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放疗疗效分析

合集下载

口腔颌面部肉芽肿性疾病

口腔颌面部肉芽肿性疾病

口腔颌面部肉芽肿性疾病陈虹;林梅【摘要】口腔颌面部肉芽肿性疾病是一组病因不同,但以肉芽肿性炎症和肉芽肿形成为共同病理特征的颌面部疾病的总称,该病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其诊断复杂,在治疗上也存在很大差别.本文将从病因、诊断、治疗等方面,对口腔、颌面部发生的肉芽肿性疾病进行归纳.%Orofacial granulomatosis(OFG) is a chronic granulomatous inflammatory disorder affecting the mouth and perioral region, typically presenting with swelling of the lips and inflammation of oral mucosa. The etiology remains largely unknown, and the diagnosis and appropriate therapy for OFG has not yet been well defined for all patients. This paper is a review of the epidemiology, etio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OFG.【期刊名称】《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44)003【总页数】5页(P310-314)【关键词】颌面部;肉芽肿性疾病;诊断;治疗【作者】陈虹;林梅【作者单位】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口腔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黏膜科成都 610041;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口腔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黏膜科成都 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1.5+9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如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聚集和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增生性炎症[1]。

口腔颌面肿瘤的放射治疗效果评估

口腔颌面肿瘤的放射治疗效果评估

口腔颌面肿瘤的放射治疗效果评估放射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口腔颌面肿瘤的方法。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放射治疗技术的精确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本文将对口腔颌面肿瘤的放射治疗效果评估进行探讨。

一、放射治疗的原理放射治疗利用高能射线破坏恶性肿瘤细胞的DNA,阻止其分裂和增殖,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目的。

放射治疗可选择外部放射治疗和内部放射治疗两种方式,根据肿瘤的类型、大小和位置选择不同的放射治疗方案。

二、评估指标1. 生存率:生存率是评估放射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通常以疾病特定存活率(disease-specific survival rate)和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rate)为主要指标。

疾病特定存活率是指治疗后特定时间内存活的患者中,没有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的比例。

总体生存率是指治疗后特定时间内存活的患者比例,不一定以肿瘤相关问题作为判断标准。

2. 局部控制率:局部控制率是指放射治疗后在原发肿瘤部位未出现进一步生长和扩散的比例。

这是评估放射治疗是否能够有效阻止肿瘤的局部生长和扩散的重要指标。

局部控制率高意味着放射治疗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3. 不良反应:放射治疗是一种侵入性的治疗方法,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口腔干燥、咽喉炎、皮肤炎症等。

评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程度可以帮助医生优化治疗方案,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三、评估方法1. 影像学检查:放射治疗前后通过X光、CT、MRI等影像学检查来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和位置的变化,从而评估治疗效果。

影像学检查能够提供立体的图像信息,更直观地反映肿瘤的情况。

2. 临床评估:医生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等的综合分析来评估治疗效果。

临床评估可以从疼痛减轻、食欲恢复、体力增强等方面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3. 生存分析:通过对患者的生存时间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生存曲线,从而评估治疗效果。

生存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率。

颌面部腮腺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例报道

颌面部腮腺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例报道
块 缩小 7%以上 即可停 照 ,以减 少 不 必要 的照 射 0
反应 .
图 3 治 疗 后 面 部 特 征
用 化疗 治 疗 E G的报 道 较少 .虽 然 口服 强 的 L
松3 0~6 g 0m /d能 使肿 块 明 显缩 小 或 消失 ,但停 药 后 极 易复 发 ,故 不宜 作 为唯 一 的 治 疗 手段 . 因 肿 瘤 体积 较 大 ,多 发且 边 界 不 清 ,单 纯 手 术 切 除 效 果 不 佳 ,可 选 择 部分 切 除 ,再 结 合 放 疗 . 但 本 病 预后 良好 ,很 少 有恶 变报 道 . [ 考 文献 ] 参
[ ] 魏 克立. 口腔粘 膜病学 [ . 北京 :科 学 出版社 , 1 M]
2 0 1 8一 l 0 0 6: 7 8
2 讨 论
E G病 因 目前 尚不 明确 ,一 般 认 为是 一种 原 L 发 性 免 疫 缺 陷 性 疾 病 ,它 能 够 促 进 组 织 细 胞 增
生 ,发生感染使免疫缺陷加重.组 织学 上可见 有 许 多 L n eh n a gra s细 胞 伴 嗜 酸 性 细 胞 、淋 巴 细 胞 和 浆 细 胞 ,所 以 临 床 上 又 称 为 Lnehn agras组 织 细 胞 增生 【 2 】 . 本病 好 发 于青 壮 年 男性 ,颌 面 部 常见 于 腮 腺 区. 本 例 为 双 侧 腮 腺 区 发 病 ,但 并 不 是 同 时 发 病 ,临床 表现 也 未 发现 完 全 对称 性 , 因此该 病 可 能与腮腺区结构本身无明显关系.E G可在一个 L 或 多 个 部 位 发 病 ,有 在 颅 骨 、颌 骨 、 胃肠 道 、 肝 、甲状腺 、食管 等 多部 位发 生 的报道 . 此病 对放 疗 敏感 ,多 数报 道 有 效 率 为 10 0 %,

