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信力研究
政府公信力的构建机制研究
政府公信力的构建机制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政府公信力的构建机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政府公信力作为政府治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政府公信力的建设成为了当前重要的议题之一。
政府公信力的构建机制政府公信力的构建机制包括信任源、信任过程和信任结果三个方面。
信任源:政府公信力的建设最重要的源头是政府的行政能力和态度。
政府通过行政能力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益,通过良好的态度和诚信行为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信任过程:政府的公信力建设需要通过整个治理过程的全方位推进,包括政策制定、监管执法、风险管理、危机应对等多个方面。
政府需要通过完善的制度和规范来加强公共资源的管理,增强公民参与的机会和能力,以建立一种公正合理的社会信任体系。
信任结果:政府公信力的最终实现在于建立一种社会信任体系,这种信任体系是由政府、市民和企业共同维护和发展的。
政府需要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公开、权力公开,使市民对政府的行为有着更加透明的认知,从而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信力和人民的信任。
政府公信力构建的挑战在政府公信力构建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挑战和难点。
首先,政府的执政水平和行政能力是公信力建设的根本,但是由于制度不健全、行政不规范等原因,政府公信力构建面临许多困难。
其次,信息不对称、信息不透明和舆论差异可能会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政府需要对信息公开的范围、途径、方式等进行探索和研究,增加市民参与其中的机会,更好地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公开。
最后,政府公信力构建也面临着公民参与程度、社会网络因素以及国家形象等不同层面的挑战。
政府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起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信任体系。
政府公信力的意义政府公信力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将对政府的管理风格和治理理念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政府将借此机会从治理简政、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凝聚社会共识等方面在管理水平和思想理念上得到进一步提升。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地方政府公信力是行政管理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是地方政府获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其构建与完善是国家和社会繁荣进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当今社会,地方政府公信力作为衡量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焦点。
在享受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带来的成果之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地方政府公信力存在的诸多问题。
本文对于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实现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标签:地方政府;公信力;信任一、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分析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
“地方政府公信力是指某一地方政府行政行为的法制化程度,在其辖区内公民的民主化程度,以及国内、国际上所享有的公众信任度和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综合评价。
”二、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实状况及成因分析(一)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进程1.地方公共服务质量提高。
“地方公共服务指的是提供的在地方的层次上被消费者共同地且平等地消费的物品。
地方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服务是因为地方政府更了解本地居民的偏好,因而所提供公共服务的质和量更符合本地居民的需要,更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近年来,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提高,公共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率。
2.依法行政水平逐步提高。
具体来讲,各级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应认真贯彻落实宪法和法律,要规范政府行为,必须切实做到严格规范文明执法,维护公共利益,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
(二)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1.缺乏法律法规的制约,权力监督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权力监督机制不健全,地方政府行政权违法现象频发。
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过程中,缺乏法律法规制约,易出现地方政府“乱作为”现象,大大降低了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2.政府职能履行不当,公共服务供给乏力。
中国政府的机构改革中,如何把握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是关键,要转变观点,确立“小政府”“大服务”的理想格局。
论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社会调查报告
论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社会调查报告1. 引言近年来,政府公信力的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报告以社会调查的方式对政府公信力建设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当前政府公信力的现状、问题和解决途径,为政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2.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抽取了5000名受访者。
通过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并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解读。
3. 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部分受访者对政府的公信力表示担忧。
其中,45%的受访者对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表示不满意,认为政府在信息发布方面存在不足。
此外,有30%的受访者对政府的承诺兑现情况表示不满意,这反映出政府在兑现承诺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4. 公信力问题分析在分析政府公信力问题时,我们发现了一些主要原因。
首先,信息透明度不高是公信力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
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透明度。
其次,承诺兑现的不足也成为公信力问题的重要原因。
政府在承诺兑现方面需加强执行力,确保承诺得以兑现。
最后,个别腐败现象以及失职行为也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了负面影响。
5. 政府公信力建设途径为了解决政府公信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政府应进一步提高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加强信息披露工作。
这包括提供更多的信息渠道、推行阳光工程,以及建立全面可信的信息发布平台。
其次,政府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加大力度打击腐败现象,增强行政效能。
此外,政府应加强与民众的互动交流,定期举办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增加政府与民众的互动机会。
6. 政府公信力提升效果评估在实施上述建议后,我们应定期进行政府公信力的评估,以了解政策效果和改进方向。
具体评估方法包括定期调查、投诉反馈和研究报告等形式,以全面了解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情况。
7. 结论本报告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研究了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解决途径。
