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语言 丧葬纸扎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纸扎艺术

中国传统纸扎艺术

中国传统纸扎艺术中国传统纸扎艺术,作为中国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其精美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形式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纸扎艺术既是一门手工技艺,也是一种民间艺术表达形式,通过精雕细琢的手工艺,将平面纸张转化为立体的形象,传递着人们对于生活、神灵和传统文化的思考与表达。

一、纸扎艺术的起源与历史发展纸扎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纸张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介,人们开始使用纸张来传播信息和艺术作品。

纸扎艺术最早是作为祭祀用品而出现的,人们用纸张制作各种具体形象的物品来供奉神灵。

随着时间的推移,纸扎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富有艺术创造力的手工艺,广泛应用于庆典、婚庆、葬礼等各种场合。

二、纸扎艺术的制作工艺纸扎艺术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需要经过多个环节来完成。

首先,制作者需要选用合适的纸张材料,通常选择纸质柔韧、韧性强的手工纸,以便能够更好地展现纸扎作品的细节。

其次,制作者需要有娴熟的剪、折、扎等技巧,能够将平面纸张转化为立体的形象。

最后,纸扎作品需要进行上色和装饰,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和美感。

三、纸扎艺术的艺术表现形式纸扎艺术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有栩栩如生的动物、建筑等具体物品的形象。

纸扎艺术通过精细的剪纸和折纸技艺,将纸张完美地塑造成各种各样的形象,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艺术家们常常通过纸扎作品表达对于自然界、传统文化和人们生活的无限思索和表达。

四、纸扎艺术的意义和价值纸扎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纸扎艺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纸扎艺术通过精美的形象和细腻的工艺,传递了中国人对于生活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最后,纸扎艺术还为当地民众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五、纸扎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纸扎艺术,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对纸扎艺术的保护立法和相关政策制定,为纸扎艺术的传承创造有利条件。

豫北丧俗纸扎探析

豫北丧俗纸扎探析

豫北丧俗纸扎探析作者:刘方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3期摘要:豫北民间所称的纸扎,是指为死者送葬或上坟时焚烧的纸明(冥)器,它作为一种民俗现象贯穿于丧葬及祭祀的整个过程,蕴含了丰富的民俗学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其题材分类、艺术特色以及当下面临的一些问题,探讨如何让这珍贵的民间美术形式继续传承延续。

关键词:豫北;纸扎;丧俗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9-0162-01豫北纸扎艺术融剪纸、绘画、建筑、雕塑、裱糊于一体,是一门独特的传统民间技艺,有着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

经过长期的发展豫北纸扎形成了内容丰富,构思巧妙,造型粗犷大气,制作工艺考究,色彩明快艳丽,装饰意味浓烈的艺术特征。

一、豫北纸扎的主要表现内容纸扎起源于丧葬习俗,并随着丧葬习俗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表现内容丰富,产生了众多的式样,总结归纳大致有四类:第一类建筑类纸扎,一般是模仿帝王将相陵墓建筑和生活起居类建筑,主要有铭旌楼、门楼、角楼、阴宅等。

如气势恢宏的铭旌楼高达一丈八,其下半部分为厅堂类建筑,其上半部分为戏台,并有戏曲演出场景。

该楼的屋顶采用了歇山顶,为我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在古代只有五品以上官员的住宅才可以使用。

第二类人物类纸扎,主要有金童玉女、赶马人、戏曲人物等,这类纸扎主要是由古代殉葬或祭祀用的人俑发展而来的。

豫北纸扎中的金童玉女一般手持面巾,侍立于一纸扎的小亭内,当地人称之为“角楼人”。

戏曲人物多为取悦神灵或祖先而设,多为一尺左右的小件,事先在纸上画好,用剪刀沿轮廓剪下,使用时根据所选戏曲内容,糊于戏楼里,一般由三五个人物构成一出戏曲场景。

第三类生活日用品,这也是纸扎中内容最为丰富,随时代变迁改变最大的一类。

如各种家具、交通工具、生活日用品等等,只要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的都可以扎。

这类纸扎中除了传统的车马、家具等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又开始流行起纸扎的电视机、空调、冰箱、小汽车、手机、电脑等内容。

丧葬文笔先生

丧葬文笔先生

丧葬文笔先生第四节其它纸扎一、送路的两个纸扎人,男的写“得用”贴在左胸前,女的写“快跑”贴在右胸前。

二、金童玉女纸扎打的幡:金童幡写“金童前引路”;玉女幡写“玉女送西方”(瑶池)。

三、纸扎黑驴,在鞍上写×××坐骑。

四、纸扎四季花,在花盆上写:春牡丹、夏荷花、秋菊花、冬腊梅。

第五节名堂、引魂幡一、名堂:名堂是贴在亡人骨灰盒或灵柩前,写有亡人名称的字条。

名堂按其用途分为“白、红”两种,白名堂发丧用,红名堂并骨用。

1、名堂的写法:不论男女,不论字数多少,按“生、顺、死、哀”顺序往下数,最后必须落在“生”字上。

一般数字为5、7、9、13、17、21以9、13字数为常用。

2、白名堂写法(1)、父亡:亡人为双名的,×生×故先考×府××之灵柩亡人为单名的,×生×故先考×府讳×之灵柩亡人无儿女双名的,×生×故×××灵柩亡人无儿女单名的,×生×故××之灵柩(2)、母亡:亡人为双名的,×生×故先妣×府×××灵柩亡人为单名的,×生×故先妣×府××之灵柩亡人无儿女双名的,×生×故×××灵柩亡人无儿女单名的,×生×故×××之灵柩亡人无名的,×生×故先妣×府×氏之灵柩。

剑川白族纸扎

剑川白族纸扎

DALI2012.12剑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以白族为主的剑川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纸扎就是其中一项独具特色的古老传统民间手工技艺,主要分布在全县金华、甸南、沙溪、羊岑、马登、老君山、弥沙、象图等乡镇。

剑川白族纸扎,又名扎作、扎彩、糊纸、彩糊等,其历史悠久,在白族地区影响深远,最早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祭祀活动,以后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及庆祝节日的一种装饰艺术。

剑川盛行于唐宋的“阿吒力”佛教科仪中就有以纸扎为表演道具的宗教舞蹈《散花》。

“阿吒力”属大乘佛教密宗,一般认为由印度、缅甸经西藏传入,另说由中原传入。

传入剑川后与土著文化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特点,颇具民族性和地方性,被白族称为“阿吒力”教。

“阿吒力”教中的《散花》为双人或多人舞,舞者持五彩纸花束歌舞,以此酬谢佛祖。

所谓:“一花五叶祖师传,拈此花供养菩萨”。

《散花》舞姿婀娜多姿,舒徐有致,动作细腻,富有韵律和造型美。

舞毕,要将五彩纸花散到各方,任由人们抢捡。

民间说法,抢到花朵的人,求财财运亨通,求安身体健康。

如今,在剑川白族地区,每逢丧事、喜事、祭祖、祭神以及●刘新春李寿香2012.12DALI 庙会、各种宗教礼仪活动和节庆活动,都要用到纸扎用品。

用纸扎艺术形式来悼念死者,能起到安慰悲伤、调解消极感情的作用;用纸扎艺术形式来祭祀祖先、神灵,能表达心中敬畏和祈求福祉的诚意;而在各种节日庆典、庙会等民间民俗活动中,纸扎艺术不仅能增加节日欢乐祥和的气氛,更能表达人们心中各种美好的祝愿和祈求。