口腔颌面部常见肿瘤各论-本解析

口腔颌面部常见肿瘤各论-本解析
• 皮内痣/复合痣:毛痣/雀斑样色素痣/极少恶 变
• 口腔黏膜黑色痣:交界痣/复合痣
• 手术切除
二、牙龈瘤(epulis)
1、病因
• 牙周膜及牙槽嵴周围的结缔组织的增生物 • 受到机械性或慢性炎症的刺激所致 • 有人认为与内分泌有关
2、病理分类
• 肉芽肿型:肉芽组织为主
含较多炎性细胞及毛细血管
消灭死腔的方法
• 碟形手术—下颌骨 • 血块充填法—小囊肿 • 囊腔植骨术—上颌、大囊肿 • 生物材料植入 • 成形性囊肿切开加囊肿切除
——袋形缝合术
(二)非牙源性囊肿
• 球上颌囊肿 • 鼻腭囊肿 • 正中囊肿 • 鼻唇囊肿 • 青少年多见
球上颌囊肿(globulomaxillary cyst)
口腔颌面部肿瘤(各论)
第二节 口腔颌面部囊肿
一、软组织囊肿
• 皮脂腺囊肿 • 皮样或表皮样囊肿 • 甲状舌管囊肿 • 鳃裂囊肿
皮脂腺囊肿(sebaceous cyst)
• “粉瘤”—潴留性囊肿
• 临床表现:常见面部皮内,突出表面,囊壁 与皮肤粘连,中央有黑点。
• 治疗:手术切除。 锐分离囊壁,全部切除 感染时切排、烧灼囊腔
X线检查
• 颌骨膨大/黑色透光区 • 蜂窝状或多房性阴影 • 边缘不整呈半月形切迹 • 透光区可有牙齿或钙化点 • 根尖可有不规则吸收 • 最后诊断靠病理
3、治疗
• 手术治疗
---肿瘤较小可行下颌骨方块切除; 肿瘤较大可行部分或一侧下颌骨切除+植骨术
• 原则
---在距肿瘤边缘0.5cm以上正常组织中切除肿瘤 ---术中应做冰冻切片检查
大囊型—囊肿型或囊性水瘤
• 好发颈部锁骨上区、下颌下区、上颈部 • 多房性囊腔,彼此间隔/内有透明、淡黄色水样液体/扪

放疗结合化疗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放疗结合化疗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75CH INA FO REIGN MEDIC AL TRE ATMENT 中外医疗临 床 医 学随着人民健康观念提升,开始重视口腔保健。

在口腔颌面外科就诊人数增多同时,为此恶性肿瘤检出率有上升趋势。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及综合治疗等,以往有关其治疗报道预后均较差。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作为现代放疗的产物,其有着常规放疗不可比拟优势,在放射治疗领域内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我科2006年10月至2009年2月共收治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8例,对其中4例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结合化疗治疗,取得了很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51~80岁,平均62.5岁。

唇癌4例,舌癌3例,牙龈癌1例。

通过B超和CT 检查,发现有可测量的病灶,且均经病理证实为鳞癌,其中高分化2例,中分化2例,低分化4例,均无严重伴发疾病。

随机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 >0.05)。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行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T3、T4者常规行术前诱导化疗1个疗程,然后行联合根治术。

如为唇癌、聘癌及上领牙眼癌则不做同期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而舌癌、口底癌、下领牙眼癌、颊癌及下咽癌则常规行联合根治术。

治疗组同时给予三维定位调强放疗(剂量60~70GY)。

2组治疗连续1个月,定期复查肝功、血象及评估精神症状。

2 结果2.1 临床疗效2组患者均完成化、放疗。

治疗组4例肿块完全消失3例,明显缩小1例,有效率100%,1年生存率100%。

治疗组4例肿块完全消失2例,明显缩小1例,有效率75.0%,1年生存率50.0%。

治疗组有效率与生存率明显好于对照组(P 均<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2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2例,骨髓抑制2例,静脉炎1例,口腔黏膜溃疡1例,口干症1例。

2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 >0.05)。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及其治疗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及其治疗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及其治疗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简称LCH)是一组少见的瘤样病变,其年发病率约为4/1000 000。

过去因其病因不明而称为组织细胞增生症X,近年通过电镜及免疫组化研究认为,肿瘤组织细胞中可发现朗格汉斯细胞的表面标记和典型的Birbeck颗粒,其组织细胞实际上是变异的郎格汉斯细胞(LC),故现称为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是发生在骨组织的反应性、非肿瘤性、增生性疾病。