希望政府能够采纳本报告的建议,加强政府公信力的建设,为社会发展和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政府公共关系视角下基层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
政府公共关系视角下基层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一、基层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现状目前,我国基层政府公信力建设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政府形象受损。
一些基层政府在政务办理、服务态度、效能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政府形象受损,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
(二)政府信息公开不透明。
一些基层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存在不完备、不及时的问题,公众对政府的决策和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参与。
(三)政府与公众互动不畅。
一些基层政府在与公众互动方面存在沟通不畅、反馈不及时的问题,导致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紧张,社会矛盾加剧。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建设,导致政府公共关系紧张,阻碍了政府的良好运行。
有必要从政府公共关系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基层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为政府公共关系的优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基层政府公信力建设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政务办理、服务态度、信息公开、舆情引导等方面。
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基层政府在公共关系管理方面的滞后和不足导致的。
为了优化基层政府公共关系,提升政府公信力建设水平,可以从信息公开、舆情引导、公众参与等方面入手,制定相关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政府信息公开。
基层政府要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平台,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和及时性,增强公众对政府决策和行为的监督和参与。
(二)优化舆情引导。
基层政府要加强舆情监测和引导工作,及时了解社会热点、关注焦点和舆论动向,做好舆情分析和研判,采取有效措施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强化公众参与。
基层政府要积极倡导和支持公众参与政府管理,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和渠道,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和建议,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以上对策主要是从政府公共关系的角度出发,旨在优化基层政府公关关系,提升政府公信力建设水平。
通过加强政府信息公开、优化舆情引导、强化公众参与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政府形象、增强政府与公众的互信,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公共管理中政府公信力的重塑途径研究
公共管理中政府公信力的重塑途径研究公信力是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政府的公信力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以及信息时代的兴起,政府公信力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为了保持和重塑政府公信力,在公共管理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强透明度与信息公开。
透明度是政府公信力的基础,只有通过及时、全面地向公众公开信息,才能建立起政府的公信力。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建立起科学的信息公开目录和制度,并确保信息公开的透明和公正。
同时,政府部门应主动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信息的及时传播,提高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了解,并接受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其次,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应更多地考虑民众的意见和利益。
公众的参与不仅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可以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政府应建立起多元化、开放的决策过程,积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将决策过程变得透明、公正。
政府还应加强与公众的沟通,通过听取公众的建议和意见,回应公众关切,及时解答疑惑,增强公众对政府决策的信任,从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再次,政府在公共服务中应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
公共服务是政府与公众直接接触的重要环节,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是重塑政府公信力的关键。
政府应注重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公众满意度。
可以通过加强公共服务的监督、评估和考核来推动政府公共服务的提升,确保政府工作的透明性、规范性和公正性,以此重塑公众的信任。
另外,建立起健全的制度和法治环境也是重塑政府公信力的必要途径。
政府应建立起公正、公平、透明的制度框架,确保权力的运行符合法治原则,使人民群众有感、有服气。
政府应加强法治建设,加强对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依法行政,公正执法。
通过建立法治环境,才能为政府公信力的重塑提供坚实的保障。
除了以上几点,政府还应加强自身形象管理。
政府官员作为政府公信力的代表者,他们的形象直接关系到政府公信力的塑造。
政府应加强对官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强化官员廉政建设。
新形势下我国政府公信力研究
新形势下的我国政府公信力研究摘要:在当前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发展非常迅速,而在这个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无论从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政府的公信力在不同程度都有不足甚至有所削弱,某些时候还会阻碍社会正常健康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加强和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的前提下,研究我国政府公信力的表现和缺失,对于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政府问责制;公共决策政府公信力在我国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政府执政的基础,维系着国家政权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因此,增强政府公信力,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政府公信力的理论基础现代社会是民主、法制和公民自治的社会,在现代社会理念中,政府公信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地处,无论是从公民与政府的关系,还是从法律的要求以及各国不同政体下治理国家的需要,都要着重强调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意义。
(一)政府公信力的概念所谓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程度,是社会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信赖和认同,它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也是公共权威的一种表达。
(二)公信力是政府合法执政的根基在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公共权力行使体现出两个极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即民主和责任。
政府的公信力,是政府行使公共权力效果的社会反馈,是政府责任行为的外在表现。
在民主社会,如果失去民众的信任,其执政合法性也存在危机,因此良好的公信力是责任政府的必然追求。
政府公信力产生的根源来自于对政府政治合法性的认可和服从。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政府公信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快,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也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缺乏表现。
权利腐败严重,这是公信力缺失最显著的特点。
其本质上来讲,是掌握公共权力的人滥用权力,谋取自身利益。
另外,政府违约和政府不作为,也严重的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形象。
