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五等比数列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2.3《等比数列》word教案5篇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2.3《等比数列》word教案5篇

2.3.1等比数列的概念【教学思路】: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引入:“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细胞分裂模型;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实例等都是等比数列的实例。

再看下面的例子: ①1,2,4,8,16, (1)12,14,18,116,… ③1,20,220,320,420,…④10000 1.0198⨯,210000 1.0198⨯,310000 1.0198⨯,410000 1.0198⨯,510000 1.0198⨯,……观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以上①、②、③、④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 共同特点:(1)“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其“前一项”之比为常数)(q(2)隐含:任一项00≠≠q a n 且 (3)1≠q 时,}{n a 为常数 二、研探新知 1.等比数列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 表示(0)q ≠,(注意:等比数列的公比和项都不为零). 注意:(1)“从第二项起”与“前一项”之比为常数)(q ,}{n a 成等比数列⇔nn a a 1+=q (+∈N n ,0≠q )(2)隐含:任一项00≠≠q a n 且,“n a ≠0”是数列}{n a 成等比数列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3)1=q 时,}{n a 为常数。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例1 (教材45P 例1)判断下列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1)1,1,1,1;(2)0,1,2,4,8;(3)1618141211,,,,--解:(1)所给的数列是首项为1,公比为1的等比数列. (2)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这个数列不是等比数列.例2 (教材46P 例2)求出下列等比数列中的未知项:(1)2,,8a ; (2)14,,,2b c -. 解:(1)由题得82a a=,∴4a =或4a =-. (2)由题得 412b c b c c b⎧=⎪-⎪⎨⎪=⎪⎩,∴2b =或1c =-.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1. 教材49P 练习第1,2题 2. 教材49P 习题第1,2题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等比数列的定义,即:)0(1≠=-q q a a n n;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11-⋅=n n q a a 及推导过程。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教案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等比数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列这一数学思想的认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等比数列的概念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3. 等比数列的性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2.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数列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等比数列的特点。

2. 讲解等比数列的概念:借助具体例子,讲解等比数列的定义和性质。

3. 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知识,推导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4. 应用等比数列通项公式:通过实例,展示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课后思考。

7.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练习,评价学生对等比数列概念和通项公式的掌握程度。

2. 结合课后作业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运用等比数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数列思想的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制作包含等比数列概念、性质和通项公式的PPT课件,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数量的等比数列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应用题和拓展题,以供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使用。

3. 教学视频:搜集相关的教学视频,如等比数列的动画演示、讲解等,以辅助教学。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2. 第二课时: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讲解应用实例。

2.等比数列-人教A版必修五教案

2.等比数列-人教A版必修五教案

2. 等比数列-人教A版必修五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示例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2.能够熟练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3.能够计算等比数列中的任意一项;4.能够应用等比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等比数列的概念;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3.等比数列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等比数列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1.等比数列的概念;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3.等比数列的应用。

2. 教学方法:讲授、示范、练习、讨论。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识•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并让学生思考:“如果已知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那么我们可以如何快速地求出任意一项?”•展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讲解每一个符号的含义。

2. 讲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1.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 n=a1q n−1–当q>1时,数列为递增等比数列;–当q<1时,数列为递减等比数列;–当q=1时,数列为常数数列。

2.示例练习。

3. 讲授等比数列的应用1.讲解等比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利润、利率、人口增长等方面的问题。

2.通过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结对全文进行总结。

六、课堂练习与作业1.课堂练习:根据所给的等比数列的前两项和第n项,求出q和a n。

2.作业:完成教材相关习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等比数列的知识点及其应用,通过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通项公式进行计算。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增强学生对等比数列的应用理解和兴趣。

教学效果较为良好,但在讲解题型方面,需要更多的例子来提高学习效果。

高三数学《等比数列》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高三数学《等比数列》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高三数学《等比数列》教学设计[推荐五篇]第一篇:高三数学《等比数列》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三数学《等比数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重点: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认识等比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重要数列模型之一,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遇到具体问题时,抽象出数列的模型和数列的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3.等差数列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引入: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2细胞分裂模型3计算机病毒的传播由学生通过类比,归纳,猜想,发现等比数列的特点进而让学生通过用递推公式描述等比数列。

让学生回忆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过程然后类比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注意:1公比q是任意一个常数,不仅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2当首项等于0时,数列都是0。