多见于20岁以下青少年,5~10岁之间为发病高峰,男性略多于女性。

LCH以朗格汉斯细胞增生引起的骨病变为主,按照发病年龄和临床特点,一般分为3型,即:①勒-雪病(Abt-Letterer-Siwe disease,LS),②韩-薛-柯病(Hand-Schüller-Christian disease,HSC),③骨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 of bone,EGB)或称单发性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

韩-薛-柯病多见于2~4岁儿童,又称为多发性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

勒-雪病以婴儿多发,青少年发病较少,可很快致死。

该2型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详见儿童口腔颌面部肿瘤章节。

本节重点阐述颌骨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

骨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由Finzi于1929年首次报告,后由Jaffe(1940)命名为骨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

本病临床少见,在国内5所口腔医学院校病理科统计的20122例颌面部肿瘤中仅61例,约占各类肿瘤的3%。

1.病因和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EBG是LCH中最常见的一型,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进展较慢,病程长。

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偶见于老年人,有报道4岁以下的儿童占34%。

男女之比为2∶1。

全身骨骼均可发病,主要侵犯长骨、颅骨(额骨>顶骨>颞骨>枕骨)、肋骨、盆骨等。

可单发,也可多发。

发生于颌骨的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以单发者常见,多发者约占25%。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放疗效果评估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放疗效果评估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放疗效果评估1. 引言口腔颌面部肿瘤是指发生在口腔和颌面部区域的恶性肿瘤,包括口腔黏膜、舌、咽喉、颌骨等部位。

放疗作为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对于放疗的效果评估,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本文将对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放疗效果评估进行探讨。

2. 放疗的基本原理放射治疗是通过利用高能射线来杀死癌细胞或抑制其生长。

它可以通过直接破坏癌细胞的DNA分子,或者通过产生大量活性自由基来损伤癌细胞的代谢过程,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放疗的具体用药方法包括传统放疗、调强放疗和质子放疗等。

3. 放疗效果评估指标评估放疗效果的指标主要包括肿瘤缩小率、生存率、局部控制率和不良反应率等。

肿瘤缩小率是指在放疗后,肿瘤体积相对于治疗前的缩小程度。

生存率是指患者在一定时间内存活下来的比例。

局部控制率是指治疗后位于原发肿瘤部位的复发和新发瘤的比例。

不良反应率则是指治疗期间患者出现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比例。

4. 常用的放疗效果评估方法(1)影像学评估:利用CT、MRI等影像学技术来观察患者病灶的大小和形态变化,以对放疗效果进行评估。

(2)生物学评估: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血液学指标等来评估患者的生物学反应,进而评估放疗的效果。

(3)生存率评估:通过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记录患者的生存情况,以评估放疗的生存率。

5. 放疗效果评估中的难点与挑战放疗效果评估中存在着许多难点与挑战。

首先,不同患者的肿瘤特性和生理状态不同,对放疗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其次,放疗的效果需要进行长期观察,其中可能存在其他治疗手段的干预,导致评估结果不准确;此外,放疗过程中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也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6. 未来发展方向针对放疗效果评估中存在的难点,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展开:研究如何根据患者的肿瘤特性和生理状态,制定个性化的放疗方案;发展更加准确和敏感的影像学技术,以达到更精确的放疗效果评估;加强放疗与其他治疗手段的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作者:张英军侯如蓉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2年第01期[摘要] 目的分析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

方法对2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全组20例患者中男性多见,平均发病年龄39岁;临床上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结节性肿块,以腮腺区最为多见(41.4%)。

所有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均增高。

病理学上表现为淋巴组织增生并形成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极性存在,血管周围及滤泡间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行单纯手术治疗的3例患者中有2例复发。

结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具有特殊临床和病理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单纯手术容易复发,手术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关键词]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中图分类号] R78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1-132-02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of eosinophilic lymphoid granulomaZHANG Yingjun HOU RurongDepartment of Radiation Oncology,the Affiliated Zhongshan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4,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of eosinophilic lymphoid granuloma. Methods Twenty cases of eosinophilic lymphoid granuloma which were diagnosed by pathology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bout their clinical features,treatment and prognosis. Results The average age of the 20 patients was 39 years old,and males were more than females.The specimens presented mainly as a single or multiple nodule,most frequently in parotid gland region. The eosinophilic cells had increased in each case.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lymphoid tissue hyperplasis formation of lymphoid follicles with active germinal centres. There was diffuse infiltration of eosinophils in interfollicular and perivascular zones. 2 of 3 patients who selected surgery alone were relapse. Conclusion Eosinophilic lymphoid granuloma is a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 which had distinctive clinical and histological features. Surgery alone is easy to relapse,but surgery combined with radiotherapy would improve therapeutic effect.[Key words] Eosinophilic lymphoid granuloma;Surgery;Radiotherapy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lymphoid granuloma,ELG)是一种慢性、良性肉芽肿性疾病,发病率较低,主要累及皮下组织、淋巴结、涎腺等,好发部位为头颈部。

