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考试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中“文学”单指文学研究,不包括文学现象。
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P3
1、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
(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来进行的文学研究,都是比较文学。
)P4
2、美,亨利·雷马克的《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领域的比较。
P4
3、“比较”的真谛,在于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比较文学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跨(民族、国家、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
P5
4、跨文化,不仅意味着超越民族文化,还超越文化体系。
P6
5、比较文学“四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P7
6、比较文学“跨越性”这一本质特征:(1)“四跨”中,跨民族是最根本的,是判断一项研究、一篇文章是否属于比较文学的最基本标准。
(2)“四跨”含义广泛,既指比文的研究视野,也指比文研究对象的必备特性,也可指比文的特殊视角和特殊方式,甚至是评论者的心态。
(3)四跨中,除了跨学科外,其他三跨相互联系,内容重叠,各有所指。
(4)这里的“跨文化”指跨越文化体系。
(5)必须把握好“跨越”的限度,不然会学科边界模糊。
P7
7、民族文学:在某个民族文化土壤里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本民族的政治、社会历史、心理等条件决定,反映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审美品格。
8、国别文学:按国家这样的政治实体和组织形式形成的文学。
9、世界文学:(1)指一系列文豪巨作的文学作品和文化遗产,如《神曲》等,经过时间考验并获得世界声誉和永久价值。
(2)一种未来的理想哲学,在马克思和歌德心中,“世文”指人类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理想阶段,各民族文学成为人类共同财富。
(3)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各时代的文学创作的总和及对他的评价。
10、总体文学:又称一般文学,专门研究许多国家中共同发展的问题,如综合研究在理查生和卢梭影响下欧洲伤感小说的发展问题。
11、最早使用“比较文学”一词的是诺埃尔和拉普拉斯,编选文论为《比较文学教程》P15
12、比较文学正式诞生的标志:(1)比文杂志的出现。
梅茨尔的《总体比较文学报》。
马克斯·科赫的《比较文学杂志》1887、《比较文学史研究》1901。
(2)比文理论著作问世。
波斯奈特《比较文学》是世上第一部比文理论专著,标志了比文时代的正式开始。
(3)比文作为正式课程进入高等学府。
(4)比文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与工具书的出现。
戴克斯《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法国第一部科学的比文专著。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P15
13、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
梵第根明确地把比文的研究范围定为两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把研究目的规定为发现作品之间的影响和假借及其“经过路线”,也就是“影响研究”。
研究方法上,他强调“精细和准确”的考据而排斥审美批评和鉴赏在比文中的作用。
他出色地总结了法国比文的成绩和经验,建立了完整地比文理论体系。
P17
14、卡雷和基亚是继梵第根之后法国比文发展的又一主要贡献者。
P18
15、1958年教堂山会议,韦勒克的《比较文学的危机》(记作者和书名)对对法国学派进行怎样的批评?
(1)首先批评法国学者的影响研究的狭隘性。
限定比文作品只研究来源和影
响、原因和结果,沙文主义思想导致。
(2)批评法国学者的实证主义。
过度强调事实,讲考证,只求事实的研究方法。
(3)将本意为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文学研究变成了记文化账,违背了比文的初衷而陷入民族主义和文化扩张主义的泥潭。
(4)不赞成梵第根把比文和总体文学分开,把美学判断排除在比文之外的做法。
P19
16、美国比较学者主张打破限于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开展各国文学之间无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
P20
17、艾田伯的《比较不是理由》,提出“比文是人文主义”,主张“将历史方法与批评精神结合起来,将案卷研究和本文阐释结合起来,将社会学家的审慎和美学家的大胆结合起来。
”P24
18、古添洪、陈慧桦主编台湾第一本比文论文集《比较文学的恳拓在台湾》P31
19、古添洪的《中西比较文学:范畴、方法、精神的初探》中提出“阐发法”P31
20、李达三的《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
后来古陈李三人提出“中国学派”设想P31
21、中国比文复兴开始的标志:1979钱钟书的《管锥编》
中国比文全面复兴的标志:1985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正式成立。
P33
22、比文对象的基本属性:跨越性(先决条件)、可比性(关键条件)、文学性(本质属性)。
P47
23、“莎比在英国”和“李白与杜甫”属于两种民族文学间的比较研究,不具备跨越性,不是比文的研究对象。
(判断)P43
24、可比性是决定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文的关键,也是关系到比较研究能否正常进行并取得科学价值的关键。
P43
25、具有可比性的文学关系/进入比文研究领域的文学关系:亲缘关系、类同关系、交叉关系。
构成了比文的客观基础P44
26、文学现象之间的相似点并不等于可比性。
P45
27、比较文学研究类型:影响研究(法国学派)-平行研究(美国学派)-历史类型学(苏俄学派)-阐发研究(中国学派)
28、影响研究:是比文最早的研究方法,奠定了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是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阐明相互影响联系的事实。
29、平行研究:对没有事实联系,却在二者之间发现了诸多类似因素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包括对文学的思潮、主题人物风格等的比较,重点是发现和辨析其间的异同,探讨其内在联系,研究文学的共同规律和民族特性。
30、由于比文内部的体系使其分为比文分文学范围内和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两大部分。
