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毁》教案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原毁》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韩愈的论证技巧和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毁誉观,培养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原毁》的核心观点。
(2)分析韩愈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韩愈论证逻辑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毁誉现象,激发学生对《原毁》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字词,理解文章论证逻辑。
4. 案例分析分析韩愈的论证技巧和语言风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原毁》的观点及教育意义。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整理《原毁》的主要观点。
2. 分析并评价韩愈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3.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毁誉观的认识和体会。
六、教学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掌握《原毁》的内容和论证技巧进行检测。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深入学习《原毁》的内容,理解韩愈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2)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案例,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2. 学生准备:(1)预习《原毁》,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课堂中的重点内容和学习心得。
八、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1)《原毁》原文。
(2)韩愈的其他作品,以便进行比较阅读。
2. 网络资源:(1)相关的学术论文和讨论,以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原毁》。
高中《原毁》教学设计
高中《原毁》教学设计高中《原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培养写作议论文的能力;学习对比和排比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体会议论文语言的朴实、严谨、准确。
2、过程与方法:诵读、点拨。
3、情感与价值:学习作者忧时伤事的思想感情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法,借助课本知识来观照现实,梳理正确的道德观:律己严格,待人宽和。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文章的结构,深化对议论文结构的认识,培养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河南河阳人。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等。
二、文题解读毁:诋毁、诽谤,专用以推论事理根源的一种文体。
原:推求根源,推究《原毁》探求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本文是专用以推论事理根源的一种文体。
毁:诋毁、诽谤。
原:推求根源,推究。
本文与《原道》《原性》《原人》《原鬼》合称“五原”,是韩愈较系统而全面地阐述自己思想观点的纲领性论文。
《原毁》探求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认为是“怠”和“忌”在起作用,即怠于自我修养而又妒忌别人;不怠不忌,毁谤便无从产生。
三、写作背景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
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
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1.1 教学目标1. 理解《原毁》这篇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掌握并运用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原毁》是一篇关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文章,作者通过对毁谤的起源和影响的分析,提出了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文章深入浅出,引人深思,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掌握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2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关于毁谤的起源和影响的分析。
2. 运用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题、作者观点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关于毁谤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的内容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文章、论文和案例,供学生自主学习。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讲述一个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对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关注。
2. 发布学习任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4.2 教学展开1. 讲解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文章的组成部分,如引言、和结论等。
3. 讲解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介绍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如理性批评、建设性批评等。
4.3 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关于毁谤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4.4 教学总结与反思1. 总结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回顾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巩固学习成果。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原毁》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1.1.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词语、典故和修辞手法。
1.1.3 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其逻辑关系。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1.2.2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毁谤的深刻思考,认识到毁谤的危害。
1.3.2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倡导诚信、友善的人际关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原毁》2.2 教学重点:文本内容的理解、修辞手法的分析2.3 教学难点:文本的深层含义、作者观点的把握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作者韩愈及其文学地位。
3.1.2 简介《原毁》的背景及意义。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3.2.2 学生查找并学习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典故。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3.3.2 学生分享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感悟。
3.4 教师讲解3.4.1 讲解文中重要词语、典故的含义。
3.4.2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文本。
3.5 课堂练习3.5.1 学生运用文中词语、典故造句。
3.5.2 学生分享对作者观点的看法和感悟。
3.6 小结与拓展3.6.2 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4.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考试成绩,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文本:《原毁》5.2 参考资料:关于韩愈的生平介绍、相关文学评论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深层含义。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原毁》全文。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及其含义。