剑川纸扎根据用途可分祭祀类纸扎、节庆类纸扎和百花工艺类纸扎。

祭祀类本主寺庙中:剑川广盖本主寺庙,各本主像前都有纸花供品,祭祀观音菩萨则常用纸莲花等,四大天王及脚夫又常出现在道教科仪中。

灵堂中:丧事灵堂前常设人物和动物、花圈等纸扎,如童男童女、开路神、狮、象、鹿、马、金银树等。

送葬时,纸扎品列在死者前开路,到了坟地后,以火焚烧随葬。

民间纸扎在丧葬民俗活动中的蕴义及变迁——以山西省鲁村为例

民间纸扎在丧葬民俗活动中的蕴义及变迁——以山西省鲁村为例

文艺天地 World Of Literature And Art34南风 south wind山西省鲁村,是晋东南地区晋城市的一个小村庄。

丧葬仪礼,作为人生的四大仪礼之一,被当地人尤为看重,一来表示送走逝者,二来,也为族人制造机会,使其聚集于一起,共同处理族中大事。

该村实行土葬,虽然国家早有政策规定推行火葬,但在该地,仍以“入土为安”为风俗,已逝者均按风俗实行土葬,埋入各自的祖坟。

丧礼中,纸扎的使用在每一个举行丧礼的家族中是非常普遍的。

因此,在鲁村有专门以做纸扎为副业的人家,根据他人的预定情况做出相应的纸扎,供其丧礼上使用。

1 纸扎在丧葬仪礼中的展演及蕴义1.1 丧礼前在丧礼进行前,纸扎处于制作的阶段,这时候的纸扎放在制作人家中。

因其他人认为纸扎是烧给死者的,将这些东西放在活人家里,是不吉的。

当村中有人去世时,会先将棺木摆在村中固定位置数日。

期间,主家会准备丧礼所用的彩棚、纸扎等,通知亲属,邀请送葬的乐队等。

这时候,主家会把所需纸扎名目送到制作人家中,此为预定之意。

一般,可以将鲁村丧礼中的纸扎分为以下四类:其一,人物形象:包括在棺木前方举招魂幡引路的小鬼、在棺木后方两侧陪侍的男女奴仆;其二,日常用物:在传统社会里,主要有轿辇、骏马、房屋楼阁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这些物品逐渐丰富,又增加了电视机、洗衣机、手机、电脑、汽车等;其三,明器:包括金山、银山、米山、面山、仙鹤、摇钱树及其他贡品等;其四,花圈及孝棍等。

这些纸扎是由制作者手工编制、粘贴完成的。

其框架主要以高粱杆和麦子杆为原料,纸张主要以各色彩纸为原料,其中又以白色、黄色、蓝色、黑色为主,将冷色调作为丧礼纸扎的主要颜色,表示哀悼的情感,经过裁剪、粘贴制作出各种物品的样子,通过揉捏,制作出各种花样并粘贴出相应的形状。

1.2 丧礼中一个完整的丧礼通常是举行两天的。

第一天上午,要搭建彩棚,整个彩棚分为前厅和内室两个空间,前厅正前方摆正方形供桌,放遗像及供品,内室放棺木,也作为其他亲属悼哭的主要场所;下午迎纸扎及供品,晚上由乐队及剧团进行表演,又称为“红棚”,意为丧礼已开始,欢迎各位邻里来进行悼念并表哀思,有时也会有死者最亲近的人进行表演,以表哀思与悼念。

民族语言 丧葬纸扎

民族语言  丧葬纸扎

丧葬纸扎一、概述纸扎,在民间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如扎作、糊纸、扎纸、扎纸库、扎罩子、彩糊等。

广义的纸扎包括彩门、灵棚、戏台、店铺门面装潢、匾额及扎作人物、纸马、戏文、舞具、风筝、灯彩等。

狭义的纸扎指的是丧俗纸扎,主要指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焚烧的纸品。

本书所涉及的纸人纸马主要是指与民间丧葬及祭祀活动相关的纸扎,简称为“纸扎”。

一般的纸扎是供丧葬祭祀用的明器,从纸人纸马、纸器纸物,直到纸扎的房子,最后焚烧,以示对死者的供奉。

扎纸艺术取材,用当地产的芦苇来扎制成人物的骨架和器物的框架。

再用浆糊贴上纸然后就再用颜料彩绘、最后用彩色剪纸来装饰。

完工的扎纸艺术品栩栩如生,极具观赏价值二、丧葬纸扎起源、发展供奉纸扎与民间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其形成是原始社会以来墓葬殉葬俑的发展和演变的结果,用丧俗艺术形式来悼念死者,对世人来说能起到安慰和调节伤感的作用。

最初的殉葬品,可能是用活人活物来充当的。

奴隶社会,贵族死后盛行以活人殉葬。

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意识到这种行为过于残酷而逐渐被废除。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俑,可能是用茅草扎成的草人,孔子称之为“束草为人形”的“刍灵”。

后来又发展为用木偶人陪葬,大体上可以看出有些像人形,古代统称为“明器”。

作为明器的俑有各种形态,据《古明器图录》记载,“介士”为主人守卫,“奄竖”可以为主人“随侍”,“侏儒”可以为主人“作剧”。

秦汉以后,由于制陶业的发展及普及,陶制俑又逐渐代替了牛、羊殉葬品及木俑。

丧俗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变革。

汉代实行“举孝廉”,在政治、伦理、道德诸方面,都以孝为标准。

为倡导孝道,提倡厚葬,俑及其他明器的制作规模之大、样式之丰富,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自汉代有纸之后,纸扎艺术应运而生。

纸的特性软、坚韧、有拉力、纸扎假以中坚枝骨、外涂色彩,造作便捷、造价低廉、造型美观、造化神速,欲佛欲神、欲人欲兽、欲物欲宅,随心所欲,实非他物所能比拟。

2015教师招聘考试“中国民间美术”知识要点:民俗信仰中的民间美术(二)(2)

2015教师招聘考试“中国民间美术”知识要点:民俗信仰中的民间美术(二)(2)

2015教师招聘考试“中国民间美术”知识要点:民俗信仰中的民间美术(二)(2)(二)纸扎与丧葬礼俗:扎纸人纸马祭神灵,是明清至近代丧俗艺术中一种主要而且相当普遍的形式。

“纸扎”的称谓往往被当作祭祀丧俗的代名词。

在大部分地区都普遍流行棺前扎制金童玉女,左右而立,手持魂幡,“金童接引西方路,玉女随行极乐天”;旁有纸花四盒,左右各二,两对侍桶手持“回避”、“肃静”牌和红黑棒站在两端;并扎有金银山、金银桥、摇钱树、聚宝盆及一些生活器用。