35-5-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及相关策略选择
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及相关策略选择摘要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核心,也是建设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要素。
然而,现实中,某些政府失信事件成为政府失信于民、公信力下降的潜在因素。
本文从分析“周老虎”事件和“疑似华南虎事件”两个案例入手,对两省地方政府行为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并分析了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途径。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信力;信任目录一、案例正文......................................... - 2 -(一)周老虎事件始末................................ - 2 -(二)平江“疑似华南虎”事件始末.................... - 4 - 二、案例分析......................................... - 5 -(一)两省地方政府行为比较分析.................... - 5 - (二)通过案例体现的政府公信力现状................ - 6 - (三)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 - 7 - (四)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途径........................ - 8 -结论................................................ - 10 -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案例正文(一)周老虎事件始末11.2007年10月3日,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农民周正龙在该县神州湾一处山崖旁,用胶片和数码相机同时拍摄到两组清晰的野生华南虎照片,经陕西省林业厅组织野生动物专家和影像专家共同鉴定,照片是真实的。
从而宣告失踪20多年的野生华南虎重新被发现。
陕西省林业厅向这位农民颁发了荣誉证书和两万元奖金,以表彰周正龙对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做出的显著贡献。
加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对策研究
加 强 我 国 政 府 公 信 力 建 设 的 对 策 研 究
冼 肖 波
( 海 南 省 国营 八 一 农 场 龙 山社 区医 院 , 海南 儋州 5 7 1 7 0 0 )
政府 公 信 力 , 即政 府 获 得 公 众 的信 任度 , 是 政 府 能力 在 公 众 心 中 的综 合 评 价 和 公 众 对 政 府 提 供 的 公 共 服 务 的 满 意 度 , 也 是 政 府 对公 众 的凝 聚 力和 动 员 力的 重 要 决 定 因 素q ) 。 针 对 我 国 政 府公 信力 不 断 下 滑 落 的 现 状 ,必 须 结 合 社 会 发 展 现状 及 我 国 民 主 政 治 建设 的 特 点 ,从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推 进 政 府 的公 信
问题。 四、 建 立 起 有 效 地 权 力 监 督 机 制 和 权 力 问 责 机 制 建 立健 全 政 府 权 力 监 督 制 约 机 制 和 权 力 问责 机制 .是 政
府 公 共 关 系 活 动 正 常 进 行 的 重 要 保 障 。要 促 进 责 任 政 府 的真 正建立 , 首先要从立法 、 司 法 等 方 面加 大 对 行 政 权 监 督 与 制 约 的力度。 第一 , 要 加 强 人 民代 表 大 会 自身 的建 设 , 完善 质 询 、 视 察、 信访 、 法律监督制度 等 , 发 挥权力机 关的监督 作州 ; 第二 , 要 加 快 司 法体 制 的 改 革 , 提 高司法人员队伍素质 , 建 立 和 完 善 反贪污法等 ; 第三, 行 政 机 关 要 依 法 行 政 并 加 强 内部 监 督 . 合 理划分内部监督的权限 , 明确 职 责 , 提 高 内 部监 督 效 率 ; 第四, 加 强 媒体 舆 论 的 监 督 , 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提 高 媒 体 和 舆论 监督 的效 率 , 实事求是 , 依法评价 , 以督促政府依法行政 , 提 高 政府 公信 力@ 。 除此之外 , 还应 完善权力问责制 . 实行 严 格 的 行 政 过 错 责 任追究制 , 充 分 发 挥 行 政 问 责 制 在 政 府 工 作 中的 基 础 作 用 . 明 确责任 , 追究 过错 者 职 责 , 保证批 准 、 审核 、 承 办 等 环 节 中每 个 环 节 及 其 相 关 人 员 依 法 行 使 职权 ,承 担 过 错 责 任 , 明确 各 层 级、 各 岗位 的职 责 ⑨ 。针 对 行 政 主 体 与 工作 人 员 在 工 作 中 出现 过 错 给 国 家 及 群 众 利 益 造 成 损 失 的 .应 相 应 地 追 究 其 参 与者 ( 包 括 当事 人 及 其 领 导 ) 的责任。 五、 发 展 电子 政 务 。 推行 政务 公 开 政 务 公 开 有 利 于 提 高 政 府 的公 信 力 .是 群 众 积 极 参 与政 府决策的重要途径之_ ’ . 。当今 社 会 , 人 们 主 动参 与政 府 决 策 的 要 求 越 来 越 强 烈 。 政 府 想 要 提 高 自身 的公 信力 , 就需要定 时 、 定 点 地 向 群 众 公 开 政 务 信 息 ,加 大 行 政 办 公 的 公 开 性 和 透 明 度, 让 群 众充 分认 识 和 理 解 政 府 的 运 作 、 职 能 及 最 终 决 策 。所 以我 们 必 须 一 方 面 进 一 步 加 强政 府 行 政 制 度 化 ,修 改 各 种 阻 碍 政 府 信 息公 开 的制 度 , 建立透明 、 公开 、 权 威 的 政 府 信 息披 露 机制 , 通过政务公开 、 听证 、 决 策 公示 、 专 家 咨 询等 方 式 方 法 , 进 步 与 民 众 沟通 与 对 话 交 流 。 另 一方 面可 借 助 网络 发 展 电 子政 务, 建立 网络 交 流平 台 , 加 强 行 政 的公 开性 、 科学性 、 民主 性 和 法治性 , 这 样 才 能 保证 政 府 与 公 众 问 维 系着 良性 互 动 的 沟 通 关 系, 从 而 保 证 公 众 对政 府 充 分 信 任 , 提 高 政府 公 信 力 。 总之 , 充分提高 政府公信 力 , 对 于 加 强 党 的执 政 能 力 , 推 动经济发展 , 构 建 和谐 社 会 等 意 义 重 大 。 我 们 必 须 及 时发 现 政 府公 信力的缺失 、 缺失 的危害 , 以最快 、 最 有 效 的 方 式 构 建 政 府公信力 , 提 升政 府 在 群 众 巾 间 的 满 意 度 和 信 任 度 , 构 建 一 个 受公众高度信任的人民政府。
中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中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人是社会性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与他人产生交往,从而发生各种社会关系。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①交往与合作密不可分,信任与人类的交往活动联系密切。
社会信用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信用是其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
政府公信力是一国社会信用状况的传感器,是社会信任危机程度的标尺。
政府公信力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本文以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公信力为研究对象,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布局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阐明了本项研究的背景、现状、逻辑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是“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相关要素概述”厘清了公信力与信任、信用和诚信的区别与联系,界定了公信力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评价标准和功能作用。
第二章以云南孟连事件为例阐明了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和公民各自行为失范的表现,然后上升到宏观层面,得出群体性事件与政府公信力互动逻辑的基本结论:地方政府公信力失范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地方政府公信力失范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催化剂。
并将二者互动模式分为两种:顺畅模式和梗阻模式。
第三章阐明了地方政府公信力失范的表现、特征和原因。
第四章借鉴了古今中外的文化及经验教训,给出了一些改善路径: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建立政府信用考评机制;健全政府公信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失信的问责和赔偿机制。
最后一部分即结束语,总结归纳本项研究取得的成果。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综合运用了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来研究政府公信力问题,深刻剖析了政府公信力失范的表现、特征和成因,并综合归纳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比较系统的提出了当前条件下提升政府公信力的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可操作性。
