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监理重点和难点分析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监理重点、难点分析及对策
根据工程所在区域地理位置、地形地质条件和环境特性,分析认为本工程施工监理有下述主要重点、难点:
监理工作的重点
重点一、预应力管桩施工
(一)重点理由:
预应力管桩长细比是比较大的构件,在沉桩过程中,桩受到高于设计承载力数据的压力,如果制作质量不符合要求、吊桩时桩身受到损伤、混凝土强度不符合要求或养护不到位、尤其是在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下以及遇到地下障碍物如大块石头、遇软土层或土洞就会产生断桩、桩身破碎、沉桩达不到设计要求、桩身突然下沉、桩身倾斜、接桩处松脱开裂等质量问题。

(二)监理控制措施:
因此,监理工程师应针对其进行原因分析采取预防措施:
1、断桩
1.1原因分析:
桩制作过程中纵向弯曲超过标准较大,由侧模不直和底模沉陷引起。

混凝土搅拌不均匀,局部漏振;部分混凝土配合比差错;吊桩时,桩身受到损伤,使桩身产生局部薄弱环节。

桩头接触古土壤,在压入过程中逐渐弯曲,变形积累到一定限值后,混凝土发生脆性断裂。

1.2、预防措施:
加强原材料进场检验控制,无出厂合格证或外观检查不通过一概退货要求施工方技术人员,质保人员,机上操作人员,经常观察压力变化情况,检查桩身垂直度
2、桩身破碎
2.1原因分析:
混凝土强度不符合要求或养护不到位。

混凝土不密实。

桩头到达古土壤后,未及时降压,导致桩身夹碎。

2.2预防措施:
加强构件检验控制,发生类似问题,对管桩生产厂家进行制作质量检查。

桩头接近持力层或岩面时增加压力观察频率。

3、沉桩达不到设计要求
3.1原因分析:
勘探点不够和粗略,对工程地质情况不明,尤其是持力层标高起伏,致使设计考虑持力层或选择桩标高有误,有时因设计要求过严,超过了施工机械能力或桩身混凝土的强度。

勘探工作以点代面,对局部硬夹层不可能全部了解,尤其是在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下,以及遇到地下障碍物如大块石头、混凝土大块等,沉桩就会达不到设计要求。

群桩效应问题,砂为持力层时,桩数越多,会越挤越密实,最后就会出现下沉不多或不下沉的现象。

沉桩行机路线选择不合理,使桩沉不到设计标高,或沉入过多。

桩顶压碎或桩身压断,致使桩不能继续打入。

3.2预防措施
探明地质情况,必要时应补充勘探,正确选择持力层或标高,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桩断面及长度,合理选择桩工机械、施工方法及行车路线。