(3)了解作者韩愈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学会如何将古文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毁誉观,学会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
(2)培养坚定的信念,不为他人的言论所左右。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原毁》全文。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及其含义。
(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句子和词语的理解。
(2)将古文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韩愈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引导学生了解《原毁》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原毁》,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圈点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讲解文中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及文章的论证方法。
5. 实践运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将《原毁》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树立正确的毁誉观和坚定信念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原毁》。
2. 写一篇关于《原毁》心得体会的小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原毁》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文章论证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将文章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原毁》全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关于韩愈的生平事迹、文学地位的相关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原毁》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针对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原毁》教案
《原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原毁》的作者韩愈及其创作背景。
(2)使学生掌握《原毁》的基本内容、结构和主要观点。
(3)使学生学会运用《原毁》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毁》的内容和观点。
(2)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原毁》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珍惜友谊,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原毁》的基本内容、结构和主要观点。
(2)运用《原毁》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毁》的内容和观点。
(2)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原毁》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诚信的思考,引出《原毁》的主题。
2. 学习课文:(1)教师讲解《原毁》的基本内容、结构和主要观点。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原毁》的内容和观点。
(3)小组合作讨论,分享对《原毁》的理解和感悟。
3. 分析案例:教师提供一个关于诚信的现实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原毁》的观点进行分析。
4. 问题讨论:(1)学生提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关于诚信的问题,教师引导其他同学运用《原毁》的观点进行讨论。
(2)教师提出一些关于诚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5. 拓展延伸:教师介绍一些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引导学生思考诚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诚信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诚信为本。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诚信的议论文,运用《原毁》的观点进行分析。
2. 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诚信的新闻或故事,进行分享和讨论。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准确背诵《原毁》;2. 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3. 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3. 学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提升自身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 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注重实修的精神风貌;3.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谦逊有礼的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原毁》全文2.2 教学重点:1. 理解《原毁》的核心观点;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3.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3 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词汇和句子的理解;2. 文章论证方法的深入分析;3. 将文中观点运用到现实生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孟子》等儒家经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提问:你们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过错?怎样才算真正修身养性?3.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原毁》,理解文章大意;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3 合作探讨: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讲解与分析:1. 教师针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对比、举例等;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5 实践与应用: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践行《原毁》中的观点;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全班交流。
3.6 小结与拓展: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深入思考并巩固所学。
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4.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4.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原毁》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分析作者提出的毁谤的起源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原毁》是古代哲学家韩愈的一篇重要文章,通过对毁谤的起源和危害的分析,提出了正确的毁谤观。
2. 文章主要观点:毁谤是人的本性,但应该有节制,正确的毁谤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
3. 文章结构分析:引言、、结论。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背景、主要观点和结构。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毁谤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毁谤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毁谤的影响。