丧俗纸扎的种类大至分为四类:一是神像,常见的题材多为道教、佛教及民间神。

这类纸扎除用于丧俗活动之外,大都是祭祀祖先、祭祀亡灵之用。

二是侍俑,常见的题材多为童男童女及各种侍者,以中原地区、西北地区为典型。

三是戏文纸扎,这类纸扎多置于棺罩上,根据罩形大小分为四台、八台、十台、二十台戏出,以山东曹县戏曲纸扎为代表,常表现的戏曲内容大多为传统剧目、历史剧目和地方曲目等。

四是建筑、器用等纸扎,一般用于发丧、烧七、过三年、祭祖等活动。

(三)纸扎的工艺特色纸扎所选用的纸料,多以棉纸、宣纸、毛边纸和草纸为主,现代已用机制纸代替。

在工艺技法上,有的略剪成形,有的则精雕细刻。

纸扎的框架结构一般选择秫秸、芦韦、竹竿和麦草等材料,其他辅助材料采用麻绳、丝线、竹钉、木棒等。

纸所骨架的扎制,根据扎制对象要合乎整体结构。

糊制剪贴是纸扎工艺的主要内容。

在绑扎好的框架上,先满糊素纸,将大形统一,然后根据造型需要进一步做局部构件的贴糊。

二、面塑礼花面塑礼花因地域及风俗时尚的不同,呈现出绚丽斑谰的色彩风格,艺术手法或粗广豪放,或细腻华丽,反映了人们不同的审美意趣。

(一)面塑礼花的历史:面塑礼花的由来与古代殉葬制度及祭祀、馈赠习俗有关。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宋代汴梁大量的风俗面食,并伴随有丰富的民俗合像兴盛于宋代。

时代时,民间制作各种面塑制品已颇为流行。

清代面塑果模有许多实物可考。

近代,各种面塑礼花乃是丰富多彩,品类繁多。

关于纸扎的故事

关于纸扎的故事

关于纸扎的故事纸扎,一种源于我国的传统手工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民间风俗。

从古至今,纸扎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实用价值,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本文将从纸扎的起源、用途、制作工艺、传统节日应用、海外传播以及现代创新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纸扎的起源与发展纸扎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汉代。

起初,纸扎只是作为一种实用工具,用于祭祀祖先、祭奠亡者。

随着历史的推移,纸扎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丰富的品种和多样的制作技艺。

二、纸扎的用途与意义纸扎的实用功能主要体现在祭祀、丧葬、庆典等场合。

除此之外,纸扎还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

如寓意五谷丰登的纸扎农具,象征吉祥如意的纸扎灯笼等。

三、纸扎的制作工艺与流派纸扎的制作工艺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剪纸、折纸、纸雕等。

在我国,纸扎艺术形成了多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流派,如四川的剪纸、江苏的折纸、福建的纸雕等。

四、纸扎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的应用纸扎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清明节烧纸钱、端午节挂纸龙舟、中元节放河灯等。

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对先人的哀思,也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民俗氛围。

五、纸扎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纸扎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在海外的传播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在美国的华人社区,纸扎灯笼、剪纸等手工艺品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载体,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六、现代纸扎的创新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纸扎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使纸扎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如今,纸扎已不再局限于祭祀场合,而是广泛应用于家居装饰、礼品赠送等多个领域。

总之,纸扎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既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又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中国民间艺术 纸扎

中国民间艺术 纸扎
水马龙
山东曹县纸扎,除以上 明器外,最有特色 的是戏文。人物头部用泥模印,以彩纸作 为衣饰,并加以彩绘。一般是两三 人组成 一出戏,如杨家将、水浒戏等。人物有动 作,人物之间有呼应,已经与丧葬的内容 无关了
扎纸工艺摆脱迷信后,主要也用于年 节的歌舞和灯会之中的文娱活动,民 间艺人则充分施展其技艺,扎制成高 意诙谐的祝贺新婚的“鸳鸯灯”,望 子健康的“鸭(压)子灯”, “老鼠 攀葡萄灯”,以及名种花草、鸟兽等。
祈求丰收的“金鱼灯”,
庙会上的纸扎斗羊
中国民间视龙为神圣、吉祥、吉庆之物。湖南城乡各地逢年过节,皆有舞 龙和张龙灯的习俗。图中双龙既可两人舞,也可作观赏用。多用流畅圆润 的线条,色彩明快艳丽,轻快欢愉之感跃然于上。表达了劳动人民热爱生 活的淳朴感情
纸扎牌坊前的纸扎狮子
《截江》中的纸扎形象,为山东曹县丧俗纸扎造型。 《截江》取自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三国演义》中《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的故事。作者巧妙地运用折纸、描绘等手法,表现出张 飞的勇猛性格。图中张飞为花脸形象,表情怒不可遏,一手持枪,动态张
制作
纸扎工艺一般可分为“坐艺”和“站艺”两大类、 五大种。 “坐艺”是属于(彩)扎人物、飞禽、走兽等小巧 玲珑方面的艺术品,可以坐下来运用巧妙的手法, 细细地剪、轻轻地贴; “站艺”是属于纸扎建筑物等大型的造型艺术,需 要站起来搞,甚至要站到高凳子 所谓五大种:一扎骨,二包堆,三剪贴,四框线, 五画笔。
纸扎的种类
纸扎的种类不外乎以下四类:
一是神像,如入葬时焚于陵墓前的大件扎制品; 二是人像,包括童男童女、戏曲人物、侍者等; 三是建筑,如灵房、门楼、牌坊、车轿等; 四是明器、包括饮食器皿、供品和吉祥用品以及 瑞兽类。

鲁西南纸扎与丧俗研究

鲁西南纸扎与丧俗研究

*鲁西南纸扎与丧俗研究刘进( 菏泽学院美术系,山东菏泽274015)摘要:鲁西南地区的纸扎艺术在表现样式、表现手法上丰富多样,在实际殡葬活动中有着多种内涵和功用,虽然依然保留有原始宗教的成分,但也是生者孝道情感宣泄的重要表达方式。

关键词:鲁西南;纸扎;祭祀;丧葬习俗中图分类号:J 528. 2文献标识码:A菏泽市地处山东省西南部,与江苏省、河南省、安徽省接壤。

八县两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提起纸扎①艺术,对菏泽人来说,并不陌生,随处可见的纸扎店铺里摆满了花花绿绿的纸扎祭品。

在人们的记忆深处,纸扎总是寄托着老百姓对已故亲人的哀思和美好的祈愿。

“纸扎”艺术见证着人世的更迭变迁,并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

纸扎艺术最初起源于丧俗,它是将扎制、贴糊、剪纸、泥塑、彩绘等技艺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

纸扎在民间又称糊纸、扎纸、扎纸马、扎罩子等,它是为满足民众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种形式。

在鲁西南地区的丧葬活动中,纸扎是丧俗艺术中一种主要而又相当普遍的表现形式,并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始终贯穿在祭祀丧俗之中。