防止桩顶压碎或桩身断裂。

正式沉桩前,可在正式桩位上进行工艺试桩(选不同部位试打3—5根),以校核勘探与设计要求的可能性、合理性。

否则研究出补救措施以指导正常施工。

4、桩身突然下沉
4.1原因分析:
遇软土层或土洞。

地下部分发生断桩。

接头部分脱焊。

4.2预防措施:
加强构件进场质量控制。

接桩时焊缝要饱满,无气泡、夹砂,不得咬边。

加强地质资料分析。

5、桩身倾斜
5.1原因分析:
场地不平,桩机垂直支撑架未落稳。

稳桩时不垂直,接桩过程中未对称施焊或上下节不在同一直线上。

管桩制作误差过大。

沉桩顺序安排不合理,使桩向一侧挤压而倾斜。

持力层或岩面倾斜。

5.2预防措施
加强构件进场质量控制。

加强桩机就位检查。

合理安排沉桩顺序。

桩机就位时检查桩机支撑稳固,桩机水平。

加强分析地质勘察资料。

6、接桩处松脱开裂
6.1原因分析
接桩连接处的表面没有清理干净,留有杂质、雨水和油污等。

采用焊接时,连接铁件平面不平,有较大间隙,造成焊接不牢。

焊接质量不好,焊缝不连续、不饱满,焊肉中央有焊渣等杂物。

接桩方法有误,时间效应与冷却时间等因素影响。

两节桩不在同一直线上,在接桩处产生曲折,锤击时接桩处局部产生集中应力而破坏连接。

上下桩对接时,未作严格的双向校正,两桩顶间存在缝隙。

在挤土效应等因素作用下造成松脱开裂。

6.2预防措施
接桩时,桩头处尽量避开坚硬土层。

选用较经济的沉桩方式,消除上下桩接头的间隙,可检测桩的完整性(用小应变检测),若为错位桩,需采取新的加固措施(用加桩处理的方法)。

焊接接桩时,两接头焊接要连续进行对称焊,并按焊接操作规程执行。

重点二、地下室防水防潮的施工
(一) 重点理由:
本工程设有一层地下室,作为商业、停车场及设备用房。

由于地处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其防水防潮工程即成为本工程的重点之一。

(二)地下室防水防潮施工的质量控制监理措施
造成地下室渗漏的原因主要有二个方面,其一,设计原因:地下室外墙结构没有考虑砼的收缩裂缝控制,墙体间距偏大,或者墙体
拐弯处没有增设斜拉筋,造成外墙体出现裂纹或裂缝;或者其部位防水设计未详细达不到施工的要求。

其二,施工原因:砼底板和外墙砼在浇灌时没有采取有效的防裂措施,造成其结构出现裂缝;砼底板和外墙砼浇灌未连续,出现施工缝。

施工缝、后浇带处理不当;穿墙螺栓、穿墙套管没有设止水环;防水层施工没有按设计和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办理。

上述设计上的原因,监理工程师应通过组织施工图会审,将其问题得到解决,对于施工原因,监理工程师除了要求承包商根据其渗漏原因,编制有针对性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提出质量保证措施,并督促其落实外,还应对下列的质量控制点进行重点控制:
(1) 底板和外墙结构的质量控制
(2) 防水层施工的质量控制
地下室防水工程应以防为主,阻排结合,优先采用砼结构自防水,并附加柔性防水层。

附加防水层应以迎面设防为主。

重点对下列几方面进行控制:
a 对施工缝、结构转角处应采取增加防水附加层进行处理;
b 做柔性防水层的基层要平整、清洁干燥,如基层干燥有困难时,应增设潮湿基面处理剂。

柔性防水层必须保护后,迎水面立面宜用柔性保护层,平面应做刚性保护层;
c 穿墙管道和套管周围的砼表面应留10mm×10mm凹槽,嵌填密封材料,再用水泥砂浆抹灰。

(3) 基坑回填土监控
a 基坑回填土时,要注意施工机械等碰坏已经做好的柔性防水层;
b 基坑回填土必须分层夯实,防止日后填土沉降带动防水保护
层下沉而破坏其外墙防水层;
c 靠外墙边的回填土宜用粘土。

重点三:主楼地下室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转换层及高强度的泵送砼施的控制
(一)重点理由:
地下室底板外墙、转换层、转换层以下框支柱、落地剪力墙结构是结构关键部位。

(二)监理控制措施:
地下室底板、转换层裂缝控制
地下室底板、转换层属于大体积钢筋砼结构,其质量控制除了要控制好钢筋工程质量和转换层的模板(含支撑)以外,重点要对大体积砼的裂缝进行控制,防止出现裂缝现象。

监理工程师应对下列控制点进行重点控制:
(1)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监理工程师应要求承包商有针对性(根据特点、难点)编制地下室底板、第1层或第2层转换层的专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应有保证大体积砼不产生裂缝的质量保证措施。

监理工程师和总监理工程师应严格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经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

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应督促承包商落实其质量保证措施。

(2)防止大体积砼产生裂缝的技术措施
a 造成大体积砼出现裂缝的原因主要有:
b 泵送砼本身的强度高,因而其水泥用量多,致水化热相当高;
c 泵送砼本身的坍落度大,石子粒径小,因而砼收缩应力大;
d 由于砼体积大,造成砼内外温差大,因而温度收缩应力也大;
e 砼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或者砼施工有问题,保养不及时、不合理等。

针对上述原因,应采取如下技术措施
a应选用水化热相当低的水泥,宜采用中热的普通硅酸盐水泥,这样可以减少砼的发热量;
b 在砼中掺入适量减水剂。

在砼中掺入适量减水剂,可降低水泥用量10%,这样既减低了水化热量,又减缓了砼初凝时间,减缓浇灌速度,有利于散热,掺入减少剂品种、数量应由试验室试验确定;
c在砼中掺入适量微膨胀剂,这样既可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又可补偿收缩。

