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地区边部地区剩余油挖潜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在油田开发中,随着地表易采储量的逐步枯竭,油田的剩余油逐渐成为重点开发对象。
油水层与薄差油层是常见的剩余油开发目标,而挖潜方式方法对于油田的高效开发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一、油水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1.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于油水层来说,地震勘探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挖潜方式方法。
通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油水层的分布情况,深入了解油水层的内部结构,进而指导油田的开发和勘探工作。
通过这种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定位油水层,实现对剩余油的有效开采。
2. 水驱开采技术在油水层剩余油的挖潜过程中,采用水驱开采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方式方法。
通过注入水的方式,可以推动原油向采油井运移,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这种方式方法不仅可以增加原油产量,还可以降低采油能耗,提高采收率,是一种较为经济有效的挖潜方式方法。
3. 碳酸氢盐矿物化学驱技术碳酸氢盐矿物化学驱技术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挖潜方式方法。
通过在油藏中注入碱性溶液,将油藏内碱性物质溶解,生成矿物盐沉淀,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纯净的油藏孔隙,并改变地层的渗透性和通透性,推动原油向井眼运移,实现剩余油的有效采收。
4. 重力驱动技术重力驱动技术是一种通过地面上的重力来促进油藏内物质的移动,从而实现油水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通过在油藏上方设置合适的注水井,通过重力作用,将注入的水推动到较低处,推动原油向采油井运移。
这种方式方法不仅成本低廉,而且效果显著,对于挖掘剩余油具有积极的意义。
1. 酸化技术对于薄差油层来说,酸化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挖潜方式方法。
通过在差油层中注入酸性液体,可以有效地溶解差油层中的岩石颗粒,使之产生孔隙度增大,提高渗透率,并且能与差油层内的部分矿物结合,形成可流通的孔隙,从而增加油层的产量。
2. 地面压裂技术地面压裂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差油层挖潜方式方法。
通过在油藏下方设置压裂炮孔井,通过压裂技术使得油藏的渗透性得到提高,从而推动原油向井眼运移,实现差油层的有效开采。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油田开发是指对油气资源进行勘探开采的过程,而在油田开发中,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在油水层与薄差油层中,通常会存在一些油气资源残留未被开采的问题,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挖潜方式方法来提高剩余油的采收率。
本文将针对油水层与薄差油层的特点和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油水层与薄差油层的特点1. 油水层的特点油水层是指在油藏中,石油和地下水共存的地层。
在油水层中,石油和地下水通常会呈现出不同的渗透性和密度特点,因此在开采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的开采方式选择和生产控制。
2. 薄差油层的特点薄差油层是指油层厚度较薄、储量较少的油层。
薄差油层通常储量不大,采收率较低,开采难度较大,因此需要采用合适的挖潜方式方法来提高采收率。
二、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1. 压裂技术压裂技术是一种通过向油层中注入高压液体来破裂岩石,增加裂缝面积,促进石油和天然气的流动,从而提高油气的采收率的方法。
对于油水层和薄差油层来说,采用压裂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油气流动条件,提高采收率。
2. 水平井技术水平井技术是指在油层中钻探一定深度后,向水平方向进行钻探,从而增加油井和油层接触面积,促进油气的流动和采收。
对于油水层和薄差油层来说,采用水平井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采收率,降低成本,增加油气产量。
3. 气体驱替技术气体驱替技术是指通过注入气体(如天然气或二氧化碳)来推动油层中的石油流动,增加采收率的方法。
对于油水层和薄差油层来说,采用气体驱替技术可以有效地推动剩余油向井口流动,提高采收率。
4. 地面化学驱技术地面化学驱技术是指通过在地面对注入井的化学剂进行处理,然后再将处理后的化学剂通过井口注入到油层中,改变油层物性,从而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对于油水层和薄差油层来说,采用地面化学驱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油气流动条件,提高采收率。
5. 高效采油工艺高效采油工艺是指通过提高采油技术水平,改进采油设备,优化采油工艺流程,从而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油水层与薄差油层是油田开发中常见的两种油藏类型,其开发和剩余油挖潜方式方法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本文将就油水层与薄差油层的特点及其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油水层与薄差油层的特点1. 油水层油水层是指在地下形成的一种混合含油、含水的油藏。
由于油水层中含有一定比例的水,使得油层的开发和剩余油的挖潜难度较大。
油水层的油水界面不稳定,水的运移和分布对油藏的开发和剩余油的挖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薄差油层是指储量较小的油藏,通常指厚度小于10米的薄油层。
薄差油层的特点是油层较薄,能产层差,开发难度大。
由于薄差油层中的剩余油一般较少,因此挖潜的难度也相对增加。
1. 油水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1)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通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油水层进行高精度的地震勘探和分析,确定油水层的构造及沉积特征,从而更准确地预测油层的分布和形态,为剩余油的挖潜提供可靠的依据。
(2) 水驱法对于高含水的油水层,可以采用水驱法进行开发,通过注水的方式推动油层的剩余油向井口运移,从而实现剩余油的产出。
合理的注水井布局和注水压力管理也能够有效地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3) 优化提高采收率的技术针对油水层特点,可采用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如增压采油、提高采收率的化学驱油技术等方式,以提高油水层的采收率,从而实现剩余油的挖潜。
(1) 井网优化通过对已有的井网进行优化调整,合理布置生产井和注采井,以充分利用地下储量,提高采收率,从而实现剩余油的挖潜。
(2) 高效油田开发技术采用水平井、多级压裂、酸压技术等高效油田开发技术,以提高油层产能,充分开发地下储量,挖潜薄差油层中的剩余油。
在中国大庆油田,通过对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和水驱法的推广应用,不断优化提高采收率的技术,使得大庆油田的采收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剩余油的挖潜效果显著。
