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第四章 社会组织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课件第四章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课件第四章

二、社会的特征
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1
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 5 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
活的机体
社会以人与人的 2 交往为纽带
社会的特征
5
社会具有心理的、精 神的联系
社会是有文化、有 3 组织的系统
4 社会是以人的物质生 产活动为基础的
三、社会的要素
人口要素

资源要素 素

环境要素
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化要素
人口要素
社会转型度
社会 转型 速度 广度 度深度 难度 向度
社会转型度是衡量社会转型程度的重要指标体系。
社会转型速度
社会转型速度是衡量社会转型整体的快慢的概念,具体表 现为许多相应的特征,如工业化速度、城市化速度、社会结构 的变迁速度等。
社会转型的广度
社会转型的广度主要衡量社会转型所涉及的社会领域的范 围,包括不同的社会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等。
(二)社会转型
◆ 社会转型与转型社会
社会转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纵向运行,一般是指社会 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而转型社会则是指在这一转换过程 中的一种特殊社会运行状态。
◆ 社会转型与社会现代化
当我们说“社会转型”时,着重强调的是社会结构的转型, 在这一意义上,“社会转型”和“社会现代化”是重合的。
目录
第一节 社会及其构成 第二节 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 第三节 社会类型
第一节 社会及其构成
一、社会的本质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
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 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社会的本质

社会唯实派或实体派
产 关

社会学课件社会组织

社会学课件社会组织
– 企业:效率高
– 非政府组织比较有弹性,能够根据个人需求的不 同提供相应的服务;能够在较小范围内开展服务; 能够在服务的提供者之间展开竞争,等等。
• 政府组织的不足:
– 政府的不足表现为,政府作为科层化的组织无 法满足民众的个性化、弹性需求,不同人对公 共服务需求有不同的偏好,而政府的公共服务 是由政治决策过程决定的,在简单多数模型中, 政府公共服务满足的是“中位选民”偏好的需 求,其他选民的需求往往无法得到满足。
• 4,慈善的业余主义,由于资金限制,NGOs往往由有爱 心的业余人员来做工作,服务的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
• 三种类型组织之间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 实现优势互补
–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
四、组织的特征
• 1、组织的规模 • 2、组织的结构 • 3、组织的正式化程度
五、社会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 种群生态理论 • 权变理论 • 新制度主义理论
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的概念
• 1、理性系统:有意识建立起来的寻求达成 相对具体目标的、形式化程度较高的集合 体。
• 2、自然系统:组织是参与者寻求多种利益 的集合体。
• 3、开放系统:依赖于外界的人员、资源和 信息
二、组织的益处
• 持久性:能在参与者不停变动的情况下, 保持体系的稳定性,维护组织1,慈善的供给不足,NGOs难以获得满足其所需的稳定、 足够的资源;
• 2,慈善的特殊主义,NGOs是以某一特殊人群为服务对 象的,结果可能导致只有某些人能获得服务;
• 3,慈善组织的家长式作风,由于私人慈善是志愿部门获 得资源的惟一途径,那些控制着资源的人往往根据自己的 偏好而不是根据民众需求来决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由此 往往导致提供较多富人喜爱的服务,而穷人真正需要的服 务却供给不足;

社会学理论知识:公民社会和社会组织——社会运作和感知

社会学理论知识:公民社会和社会组织——社会运作和感知

社会学理论知识:公民社会和社会组织——社会运作和感知社会学理论知识:公民社会和社会组织——社会运作和感知公民社会是由市民参与和社会组织发展所构成的,它为个人权利、社会公正、政治民主等诸多社会价值提供了有力支持。

公民社会的发展可以带来社会的改良与进步,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公民社会的构成包括政府、市民社会和私营部门三个主要部分。

在公民社会中,政府拥有最大的权力,其责任是管理公共事务、监管市民行为、维护国家安全。

市民社会则由市民自由地参与组织,表达意见,参与政治决策,维护自身权益。

私营部门则是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同时还要回应消费者和市民的需求,为公共利益提供贡献。

社会组织是公民社会的基石,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社会组织是基于市民自发的组织,旨在达到各种不同社会目标的组织。

在社会组织中,市民自由结合,分享政治观点、文化信仰等,共同制定行动计划,落实具体措施。

社会组织是促进社区发展、协商民主、社会变革的有效途径。

社会组织通过促进公民参与社区工作,可以协助政府解决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社会组织可以为市民提供服务,传递信息,并维护市民权益。

社会组织也可以通过在公众领域发声,组建联盟来推动政策、规章、标准等,以维护公众利益。

通过社会组织的发展,市民的社会意识增加,并产生更大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愿。

市民通过社会组织的参与和合作,使得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但是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如组织之间的竞争,组织领导者的腐败,缺乏政策支持等。