掺入微膨胀剂应由试验室试验确定。

凡是掺入微膨胀剂的砼,必须加强砼保养;
d 砼的配合比应优化设计,监理工程师应对原材料进行见证抽检,控制石子粒径,减少含砂率,降低细粉含量和含泥量,由试验室进行配合比的优化设计;
e 改进砼振捣工艺, 对浇筑后的砼,在振动界限以前给予二次振捣,能排除砼因泌水在粗骨料、水平钢筋下部生成水分和空隙,提高砼与钢筋的握裹力,防止因砼沉落而出现的裂缝,减少内部微裂,增加砼密实度,使砼抗压强度提高10%~20%左右,从而提高抗裂性。

砼二次振捣的恰当时间是指砼振捣后能恢复到塑性状态的时间,一般称为振动界限。

掌握二次振捣恰当时间的方法;将运转的振动棒以其自身的重力逐渐插入砼中进行振捣,如砼仍可恢复塑性的程度,使振动棒小心拨出时,砼仍能自行闭合,而不会在砼中留下扎穴,这样就认为该时段施加的二次振捣是适宜的。

f 对砼表面进行及时保湿、保温养护。

为了控制砼内外温差,确保内外温差不大于25℃,应对砼表面进行及时保湿、保温养护,
宜采用 2层草袋(或麻袋)复盖,浇水养护。

在砼浇灌完后4小时内,应在砼上面先盖一层塑料薄膜,再盖草袋(或麻袋),对转换层砼,还应在侧面盖一层草袋(或麻袋)保湿、保温养护。

砼保养也可采用蓄水,其深度约为10~13cm;
g 对于砼浇灌,要加强捣固,确保砼密实。

对于转换层的砼浇灌,由于其钢筋密集,尤其是柱头、梁端的部位,更应采取措施,加强捣固,保证其砼密实配合比均匀(石子和水泥砂浆不能分家);
h 监理工程师应要求承包商加强管理。

砼浇灌完后(局部或全部浇灌完),如发现砼表面出现裂缝,应及时采用收光或补浆压光的办法处理;
i 对砼内外温度进行监测,并做记录。

(3)监理工程师、监理员应加强监督检查
在大体积砼浇灌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应实行全过程的旁站监理,其检查的内容主要有:
a 检测砼的坍度,砼的坍落度应符合配合比的要求,如发现砼坍落度达不到要求,应督促商品砼退货并要求供货商整改;
b 检查砼浇灌工序,防止砼出现不必要的施工缝,保证砼连续浇筑,督促承包商按规定捣固,保证砼浇灌密实,控制上下砼复盖间隔时间;
c 督促施工方按规定制作试件;
d 督促施工方按规定保养;
e 如发现砼表面出现裂缝,应督促施工方按上述技术措施进行处理;
f 对砼内外温度进行监测,并做记录。

2、对高强度的泵送砼的裂缝控制
地下室外墙和高层建筑的下部结构,砼强度都比较高,一般五层以下都为C50,再加上浇灌时采用泵送砼,砼本身坍落度相对大,水泥用量相对多,骨料相对粒径小,这样的砼容易产生收缩收缝。

目前地下室外墙出现裂缝是目前的质量通病。

监理工程师应对下列控制点进行重点控制。

地下室外墙钢筋设置应控制其间距,间距应不大于150mm;楼板的钢筋设计,负弯筋宜通长设置,若没有通长设置,应在没有负弯筋的板中,布置Ø8@150分布钢筋,对于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的部位,例如拐角处,应设置加强筋。

砼浇灌的技术措施基本上与大体积砼裂缝控制一样,(没有砼内外温差的控制)。

对地下室外墙砼浇灌实行旁站监理,对楼板砼浇灌加强巡视检查。

重点四:销售部大跨度梁及转换层大梁的施工控制
(一)重点理由:
销售部大跨度梁及转换层大梁有四个特点,其一,跨度大,销售部大梁为600*1000跨长17.2米,;其二,销售部大梁梁底净高为8.9米;其三,转换梁本身梁体高;第四,销售部大跨度梁及转换层大梁钢筋密集。

(二)监理控制措施:
针对上述特点,采取如下质量控制措施:
一)大跨度梁及转换层大梁模板及其支撑体系的质量控制
1、事前控制
1.1审查施工单位编制的专项施工方案。

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审查、论证应符合以下要求:
1.1.1施工单位应依据施工企业应严格按照《建筑施工模板安全
技术规范》(JGJ162-2008)、住建部《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建质[2009]254号)、《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等有关规定和规范的要求,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工程实际,编制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专项施工方案。

1.1.2专项施工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编制说明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及图纸(国标图集)、施工组织设计等。