中国农村历来就有句老话:“喜事可省,丧事要重。

”这意思就是,办喜事可以省着点办,但丧事却万万不可以等闲视之。

所以,农村丧事总是大操大办,铺排隆重。

因此死者家属不惜花费全部家当来办理丧事,请纸扎艺人(扎彩匠)扎制大量的纸扎贡品,如牌坊、门楼、车、马、轿子、金山银山、摇钱树、聚宝盆以及一些生活用品,如箱、柜子、橱、茶具、餐具等等。

另外,从考察的鲁西南地区丧俗活动中发现,最为重视的是“三周年”,俗话说“五七三周年,不烧不周全。

”“三周年”在鲁西南俗称“过三年”,按照当地习俗,在亲人去世三年之际,要举行一个祭祀仪式,以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过三年”在习俗上说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其目的是为了追忆逝去的亲人,是活着的人缅怀逝去亲人的一种方式。

这一天死者的亲属们带着事先扎制好的金山银山、宝桌、聚宝盆、摇钱树、柜子等到坟上去焚烧,祭祀亲人。

白白事纸扎的写法事丧榜的写法大全

白白事纸扎的写法事丧榜的写法大全

白白事纸扎的写法事丧榜的写法大全丧榜的格式丧榜是一种特殊文体,共三句话:正文和生、卒八字。

当然,为更完善,有的丧榜另加小批。

小批对正文起到补充的作用,不属于正文。

丧榜中正文和生、卒八字分别叫做“阅间行”、“上疏"和“下辄"。

丧榜中这三句话均竖写,小批也要竖写。

批丧榜前要向殁者家属了解如下情况:①殁者的姓名,如是女殁还要了解其丈夫的姓名:②殁者的出生日期和殁去日期:③安葬的地址:④葬法:是旧坟葬还是新坟葬,是单葬还是合葬,是火葬还是土葬;⑤死因:是自然死亡还是意外;⑥承丧人与殁者的关系,这点很重要,关系到批丧榜的抬头关键处。

以上这些情况了解清楚了,就能开始批丧榜了。

闶阆行的内容闶阆行是丧榜的主体,位于丧榜的中间,且要项天立地、字号要明显大于上疏和下辄。

所谓"顶天立地”,即闲阆行写完后,它的上下两方均不能再多写一个字。

为使闶阆行“立地”,有人把“丧"和”“榜”两字拉开距离,有人则把“丧榜”两个字或把“之丧榜”三个字与闲阆行其它文字拉开距离。

都是允许的,后者更佳。

除"讳”字外,闶阆行其它文字一律写成竖行。

([闶阆]kang lang 建筑物中高大空旷的部分,也有高大门庭的意思。

)阅阆行要体现出四方面的内容:(1)承丧者对殁者的称谓关系;(2)殁者的姓名字号:(3)及者生前已有几代人;(4)死者的享年岁数。

1、丧榜中“故"字的含义丧榜以“故字开头,已约定俗成。

“故"作何解?不必大做文章。

其实,“故”即"故去”,此处做定语,翻译成“故去的",2、丧榜中“显”与“先”字的含义显和先之分,是一定要没有长辈,而且要有孙子辈,上边没有老人了,自己下面要有孙子辈,才能称“显”,否则称“先",男女都一样。

如果丧榜一开端是先考,外面人一看就知道,这是父亲殁了儿子承丧。

可是他家里面还有老人,也就是殁者还有父亲母亲,最少有一个人在,或者是他父亲母亲不在了,岳父岳母还在世间。

丧葬纸扎种类

丧葬纸扎种类

丧葬纸扎种类
丧葬纸扎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
1. 冥器:包括魂瓶、明器、冥纸、冥钞、纸衣、纸裤、冥袋、斗帐等。