由此,出现低效率、影响力不大、不可持续、管理混乱等问题。

在社会组织的发展中,除了要增强自身组织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与合作,促进社会组织在政策制定和监督的过程中的参与和发言权。

政府应该欣赏社会组织的作用,保障市民社会的自由、稳健、和平发展。

总之,公民社会和社会组织对于促进社会稳定,维护公民权益,推动社会变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四章组织与管理)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四章组织与管理)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四章组织与管理)第四章组织与管理第一节组织概述一、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一)、组织的含义广义的组织;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家庭、家族、秘密团体、政府、军队、学校等狭义的组织:是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

指的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地社会群体。

如政府、企业、学校、意愿、银行、社会团体等(二)、组织的构成要素通过一定的手段加入的成员目标认同;明确权利义务;明确组织边界;强化归属感明确的目标规范性章程权威的领导体系一定的物质基础二、组织类型与特征(一)、组织类型1、功能和目标为基础的分类(以帕森斯为代表)经济生产组织: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的组织,如实业公司政治目标组织:形成和部署社会权利的组织,如政府机关整合组织:调节冲突的组织,减缓社会冲突、进行社会控制,如法庭和法律职业实体模式维持组织:具有文化、教育功能的组织,教化社会成员认同社会文化、维持原有的制度和模式。

如学校、教会2、根据组织中的权威性质对成员的控制方式(艾森奥尼)强制性组织:建立在暴力基础上,以强迫手段使成员服从,以强制的手段控制其成员,如监狱、精神病院、军队功利性组织:通过金钱和物质报酬对成员进行控制的组织,如工商业企业(经济利益工具)规范性组织:用规范对成员进行控制的组织,通过规范内化实现对成员的控制,如宗教组织3、从组织运行的受惠者角度进行分类(以布劳为代表)互利组织:以组织成员的互惠为目的,如工会、政党、俱乐部服务组织:以向顾客和社会中该类组织直接相关的人提供专业性、良好的服务的组织。

如医院、学校社工机构、律所等经营性组织:盈利性组织,如公司、银行等公益组织:以一般公众为受益对象的组织,如政府机构、邮局等(拓展)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的分类:长链组织(流水线;工序等);媒介组织;集约组织以组织的规模为基础的分类: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和大型组织(如医院、企业等所有组织)以组织内部关系为基础的分类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否有正式的分工)(二)、组织的特征与初级群体相比,组织有如下特点:特定和明确的组织目标非情感关系规范的互动形式复杂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分工成员资格可替代性强三、组织与现代社会(一)组织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要素现代社会组织的特点(表现):组织大规模出现,且结构复杂化、多样化社会分工发达,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形成了负责的组织体系(二)现代组织的发展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组织规则日益正规化和复杂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间关系重构第二节组织结构与组织体系一、组织目标与组织结构(一)、组织目标1、组织目标的含义组织目标:时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组织目标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一般应遵循的原则包括:互惠原则、评估原则、选择原则测定组织目标实现程度及绩效的标准包括:有效性、效率、人文关怀、人道主义2、组织目标的类别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长期目标和次要目标平衡性目标和改进性目标(适应环境还是改进、提高效率)外向目标和内向目标满足其他组织的要求vs满足成员和部门的要求3、组织目标的功能组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合法化依据(实现人们期望的某种功能,满足人们需要)组织目标为组织参与者之间的分工合作提供了基础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的有效标尺组织目标是不同性质的组织相互区别的标准(二)组织结构1、组织结构的含义组织结构是指组织成员及各构成部分在组织运行过程中确立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包括组织构造体系、权利关系体系、内部沟通网络以及职位系列2、组织结构的类型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中,组织结构经历了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事业部型、矩阵型、网络型等演变直线型组织权力集中、责任分明、命令统一、控制严密、信息交流少。

