型:编码效应和后编码效应(固化阶段)。

前者主要包括注意增加和精细加工,后者主要包括紧张激素的释放,和记忆痕迹的增强固化。

杏仁体是两阶段调节的中心结构。

两阶段可能相互作用,以至于情绪性唤醒事件在编码和固化阶段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

情绪唤醒度在情绪记忆中占主导作用。

当情绪唤醒度达到一定阈值时,唤醒度作用于杏仁核,后者再进一步与额叶和颞叶相互作用,产生记忆增强效应。

在编码阶段,人们对于情绪性刺激会采用相对于中性刺激更多的精细加工。

右侧杏仁核较左侧杏仁核更倾向于与情绪记忆增强效应相关,说明左右杏仁核在情绪记忆中的作用可能不完全相同。

双侧海马也均与情绪记忆增强效应显著相关。

既往研究表明,海马主要参与记忆的储存和固化。

McGaugh认为,这种增强效应主要是情绪信息通过杏仁体作用于内侧颞叶(MTL)记忆系统,从而调节记忆固化作用。

这一作用机制主要是杏仁核释放紧张性激素,主要作用于内侧颞叶和额叶,产生增强长时程增强效应(LTP),并进一步触发海马依赖的记忆固化作用。

2.1.2 情绪记忆具有性别差异[5]通过检测参与情绪记忆相关激活脑区,进行fMRI研究,男性情绪记忆成功编码主要与右侧杏仁核相关,女性主要与左侧杏仁核相关。

男女记忆增强效应均与左侧杏仁核明显相关。

男性多激活前额叶不同亚区皮层,而女性多激活杏仁核、海马、梭状回和枕部皮层。

大脑前后部皮层激活也存在性别差异,男女性情绪记忆加工存在相对特异性神经机制。

研究也显示,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长时记忆的增强效应均与左侧杏仁核明显相关。

男女偏侧化效应在两性的情绪LTP中不起主要作用。

2.2情景记忆[6]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fMRI,采用组块设计和事件相关的刺激模式,检测正常青年人执行汉字情景记忆编码和提取任务时,大脑皮层的激活脑区。

结果显示,情景记忆编码加工的激活脑区主要有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右侧海马旁回、右侧颞叶梭袱回、两侧前运动区、辅助运动区、两侧枕叶、右侧顶叶和两侧小脑半球,提取加工的激活脑区主要有右侧前额叶背外侧、左侧额中回、左侧额下回、辅助运动区、两侧基底节区、左侧颞顶交界处、两侧枕叶、两侧顶叶和两侧小脑半球。

可以得到的结论为,情景记忆的编码和提取加工尽管存在部分共同的激活脑区,但两者相应的神经机制有所差异。

3.记忆的三个阶段根据记忆的形成步骤,把记忆分为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阶段。

按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方式不同,以及信息存储的时间长短的不同,将记忆分作瞬3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系统。

记忆编码时并非全部编录,而是有选择性的,感官系统对于刺激并非悉数接收,所以记忆时所获得的编码也并非是所有事件精确的被记录,而是由于知觉经验和感知经验去判断要选择哪些做为记忆码内容。

感觉输入进入感觉记忆,通过注意,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停留约30秒左右,除非对该信息加以复述。

然后,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存储器,存储在此的信息可供之后的提取。

[2]3.1 编码[2]人在学习文字时,按事物的形状、声音、意义,分别编成各种代码,依类是形码、声码、意码。

在储存信息之前把信息译成记忆码的过程,称为编码。

3.1.1短时记忆的编码60年代以来,有大量实验证明,短时记忆的编码是声码。

语言刺激在这个阶段更容易获得。

在短时记忆中,对刺激信息主要以听觉形式进行编码和储存,即使刺激信息以视觉方式呈现,个体对视觉刺激进行加工处理时也会把他们转换成听觉代码,即在度那是记忆中会存在形—音转换的现象,视觉信息会以声音形式进行加工,然后存储。

3.1.2长期记忆的编码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佩沃提出长期记忆中双重编码说。

即主张语文信息的处理,以意码为主,非语文信息的处理,以形码为主。

比如对于块手表,在脑中形成一个图像是形象的形码,表达为一种计时工具,为语言的语义码。

人们在记忆的时候,语义码和形码是双向并进的。

信息由短时记忆转为长期记忆,采用什么方式编码,更重要的是看材料本身性质来决定。

比如,看一篇文章,最终留下的是意义而不是图像,相反,看到一个漂亮的人,不是记住大概的意思,而是会记住她的长相。

研究者对大脑对不同形式表达的空间记忆的处理的脑电进行研究,观测脑电活动是否相同,进而确定编码方式是否相同。

早些时候的研究证明,测试者可以通过口述的和文字的描述,来获得空间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判断。

研究者想要弄清不同形式的信息编码方式是否相同,解码的方式是否相同。

电生理显示,视觉的和口头的信息的编码激活的神经子区域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测试者通过三种学习方式:读一张地图的文本描述,触摸一个木制的拓扑结构的地图,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电生理显示,早期当大脑对接收到的不同形式的信息时进行编码时,P1、N1、P2部分的脑电活动不同,但口头的和视觉的编码活动相同[7]。

3.1.3影响编码的因素短时记忆时,在记忆序列中,对开头和结尾的条目记忆效果是最佳的,即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位效应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作为第一个出现的信息,其4得到了足够的时间,使之进入长时记忆,因此回忆效果好;而近因效应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作为最后出现的信息,其尚停留在短时记忆中,因此效果好;但加入逆运算后,短时记忆在记忆结束后处理数字运算,使先前自由回忆实验中尚停留其中的信息被抹去,因此回忆时末尾的信息效果不好。

3.2存储[2]记忆第一个阶段是通过感觉系统获得信息,储存在大脑的感觉区内,储存的时间很短,如果信息这时通过加工处理,分类就会形成新的印象转入下个阶段。

这一阶段是由脑内海马神经细胞回路网络受到连续的刺激而形成的,也就是突触结合长时间持续增强,会延长信息停留的时间,这个阶段也叫第一级记忆,信息在第一级记忆停留长时间后就会进入第二级记忆,这个阶段信息的保留可能和蛋白质合成有关,信息如果常被使用,它就不会被遗忘,而会再往下一级跳,在第三级记忆内就会形成神经回路网络,形成长期记忆。

3.2.1短时记忆的储存一般的短时记忆只能保持30秒左右,在这段时间内大脑能储存的信息平均为7个项目,可以是七个数字、人名、或是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