2.2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韩愈的背景和《原毁》的重要性。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主要观点和论据。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对毁谤的看法,并分享讨论结果。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毁谤案例,让学生思考毁谤对社会的影响。
5. 总结提升: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毁谤。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
2. 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程度。
3. 思考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评估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反馈1. 课堂反馈: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的思考方向。
2. 作业评估:通过布置相关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个性化指导: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教材:《原毁》全文及注释。
2. 参考书籍:关于韩愈和《原毁》的研究书籍。
3. 网络资源:相关文章和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4.2 教学材料1. 文章复印:准备学生的阅读材料。
2. 讨论卡片:准备一些关于毁谤的问题和案例,供学生讨论。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原毁》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能够解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原毁》的阅读与理解。
1.2.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结构布局和语言特点。
1.2.3 探讨文章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原毁》的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解构特点。
2.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联系社会现实,探讨文章的实践价值。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韩愈及其文学地位,引发学生对《原毁》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体会文章风格。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结构布局和语言特点。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3.5 实践环节:联系社会现实,让学生举例说明《原毁》中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的论证方法和现实意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4.2 课文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3 实践能力:考察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联系现实生活的能力,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原毁》文本及相关注释。
5.2 辅助材料:韩愈的其他作品、相关评论、研究文章。
5.3 网络资源:相关视频、音频资料,以及在线讨论平台。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6.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原毁》全文;2. 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3. 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 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文中毁与原的对比;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古文的魅力;2.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1. 《原毁》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分析;3. 文章主旨的概括与归纳。
2.2 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文中修辞手法的深入解读;3. 文章主旨的深度剖析。
3.1 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韩愈及其作品《原毁》;2. 学生齐声朗读《原毁》全文,感受文本魅力。
3.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查阅生僻字词的注释;2.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并背诵全文。
3.3 合作探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3.4 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文中生僻字词的含义;2. 教师分析并讲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3. 教师引导students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mn idea of the article.3.5 课堂练习:1. 学生结合课文,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练笔;2.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改进写作技巧。
3.6 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旨;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第四章:课后作业1. 背诵《原毁》全文;2. 整理课堂学习笔记,加深对文中修辞手法的理解;2.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和困惑,提出改进建议;3.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1. 课堂互动表现,包括提问、回答、讨论等;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背诵、笔记、短文等;3. 小组合作探讨的参与度和成果展示。
《原毁》教案
•••••••••••••••••《原毁》教案《原毁》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原毁》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
韩昌黎:河北省昌黎的韩氏是望族。
韩文公:死后谥“文”。
韩吏部:最后的官职是吏部侍郎。
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古文运动: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
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二、释题:《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
作者是有感而发:安史之乱后,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私,而由于上层统治者求全责备,下层地主阶层很难登上政治舞台,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
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写下此文,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四、结构层次:第一段,先提出古之君子待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的原则。
然后分三层来论述。
第一层先总论责己、待人的正确原则及其效果。
责己“重以周”,所以自己不懒惰松懈;待人“轻以约”,所以别人乐于做好事,从于己、于人都有好处这一结果,肯定了古之君子立身处世的可贵精神。
第二层,举例论证。
古代的君子以圣人舜和周公为榜样,在比较中揣摩舜和周公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去掉自身不如舜、周公的地方,保持、发扬接近圣人的优点。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毁》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简要介绍文章的《原毁》的含义。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文章《原毁》有什么疑问?教师讲解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预测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文章结构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论据。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并标注出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第三章:词汇和句子理解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培养学生运用词汇和句子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解释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词汇和句子的含义和用法。