社会学概论丨第四章 社会组织

社会学概论丨第四章 社会组织
出来的结构,微观结构是组织某一部分的或最基础的结构形式。 • 一般来说,组织的整体结构会表现为一个金字塔式的分工合作体系。
• 2、组织的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
• 由社会组织内部的两种基本关系:纵向关系与横向关系形成。
• 纵向关系是组织内部的层级关系,既是组织内部的某种分工,又是组织权力的 分配,形成指挥——服从关系,这种纵向关系的制度化就是纵向结构;
社会体系的基本单位,没有发达的社会组织就没有现代社会; • 第二、现代社会的运行是以各种社会组织为基础的,社会运行重要地表现为各
种社会组织的运行、发展和更替。社会组织的运行状况反映着社会的面貌。
• (二)现代社会组织的发展 • 发展的方向:正规化、规范化 • 一方面,组织规模不断扩大 • 另一方面,社会组织中的规则日益正规化和复杂化
•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类型的变化 • 背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 国企向独立的现代企业回归,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企业所有制的政治含义在减
弱,不同所有制企业越来越被置于相对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 • 单位组织的社会功能在弱化,城市社区服务、社区建设在推进,社区组织得到发展; • 在农村,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村民自治组织——主要是村民委员会和
• 横向关系是组织内部处于同一层级的不同部门、不同成员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 的关系,反映了处于同一层次、相互关联的不同部分之间在实现组织的共同目 标时所应有的责任与义务,反映的是组织内部同一层级的分工合作关系。这种 分工合作关系的相对固定化就是横向结构。
• 3、组织结构的功能 • 明确组织成员及部门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各部分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 • 有利于统筹组织资源,特别是组织的人力资源去开展活动; • 使组织内的分工合作关系制度化,有利于内部沟通与组织的运行,提高组织效率; • 有利于保持组织的统一性;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一版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一版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一版引言: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学科,已经发展了几个世纪。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和改进。

戴维波普诺在他的社会学教材《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一版》中,综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为读者提供了一本全面而深入的社会学教材。

第一章:社会学的概念和范围在第一章中,戴维波普诺介绍了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

社会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变迁等。

他强调了社会学的重要性,指出了社会学在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社会研究方法在第二章中,戴维波普诺详细介绍了社会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他包括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方法,并解释了如何设计研究问题、收集数据和分析结果。

他还强调了研究伦理的重要性,提醒读者在进行社会研究时要遵守伦理规范。

第三章:社会化和文化在第三章中,戴维波普诺讨论了社会化和文化的概念。

他解释了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中学习和适应的过程,而文化则是社会共享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模式。

他还探讨了文化差异对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第四章: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在第四章中,戴维波普诺探讨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的概念。

他解释了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而社会组织则是社会中各种机构和组织的集合。

他还分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对个体行为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第五章:社会不平等在第五章中,戴维波普诺讨论了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他探讨了社会阶层、种族和性别等因素对社会不平等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原因和后果。

他还提出了一些减少社会不平等的政策建议。

第六章: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在第六章中,戴维波普诺研究了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过程。

他解释了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的演变过程,而社会发展则是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改善。

他还分析了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第七章:社会控制和社会秩序在第七章中,戴维波普诺讨论了社会控制和社会秩序的问题。

社会学 - 07社会组织

社会学 - 07社会组织

社会学 - 07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

亦称次级社会群体。

社会组织-产生社会组织的产生,其动力来源于功能群体的出现,以及群体正式化的趋势。

在社会的演进过程中,一方面,功能性群体自然演化成了正规的社会组织;另一方面,一些社会群体的正式化,也造就了组织的形式。

有学者认为,组织可以通过社会功能的专门化、社会动员和社会暴力三种原因而形成。

现代社会的组织同样具有上述的特点,各有不同。

象各种跨国公司是功能群体演化成的组织,而军队则一直是战斗群体正式化的产物。

那种认为社会组织只能通过社会分工来产生的观点是片面的。

在人类社会早期阶段,整个社会发展水平极为低下,人们共同活动的群体形式最初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群、血缘家庭和家族,以及稍后出现的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村社等。

它们都是人类发展的初级社会群体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的出现,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们的社会活动日趋复杂,社会组织适应社会及社会成员的需要逐渐形成并发挥作用。

但这时人们的社会关系和共同活动的形式还是以初级社会群体为主。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初级社会群体在很多方面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活动的需要。

因此,完成特定目标和承担特定功能的社会组织的大发展就成为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组织-特征社会组织①、特定的组织目标。

组织目标一般是明确的、具体的,表明某一组织的性质与功能,人们围绕某一特定的目标才形成从事共同活动的社会组织。

组织目标是组织活动的灵魂。

它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目标体系。

②、一定数量的固定成员。

社会组织是由至少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系统。

组织成员是相对固定的,成员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一组织;社会组织如无固定的成员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实体基础。

进入或退出一个组织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特别是组织成员资格的取得一般都要经过组织的考核与审查。