工程概况:工程高大模板特点、施工平面及立面布置、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条件,具体明确支模区域、支模标高、高度、支模范围内的梁截面尺寸、跨度、板厚、支撑的地基情况等。

施工计划:施工进度计划、材料与设备计划等。

施工工艺技术: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基础处理、主要搭设方法、工艺要求、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构造设置以及检查、验收要求等。

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模板支撑体系搭设及混凝土浇筑区域管理人员组织机构、施工技术措施、模板安装和拆除的安全技术措施、施工应急救援预案,模板支撑系统在搭设、钢筋安装、混凝土浇捣方法,混凝土内外温差的控制和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及混凝土终凝前后模板支撑体系位移的监测监控措施等。

劳动力计划:包括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技术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配置等。

计算书及相关图纸:验算项目及计算内容包括模板、模板支撑系统的主要结构强度和截面特征及各项荷载设计值及荷载组合,梁、板模板支撑系统的强度和刚度计算,梁板下立杆稳定性计算,立杆基础承载力验算,支撑系统支撑层承载力验算,转换层下支撑层承载力验
算等。

每项计算列出计算简图和截面构造大样图,注明材料尺寸、规格、纵横支撑间距。

附图包括支模区域立杆、纵横水平杆平面布置图,支撑系统立面图、剖面图,水平剪刀撑布置平面图及竖向剪刀撑布置投影图,梁板支模大样图,支撑体系监测平面布置图及连墙件布设位置及节点大样图等。

1.1.3高大模板支撑系统专项施工方案,应先由施工单位技术部门组织本单位施工技术、安全、质量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核,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签字后,再按照相关规定组织专家论证。

1.1.4方案论证应符合下列要求:
专家论证会应由下列人员应参加:专家组成员;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监理单位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及相关人员;施工单位分管安全的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专项方案编制人员、项目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勘察、设计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及相关人员。

专家组成员应当由5名及以上符合相关专业要求的专家组成。

本项目参建各方的人员不得以专家身份参加专家论证会。

施工单位应在论证审查会召开之前7个工作日,将论证材料送达至专家。

专家在论证会召开前,应仔细审阅方案,提出书面的初步审查意见。

③召开论证会时,专家应踏勘施工现场,提出书面论证审查报告。

施工单位应根据专家组的论证报告,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1.1.5方案论证通过后,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批准签字后,方可组织实施。

1.2审查满堂脚手架搭设人员资格。

高大模板满堂脚手架搭设前,
施工单位应将搭设人员资格向监理组进行报审。

高大模板支撑架体的搭设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建筑施工脚手架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其他相关施工人员应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1.3材料的验收
施工单位应严格控制进场钢管、扣件的质量。

所使用的钢管、扣件必须具有产品合格证、生产许可证、质量合格检测证明。

进场的钢管、扣件、配件要报验,合格的签认;有合格证,及产品检验报告,其直径、壁厚、端面偏差弯曲,外观、锈蚀、均应合符要求。

(外径壁厚允许偏差为-0.5mm,管端面切斜偏差 1.7mm 以内,外表锈蚀深度不大于0.5mm,杆端弯曲1.5m 内不大于0.5mm,立杆总弯曲4m长以内不大于12mm,水平杆总弯曲6m 长以内不大于30mm,钢管表面平滑,无裂缝、结疤、分层、错位、硬弯、毛刺、压痕和深的划道;旧扣件有裂缝、变形的禁用,滑丝的螺栓要更换。

)门架只能有轻微变形、损伤、锈蚀,否则要修复、矫正,甚至降低承载力。

进场钢管、扣件须检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1.4 检查技术交底及安全文明交底的情况,查看记录;
1.5、测量放线已复核,监理工程师已签认;
2、事中控制
2.1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搭设前,应对下一层支模架进行检查,验收。

并按规定在模板支撑立柱底部采用具有足够强度和刚度的垫板。

2.2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搭设前,项目工程技术负责人或方案编制人员应当根据专项施工方案和有关规范、标准的要求,对现场管理人员、操作班组、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履行签字手续。

安全技术交底的内容应包括模板支撑工程工艺、工序、作业要点和搭设安全技术要求等内容,并保留记录。

2.3作业人员应严格按规范、专项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交底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2.3.1高大模板工程搭设的构造要求应当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要求,支撑系统立柱接长严禁搭接;应设置扫地杆、纵横向支撑及水平垂直剪刀撑,并与主体结构的墙、柱牢固拉接。