当公比为0时,数列也都是0。

所以首项和公比都不可以是0。

3当公比q=1时,数列是怎么样的,当公比q大于1,公比q小于1时数列是怎么样的?4以及等比数列和指数函数的`关系5是后一项比前一项。

列:1,2,(略)小结: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三.巩固练习:1.教材P59练习1,2,3,题2.作业:P60习题1,4。

第二课时5.2.4等比数列(二)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性质教学难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应用一.复习准备:提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性质二.讲授新课:1.讨论:如果是等差列的三项满足那么如果是等比数列又会有什么性质呢?由学生给出如果是等比数列满足2练习:如果等比数列=4,=16,=?(学生口答)如果等比数列=4,=16,=?(学生口答)3等比中项:如果等比数列.那么,则叫做等比数列的等比中项(教师给出)4思考:是否成立呢?成立吗?成立吗?又学生找到其间的规律,并对比记忆如果等差列,5思考:如果是两个等比数列,那么是等比数列吗?如果是为什么?是等比数列吗?引导学生证明。

等比数列性质教学教案

等比数列性质教学教案

等比数列性质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

2. 掌握等比数列的性质。

3. 学会运用等比数列的性质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等比数列的概念。

2. 等比数列的性质。

3.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4.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5. 等比数列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 等比数列的概念及性质。

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四、教学难点:1. 等比数列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等比数列的应用实例。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等比数列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3. 案例分析:分析等比数列的应用实例,让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实际意义。

4.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等比数列的性质和应用。

七、课后作业:1. 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的复习。

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2. 学生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掌握程度。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以及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十、教学拓展:1. 等比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等比数列与其他数列的关系。

3. 等比数列的进一步研究。

六、教学策略:1.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通过数学软件或教具展示等比数列的性质,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

3. 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深化对等比数列性质的理解。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等比数列的相关教学素材,如PPT、教学案例、练习题等。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教案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教案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特点。

2. 引导学生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通项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等比数列的概念:介绍等比数列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引导学生推导通项公式,并进行证明。

3.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介绍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2.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证明。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比数列的性质。

2. 运用类比法,让学生理解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异同。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等比数列的动态变化过程。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银行存款利息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等比数列的概念。

2. 讲解等比数列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比数列的性质,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3. 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引导学生利用已知条件,通过变换和代数运算,推导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4. 证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让学生理解并证明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正确性。

5. 介绍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引导学生运用通项公式,推导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等比数列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8.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等比数列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等比数列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2. 互动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等方式来巩固学生对等比数列的理解。

等比数列教案设计

等比数列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能够运用等比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等比数列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2.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准备: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等比数列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出等比数列的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等比数列的定义,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讲解: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并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运用这些公式解决问题。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等比数列的性质,总结规律,教师参与讨论,给予指导。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的运用。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等比数列的性质,包括公比的概念,能够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等比数列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性质,公比的概念。