社 会 组 织

社 会 组 织

.
.
(三)、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1、规范:指稳定的规则与规章制度。 2、地位: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
的位置。 3、角色:是指按一定社会规范表现的
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 即社会角色是指按一定规范 表现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 4、权威:是指一种合法化的权力。
.
.
二、社会组织的分类
(一)常见的组织分类 1.按照功能和目标进行分类 (代表人物帕森斯)
.
.
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达到特定目 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结构比较严密的制度化 的群体。 社会组织是次级群体的表现形式。 其主要类型有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和文化组织。
.
.
(二)社会组织的特征
1.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成员 2.具有特定的组织目标 3.具有一定的权威体系 4.具有规范的规章制度 5.一定的技术和物质设备
.
.
服务部门的行业可分为:
(1)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例如金融、保险、地质普 查、房地产、社区服务、旅游、信息咨询及各类 技术服务等;
(2)教科文卫等服务部门,包括的组织类别有教育、 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及社会 福利事业等;
(3)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包括国家机关、党派团体, 以及军队、警察和监狱等。
.
.
以机构编制为标准的分类:
(1)国家机关编制的组织,包括国家权力、行政、 司法机关等组织,各级各类党派组织,全国政协及 各地办事处,人民团体等。
(2)国家事业编制组织,指为国家创造和改善生产条 件,促进社会福利,满足人们文化、卫生等需要, 其经费实行预算拨款制的国家事业机构。
(3)国家企业编制组织,指直接从事工农业生产、交 通运输和商业流通等活动,其产生的价值可用货币 表现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包括冶炼、各类农场、 建筑业、铁路交通、商业服务业系统等。

组织社会学第4版PPT第四章

组织社会学第4版PPT第四章
有效性最终要与组织满足的顾客群体相联系,例如组织所提供 的产品是否为消费者希望的那种质量、数量及价格。有效性是组 织的普遍性标准,它告诉管理部门的人组织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并告诉他们这些目标是否直接或间接地与主要受益人群体相关 。因此,每个组织都有度量成功的有效性标准。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效用标准很难衡量,主要原因是这一标 准的明确程度不够。
二、效率
效率是组织花费资源与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花费资源可以 带来正面结果,能够促成有效性但不一定有效率,也即组织不一定 从资源的使用中获利。一个组织可以实现目标,但以收入上的净损 失为代价。
有效性是测量组织的长期性指标,而效率则属于短期测量标准 ,两者都是组织成功所必需的指标。
当然,人们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也要对效率有一个正确的认 识,否则将会把组织引到专注效率或追求效率最大化的错误道路上 ,最终会损害组织的有效性。因为追求效率(往往体现为利润)极 大化会导致诸多问题,所以人们应该注意:
输入同样的资源之所以产生不同的输出结果,皆因组织内部构 成要素的差异化组合。组织管理的成功与否不在于人力和物力资源 的多寡,而在于如何合理地配置已有的人力与物力资源。组织方式 的差异是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要素。
本部分将要讨论的内容是:组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基础,组织 的结构与设计是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需的“硬件设备”,而组织文化 以及组织群体则是实现组织目标的“软件”部分。
(二)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1. 短期目标
短期目标是指在短期内实现的目标,结算周期作为 目标进展的时间单位,通常是以天、月或年来计算 的。短期目标指出和规定了组织成员所应该分摊的 日、周、月、年的工作量及完成措施和方案。
2. 长期目标
长期目标是指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够完成的目标, 这种目标不可能在一年或几年之内完成。一般的 长期目标都跨越20年左右的时间。

社会学的社会组织与社会秩序

社会学的社会组织与社会秩序

社会学的社会组织与社会秩序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和社会现象的学科。

通过对社会组织和社会秩序的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将从社会组织和社会秩序两个方面来探讨社会学的重要内容。

一、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指在特定目的和规则下,人们为了满足共同的需求与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各种组织形式。

它们对于维持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社会组织形式:1. 家庭组织: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组织。

家庭组织在社会学中被视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单位,它不仅提供了人们的日常物质和情感需求,还承担着传承文化、社会化教育的重要职责。

2. 教育组织:教育组织是为了培养人才和传播知识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

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组织负责人们从小学习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品德,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3. 政府组织:政府组织是实施公共权力和管理社会事务的组织形式。

政府组织通过立法、执法、行政等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提供公共服务,是社会组织中具有最高权力的机构。

4. 经济组织:经济组织是为了生产和分配物质财富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

例如,企业组织、合作社等都是经济组织的典型代表。

经济组织在社会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二、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是指一个社会在特定规则和制度下的正常运转状态。

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稳定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1. 法律制度: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它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法律的存在和正确执行,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组织和个人权益,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2. 伦理道德:伦理道德是人们内心深处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在社会组织中,伦理道德的存在对维持社会秩序起着重要作用。

它塑造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对社会中的各类关系与问题产生影响。

3.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了和谐相处而形成的行为准则。

社会学概论社会团体与社会组织的功能与特征

社会学概论社会团体与社会组织的功能与特征

社会学概论社会团体与社会组织的功能与特征社会团体与社会组织是社会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并具有一定的特征。