2.3.2搭设高度2m以上的支撑架体应设置作业人员登高措施,正确配戴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作业面应按有关规定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2.3.3模板支撑系统应为独立的系统,禁止与物料提升机、施工升降机、塔吊等起重设备钢结构架体机身及其附着设施相连接;禁止与施工脚手架、物料周转料平台等架体相连接。

2.3.4对于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钢管立柱顶部,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的有关规定,采用可调顶托直接支顶在底模的主梁(主楞)上受力的构造形式,不得将立柱顶端与做主梁(主楞)的钢管用扣件连接,以免出现偏心荷载;
2.3.5为提高模板支撑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抗倾覆能力,板底支撑系统和梁底支撑系统沿立杆高纵横布置,每步宜小于 1.8m,纵横水平杆互相联结为一个整体,在梁底每根立柱间纵横向上加设剪刀撑。

在距楼地面200mm 处的立杆上必须设置纵横扫地杆一道。

剪刀撑与楼地面成45~60 度角,由地楼面一直接驳到顶部,与立杆连接牢固,剪刀撑间距不大于6×6m,剪力撑宽度一般不大于4 个跨距,截面尺寸较大的梁下应加密设置剪刀撑,纵横剪刀撑每隔4排(列)立杆应设一道;每隔4 排(列)立杆,从顶层开始向下每隔2 步设一道水平剪刀撑。

2.3.6高支模支顶架系统中的梁底立柱单根承受荷载较大,为避免应力集中,对支承层产生冲切破坏,在梁底立柱杆下垫通长方木。

3)、大梁下立柱原则上使用整根通长钢管,若需要两根竖向连接,只能采用“一”字扣件对接,禁止采用“十”字扣件连接。

2.3.7立柱间距必须按施工方案搭设,上下层立柱应同在一竖向中心线上,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75/100,上下层立柱接头应牢固可靠。

2.3.8立柱钢管顶插上一个顶托,被支承模板的荷载通过顶托直接作用于立柱上,这种连接和支承方式传力直接,偏心小,受力性能好,可在一定范围内(13cm-35cm)调整立柱的高度。

2.3.9严禁将外径48mm 与51mm 的钢管混合使用;
2.3.10剪刀撑、横向斜撑搭设应随立杆、纵向和横向水平杆等同步搭设。

2.3.11扣件规格必须与钢管外径(Φ48或者Φ51)相同;螺栓拧紧扭力矩不应小于40N·m,且不应大于65 N·m,在主节点处固定横向水平杆、纵向水平杆、剪刀撑、横向斜撑等用的直角扣件、旋转扣件的中心点的互相距离不应大于150mm。

2.4采用钢管扣件搭设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时,对扣件螺栓的紧固力矩将进行抽查,抽查数量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的规定,对梁底扣件将进行100%检查。

2.5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搭设完成后,要求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验收,验收人员应包括施工单位和项目部两级技术人员、项目安全、质量、施工人员,监理单位的总监和专业监理工程师。

验收合格后请市质安站相关人员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经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及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方可进入后续工序的施工。

2.6模板支撑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应符合以下要求:
2.6.1模板、钢筋及其他材料等施工荷载应均匀堆置,放平放稳。

施工总荷载不得超过模板支撑系统设计荷载要求。

2.6.2模板支撑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立柱底部不得松动悬空,不得任意拆除任何杆件,不得松动扣件,也不得用作缆风绳的拉接。

2.6.3混凝土浇筑前,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总监确认具备混凝土浇筑的安全生产条件后,签署混凝土浇筑令,方可浇筑混凝土。

2.6.4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按先浇筑柱混凝土,后浇筑梁板混凝土的顺序进行。

浇筑过程应符合专项施工方案要求,并确保支撑系统受力均匀,避免引起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失稳倾斜。

2.6.5浇筑过程应有专人对高大模板支撑系统进行观测,发现有松动、变形等情况,必须立即停止浇筑,撤离作业人员,经施工、监理、建设单位现场负责人确认符合安全条件后,方可对松动、变形的模板支撑体系采取加固措施。

2.6.6监理工程师在搭设过程巡查,对存在问题及时下发监理通知单。

3、事后控制
3.1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拆除前,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总监应核查混凝土同条件试块强度报告,浇筑混凝土达到拆模强度后方可拆除,并履行拆模审批签字手续。

3.2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拆除作业必须自上而下逐层进行,严禁上下层同时拆除作业,分段拆除的高度不应大于两层。

3.3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拆除时,严禁将拆卸的杆件向地面抛掷,应有专人传递至地面,并按规格分类均匀堆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