论文政府公信力及其提升研究
论文政府公信力及其提升研究第一篇:论文政府公信力及其提升研究政府公信力及其提升研究一、政府公信力政府公信力不仅是学者和官员关注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
政府公信力是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
我国政府公信力状况堪忧,究其原因,无外乎从时代、政府和公众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具体来说有: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政府的不可治理性增强;政府行为暗箱操作,缺乏透明,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危机管理能力不强,腐败现象仍然严重;公众对政府的期望过高。
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措施有:政府应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推行政务公开,建设透明政府;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等。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尤其是政府公信力提升,显得特别重要和紧迫。
人们常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衰。
”在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公信力是基石和核心,对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建设具有强烈的规范、引导和激励作用。
政府公信力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强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巩固政府合法性,维护社会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提高政府公信力,建立公信政府,既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二、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措施(一)坚持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法治下的政府是政府获得公信力的基本前提。
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依法行政就是强调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必须依法管理社会,治理国家,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摒弃那种以言代法,以情代法,以权代法的错误观念并在行为上依法行政,自觉地树立法制观念,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继续完善行政立法,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工作,强化政府依法行政监察机制。
依法行政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限制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权力,避免文件和领导讲话大于法的现象,减少行政行为的任意性,使人们形成对法律和制度的信仰,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体现政府的诚信,让政府的行为完全按照法治的轨道运行,有助于增加政府规范性,合法性和公开性,打造诚信政府。
公共治理理论视角下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公共治理理论视角下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在公共事务领域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相对应的是,地方政府在公共治理领域中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突出,其中之一就是公信力缺失问题。
在广泛的民意调查中,许多市民和公众对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廉洁性、公正性、透明度等认同度不高。
这种情况不仅会影响政府的有效治理能力,同时也会影响公民的政治信任和社会稳定。
因此,对于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旨在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帮助地方政府解决公信力缺失的原因,提高公共治理的效果。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从公共治理理论的角度出发,探究我国地方政府的公信力缺失问题。
重点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和机制,为政府和学者提供参考。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 了解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问题的概况和表现形式;2. 探究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问题的主要原因;3. 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问题的机制;4. 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帮助地方政府解决公信力缺失问题。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重点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形式分析;(2)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机制;(3)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政策建议。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目前关于公共治理和公信力研究的相关理论,对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问题的研究进行学理分析;(2)个案分析方法: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政府公信力表现形式,进一步了解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问题的实际情况;(3)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民众对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的信任度,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4)专家访谈法:通过访谈具有相关从业经历和学术背景的专家,收集并分析实际情况。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旨在重点探讨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问题,研究成果将包括以下方面:(1)综合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问题的原因和机制;(2)提出针对性解决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的政策建议;(3)为相关学者和政府部门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我国政府统计公信力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政府统计公信力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政府统计数据作为公共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近年来,我国政府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备受质疑,公信力问题突出。
政府统计数据可能存在数据造假、过度统计等问题,导致社会公众对政府统计数据的可信度下降,甚至是对政府整体形象的影响。
因此,对我国政府统计公信力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解决我国政府统计公信力问题,具体如下:(1)分析政府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研究它们与政府公信力之间的关系;(2)探讨政府如何提高统计数据的公信力和透明度;(3)提出完善我国政府统计管理制度的建议,以强化其公信力;(4)对于国家统计局等相关机构的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等问题进行研究,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该研究对于提高政府统计数据的可信度和透明度,改善政府形象,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也有着积极作用。
三、研究内容(1)政府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公信力的破坏(2)保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制度建设(3)提高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技术手段(4)完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5)利用案例分析,探讨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的具体措施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对政府统计部门工作人员和媒体人员进行深入调研;引用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政府统计部门的制度建设、技术手段、数据质量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引入案例分析法,在分析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提升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具体措施。