本文将对社会团体与社会组织的功能与特征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社会学中的这两个概念。

一、社会团体的功能与特征社会团体是指由一群人构成的有着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和共同行动的群体。

社会团体具有以下的功能和特征:1. 互助与支持:社会团体提供了社会成员之间互相支持和帮助的平台。

在社会团体中,个体可以获得情感上、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与满足。

2. 社会交往:社会团体提供了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和沟通的场所。

通过与团体成员的互动,个体可以满足社交需求、获得归属感,并建立具有亲密关系的社会网络。

3. 规范与凝聚力:社会团体通过建立一定的规范和价值观念来凝聚成员,规范团体内部的行为和相互关系。

这些规范和价值观念促进了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4. 利益代表:社会团体可以作为成员权益的代表,维护成员的利益并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改变。

通过团体行动,个体可以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和利益。

5. 身份认同:社会团体有助于个体形成自我认同和社会身份。

通过与特定团体的关联,个体可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获取社会地位,并与其他团体建立相互关系。

6. 知识传承与学习:社会团体是知识传承和学习的重要场所。

通过团体内部的交流和共享,成员可以获得新知识、技能和经验,提高个人能力和素养。

二、社会组织的功能与特征社会组织是由一群人根据特定目的和任务而形成的有机体系,具有以下功能和特征:1. 协调与管理:社会组织通过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管理组织内的事务来实现特定目标。

组织内部的分工合作和有效的管理机制能够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成员的工作满意度。

2. 决策与协商:社会组织是集体决策和协商的平台。

组织成员可以通过参与决策和协商过程,共同制定组织的目标、规划和策略,实现组织成员之间的共识和合作。

3. 资源整合与分配:社会组织能够整合各种资源,包括财务、人力、物资和信息等,以支持组织的正常运作和发展。

社会学 第4章 社会

社会学 第4章 社会

第四章社会第一节社会一、什么是“社会”社会是以特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以占据共同地域、共享某种文化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由个人、群体、组织和制度构成的较为宏大的网络,是依靠人们交互作用自我维持延续的相对独立体系。

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人口、资源、文化是社会的基本构成。

二、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功能(一)社会的基本特征1、社会以人为主体。

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二)社会的基本功能1整合功能。

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2交流的功能。

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使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

3导向的功能。

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着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以积累和发展。

三、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1、社会唯名论: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

唯名论派社会学家把个人行为及其细节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社会先于个人而存在,并且事先规定了个人的存在,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实在,有集体意识和集体的象征。

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由于把社会和个人抽象地对立起来,并且忽视了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生产基础,所以都没有能够正确地解释社会的本质。

四、马克思主义社会观(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社会学角度下的社会团体与社会组织

社会学角度下的社会团体与社会组织

社会学角度下的社会团体与社会组织在社会学领域中,社会团体与社会组织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形成与运作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社会学角度分别对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进行深入探讨,并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一、社会团体的概念及特征社会团体是由成员共同具有特定目标、共同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个体组成的一种社会形态。

社会团体通常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目标或特征而形成,成员之间通过各种社交关系相互联系。

1.1 社会团体的目标和意识形态社会团体往往以共同的目标为基础而组成,例如学术研究团体、运动俱乐部等。

这些目标可以是实现某种共同利益,推进某项事业的发展,或满足成员之间的社交需求。

此外,社会团体也常常会形成一种共同的意识形态,如宗教团体、政治组织等,成员之间通过信仰、价值观念等紧密联系。

1.2 社会团体的成员关系社会团体的成员关系是团体内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方式。

成员之间可以是平等的、互助的、竞争的等关系,其形成与团体的性质、目标和组织结构等密切相关。

成员之间通过参与团体活动和交流沟通,建立彼此间的亲密关系,共同实现团体目标。

1.3 社会团体的功能社会团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种功能。

首先,社会团体有助于促进成员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归属感,满足人的社交需求。

其次,社会团体提供了一个互动和交流的平台,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最后,社会团体还可以通过集体行动和协作实现共同利益,对社会变革和社会运转产生积极影响。

二、社会组织的概念及功能社会组织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形态,由一定数量的人员组成,以实现特定目标或共同利益为宗旨,在一定的组织结构和法律规则下运作。

2.1 社会组织的目标和功能社会组织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和功能。

它们以社会服务和公共利益为导向,可以是非营利性的如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也可以是营利性的如企业、公司等。

社会组织通过组织成员的合作和努力,以达成共同目标或满足成员的共同需求。

2.2 社会组织的组织结构和法律规则社会组织通常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法律规则来保障其正常运作。

《社会学概论》重点必考知识点整理(最全)

《社会学概论》重点必考知识点整理(最全)