面部肉芽肿

面部肉芽肿

诊断标准
面部单个或多个浸润性斑块、结节,无自觉症状,结合组织病理可以确诊。需与结节病、淋巴细胞浸润症、深在性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持久隆起性红斑等鉴别。
【治疗概述】
药物治疗
本病顽固,对治疗反应多不敏感。可试用下列方法:
1.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 可选择甲泼尼松龙或曲安奈德皮损内注射,推荐为一线治疗嗜酸性肉芽肿(granuloma faciale eosinophilicum),是一种少见的良性、慢性皮肤病,常见于面部。目前认为可能是过敏性血管炎的一种。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不清,可能与日光照射有关。也有报道γ-干扰素可诱发本病。
【病理】
真皮乳头及附属器周围无浸润带,其下方见大量炎细胞浸润,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早期可有中性粒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具有特征性。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
好发于中年男性,为单个或多个结节、斑块,柔软,红色或紫红色,中央可凹陷形成蝶形或环状皮损,表面可见扩张的毛囊口和毛细血管,不破溃或结痂,一般无自觉症状。日光照射可使皮损加重,颜色变黑。绝大多数发生于面部,特别是颧、颊、前额、鼻、下颌、耳前,但也有发生于躯干、前臂和手背的报道。本病呈慢性经过,可数月或数年不愈。
治疗技术
1.PUVA 对部分患者有效。
2.激光 可选用氩离子激光、CO2激光、585nm脉冲染料激光。
3.放疗 疗效不肯定。
2.冷冻治疗 与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联合常有效。
3.局部外涂糖皮质激素制剂 部分患者有效。
4.皮损内注射金制剂 有报道获得疗效。
5.其他药物 包括口服铋剂、氨苯砜、氯苯吩嗪、氯喹、异烟肼、亚砷酸钾、β-氨基苯酸、钙化醇、秋水仙碱等。

颌面部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1例

颌面部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1例

颌面部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1例葛士波,安瑞霞,郭治刚,文森林(河北省邯郸市285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河北邯郸 056005)【摘要】目的 研究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征。

方法 选取我科收治的典型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患者1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资料及诊疗状况进行分析。

结果 经对症治疗患者痊愈出院。

结论 对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临床准确诊断与治疗,多种治疗方法均可于临床应用。

【关键词】颌面部;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病例分析【中图分类号】R7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7.22.4323.02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hyperplastic lymphogranuloma,ELG)又称木村病(kimura,s disease,KD),患有此病的病例并不多见,并且该病的发病因素尚不明确,其中主要表现是以头部和颈部的软组织出现肿瘤为主。

该病属于一种慢性疾病,是由于淋巴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血管和内皮细胞增生所引发的炎症病变。

该病的发病区域主要以亚洲为主,主要发病在人体的头部和颈部,慢慢积累到眼部周围。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3岁,因左面部无痛性肿物1年半入院。

患者左面颊部肿物痒感无疼痛,渐增大,曾在外院行局部切取活检,病理报告:(左面颊)纤维淋巴组织增生性炎伴肌炎(炎性假瘤)。

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腹部未见阳性体征。

专科情况:颌面部不对称,左面颊部隆起,皮肤色泽正常,可触及6 cm×7 cm大小肿物,质中等硬度,肿物上界颧弓下,下界达下颌下缘,前界近口角,后界至咬肌后缘,活动度差,无触压痛。

体位移动试验阴性。

B超:见皮下咬肌浅面软组织(肿胀区)弥漫性增厚,范围约23 mm×80 mm×85 mm。

意见:左颊部软组织弥漫性增厚,质不均,内伴多个小结节,血供稍多,建议除外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附1例报告)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附1例报告)