五、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可以:(1)完整地解释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问题的原因;(2)呈现我国政府的统计管理制度和法规等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3)论述政府提高统计数据公信力的手段和技术,分析其优缺点;(4)以实际案例分析为重点,为提高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六、研究计划研究时间:2021年9月-2022年6月研究步骤:第一阶段:综述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问题的研究现状,并探讨研究意义和价值。
政府公信力研究
政府公信力研究一、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及其价值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
政府公信力,是评价政府是否作为、能否全面履行公共责任和公众是否认同的基本标准。
政府公信力的强弱,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民心目中的具体形象。
政府公信力=政府行政能力*公众满意度。
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诚信程度,政府的服务水平,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政府民主化的程度等方面。
政府公信力涉及两个主体:信用方(即政府),信任方(即社会公众)。
它包含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政府对公众的信用,其中政府信用是政府公信力的核心内容。
政府信用是社会组织和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是政府行政行为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在社会组织和民众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反映,它包括民众对政府整体形象的认识、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期望和信念等,也体现出民众自愿地配合政府行政,减少政府的公共管理成本,以提高公共行政效率,是现代民主和法治条件下的责任政府的重要标识。
政府公信力体现政府的信用能力,它反映了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
政府公信力的强弱,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
这种信用资源既包括意识形态上的(如公民对政府的政治合法性的信仰,公民对政府制度及公共选择过程的公正性、合理性的认可程度等等)、物质上的(如政府的财力),也包括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民心目中的具体形象等等。
政府信用贯穿于政府与公众的整个互动关系之中,是政府履行职能、从事行政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综合反映。
其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决策信用,即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连续性,政府的决策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决策过程是否科学、公开和民主,出台的政策能否体现出连续性。
行为信用,也即政府行政过程中罱格依法律规定行使其管理职权,不越位、不出位,不乱行使职权;程序信用,即政府行政过程的透明、公开,严格按法定程序实施,便于公民的参与和监督。
政府决策中的公信力与公众信任研究
政府决策中的公信力与公众信任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和信息传播的广泛普及,政府决策在公众中的公信力和信任度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公众信任政府决策的程度不仅关系到政府的合法性和稳定性,也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决策效果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研究政府决策中的公信力与公众信任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首先,政府决策中的公信力是政府获得公众认可和支持的重要因素。
政府决策的公信力取决于政府在决策过程中是否公开透明、携带信息是否真实有效、是否充分听取公众意见等方面。
政府在政策制定中缺乏透明度和沟通不畅,容易引发公众的疑虑和不满,进而导致公众对政府决策的怀疑和不信任。
因此,政府应积极提高政策决策的透明度,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倾听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增强政策的公信力。
其次,公众的信任度对政府决策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公众信任政府的决策,一方面可以增加政策的实施力度和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政策反对的声音和阻力。
公众信任政府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正和能力。
政府需要制定公平公正的政策,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公众感到政府的诚信和能力。
政府决策过程中的廉洁、公正和高效对于树立公众信任至关重要,政府应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惩治腐败行为,提高决策执行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第三,政府决策中的公信力与公众信任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政府的公信力可以增加公众的信任度,而公众的信任度也可以促使政府更加注重公信力的建设。
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需要相互的契合和维护。
政府应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决策水平和执行能力,增强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加强与公众的交流互动,宣传政策的制定过程和执行效果,使公众了解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增加公众对政府决策的认可和信任。
最后,政府决策中的公信力与公众信任的研究离不开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在研究中,我们可以借鉴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政府决策中的公信力与公众信任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论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社会调查报告
论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社会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与目的本次社会调查旨在了解政府公信力建设现状,通过对公众对政府信任度的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政府公信力建设提供参考。
调查对象为年龄在18-60岁之间的城市居民,调查范围覆盖全国各省市。
二、调查方法与样本情况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共发放问卷5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00份。
访谈法主要针对部分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公众代表进行深度访谈,了解政府公信力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
三、调查结果分析1. 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较高,但仍有提升空间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公众对政府持信任态度,但仍有部分公众对政府信任度不高。
这可能与政府在某些领域的表现不佳、政策执行不到位、信息公开不透明等因素有关。
2. 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表现受到关注公众对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表现尤为关注,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如果政府在这些领域表现不佳,将会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3. 政府形象与公信力密切相关调查发现,政府形象与公信力密切相关。