这些是用来超度亡灵,祭奠逝去的亲人的纸制品。

2. 喜饰:这类纸扎主要用于庆祝亡灵超度的各种庆典活动,如花圈、
喜伞、花篮、烟火等。

3. 器物:包括寺庙用品和民间用品。

寺庙用品包括香斗、法器、钟、鼓、幢幡、龙亭、牌坊等。

民间用品包括轿子、车子、摇钱树,金山
银山等。

4. 人物:包括戏曲人物、仕女、农夫渔民、民族英雄等各类形象,是
纸扎中最生动有趣的形象存在。

5. 动物:包括马、牛、羊、猪、狗、鸭、鱼等各类动物,是逝者生前
生活中最亲近的动物形象。

6. 植物:包括摇钱树、金山银山等,是逝者在另一个世界生活的必备品。

在扎制这些纸扎时,人们还会根据不同的用途,配以相应的色彩和图案。

这些纸扎既是一种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手工艺品,具有很高的艺
术价值。

丧葬礼俗中“纸扎”之源流考察及其所蕴涵的文化价值

丧葬礼俗中“纸扎”之源流考察及其所蕴涵的文化价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器。第八十 回 《 潘金莲售色赴东床 ,李娇儿盗财归丽院》 :西门庆死后 , “ 二十 日 早发引 ,也有许 多冥器 纸札 ,送殡之 人,终不似李瓶J g么稠 U 密。 0 ” 除此之外 , 《 在 红楼梦》和 《 醒世姻缘传》 中也可以零 星的看到 纸扎 的印迹 。在 《 红楼梦》 第十 四回中有关于纸扎 的记载 :“ 这八个人 单管各处灯油 、蜡烛 、纸扎 ;我一总支了来 ,交给你们八 个人 ,然后按 我的数往各处分派” 小说 《 。 醒世姻缘传 》 中也有记载 : “ 又差 人往l 临 清买 干菜 、纸张 、瓷器 、衫篙、孝布 、果品之类 ,又叫匠人刻印志铭抄
丧 葬礼 俗 “ 扎 ” 由 - 纸 之源 流 考察 及 其所 蕴 涵 的 文化 价值
窦 兆娜
( 西 民族 大 学 文 学 院 广 广 西 南 宁 50 0 ) 30 6
摘 要 :纸 扎 是 以纸 为 主 要 材料 扎 制 而成 的各 种 形 态 的 物件 。从 总体 上 讲 ,纸 扎 可 以分 为 三 类 :第 一 类 是 祭 奠 品 ,如 花 圈 、轿 子 、 纸 牛 、纸马、箱子 、柜子等 ,这类纸扎主要用途是为死者送葬或上坟 对焚烧 ,以表达亲人 对死者 的哀悼和孝敬 之情;第二类是玩耍物 ,主要
孔子主张制作明器送人墓中供死者使然在丧葬场合依然可见但其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更趋向于现代化用但反对用俑作为明器来殉葬因为俑者偶人有面目机能似除了传统的纸扎牛纸扎马纸箱纸柜外出现了别墅楼房电视乎生人0孔子认为以偶人为明器类似予以人殉葬是不人道的所机小汽车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体现了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以孔子极力反对
1 纸 扎 的源 流 .
纸扎 ,是由明器发展演变而来的 ,明器是古人为表达对死 者的孝敬 之心而仿照阳间物 品扎制而成的物件 。 《 礼记.檀 弓上》 日: “ 曰明 其 器 ,神明之也 ” 古人奉死者为神明 ,故称专为 随葬而制作的器物 为明 。 器。“ 明器者 ,冥 中所用之器也 ” 0 以明器 又称 “ ,所 冥器 ” 。明器 发展历 史悠久 ,《 礼记.檀 弓下 》 日 :“ L 谓为 明器 者 ,知丧道矣 ,备 物而 孑子 不可用也。哀哉 !死者而用 生者之器也 ,不殆于用殉 乎哉 !其 日明器 , 神明之也。涂车 、刍灵 , 自古有也。明器之道也 ” 这 一文献 中较早 的 , 记载了明器 ,此后 ,使用明器的制度逐渐盛行 。这里孔子所谓的 “ 涂车 刍灵” 是指用 泥做 的车 ,用草扎的人 。“ L 孑 子谓为 刍灵者善 ,谓 为俑 者 不仁 ,不殆于用人乎 哉 ! 孔子 主张 制作 明器 ,送 人墓 中,供 死者 使 ” 用 ,但反对用俑作 为明器来殉葬 ,因为 “ 俑者 ,偶人 ,有面 目机能 ,似 乎生人”, 孔子认为以偶人为 明器 ,类似 予以人殉葬 ,是不人 道的 ,所 0 以孔子极力反对。 明器产生后 ,自夏 、商 、周开始 ,明器 的使用范 围更 加宽泛。夏商 周时期青铜文化发达 ,所 以,青铜器明器在这一 时期 占据主导地位 ,在 许多墓葬遗址中出土了大量 的青铜明器 ,尤其是商朝 ,随着青 铜器文化 达到顶峰 ,青铜器 明器 的使用也达到了空前规模 ,而且做工相 比以前有 了很大提高。 秦汉时期 ,随着制陶业 的发展和普及 ,明器制度进 一步发展 ,陶制 明器应用普遍 ,尤其是具人形 的陶俑有了很大发 展,被称 为 “ 世界第八 大奇迹 ”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典型的代 表。 汉代深受儒家思想 的影 响,董仲舒的 “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成 为 当时社会的主导思想 ,儒 家重视 “ 仁”,推崇 “ ” 孝 ,而葬礼 的厚重程 度在 当时作为评价 “ ” 的一个重要尺度 ,备受统治者推崇 ,出现了以 孝 “ 厚葬为德 ,薄葬为耻 ” 的现象 ,提倡厚葬使得 明器在 汉代得到空前发 展 ,陶制俑和其他明器不论在制作规模还是品种 上都得 到了前所未有 的 发展 。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随着瓷器 的产生 ,瓷质明器盛行 ,魏晋南北朝 时 期 的明器主要 以瓷器为主。唐代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随葬明器达到一定 规模 ,并且对明器的使用有 了严格 的高低贵贱之分,同时纸钱在唐代 已 经盛行 ,但是真正的纸扎 还没有普遍使用 ,从总体上讲 ,木质 明器和 陶 瓷 明器 比较 多 。 造纸术发 明后逐渐被应用到生活 的方方面面 ,自北宋 以来 ,纸 明器 盛行并且逐渐代替陶瓷明器 。宋赵彦卫在 《 云麓漫钞》 卷五 :“ 之明 古 器,神 明之也 。今之以纸 为之 ,谓之冥器” 0 《 。 东京梦华 录》 卷八 “ 中 元节 ”载 :“ 七月十五 日,中元节。先数 E ,市井卖冥器 、靴鞋 、幞头 、 l 帽子 , 金犀假带 ,五彩衣服” “ 。 又以竹竿斫成 三脚 ,高三五 尺,上 织 灯窝之状,谓之 ‘ 盂兰盆 ’ ,搭挂衣服冥钱 在上焚 之” “ 。 盂兰 盆” 是 指祭祀先人亡灵的冥器。而且在宋代纸扎成为一门独立 的行业 ,出现很 多纸扎铺 ,《 东京梦华录》 卷七 “ 清明节” 载 :“ 诸门纸马铺 ,皆于当 街用纸兖迭成楼 阁之状 ” 明清 之际 ,纸扎仍 然作 为丧俗 的主要 内容 , 。 这在小说 《 金瓶梅》 中有 多处记载 :第六 回 《 九受贿 瞒天 ,王 婆帮 何 闲遇雨》 中说 :武大晚上被毒死后 ,“ 天大明 ,王婆 拿银子买 了棺材 到 冥器 .又买些香烛纸钱之类 ,归来 就于武大灵前 ,点起 一盏随身灯 。 ” 第六十三回 《 韩画士传真作遗爱 ,西 门庆观戏动深悲》 写道 :李瓶儿死 后 ,第二天行小敛礼 ,“ 不一 时,仵 作行人来伺 候 ,纸札打卷 ,铺 下衣 衾。 ”小敛毕 ,“ 来兴又早冥衣铺里 ,做 了四座堆金沥粉捧盆巾盥栉毛女 儿 。一边两座摆下 ” ∞ “ 。 纸札” 和 “ 捧盆 巾盥栉毛女儿”都是纸扎的冥

丧葬礼俗中纸扎的象征意义及其所蕴含的民间信仰

丧葬礼俗中纸扎的象征意义及其所蕴含的民间信仰


窦兆娜 及筷子 、 勺子等 。 日常生活用品是任何死者都必备 的 纸扎 , 因为生者相信生与死 , 与鬼 , 人 阴阳二界 的相 对立 , 阴阳两个世界并不是完全隔离 的, 而是存在着 密切的渗透与交涉。 逝者 同生者一样 , 不论做什么事 首 先要 满 足最基 本 的生 活需 要 。
以大件 为 主 , 葬时 焚烧 于坟墓前 , 入 以保佑 逝者 在 阴
间平安吉祥 。 第二 , 人像 。 人像主要包括一些童男童 女、 侍者、 随从等 , 主要供逝者在阴间使唤 , 伺候逝者 在 阴间的 日常起居 。 第三 , 日常生活用品。 日常生活 用 品纸扎包括饮食器皿锅碗瓢盆 以及板凳 、 椅子等 等, 是每个丧家必定的纸扎 。 第四, 交通纸扎 。 古时的
交 通 纸 扎 。 通纸 扎 主 要 有 马 和轿 , 、 是 每 交 马 轿 个 纸扎 铺必 扎 的物 品 。 般 而言 , 性 死亡 倒 头时用 一 男 马 , 女 性用 轿 , 而 马有 金 色 和 白色 之 分 , 要 根 据死 这 者 家属 的要求 来 定 。 些 马之 所 以扎 成金 色 的 , 因 有 是
礼俗 中各 种纸 扎用 品 已脱 离 了单纯 的手 工艺 品这 一 物质 形式 , 是深深 的 打上 了象征 符号 的 印记 , 品 而 物 的真正价 值在 于 隐含 于 物质层 面 之外 的象征 内涵 。
讲主要有六种。 第一 , 神像 。 神像是仿照某些神 的形 态, 譬如观音菩萨、 财神、 门神等扎制而成 的, 看 一般
等。 建筑 纸扎 主要 用来 满足 逝者在 阴间的居 住需求 ,
使其居有定所 。 第六 , 金银财宝纸扎。 主要有金山、 银 山、 聚宝盆、 摇钱树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 , 一些现代化 用品 , 如电视机 、 电冰箱 、 洗衣机甚至别 墅、 汽车 , 融 人到纸扎中来 , 为传统纸扎增添了新的内容 , 每种纸