3.3 教学活动教师挑选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并进行解释。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词汇和句子的含义。
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词汇和句子进行造句或讨论。
第四章:文章内容讨论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鼓励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讨论和思考。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并标注出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总结,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总结,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鼓励学生提出对文章的拓展思考和问题。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总结,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原毁》全文。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作者颜真卿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颜真卿《原毁》全文。
2.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结构。
(3)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颜真卿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标出关键词语和句式,进行注释。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原毁》全文。
2. 完成练习题: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写一篇关于自己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案例教学: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原毁》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原毁》,使学生认识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提高的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原毁》是南朝梁文学家刘义庆的一篇议论文,主要讨论了毁谤的起源和危害,以及如何正确对待毁谤。
2.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掌握作者的论证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毁谤?毁谤对个人和社会有哪些危害?如何对待毁谤?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注。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详细解释文章的主旨和论证方法。
3.5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如何对待毁谤的短文。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方法的运用等。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课堂参与度、讨论成果等。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方法的运用、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等。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原毁》原文及相关注释。
5.2 辅助材料与《原毁》相关的学术论文、评论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文章的深层含义。
6.2 案例分析法选取与文章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观点。
6.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毁谤场景,提高学生的实际应对能力。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原毁》。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论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如何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掌握,包括字词、句段和篇章的理解。
(2)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2)论证逻辑的把握和推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原毁》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自己的疑问。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探究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和论点。
(2)学生通过实例和案例,学会运用论证方法。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加强记忆和理解。
2.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准备课堂讨论和汇报。
五、教学反思2.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和感受,提出改进建议。
3.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抄写课文和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讨论和汇报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汇报中的表现,包括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表达流畅等方面。
七、教学拓展1. 相关文章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原毁》相关的其他文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拓展知识面。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案设计概述1.1 教学目标1.2 教学内容分析1.3 教学方法与手段1.4 教学资源与工具1.5 教学评价与反馈第二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2.1 上课时间与日期2.2 教学活动安排2.3 教学进度与时间控制2.4 教学辅助材料准备2.5 教学总结与反馈第三章:教学内容详细讲解3.1 文章背景介绍3.2 文章主题与结构分析3.3 重点词汇与短语解析3.4 难点句式与语法讲解3.5 学生互动与讨论第四章:教学活动与课堂互动4.1 小组讨论与分享4.2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4.3 问题解决与思考题4.4 小组竞赛与游戏4.5 学生展示与评价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学生作业与测验5.2 课堂观察与记录5.3 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5.4 教师评价与反馈5.5 教学改进与调整计划第六章:课后作业与练习6.1 作业布置与要求6.2 练习题设计与解析6.3 作业提交与批改6.4 作业反馈与指导6.5 作业评价与改进第七章:课堂练习与互动7.1 练习题设计与实施7.2 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7.3 课堂提问与回答7.4 小组合作与讨论7.5 课堂互动与反馈第八章:多元化教学策略8.1 教学游戏与竞赛8.2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8.3 小组合作与分享8.4 思维导图与概念图8.5 创意写作与表达第九章:教学实践与反思9.1 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9.2 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9.3 教学改进与调整计划9.4 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9.5 教学交流与分享第十章:教学评价与反思10.1 学生评价与反馈10.2 教师评价与自我反思10.3 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估10.4 教学改进与调整方案10.5 教学持续发展与完善第十一章:教学拓展与延伸11.