四、结语油水层与薄差油层的开发和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和油藏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密井网条件下断层边部剩余油挖潜方法--以萨北开发区纯油区西部为例
密井网条件下断层边部剩余油挖潜方法--以萨北开发区纯油区西部为例邵碧莹;李占东;张海翔【摘要】After nearly 50 years of development,western pure oil areas of north Saertu development area has came into the late high water cut,and well density has been reached 100 km2/well.This situation and the yield gradually increased demand contradictory,the underground remaining oil shows overall highly scattered,relatively concentrated in local "pattern".Due to the shielding effect of the fault,the surplus oil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fault boundary area.In this paper,we take north Saertu development area west of 76-2 # fault as an example.By optimization of the parameters of well-type and well location, we choose large displacement directional well finally,and establish a numerical simulation model for the study area.By comparing the deployment on the fault location,the distance,between wells and fault plane,oil and water wells,we determine the distance are respectively 50 m,70 m,120 m.%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纯油区西部经过近50年的开发,现已处于特高含水阶段,井网密度达到100 km2/口,此种情况与产量逐渐上升的需求相互矛盾,地下剩余油呈现出“整体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的格局。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油水层和薄差油层是油田开发中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油层,它们的产油能力和剩余油储量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开发过程中,如何挖潜提高这两种类型的油层的产油能力,进而获取更多的剩余油资源,是油田开发工程师不断探索的方向。
本文将对油水层和薄差油层的挖潜方式和方法进行解析。
油水层是指油层与水层相间分布,油和水在地下层中形成不同的层面分布。
油水层的开发难度较大,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挖潜方式和方法,如下:1.降低水含量:油水层的汇水面积与水含量密切相关,所以降低油水层中的水含量是提高油井产量的有效途径。
可以采用注水、改造油井、调整采油方式等方法,减少油井中的水含量。
2.增加有效孔隙度:油水层的有效孔隙度越大,油井产量也就越大。
可以通过酸化处理、水力射孔等方法增加油井的有效孔隙度。
3.提高采油效率:提高采油效率可以有效增加油井的产出,多井联产、水平井等采油方式可以增加采收率,提高采油效率。
4.拓展油井矿化范围:油水层的有效矿化范围决定了开采的储量和产量。
为了拓展有效矿化范围,可以在不同的区域开采油井,通过不断增加油井的数量,扩大油井的开发范围。
1.提高有效厚度:通过钻探勘探,确定油层的有效区域,采用化学采油等技术提高有效厚度。
3.改良水平井技术:新型的水平井技术能够钻探更长的水平段,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将油井钻造到更广的油层中,提高采油效率。
4.构建二次采油系统:二次采油系统是通过对已经开采好的油井进行再次采集,来获取剩余油的一种方法。
可以通过铺设采油管网、注水等方法构建有效的二次采油系统,进而提高薄差油层的开采效率。
总之,油水层和薄差油层在开发过程中都需要针对其特有的技术难点采取适当的挖潜方式和方法。
这些技术手段需要不断创新和深入研究,以提高油田的采油效率和储量利用率。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分析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分析我国大部分油田均是陆相沉积型油田,而且油田的平面、储层内和储层间的渗透率改变情况均比较大。
由于油田主要是采取注水方式进行开发,随着开发工作的不断推进,油田的开采也会逐步进入高含水期,而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分布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样便会增加挖潜油田的难度。
为此,本文首先对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接着对其挖潜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提高油田的开采潜力及效率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标签:高含水;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分析1.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1.1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1)片状剩余油。
片状剩余油是指在注水的过程中,由于水没有驱入,造成剩余油残留于模型的边角位置,进而产生的剩余油。
片状剩余油主要包括两种,一是簇状剩余油;二是连片剩余油,所谓的簇状剩余油指的是四周环绕着较大孔道的小喉道中的剩余油,事实上簇状剩余油属于水淹区内的小范围剩余油块,是注水绕流于空隙中而产生的。
(2)分散型剩余油。
所谓的分散型剩余油,指孔隙占用较少的剩余油,其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孤岛状剩余油;二是柱状剩余油。
其中,孤岛状剩余油属于一种亲水孔隙结构的石油,其主要是通过水驱油而逐步形成的,注水顺着亲水岩壁表面的水膜进入,在没有彻底驱完之前,注水已蔓延至喉道,阻止了油的流动,随着孔隙中油滴的不断增多、孔隙不断增大,从而逐步形成了孤岛状剩余油。
而柱状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喉道位置,且喉道大部分是由孔隙相连而形成的,且较为细长。
1.2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1)地质因素。
砂岩的空间分布、碎屑岩的沉积韵律特点、储层的非均质性、沉积层理种类、薄夹层分布以及沉积微相展布等地质因素均取决于沉积条件。
其中,小断层、沉积微上以及储层的非均质性等是影响剩余油的主要原因。
同时,随着构造运动的不断进行,其所形成的裂缝、断层及不整合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油水的运动,进而对剩余油的分布产生影响。
①断层构造与油层微构造给剩余油分布造成的影响。
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挖潜方法
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挖潜方法摘要:目前我国多数油田都已进入开发后期,综合含水率为85%以上,一些老区块含水更是高达90%以上。
本文概括了目前国内外研究剩余油分布的几种常用的方法,为现场工作人员提供了理论帮助,并对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剩余油高含水挖潜方法前言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老油田都已经处于高含水期。