《社会学概论》重点必考知识点整理(最全)利用社会学理论,解剖身边的社会现象。

“泮湖大学”——工具理性——中国企业家缺乏的精神是什么?从计划生育到“二孩政策”——实用主义?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新的社会不公平及贫富差距?昆山反杀案——自媒体新技术掀起的舆论巨浪——技术意味着什么?问题:广告行业是增加了社会交易成本,还是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义:对人类的生活、生产、权力的统摄性研究。

狭义:对人类生活领域的研究。

社会学的三大传统范式(三大研究传统)实证主义范式孔德、斯宾塞、涂尔干、帕森斯、布迪厄、吉登斯……什么是实证主义?人文主义范式韦伯、齐美尔、库利……什么是人文主义?批判主义范式马克思、霍加特、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前期马克思、后期马克思什么是批判主义?关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存在根本性差异,导致了范式之间的差异甚至是对立。

但是不管怎么说,实证主义范式一直处于主流地位,故此可称之为主流范式。

另外两个虽是非主流范式,但有着巨大影响。

这就形成了学术研究的争鸣及多元化。

第一节社会学及研究领域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社会唯实论):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他们都采取实证主义路线社会行动(社会唯名论):韦伯人文主义路线霍曼斯—社会交换论实证主义二、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从综合性、整体性视角,系统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深入揭示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

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理论社会学:理论、历史、方法三个方面如:“现代性”问题应用社会学:教育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环境社会学……如:“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人口福利”问题第二节社会学发展的历史一、社会学产生的背景与条件(一)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1.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经济上工业革命政治上产生了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2.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暴露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如:经济危机大约每10年一次;工人处于悲惨境地3.经历长期无序和失范后对社会秩序的渴望法国革命:1789年;1815年;1830年;1848年(二)社会学产生的思想条件1.历代社会思想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人是政治的动物”人的自然状态及社会契约论——洛克霍布斯卢梭等圣西门空想社会主义2.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物理学影响到了孔德生物学影响到了斯宾塞3.社会调查资料的积累二、西方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涂尔干)韦伯:理解社会学帕森斯、莫顿:结构功能主义科赛、达伦多夫:社会冲突论霍曼斯、布劳:社会交换论布鲁默、戈夫曼:符号互动论吉登斯:结构社会学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布迪厄:反思社会学西方社会学存在的问题:1.改良主义(实证主义人文主义)2.价值中立(实证主义)3.西方中心论4.二元对立(实证主义)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脉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倍倍尔、李卜克内西、梅林——中国共产党(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贡献与影响1.为观察社会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立场和视角,即坚持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2. 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组织与组织发展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组织与组织发展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组织与组织发展社会组织是指那些集合了一定数量的人,并且基于一种目的或理念而组织起来的社团或机构。

它们能够为个人和社会提供全面的服务和帮助,是社会组织和组织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社会学视角下,社会组织和组织发展具有一些独特的理论框架和思想,下面将详细探讨这些方面。

一、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组织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组织的学科,它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在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会组织作为多元化的社会系统,能够满足不同层面和层次的需要和需求。

它们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同时也能够促进社会合作和协调。

社会组织有多种形式,比如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教育机构、文化机构、职业协会等。

这些社会组织具有不同的目的和建立的原因,它们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为社会和公众服务。

例如,非政府组织可以帮助政府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慈善机构可以为弱势群体提供救助和帮助,教育机构可以为学生提供教育和培训,文化机构可以传承和弘扬文化,职业协会可以维护会员的利益和权益等。

二、社会学视角下的组织发展组织发展是社会组织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其中包括了组织的创立、建立、发展、变革等。

组织发展的过程具有多层次性、多维度性和多学科性的特征。

在社会学视角下,组织发展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因素。

组织内部的因素主要包括组织的使命和目标、组织的结构和形式、组织的领导与管理等。

社会组织的使命和目标是组织建立的初衷和目的,而组织的结构和形式是组织内部的组织形式和规范。

组织的领导与管理是组织内部的管理体系和机制。

组织外部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组织文化等。

社会环境是指组织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组织文化是组织的内部文化和风格,是组织内部的一种共同价值观和信仰。

三、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组织与社会发展社会组织和组织发展,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农村社会学重点知识点

农村社会学重点知识点

农村社会学重点知识点第一章 绪论1.农村社会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2.新常态下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

1.农村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2.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

1.我国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2.新时期我国的农村社会学。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二章 农村居民与社会交往1.社会的构成要素;2.农村社会成员的含义与构成3.人的社会化的含义及必要性;4.社会交往的含义和农村居民交往的特点。