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与阅读11.2 比较分析与跨文化交际11.3 话题讨论与学术研究11.4 创意活动与学科交叉11.5 教学拓展资源整合第十二章:特殊需求学生关怀12.1 学生个体差异与需求分析12.2 特殊需求学生教学策略12.3 辅助工具与资源的应用12.4 学生情感与心理支持12.5 家校合作与沟通第十三章:教学技术与工具应用13.1 现代教育技术介绍13.2 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13.3 网络教学平台与工具使用13.4 互动式白板与教学应用13.5 教学技术与工具的评价与选择第十四章:课堂管理策略14.1 课堂规则与纪律建设14.2 学生行为管理策略14.3 冲突解决与调解技巧14.4 学生参与与激励机制14.5 课堂观察与问题诊断第十五章:教学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计划与实际执行对比15.2 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总结15.3 学生学习成果分析15.4 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改进15.5 未来教学规划与目标设定重点和难点解析《原毁》教案完美版涵盖了从教学设计、计划与时间安排,到内容详细讲解、活动与互动,再到作业与练习、实践与反思等多个方面。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原毁》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毁誉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正确的毁誉观,使学生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2)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原毁》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
(2)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3)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毁誉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理解,特别是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2)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毁誉的文章,如《论语》中的“毁贤论”。
(2)提问:什么是毁?什么是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毁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原毁》,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如“毁”、“誉”、“原毁”等,并进行解释。
3.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文章中的观点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观点,写一篇关于如何看待毁誉的短文。
(2)让学生通过写作,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阅读理解能力、关键词语的解释等。
(2)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意识、批判性思维等。
《原毁》教案
《原毁》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为高中语文教师编写的一份《原毁》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小说《原毁》的主要内容、情节和主题,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教案分为导入活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作业布置和教学反思等几个部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原毁》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3. 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观点,并发表个人见解;4.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原毁》小说的封面、作者简介以及相关背景知识等,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对该作品的好奇心。
2. 教学内容2.1 故事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小说《原毁》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战争时期的一个小村庄,主人公原毁作为一名冲在最前线的猛士,经历了一系列生死考验和残酷的战争场景。
2.2 主要情节分析详细讲述小说《原毁》中的主要情节,如主人公原毁参军、战争的残酷与荒诞、战友的生死离别、战争对人性的摧残等,需要引用适当的文本片段进行分析和解读。
2.3 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原毁、战友阿昌、村民阿丽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表现方式,并讨论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故事的发展。
2.4 主题探讨和个人见解发表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观点,如战争对人性的冲击、个体命运与历史背景的关系等,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对这些主题和观点的见解。
3.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
4.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对《原毁》的读后感或书评,在书写过程中要求他们结合课上所学内容,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评价。
四、教学反思通过综合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原毁》教案
《原毁》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电影《原毁》为主题,旨在通过教学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电影中所体现的主题和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关怀意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影《原毁》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 分析电影中体现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3. 探讨电影所折射的人性和价值观;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关怀意识。
三、教学内容1. 电影《原毁》的背景介绍;2. 电影《原毁》的故事情节梗概;3. 电影中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分析;4. 人性和价值观的探讨;5. 小组讨论和思辨活动。
四、教学步骤1. 电影《原毁》的背景介绍介绍电影的拍摄背景,导演和演员阵容等,并引导学生对电影的产生和影响进行思考。
2. 电影《原毁》的故事情节梗概简要叙述电影的故事情节,包括主要人物的经历和发展,引起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的事件等。
3. 电影中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分析通过电影中的场景和人物对话,引导学生分析电影中所体现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如环境破坏、道德沦丧等,并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4. 人性和价值观的探讨结合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行为,引导学生探讨人类的本性以及其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如亲情、友情、爱情和责任等,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5. 小组讨论和思辨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电影的理解和感受,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活动,对于电影中的问题和困境进行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探讨。
六、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的表现,问题解决方案的提出以及对电影《原毁》的书面总结,进行综合评估,评价学生在思辨和人文关怀意识方面的表现。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
八、教学拓展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电影中所涉及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其他具有社会问题意义的电影,并进行类似的教学活动。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原毁》的背景和作者韩愈的时代意义。