高含水期油田开发与调整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认识剩余油,开采剩余油”,其难度比处于低、中含水期的油田要大得多。
重要难点之一就是确定剩余油分布及其饱和度变化规律,这是因为我国注水油田大多经历了几十年的开发与调整,地下油、气、水分布十分复杂,但这是一项必须解决的、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一、国内外剩余油研究状况现在国内外对于剩余油的研究可分成3大项:宏观剩余油分布研究、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和剩余油饱和度研究。
前两者是对剩余油分布的定性描述,而饱和度的研究是针对剩余油的定量表征。
1、剩余油宏观分布研究这一部分是在宏、大、小规模上研究剩余油的分布。
(1)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计算一般在油藏、油田、油区甚至在全国的范围内进行研究,求出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平均值,以提供剩余油的宏观分布特征,为挖潜方向的决策提供依据。
(2)三维地震方法在油田开发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①在高含水期油田或老油区中寻找有利的原油富集地区。
利用三维地震等综合解释技术进行精细油藏描述,改善了开发效果的例子不胜枚举;②监测油田开发过程。
(3)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油层饱和度,可以计算整个油层中饱和度在空间上随时间的变化,并可预测未来饱和度的变化,因此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这一方法主要用于两个方面:利用动态拟合的方法确定实际油藏中的含油饱和度分布,直接指导生产,这已在国内外油田开发中普遍使用;进行不同地质条件、不同驱动方式油层内饱和度分布的机理研究。
(4)动态分析方法动态分析是利用油田生产的各种数据和测试资料来研究剩余油分布,是一种直接而方便的方法。
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措施研究
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措施研究作者:崔力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上旬刊》2019年第12期摘要:随着我国油田地质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开发深度的不断增加,我国大部分油田已进入到了开发中后期,正面临着采油含水高、出油率低等问题,如何对其中的剩余油进行有效开采成为了一项棘手问题。
本文主要对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挖潜措施。
关键词: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挖潜措施剩余油是油田开采过程中必须面对并需要处理的问题,油田进入开发后期,综合含水高、采出程度低、采油速度低、无效低效循环严重。
如何增加油层可采储量、提高采收率,是油田开发后期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目前,在剩余油认识方面,除了沉积单元控制的剩余油外,在其砂体内部仍然存在一定的剩余油尚未得到有效挖掘,缺少油层内部砂体成因研究,也没有形成有效而系统的配套挖潜方法,对揭示层内剩余油在研究手段上还显得单一。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油田开发调整技术、油藏监测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等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国内外在油田開发调整方面,正不断向多学科联合技术攻关方向发展。
只有不断加强研究和实践,才能尽快找出有效的剩余油开发对策。
1 剩余油分布特征剩余油分布从平面分布形态看,多为孤岛状或窄条带状;从区域分布看,主要分布在大断层附近、断层边角区和岩性变化带;从纵向上看,主要分布在物性相对较差的低渗透层中。
一般来说,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有两类:一类是占较多孔隙的连片状剩余油,它分为水波及域外的连片状剩余油和水波及域内的簇状剩余油;另一类是占据较少孔隙的分散型剩余油,主要有柱状和孤岛状等形式。
1.1 连片状剩余油连片状剩余油是一种主要的剩余油类型,可以根据水波及区域的不同划分为水波及域内的簇状剩余油以及水波及域外的连片状剩余油。
水波及域内的簇状剩余油主要是由于被大孔道包围的小孔隙当中没有被完全驱走的剩余油,也就是受到注水影响的范围内的剩余油块;而水波及域外的连片状剩余油则主要是由于注入水没有流经这部分区域,导致区域内部的油流没有被驱出,最终形成了连片状的剩余油。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油水层与薄差油层是油藏中存储和运移石油的两种重要类型,其中油水层是指油藏中石油与水共存的地层,薄差油层是指油藏中薄且含油量低的地层。
这两种类型的油层剩余油挖潜方式方法有以下几种:1. 提高采收因素:提高采收因素是指通过增加油井的产能或提高采收率来提高油井的产油能力。
常见的方法包括增加油井开采层段数目、采用高效采油技术(如水平井、压裂等)、优化注采控制方式等。
2. 注水增驱:对于油水层,注水能够提高地层压力,增加油井的产能。
注水增驱可以采用常规注水和压力维持注水两种方式。
常规注水是指通过新建注水井或重新利用老井进行注水,以增加地层压力来驱替石油。
压力维持注水是指在开采过程中注水补充地层压力,保持油层压力在合适范围内,以提高采收率。
3. 热采技术:热采技术利用热能改变油藏物性,提高油井的采油能力。
常见的热采技术包括蒸汽吞吐、蒸汽驱、电加热等。
蒸汽吞吐是将高温高压蒸汽注入油井,使油层温度升高,改变油的物性,提高油井产能。
蒸汽驱是通过注入高温蒸汽来驱油,提高采收率。
电加热则是利用电热元件加热地层,提高油井产能。
4. 化学驱替:化学驱替是指在注入水中加入化学剂,改变水和油之间的物化性质,使之分离,加快油移动,提高采收率。
常用的化学驱替剂包括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酸等。
5. 气体驱替:气体驱替是通过注入气体(如天然气、氮气等)来驱赶原油,并提高采收率。
气体驱替具有低粘度、高溶解度、高压力等特点,能够改变原油的物性,减小流动压差,提高采收率。
油水层和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包括提高采收因素、注水增驱、热采技术、化学驱替和气体驱替等方法。
根据不同的油藏地质条件和生产水平,选择合适的挖潜方式和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油井的采油能力和采收率。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油水层与薄差油层是油田中常见的两种类型油层。
油水层是指油层中夹有一定数量的
水层,而薄差油层是指油层厚度较薄,难以开采的油层。
为了提高油田的产能和剩余油的
挖潜,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和方法:
1. 增加注水量:对于油水层,可以增加注水量,通过注入高压水或气体,将油水层
中的油推到采油井附近,加快油的产出,提高采收率。
2. 应用化学药剂:采用适当的化学药剂,如表面活性剂、缓蚀剂等,可以降低油水
层的表面张力,改善油水分离效果,提高油的产出量。
3. 采用增驱技术:对于薄差油层,可以采用增驱技术,如聚合物驱油、碱驱、聚合
物碱复合驱等方法,增加驱动剂的注入量,提高油层的渗透率,增加采收率。
4. 增加井数和井距:对于油水层和薄差油层,可以增加井数和井距,增大采集范围,提高采收率。
5. 进行改造井工程:通过进行油井改造,如水平井、多级水平井、分段压裂等工程
措施,改善油层的采收条件,提高剩余油的释放率。
6. 应用现代采油技术:如注水压裂、聚合物注入、油藏微生物技术等,提高油层的
渗透率,改善开采条件,增加剩余油的采出量。
7. 进行油藏评价和优化开发方案:通过对油藏进行详细的地质、物理、化学分析,
评价油藏的特征和潜力,并制定相应的优化开发方案,提高油田的产能和剩余油的开采效率。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种,需要根据具体油层的特征
和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油田的产能和剩余油的开采效率。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油水层与薄差油层是油气储层中常见的油层类型,但受各种因素影响,部分油层中的剩余油资源难以充分开发。