如果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回应社会关切等方面表现出色,将会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反之,则会降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4. 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挑战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如政策执行不到位、信息公开不透明、腐败问题等。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还会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声誉。
四、建议与对策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1. 加强政府诚信教育,提高公务员素质政府应该加强诚信教育,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公务员应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做到公正、廉洁、高效。
2.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知情权政府应该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政府应该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政策信息、财政信息、公共资源配置等信息,增强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公共危机处理情形下的政府公信力研究的开题报告
公共危机处理情形下的政府公信力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公共危机处理情形下的政府公信力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公共危机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突然发生的、可能引起广泛关注和领会、可能产生不好影响和危害的事件,如食品安全问题、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
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政府应该采取正确、快速、有效的措施,减轻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常常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如信息不透明、权力滥用、行政效率低下等,从而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和批评,进一步破坏政府公信力。
因此,对于公共危机处理情形下的政府公信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政府公信力是一个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合法性和民众的信任度;其次,公共危机是不可避免的,通过研究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可以为政府制定公共危机应急预案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政府要提高自身公信力,需要依靠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和加强信息公开,这也是实现民主法治的必要条件。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旨在探讨公共危机处理情形下的政府公信力,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政府公信力的定义及其评价指标2.公共危机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机理3.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措施及其对公信力的影响4.政府公信力的提升策略研究的目标是揭示政府公信力在公共危机处理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研究政府提高公信力的策略和措施,为政府应对公共危机提供理论支持,为建设更为开放、透明、负责的政府奠定基础。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利用文献资料法对政府公信力概念、公共危机处理以及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措施进行深入探讨和剖析。
2.依托案例分析法,调研对某些公共危机事件处理情况的具体案例,发现其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机制和影响因素。
3.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感受和期望,并以此为基础,为政府提高公信力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四、论文结构第一章:研究背景和意义第二章:政府公信力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公共危机与政府公信力第四章: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措施及其对公信力的影响第五章:政府公信力的提升策略第六章:研究总结与展望五、预期成果和社会效益1.本研究对政府加强公信力建设具有指导和启示作用,对提升公众对政府信任及塑造及时有效的政应对公共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我国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
我国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摘要:正确处理和协调公众关系,是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任务。
获得公众信任,提升政府公信力,能够为政府顺利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
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出现,导致我国政府公信力出现弱化现象。
政府如何提升公信形象,维护政府公信力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政府公信力的概念、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现状和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对策等三个方面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研究进行综述, 借以了解政府公信力在政府公共关系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政府形象、政府公共关系、政府职能近年来,我国频繁爆发一系列公共危机和社会事件,如2003年初的“非典”危机和2004年春季的“禽流感”疫情,以及发生在2009年全球甲型H1N1全球流感病毒的施虐等。
我国政府公信力正受到一次次严峻的考验。
由于政府部分处理不当的公关活动,使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产生了质疑,最终影响到政府的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
党和政府对我国政府公信力问题表示高度重视。
[1]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把公信力作为政府工作的准则之一”;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必须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公信力又再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可见,党和政府已经将公信力提高到政府执政准则的层面。
同时我国学术界对政府公信力的探讨也随着中央政策的演进而不断深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政府公信力内涵和概念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获得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它反映了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是政府和社会公众两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的体现。
目前我国学者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类观点。
(一政府主体角度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根基,高公信力为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公信力研究的开题报告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公信力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公共政策执行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对社会发展和公民福利具有重要影响。
为保证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和公正性,政府公信力显得极其重要。
然而,近年来,不少案例表明,政府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贪污腐败、权力滥用、监管不力等问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逐渐下降,政府公信力亟待提高。