保定老行当——纸扎业

保定老行当——纸扎业

保定老行当——纸扎业在保定有一个遍布城乡的老行当,城里有,农村也有,而且越是偏僻、越是穷困的地方这个行当生命力就越旺盛,甚至在“破四旧”的年代,这种行当依然根据人们的需求顽强地流行在那摇摇欲坠的石屋破瓦中间。

在保定的几条古老的大街上,都有它们的身影,尤其是西大街更是店铺相连,是这个行当的荟萃之地。

在乡镇,特别是农村虽然没有这个行当的店铺,但也有以这个为职业的匠人,他们或是闲暇的时候做好,有需求的人家到时自然会来“请”,也有的把匠人请到有了丧事的人家中现场去做,这就是千古流传的纸扎业。

这个行当的匠人叫做纸扎匠,雄安新区的人们还更直接地叫他们“糊纸活的”。

纸扎业最初起源于丧俗,供奉纸扎与民间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其形成是原始社会以来墓葬殉葬俑的发展和演变的结果。

奴隶社会贵族死后盛行以活人殉葬。

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意识到这种行为过于残酷而逐渐被废除。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俑,可能是用茅草扎成的草人,孔子称之为“束草为人形”的“刍灵”。

后来又发展成为用木偶人陪葬,大体上可以看出有些像人形,古代统称为“冥器”。

秦汉以后,由于制陶业的发展及普及,陶制俑又逐渐代替了牛、羊殉葬品及木俑。

唐宋之际,随葬冥器及俑仍有一定规模,丧俗文化又融入外来文化因素,加上中国道教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灵魂升天的“生命二元论”信仰更加普遍,与之相关的丧葬及祭祀用品也出现了新的形式。

造纸术发明并成熟以后,纸被运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到北宋时期,烧纸俑、纸马开始盛行,纸扎成为宋代以来丧葬习俗艺术的主要类型之一,遍及中国各民族。

随着宋代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发展,丧俗纸扎形成了一个专门行业,有了专门经营纸扎的“纸马店”。

明清之际,纸扎成为丧俗和鬼节的主要用品,纸扎工艺之精湛远远超过宋元时代,应用也更加广泛,成为当时各个阶层丧俗和祭祀活动的主要用品。

纸扎车马保定纸扎业主要扎制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需要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焚烧的纸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凰纸扎

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凰纸扎

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凰纸扎凤凰的纸扎工艺,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一百多年以前,这一民间工艺就已经繁荣起来,清末至*初期,县城有10多家纸扎铺子,散在大街、虹桥、东正街、十字街等处。

纸扎工艺的主要材料是竹块、篾条、木棍等,扎成各种人物、动物、花草、虫鱼、用具等形象,糊以皮纸,施加*绘,形象逼真,维妙维肖。

历史渊源一百多年以前,这一民间工艺就已经繁荣起来,清末至*初期,县城有10多家纸扎铺子,散在大街、虹桥、东正街、十字街等处。

纸扎工艺的主要材料是竹块、篾条、木棍等,扎成各种人物、动物、花草、虫鱼、用具等形象,糊以皮纸,施加*绘,形象逼真,维妙维肖。

以前南门外的向哑子,标营的侯应龙能制作各种纸鸢、飞鹰、蝴蝶、虾、蟹、蟆蛤、美人、戏曲人物物,工艺精湛。

正街的滕老叫、十字街的刘棒吾、聂方俊等都是纸扎的高手。

艺术起源纸扎作为一门民间艺术,最初是与丧葬民俗联系在一起。

在奴隶社会以活人和实物殉葬,封建社会以实物和陶俑殉葬,而近百年(或者更久远一点),则以纸扎殉葬。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唐代纸扎传入湘西,清末*初达到顶峰;另据《凤凰县志》:“清末至*初期,县城有数十家纸扎铺子,散在大街、虹桥、东正街、十字街等处,纸扎工艺的主要原料是竹片、篾丝、木棍,扎成各种人物、动物、花草虫鱼、用具等形象,糊以皮纸,施加*绘,形象逼真,惟妙惟肖!”艺术特*湘西纸扎具有浓厚的湘西地域特*,汇聚了浓郁的乡风民俗。

它取材广泛、结构严谨、造型夸张、**鲜明,并与湘西土家族、苗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紧密相关联,展现了湘西古老文明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了湘西民间的审美情趣。

对于研究湘西,特别是凤凰这座古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内涵,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科技含量、历史、文化、民族精神、对外文化交流及旅游价值不可低估。

它是湘西一张精美的“名片”。

农村丧葬纸扎忌语大全

农村丧葬纸扎忌语大全

农村丧葬纸扎忌语大全
1、忌,在外死的人直接回家如,要停在大门外面,棺木搬运要脚前头后的搬运,意示反常。

2、忌,晚饭后至夜里12点前死的人,己吃完一天三顿饭,没给后代留顿饭,示为不吉利,死者儿女每年过年时要在村里要5家饭,而且连要三年,后代就不会穷了。

3、忌,病人临终时不能在他原来睡的床上断气,要在正厅搭一临时床板或者废床,将既要咽气的人抬上此床上。

4、忌,孝子给亡者穿寿衣,忌孤寡之人给亡者穿寿衣,亡者穿寿衣为单数忌穿双数,忌穿九件。

5、忌,入殓时与死者属相相克者避开,入殓时所有人都不能哭,眼泪且不能滴入棺内。

男人去世扎纸马女人去世扎纸牛

男人去世扎纸马女人去世扎纸牛

男人去世扎纸马女人去世扎纸牛男人去世扎纸马女人去世扎纸牛在农村一般在老人去世时都会扎纸人,轿车,电视,凉亭,电话,楼房,金山摇钱树,等等,但是最重要的是不能没有纸马或者纸女,男性扎马,女性扎牛。

风俗是人过世后需要扎纸人纸轿子男的扎马女的扎牛据说女人扎牛是为了过河喝水要把生使用过的污水喝掉(我也是听老人说的)所以过去的女人再做家务时很注意节约用水。

一般男的扎马,女的扎牛,马是让他骑,交通工具。

牛是女的在阳世能脏了很多水,让牛去帮着喝。

也是对故去人的一种思念寄托,不能全当迷信看待,入乡随俗,也是一种文化,还给了,许多人的就业机会,冥阳两利。

山东丧葬风俗,男人去世一般是白马,女人都是扎牛,牛是是喝脏水的。

一般丧葬全套用品包过,【以男人为例】马,轿,童男童女,四老四少,天鹅,雪柳,引魂幡,牌位,金山银山,米山面山,别墅,全套家具家电,汽车,保镖,等。

有钱人扎的还会更多。

东北的纸扎马都是红色的,解放前大户人家办丧事从房子到院墙,院内车马、六畜、家禽、仆人一应俱全,把纸扎艺人请到家中要扎一个多月,到文革时纸扎全部消失后来又兴盛起来,现在从小的手机大的到汽车、楼宇一应俱全真是做到了与时俱进。