因此,需要有效的挖潜方式和方法来提高剩余油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
1.改善采油技术改善采油技术是提高油水层剩余油开采效率的关键,常见的采油技术包括次生采油(如注水采油、蒸汽吞吐采油、天然气驱采油等)、增效采油(如泡沫驱采油、超声波驱采油、电力驱采油等)和综合改造采油。
同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精细化到井筒管理和油藏管理等各个环节,提高采油效率和产量。
2.优化注采工艺优化注采工艺也是提高油水层剩余油开采效率的关键。
注采系统是油水层开采中重要的技术系统,在注采工艺中应充分考虑油层特征、注采曲线及设备等因素,设计合理的油层注采方案,提高油层的采收率。
3.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是提高油水层剩余油开采效率的重要手段。
在油层的采收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各个环节的操作质量和数据记录,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和优化管理。
1.优化井网优化井网是提高薄差油层剩余油开采效率的关键,针对不同薄差油层特点设计合理的井网结构,建设多层次井网、竖向井网等,有效提高薄差油层的采收率。
2.提高提高提高提高提高提高提高提高采收率、提高注采效率、提高油藏有效厚度、提高井筒有效深度等,都是提高薄差油层剩余油开采效率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合理的改造和创新技术手段实现。
3.科学合理的露采开采薄差油层往往在采收过程中产生多种问题,如油气难以采出、塌陷和井饱和等。
科学合理的露采开采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充分利用井间间距提高采油效率,提高采收率。
综上所述,油水层与薄差油层的挖潜方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根据具体的油层特征和采收环境来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实施。
针对不同油层类型,应从采油技术、注采工艺、井网优化和管理等多个角度综合运用,促进剩余油开采效率的提高。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油水层与薄差油层是石油勘探与开发中常见的两类重要油气储层类型,它们的开发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油水层的含水层性及薄差油层的低产能特点,其剩余油挖潜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为此,本文将就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的剩余油挖潜方式和方法进行一定的分析与探讨。
一、油水层与薄差油层的特点分析1.油水层的特点油水层是指在地质构造上的水与油的层位。
由于油水的相对密度不同,油水层内的油与水往往会形成一定的分离状态。
而产气和产水也是油层渗透流体流动的状态,通过提高油层渗透性,增加油层产量,提高产水的有效排出,从而实现对储层剩余油的有效开采。
薄差油层是指含油分布在较薄的地层中,且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相对较低的油气储层。
薄差油层经产出开发后,往往还有较大量的剩余油资源。
1. 水驱开采油水层中,水驱开采是指通过向油井周围的含水层中注入高压水,使地层中的原油被推入油井体系中并被抽出。
水驱开采在提高采收率、加速原油生产过程、减少二次原油采收成本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2. 聚合物驱动在薄差油层油井开采过程中,聚合物驱动技术被广泛应用。
通过注入聚合物,可有效地改进油水流动性,提高油层的驱替效率和采收率。
3. 微生物驱油在一些油井的剩余油挖潜过程中,微生物驱油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利用微生物对原油进行分解和降解,加速原油的产出和提高产油效率。
4. 增油剂注入在薄差油层的剩余油挖潜过程中,增油剂的注入是一种常见的开采方式。
通过注入增油剂可增加油藏的有效渗透率,提高油井生产能力,从而有效地实现对剩余油的挖潜。
在薄差油层的剩余油挖潜过程中,气驱开采也被广泛应用。
通过注入天然气或其它气体来推动地层中的原油向井筒运移,从而实现对剩余油的有效开采。
1. 高效注水针对油水层的剩余油,采用高效注水是一种有效的挖潜方法。
通过注入高压水,提高地层渗透率,从而达到推动地层原油向井筒运移的目的。
2. 气体增驱3. 复合调剖对于渗透率较低的薄差油层,可以采用复合调剖的方法来提高地层的渗透率,增加油藏的有效储量。
油田高含水期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规律及挖潜方法——以松辽盆地杏南油田北断块葡萄花油层为例
油田高含水期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规律及挖潜方法——以松辽盆地杏南油田北断块葡萄花油层为例刘宗堡;闫力;高飞;付晓飞;于开春【摘要】针对油田高含水期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规律认识不清和有效挖潜难等问题,以松辽盆地杏南油田北断块葡萄花油层为解剖对象,利用三维地震、测井曲线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分析断层边部断砂配置关系、储层砂体发育特征、油层沉积演化序列和单砂体开发动用状况等,得出断层边部剩余油平面富集部位受控于断砂配置关系影响下的单砂体开发动用状况,以及垂向富集层位受控于油层沉积演化序列和储层砂体发育特征控制下的中厚层河道发育层位,建立油田高含水期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规律及定向井挖潜方法,为老油田增储稳产提供有利保障.【期刊名称】《东北石油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8)004【总页数】7页(P52-58)【关键词】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规律;定向井挖潜;葡萄花油层;松辽盆地【作者】刘宗堡;闫力;高飞;付晓飞;于开春【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8;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8;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三采油厂,黑龙江大庆163113;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8;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五采油厂,黑龙江大庆1635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我国东部陆上主力油田大部分为复杂断块油田,多表现为断层分割强、岩性变化快、储层非均质性强和剩余油分布复杂等特征,其储量约为我国总开发储量的30%,约为绝对剩余可采储量的40%.经过长期注水开发,油田多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由于断层边部钻井少、注采不完善和断层遮挡作用强,造成剩余油富集,成为今后挖潜的重点领域.徐安娜等指出,分析不同类型储层剩余油分布状况及开采动态特征,有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油田挖潜方案和宏观决策[1].刘建民等分析河流相储层内部建筑结构和渗流机制,揭示河流相储层沉积模式对剩余油形成、分布的控制作用[2].韩大匡运用地质、开发地震、测井、精细数值模拟等方法,确定剩余油分布状况和钻高效井挖潜方法[3].金强等分析野外露头中断层破碎带特征及大量测井资料,研究断裂带对断块油田剩余油开发的影响[4].剩余油的有效挖潜已经成为世界性热点和难点问题[5-6].