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摘要:人的创新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开拓人类认识新成果、新领域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敏锐性和丰富性,以及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深刻性等方面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方法
思维的创新,是在感知、记忆、思考、联想或理解能力的基础上,以综合性、探索性加求新性的特征的一类心理活动。
这种思维方式不受已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式的约束,因为思维是具有开放性和扩散性的特点的。
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单一,是在多角度多侧面中选择完成的。
所以,创新思维有独特性、广阔性、深刻性等方面的特征。
在如今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哪些思维能力呢?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培养创新能力应从人格因素或人的智能因素着手。
人的人格素质包括动机的正确性、兴趣的广泛性和感情的承受压力等。
智能因素具有开拓性、独创性、灵活性和流畅性及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等。
这些都是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方向和目的所在。
如教学《万紫千红的花》一课时,可以设置几个同课文内容有联系的适当问题,让学习者在创新思路上分析、理解、探究,从中感受解决问题后的成功愉悦感觉。
文本中在写昆虫对花色的选择时说道:“比如蜜蜂
就不大喜欢黄色,而喜欢红色和蓝色。
”可以问学生,这一例子与生活实际的不同在哪里。
因为从蜜蜂活动在仲春时节来看,只要是晴天,蜜蜂就会在黄色的菜花中嗡嗡地忙碌,怎会说蜜蜂不喜欢黄色呢?这就可以引领学习者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现象,并与课文进行比对,获得新的知识。
又如: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郁达夫笔下秋天“清”、“静”、“悲凉”的特征之后,就可让学生尽情地展开想象,描绘文中的秋是什么样子的?其中包含的寓意是什么?学生还可以以教材为引子想象秋景,感受秋韵,等等。
在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上,要求教师的教学有条理的同时,语言也要干脆利落,让学生在课上处于一种快速思考的状态中。
这样,在培养的学生观察力的同时,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在生活中,有时想象力比已有知识更重要,是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我们想象力是无限的,人的想象力推动着一切的进步,当然也是知识进化的根源。
想象力是人类具有的一种特殊能力,没有想象力就无法有诗人、哲学家等人的出现。
实践证明,我们在探索学问的时候,不能不探索人的想象力。
因为想象是人脑对过去形成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这一流程,是一个从旧知到新知的过程,在这一流程中,我们把观察和收集到的各种素材通过大脑反复加工、组合和升华后,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形象。
如,我们并没有到过庐山,但读了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
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后,通过想象,可以在大脑中想象庐山瀑布雄伟的气势、壮观的景色,也可以感受到诗人那豪迈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所以想象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是很明显的,我们对学生的培养可以紧紧抓住教材进行。
在学《皇帝的新装》时,通过布置续写皇帝游行大典完毕后是如何感谢两个骗子的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原文思想,更培养了想象力。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个核心。
求异思维对培养学生思考的独立性和习惯性,对培养学生全面地、本质地、客观地看问题的能力是有益的,故而对培养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不容轻视的。
在平时的文本阅读中,对文章的形式与内容,对文章涉及的一些批判性态度,多侧面地进行批判和分析,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关键所在。
列宁曾说,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一切精神财富,毛泽东也要我们对所有的事都问一个为什么,也要思考思考它是否有道理。
对马克思在他们学习和研究中贯彻的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他主张对万物都要有怀疑的精神。
这是说怀疑,不是说否定一切,不是不相信世间有真理的存在,而是对研究问题的态度应该是批判性的。
他反对盲目迷信,人云亦云的做法。
这些伟人具有了求异思维才能创造出伟大的思想结晶。
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善于钻研和思考语文的相关问题,对事物的认识了解不要限于事物的外表,而要分析事物的本质与非本质的特点。
可以从抓住事物的矛盾加以展示,明白哪些对立事物是相互排斥的,这容易引起学习者的思考,不管是文章的中心,还是结构安排,更是文章细节的描写,只要抓住课文的本身,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如教学《纪念刘和珍君》时,关于课文中“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一句的领悟,就可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①“木材”、“煤”分别比喻什么?②这比喻的意义是什么?③鲁迅先生借助于这个比喻表达什么意义?④如果不用这个比喻句,则可以如何表达作者的意思?通过这样的训练,引导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表象上升到本质、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肤浅上升到深刻。
又如学习《孔乙己》时,有教师问“孔乙己既穿长衫为何站者喝酒?既穷为何穿长衫?”这一问挑起矛盾,学生思想产生碰撞,陷入了积极思考。
经过讨论,学生明白“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这一笔,实乃用心良苦,浓缩了孔乙己整个精神世界和社会处境。
通过探究,学生不仅理解了作品的深意,而且学会了一种质疑探究的方法,也学会了在矛盾之处生疑并探疑,进而训练了自身思维的深刻性。
参考文献:
[1]王怀刚.浅析初中语文创新教学.
[2]秦国爱.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