B超提示颈左侧 至锁骨上窝可见多 个大小 不等 、 异常 回声 区
相互融合 , 颈部 MR 示颈部左侧及 下颌 下腺旁淋 巴结融合样 I 肿块 , 最大者位于左 侧胸廓 入 口, 实验室 检查 外周 血 自细胞 总数正 常 , 嗜酸性粒细胞高 达 2 6 0/ , 于正 常值 的 .4X1 L 5倍
起病缓慢 , 程较长 , 病 有报道病程 可长达十几 年 , 自发性 消 有 退, 也有反 复消长者 , 主要表现 为无 痛性皮 下结节 , 大涎
患者 , ,4岁 , 女 7 反复颈左 侧肿物 三年余 之 主诉就 诊 , 于 三年前发现颈左侧耳 后区淋 巴结 肿大 , 于外 院行 MR 检查 提 I 示左 侧舌根 占位伴 颈淋 巴结肿 大 , 诊断 为舌 根癌 , 行左 侧 舌
嗜酸性淋 巴肉芽肿 ( L 又称 金 氏病 或木村病 ( D) E G) K ,
是一种临床 比较罕见 , 多发于颌 面部 皮下组织 和淋 巴结 的 肉 芽肿性病变 , 本文通过 一例 患者 三年 多的诊 治过 程 , 就该 病
D I1.99jin 17 49 .020 .1 O : 36/. s.62~ 9221.26 0 s
现代 肿 瘤 医 学
21 0 2年 2月
第 2 第 2期 0卷
MO E N O C L G F b 2 1 , O .O O 0 D R N O O Y,e .0 2 V I2 ,N . 2
・0 4 1・
嗜 酸性 淋 巴 肉芽肿 的临 床 特征 和 治 疗 ( 1 报 告 ) 附 例
E G是 慢 性 发展 的 良性 疾 病 , 断 名 称 较 多 J 嗜 酸 性 L 诊 ,
完全消退 , 因放 疗 结 束 后 未完 全 消 退 的 病灶 可 逐 渐 缩 小 , C A G等 发现单 纯放射治疗 2 G 一4 G , 效 块缩 小 <7 % 以上 即可 0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张文学;曹永珍【摘要】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是一种病因不明、对放射线敏感、切除后可复发但预后较好的良性疾病.镜下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增生.好发于头颈部,以腮腺为主,其次为眼睑、眼眶、颌下及上臂等部位.临床表现为对称的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伴瘙痒和色素沉着.本病应与巨淋巴结增生症、淋巴结核、唾液腺肿瘤、淋巴结转移瘤尤其是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相鉴别.治疗方法包括放疗、激素疗法和手术治疗.该病特点是属于良性疾病、预后好、不恶变、不转移.本文作者对ELG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的现状和一些相关进展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5(041)004【总页数】4页(P881-884)【关键词】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诊断;治疗【作者】张文学;曹永珍【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放疗科,天津300054;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放疗科,天津30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3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lymphoid granuloma,ELG)也称为木村病(Kimura's disease,KD),1937年由天津金显宅教授最先发现,命名为“嗜伊红球增多性淋巴母细胞瘤”[1]。

1948年日本学者木村将其命名为“不寻常性淋巴组织增生性肉芽肿”,正式确定为肉芽肿性疾病[2]。

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头颈部腮腺肿块,并伴有局部淋巴结增生。

因发病率低,现将其一些临床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1 ELG的发病机制ELG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考虑是一种自限性过敏反应或由于不明刺激物引发的自动免疫反应[3]。

可能的机制为病毒或寄生物的刺激改变了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反应,或引发了IgE诱导的Ⅰ型超敏反应,导致嗜酸性粒细胞营养因子的释放,最终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在病变组织中的沉积。

研究[3]发现:白细胞介素4 (IL-4)、白细胞介素5(IL-5)和白细胞介素13 (IL-13)在ELG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过度表达,显示出这些细胞因子在ELG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也说明疾病过程类似于变态反应。

嗜酸性肉芽肿放疗疗效及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嗜酸性肉芽肿放疗疗效及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4 c s sha o c a g , c o n i o . % ;lc s n p o r s . ft ec tf a efrt i t d 1 a a e d n h n e a c u tngfr1 5 2 a ei r g e s Aso u o d t h ssu y p — h o 3
d o h r p . eh d : r to p c ie a ay i o 2 p t n so o i o h lcg a u o , n wh c a e i t e a y M t o s A er s e t n l ss f a i t f e s p i r n l ma i ih 1 c s s v 3 e n i 2 w r e t d b u gc l e e t n c mb n d wi a it e a y 2 a e e et ae yr do h r p l n . e et ae ys r ia s ci o i e t r d oh r p , 0 c s sw r r t d b a it e a y ao e r r o h e
B in qa g C I a — in , AO n - h n L J h n — o g YA J Yo g z e , t Z o g h n , NG in e Ta— n
( eat n o ait n nooyG nrl optl in nM dcl nvri, ini 30 5 , hn ) Dpr metf dao cl , eea H si , aj e i i sy Taj 0 0 2 C ia R i O g aT i aU e t n
[ 中图分类号 ] 705 + 7 8 Q 3 . R 3 5
[ 文献标识码 ] A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放射治疗剂量与副反应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放射治疗剂量与副反应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放射治疗剂量与副反应放射治疗作为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重要手段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放射治疗不仅可以对肿瘤起到破坏作用,还会对正常组织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合理控制放射治疗剂量,减少副反应的发生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放射治疗剂量与副反应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放射治疗剂量的选择放射治疗剂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肿瘤的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

一般而言,对于早期口腔颌面部肿瘤,常规放射剂量可控制肿瘤的生长,并保留患者的正常组织功能。

而对于晚期肿瘤,高剂量放疗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但也增加了副反应的风险。

同时,放射治疗剂量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和耐受性进行调整。

有些患者对放射剂量更为敏感,副反应更容易发生。

因此,在制定治疗计划时,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确保给予适当的放疗剂量。

二、副反应的影响因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放射治疗副反应主要包括放射性口腔炎、咽喉炎等。