选取松辽盆地大庆长垣背斜杏南油田北断块葡萄花油层为解剖对象,在井震结合断层校正基础上,通过分析断砂配置关系、储层砂体发育特征、油层沉积演化序列和单砂体开发动用状况等地质因素,总结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宏观部位、垂向层位、微观井区、储量规模和定向井挖潜原则,建立油田高含水期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规律分析方法及定向井挖潜方案,对指导断块油田高效开发具有参考意义.杏南油田构造上位于松辽盆地中央拗陷区大庆长垣杏树岗背斜构造南部,其中北断块葡萄花油层主要包括杏八、杏九区的纯油区和油水过渡区;葡萄花油层顶面整体表现为平缓背斜构造特征,具有北高、西陡和东缓的格局分布特点[7].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和地震沿层相干切片研究结果表明,葡萄花油层顶面共发育21条正断层,走向主要为北北西向,断距为10~80 m,延伸长度为1~3 km,倾角为40°~60°[8].针对断层平面位置及两盘井网注采关系不准确,基于钻井部位、断点深度和断失层位分析结果,建立正断层定量校正地质模型,内容包括:(1)地震剖面层位追踪、断层组合样式和构造等高线特征控制油层断失层段;(2)测井曲线对比及响应特征标定断点深度;(3)断点深度—断面倾角—两盘海拔高程确定断层平面位置.在断层校正地质模型指导下,修正研究区21条断层中11处,如杏8-4-534井校正前位于断裂带上,校正后位于断层下盘.断层校正在分析断层两盘注采关系、注采井比例和各时间单元注采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见图1).2.1 断砂配置关系正向构造主体区断层分割剩余油,形成断层边部剩余油差异富集分布特征[9].背斜构造区断砂配置关系表现为断层倾向与地层倾向的匹配样式,研究区断砂配置关系主要表现为4条顺向断层、17条反向断层、2条屋脊式断层和6条反屋脊式断层,分析不同断砂配置关系形成的正向构造圈闭特征(数量、幅度、范围、有效性)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见表1),结果表明,剩余油依次富集在反向断层下盘、屋脊式断层下盘、顺向断层上盘和屋脊式断层上盘,其中反屋脊式断层附近只有形成岩性尖灭体和局部微幅度构造,才能形成剩余油.因为研究区主要发育反向断层,同时受大庆长垣背斜构造和葡萄花油层整体储层砂岩发育影响(北部物源北北东向水系),断砂配置关系整体表现为宽缓背斜背景下的高角度相交,所以大型反向断层下盘即为剩余油富集宏观部位(见图2).2.2 油层沉积演化序列油田高含水期中厚层砂体动用程度高,但剩余油富集总量大,尤其在断层边部,由于储层整体动用程度差,使剩余油十分富集[9].杏南油田葡萄花油层属于松辽盆地北部物源远源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垂向上细分为7个小层、16个沉积时间单元. 受浅水三角洲沉积期古地形平缓和湖平面频繁升降影响,葡萄花油层垂向上发育多旋回沉积演化序列.葡Ⅰ2—葡Ⅰ3小层发育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内前缘亚相,微相类型主要为陆上中低弯度曲流型分流河道、陆上顺直型分流河道和水下顺直型分流河道,砂体呈中厚层连续枝状或条带状展布;葡Ⅰ12时间单元发育三角洲内前缘亚相,微相类型主要为水下顺直型分流河道和少量河控席状砂,砂体呈中层连续条带状和局部坨状展布;其他时间单元均发育三角洲外前缘亚相,微相类型主要为浪控席状砂和河口坝,砂体呈中薄层席状、条带状和坨状展布.葡萄花油层浅水三角洲储层沉积特征决定主要控油砂体为基准面旋回升降控制下形成的陆上及水下河道微相;同时,油层中部葡Ⅰ2—葡Ⅰ3小层河道砂体规模大、稳定性好,且中上部多发育稳定侧积泥岩夹层,造成储层非均质性强和开发动用效果差[10],构成剩余油富集垂向层位.如目前研究区主力油层井网虽然含水率高达91.2%,但产量约占葡萄花油层总产量的86.4%(见图3).2.3 单砂体开发动用状况杏南油田北断块采用4套井网分层系开发,其中葡萄花油层主要受基础井网(300~400 m不规则面积井网开采主力层位)和三次加密井网(300 m线性井网开采非主力层位)影响.为了分析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微观井区和储量规模,在断砂配置关系和沉积微相绘制基础上,刻画断层边部正向构造区各时间单元剩余油富集范围,并参照地质储量参数对各时间单元剩余油储量和面积进行累加计算.如293断层(反向断层下盘)葡Ⅰ31和葡Ⅰ32时间单元发育大型曲流型分流河道砂体,通过分析井网注采关系、射孔情况、砂体边界和有效驱动范围,发现在293断层边部有大量剩余油富集,采用容积法计算,得出断层下盘各时间单元剩余油总储量为46×104 t(见图4),即各时间单元单砂体开发动用状况决定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微观井区和储量规模.3.1 富集规律沉积微相、储层流动单元、微幅度构造和井网注采关系决定剩余油类型、分布规律和富集程度[11-12].通过对杏南油田北断块葡萄花油层断层边部断砂配置关系、储层砂体发育特征、油层沉积演化序列,以及单砂体开发动用状况等剩余油富集地质因素综合分析,得出断层边部剩余油平面富集部位受控于断砂配置关系影响下的单砂体开发动用状况,以及垂向富集层位受控于油层沉积演化序列和储层砂体发育特征控制下的中厚层河道微相.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规律为:(1)断砂配置关系形成的正向构造控制剩余油富集宏观部位;(2)油层沉积演化序列、储层砂体发育特征和储层非均质性影响下的中厚层河道组成剩余油富集垂向层位;(3)注采井网和和射孔情况约束下的时间单元沉积微相开发动用状况决定剩余油富集微观井区;(4)根据多地质参数表征下的各时间单元剩余油面积和储量叠合方法,确定剩余油储量规模,建立分析油田高含水期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规律方法.3.2 挖潜方法断层边部剩余油挖潜具有特殊性,如果采用直井挖潜,则范围和钻遇有效厚度有限;如果采用水平井挖潜,则只适合开采个别主力含油层段[13].结合文中剩余油富集规律,提出利用定向井挖潜断层边部剩余油,具有优点:(1)钻遇油层均处于构造高点;(2)沿断层面下方能够找回断失厚度;(3)可增加油层视厚度;(4)穿越断层下盘的所有油层,可以达到补钻多口直井的效果.以研究区293断层为例(北西走向、平面延伸为5 km、最大断距为97.8 m、平均断层倾角为70°),提出断层边部多靶点定向井设计原则:(1)选取断层,为封闭性好的大型反向正断层下盘;(2)确定方位,垂直物源方向的位置可增加钻遇砂体的成功概率;(3)选取部位,为正向构造发育和开发动用状况差部位;(4)确定方式,为可钻遇最大有效厚度;(5)考虑效益,参照定向井经济效益评价开发.基于定向井设计原则,参照优先钻遇开发动用差的葡萄花油层中部主力含油层位,兼顾钻遇开发动用差的葡萄花油层顶部和底部非主力含油层位,设计2口定向井(见图5),研究利用“多靶点”定向井挖潜断层边部剩余油技术,为类似断块油藏开发提供指导.(1)基于钻井部位、断点深度和断失层位综合分析方法,建立正断层定量校正地质模型,为准确分析断层两盘和各时间单元井网注采关系提供保障.(2)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地质因素包括:断砂配置关系影响剩余油富集宏观部位;油层沉积演化序列控制剩余油富集垂向层位;单砂体开发动用状况决定剩余油富集微观井区和储量规模.(3)总结断层边部定向井挖潜剩余油的优点和原则,分析油田高含水期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规律,并提出定向井挖潜方法,对指导断块油藏剩余油高效开发具有参考意义.[1] 徐安娜,穆龙新,裘怿楠.我国不同沉积类型储集层中的储量和可动剩余油分布规律[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8,25(5):41-44.Xu An'na,Mu Longxin,Qiu Yinan.Distribution pattern of OOIP and remianing mobile oil in different types of sedimentary reservoir ofChina[J].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1998,25(5):41-44.[2] 刘建民,徐守余.河流相储层沉积模式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J].石油学报,2003,24(1):58-62.Liu Jianmin,Xu Shouyu.Reservoir sedimentary model of fluvial facies andit's control to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J].Acta Petrolei Sinica,2003,24(1):58-62.[3] 韩大匡.