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公信力的形成机制和评价模型,并提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如下:1. 文献综述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分析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公信力的形成机制、评价模型和影响因素,并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建议。
2. 实证研究法以我国某地的公共政策执行情况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考察政府部门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公信力,以及公众对政策执行的评价和反应。
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政府公信力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及其机制。
三、研究内容和安排本研究将包括以下内容:1. 前期调研与理论研究(3周)对国内外关于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公信力的研究成果、政策文献进行搜集和综述,总结公信力的概念、形成机制、评价模型及其影响因素,为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实证研究(7周)以某地的公共政策执行情况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考察政府部门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公信力,以及公众对政策执行的评价和反应。
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政府公信力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及其机制。
3. 结果分析和对策建议(2周)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分析政府公信力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及其机制,提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建议。
4. 总结报告撰写(1周)对研究过程、结果进行总结,并撰写研究报告。
四、预期目标通过本研究,预期达到以下目标:1. 深入分析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公信力的形成机制和评价模型,为提高政府公信力提供理论基础。
我国基层政府公信力对社会稳定的作用研究
我国基层政府公信力对社会稳定的作用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基层政府公信力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在探讨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解释了基层政府公信力的定义与特点,分析了其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以及影响方式,讨论了公信力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提升公信力的对策。
在结论部分中,再次强调了基层政府公信力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总结了提升公信力对社会稳定的作用,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为提升基层政府公信力、促进社会稳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基层政府、公信力、社会稳定、研究、作用、定义、特点、重要性、影响、方式、建设、现状、问题、对策、提升、结论、展望、未来。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于政府的服务和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
基层政府作为政府机构的最底层,承担着服务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等重要职责。
而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即其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和信任度,直接影响着政府的治理效能和社会的稳定性。
在现实情况下,我国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权力腐败、公共服务不到位、信息不透明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政府的形象,也削弱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导致社会矛盾的不断积累和突出化。
对我国基层政府公信力对社会稳定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改进建议,也有助于引导政府加强公信力建设,提升政府的治理水平,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价值。
1.2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基层政府公信力对社会稳定的作用,其中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层政府是人民群众直接联系的最主要政府层级,其公信力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关系。
研究基层政府公信力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政府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民生福祉提供理论指导。
基层政府作为执政者,其形象和声誉直接影响着社会秩序和稳定。
深入探讨基层政府公信力对社会稳定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政府治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公信力研究摘要:政府公信力不仅是学者和官员关注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
政府公信力是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
我国政府公信力状况堪忧,究其原因,无外乎从时代、政府和公众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具体来说有: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政府的不可治理性增强;政府行为暗箱操作,缺乏透明,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危机管理能力不强,腐败现象仍然严重;公众对政府的期望过高。
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措施有:政府应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推行政务公开,建设透明政府;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等。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影响因素;提升措施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ResearchAbstract: The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is not only the concern of scholars and officials of important issues, but also widespread public attention. Government credibility is the degree of public trust in government, reflecting the government's credit capacity. The credibility of our government worrying, reason, nothing less from the age of three aspects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research, specifically, are: With the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faces the complexity of public issues and diversity of environmental lead Government can not control enhancements; government actions secret operations, the lack of transparency, lack of effec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crisismanagement capacity is not strong, corruption is still serious; publicexpectations of the Government too.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redibility of our government a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ick to building rule of law,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law; promote open, transparent government building; to improve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level of government and so on.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尤其是政府公信力提升,显得特别重要和紧迫。