解放前,贫寒人家办丧事扎车马库,中等人家扎车马库童,小康人家扎车马库童莲花椅,大户人家扎一套纸扎,车马库童莲花椅和九莲灯。

成套的纸扎就是车,白马,金银宝库,金童玉女,莲花椅子,九莲灯。

就这些。

车马是逝者灵魂坐的,送行的时候逝者的生前数(有的地方叫岁数纸)装车,代表亡人骑马坐着轿平安西去了。

车马上有一个赶车的叫车把式,车马上贴一副对联:车行千里路,人马保平安。

金银宝库:里面放上冥币,交叉贴上封条。

金童玉女是伺候亡灵的:金童玉女手提灯笼,贴上一副对联:金童前引路,玉女送归山。

莲花椅是送行的时候放逝者的生前数的,孝子抬着莲花椅上面放着逝者的生前数,送行到五道庙,把前数梳洗之后请下来装到车马里面。

莲花椅上贴着一张白纸写着:驾鹤西游授仙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丧葬纸扎一、概述纸扎,在民间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如扎作、糊纸、扎纸、扎纸库、扎罩子、彩糊等。

广义的纸扎包括彩门、灵棚、戏台、店铺门面装潢、匾额及扎作人物、纸马、戏文、舞具、风筝、灯彩等。

狭义的纸扎指的是丧俗纸扎,主要指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焚烧的纸品。

本书所涉及的纸人纸马主要是指与民间丧葬及祭祀活动相关的纸扎,简称为“纸扎”。

一般的纸扎是供丧葬祭祀用的明器,从纸人纸马、纸器纸物,直到纸扎的房子,最后焚烧,以示对死者的供奉。

扎纸艺术取材,用当地产的芦苇来扎制成人物的骨架和器物的框架。

再用浆糊贴上纸然后就再用颜料彩绘、最后用彩色剪纸来装饰。

完工的扎纸艺术品栩栩如生,极具观赏价值二、丧葬纸扎起源、发展供奉纸扎与民间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其形成是原始社会以来墓葬殉葬俑的发展和演变的结果,用丧俗艺术形式来悼念死者,对世人来说能起到安慰和调节伤感的作用。

最初的殉葬品,可能是用活人活物来充当的。

奴隶社会,贵族死后盛行以活人殉葬。

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意识到这种行为过于残酷而逐渐被废除。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俑,可能是用茅草扎成的草人,孔子称之为“束草为人形”的“刍灵”。

后来又发展为用木偶人陪葬,大体上可以看出有些像人形,古代统称为“明器”。

作为明器的俑有各种形态,据《古明器图录》记载,“介士”为主人守卫,“奄竖”可以为主人“随侍”,“侏儒”可以为主人“作剧”。

秦汉以后,由于制陶业的发展及普及,陶制俑又逐渐代替了牛、羊殉葬品及木俑。

丧俗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变革。

汉代实行“举孝廉”,在政治、伦理、道德诸方面,都以孝为标准。

为倡导孝道,提倡厚葬,俑及其他明器的制作规模之大、样式之丰富,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自汉代有纸之后,纸扎艺术应运而生。

纸的特性软、坚韧、有拉力、纸扎假以中坚枝骨、外涂色彩,造作便捷、造价低廉、造型美观、造化神速,欲佛欲神、欲人欲兽、欲物欲宅,随心所欲,实非他物所能比拟。

于是,纸扎正式登上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宗教、习俗的历史舞台,大显身手,蓬勃发展,形成纸扎文化,上可登国家宗教之大雅之堂,下可融入民间习俗之活动。

唐宋之际,随葬明器及俑仍有一定规模,丧俗文化又融入外来文化的因素,加上中国道教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灵魂升天的“生命二元论”信仰更加普遍,与之相关的丧葬及祭祀用品也出现了新的形式。

造纸术发明并成熟以后,纸被运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到北宋时期,烧纸俑、纸马开始盛行,纸扎成为宋代以来丧葬习俗艺术的主要类型之一,遍及我国各民族。

从一些地方志记载来看,明清纸扎工艺之精湛远远超过宋元,应用也更广泛,成为当时各个阶层丧俗和祭祀活动的主要用品。

值得注意的是,自宋代以来,丧事必需供佛,或请僧道为死者祈祷祝福,到元明清直至近现代一直延续这种风俗习惯。

丧祭过程中要用纸钱、纸人、纸马、纸房子、纸供具,以礼待鬼神。

由于人们迷信灵魂,便出现了各种招魂、拘魂、礼魂、送魂的丧俗形式。

从史前时期陪葬的石器、玉器、陶器,到后期的青铜、漆、木、瓷类的明器和俑,以至宋代之后出现的纸扎祭灵,表明丧俗活动也通过种种样式表达人类的情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近代民间,“喜丧”的形式较流行,这是人们对丧事处理的又一新的样式,它不象以往的只是单纯信仰鬼魂,而更多注重人生观念和情感表达。

人们认为在殡尸期间,对于刚离开人世的亲人应给予一种慰藉。

一切哭丧、吊孝、祭祀、守灵、送纸钱、烧纸马等都不外乎是为取悦于鬼魂而安慰亲属的具体做法这充分表明了中国人强烈的感情色彩,带有人类最朴素、最纯真的感情色彩。

在丧葬用品中,从俑、冥器到纸人纸马的衍变,表明了民俗艺术的沿续和发展,是生存在民间社会的“活化石”。

三、丧葬纸扎形式、内涵纸扎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样式多种多样各地也有很大区别,可谓花样百出,但是不外乎四大类1、人物纸扎人物种类繁多,如神像,童男童女及各种侍者,这类纸扎在全国较为普遍,以中原地区、西北地区为典型,多流行与河北、陕西、福建、台湾等地。

西北地区扎制大件的较多,闽南地区多流行小件神像。

常见的题材多为道教诸神、佛教及民间神,如天官、真人骑狮、菩萨、佛祖、妈祖、观音坐莲、济公等,这类纸扎除用于丧俗活动外,大都是祭祀祖先,祭祀亡灵之用。

纸扎罩人是供奉祭祀中不可少的祭品,虽说是简单的人物扎制,但全国各地纸扎罩人的用料、形象、色彩等都不相同。

“罩人”是指安置在棺罩上的侍者,丧俗罩人的样态形式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如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福建、云南、江苏等仍有少数保留。

云南的纸扎罩人形象比较单纯(右图),服饰以大色块彩色纸为主,给人的印象是整体感强,没有过多繁琐的装饰,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人物的五官不是用色彩颜料描绘而成的,而是用各种彩纸剪贴而成。

如眼、鼻用黑色纸,白眼珠用银箔贴成,嘴用红纸剪贴,衣服是用大红、大黑、大蓝、大绿做成,并在大色块的衣服上用金箔、银箔作为点缀,虽然少有细致入微的处理,但却显得简练,不呆板。