准确预测剩余油相对富集区提高油田注水采收率研究[J].石油学报,2007,32(3):91-96.Han Dakuang.Precisely predicting abundant remaining oil and improving the secondary recovery of mature oilfields[J].Acta Petrolei Sinica,2007,32(3):91-96.[4] 金强,周进峰,王端平,等.断层破碎带识别及其在断块油田开发中的应用[J].石油学报,2012,33(1):82-89.Jin Qiang,Zhou Jinfeng,Wang Duanping,et al.Identification of shattered fault zon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evelopment of fault-block oilfields[J].Acta Petrolei sincia,2012,33(1):82-89.[5] 林博,戴俊生,冀国盛,等.河流相建筑结构随机建模与剩余油分布研究[J].石油学报,2007,28(4):81-85.Lin Bo,Dai Junsheng,Ji Guosheng,et al.Study on stochastic modeling of architectural element and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in fluvial facies reservoir[J].Acta Petrolei Sincia,2007,28(4):81-85.[6] Jadhawar P S,Sarma H K.Scaling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gas-oil gravity drainage EOR[J].SPE Asia Pacific Oil&Gas Conference(Australia),2008,10:20-22.[7] 付广群,魏泽钢,郭宏伟,等.杏南油田表外储层特征及开采方式[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3,27(4):15-17.Fu Guangqun,Wei Zegang,Guo Hongwei,et al.Off-balance-sheet Xinnan oilfield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mining method[J].Journal of Daqing Petroleum Institute,2003,27(4):15-17.[8] 韦红,朱仕军,谭勇,等.地震相干切片技术在识别小断层和裂缝中的应用——以川西地区沙溪庙组为例[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9,32(5):362-364.Wei Hong,Zhu Shijun,Tan Yong,et al.Application of seismic coherence cube in identification of minor faults and fractures:Case study of Shaximiao formation,western Sichuan[J].Progress in Exploration Geophysics,2009,32(5):362-364.[9] 王延忠.陆相水驱油藏断层分割与剩余油富集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13(2):78-84.Wang Yanzhong.Study on fault segmentation and remaining oil enrichment in terrestrial water drive oil reservoirs[J].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2006,13(2):78-84.[10] Miall A D.Architectural-elements analysis:A new method of facies analysis applied to fluvial deposits[J].Earth Science Reviews,1985,22(4):261-308.[11] 涂兴万,陈林媛,莫文丽,等.高含水期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挖潜[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4,26(1):39-42.Tu Xingwan,Chen Linyuan,Mo Wenli,et al.High water cut period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and potential in complex fault blockreservoir[J].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Institute,2004,26(1):39-42.[12] 任刚,姜振海.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北二西葡一组流动单元划分及其应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1,35(2):73-77.Ren Gang,Jiang Zhenhai.Based on the fuzzy clustering analysis of the two line one group division of flow units and its application[J].Journal of Daqing Petroleum Institute,2011,35(2):73-77.[13] 周英杰.胜利油田特殊结构井开发技术新进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3):318-329.Zhou Yingjie.Advances on special structure drilling development techniques in Shengli oilfield[J].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8,35(3):318-329.【相关文献】[1] 徐安娜,穆龙新,裘怿楠.我国不同沉积类型储集层中的储量和可动剩余油分布规律[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8,25(5):41-44.Xu An'na,Mu Longxin,Qiu Yinan.Distribution pattern of OOIP and remianing mobile oil in different types of sedimentary reservoir of China[J].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1998,25(5):41-44.[2] 刘建民,徐守余.河流相储层沉积模式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J].石油学报,2003,24(1):58-62.Liu Jianmin,Xu Shouyu.Reservoir sedimentary model of fluvial facies and it's control to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J].Acta Petrolei Sinica,2003,24(1):58-62.[3] 韩大匡.准确预测剩余油相对富集区提高油田注水采收率研究[J].石油学报,2007,32(3):91-96.Han Dakuang.Precisely predicting abundant remaining oil and improving the secondary recovery of mature oilfields[J].Acta Petrolei Sinica,2007,32(3):91-96.[4] 金强,周进峰,王端平,等.断层破碎带识别及其在断块油田开发中的应用[J].石油学报,2012,33(1):82-89.Jin Qiang,Zhou Jinfeng,Wang Duanping,et al.Identification of shattered fault zon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evelopment of fault-block oilfields[J].Acta Petrolei sincia,2012,33(1):82-89.