人们常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衰。
”在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公信力是基石和核心,对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建设具有强烈的规范、引导和激励作用。
政府公信力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强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巩固政府合法性,维护社会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提高政府公信力,建立公信政府,既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一、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及其价值什么是政府公信力是进行政府公信力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前提。
政府的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是指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
1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具体涉及到两个方面: 政府行为的客观效果; 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主观感知。
政府公信力,是评价政府是否作为、能否全面履行公共责任和公众是否认同的基本标准。
政府公信力的强弱,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民心目中的具体形象。
政府公信力=政府行政能力*公众满意度。
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诚信程度,政府1叶育登.信息的透明度政府的公信力社会的凝聚力[J] 中国行政管理,2008,(4).的服务水平,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政府民主化的程度等方面。
2目前我国学界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类观点。
(一)政府主体角度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根基,高公信力为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舒小庆认为,政府公信力即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它既包括政府能否做到依法行政,秉公办事,也包括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和规定是否公正可行,政策制定的程序和过程是否合法,各种新旧政策之间是否有一定的连续性等多方面的因素。
学者徐珂等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身行为获取社会公众信任、拥护和支持的一种能力。
政府行使公共权力,必然会产生社会结果的反馈,而这个结果反馈中最重要一点就是人们对政府是否信任、拥护和支持。
(二)民众客体角度政府公信力的状况如何,不是由政府一方决定的,其最终决定者是人民群众。
中央党校李良栋教授直接指出,政府公信力实质上就是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普遍信赖所产生的认同力和信服力。
叶育登等认为政府的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是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
郑旭辉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是政府行为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在民众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既包括民众对政府整体形象的认识、情感、态度、期望和信念等,也体现为民众自愿地配合政府行政,以提高公共行政效率,而政府公信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复杂多样的,如民众信赖政府,民众支持、拥护政府行为,相信政府是真诚地为人民服务等。
(三)政府与民众双边关系的角度这类观点对政府公信力建设中政府和民众的要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因此,相比前二者要更为综合全面。
国家行政学院唐铁汉教授认为,公信力既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杨勇则更为明确地指出,政府公信力这一概念在范围上包含政府和社会公众两个主体,在实践中则涉及到政府与民众“信”与“被信”两个行为,即政府之诚信和民众之信任。
政府向民众提供真实有效的公共服务,在民众中建立起的诚实公正的外在形象,民众也给予政府足够的信任,双方形成互依互信、协同合作的关系状况。
政府公信力具有及其重要的价值,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公共治理的合法性根源。
在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唐铁汉.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 J] . 中国行政管理, 2005( 3) .政府公信力产生的根源来自于对政府合法性的确认,合法性与政治现象相生相伴,它是指社会性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
西方启蒙思想家主张,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协议或契约。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构建了人民主权学说,对政治合理性作了探讨。
契约理论认为,公众与政府之间是一种以行政权为中心的委托———代理关系:公众将行政权委托给政府,同时期望能获得维持其利益的政府服务。
这种关系必然包含着政府信用和社会公众认同的政府公信力问题,善政必须建立在公众信任的基础上。
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就是某种信任,合法性的获得,一方面取决于政府的活力,包括国家权力为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而运用意识形态的、法律的和道德伦理的力量为自身所作的种种论证;另一方面,其更为实质的内容是,国家政权在大众中赢得了广泛的信任和忠诚,从而使人自觉地把对政府的服从当作自己的义务。
因此,政府公信力集中体现了政治合法性的实质内容。
第二,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系统的核心。
首先,政府信用的范围广、内容复杂,影响很大。
政府信用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更具广泛性、深远性,一旦信用流失,就具有很强的扩散性、长久的破坏性和巨大的毁灭性,修复成本也往往比其他信用要大得多。
其次,政府信用是其他信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作为社会公众观念与行为的指导者,作为国家管理的实体存在,其活动和形象对于全社会来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效仿。
政府的守信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和个人的守信程度,如果政府朝令夕改,那么无疑会助长整个社会的投机性心理和急功近利、不考虑长远后果的行为。
如果政府不能通过一定的制度性措施有效地惩罚那些失信行为,那么自然就会引起社会失信行为的扩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总之,在社会体系中,政府作为行政权力组织,其行为和形象都具有非常广泛非常重要的社会影响,这就决定了政府公信力在现代公共生活和社会信用体系中,也必然起着基础性、决定性、导向性的作用,对社会系统信任以及社会生活的良序建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政府公信力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着巨大的影响,政府是经济活动秩序的制定者和维护者,政府信用对市场经济起着标杆的作用。
在政府信用的影响下,各类行政管理和指导监督机构才能够有效地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规范各种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
第二,政府是经济活动规则执行情况的仲裁者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市场主体都应遵循既定的规则。
如果有违规行为,政府有权给予违规者以惩罚。
经济运行过程犹如体育比赛,政府不但制定赛程、比赛规则,而且它还是裁判,监督比赛的进行。
政府的裁判地位,要求它自身必须守信、公正、严格,具有权威。
政府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可以说,没有政府信用的建立,现代市场经济是不可能自行运转的。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及成因分析近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改善和提高,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这些无一不证明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
然而,由于我国现在处于改革的深水区,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
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