这些副反应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 放疗剂量:过高的放射剂量是导致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放射剂量超过正常组织的耐受范围时,副反应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2. 治疗时间:治疗时间的延长也会增加副反应的发生率。

过长的治疗时间不仅会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还会增加治疗的风险。

3. 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对副反应的发生率起着重要作用。

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副反应。

三、减少副反应的措施针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放射治疗的副反应,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其发生。

1. 个体化治疗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是减少副反应的关键。

在治疗计划制定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合理调整放射剂量和治疗时间。

2. 营养支持:放疗期间,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常常出现食欲不振和体重减轻等问题。

为了减少副反应,患者需要进行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热量和营养摄入。

3. 口腔保护:放射治疗后,口腔黏膜容易受到损伤,引发放射性口腔炎。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Z AN i n HO H G Yn  ̄u URuo g rn
De a t n fRa i to c l g t e Af l td Zh n s a s i lo a n Un v r i Xime 3 0 4, i a p rme to d a i n On o o y,h f i e o g h n Ho p t fXi me i e s t i a a y, a n 61 0 Ch n
是 一 种慢 性 、 良性 肉 芽 肿 性 疾 病 , 病 率 较 低 , 要 累 及 皮 下 发 主
及 周 围软 组织 淋 巴滤泡 增 生 , 发 中心极 性 存 在 , 区完 整 , 生 套 滤 泡 内 见 嗜 酸 性 物 质 沉 积 , 泡 间 毛 细 血 管 及 高 内 皮 静 脉 明 滤
治疗 方法 包括 手 术 、放 疗 和小 剂 量类 同醇激 素 治疗 等 。 有 研 究 者 I 1 为 手 术 为 主 要 的 治 疗 方 法 , 是 多 数 研 究 13 2] ,认 但
者 [ 1 为 放疗 应作 为该病 的首选 。因 多数 病例 肿 块边 界 不 17 41 -认
清。 手术 很 难彻 底 切 除 , 术后 容 易 复 发 , 故建 议 术后 结 合 放 疗. 照射 范 围包括 瘤 床 区和 周 围肿 胀 区。 该病 对 放疗 敏感 , 有 效 率 可 达 到 1 0 对 于 病 变 部位 特 殊 、 块 较 大 、 围浸 润 0 %, 肿 周

临床 探讨 ・
或美 国 瓦里 安 2 E 3 X直 线加 速 器 ,射 线 种类 为 r 线 、电子 射
无 法与 淋 巴瘤 、 、 癌 转移 瘤 等相 鉴 别 。 病 的确 诊依 靠病 理 组 该
织学 结 果 , 现 为有 显著 生 发 中心 的淋 巴组 织增 生 及淋 巴滤 表 泡形成 , 滤泡 内见 嗜酸 性 物 质 沉 积 , 泡 间 毛 细血 管 及 高 内 滤 皮 静脉 明显 增 生 , 酸性 粒 细胞 在 淋 巴结 内灶性 聚 集形 成 嗜 嗜

嗜酸性肉芽肿放射治疗的疗效分析

嗜酸性肉芽肿放射治疗的疗效分析

嗜酸性肉芽肿放射治疗的疗效分析李子煌;李先明;杨东;徐钢;周亚燕【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00)015【摘要】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EG)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疾病,发病率低,多见于儿童和青年,病理学表现以组织细胞增生和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

