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聚合物驱后剩余油挖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聚合物驱后剩余油挖潜

油田经过聚驱开发后,油层动用程度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聚驱后仍存在一部分剩余油。为了寻求后续水驱阶段剩余油切实可行的有效挖潜方法,利用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明确不同类型剩余油分布,对不同类型剩余油采取行之有效的挖潜措施,应用与之配套的工艺技术,形成一套注聚后葡一组剩余油挖潜配套技术。这些配套技术应用于现场实际中,取得了较好效果。这样使葡一组聚驱后剩余油成为可动用的开发潜力,探索出了一条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新路子。

标签:聚驱后;剩余油;分布;挖潜技术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只能采出地质储量的50%左右。聚驱后剩余油分布非常零散,致使聚驱后的调整难度加大。随着聚驱开发时间的延长,一些注聚区块陆续进入后续水驱开发阶段。如何挖掘剩余储量,是油田进入后续水驱阶段开发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寻求聚驱后剩余油切实可行的有效挖潜方法,首先進行了室内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其研究结果明确了剩余油分布情况,为现场试验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针对不同类型剩余油提出不同的控潜方法,并开展现场试验,明确不同类型剩余油的挖潜方法的可行性。

1 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研究

聚驱后微观剩余油分布的室内实验研究从剩余油荧光分析实验图片和室内天然岩心驱油实验结果看出,聚驱后的岩心,剩余油量大为减少,岩石骨架较为清晰,零星分布的剩余油较多。聚驱后微观剩余油为:簇状残余油、盲状残余油、角隅残余油、亲油岩石表面的油膜状残余油。

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聚驱未受效或受效差的低渗透层存在剩余油注聚后,大量聚合物溶液进入高渗透层,由于聚合物的不可及孔隙体积以及吸附、滞留的影响,使得同时注聚的低渗层难以受到聚驱效果。这些水驱不吸水、聚驱也不吸水或水驱吸水、聚驱不吸水的层,存在较多的剩余油。正韵律油层上部低渗透部位存在剩余油聚驱后,由于底部渗透率高,在注入压力和重力作用下,注入的聚合物溶液趋向于向渗透率高的低部位流动,从而使注入的聚合物溶液,在通过压力下降快的近水井地带后,与低部位渗透率高的油层存在较大的压力梯度,而与渗透率低的上部油层存在很小的压力梯度,不能驱替上部剩余油。

2 聚驱后剩余油挖潜措施探索

针对前述聚驱后不同类型的剩余油及其分布,可采取以下措施挖潜,使采收率进一步提高。对于高渗透、厚油层中的剩余油,从前述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尽管高渗透、厚油层采出程度高、剩余油饱和度低,但由于其原始地质储量和剩余地质储量巨大,聚驱后不能将其废弃,应尝试采用三元、二元、多元泡沫,挖潜正韵律厚油层顶部剩余油。

对于聚驱未受效或受效差的低渗透层的剩余油,采用分层注水的方法挖掘。若不满足卡封条件,不能进行分层的井区,则采用调剖或应用长胶筒封堵、多元泡沫驱或污泥调剖,提高采收率。对于正韵律油层上部的剩余油,采取封堵高渗透层;生产井深度调剖;在油层上部钻水平井的方法。对于注采关系不完善受微相控制形成的剩余油,采取以完善注采关系为主的调整技术挖潜:油井转注、关井、增加注水井点;周期注水、注采井流压调整,改变压力场和流场。对于主流线上强水洗,由于微观驱替不均匀存在的剩余油挖潜采用三元、多元泡沫、微生物等技术。

对于中度水洗,将注聚PV倍数不够存在的剩余油的挖潜与调剖措施结合,继续进行聚合物驱,增加聚合物溶液有效利用率,扩大有效注聚PV倍数。对于聚驱后的残余油,采取表活剂、三元、多元泡沫等降低界面张力的技术挖潜。

3 聚驱后剩余油挖潜效果及评价

根据前述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而得出的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主要开展了如挖潜措施:注水井上主要采取对“三低”井区延长注聚时间、水井分层、水井层段细分、水驱井网水井补孔、长胶筒封堵、水井方案调整;采油井上主要采取高含水关井、薄差层压裂、高水淹层封堵。

对油井高含水井压裂、堵水相结合,挖潜低渗透层内剩余油由于高渗透层的存在,易造成无效循环,同时严重干扰了薄差层出油。对这类井,在采取对高渗透、高产液层堵水的同时,压裂低渗透薄差层,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油井高含水关井,控制注入水的无效循环,同时实现产液结构调整,针对后续水驱区块中含水大于98.5%、产油小于2t的采出井采取高含水关井措施,控制低效无效循环,共计关井16口,日控液1411t,日少产油14t,综合含水99.03%,同时对周围34口注水井采取同步控水措施,日注水量下调2120m3。由于结合产液结构调整,相邻油井含水趋于稳定。因此高含水关井结合产液结构调整,改善开发效果。

4总结

①聚驱后剩余油的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为明确剩余油分布和配套技术的现场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②针对不同类型聚驱后剩余油采取有效的挖潜措施,是进一步提高聚驱后采收率的有效途径;

③现场所进行的挖潜措施证明了配套技术的可行性;

④为了保证分层井注水合格率,应合理优化层段间配注强度;

⑤在现有技术及工艺条件下,仍存在部分剩余油无法挖掘,应加大新技术、

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力度,为后续水驱阶段进一步挖掘剩余油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新海,韩大匡,郭尚平.聚合物驱油机理和应用[J].石油学报,1994,15(1):83-91.

于苗(1991- ),女,现于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四采油厂从事地质技术员工作,油藏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