[5] 林博,戴俊生,冀国盛,等.河流相建筑结构随机建模与剩余油分布研究[J].石油学报,2007,28(4):81-85.Lin Bo,Dai Junsheng,Ji Guosheng,et al.Study on stochastic modeling of architectural element and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in fluvial facies reservoir[J].Acta Petrolei Sincia,2007,28(4):81-85.[6] Jadhawar P S,Sarma H K.Scaling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gas-oil gravity drainage EOR[J].SPE Asia Pacific Oil&Gas Conference(Australia),2008,10:20-22.[7] 付广群,魏泽钢,郭宏伟,等.杏南油田表外储层特征及开采方式[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3,27(4):15-17.Fu Guangqun,Wei Zegang,Guo Hongwei,et al.Off-balance-sheet Xinnan oilfield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mining method[J].Journal of Daqing Petroleum Institute,2003,27(4):15-17.[8] 韦红,朱仕军,谭勇,等.地震相干切片技术在识别小断层和裂缝中的应用——以川西地区沙溪庙组为例[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9,32(5):362-364.Wei Hong,Zhu Shijun,Tan Yong,et al.Application of seismic coherence cube in identification of minor faults and fractures:Case study of Shaximiao formation,western Sichuan[J].Progress in Exploration Geophysics,2009,32(5):362-364.[9] 王延忠.陆相水驱油藏断层分割与剩余油富集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13(2):78-84.Wang Yanzhong.Study on fault segmentation and remaining oil enrichment in terrestrial water drive oil reservoirs[J].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2006,13(2):78-84.[10] Miall A D.Architectural-elements analysis:A new method of facies analysis applied to fluvial deposits[J].Earth Science Reviews,1985,22(4):261-308.[11] 涂兴万,陈林媛,莫文丽,等.高含水期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挖潜[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4,26(1):39-42.Tu Xingwan,Chen Linyuan,Mo Wenli,et al.High water cut period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and potential in complex fault block reservoir[J].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Institute,2004,26(1):39-42.[12] 任刚,姜振海.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北二西葡一组流动单元划分及其应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1,35(2):73-77.Ren Gang,Jiang Zhenhai.Based on the fuzzy clustering analysis of the two line one group division of flow units and its application[J].Journal of Daqing Petroleum Institute,2011,35(2):73-77.[13] 周英杰.胜利油田特殊结构井开发技术新进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3):318-329. Zhou Yingjie.Advances on special structure drilling development techniques in Shengli oilfield[J].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8,35(3):318-329.中图分类号:TE122.2。
利用水平井开发技术挖掘过渡带边部地区剩余油
利用水平井开发技术挖掘过渡带边部地区剩余油摘要:针对某油田某区块边部地区因纯油层层数少、厚度薄、储量丰度低,一般不具备部署直井开发的经济条件,而且具有统一油水系统的多油层砂岩构造油藏,提出了利用水平井开发技术挖掘过渡带边部地区剩余油。
通过对某井区进行层位优选、储层微型构造及储层分布精细描述和预测,优化井位及井身轨迹设计,应用LWD随钻测井资料,结合地质录井解释资料,开展随钻跟踪调整,成功完钻了一口超薄层水平井,形成了从水平井地质设计到钻井跟踪调整以及优化投产方式的一套技术方法,为指导其他边际储量地区的水平井挖潜提供了储备技术和借鉴。
关键词:水平井设计随钻跟踪效果Abstract: Aiming at the edge region of a block of an oilfield, the pure reservoir layers, thin thickness, low abundance of reserves, generally do not have the deployment of the vertical well developed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has a uniform oil-water system reservoir sandstone structural reservoir proposedthe use of horizontal wells to tap the transition zone edge of the remaining oil. A well layer optimization, micro-structure of reservoir and reservoir distribution of the fine to describe and predict, optimize well location and well bore trajectory design, the application of LWD LWD data, combined with geological logging data interpretation, carried out with the drill tracking adjustment, successfully drilled an ultrathin layer of horizontal wells, the formation of geological design to drilling horizontal wells tracking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put into a set of techniques, and reserve technical guidance of horizontal wells tapping the potential of other marginal reserves of the region and reference.Key Words: design of horizontal wells, with drilling tracking, effect某油田某区块经过2000年外扩钻井开发后,其边部未布井地区发育的某油层层数2~3个,叠加厚度一般小于5.0m,储量丰度低于20×104t/km2,已基本不具备部署直井开发的经济条件。