偶尔有些小的细密的装饰,也仅限于装点在胸前。

衣服上的花卉图案装饰既不是描绘,也不是单纯的剪贴,而是采用层层堆叠的方法,产生一种立体的浮雕效果。

云南的纸扎罩人很少有戏曲人物组合,大多是采用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主要以冥间供奉仆人为主。

福建地区纸扎罩人的服饰明显有当地沿海人物装束样式,以蓝色为主,人物头戴斗笠,赤着脚,形象似渔夫。

闽南地区的纸扎人,大的高在60厘米以上,小的不过十几厘米。

头部用泥模印制,身躯部位用纸筏作骨架,外表糊以纸或者是丝绸,局部加以点染彩绘。

童男童女是纸扎罩人的代表,我国古代大部分地区都流行棺前扎制金童玉女,左右而立,手持魂幡的丧俗,上写:“金童接引西方路,玉女随行极乐天。

”金童玉女纸扎在民间相当受人欢迎,按道教的说法,凡是神仙所居住的洞天福地,皆有得道的童男童女在旁服侍,这对童男童女就是金童玉女。

传说元始天尊身边有金童玉女九千万,真武大帝身边常有一个金童,一个玉女,金童玉女是分掌威仪,记录三界中善恶功过的一对神。

在我国的南方,俗称金童玉女是周公和桃花女,这种说法源自元明戏曲及小说。

据说周公和桃花女几经周折,最后真武大帝出场,言二人是金童玉女转世,世缘已满,复归天位。

金童玉女在民间丧俗纸扎中非常普遍,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亲人故去后能升入天上神界圆满。

2、动物纸扎中动物也占很大的比例。

如牛、马、羊、象、虎、鸡、鹿、鹤从古代开始就被人们认定是吉祥的动物。

这类纸扎的艺术欣赏性要求不高,只要有大体的外型以及简单色彩处理即可,所有扎制的骨架、纸张、捆扎绳等在烧化时要完全燃烧掉。

民间有许多从事纸扎行业的艺人,有的是祖辈传下来的技艺,有的则是自己手巧,慢慢自学的。

因人而异,所扎制的品种侧重不同,如有的人善于扎制人物,有的人则喜欢扎制各种不同的动物、车辆。

扎制的物品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

简单的扎制比如:用线绳把高粱桔秆扎牢固,形成大体的形状,然后用白纸糊在外面,再用画笔粘着各种颜料绘在裱糊的白纸上,直至逼真即可。

复杂的比如,有的人在当地制作的马拉大车非常有名,一头高大的马匹拉着一辆莲蓬车,车内还坐着一位贵人,车外坐着扬鞭驱马的赶车马夫,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当死者家人备材时,扎彩作就要根据茶房通报的死者情况,为其扎制所需的扎彩。

死者若为男,必定得扎车、马,说是供男人在阴间乘坐;若死者为女,少不得扎牛和轿。

特别是牛,对女人有特殊意义。

因为在封建时代,男尊女卑,将女人看作污秽,就连她们的经血及涮锅洗碗洗衣等用的水也看成是她们的罪。

所以,当女人死去,一定得有牛在阴间喝掉女人一生的脏水,免得再到阴间受罪,起到赎罪作用。

3、建筑纸扎建筑一般置于棺门等处,多用于发丧、“烧七”“三周年”祭祖等活动。

常见的纸扎物品有灵堂、牌坊、楼台亭阁、起居床饰、车轿舟船及供品、供具、家具、饮食器具等。

楼房是现代人栖身的地方,人们认为死后的灵魂也同样需要居住的场所,所以在祭奠亡灵时也忘不了给逝者扎制精美的楼房院宅烧掉送去。

这样安慰了逝去亲人亡灵的同时,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安慰。

各地区的生活环境不同,同样也反映在楼房纸扎品当中。

山东胶东一带送殡时烧掉的纸扎器物中都有楼房,为去世的人在阴间也备有居所。

楼房用高粱桔秆扎成,外表的装饰多余剪纸相呼应,门窗贴有各式各样图案的剪纸,楼房豪华,形似宫殿。

陕西的纸扎住宅造型及装饰源于对当地住宅的模仿,陕西的住宅中有一种类似于北方四合院的组合布局,正方是三孔或五孔窑洞的院宅形式,整个院落的面宽以正房窑洞的宽度为基准,平面布局比较窄长。

窑洞式居民除了适应地理环境外,最大的优点是冬暖夏凉,隔绝噪音,而且结构坚固,比木结构的房屋抗震能力强。

这种宅居的装饰在正面的门窗以及洞内墙壁上,以挂饰或贴饰为主,如年画、窗花、门帘、墙围等,由于受当地住宅环境的影响,所以陕西宅居纸扎厚重扎实,雕梁画栋,门窗也仿制窑洞的形式,窗棂穿插细密,装饰采用贴饰描画,并直接并直接粘贴印刷花纸,显得整齐利落。

可见黄土高原民居建筑对丧俗纸扎的影响,其地域特色也十分明显。

民间丧葬纸扎建筑中比较有特色的应是牌坊。

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四类:一是功德牌坊,为某人记功记德。

如山东省桓台县新城镇“四世宫保”牌坊,是明朝万历皇帝为当时新城人兵部尚书王象乾所建。

王象乾文韬武略,威震九边,加功晋爵太子太保,追赠曾祖、祖父、父亲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之衔,故额题“四世宫保”。

二是贞洁道德牌坊,多表彰节妇烈女,在安徽歙县有许多这类牌坊。

云南楚雄黑井镇有一座节孝总坊,是清朝末年由慈禧太后下令建造的,表彰本地的节烈妇女。

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多为家族牌坊,为光宗耀祖之用。

四类为标志坊,多立于村镇入口与街上,作为空间段落的分隔之用。

纸扎牌坊是为安慰逝去死者亡灵的,其承载了牌坊本身的的意义,表达了生者对逝去美好的祝愿,希望逝去死者死后可以继续享有生前的功德、名誉等荣誉,死后继续受人敬仰。

4、祭器祭器从古至今都寄托了家属,亲朋等对死者的思念,和对死者的惋惜,也隐藏着对其家属的怜悯,安慰的感情在内。

葬礼的祭器多为纸扎制品,用具来祭奠死者。

引魂幡;为招死去的人的魂灵的,引魂幡是出殡走在最前面的,为引领死者的魂到墓中去。

打阴魂幡的一般为长子长孙,及将要继承家产之人。

引魂幡为在幡杆一侧黏上白纸条,引魂幡纸条下端呈尖角表示丧男,呈燕尾形表示丧女。

纸条多少看年纪大小,年老的座签纸条多,年轻的纸条少(说法是一岁一条),一看便知亡者长幼。

摇钱树;也是纸扎中常有的题材,是为逝者送的摇钱树。

据传说,人死后先报知庙中的土地爷,死者的鬼魂现在土地庙关押三天,三天后启程西去,路上需路费盘缠,所以摇钱树是必扎之物。

另外还有钱柜、金银山、聚宝盆等。

此外,想打狗饼之类食品也是逝者灵魂西去途中,必备的应付过关所用之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