由于原发部位发生率的差异,国外文献和临床报道较多关注骨EG的综合治疗,放疗技术较为单一,放疗剂量通常较低,国内患者病灶多发于淋巴结及内脏器官。

手术难以完全切除,激素治疗容易复发,因此放疗显得较为重要,目前对于原发淋巴结和内脏的EG放疗技术和剂量的选择相关研究结论并不一致。

【总页数】2页(P2511-2511,2512)【作者】李子煌;李先明;杨东;徐钢;周亚燕【作者单位】518020 广东省深圳市,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肿瘤放疗科;518020 广东省深圳市,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肿瘤放疗科;518020 广东省深圳市,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肿瘤放疗科;518020 广东省深圳市,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肿瘤放疗科;518020 广东省深圳市,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肿瘤放疗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骨嗜酸性肉芽肿放射治疗临床分析 [J], 唐曦;潘险峰;徐炎华;胡传杏子;王家桥2.嗜酸性肉芽肿16例放射治疗疗效观察 [J], 陆雪官;胡超苏;冯炎3.嗜酸性肉芽肿放射治疗的临床分析 [J], 何剑莉;海平;程炳权;折虹4.放射治疗幼儿胸骨嗜酸性肉芽肿一例 [J], 张伟军5.放射治疗骨嗜酸性肉芽肿21例分析 [J], 程勇;张红雁;马军;钱立庭;赵于飞;罗文广;高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嗜酸性肉芽肿放疗疗效及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嗜酸性肉芽肿放疗疗效及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嗜酸性肉芽肿放疗疗效及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毕建强;曹永珍;吕仲虹;杨天恩【期刊名称】《天津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8(14)4【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嗜酸性肉芽肿放射治疗后复发的因素,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87~2006年间收治的32例嗜酸性肉芽肿患者,其中手术切除合并放射治疗12例,单纯放疗20例,通过对3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及随访结果的研究,分析影响嗜酸性肉芽肿放疗后复发的因素.结果:初次治疗达到完全缓解的22例,占68.75%;部分缓解5例,占15.63%;无变化4例,占12.5%;进展1例.截止到随访日期,32例患者中放射治疗后复发13例.放疗大于20 Gy的患者与小于20 Gy的患者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疼痛和初治疗效是嗜酸性肉芽肿放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并未发现嗜酸性肉芽肿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放疗剂量的提高并不能更好的抑制复发,对于初次放疗的患者应尽量争取达到完全缓解.初治疗效是否影响嗜酸性肉芽肿的复发值得进一步研究.【总页数】4页(P532-535)【作者】毕建强;曹永珍;吕仲虹;杨天恩【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放疗科,天津,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放疗科,天津,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放疗科,天津,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放疗科,天津,30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30.55+R738【相关文献】1.不同放疗方案对宫颈癌根治术后复发伴转移患者的近远期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J], 朱广侠;戚玉玲2.不同放疗方案对宫颈癌根治术后复发伴转移患者的近远期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J], 朱广侠; 戚玉玲3.食管癌放疗后局部复发再程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每周铂类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临床研究 [J], 方海城; 陈树群; 陈钢群; 潘旭彬; 陈耿春; 杨少武; 黄春霖4.24例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后局部复发再程放疗的疗效观察 [J], 季元红; 吴少兵; 孙小兵; 姚钧; 武小玲; 马高见5.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后复发患者行再程放疗的疗效 [J], 姜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放射治疗耳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1例报告

放射治疗耳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1例报告

放射治疗耳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1例报告1临床资料患者男,32岁。

因”发现右耳前肿物反复发作1年余”于2006年2月5日入院。

查体:右耳前及右颧弓上颞区皮肤可见一约3.0 cm×3.0 cm大小隆起区,质硬,无压痛及可凹性水肿,边界不清,见图1。

右耳屏前皮肤时有骚痒,表面有破溃、色素沉着。

右耳前腮腺触及约1.0 cm×1.0 cm大小硬结,活动,开口度正常。

入院后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15.7%,嗜酸性粒细胞数1.3×109/L。

彩超示:右侧颈部见数个肿大淋巴结回声。

2006年2月8日在我科行肿块穿刺活检病理示:符合嗜酸性粒细胞淋巴肉芽肿表现。

遂于2006年2月13日给予钴60放疗,面积10 cm×19 cm,肿瘤深度4 cm,剂量36 Gy/18 F。

2结果放疗开始1 w后肿块明显变小、变软,2006年3月2日放疗中复查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8.2%,3月8日放疗结束时肿块消失,见图2,复查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4.97%。

随后4月6日复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2.97%。

随访至今未发现局部复发。

图1 耳前肿块图2 放疗结束3讨论嗜酸性粒细胞淋巴肉芽肿又称Kimura’s病,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本病为一种免疫介导的炎性反应性疾病,是一种罕见的以淋巴结、软组织及唾液腺损害为主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少数伴肾病综合征。

是一种良性疾病,此病多见多见于亚洲中青年男性,20~50岁患者占70%,中位发病年龄32岁,男女发病比例为(3.5~6.0∶1),预后较好。

病变部位以腮腺区常见(60.5%)[1],其次为颊部及颌下区(10%~20%)。

主要表现为局部肿块,肿块特点为无痛性,与周围组织粘连,界限不清。

肿块直径1~20 cm(平均3 cm ),可互相融合成团块。

早期质地较软,随病程延长逐渐变为硬韧。

表面皮肤多无异常,少数有瘙痒、色素沉着等改变[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中度升高及IgE明显升高,科发病一开始即出现,或随后数月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颌面部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放疗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方法:对我科收治的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接受放射治疗,肿块完全消退;随访2年,未发现明显复发。

结论:根据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点,诊断并不困难,治疗首选放疗,一般预后较好。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放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97-0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我科收治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1例,男性,47岁,病程5年余。

1.2 临床表现。

因“双侧颌面部无痛性肿块渐进增大五年余”入院。

患者于五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发现双侧颌面部肿块,无明显疼痛感,无面神经侵犯症状,不影响进食及发音,曾至我院外科就诊,颌面部ct提示:颌面部肿块大小约
2.5×2.5cm,考虑血管瘤可能;未予任何治疗。