1.农村社会的结构;2.农村儿童-青少年社会化遇到的问题;2.社会角色的含义与扮演。

1.农村社会的类型;2.社会交往的基本类型。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三章 农村初级群体1.社会群体的含义;2.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与功能;3.农村家庭的功能;4.家族的功能;5.邻里的功能。

1.社会群体的特征;2.农村家庭的结构与特点;3.家族的含义、特点;4.邻里的含义、特点;5.农村家庭建设。

1.我国农村家庭变迁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四章 农村社会组织1.社会组织的含义、构成要素;2.农村经济组织的管理方式;3.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主要职能。

1.社会组织的目标、类型及运行。

1.现阶段乡(镇)政权组织的构成及其特点;2.农村基层行政与社会组织的历史演变。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五章 农村社区与城镇化1.社区的含义、构成要素;2.农村社区的特点、主要类型与发展;3.农村城镇化的含义、必然性及其道路。

1.社区的类型;2.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1.城镇化中的社会规划。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六章 农村生活方式1.生活方式的含义与构成要素;2.决定或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3.实现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主要途径。

1.农村劳动方式、消费方式、婚姻方式、文化娱乐方式。

1.农村丧葬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的发展目标。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七章 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社会分层的含义、功能与理论;2.社会流动的含义、类型与功能。

1.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因和我国农村社会流动的结构性特征。

社会学教学大纲

社会学教学大纲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一、《社会学》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二)课程英文名称:Socyiolog(三)开课对象:人文社会科学类(思政教育专业、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历史教育专业)学生(四)课程性质:《社会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全国高校社会学专业以外的社会科学类其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人文基础素质教育和综合教育选修课,不少理工农医等专业也将其作为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程。

这门课程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上科学地分析和研究社会,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它通过对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进行理论探讨,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同时社会学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制订正确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科学地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提供社会学的独特视角。

(五)教学目的学习《社会学》旨在面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应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方法和解决的途径。

(六)教学内容主要讲授社会学基本知识包括研究对象、社会及运行、文化、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家庭婚姻性与性别、社会组织、社会设置、社会分层与流动、社区、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学史等。

(七)课程组教师王正文、景天时、隋志坚、刘桂文等(八)教材使用说明本课程从2000年开始,我院政史教育专业、思政教育专业和综合文科教育专业使用的教材以刘豪兴主编的《社会学概论》、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徐经泽主编的《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为主,同时参考了其它版本的教材。

(九)、参考书目1、刘豪兴主编的《社会学概论》。

2、吴铎主编的《社会学》。

3、吴方桐主编的《社会学教程》。

4、张敦福主编的《现代社会学教程》。

5、邱泽奇主编的《社会学是什么》。

6、李强主编的《应用社会学》。

7、欧阳康主编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8、徐经泽主编的《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