2. 分析并解读《原毁》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品质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1. 《原毁》的背景介绍。
2. 作者韩愈的生平和主要思想。
3. 《原毁》的主要论点及其论证过程。
4. 对《原毁》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的探讨。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原毁》的核心论点及其意义。
2. 韩愈的论证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原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2 教学难点1. 对《原毁》中一些古代概念和思想的理解。
2. 分析韩愈的论证逻辑和修辞技巧。
3. 将《原毁》的思想应用于现代社会。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原毁》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小组讨论。
3. 比较法:分析《原毁》与其他文学作品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2. 文本分析:深入解读《原毁》的语言、结构和意象。
3. 作业与评估:布置相关阅读作业和写作任务,进行学生评估。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1. 每节课时安排:90分钟。
2. 课程周期:共12周,每周一节。
4.2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原毁》的背景和作者韩愈。
2. 阅读与理解:《原毁》的全文阅读和初步理解。
3. 讲解与分析:详细讲解《原毁》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4.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批判性思考。
5. 总结与作业: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
第五章:教学评估与反馈5.1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阅读作业和写作任务。
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原毁》的考试题目,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5.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毁》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古文句式句法及文言词汇等
2. 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
2、根据本文,了解“原”这类论辩文体的基本特点;
3、学习文章多角度、多层次对比的说理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
韩昌黎:河北省昌黎的韩氏是望族。
韩文公:死后谥“文”。
韩吏部:最后的官职是吏部侍郎。
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古文运动:
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
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释题: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
作者是有感而发:安史之乱后,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私,而由于上层统治者求全责备,下层地主阶层很难登上政治舞台,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
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写下此文,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三、结构层次:
第一段,先提出古之君子待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的原则。
然后分三层来论述。
第一层先总论责己、待人的正确原则及其效果。
责己“重以周”,所以自己不懒惰松懈;待人“轻以约”,所以别人乐于做好事,从于己、于人都有好处这一结果,肯定了古之君子立身处世的可贵精神。
第二层,举例论证。
古代的君子以圣人舜和周公为榜样,在比较中揣摩舜和周公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去掉自身不如舜、周公的地方,保持、发扬接近圣人的优点。
指出要采取“责”“求”“去”“就”等具体行动。
最后以反问句“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作结。
第三层,着重谈宽于待人。
先从横的方面论对别人的宽厚:“取其一不责其二”,再从纵的方面说明古之君子“待人也轻以约”:“即其新不究其旧”。
又写到古之君子只怕别人得不到为善益处的焦虑心情:“恐恐然惟惺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
◆第一段先树起正面的楷模,说明要根除诽谤之滋生,要向古之君子学习,待己、待人分别采取“重以周”、“轻以约”的正确态度,也为下文破题作了铺垫。
(板)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其责己也重以周:高标准、严要求
其待人也轻以约:低标准、不苛求、与人为善
第二段,写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与古之君子相反。
本段可分三层:
第一层先提出观点:“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作为古之君子的对立面,今之君子由于采取了责人待己的错误做法,所以于人、于己都不利。
第二层谈待己“廉”,自己没有优点,没有本领,却自我满足,自欺欺人。
第三层谈“责人详”,即对别人的优点和本领,视而不见或尽量贬低,以要求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
第二段开始破题,摆出了“毁”的具体表现,谴责了“今之君子”嫉善妒能的恶劣行径。
(板)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待己廉:低标准、无要求
责人详:高标准、苛责人、惧人闻达
(同第一段形成古今鲜明对比,揭示出当时毁谤成风的情况。
)
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现实后果会是什么?
对人求全——压制人才
责己太宽——骄横自是
第二课时
第三段,破题目中的“原”,推究“毁”的思想根源。
作者认为“毁”的思想根源在于“怠”与“忌”。
分三层来论述。
第一层先从道理上作理论性的概括:“怠”的结果自己不能进德修业,“忌”的结果害怕别人进德修业。
第二层以破“忌”为主,作者用自身经历作例证,分析“忌”的心理及表现。
第三层得出结论:“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由此引发感慨:读书人处于这样的环境,希望名誉光大,道德传扬,太难了!
(板)本文的中心论点?(用原文回答)
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自己不求进步(不能修)
忌——害怕别人有进步(畏人修)
揭示不正之风的社会根源及危害
第四段:阐明写作意图,把根绝毁谤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
作论的缘由
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
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
五、主题
本文从待人、对己两个方面,通过古、今“君子”的对比,指出他们的不同表现和态度,进而得出“怠”与“忌”乃是毁谤根源的结论。
希望能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原毁》脉络
第一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二段: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三段:揭示“毁”的社会根源及危害
根源——怠与忌
危害——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第四段:写作意图及改变这种风气的殷切愿望
(论“毁”与“国治”)
六、写作特点:
1、鲜明的对比。
“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构成贯穿全文的对比。
古之君子,责备自己很重,很周全,要求很严格,对待别人,很宽,很随和,毫不苛求;今之君子,要求自己很低,要求别人却很苛刻。
这中间,段与段,层与层都采用对比写法,古之君子责己“重以周”与待人“轻以约”,今之君子则相反。
“重”与“轻”,“周”与“约”又构成具体的对比。
古、今君子的具体行为亦构成对比。
逐项对比,使问题的正反两面都得到淋漓尽致的阐发,作者的爱憎褒贬之情也愈益强烈。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本文的重点并非是赞颂古之君子,而是抨击今之“君子”的责人详,待己廉,在于挖出其思想根源,因而文章对此着重予以论述。
“毁”的思想有两方面,但主要是“忌”,文章对“怠”一笔带过,而着重分析了“忌”。
3、寓理于形。
虽是说理文,但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手法来讲道理。
如语言描写,第一段穿插了古之君子责于己的话:“彼,人也……”如行为描写,“日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如情景描写,写作者当着众人的面评论某人为“良士”或“非良士”,众人或表态或不表态,其心情都是嫉妒。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留侯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