2. 教学难点: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的方法。

八、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等比数列教学案

等比数列教学案

等比数列教学案篇一:等比数列第一课时教案等比数列的定义教案内容:等比数列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2.理解和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和方法;3.运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授课类型:课时安排:1教学重点:等比数列定义、通项公式的探求及运用。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探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等差数列的定义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方法3.公差的确定方法.4.问题:给出一张书写纸,你能将它对折10次吗?为什么?(二)探索新知1.引入:观察下面几个数列,看其有何共同特点?(1)-2,1,4,7,10,13,16,19,(2)8,16,32,64,128,256,(3)1,1,1,1,1,1,1,(4)1,2,4,8,16,263请学生说出数列上述数列的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细胞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细胞都分裂为两个细胞,再假设开始有一个细胞,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细胞,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细胞,,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细胞个数得到了一列数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就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等比数列.2.等比数列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q0),3.递推公式:an1∶anq(q0)对定义再引导学生讨论并强调以下问题(1)等比数列的首项不为0;(2)等比数列的每一项都不为0;(3)公比不为0.(4)非零常数列既是等比数列也是等差数列;问题:一个数列各项均不为0是这个数列为等比数列的什么条件?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傻儿子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不识字,他不希望儿子也像他这样,他就请了个教书先生来教他儿子认字,他儿子见老师第一天写“一”就是一划,第二天“二”就是二划,第三天“三”就是三划,他就跑去跟他父亲说:“爸爸,我会写字了,请你叫老师走吧!”这人听了很高兴,就给老师结算了工钱叫他走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1等比数列教案
临澧一中高一数学组 颜干清
课题 :3.4.1等比数列(一)
教学目标
(一) 教学知识点
1、 等比数列的定义.
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二) 能力训练要求
1、 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
2、 理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推导.
(三) 德育渗透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2、 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比较式教学法
采用比较式教学法,从而使学生抓住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各自的特点,以便理解、掌握与应用.
教学过程
Ⅰ 复习回顾
前面几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等差数列,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等差数列的主要内容
1、等差数列定义:a n -a n-1=d (n ≥2)(d 为常数)
2、等差数列性质:
①若a 、A 、b 成等差数列,则A= ②若m+n=p +q ,则,a m + a n = a p + a q ,
③S k ,S 2k - S 3k ,S 2k …成等差数列.
3、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d n n na a a n s n 2
)1(2)(21-+=+=
Ⅱ 新课讲授
a +
b 2
下面我们来看这样几个数列,有何时共特点?
1,2,4,8,16,…,263 ;①
5,25,125,625,…; ② 1,- , ,- ,…; ③
仔细观察数列,寻其共同特点: 数列①:)2(2;21
1≥==--n a a a n n n n ; 数列②: )2(5;51
≥==-n a a a n n n n 数列③: )2(2
1;21
)1(111≥-=•-=---n a a a n n n n n 共同特点:从第二项起,第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也就是说,这些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式都具有“相等”的特点)
1、定义
等比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 表示(q ≠0),即:a n :a n-1= q (q ≠0)
数列①②③都是等比数列,它们的公比依次是2,5,- ,与等差数列比较,仅一字之差。

总之,若一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其前一项之“差”这常数,则为等差数列,之“比”这常数,则为等比数列,此常数称为“公差”或“公比”.
注意公差①“d ”可为0,②公比“q ”不可为0.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请同学们想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试着推一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法一:由定义式可得
a 2= a 1q
a 3= a 2q =( a 1q )q = a 1q 2
a 4= a 3q =( a 2q )q =( (a 1q )q )q = a 1q 3
……
a n = a n-1q = a 1q n-1(a 4,q ≠0),n=1时,等式也成立,即对一切n ∈N *成立.
解法二:由定义式可得:(n-1)个等式
1 2 1 8 1 2 1 4
……
若将上述n-1个等式相乘,便可得: 11
342312
--=⨯⨯⨯⨯n n n q a a a a a a a a 即: a n = a 1q n-1(n ≥2)
当n=1时,左=a 1,右=a 1,所以等式成立.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为: a n = a 1q n-1(a 1,q ≠0)
写出数列①②③的通公式.
数列①: a n =1×2n-1(a 1,q ≠0)
数列②: a n =5×5n-1=5n (a 1,q ≠0)
数列③: a n =1112
1)1()21
(1----=-⨯n n n 与等差数列比较,两者均可用归纳法求得通项公式.
或者, 等差数列是将由定义得到的n-1个式子相“加”,便可求得通项公式;而等比数列则需将由定义行到的n-1个式子相“乘”,方可求得通项公式.
[例1]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项与第4项分别是12与18,求它的第1项与第2项. 分析:应将已知条件用数学语言描述,并联立,然后求得通项公式.
解:设这个等比数列的首项是a 1,公比是q ,
⎪⎩⎪⎨⎧==18
123121q a q a :则 ②÷①得:2
3=
q ③ ③代入①得:3
161=a ∴111)2
3(316.--⨯==n n n q a a ∴8233162=⨯=a a 2 a 1 = q a 3 a 2 = q a n a n-1 = q ① ② n-1
① ②
答:这个数列的第1项与第2项分别是.83
16和 评析:要灵活应用等比数列定义式及通项公式.
Ⅳ课堂练习
课本P 128练习1、2,
Ⅴ课时小结: 本节为要学习了等比数列的定义,即:)2,0(1
≥≠=-,n q q q a a n n 为常数.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 n = a 1q n-1(n ≥2)及推导过程.
Ⅵ课后作业
(一)课本P 129 习题3.9 1
(二)1、预习内容:课本P 127~P 128
2、预习提纲:
⑴什么是等比中项?
⑵等比数列有哪些性质?
③怎样应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式、通项公式以有重要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