9、刘启云主编的《社会学概论》及教学参考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组织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工具,它有其特定的目标系统。组织目标是每
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它是组
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 (1)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魂 (2)组织目标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 (3)组织目标是组织活动效益和效率的标准 (二)组织目标的分类 主要与次要 长期与短期 平衡性目标与改进性目标 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
(二)社会组织的特征
(1)现代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 (2)现代组织的整体合理性与个体非合理性特征。 (3)现代组织的道德与非道德性的两重性特征。
(三)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1.规范 2.地位 3.角色 4.权威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规范、 地位、角色和权威,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单位组织的改革和发展
市场化、社会化 现代企业制度 “去行政化” 二、民间组织 (一)民间组织的含义和特征 (二)民间组织的分类和功能 (三)中国民间组织发展状况 三、我国社会转型期组织结构的特点和任务 (一)改革前后组织结构的变化 (二)转型时期组织结构变化的特点
第一,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相联系 第二,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相系 第三,与“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相联系 五月花号 小政府、大社会 大政府、小社会
权威:指最有威望、最有支配作用的力量。某个人、某种思 想体系或某种组织,由于其活动内容的价值、功绩或品德被社会 所公认,就具有权威的意义。权威的适用范围、基础和体现者本 身,随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社 会生活需要一定的权威。任何权威都是相对的。权威在实践活动 中逐渐形成。
权力:
制度化层面:无章可循、无法可依;任人唯亲; (二)科层制的管理方式
困境——实质是现代民主主义与现代文明的矛盾;表现为尊重 个人尊严与组织活动的理性化、制度化之间的冲突。这一矛盾随 着组织规模扩大,边界模糊日益凸显。
第四节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
一、单位组织及演变 (一)单位组织的含义和特点
单位组织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是指那些以企事 业组织为单元,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对其成员承担多种责任并对其进 行全面管理的企事业组织,简称单位。计划经济时期把中国社会组织起来, 并进行有效社会管理的社会组织制度形式。普遍设置党组织、工会、妇女组 织;集经济、政治、行政职能、教化、福利职能于一身。 单位制度是国家以单位组织为基础和依托,组织动员社会成员参加党和政府布置 的各项经济、政治活动,对组织的人力、物理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进而推 动社会运行的一套制度。 这种一元化体制强调政府管理社会,尤其是管理经济的全面性与合法性。 特点:政治性强;行政等级性;集多种职能于一身。组织资源内部的非流动性; 组织活动高度的计划性;成员对组织的依赖性
二、社会组织的类型 常见的社会组织的分类 (一)常见的组织分类 1.按照功能和目标进行分类(代表人物是T帕森斯) 2.以受惠者为基础的分类(代表人物是P布劳) 3.以组织谋求人们顺从方式的分类(代表人物是艾提佐尼) 4.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的分类.
(二)我国社会组织的分类 (1)第一产业组织:是指
以自然为开采对象的产业组织形式 (2)第二产业组织:是指在第一产 业组织基础上形成的产业 (3)第三产业组织: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 门两大类。
二是以机构编制为标准的分类:(1)国家机关编制的组织 (2)国家 事业编制组织 (3)国家企业编制组织
三、 社会组织的目标
组织目标的含义及分类
(一)组织目标的含义
思考问题
1.怎样理解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 2.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如何理解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 4.简述科层制理论及其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第四章 社会组织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特征 第二节 社会组织结构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 第四节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特征
一、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 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 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 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 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特定的目标 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可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特征:情 感联系少;面对面互动有限;规定性角色互动。
一、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是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 目标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 二、组织管理理论 (一)传统组织理论 泰罗制 科层制 :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从立项立项的角度提出的概念。以正式 规则为主体,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置、各司其职 的结构模式和管理模式。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 特征:1.结构层面: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明确分工;明确的等级关系;
组织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一)制定原则 (1)互惠原则 (2)评估原则 (3)选择原则 (二)组织目标的实施 影响组织目标的因素 (一)文化环境对目标的影响 (二)组织内部不同目标层次的相互影响 (三)组织参与者对目标的影响 组织目标实现程度及其评估 (1)有效性(2)效率(3)人道主义或人文关怀。
们一方面要求个人的权力与尊严;另一方面又要求组织活动的制 度化和理性化,以体现效率至上的观念。而技术进步、理性蔓延 与对效率的追求,压制着人的自由,人的工作越来越远离人的本 意(异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社会对科层制的挑战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
在团体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技术和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各种不同 的技术、技能而出现了分工。由此,在完成组织目标的基础上,为 安排和协调各种不同的工作任务就必须达成某种协议。
特征:分工明确;职权分等;正式规则;私人关系与公务关系的分 离;量才用人;管理依附于职位。
优点:①分工清楚,职责明确②任人唯才③效率高④组织活动有序 缺点:①忽视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②却反灵活性③易产生的官僚主
义:浮夸习气、墨守成规、文牍主义、例行公事与文山会海。 发展趋向:其困境主要体现为现代民主主义与现代文明的矛盾:人
帕金森定律
第二节 社会组织结构
一、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的含义
所谓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 组织结构的内容 (一)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 目标任务原则;有效跨度原则;分工协作原则; 统一指挥原则;责权对等原则;精简与效率原则; 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原则 (二)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1.直线职能式结构 2.矩阵组织结构 3.事业部组织结构
二、组织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
(一)组织的正式结构 (二)组织的非正式结构 1.非正式群体的概念
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非正规的方式, 成员间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成文的规定。在非正式 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 色期待,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2.非正式群体的产生 (1)正式组织不能完全做到非人格化; (2)长期接触加入了非正式行为模式 3.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2.职位与个人:私人关系与公务关系分离;量才用人;管理权力 依附于职位而非个人。
(二)行为科学组织理论
➢ 霍桑实验 ➢ 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
(三)现代组织理论
1.组织系统理论
2.组织权变理论
3.组织经济理论
X理论、Y理论、Z理论 三、组织管理方式 (一)家长制的管理方式
家长制管理方式适合于小规模的组织结构、分工不发达的传 统社会。管理的好坏取决于个人的经验和素质。 特征:结构层面:权力集中,终身制;分工不清、责任不明;
正功能:1.对个体:减轻单调、厌烦和疲劳;获得非正式地位的机会;情绪反应的
充分表露;提供独立的机会2.对组织:有助于工作完成;减轻管理负担;提供工作 满意度)
负功能:抵制变革;目标冲突;遵从行为的问题;谣言问题
三、科层制 科层制(bureaucracy)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从理想类型的
角度提出的概念。所谓科层制是指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 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它是以正式规则为 主体的管理方式,也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