XX油田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
XX油田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
XX油田长期依靠天然能量开采,随着注水开发时间的延长,该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地层压力逐渐下降、产量递减较快,同时由于葡萄花和高台子两套油层储层物性差异及葡萄花油层边水推进的影响,导致该油田含水上升幅度大。
油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受注入水和边水的双重作用,原注水井网不完善,地下油气水分布逐渐复杂化,剩余储量动用难度增大,导致该油田挖潜难度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油田开发效果。
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研究:1)剩余油分布状况研究;2)注采井网适应性研究;3)边水能量研究;4)油气平衡开采试验研究。
利用动态分析法、数值模拟法、沉积相法、动态监测法等国内外成熟的剩余油研究方法,进行XX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通过所认识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再结合油田注水开发实际指导挖潜剩余油。
针对目前注采井网存在的问题,利用动态监测及数值模拟等技术进行注采井网适应性研究,编制调整方案,增加水驱控制程度,提高采收率;针对油田受边水推进含水上升快的问题,应用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法,开展边水能量研究,通过加强抽汲参数调整、加强合理套压控制、加强堵水工作等技术手段,抑制边水推进,有效控制含水上升;针对油田油气水分布复杂的实际,进行油气平衡开采现场试验研究,结合数值模拟技术,进一步摸索油气平衡开采方法。
本文以XX油田为研究对象,开展剩余油分布状况分析与储层潜力模拟分析,并进行配套挖潜措施综合研究,从而形成XX油田综合挖潜的新模式,对其它类似油藏的后期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X地区边部地区剩余油挖潜方法
【摘要】x地区过渡带经过近30多年的开采截至到2009年12月综合含水已经达到了93.48%,原井网含水已经达到了94.61%,开发面临着高含水、低采出的问题。
本文结合现代油藏工程理论和油田开发调整技术,分析了在现条件下科学的应用细分、调剖、压裂、酸化、周期注水、补孔以及水平井技术在所适用的剩余油分布类型油藏中的挖潜效果,为今后经济有效地挖掘同类型剩余油潜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过渡带储层剩余油挖潜
1 x油田过渡带地质概况1.1 地质概况
x地区过渡带位于y地区背斜构造南部的东西两翼,各包括三个条带。
从断层发育情况来看,东部断层较多,其中钻井证实有25条,均为正断层;西部断层不发育。
过渡带油水分布受背斜构造控制,西部油水界面变化较小,东部油水界面受断层影响变化较大。
1.2 开发简况
1981年过渡带一条带基础井网投入开发,采用500m井距四点法
面积注水井网。
1988年对一条带一次加密调整,同时西部二条带投入开发,调整井网与基础井网共同组成250m井距四点法面积注水井网。
1997开始按原井网井距、排距向外均匀布井,一、三排油井,二排水井,四排油水井间注间采,注采井数比1:1.7。
1997年开展了二次加密调整试验,2004年二次加密井相继投产投注。
截至2009年12月x地区过渡带综合含水达到93.48%,其中基础井网综合含水95.73%,一次井网综合含水93.67%,二次井综合含水91.48%,扩边井综合含水88.22%。
2 油层地质特征
根据x1井岩芯资料分析,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含油性变化范围较大,非均质性较严重。
细砂含量平均14.72%;粉砂含量平均72.77%;泥质含量平均12.35%。
平均空气渗透率0.025um2;平均孔隙度21.35%;含油产状以油斑、油迹为主,两类产状厚度合计比例76.81%,油浸厚度比例12.04%,含油厚度比例9.44%,油砂厚度比例1.72%。
3 储层剩余油潜力分析
3.1 储层非均质性形成的剩余油
在已建立注采井网区,采用合采合注,由于层间非均质的作用产生干扰,注水井多层合注时,不同油层启动压差不同,相同注水压力下,各层的吸水指数相差较大,大部分油层注入水只注入了少量的水,或根本未注进水,造成储量动用不好或基本未动用,形成剩余油;另外受平面非均质性的影响,在平面上水驱程度弱,甚至未水驱,形成剩余油。
3.2 单一成片分布薄层剩余油
过渡带地区位于油藏开发边部,在边部aⅰ组发育水层,只有b ⅱ发育油层,纵向开采层数变少,只有部分小层砂体连续稳定分布,其它层均发育较差,且为零星分布,用直井开采经济效益差。
3.3 井间滞留区、绕流区剩余油
由于注水井间压力平衡造成的注采滞留区以及注采井网的非主
流线上的滞留区、绕流区存在一定的剩余油。
3.4 未射同层存在剩余油
同层在过渡带地区大面积分布,主要在ai组油层,由于油水同层含水饱和度较高,动用难度大,多数井未射孔。
随着油田进入高含水期,有些同层开采价值较高,存在剩余油。
4 储层剩余油挖潜应用
4.1 储层非均质型剩余油挖潜
根据x地区过渡带储层的特点,通过细分调整提控结合挖潜,减缓层间矛盾,提高吸水厚度。
对细分后,水嘴仍控制不住层间矛盾的,采取层段调剖;对于细分后注水状况差的层段,采取措施增注,优化调整注水剖面,改善层间水驱动用状况,提高油层动用程度。
2009年共细分水井16口,对比细分前后平均单井日注水量上升
6m3,注水压力稳定。
4.2 利用水平井技术挖潜单一成片分布薄层剩余油
水平井较直井和常规定向井能大大增加泄油面积,从而提高单井产能,使薄油层、低渗透层具有开采价值。
z地区过渡带二条带以东地区,仅发育bⅱ组油层,为三角洲外前缘席状砂沉积,水动力条件较弱。
只有在z地区三排到四排东部的bⅱ15a层砂体以表内层沉积为主,其它层均发育较差,且为零星分布,不能用直井经济有效地开采。
在该区利用水平井开采,发挥水平井的优势,避免“舍层”问题。
4.3 利用周期性注水挖潜滞留区型剩余油
周期注水改变地下渗流场、扩大波及体积。
通过大幅度调整注水量,控制地层的升压和降压过程,促使低渗透油层中的原油排入高渗透孔道内。
2009年x地区过渡带执行周期注水方案11口井,停注周期为180天,单井日减少水15m3,全年少注水3.3×104m3。
统计周围未措施23口油井与2008年同期对比日产液量下降了50t,而日产油量增加0.3t,综合含水下降0.3个百分点,流压下降了0.04mpa。
4.4 通过补孔挖潜同层剩余油
x地区过渡带共有568口井有同层,其中未射孔同层中小层有效厚度大于0.5m的还有219口井(油井165口,水井54口),平均单井1.95个小层,砂岩4.66m,有效3.72m。
剩余未开采的同层,因含水较高未开采,但随着油田含水饱和度不断增高,这些同层仍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但挖潜难度大。
x地区东部过渡带的x3井靠近315#断层,且位于上升盘,从构造上看位于构造高部位,有利于油气聚集,具有剩余潜力。
其中发
育较好的ai21a砂岩厚度2.4m,有效厚度1.3m,分析认为该层含水饱和度较低,可能为偏油同层。
2006年4月对该井ai组进行了同层补孔,共补开6个小层。
补孔前后,日增液12t;日增油4.3t;含水下降23.8个百分点;流压上升1.39mpa。
折算补层含水64.17%。
截至到2009年12月,该井日产液14t,日产油2.1t,含水85.2%,流压5.15mpa,累计增油量3001t,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 结论
(1)在精细地质研究基础上,进行注水井细分的同时结合措施,能够更好改善层内、层间水驱动用状况,改善高含水井区的开发效果。
(2)水平井在薄差油藏中的成功应用,为开发难动用的低渗透薄层油藏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3)随着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利用周期性提高和降低注水量的办法,可以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提高注入水驱油效率。
(4)同层挖潜应兼顾考虑砂体发育情况和储层微构造,同时结合动静态资料等多种手段,综合分析判断,才能避免挖潜的盲目性,提高整体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