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35讲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讲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知识点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背景

(1)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阻碍了社会进步。

(2)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宋明理学日益僵化;科举考试因循守旧、陈腐不化。

2.思想

(1)大力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

(2)人皆有私,每个人都可使个性自由发展。

(3)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

(4)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知识点二明末清初思想家

1.共同主张

(1)批判君主专制统治和宋明理学。

(2)倡导“经世致用”。

(3)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2.具体特点

(1)王夫之:建立较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2)黄宗羲: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3)顾炎武:呼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经世致用。

3.历史影响

(1)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带有早期启蒙性质,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启蒙和启迪。

宗法制度对明清之际民主思想的影响

宗法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法制度本质上是专制而保守的,与以自由企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是相互矛盾的,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使工商行会组织也染上浓重的宗法色彩,从而妨碍了商品与劳动力的自由流通。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核心观点:宗法制度与宗法观念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明清之际成为社会转型的阻力,导致明末清初的新思想未能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

【易错提醒】道学家不同于道家

儒学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被称为道学家,宋明理学也被称为“道学”;而道家是春秋晚期老子创立的思想流派,其部分思想后来成为道教的教义。

【构图解史】李贽的思想

信息提取: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被称为“离经叛道”。

【易错辨析】顾炎武的“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思想和“主权在民”的思想有本质的不同。“主权在民”是近代西方出现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顾炎武的这一主张没有上升到“主权在民”的高度,他仍寄希望于贤明的君主。

【构图解史】儒学发展的历程及特点

信息提取:中国古代传统儒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新的内容,兼收并蓄,具有明显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重点一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背景及特点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对点训练] 1.(2020·广东揭阳模拟)顾炎武认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他重申宋人黄震的见解,认为“理具于吾心而验于物”,要破除理学“空谈

心性”的弊端,必须回归经学。顾炎武() A.意在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B.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

C.促进了乾嘉考据的兴起

D.具有近代启蒙思想意识

解析:选B。据题干中顾炎武主张“要破除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必须回归经学”可知,其认为理学的弊端在于空谈,而要破除其弊端,就要“回归经学”,由此我们可以推知,顾炎武其实是在倡导经世致用,故选B项。

2.儒家教化

儒家教化指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风化、教育感化。既向人们正面灌输道理,又注意结合日常活动对人们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它把政教风化、教育感化、环境影响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既有皇帝的宣谕,又有官员行为引导,还有立功德碑、树牌坊、传播通俗读物等多种形式。

[对点训练] 2.明代《崔氏族谱》规定:“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此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族谱的规定体现了() A.僵硬的程朱理学束缚人心

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C.要求百姓要存天理灭人欲

D.儒家的伦理化为生活秩序

解析:选D。据材料“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此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可知,族谱的规定体现了儒家的伦理化为生活秩序,故选D项。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错误。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黄宗羲思想的产生及影响

史料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留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议修《明史》,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康熙十九年,徐元文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康

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何尝不可以称道梨洲的现实主义态度呢!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解读】黄宗羲曾经参加反清斗争,随着时间的流逝,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思考】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有什么现实意义?

试答:

【提示】变化:由武装反抗、著书批判,到不仕清廷;由托病力辞、派子替之,再到认可、赞誉清廷统治。

原因:清廷统治日益巩固,民族矛盾相对缓和;康熙采取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黄宗羲对清朝统治的认可。

意义: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1.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孔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2.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

(2)反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

(3)提倡“经世致用”:顾炎武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