近一年来,双侧颌面部肿块增大明显,无明显疼痛感,局部皮肤瘙痒感,且严重影响面容,遂来我科就诊,收治入院。

专科检查:双侧颌面部高度肿胀畸形,左侧颌面部及大小约8×7cm 肿块,右侧颌面部及大小约8×5.5cm肿块,质地柔韧,界欠清,
无压痛,未及搏动感,表面皮温不高,听诊无吹风样杂音,体位试验,无面神经侵犯症状,双侧面部皮肤有瘙痒感,表面色素沉着。

1.3 实验室检查。

入院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11.4×109/l,嗜酸性粒细胞:23.3%,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2.66×109/l;淋巴细胞:29.4%;颌面部ct提示:双侧颌面部皮下软组织内可见弥漫性混杂密度肿块影,密度不均,境界不清,未见明显钙化,增强后有不均匀强化,可见结节状条状强化影,双侧颌下及颈部可见散在结节灶,有强化。

左侧颌面部局部组织活检病理提示:左侧颌面部纤维脂肪组织及少量横纹肌组织,间质少量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可见少量散在嗜酸性粒细胞;符合临床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诊断。

1.4 诊断及治疗。

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结果,结合病理切片结果,考虑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治疗上给予局部放疗,200cgy/次,总量22gy,并予七叶皂甙钠消肿治疗。

2 结果
接受放射治疗的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放疗结束后肿块部分消退,局部质地柔软伴软组织肿胀,较治疗前有明显缩减,出院时血常规检查:白细胞:6.3×109/l,嗜酸性粒细胞:4.4%,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28×109/l;淋巴细胞:16.6%;放疗后2个月肿块完全消退。

随访2年,未发现明显复发。

3 讨论
3.1 基本资料。

我国的金显宅教授于1937年最早报道[1],曾命名为“嗜酸性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

日本学者木村哲二(kimura)于1948年对该病的组织病理表现作了描述,并之称为“伴有淋巴组织增生的特殊肉芽肿”[2]。

因而在国外该病被称为kimura’s disease(木村氏病),而国内文献多称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limphoidgrannuloma,elg)。

elg好发于东亚地区,是一种罕见的以淋巴结、软组织及唾液腺损害为主的慢性免疫炎性疾病。

好发于青壮年男性,男女发病率为4~7∶1,目前文献报道最小发病年龄为2.5岁[3],最大为80岁。

此病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该病是一种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3.2 临床特点及诊断。

elg发展缓慢,病程长。

主要表现[5]为软组织肿块,有时为多发,偶可自行消退,但又复发,并有时大时小症状,无疼痛及压痛,界不清,质软,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初起软,橡皮样,日久硬韧,缓解时再度变软,肿块区皮肤瘙痒,一般轻微,可随病程加重,并可见皮肤粗厚及色素沉着。

白细胞轻度增长,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长,可高达60-70%,淋巴细胞增长。

余问桥等提出elg的诊断标准[5]如下:①局部软组织包块无明显压痛;②包块区域皮肤瘙痒和色素沉着;③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大于0.05;④中青年患者。

本病例均符合以上特点。

因此,根据其上述临床特点elg的诊断并不困难。

3.3 治疗与预后。

elg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放疗、激素治疗为主,
对于局限的单发肿块也可采用手术治疗。

大剂量激素治疗常可使病变在短期内得到控制,但在停药后常可复发。

该病对放疗敏感,多家报道有效率为100%,是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6],因此一旦考虑为elg应首选放疗,每野总量给10-20gy,即可使其消退。

部分病例可能复发,若再照射,反应仍然良好。

肿大的淋巴结对放射线反应亦佳,但不如淋巴结以外的病变[4]。

elg一般预后较好,极少有恶变倾向,但复发并不少见,尤其是单纯采用激素治疗的病例。

本病例予以放疗,放射总剂量为22gy,治疗过程中出现口腔黏膜溃破,余无特殊并发症,放疗结束后肿块部分消退,局部质地柔软伴软组织肿胀,较治疗前有明显缩减,血常规检查基本正常;放疗后2个月肿块完全消退。

患者随访2年,未发现明显复发,治疗效果理想。

因其有复发和多发性,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可减少误诊及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kim ht, szeto c.eosinophilic hyperplastic lymphogranuloma, comparison with mikulics’s disease[j].chin med j, 1937,23:699-700
[2] kimura t, yoshimura s, ishikaura e.on the unusual granulation combined with hyperplastic changes of lymphatic tissue[j].trans soc pathol jpn, 1948, 37:179-180
[3] 金玲,张永红,石慧文.儿童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点与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1):1489-1490
[4]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
[5] 余问桥,郑光勇,张雄.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点与诊断[j].口腔医学,2003,23(5):314-315
[6] 胡小毅,罗莉.嗜酸性淋巴肉芽肿[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5,32(1):69—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