跨学科研究包括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以及宗教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文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P48
31、影响研究:主要指一个民族文学的演变过程,或一个作家作品中展现出来的外来因素,这种因素从本民族的传统和作家本人过去的创作中无法解释;外来因素经过吸收消化进入民族文学之中,参与了民族文学和艺术创作发展的过程,并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
P48
32、影响研究由于研究角度不同而分出三学问:
(1)流传学。
站在“放送者”角度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整个
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映或影响,进行研究。
(2)渊源学。
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主题题材思路风格或艺术技巧的来源。
(3)媒介学。
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手段极其因果关系的研究。
P49
33、误读是一种正常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有时甚至有意而为之。
P50
34、平行研究是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言论。
35、平行研究四方面P50:
(1)文类学。
对于文学种类、文学体裁的比较研究。
(2)主题学。
研究同一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不同表现形态及其形成原因。
(3)比较诗学。
对各民族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4)形象学。
当前欧洲国家比文的研究热点,专门研究一个民族文学中的他民族(异国)形象,文学作品如何构造他种文化现象,P51 36、苏联的“历史类型学”创始人: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
提出了比文研究的“历史类型学”研究的观点的是:日尔蒙斯基的《比较文艺学与文学影响问题》P52
37、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区别:
(1)研究的对象。
影究关注不同国家文学之间有实际交往的影响联系事实,忽视无交往联系的各种文学现象关系研究,范围比较狭隘。
行究涉及并无实际影响联系的各文学间、文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研究,范围广泛。
(2)研究的目的。
影究研究影响的“出发点”“终结点”和影响的“经过路线”,溯源求根,以求得“同源性”事实联系。
行究强调在相似性中揭示文化上的差异,注重文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功能性规律,上升为理论新识。
(3)研究的方法。
影究崇尚实证,重视考据与资料的发掘与整理,更具有文学史研究的特点。
行究注重美学分析与其他学科理论方法的综合运用,更像文学理论和文学批判的研究。
39、阐发研究是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批评方法去解释另一民族文学的理论和作品,可以使理论对作品的阐发,也可以是理论和理论之间的相互阐发,其他学科与文学之间的相互阐发。
阐发研究是近代以来中国比较学者的创造。
P53 40、阐发研究的核心是跨文化的文学理解,因而具有普遍意义。
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相互的。
P54
41、比文史上两种基本的研究方法:实证的方法和审美批评的方法。
即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
P57
42、文学分类--三分法: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
四分法: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文学体裁分类新构想”(童庆炳):再现类、表情类、表意类。
P72
43、文学体裁的“缺类”现象:一种文类在某国或某民族文学中有而在他国或他民族文学中没有。
如,中国没有史诗和悲剧。
P73
44、一般的主题研究与主题学的区别:一般的主题研究探究的是某一作品或某一人物所表现的思想,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内涵;主题学研究探究讨论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外部-手段和形式。
(判断)
45、母题和主题的区分:母题是最小的语义单元,多个母题组成主题。
母题具有客观性,主题具有主观性。
主题是抽象的,母题是具体的。
主题的数目是无限的,母题的数目是有限的。
P86
46、题材是主题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47、假如研究者把他的眼光仅仅局限于某个题材在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框架内的演变史,那么这种研究只是传统意义上的“题材史”研究,而不是比文主题学。
48、“创造性叛逆”的提出者:埃斯卡皮。
P106
49、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的主体仅仅是译者。
×读者和接受环境同样是创造性叛逆的主体。
√P107
50、译者创造性叛逆主体的四情况:
(1)个性化翻译。
“归化”表面现象是用极其自然、流畅的译语去表达原著内容,但深处却程度不等地存在一个译语文化“吞并”原著文化的问题。
“异化”译语文化“屈从”原著文化的现象。
(2)误译与漏译。
绝大多数(不是全部)的误译与漏译都属于无意识型的创造性叛逆。
(3)节译与编译。
节译与编译都属于有意识型的创造性叛逆。
(4)转译与改译。
都属于特殊型创造性叛逆,共同点是使原著经受了“两度变形”。
转译,又称重译,指借助一种语言去翻译另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
P109
51、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
P110
52、形象学研究的是在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如“晚晴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战后日本文学中的美国人形象”P120
53、首先明确提出形象研究原则的是让-马丽·卡雷,被视为形象学的奠基人。
54、社会总体想象物的两极性:文学异构的异国形象都处于想象实践的这两极之间。
凡按本社会模式,完全使用本社会话语重塑出的异国形象就是意识形态(美化本土文化,贬低异国文化)。
凡用离心的、符合一个作者(群体)对相异性独特看法的话语塑造出的异国形象则是乌托邦形象。
P127
55、大题:有关比较文学可比性的问题(影响研究、可行性研究、自己的看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